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转让合同 日常祝福语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024(合集五篇)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诗酒琴音 时间:2024-08-13 21:08:2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024

    一个有志的青年,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成就未来的事业需要知识的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024,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的背景

    2.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3

    第六单元

    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突出三个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意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1.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4

    第七单元

    理清一条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知识结构: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主要对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 苏、美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 三个世界,一条线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权主义 两个重要转变 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 霸权主义 多边外交

    第二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夏朝,启 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义务: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权衰落。由于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受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至高无上的皇权:①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③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③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⑤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①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⑦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初,三公九卿。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 州、县两级

    唐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二府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

    分割宰相财政权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

    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

    清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腊文明的摇篮

    特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①经济: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希腊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较发达。

    ②对外关系:由于航海与海军对古希腊有重要意义,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

    ③政治: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根据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利提斯:设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发放观剧津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意义:①创新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优越性:多数人决策,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公职人员有多数人选举产生,时期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十二铜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①是平民的胜利;(原因: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②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系最终完成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年,英国成为共和国,1688 光荣革命

    意义: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权利法案》:1689

    内容:①从立法、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限制王权;

    ②把议会拥有的自由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义:

    ①国王与议会关系: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②王权与法律关系:国王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③统治方式变化: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制,英国社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特点: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君主统而不治

    责任制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强;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内阁制形成;

    ③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制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变成两个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八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严重问题:①邦联权利有限,无权征税,不掌握兵权

    ②各州的权利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

    ③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

    ④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属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1787年,颁布联邦宪法,内容: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权利高于各州

    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总统: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议会:财政权和立法权;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二三时年代,是美国两党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九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发

    1791~~1792 君主立宪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国

    1804~~1814 第一帝国

    1815~~1830 复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国

    1852~~1870 第二帝国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 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

    影响:共和体制最终确立,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总之,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点

    政体 国家元首及权力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权力

    与地位 权力

    中心

    英 君主立宪制 国王世袭;

    国王仅扮演仪式性角色,是国家的象征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最高行政权和创意立法权;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德 皇帝是帝国元首,世袭;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公布法律和监督法律实施,统帅军队,任命军官;皇帝任命首相与官员,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直接选举产生,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只有批准预算权。皇帝

    美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立法否决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和组织政府的权力;总统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政府对总统负责 拥有有立法权、财政权,与总统、联邦法院相互制约 总统

    法 民主共和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具有创议法律权、解散众议院的权力;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向议会负责。拥有选举总统权、立法权、创议法律权;总统和各部部长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议会

    核心特征:代议制民主;

    议会拥有的共同的权力: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鸦片战争

    1背景:(1)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2)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3)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中国的禁烟运动:(1)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2)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虎门硝烟:面对鸦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东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即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③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战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⑤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美国和法国也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战争性质: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①1856年,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进逼天津。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③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⑤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响: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十一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①兴起:金田起义 1851年 ②发展: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③全盛:1853-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和东征

    北伐:目的:是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结果: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

    意义:牵制了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征:目的: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领导人:赖汉英

    结果:石达开大败湘军,巩固了天京

    东征:目的:为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领导人:秦日纲

    结果:夺取扬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主要内容:

    ①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规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的方案。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首先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 生产者的本性,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原因: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战争的环境,无法实施;

    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②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3)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历史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性质),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它坚持14年,势力达18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模③担任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反对封建主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④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资政新篇》

    内容:政治方面:主张民主

    经济方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方面:兴办新式学校

    外交方面:与外国自由交流,但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评价:《资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没有实行。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2)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战争的经过

    (1)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失陷。

    (3)黄海之战: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权。

    (4)辽东之战:聂士成率部抵抗;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5)威海之战: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

    内容:

    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危害: 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最内地的重庆)。

    ④设厂:使外国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影响: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课考点56、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58、2024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

    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

    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9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考点

    101、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102、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的建立;

    103、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104、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5、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三个经济振兴时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课考点

    107、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

    108、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

    109、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

    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欧洲联盟建立于:1993年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是: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包括了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

    第三篇:历史必修一政治复习提纲1

    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夏朝:时间、政治制度(选择题)

    二、商朝: 时间、政治制度、特点(选择题)

    三、西周:时间

    (一)分封制

    1、含义:

    2、目的:

    3、对象:

    4、内容

    5、影响(积极、局限)

    (二)宗法制

    1、含义:

    2、核心:

    3、目的:

    4、最大特点:

    5、大小宗关系

    6、作用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注: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影响及社会遗存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法家思想

    2、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①由来:②基本特征:③本质: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分工、关系)

    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①由来:②内容:郡:县:乡、里、亭:(长官由来)③作用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4、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人物选修):

    ①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②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

    ③军事: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④交通: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及长期存在的原因

    第3、4节、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一、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演变:各朝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各制度的详细内容(比较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演变:各朝代实行的措施详细内容,影响。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以明朝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积极影响,后期主要是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第5、6课 雅典民主

    一、雅典民主制形成条件

    二、城邦:含义、复兴时间、特点、政体类型

    三、公民的含义

    四、雅典民主制的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

    五、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的平等(表现:4个机构职能及各自体现的原则)

    六、雅典民主制的评价:(▲对后世)

    第7课 罗马法

    一、政治制度演变历程:▲元首制、公开帝制

    二、发展过程: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公民法与万民法的比较)

    1、《十二铜表法》(1)时间:(2)内容:(3)影响:(4)实质:

    2、查士丁尼法典(1)背景:(2)内容:(3)影响:

    (《卡拉卡拉敕令》《阿奎利亚法》知道时间、地位、适用范围)

    三、罗马法的基本内容:重视证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不可侵犯、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不告不理

    四、影响:(▲对后世)

    第8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现代政治制度、内阁制、政党制均起源于英国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光荣革命:实质:资产阶级、新贵族 与 地主贵族之间的政治妥协)★

    二、确立:《权利法案》(立法权从英王向议会转移)

    1、背景:

    2、内容:

    3、意义:

    4、君主立宪制确立影响:

    三、发展: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的形成(行政权从英王向内阁转移)

    1、形成过程:

    2、内阁与议会的关系:

    3、1832年议会改革

    4、两党的名称及演变

    5、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第9课美国共和制

    一、民主共和制确立的背景

    二、确立:1787年宪法(背景、理论来源、时间、地点、内容、原则:▲分权制衡、评价)

    三、巩固:南北战争及13、14条修正案

    四、发展:两党制

    1.形成:2.代表的阶层:3.实质:

    第10、11课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一、法国共和制

    1、确立过程:

    2、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背景:(2)内容:

    3、巩固

    二、德国君主立宪制

    1、背景:

    2、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3、特点:

    4、影响:

    三、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四、近代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文明的多样性)

    五、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2、特征: ①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是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③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3、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六、★ 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启示

    1、人类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主政治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3、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世界才能和谐相处。(无论实行何种体制,只要与本国“历史”与“现实”的国情相符,就是符合历史趋势的。)

    4、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的民主素养和法律意识。

    第四篇:历史必修一、二、三复习提纲

    2024届高三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

    说明:依据《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历史)》整理。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商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文字:甲骨文→金文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春秋战国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汉朝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汉赋

    魏晋南北“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朝 隋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唐朝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唐诗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两宋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宋词

    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明朝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清朝 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秦朝 汉朝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行省制度 废丞相,设立内阁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手工业 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商业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重农抑商 海禁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明清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科技成就 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指南针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汉字书画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文学成就 京剧 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雅典 民主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黄金时代”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

    罗马法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

    第五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希腊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起源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认识你自己” 倡导:人文主义,即注重人性,强调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

    文艺复兴 代表: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英 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意义: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宗教改革 内容: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影响: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人文主义

    倡导:理性主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等级制度,追求民主平等自由)

    启蒙运动 代表:法国伏尔泰(自由平等)法国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德国康德:思想自由

    意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是欧洲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七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背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奥斯曼帝国切断旧商路

    新航路的过程: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开辟

    后果:打破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掠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 扩张 荷兰:海上马车夫

    英国:打败荷兰、法国,占领印度、北美等地,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结论: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落后 第一次:英国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第二次:美国和德国(发源地和中心);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

    后果: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八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代议制特点:议会、宪法、政党政治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议会权力,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1787年宪法》: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三权分立;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共和制;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848年,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年,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917年,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九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第十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进化论 相对论 量子论 蒸汽机 内

    牛顿力学体系: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爱因斯坦 普朗克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电气技术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美国人爱迪生创建第一个发电站

    信息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影

    近代自然科学形成标志 冲击“神创说”

    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原子弹理论基础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60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861—1901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01—1919 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解放运 动、文化转型运动、片面性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创建1919—1924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国共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战争 1927—1937

    1931: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红军长征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转折,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1937—194

    5193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防御阶段 37.7—38.10

    国民党积极抗战: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 国计划)

    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南京大屠杀 相持阶段 38.10—45.8 百团大战(1940)

    中共七大(1945延安、毛泽东思想确立)

    反攻阶段45.8—45.9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位)

    解放战争 1946—1949

    防御阶段 46.6—47.6

    1946夏:全面内战爆发

    反攻阶段47.6—49

    1947.6: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1948年底—1949年初: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1949.4: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背景:1905年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辛亥革命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袁世凯夺权

    意义: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 大革命 24-27 过程: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京(学生为主力)→上海(工人为主力)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成立:1921.7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意义: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北伐战争

    失败标志: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

    1927年: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土地革命秋收起义(毛泽东,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战争

    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1936年长征结束

    27-37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熟标志 抗战 37-45 解放战争 46-49 见前面归纳 见前面归纳

    第十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经济结构变动: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洋务

    清朝晚运动 期

    民族 工业

    中华民短暂 国 1912 ︱ 春天 后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新式学堂、留学生 失败:由于“中体西用”,甲午战争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习西方科技的实践 诞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是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甲午战后初步发展

    背景:一战前后(1912—1919)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影响、民众抵制日货 特点:短暂、轻工业(面粉、纺织)、快速

    结论: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抗战前1927—1937: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再度发展 一战之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1949

    抗战时期:日本入侵,民族资本主义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和内战导致民族企业风雨飘摇

    两大障碍

    第十三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维新思想 1898 内容: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意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爱国运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背景: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 运动 1915开始 中心:北京大学

    主阵地:《新青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开始标志)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后期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民众的觉醒;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 传播

    内容: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欧美代议制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和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近代世界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及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 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2024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第十四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背景

    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业和分配: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 商业和分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影响

    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损害劳动者积极性 造成政治经济困难 实质:市场商品货币 意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赢得战争,恢复经济 体制僵化阻碍社会发展 是苏联改革和解体根源 有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 导致苏联解体 外国武装干涉

    战时共产主义国内叛乱

    政策

    政治经济危机 新经济 政策 斯大林 模式 经济困难 政治危机 1921年实施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标志:1936年苏联

    政治:高度集权

    新宪法

    经济: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行政手段 斯大林摸式弊端日益显露

    赫鲁晓夫:农业、工业管理体制 勃列日涅夫:重点在工业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根本性改革 苏联改革

    第十五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 危机 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特点:从美国开始,破坏大,范围广,时间长

    影响:美国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德国日本法西斯 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束手无策;罗斯福当选总统

    罗斯福新政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恢复经济;摆脱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威胁;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摸式

    二战后新变国家干预经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福利国家 化

    十六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 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奠定的、美苏对抗的世界两极格局 形成:北约组织、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成立

    欧共体形成:1967年成立,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地位,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多极化趋势曲折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中发展 两极格局 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振兴: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标志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 当前局势特点: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第十七单元: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 体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

    内容:黄金←美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影响: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继而维护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 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政治经济一体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由美、加、墨组成;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最大区域组织,中国1991年加入,2024年上海会议 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而成立 中国:2024年底加入,对中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作用:推动世界自由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十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

    文学成就 批判现实 主义 印象派

    美术作品

    现代派(立体派)

    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

    英国:拜伦《唐璜》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凡·高《向日葵》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德国:贝多芬的代表作是九部交响乐 电影正式诞生: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电视的发明: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1949—1953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民主革命胜利;过渡时期开始 1950—1952土地改革运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 1953—1956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开始;一五计划;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一届人大召开(通过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日内瓦会议召开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1956中共八大召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8:“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原子弹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3:袁隆平杂交水稻

    徘徊中前进 1976-1978 1977:恢复高考

    197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志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1978—今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1983:“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1: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1997.7香港回归

    1997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12澳门回归

    2024: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思想

    2024: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国加入WTO 2024:神舟五号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筹备:1949.9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国歌,国旗等;代行人大职能

    新中国成立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多党合作政治协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三大制度)商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十年文革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后补充)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政体),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宪法》

    自治区:内蒙古(1947)、新疆维吾尔(1955)、广西壮族(1958)、宁夏回族(1958)、西藏(1965)

    1966—1976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文革教训之一: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提出: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为台湾而设计)实践: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 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加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坚持依后民主法制 一国两制

    第二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大改1953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造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56年底)

    50年代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共探索开始

    成功探—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路线:正确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70年代 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严重失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误 1966—1976年:十年“文革”,“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召开:1978年12月 三中全会 会以后

    经济 体制 改革 对外 开放 内容: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影响:改革开放序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邓小平核心地位形成 农村: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城市: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全方位、多层次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开放区(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环渤海)

    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十一单元: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成熟 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中国发挥重大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1971:中国恢复联合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70年代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 外交活动 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1991年加入,2024年上海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24倡导创立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哈吉塔乌)建国初期

    第二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鸦片战争后出现)、中山装(日本学生装为基础);旗袍(满族女装为基物质生础改进)

    食:四大菜系;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辛亥革命后:剪辫(剪辫为反清革命的标志)易服,迫令放足(不缠足)

    社会习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主,删繁就简→(建国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殡葬:土葬→火葬 交通 通讯 火车、汽车、轮船、飞机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77年有线电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目前中国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位

    报纸: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广播

    大众传电影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建立

    互联网

    第二十三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理论 地位

    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 主义

    新:国共合作基础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统治,但不反帝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建立共和国(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新三民主义“新”在——

    民族主义:对外反帝,对内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确立为党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指导思想 抗战期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建国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形成标志: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形成完整体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

    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指导思想

    第二十四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进入核国家行列,打破核垄断、核威胁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科技成就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3年,杂交水稻育成,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24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

    “双百”方针 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文革中遭到破坏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教育事业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科教兴国”战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 会议名称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国民党一大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一届人大 中共八大 十一届三中 全会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时间 地点 1921 上海 1922 上海 1924 广州 1935 遵义 1945 延安 1949 北平1954 北京 1956 北京 1978 北京 1992 北京 1997 北京

    宣告中共成立,规定党的任务,确定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内容: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

    意义: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讨论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等问题),代行人大职权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

    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⒈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形成: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⒉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⒊“八大”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建国后四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事件 土地改革 1950—1952 内容特点

    内容: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农民所有制

    影响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生产长期停滞

    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 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合作化运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私有→公有制

    1953—1956

    人民公社化1958 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家庭联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承包责任制1978 土地公有、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示意图表: 土地公有 分户经营

    农民土地 所有制

    封建剥削 土地所有制

    1952

    1956

    1958

    1978 一大二公

    公有制

    ———→

    ———→

    ———→

    ——→ 土地改革

    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

    责任制

    近现代各派别探索活动一览表 阶级、活动 背景

    代表

    基本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求富 《天朝田亩制度》:废

    洪秀全

    太平农民天国 阶级

    甲午战争 瓜分狂潮 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

    洪仁玕

    除封建土地制度,绝反封建斗争最高峰 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最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扶清灭洋 维新变法

    积极性 真理序幕

    局限性

    未实践;影响有限 鸦片战争 林则徐

    新思潮萌发

    民族危机 魏源 地主阶级 洋务

    运动 内忧外患:

    奕

    第二次鸦片

    曾国藩

    战争

    李鸿章

    太平天国

    揭开近代探索救国器物层次

    学习西方的第一次不学西方政治制度 实践近代化第一步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中体西用不能富强 农民小生产者→绝对平均主义

    最早提出的带有资

    缺乏社会基础和实

    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施条件,未能推行

    方案 反帝爱国 思想解放运动

    对清廷认识不清; 盲目排外 政治上的软弱性 义和团 民族维新

    民族危机 康有为 资产变法 阶级

    八国联军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理论上的不成熟 爱国运动 第一次巨变: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民国 的基础 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社会进步; 促进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壮大

    力量弱小 发展艰难

    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反帝反封建不彻底: 没有明确反帝要求 无彻底的土地纲领 偏激片面 辛亥 革命 《辛丑条孙中山 约》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学 军阀统治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尊孔复古 李大钊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短暂的 春天 民族危机

    民族资产阶级(张謇、实业救国

    周学熙、荣氏兄弟)

    十月革命 李大钊

    新民主主义无产革命、社会阶级 主义革命和建设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中邓小平全会

    毛泽东

    社会主义

    传播宣传马克思主

    毛泽东思想:有中国第二次巨变: 特色的中国革命和建建立新中国、设道路

    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巨变: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⒈农民阶级:由于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旧式农民战争最终归于失败 ⒉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⒊资产阶级:两面性和软弱性,不敢依靠、发动群众,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打击下最终失败 ⒋无产阶级:先进生产力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革命必将成功 ⒌探索的进步性:器物→制度→思想;西方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第五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安徽省灵璧中学

    张占先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方面: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掌握<<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 3.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作用 <二>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她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4.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二 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三 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四 教学构想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1.历史溯源----图片再现“光荣革命”的过程,体会 “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关系.2.历史新貌----相关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权利法案>>内容核心作用.同时学以致用

    3.历史荣光----情境设置,学生演示,再现难点议会民主制下各机构权利关系.4.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音乐图片导入---听着悠扬的爱尔兰风笛,欣赏着美丽的英伦风光,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 一起去追溯大西洋彼岸英国的那段光荣历史,去了解英国创新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图片导入:展示英国女王图片

    师:英国是什么政体的国家?与之相类似政体的还有哪些国家? 生:君主立宪制国家,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导入日本天皇图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师:是的,英国是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日本也是具代表性的君主立宪国 家.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在英国确 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 主方式,但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所谓代议制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 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探究的内容。

    导入教材课题----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 图片导入本课知识四大板块:历史溯源历史新貌历史荣光延伸拓展 图片导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布朗 师:他们究竟是谁在统治英国? 生:(各有所答.)师:我们先将他们放一放,不急作出答案.讲授新课之历史溯源-----光荣革命

    师:提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必须先了解英国传统的议会制度(导入早期英国议会图片)

    13世纪时英国就有了议会,分为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平民院),传统上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英国 国王认为议会妨碍其专制统治,常使议会处于休会状态.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起义,国王不得不召开休会多年的议会,要求征收新税以筹军费.议会拒绝并要求 进一步限制王权,双方矛盾激化终于引发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从而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制度.让我们一起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导入相关历史图片历史资料战争示意图-------图片解说历史)背

    景:(1)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3)政治状况---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专制(直接原因)(4)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爆发标志:1640年新议会召开,要求限制国王权利

    过:(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段----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结

    束:“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师: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 “丈人逃亡,女婿登基”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之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它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制度-------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讲授新课之历史新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师:为了更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我们不妨看看《权利法案》的内容:其一是限制王权,其二是保证议会权利.历史最重要的是论从史出.(导入历史材料---《权利法案》的内容,出示问题:《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利?)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生:《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事权

    (导入历史材料---《权利法案》的内容,出示问题:<<权利法案>>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师:从上面内容中,大家觉得《权利法案》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 生: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权。

    师:从上面两则《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中,大家认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生:否定君主专制,限定王权,以确保议会权力.结果是以立法形式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的权力至上.师: 请大家再来看一段英文.谁来翻译一下?(导入历史材料--------)

    law was to be made in parliament(议会);once made ,it could not be suspended(终止)by the crown(国王).——bill of rights

    1689年《权利法案》

    生:议会制定法律,法律一旦制定,就是国王也不能终止..师:very good!很好,这段英文正体现了<<权利法案>>的核心精神,核心理念-------法律高于王权!议会拥有立法权,制定法 律,国王无权终止或废除法律,法律限制王权.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从社会转型角度,<<权利法案>>的颁布意味着什么呢? 生:根本否定君主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师:知识要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以致用.(导入知识运用的材料-----)

    1.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请问这句话说明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变化? 生:革命前---议会为国王服务,国王权力大于议会

    革命后---议会限制国王,议会权力大于国王

    2.英国有个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体现《权利法案》什么核心理念? 生: 法律高于王权

    3.(出示不同时代两位女王的图片-----)

    ----------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ⅰ(1533~1603)和 温莎王朝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1926~)同样是女王,两位伊丽莎白女士在权力大小上有多大的差别? 生: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于封建时代的都铎王朝,王权至上.生: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处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温莎王朝,王权已受法律制约,无实权, 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国家元首,统一的象征

    师:很好.说明大家对<<权利法案>>这部分知识已有所理解.那么法案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到底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

    生:保留君主,但以法律限制君主权力.君主统而不治.(导入英国议会大厦图片---—教师概括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师: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导入资料,教师解说<<权利法案>>的作用)作用:(1)政

    体------确立资君主立宪制(制度创新)(2)根本意义-----否定

    君权

    神授

    法治

    代替

    人治(社会转型)(3)权利中心-----议会

    权利

    至上(核心特征)师:<<权利法案>>的颁布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用.首先,它确立了资产阶级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前所未有,因而体现了一种制度的创新.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符合当时英国国情的.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还不够壮大,因此英资产阶级革命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领导,革命的过程也历经曲折,光荣革命实 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妥协的产物.此后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政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资产阶级 革命成果,确立并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它有效协调了英国社会各阶层利益,使英国政治上处于长期稳定之 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因而这一制度是符合英国国情的.其次,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权利法案>>的颁布以法的形式根本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法治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民主..再次,<<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 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议会权力至上,而国王统而不治.这意味着英国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权力至上,是君主立宪制一大核心特征.师: 《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的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议会取代国王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权利法案》颁布时,国王还 有很大的权力,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国王权力逐步缩小,议会的权力继续扩大,同学们能否在书中找出证据,加以证明。

    生:1832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大大增加,即工商业资产阶进一步控制议会权利。

    师:请大家一起归纳: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内容主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改革原因: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改革议会的呼声高涨.2.改革内容: 3.改革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师: 君主立宪的另一重要特征即责任内阁制.关于建立的过程,同学们不妨先看书p38页。

    师:通过看书,你理解的责任内阁制的概念是什么?

    生: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议会负责 师:内阁跟国王的关系如何的?

    生: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掌握实权;国王形式上任命内阁,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出示英国议会两党政治的图片)

    师: 提到议会责任内阁,就必须了解英国历史上的政党政治.它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两个不同派别—辉格党和托利党, 是资产阶级政党雏形.内阁形成后,两党在英国长期轮流执政.经过演变,现在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主要政党

    师:作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有三个重要机构:议会、内阁和国王,他们的首领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请同学们推荐 三位同学分别担当此任,5分钟后上讲台为大家阐述演示。其他学生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的后援团。担当议长、首相、英王的同学应该告诉大家是如何当选的, 有哪权利? 课堂情境再现一(议长踱着方步上台)

    大家好,我是英国议会下院议长马丁.我们议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上议院议员由世袭贵族产生,权力有限.主要权力是: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修改权,充分发表意见权等.下议院议员由选民普选产生,每位参选的议员必须以某一政党党员的身份参加。若来 自同一政党的议员人数超过下院总议员的半数,该政党领袖自动成为新一界政府首脑。但政府必须对我们议会负责.否则,我们会利用我们能掌握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让首相日子难过的!(英国女王走上台,温和而不失尊贵)

    (得意的)大家好,我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我之所以成为女王,是因为我父亲是国王.他逝世后我继承了王位。

    (无奈的)尽管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但生不逢时啊,我只是一位“统而不治”、“临

    朝不理政”的虚位君主.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我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我面前,我也不得不签字啊!哎!为之奈何?? 首相入选,内阁组成都是要经我批准的,但这只是走走过场,走走形式,非批准不可.哎!为之奈何?? 我必须游离于党派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我身为女王却不可为所欲为,要受到法律的种种约束.哎!为之奈何??(骄傲的)我的权力不大,但我尊贵的皇家血统赋予我崇高的地位,对外交往中我是国

    家元首,代表英国,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维系英国联邦的纽带.(英国首相自信坚定地走上台)大家好,我是英国首相布朗.我之所以当选成为首相,是因为我领导的政党在议会下院竞选中成为多数党。

    我当前的首要工作是提出内阁成员(也就是各部大臣)的名单,选送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窃笑:我点名我说了算,国王一般是不会拒绝或驳回的!)

    新内阁组成之后,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集体负责,对首相我负责., 在大政方针上必须保持一致,与首相我共进退.新内阁的权力主要有: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我身兼数职: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职务.主要权力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各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利,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在某种情况下,我还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下议院!师:现在世界有一重大事件发生: 美国已经出兵伊拉克,伊拉克战争爆发!英国政府有何打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演示!

    课堂情境再现二

    英首相布莱尔(温和):诸位大臣,美国已经出兵伊拉克,为了我们英联邦利益,我决定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诸位大臣,你们认为意下如何?? 内阁大臣abc(齐声):首相大人,我们非常赞成,我们与您共进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惊讶):战争??哦,my god!这样不好吧? 英首相布莱尔(强硬):反对无效,我掌行政权,不对国王负责.我做主!

    向伊拉克出兵!英国下院议长马丁(理智):我们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出兵,我们将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英首相布莱尔(愤怒/强硬):太过份了,竟敢要求我的内阁下台,我宣布解散下院,重新选举!

    师:这几位同学的演示太精彩了!谢谢他们!现在我们对英国政府重要机构的领袖职权已有所了解,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共同归纳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吧!

    (导入权力机构关系示意图)

    下院 议会

    议会 上院 首相

    内阁(政府)国王 人民

    对议会负责 可解散议会 形式任命 形式任命(立法权)(行政权)提名内阁成员 与首相共进退(统而不治)两党 政治



    推荐阅读: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024(合集五篇)
    2024东京奥运会8月3日比赛详细赛程[精选多篇]
    2024中秋节营销策划方案[合集五篇]
    设计专业英文个人简历模板[五篇模版]
    班干自荐信例文(5篇范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