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企业文化 演讲稿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十一五”及2024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精选5篇)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无殇蝶舞 时间:2024-07-30 21:50:5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十一五”及2024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及2024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中国人大网 日期: 2024-03-02浏览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十一五”时期是广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实际,及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年均增速进入全国前列,实现12个主要指标翻一番以上,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从2024年3984亿元增加到2024年9502亿元,翻1.25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一五”年均增长13.9%,比“十五”快3.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8590元增加到2024年19470元左右(折合约2930美元),翻1.18番,年均增长12.8%;工业增加值由1265亿元增加到3860亿元,翻1.61番,年均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561亿元增加到3321亿元,翻1.09番,年均增长12.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135亿元增加到466亿元,五年累计1502亿元,比“十五”翻1.93番;财政收入由475亿元增加到1228.7亿元,翻1.37番,年均增长2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769亿元增加到7859亿元,翻2.15番,年均增长3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06亿元增加到3272亿元,翻1.22番,年均增长18.4%;进出口总额由51.8亿美元增加到177亿美元,翻1.77番,年均增长27.8%;实际利用外资由6.4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翻1.64番,年均增长25.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4203亿元增加到11814亿元,翻1.49番,年均增长2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3057亿元增加到8980亿元,翻1.55番,年均增长24.1%。

    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7777亿元,开工和续建铁路29条,区内建设里程3300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200公里;开工和续建高速公路39条,建设里程3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74公里,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基本实现中心城市通高速公路,全面实现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和乡镇通油路;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跨入亿吨级现代化大港行列;西江黄金水道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内河港口吞吐能力6000万吨;民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200万人次,开通9条通往东盟国家的国际航线,西南出海大通道发挥重要作用。发电总装机容量253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510万千瓦,成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电源基地。开工建设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桂中治旱乐滩饮水灌区一期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548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防洪抗旱能力明显提高。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2024年22.9∶37.9∶39.2调整为2024年17.6∶47.5∶34.9。工业增加值比重由31.7%提高到40.6%,工业化率由1.39提高到2.31,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食品、汽车、冶金率先成为千亿元产业,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国内首个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的企业,自主研发的中级轿车等新产品填补区内空白,柳钢跻身全国千万吨钢

    企行列。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6%,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氧化铝产能达到660万吨、汽车150万辆、水泥9000万吨、炼油1200万吨、炼钢1200万吨。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由3个增加到15个,销售额超30亿元的强优企业从11家增加到30家。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甘蔗、桑蚕、木薯、速生林、八角等特色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旅游、物流、金融、会展、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53亿元。

    四、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城镇人口突破2024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19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达到1万公里以上,供水普及率92%,燃气普及率超过90%,城镇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效,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99.55%,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80%以上的行政村能上网,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两区一带”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达31.8%,沿海现代重化工业布局加快形成,建成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和北海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新增长区域之一。西江黄金水道开发建设带动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建成南宁至贵港1000吨级、贵港至梧州2024吨级高等级航道,沿江中心城市形成汽车、机械、冶金、建材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布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势头迅猛。桂西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形成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六、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25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人均投资1.6万元。累计建设重大项目7615项,总投资3.24万亿元,其中开工6872项,竣工投产3818项,完成投资1.3万亿元。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建成投产,填补了西南地区没有大型炼油厂的空白;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开工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首座建设的核电站;龙滩水电站投产运行,成为全国运营第二大水电站;洛湛铁路广西段通车,改写了桂东地区无铁路的历史;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开工,开启了广西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集中建设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成为全国第9个、西部第2个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省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由8.86%、32.92%提高到60.6%和60%。制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第一个封闭使用非粮车用燃料乙醇的省区。“十一五”累计造林超过1700万亩,全区现有森林面积约20290

    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6亿立方米。到2024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58%,比2024年提高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累计建成农村沼气池371.3万座,比2024年新增106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46.4%,居全国第1位。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9%,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环境达标率85%。“山青水秀生态美”成为一大优势和亮丽品牌。

    八、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区各级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3305.15亿元,是“十一五”的3.61倍。解决1063.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26.23万户农村居民和华侨农林场危旧房,帮助114万农村人口脱贫。大石山区、桂西五县、重点库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及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改造三年任务全面完成,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城镇新增就业188.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45多万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达到64万户和316万户,16.34万户城镇居民享受廉租住房。社会保险待遇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3.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自治区级统筹,22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建成五保村6852个,供养对象1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4年的8917元增加到2024年的17064元,年均增长1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95元增加到4543元,年均增长12.7%。

    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实现第四轮科技创新计划成效明显,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成126个人才小高地,组建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胜利完成,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70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实现新提升,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文化惠民工程硕果辉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97%,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城乡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加强。人口和计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整合资源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取得突破。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社会福利、慈善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全面展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广西建设成效突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中央充分肯定广西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

    九、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深化推进,组建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北部湾投资集团和北部湾银行,以及交通、铁路、城建、旅游、金融等一批投融资平台。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实施。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占全区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5%左右。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中越青年大

    联欢等活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5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领事机构,与世界五大洲26个国家建立58对国际友好城市,居西部地区第1位。泛北部湾、大湄公河、中越“两廊一圈”等次区域合作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务实推进,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推动。在大陆省区市中率先赴台成功举办大规模综合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桂台实现全方位交流对接,桂港、桂澳合作不断深化。参加泛珠三角、大西南、长三角、环渤海等多区域合作成效显著。广西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交流桥梁、合作平台、国际通道。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广西各族人民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广西发展良好势头”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抓内需促发展,抓调整促转变,抓统筹促协调,抓改革促活力,抓开放促合作,抓保障惠民生,巩固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收入完成1228.75亿元,增长2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9.9亿元,增长23.7%,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65.76亿元,增长7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9.07亿元,增长37.7%,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215.9亿元,增长4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1.8亿元,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177.06亿美元,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96.1亿美元,增长14.8%;新增城镇就业45.6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6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4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增长14.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为“十一五”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

    总的来说,“十一五”时期成为广西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是广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广西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日益提升,树立了改革开放新形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24年3月2日

    第二篇:十一五开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辉煌岁月又五年 开州大地焕新颜

    ——“十一五”开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开县统计局 刘衍文

    “十一五”,岁月峥嵘;“十一五”,开州巨变。五年前,千年古城等破,滨湖开州待立;五年后,灵动水城显靓影,新添巴渝十二景。

    过去的5年,是开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开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为指导,围绕“147”战略部署,着力发挥优势,优化环境,加快森林开县、畅通开县、平安开县、健康开县和宜居开县建设,推动开县经济社会整体转型,提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发展提质提速

    ——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十一五”末,全县GDP由2024年的75.0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49.28亿元,总量接近翻番;人均GDP由2024年的5825元增加到2024年的13571元,总量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由2024年的2.37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0.35亿元,总量翻了两番多;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24年的18.09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7.92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24年的39.6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21.27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24年的28.43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67.92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多。

    ——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十一五”全县GDP年均增长14.7%,比“十五”快3.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4.3%,比“十五”快23.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0%,比“十五”快7.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5%,比“十五”快4.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0%,比“十五”快7.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5%,比“十五”快5.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4%,比“十五”快1.7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4.7%,比“十五”快2.8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快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由2024年的2.37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0.35亿元,总量实现了翻两番;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9%,比2024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024年的117.9%提高到2024年的197.7%,提升了79.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从2024年的24.7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77.69亿元;实现利税从2024年的3.1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6.34元。

    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24年的28.6:35.8:35.6调整变化为20.2:43.3:36.5。五年间,一产业下降了8.4个百分点;

    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7.5个、0.9个百分点。在全县经济总量中,工业的份额超过了农业9.9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六大基地”已具雏形。“十一五”期间围绕“稳粮保供给”,突出“增收惠民生”,深入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大力发展“六荤三素”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柑橘、蔬菜、生猪、中药材、肉兔、竹材、优质粮油“六大农业基地”。2024年末,全县建成中药材基地8.7万亩、优质柑桔生产基地28万亩、绿色稻米生产基地2万亩、9个优质肉羊生态养殖示范小区、10个生猪养殖小区、10个肉兔生产基地,3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同时,“九龙山”大米、“冠宝”柚、“翠香”梨、“渝开”锦橙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24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家,产值13.8亿元。打造出了“开县春橙”、“开州肉兔”、“开县木香”等特色品牌,实现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超市。

    ——工业“五大集群”初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开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一区三园”工业布局,构建“4+1”工业产业模式,以优化能源工业、提升建材工业、壮大食品工业、培育轻纺工业、发展天然气化工为工作重点,着力培育 五大工业集群,全县工业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行业。2024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45亿元,比2024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26.1%;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7.92亿元,比2024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0%。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1%,比2024年的26.7%提升了5.4个百分点;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1.3%,比2024年的30.1%提升了1.2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能源、建材产业集群和食品、轻纺电子产业链条。五大工业集群产值、工业园区产值和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分别达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7%、28.5%、55.7%。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从2024年的34家增加到2024年的104家,五年间增长2.8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1.11亿元,比2024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35.1%。

    ——三产“四大重点”快速推进。百亿商圈进展顺利。经过五年建设,大时代、香港城、新世纪、开州大市场、吕氏春秋商贸城等一大批商业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县城核心商圈已拥有新世纪、重百、永辉、惠客隆等数十个入驻商家,成为集美食、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中心。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67.93亿元,比2024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1%。其中核心商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0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45%以上。三色旅游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开县立足于打基础、求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行业管理,大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力推进红(刘伯承元帅故里)、绿(雪宝山)、蓝(汉丰湖)三色旅游等重大项目建设,旅游产业链条基本形成。2024年,全县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0万人次,增长25%,旅游收入2亿元,增长18%。金融高地有序推进。“十一五”以来,开县金融体系日趋完善,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机构建设均取得长足进展。截止2024年末,全县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9家,比2024年增加4家;保险机构14家,比2024年增加6家;证券机构1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转顺畅的金融机构体系。随着全县金融业实力的不断壮大,金融业在助推城乡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4年全县银行存款余额达211.06亿元,贷款余额达49.65亿元,分别比2024年末增长1.3、1.0倍,年均增长18.1%、14.9%;实现保费收入5亿元,赔付支出1.7亿元,分别比2024年增长1.1倍、1.2倍,年均增长16%、17.1%;2024年证券交易量达68.36亿元,佣金收入0.15亿元;小额贷款余额1.02亿元。物流枢纽建设破局。“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移民搬迁、西部开发、城乡统筹等战略发展机遇,超前谋划,超前建设,倾力打造渝东北物流枢纽。到2024年底,重要物流通道万开高速公路提前通车,开达高速开工建设,开城高速纳入“十二五”规划;总投资40亿元,建成后占地6平方公里,年产出超100亿元的开州港已经开工;总投资超10亿元,占地400亩的综合型生活物流园区即将开工;还引进了渝惠集团等现代物流企业,物流枢纽建设已成功破局。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发展环境更加优越

    ——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间,是开县投资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五年。五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83亿元,比“十五”累计投资高出268.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7.82亿元,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88.26亿元,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84.75亿元。2024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27亿元,是2024年的3倍,年均增长25.1%。2024年当年完成投资相当于“十五”期累计完成投资的92%。投资率达到81.2%(投资占GDP的比重),比2024年提高22.8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开县县委、县政府突出“千年开州〃灵动水城”定位,统筹推进“西部水城、风情名镇、美丽乡村”三级开发建设,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对外形象大幅提升。到2024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人口达26万,移民新城入选重庆“巴渝新十二景”;城镇化率达36.5%,比“十五”末提高9.3个百分点;城市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2.6平方米,比2024年提高2.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41%,比2024年提高6个百分点。布局打造临江、长沙、岳溪、温泉4个小城市,试点建设3个风情名镇、5个美丽乡村。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以来,开县县委、县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三峡移民搬迁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了以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有效缓解瓶颈制约。2024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8806公里,硬油化公路由“十五”末的383公里增加到1677公里。电力装机容量77.6万千瓦,农网改造覆盖面达90%。“十一五”期间,万开高速公路、鲤鱼塘水库、水位调节坝、白鹤220千伏变电站、竹溪110千伏变电站、小江大灌区一二期工程、天然气输配工程、部分城镇功能配套设施工程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民计保障有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陈家中学、实验中学建成市级重点高中。文化馆、图书馆、开州剧院建成投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四苗”全程接种率98.6%,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9.3/10万和8.6‰。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88.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亿元GDP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28人。

    ——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开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增进群众福祉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着力改善“六项基本民生”。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93.2%,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成保障性住房13.5万平方米;完成94个康居点、7000余户巴渝新居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9000余户;植树造林62万亩,森林覆盖 率41%,建成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5万,完成13个贫困村整村脱贫;解决60.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居民收入增长显著。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4年的7354元增加到2024年的13795元,五年间增长87.6%,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24年的2471元增加到2024年的5079元,五年间增长1.06倍,年均递增15.5%。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2024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0573元、2904元,分别比2024年增长43.8%、63.8%。全县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7.6平方米、46.9平方米,分别比2024年增长39.3%、30.3%。

    移民搬迁圆满完成 后续工作稳步推进

    ——搬迁任务圆满完成。“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把移民搬迁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举全县之力,以三峡移民投资强度最大、搬迁人口最多、拆房建房最快的搬迁速度,四期移民工作一次性通过国家终验,实现了“搬得出”的目标,受到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截至2024年,累计完成移民投资84.4亿元,搬迁安臵移民16.9万,复建各类房屋473.1万平方米,迁建工矿企业134户。

    ——后续工作稳步推进。开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移民为先为重,在全面完成搬得出的基本任务后,倾尽全力推进安稳致富工作。一是超前谋划,精心组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编制基本完成,8 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二是成立移民创业培训中心,巩固移民就业“双零”目标和“双千”工程成果,认真落实城镇困难移民救助、农转非移民养老保险等后扶政策,移民生活得到改善。三是强化库区综合管理,深入实施“五大监测”和“沧海桑田”科研项目。四是175米试验性蓄水顺利实现,库区水质稳定在Ⅲ类。

    第三篇:“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4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

    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

    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24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第四篇:某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依靠班子的坚强领导和协调运转,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务实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gdp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和市级山水园林城市,人民群众生

    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但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的矛盾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区位优势欠佳,交通、水利、金融投资等“瓶颈”制约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完善,贫富差距等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仍将处于一个“负重加压、奋力追赶”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县总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一条主线、实现两大突破、打造四大品牌、推进三项建设,使基础更加扎实、发展更加科学、城市更加靓丽、农村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跨出关键步伐”。把握一条主线注重科学发展

    把握一条主线,即要始终把握“打基础、提速度、促和谐”这条主线。从××正处于“负重加压、奋力追赶”重要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打基础、提速度、促和谐,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实现“前十年打牢基础”的战略任务,为“后十年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争取主动、积蓄力量。

    未来五年是我们大力夯实发展基础的五年。近年来,经过艰苦努力,××无论是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硬性基础,还是融资环境、干部人才、办事效率等软性基础,以及产业基础、生态基础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客观上看,这些成绩与××加快发展追赶先进地区的步伐相比,与既快又好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因此,我们提出,必须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着眼长远,着眼全局,着眼可持续发展,从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善政务环境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大力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未来五年是我们加快提升发展速度的五年。经济发展快慢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的发展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够快、不够充分,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们深刻认识到,未来五年,既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更是决定××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期。因此,我们提出,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发展速度,通过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未来五年是我们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五年。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各种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各项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同时,随着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新的表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压力还相当大,打造和谐××的任务还相当重。因此,我们将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两大突破提升整体实力

    实现两大突破,即坚持以工业和旅游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的整体提升。××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尽管近年来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二三一”产业格局已经基本确立,但工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技术水平不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仍然是××面临加快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最大障碍,也是税基不稳、财源不旺的根本原因。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具有独特优势和较好的基础条件:一是五金生产历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享有“中国西部五金之都”的美誉,年交易额在40亿元左右;二是锶盐储量丰富,已占到世界锶盐产量和锶盐产品市场的三分之一

    左右;三是工业园区潜力巨大,龙水工业园区是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享有各项优惠政策;四是工业强县意识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另一方面,××又是旅游资源富县,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遗产所在地,××不仅拥有××石刻这个世界级品牌,而且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等一批优势资源,每年都有各级领导和来自国内外的各界知名人士、游客参

    观考察,是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仅2024年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亿元。旅游经济是朝阳经济,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旅游做大做好。为此,我们提出,要坚持以工业和旅游为突破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全县整体经济实力。这不仅是××近一两年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体会,也是我们“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实现工业经济的重大突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做大规模,提升效益。突出特色,就是要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锶盐化工、五金、汽摩配件和机电、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加工、建筑材料、新兴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努力把××建成世界最大的锶盐生产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五金生产销售出口基地、重庆新兴的机电零部件工业基地和重型汽车集团的重要配套产品基地。打造亮点,就是要按照“一点两轴三区”(以龙水特色工业园区为重点,以大邮路、大铜路为两轴,全县划分为核心工业经济区、重点工业经济区和工业发展辐射区)的工业发展格局,进一步突出工业园区经济主战场的地位不动摇,按照“打基础、树形象、拼招商、增效益”的园区发展思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新板块、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做大规模,就是既要“造星星”,大力引进适合××特点的各种企业,更要“造月亮”,针对××单个企业实力弱、产业分散、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的状况,通过市场方式,加快资源整合,走联合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应。提升效益,就是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质量保证、技术基础体系,逐步形成以龙水五金、红蝶锶业等名牌产品为核心、关联产品为支撑的产业群体。力争到2024年工业增加值在2024年基础上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7以上,工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达到45.3%以上。

    ——实现旅游发展的重大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坚持背靠大集团、规划大气魄、开发大市场、投入大手笔,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科学规划,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文、生态兼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管理,就是要完善“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管理高效”的旅游运行机制,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强化景区管理,不断增强旅游经济活力。整合资源,就是要对县内旅游资源和周边著名景点进行整体打造,大力挖掘底蕴深厚的石雕、五金、美食、农家、民俗、宗教等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整体推进,就是要在旅游宣传、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内涵挖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共同发展。力争到2024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21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以上,逐步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新格局。

    打造四大品牌彰显城市魅力

    打造四大品牌,就是要打造石刻、五金、锶盐和生态品牌。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的象征。近年来,××依托县域各种资源,努力培育和发展地方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石刻、五金、锶盐和生态四大特色品牌。“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塑造,彰显城市魅力。

    一是做精石刻品牌。××石刻作为重庆市“三大旅游精品”和重庆唯一的世界遗产,早已成为支撑××乃至全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做精这一世界级的石刻品牌,是×ד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将充分利用世界遗产这块牌子的吸引力,突出“精美石刻”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和市场促销,发挥石刻景区的旅游龙头作用,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石刻保护和研究,申报建立南方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和世界遗产动态监测示范点,加快编制《××石刻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建立文物保护项目储备库,引导办好宗教节会活动,筹备开好××石刻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是做强五金品牌。五金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已有1000余年历史,2024余个花色品种,基础雄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与“××石刻”并称××两大“名片”,在县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把加快五金产业发展摆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行业协会管理,业主制经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特色战略和人才战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市场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设,提高五金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中国西部五金之都”品牌做响,把××建成全国三大五金产销基地之一,实现整个五金行业的上档升级。

    三是做大锶盐品牌。××的天青石矿在全国储量最大、品位最高,以天青石矿为原料的锶盐化工已成为××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创世界一流锶盐企业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锶盐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针对锶盐是不可再生资源型产业的特点,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坚持“保护性开采、综合性利用”的原则,按照“稳固中间,狠抓两头”的要求,加大锶矿资源勘探力度,发挥锶盐资源优势,在“深、精”上狠下功夫,在引进或自主开发锶盐产品深加工企业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发展精细化工,重点发展电子级(高纯度)氯化锶、硝酸锶、金属锶以及高档磁性材料,延长锶盐化工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锶盐之都”品牌。

    四是做优生态品牌。这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创建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多块全国或市级生态、卫生牌子,标志着我县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启动并争取早日率先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以此为契机,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路子,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生态经济新模式,使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将生态打造为××的又一张名片。

    推进三项建设构建和谐××

    推进三项建设,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县建设和政务环境建设。推进三项建设,贵在创新,重在实干。要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通过扎实推进三项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和谐××。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重点是以实施“133工程”为抓手,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寻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133工程”即按照“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好、农民收入高、群众积极性高、村级班子强”的要求,选择1个乡进行整乡推进,选择3个村作为市级示范村,选择30个村作为重点推进村。“133工程”突出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公共事业发展三个重点,具体在“三建”、“四改”、“五提高”上下工夫,示范村三年达到市统一标准,推进村三年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三建”就是建优势特色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服务设施;“四改”就是改路、改水、改房、改环境;“五提高”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未纳入“133工程”的村从看得见、摸得着、短期能见效、农民得实惠的实事抓起,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行建设,力争到2024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率先启动生态县建设。重点在构建“三大体系”上狠下工夫。一是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坚持用生态的理念抓经济、促技改、搞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广泛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打造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融合生态与石刻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二是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在城镇建设中做到人居建设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人居环境;三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培育“自然、仁爱、和谐”的文化理念,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大力倡导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抓好生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工作,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在全县上下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主动参与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注重开发生态文化力,将生态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重复利用、生产过程相结合,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提高社会发展质量。

    ——坚持创优政务环境建设。优质的政务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就政务环境建设而言,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创优政务环境永无止境。一是深入开展“四走进”活动。继续开展以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困难、走进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四走进”活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密切党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深入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办事网络,服务向生产、科技、流通和社区四个领域延伸。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深入开展“效率革命”。执行“四个严禁”,即严禁有令不行、严禁办事拖拉、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态度刁蛮,坚决处理影响发展环境的人或事;四是继续坚持完善政务环境公开评价制度。

    第五篇: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计划

    调研工作计划

    一、调研重点及日程安排

    (一)10月11日——工业经济。

    1、上午8:30到经信局召开座谈会,与会人员:经信局、黄金办、节能办、行业办、招金集团、中矿集团、玲珑集团、金宝电子、康泰集团、鲁鑫贵金属等单位具体分管业务负责人。调研内容:(1)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二次创业、三年翻番”、“8151工程”、“393工程”、“千亿工程”等重点工作情况,市级工业总量及增幅与06相比增长情况;2024年七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情况,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情况,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五大主导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情况,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市级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二五及2024年市级工业总体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及重点工作安排情况。(2)黄金产业转型。目前已探明黄金储量(包含境外),十一

    五、2024年新增储量及完成自产和冶炼加工黄金数量,全市黄金转型情况;(3)骨干企业。2024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数量,招金、玲珑销售收入,中矿、鲁鑫、国大、金宝、康泰等企业转调情况;十二五及2024年各骨干企业具体发展安排,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促进全市发展的意见、建议。(4)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十一五市级工业实施技改项目总数、技改投入及节能减排完成情况;2024年企业研发创新情况,节能减排等情况;十二五及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情况。

    2、下午2:30到科技局,由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1)十一五重点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2024年高

    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增长幅度,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十二五及2024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2)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情况。

    (二)10月12日——服务业经济。

    1、12日上午8:30到发改局服务业办,主要负责人介绍。调研内容:(1)服务业总体情况。包括五年来增速、规模、占比、结构等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下步总体发展目标、重点和推进措施;2024年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及工作亮点;十二五及2024年服务业发展思路、重点工作。(2)现代物流业。“两大综合物流园区、四大专业物流中心、四个层面信息平台”总体规划实施情况,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情况;突破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举措、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下步工作目标、重点和突破口。

    2、12日上午10:00到流通行业办,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十一

    五、2024年商贸流通业基本情况,包括商贸体系、重点项目建设、骨干企业培育、服务名牌培植等;七大商圈规划落实情况;十二五及明年商贸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安排等。

    3、12日下午2:30到旅游局,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十一

    五、2024年全市旅游业基本情况,包括旅游开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综合收入、占三产比重等,“金泉山海”旅游集群项目建设情况,工作亮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二五及明年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措施。

    (三)10月13日——民营经济。

    13日上午8:30到中小企业局召开座谈会,与会人员:中小企业局分管领导介绍总体情况,并由中小企业局通知机械、食品

    等重点产业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分管业务负责人与会发言,每个行业2-3家企业。调研内容:(1)十一

    五、2024年民营经济总体情况,包括规模、增速、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两带三区”建设情况,近年来招引新上项目、基础设施投入等。(3)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举措,“5152”、“2152”和“千户企业工程”等扶持政策实施情况。(4)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贷款公司运作情况。(5)十二五及2024年发展目标、重点、工作措施等。

    (四)10月13日——农业经济。

    13日下午2:30到农业局,分管领导介绍,经管总站参与。调研内容:(1)农业经济总体情况。十一五期间及2024年共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粮油总产量及年均增长率;发放各项惠农补贴总额;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总额。(2)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果。十一五期间及2024年果业、养殖业、观光农业等发展情况;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十二五及2024年结构调整思路、举措。(3)沼气建设情况。

    (五)10月14日——城镇化建设。

    1、14日上午8:30到住建局,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总体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亮点,存在的问题,明年工作安排。

    2、14日上午10点到规划处,主要负责人介绍。调研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情况,十一五建成区面积扩大情况。十二五城市发展思路、重点,开发区、滨海科技产业园、东城新区等园区发展重点。(2)城镇化水平提升情况、城市绿化覆盖率。(3)十大城建工程最新进展情况及明年打算。

    (六)10月14日——外经外贸。

    14日下午2:30到商务局,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1)招商引资。十一五招引总体情况,现有外资企业数量,三个引进情况;2024年招商引资完成情况,重点再谈、在建和完工的招引项目;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2)对外贸易。2024年进出口情况,重点企业出口情况,出口扶持政策;2024年预期目标。(3)对外开放。现有友好城市情况。(4)十二五工作思路、重点。

    (七)10月15日——项目建设。

    15日上午8:30到发改局,分管领导介绍。调研内容:(1)项目建设总体情况。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数,实施的过千万元重点项目数量,其中过亿项目数,竣工投产数,举例亮点项目;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2024年项目建设主题及总体盘子安排。(2)市里要求的黄金转型项目、引进外资项目完成情况。(3)项目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包括引进、建设、储备等各个环节。(4)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5)内资引进。十一五及2024年引进情况。(6)十二五规划情况。

    (八)10月15日下午至25日——各镇(街道、区)。各镇(街道、区)重点调研内容:十一五及2024年总体工作情况,GDP、财政收入增幅,工作亮点等;项目建设情况;黄金转型;骨干企业培植;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情况。十二五及2024年工作思路,重点工作安排。

    1、15日下午2:30到开发区。基础设施、企业园区情况。2、18日上午8:30到齐山镇。

    3、18日上午10:30到夏甸镇4、18日下午2:30到毕郭镇。

    5、19日上午8:30到金岭镇。

    6、19日下午2:30到蚕庄镇。

    7、20日上午8:30到大秦家镇。东城新区建设进展情况。8、20日下午2:30到阜山镇。

    9、21日上午8:30到张星镇。

    10、21日下午2:30到辛庄镇。滨海科技产业园有关情况。11、22日上午8:30到泉山办。

    12、22日下午2:30到罗峰办。

    13、25日上午8:30到梦芝办。

    14、25日下午2:30到玲珑镇。

    二、调研要求

    1、综合一科要提前1天通知被调研单位做好准备,并切实搞好对接;被调研单位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材料,有座谈要求的还要落实好与会人员和会议室。

    2、行政科安排别克商务车全程陪同。

    3、综合一科在每天调研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调研内容。

    市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



    推荐阅读:
    “十一五”及2024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精选5篇)
    2024建筑业大会发言稿
    集团公司董事长在2024年年中工作会议讲话(精选多篇)
    学党章,做合格党员干部
    大学生如何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合集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