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日常祝福语 商标专利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高中政治 1.1.1《生活处处有哲学》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尘埃落定 时间:2024-07-25 09:57:5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中政治 1.1.1《生活处处有哲学》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学习资料

    1.1.1《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网友收集网上“小人物”的话语,并精选100条放到自己的博客中,取名为凡人目录。“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为他人尽力,即为自己尽力”“不帮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些凡人语录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这说明()①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②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③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④生活就是科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④错误,生活与哲学的思想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答案】 C 2.哲学从来都不是哲学家的专利。在商业意识无孔不入的美国,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哲学代言人兰德的头像被印在T恤上,其哲学理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可见一斑。由此可见()A.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B.只有哲学才能为人们带来经济效益 C.生活就是哲学

    D.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需要

    【解析】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哲学代言人兰德的头像被印在T恤上,其哲学理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可见一斑,说明生活需要哲学智慧,经济活动离不开哲学,A说法正确;B夸大了哲学的作用,说法错误;C混淆了生活与哲学,说法错误;哲学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D说法错误。

    【答案】 A 3.荣获第82届奥斯卡奖项中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的电影《拆弹部队》对战争中彰显的人性进行的哲学反思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①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 ②产生于人们的思维活动 ③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④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故③④符合题意,①②错误。

    【答案】 C 4.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A.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说 B.哲学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C.哲学总是和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解析】 哲学不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而是产生于实践,且用于指导实践的,B错误;哲学总是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相联系,C错误;A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道理,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告诉人们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故本题应选D。

    【答案】 D 5.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代、立足国情,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自觉、积极、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上述要求符合的道理是()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世界的思考 ④人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说明了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世界的思考,故题肢③正确。根据“自觉、积极、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可以判断题肢④正确。题肢①②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 C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据此回答6~7题。

    6.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A.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都能形成哲学智慧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解析】 A中“都能形成哲学智慧”的说法不对。题干中富兰克林因为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的智慧,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符合题意。C、D说法均正确,但都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答案】 B 7.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和工作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解析】 A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B中的“任何哲学都给人”的说法太绝对,不选。C本身说法不对。题干中的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说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8.乔布斯曾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你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这不是关于苏格拉底,这是关于你自己,以及关于你如何给你每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真善美。这反映了()①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③哲学并不神秘,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和哲学不能等同,故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故题肢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 D 9.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辩论,“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强调了哲学是()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A.指导具体科学的综合科学 B.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启迪人类智慧的综合科学 D.世界观人生观的学说

    【解析】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不是综合学科,A、C观点错误;习近平主席谈到学习哲学“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充分说明哲学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所以B符合题意;D与题意无关。所以答案选择B。

    【答案】 B 10.近年来,世界各地灾害不断,地震、海啸、冰雹、洪水、干旱„„各种自然灾害频频袭击人类。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人们对哲学性质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主要说明()A.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

    B.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C.源于生活的哲学都是科学的

    D.对世界的思考是正确改造世界的根本保证

    【解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人们对哲学性质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了哲学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符合题意;A表述的是哲学的产生,与题无关;C说法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说法错误。答案选B。

    【答案】 B 11.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解析】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排除A;具体科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排除B;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能笼统的说哲学都是科学的,排除C。生活需要哲学源于哲学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答案】 D 12.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辩论,“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一评价强调了哲学是()A.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B.启迪人类智慧的综合科学 C.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

    【解析】 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辩论,使自己“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说明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生活,故A正确;BCD体现不出来。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读漫画,完成问题。

    杞人忧天

    (1)人类实践活动能不能自发地产生哲学?为什么?(2)“杞人忧天”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答案】(1)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能自发地产生哲学,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出现。

    (2)①思考与追问,能使我们的思想迸发出哲学火花。②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③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4.黑格尔曾形象地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他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此处指哲学,笔者注)——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所以,当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物质世界“全心全意”进行富丽堂皇的装饰、再装饰,唯独不怕丧失“至圣的神”的时候,倡导哲学就是精神的“灵光”,鼓励人们树立科学的哲学信仰,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哲学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倡导树立科学的哲学信仰的必要性。

    【答案】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第二篇:高中政治 1.1.1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用心

    爱心

    专心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

    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1、○

    2、○3。(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Ø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Ø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用心

    爱心

    专心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Ø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Ø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7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8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9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

    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1)(2)B、(1)(3)C、(1)(2)(3)D、(1)(2)(3)(4)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15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1)(3)(4)B、(1)(3)C、(3)(4)D、(1)(2)(3)(4)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1)(2)(3)B(2)(3)(4)C(1)(3)D(3)(4)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用心

    爱心

    专心 17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 B、⑴⑵ C、(1)(4)D、(3)(4)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用心

    爱心

    专心 18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用心

    爱心

    专心 19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B(3)(4)C(3)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B(1)(2)(3)C(2)(3)D(2)(4)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用心

    爱心

    专心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B(1)(2)(3)C(1)(3)(4)D(2)(3)(4)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B(2)(3)(4)

    C(1)(2)(3)D(1)(2)(3)(4)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

    (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3)(4)C(2)(3)(4)D(1)(2)(4)用心

    爱心

    专心 23 A(1)(2)(3)B(1)(

    第三篇:高中政治_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_新人教必修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新人教必修四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限发展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5、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指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7、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成功。30、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方法论)

    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40、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1、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怎样理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4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3、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根据。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

    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2、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53、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54、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5、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6、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1)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四篇:1.1.1《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理解:(1)哲学的本义和任务(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举例说明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感知----求是----回归”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情景导入】:

    “哲学开始与仰望天穹”

    思考:从周国平的话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学习讲义》P3 【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

    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课文导语】: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探究提示: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

    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

    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3名言)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

    ◇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课堂练习:哲学的本义是指()A.智慧B、聪明的人

    C真理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答案:D解析: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哲学的任务:

    ◇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哲学得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5名言)

    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答案:C 解析: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A、B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板书提纲: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 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止碲 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五篇:高中政治《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教材分析

    《美好生活的向导》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1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理解:(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运用: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的哲学思想,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哲学还没有树立用哲学的思维认识问题,所以教师要对课堂上的举的生活中的现象及时从哲学的角度概括。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具体内容,初步概括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按座位分为五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成哲学的初步概念,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以上的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教师点评:(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分析包含的哲学道理,体会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思考追问1: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包含哲理的例子?(播放多媒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并及时总结事例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继续阐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点评:通过大家举的生活中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意图:深化对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认识。思考追问2:人们的这些哲学思想、哲学智慧是生来就有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播放多媒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总结回答问题。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设计意图:探究哲学的来源。

    教师讲授:哲学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中,也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结论:(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板书)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必定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他的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古老的问题开始叩击他的头脑:世界是什么?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如“我是谁?”“世界是怎么来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是因为有我才有了世界,还是因为有了世界才有了我?”“世界和我相比哪个更‘厉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结论:(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板书)

    思考追问3:哲学产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播放多媒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感知哲学的作用

    探究二:阅读课本5—6页的材料,思考问题

    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实际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哲学的作用 教师总结:探究提示:

    (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论: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板书)

    教师讲解: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思考追问4:“斗转星移,春秋变换,我们仰望苍穹:时间有没有开始?空间有没有尽头?宇宙由何而来?万物从何而生?西天可有天堂?世间可有鬼神?人类可有灵魂? 中国的老子说: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王夫之说:宇宙是由“气”组成的物质实体;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世界的始基;《圣经》上说:宇宙是上帝创造的;

    马克思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到底是什么?谁能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播放多媒体)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板书)

    设计意图:深化认识哲学的作用

    思考追问5:“战争、瘟疫、贫困 „„世事纷纭,岁月沧桑,我们审视社会:人的本质是恶还是善?世间有光明也有黑暗假丑恶是什么?真善美在哪里?社会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人和人应该怎样相处?人类的前途在哪里?

    老子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韩非子说:应该严刑峻法,让人有所惧;儒家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西方存在主义: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马克思:社会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物质

    问题:你认为人类发展的前途是什么,谁教给我人认识世界?”(播放多媒体)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板书)

    设计意图:深化认识哲学的作用

    思考追问6:“吸毒、自杀、„„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我们考问人生: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活着?又为什么死去?快乐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生有何价值?生命有何意义?

    老子:道法自然,从容面对人生;

    佛家:一切都是空,幸福在天堂;

    叔本华: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马克思: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问题:我们如何对待人生,谁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播放多媒体)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生与死、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板书)

    课堂小结:哲学并不是相遇人类而存在的它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其来就是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但是我们并没有总结哲学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课下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2)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3)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4)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生与死、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5)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 1.1.1《生活处处有哲学》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闽职改职称评审文件
    研修感悟新
    2024----2024学年下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为了心中那份爱 师德演讲稿
    上一篇:研修感悟新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