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承包合同 赠言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黄贺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中情人 时间:2024-08-11 21:58:2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黄贺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黄贺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经过兴奋,迷茫,探索,渐悟等诸多丰富体验,我校教师集体在一次次学习实践及论辩中质疑反思,在一次次反思后变革教法。在摸索中艰难前行,在徘徊中体会新课标要求的实践把握之难。大体说来,我校的课改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更新观念,了解理论,尝试实践。

    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课改的准备阶段。

    2024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区教研室和当时的镇教委的部署和指导下,我校组织教师,利用有限的信息渠道收集信息,组织教师扎实学习讨论了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及新课标的中心内容,结合观摩教学反复讨论,对如何进行探索改革形成一定共识,就是要像新课标所说的,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教师角色要实现由演向导的转变。

    2024年9月,我校为每位任课老师配发了一本自己所任主课的新课标,为教师自学提供了方便。

    当时正值第一轮“快乐教育”实验,在镇教委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口号带动下,学校以特色教育,课堂教学高效化,教研指向课堂等活动为课改主体,并在观摩教学中明确以新课标为指导,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思想上开始打破坚冰,课堂教学开始出现很多激励学生,积极评价,组织学生动起来的新方法。部分教师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抵触情绪。流露不会教了的想法,成了教师共同话题。还有很多老师担忧学生太乱,教学效果太差怎办。有的认为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展示学习过程,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得不偿失。还有的认为新教法根本无法适应考试等,当然也有不少教师看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前瞻性,课改的迫切性,学生对课改的热切期待,也看到了新课改是新时期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契机。

    为了让各种意见的交汇,矛盾,斗争更外显化,良性化,达到暴露问题,摸清实际情况,激活思维,探索前进,解决疑惑的目标,我校利用教研专题活动、观摩教学、例会理论学习等机会为教师提供机会,促进交流了解,信息共享,观念优胜劣汰。教师集体认识逐渐走出迷雾,观念上对新课标认同感增强。

    教师杨亚梅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法,让学生有话要说,有情跃动,从快乐教学模式探索上走在了前面。她还率先对“民主议定学法——实践学法——表达感受及收获”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试验,学校对其经验进行了推广。

    数学教师屈苟良,在参加小学教育专业大专函授的同时,努力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思想革新,技术革新,把所学先进理论与方法介绍到学校,其生活数学观念,注重动手能力及自学能力培养的方式,积极影响了全校数学教学。2024 年、2024年、2024年连续三年我校在全镇数学竞赛中冲进前三名。数学尖子生突出。

    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在课改的准备上打下了一定基础,主要成效有:

    1、初步了解了新课程的体系。明确了新课改对校本课程给予重要地位的目的,理解了教学过程中创生课程,学生自主选择部分课程的价值。充分认识到新课标给予教学的灵活性。

    2、初步构建与新课程计划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展开,首要的任务是建立适合新课程实施管理需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这是保障新课程实施效果的前提条件和保障条件。根据这样的思路,学校对于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工作制度,教导处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根据教学管理的基本认识,根据进行制度的完善工作,从过程管理到终端管理、从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保障,从实践课程到活动课程都进行了策略性的调整。初步形成了管理的基本格局。

    3、形成了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导向的改革思路。对比新旧大纲精神实质上的区别,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核心实质,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这是我们开展教学改革的所需要的方向、方法、原则和精神方面的指导;对比新旧教材内容和编 排上的差异,深入体会新教材的特点和内涵,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比新旧教学过程的不同,深入研究新的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制定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引导教师强化三个观念:“主体观”、“发展观”、“人才观”。

    (1)树立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主体观”——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而且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只有抓住“学”这个中心,才能完成“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转化过程。(2)树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观”——从受教育者,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用发展的 观点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衡量和要求学生,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健康的发展。

    (3)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观”——培养跨世纪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教育的根 本目的,应该是树立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为培养目标的人才观。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研使大家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注意“三结合”:

    首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做法 必须改变,学生的学法也必须改变,二者的调整和改变只有一致起来,才能达到新课程试验 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 系,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向注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化,向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化,教师必须注意和落实 这一转化,才能完成新课程试验规定的任务。第三就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新的教学 内容决定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相结合,才能使教学过程优化。

    4、创立以课堂师生互动为基本模式的教学形态。从实验开始,我校各学科就把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重点方向,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正确的目的,明确的目标;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完善的过程,灵活的方法;恰当的主导,真正的主体;科学的评估,客观的评价。这些评价新课堂教学的节能要求,我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把课堂互动作为切入点和实验点,我们认为在长期的传统的教学的禁锢下,学生从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一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者,极不现实,也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素养储备、技能配备,因此,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渐入佳境”成为我们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所以在实验的初 期,我们提出让学生动起来的口号,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动手、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做课堂的主人、把这些最基础的素养作为学生走入新课堂的前提条件。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成为全体教师的工作理念,成为走进新课程的基本渠道。广大教师积极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进行相应的尝试与指导,开展学生的主体性的行为构建活动,建立了多层次的学生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创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的构建是一个发挥各类课程整体优势进行素质教育平台,如果把课堂模式的创建局限于一个学科或者几节实验课,都不足以达到实验的目标的,因此我们尤其注意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交流,构建团队的工作意识,不仅是解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配合的技术措施,更加主要的形成教学模式创建的共同的指向,也是培养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之下的教学模式创建的基本思想,提高教师的教育新素质。

    5、创建过程性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始终关注教学评价与学习评价在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教学管理和学习管理的评价在整个课程实施的工作中占有先导性的作用,过程保障性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促进发展的基本功能的客观的评 价体系,是我们落实课程管理方案的基本要求。根据这样的基本思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应评价的管理要求,形成管理的基本形态,教师按照要求和制度适时开展教学与学习评价,把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都严格地记载下来,成为教师分析学生、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基本渠道;同时借助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价,构建起多形态的认识教学、发现教学、创设教学的环境,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创设教与学评价的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因为作为新课程的实验,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实验的分析的支撑,需要对于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境进行再认识,再发现,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所以教与学的评价是一个最好的平台,也是决定教学优劣的最好的手段。

    二、大胆试验,迷茫徘徊,探索前行。

    2024年暑期,我校派一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了陈仓区教研室举办的第一期新课程标准通识与达标培训,同年秋季,北师大版新教材开始启用,培训过的老师因另有任务,并未担任一年级教学任务,只是作为参谋和助手,部分参与了新教材试用。新教材的使用,如一石投水,加快了课改的节奏。

    2024年春季,根据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教研室组织我镇全体教师,在工农小学组织了大型观摩教学活动,由教 研室白旭科、赵锦荣、谢宝霞、王天广等老师现场展示教法,尝试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白旭科老师对三年级学生教学《枫桥夜泊》时,始终以导而不牵,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敏锐抓住生情细微动态,巧妙导学,方法大胆,单刀直入,直指学法,是最富价值的的示范。另几位老师也在展示中示范了教学预设中对学生情感,活动水平的设计的理解,对探究学习的领悟。会后的说课活动上,提出了“不要怕乱”,先让学生动起来等观点,激活了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此情况下,我校开始了多层次的课改工作。

    1、落实建立新型评价机制,从班级到科任老师,都建立了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注重“扬长”式评价模式推广,摒弃“揭短”式评价。学校对学生的奖励加重了文明学生,进步生,巧思生,特长生的名目和数量。打开学习过程中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渠道,鼓励学生参与到新评价中来。

    2、进行系统性学习培训

    学校购买了新课标以及导读的指导丛书,做到人手一册,并且要求教研组组长按照以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二是根据转变教师观念的实际需要,学校购买了新课程通识培训专题光盘,,率先在学校中开展新课程的通识的培训工作,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努力拓展和充分 利用社会的优势资源,来开展培训工作,结合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上岗培训等,这些培训工作对于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起到积极的作用,引导教师认识新课程,关注新课程、把握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三是学校为推动教师的观念转变,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组织要求和改革的基本方向,根据教师的实际,围绕了近二十个专题,组织了六十多篇的文章,提供给各个教研组作为学习的基本材料。保证学习活动逐步深入、切合实际、受到基本效果。

    3、在课题研究中,对教研专题的制定,逐步走向具体化,细部化,实用化,以“小,实,准”为原则。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趋向,学习困难的关注。

    4、关注先进校在教改实践上的成功做法,积极借鉴。每有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校总是及时组织交流,把部分老师出外听课所得,变为全校收获。

    5、积极争取举办公开教学活动的机会,承办了两次镇级课改公开课研讨活动。

    6、激励教教师边学习,边变革,边总结,撰写了大量论文,在区省乃至全国有三十余篇获奖。屈苟良老师的教育叙事《五十六朵花》发表在《人民教师》杂志,并获全国“名师杯”征文一等奖。

    7、各种教学实验在课堂上展开 “多重实景刺激法”,“尝试教学法”“导学法”,尝试变换座位,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都为教师借鉴模仿,其中来自虢镇小学的语数教学上的很多方法被许多老师教委成功的借鉴。

    在此阶段,我校用了两年左右时间在校长聂宝兴主持并承担下进行了合作学习实验。

    这一阶段,老师们在行动上大胆,在思想上迷惘困惑。到底课改有无标准,有无现成模本可供借鉴,传统教学方式真的一无是处吗?虽经千辛万苦,千改万改,但教学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教育质量的飞跃迟迟不能见到。怎么办?

    三、别开生面走新路,脚踏实地攻时艰。

    走过的弯路不白走,吃过的败仗是财富。2024年前后,在区教研室的调整指导下,联系几年的摸索,学校管理层和教师,都体会到了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到研究和改进学生学习过程,进而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去,而不是套用模仿时髦的新鲜理论,做空空文章。真正吃透学情,咬住学情促学习,围绕学情做文章成为我校课改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乐学学法研究与展示活动。乐学模式展示推广活动。

    2、作业面批活动。

    3、重点教学岗位实验活动。姬家殿观摩活动。

    4、早读一对一互诵互检活动。

    5、“写规范字,表清楚意”活动。

    6、推门听课制度,增强教学透明度,提倡节节课时精品课。

    7、加强培优工作。以尖子生带动全体学生。

    目前,我校的课改工作进入务实攻坚阶段,我们正在总结得失,调整步伐,以期取得更大成绩。

    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教师的专业化紧迫感与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的矛盾。

    在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之下和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教师的业务提高的主要渠道是来自继续教育和上岗培训的体制,但是目前这两种体制的都缺乏相应的有效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继续教育的管理缺乏教师的业务教育的过程化、系列化的管理,主要集中于理论上面,缺乏实践意义的指导,有的教育理论纯粹是某些学者的观点,并不具备实践的指导功能;某些业务专题培训,纯粹在于任务性,具有相当突出的盲目性,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根本无法实现实践效应作用。上岗培训虽然具有比较突出的针对性,具有非常明确的主题,但是都是由学者、专家进行,同样缺乏实践性的指导、操作性的关注和预见性的发展。然而目前的新课程的实施的 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实践的经验的支撑,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应变,才能够切实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我校的教师结构中,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是教师虽然具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愿望,但是缺乏样板的引导和借鉴。这样的现状是目前在学校实施新课程中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引导教师从通识培训转入实际操作的培训,同时积极筹备发展性的培训,建立全程培训的工作机制;二是应该建立“专家引领、教师选题、关注实际”的培训制度,把教师的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努力发挥新课程实验重点老师的作用,建立定期交流和指导的工作机制,切实通过学科的带头人来解决目前新课程实施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

    2、教学研究与课时教学实践的之间的矛盾。

    教学研究的活动是构建课堂教学、产生课堂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过程的机制。教学研究对于课堂教学有四大支撑作用:一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作用,内容结构的组织作用,教学方法的优化作用,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它的结果能够对于课时教学形成规范与制约,影响与渗透、构建与保证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上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教学研究的先导作用的性质逐渐被模糊了,以致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新的教学研究的团队效应制度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教师自我净化的教学思想的能力减低、团队解决问题的功能 下降,集体发展的意识衰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的深入,教学问题与困惑成为实施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准备不足以应付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新课标精神把握程度不足以应对新课程的教材的理解与研究,形成了新教材与课时教学的矛盾、新教学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之间的矛盾。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的推进。

    我们要求参加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发展主体思想,始终要站在新课程实验的前沿,主动地去探寻课程的实施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其次教师要把提高科研素养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其三,要有把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和追求的精神,要深入实际,研究实际,把握问题的焦点,依照教育科学和团队精神来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有发展的实现。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我们期盼 “专家引领、教师选题、关注实际”的制度,尽早落实。我们愿作为溪流,把我们的晶莹汇入课改的大潮流中。

    千河镇黄贺小学

    2024-7-5

    第二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近年来,在市、县教研室的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始终贯彻的办学理念是: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我们一直坚持的教学管理的原则是:抓细节,重落实,讲实效。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欢欣鼓舞。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存在的不足更不容忽视。下面,就我校的课改进程向各位做以汇报。

    一、抓研究,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越来越突出,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重要。我们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1、开设“教学论坛”活动。每周例会前15分钟为“教学论坛”时间,每次分别由两名教师主讲。学校在学期初统一安排,把市县级教学能手划分为10组,每组2人,作为每次论坛的主讲教师。要求主讲教师提前选好内容,可摘选报刊杂志的有关章节,但必须有主讲者的个人见解。内容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能体现教学的最新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要具有指导性。

    2、坚持开展教研组活动。教研组隔周开展教研活动一次,每次不少于六十分钟。或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或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或进行近期教学的反思。每次活动要有主题、有计划、有重点,要讲究实效性,能对教研、教改起到促进作用。

    3、积极推行互相听课活动。确定每月的第一周为“听课周”,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8节,集体听课每学期不少于2次,且听课后及时组织全组教师认真评课,进行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探讨,使听课活动得到升华。学校教导处要定期检查教师听课记录,并与业务考核挂钩。

    4、大力倡导集体备课。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各教研组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教师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学法指导,然后博采众长,形成最优教学设计,力求推出精品教案。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到“把功夫下在课前备课上,效益出在课堂生成上,本领显在质量提高上,能力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在集体备课中,每一位教师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既当参与者,又做组织者;既当指导者,也当学习者,从而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

    5、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确定每学期第二月为“教学实践总结月”,鼓励教师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并在期末考核中有相应的奖励政策。每学期末都要召开经验交流会或开展论文评选活动,鼓励教师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教学案例,指导教师逐步把“教学体验”上升为“理性感悟”。

    6、开展竞赛活动。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青年教师更快进步,我们每学期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相继举办了“师魂颂”青年教师演讲赛、“青年教师说课大赛”、“教师粉笔字展示”。演讲赛上,演讲教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变化的神情深深感动了所有听众,也激励了所有教师,从而掀起了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潮。说课赛中,参赛教师参与热情高涨,紧张地进行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比赛过程中,他们以自己丰厚的理论底蕴、新颖的教学设计、青年人的靓丽风采,感染了每一名教师,打动了每一位评委。粉笔字展示,教师规范的书写、美观的布局、深厚的功底,让我们叹服。我们深深感到:一次活动的开展,可以锻炼一批人、提高一批人,教师的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一次次砺练、一次次升华。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校的教研活动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抓教研促教学,抓教研促质量,抓教研促发展”的理念已经形成。大家相互学习,成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抓课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我校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索科学知识。为了落实以上目标,我们以课堂作为切入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规范课堂教学。(1)坚持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出发点,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落脚点;(2)推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的学习,要求教师重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4)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发表见解,多动手操作,多探究发现;(5)树立“不求人人优秀,只求人人进步”的观念,设计多样化评价手段,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使每名学生都有所进步;(6)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现在,我校老师一改课堂唱主角的局面,更多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多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组织活动不留死角,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参与学习的快乐。

    2、领导坚持听课。校长带领全体管理人员,聚焦课堂,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管理,切实落实管理人员随堂听课点评制度。每学期领导都要分年级、分科目、下班级听课,全面掌握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发现个别教师课堂课改思想体现不突出、教法陈旧、未能体现民主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不好,课后我们及时指导,然后跟踪听课,使其完成从“学生式”的教师到合格教师的转变。同时每位领导还带着向全校教师推荐“精彩一课”的任务,把富有个性特色,符合课改精神的课介绍给大家,供其他教师学习。

    3、举行观摩研讨。每学期,我们都会举行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所有教师都要上一节代表本人教学水平的公开课,其他教师积极听课,并进行扎实有效的评课活动,在研讨中真正形成了“一人在上课,小组来研讨,大家出智慧,整体促提高”的良好氛围,极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4、开展教学反思。每上完一节课,我们都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并写好教后记。做到节节要反思、月月有总结。到学期末,学校将所有教师的优秀教后记装订成册,作为教师学习交流的资料。通过教学反思,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上有水平的课,布置有价值的作业,已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抓活动,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作为学校教育,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更要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校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想方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努力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1、重视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所以,艺术教育活动在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体育课上,俯卧撑、仰卧起坐是学生的过关科目。跳绳、长跑是学生的考试项目;器乐进课堂,是我们音乐课的一大亮点。同时,我们利用队会、节日庆典、画展、运动会,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和运动才能。

    2、落实“五个一”活动。“说一口普通话、练一手漂亮字、读一本课外书、会一门运动项目、有一项业余爱好”,是我校一直在坚持的一项活动。为了抓好落实,我们采取领导包抓、教导处检查考核、开展竞赛活动等形式。以升旗集会、即兴演讲、故事会、读书汇报、习字展、爱好亮相、课间活动、比赛奖励为平台,督促学生达到要求,实现“说得标准流利、写得漂亮工整;动起来健身,静下来读书,动静结合学做人”的目的。

    4、开展低年级口语交际展示和中高年级现场作文竞赛。我们采取“情境对话——现场录音——播放试听”的形式,增强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口语表达的能力。利用校园景物、室部或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后进行现场作文,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5、制作手抄报、自拟考试题、自制学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先后开展了红十字知识、廉政文化进校园、安全小常识、创建文明县城、盼奥运和庆祝节日为内容的手抄报、以快乐测试为主题的学生自拟测试卷活动,结合学习内容自制学具,并分班级和学校两个层次进行了展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6、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不吃早餐危害的调查、学生课间活动的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等。学生自行组合,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然后撰写小论文、小调查报告。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也拓宽了学校教育的渠道。

    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新颖的课后活动,代替了重复机械的作业,真正达到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

    总之,八年来的课改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方式灵活。他们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转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形式多样,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已经形成。变单一的课堂接受知识为多维获取知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个人见解,各项活动参与率均有大幅度提高。

    以上只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一点不成熟的做法,与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把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

    “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半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一、二年级为28课时,三、四年级为35课时,五、六年级为36课时,七、八年级为40课时,九年级为3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附件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3.本地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六早上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一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全县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教育股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教育局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教育局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芒康县教育局(体育局)教研室2024年3月5日

    第四篇:黄贺小学发展规划

    黄贺小学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坚持依法治校,明确办学目标,优化学校管理,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把学校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实力雄厚、质量优良的特色小学。特制定如下规划:

    一、总体目标

    1、办学总目标: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个性。

    2、培养总目标:品德优良、体魄强壮、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3、工作总思路:以德育为先导、以科研为抓手、以特色促发展、以质量求声誉。

    4、争创总目标:

    2024年争创区园林示范小学;争创区文明示范学校。

    2024年争创校园文化特色学校。

    2024年争创绿色学校、文明单位。

    2024质量特色小学。

    2024年争创高标准示范校。

    二、具体目标

    (一)事业规模

    2024年 小学:6个教学班,附设幼儿园:1个教学班。

    2024年 小学:6个教学班,附设幼儿园:2个教学班。

    2024年 小学:6个教学班,附设幼儿园:3个教学班。

    2024年 小学:个教学班,附设幼儿园:3个教学班。

    (二)、硬件建设

    2024年建成450平方米的综合楼,配备多媒体教室。

    (三)、班子建设

    1、工作作风:稳健务实、团结奉献、宽容豁达、创新进取。

    2、随着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配齐书记、校长、附设幼儿园园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年龄结构相对合理。

    3、领导班子成员大专学历达到100%,本科学历达到50%,班子中党员数达到80%,30%成为业务管理骨干,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师资建设

    1、培养目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主动探索、善于合作。

    2、名师目标:到2024年,区学科带头人达到1人,市青年骨干教师达到1人,教坛新星达到1人,学科带头人达到3人,青年骨干教师达到3人,区教坛新星达到2人。

    3、学历目标:到2024年,40周岁以下的教师大专学历达100%,本科学历达30%以上。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研究方向)。

    (五)、学生管理

    1、既求全面发展,又求张扬个性。

    2、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创新时空。

    3、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

    (六)、学校特色:

    1、以绘画歌舞为主的艺术特色。

    2、以田径为主的体育特色。

    3、以绿色为主的环保特色。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科研特色。

    2024-3-24

    修订

    第五篇:黄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创建优质校园文化 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千河镇黄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由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规章制度、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具备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我校根据整体优化的原则,逐步形成校园文化的各个要素,确立了“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建设优良校风,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功能”的目标。

    我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潜在课程,当作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亲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早在2024年10月便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计划,出台了《千河镇黄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主题,确立了内容,筹划了建设进程。

    几年来,我校在创建优质校园文化,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现就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校园环境建设为窗口,打造整洁、规范、合理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对师生来说都是无声的课堂,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因此,在近四年 1 的发展进程中,我校坚持以科学性、教育性、审美性、实用性为原则,努力打造整洁、规范、合理的校园物质文化。

    (1)布局。黄贺小学创办于1968年9月,位于陈仓区千河镇政府东约1千米处。学校占地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1平方米,绿化面积1547平方米2024年9月被授予陈仓区“园林式单位”称号。

    (2)环境。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更是一种看得见的文化。走进黄小,绿绿的草地、多样的树种;美丽的花丛;奋进的宣传标语;丰富的文化墙;谐调的校园色彩,无处不显示出优雅、活泼,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3)设施。学校设有远程教育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卫生室、档案室、体育器材室、少先队大队部等七室一部。2024年9月新建电脑网络教室一个,装有新电脑11台。实验室仪器共9类116种545件,体育器材329件,图书2362册,电教器材62件,办公设施数量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需要。

    (4)师资。我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开拓进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全校共有教职工17名,其中大本学历4人,大专以上学历共11人,教师岗位合格率100%。教师违反计划生育率为零,教师违法犯罪率为零。

    二、以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为重点,形成严谨、踏实、进取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校园制度建设应该着眼“人本”,即制度的建设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是为了最终达到无意识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我校坚持人文精神作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和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师生的发展为需要,注重沟通、注重尊重,实施人本管理,倾注人文关怀。学校始终做到教育以人为本、教 师以生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在校内充分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具有亲和力、凝聚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都能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激励和鼓舞,使学校办成了师生兴奋和留念的地方,教师真正地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价值。为此,在制度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校现已逐步形成严谨、踏实、进取的校园制度文化。(1)学校管理制度文化。

    学校实施人本管理,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形成一个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育共同体,形成“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育情境。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每学期把文化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学校文化建设项目投入不断增加,为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加强学校管理,学校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聂宝兴(校长)副组长:齐关会(教导主任)

    成 员:田科义(党支部书记)常西发(总务主任)

    梁晓凤

    (幼儿园园长

    田玉洁(语文科组长)

    萍(数学科组长)

    该小组在创建文化校园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努力使我校形成学习型组织、文化型校园创造条件。2.制度完善,活动有序。

    我校的规章制度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制度全:规章制度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在制度管理中我们坚持师生的主体地位,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 项规章制度,明白自己的责任、义务、权利,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在各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下,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活动有序。(2)教育科研制度文化。

    创建优质校园文化,也必须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创设专业学习氛围。我们认为,帮助教师理清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认同是前提;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是关键;开展基于学校、基于教师的校本教研是重点;进行校本科研是保证。

    1.科研管理科学化、人本化。

    科研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校始终高扬“科研兴校”的大旗,把教育科研当作教师价值的体现和学校生命的延伸,紧密联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牢牢把握教育的最新脉搏。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氛围。

    为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我们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并举的策略,加强业务培训。一是邀请有关教育科研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二是组织教育科研骨干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或参加相关学术报告会;三是邀请或参观一些教学能手上示范课;四是努力建构学习型组织,组织教师开展读好书活动等。通过学习,教师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调整了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师科研的能力。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以科研强校”。

    b.注重实效,抓好校本教研。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沿用“三位一体”的结构: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学校长期坚持开展专题性教学反思活动。由各科教师上研讨课或探索课,科组教师作内部性的协作研讨,融课题研究于课前设计、课堂实践、课后反思之中,深入地总结经验,交流信息,探讨问题。以备课——组内展示——评课、反思、修改—— 全校、镇展示——说课、评课等系列环节开展研究活动,可以说一人上课,全员参与,整体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课堂愈发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教学不断取得成效。

    我校在市级以上发表和获奖的论文近20篇,参加镇级公开课观摩或比赛近7个课例。

    2.科研机制学术化、专业化。

    我们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校大力开展了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和由专家、专业人员、教研员组成的校本教研指导组机制。在校本教研中采取了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专业人员三种力量互动的方法,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三、以创新教育和文化传承为依托,构建团结、奋进、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校园文化和环境、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文化素养和社会舆论氛围等,是学校的一种气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是一种学校内在精神和文化现象。

    (1)传承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1.明确办学目标, 确立奋斗方向。

    学校办学目标是学校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办学特色,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目标:“质量立校、科学管理、安全第一、和谐发展、开拓进取、争创一流”,审美要求:“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德育方向:“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铭记“明理、求实、勤奋、创新”的校训,沿着创办现代化的新型学校而努力。2.传承人和精神, 打造团队精神。

    作为黄小的老师都为我们的学校有良好的社会口碑而自豪,为黄小有深受社会赞许的优秀教师集体,有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即我校的团队精神。它是黄小几代人求索的结晶;是我校办学特色的核心;是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3.加强舆论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及教职员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精神风貌。我校十分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努力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学校已形成了“团结、励志、勤奋、自信”的优良校风。

    加强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政治学习、集体会议、升旗仪式、班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先进人物的事迹等,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强化“三风”建设,形成学校精神。经过多年实践总结、提炼研究,形成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成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发展的座右铭:

    校风:团结、励志、勤奋、自信 教风:爱生、严教、善思、创新 学风:尊师、勤学、多思、善问

    首先,校风是关键,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大局出发,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狠抓了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学校的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了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抓好宣传阵地,正确引导舆论。学校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了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等,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文化橱窗、宣传栏、图书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通过不懈努力,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

    4.创造和谐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学校的人际关系遵循了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通过学校多年努力,形成了和谐的人际氛围,领导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民主融洽,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学校也重视师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广大师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学习、工作、生活,每个走进一小的学生都是快乐的、健康的,每个走进一小的学生都是充实的、自信的。(2)教育创新,开展丰富的特色文化活动。

    学校每年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欢乐五月”“庆六一文艺汇演”“冬季运动会”活动,融读书、科技、普法、书法、绘画大赛、知识竞赛、卡拉演唱、文娱晚会及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于一体,充分体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的特点,广泛调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锻炼和发挥。几年来,我校分别争取危改和灾后重建资金14万元,村委会自筹资金近2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以彰显校园文化蕴涵为特色的校园室部建设,绿化建设,硬化建设和美化建设。校园环境优美,花草树木搭配适宜,碧草如茵,雅致的宣传栏、别具匠心的墙体宣传牌和墙上的山水画浑然一体。

    如今,黄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园环境优雅、和谐、统一,文化氛围浓厚,办学理念独特新颖,管理模式民主规范。全体师生牢记“明理、求实、勤奋、创新”的校训,学生团队知学,善学,立志成才,教工团队知辱、明耻,团结进取。一股文明新风正在悄然兴起。我们深信,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必将极大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〇一零年十一月五日



    推荐阅读:
    黄贺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初探
    公司导师制度实施工作方案
    南关小学多媒体等设施使用规定
    校园安全事故案例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