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经济论文 半年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5篇]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海棠云影 时间:2024-08-21 12:13:1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关心,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应该怎么答题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第二篇:高考语文小说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

    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命题指向

    ⑴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⑵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⑶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⑷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4.答题指要

    ⑴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⑵ 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 情节的作用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 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 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 刻画人物性格。⑺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⑴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答题指要

    ⑴ 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⑵ 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⑶ 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⑷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⑵ 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4.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5.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概括主题内容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3.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5.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分析写作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3.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 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⑵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4.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⑵ 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4)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5.分析小说的标题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3)解题思路:

    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品味语言特色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1.常见题型: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4.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三.阅读与解题步骤

    阅读步骤:

    1、标序号

    2、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3、边读边划关键词,适当点评(尤其是有关人物的)

    解题步骤:

    1、审题干;

    2、定考点;

    3、根据模式酝酿;

    4、准确答题,力求准、全、通。

    第三篇:2024年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 副本

    2024年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知识链接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小说答题步骤

    一、读懂

    1、一读明确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明确小说主人公的典型性格,明确主题。

    2、二读理清情节:明确写了几件什么事或几个场面,注意非常重要的情节,注意线索,注意小说环境和结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物形象特征及主题。

    二、审思:

    1、要仔细审题(读懂题目提示、要求、角度、考虑考哪个考点)、2、寻找对应点(找准、找全。注意:任何题目都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寻找区间是先找到到题目所指后依顺序向上、向下寻找,特别分散于全文的不要遗漏),找到对应区间后要根据题目仔细分析,在原文上圈划概括归纳。

    三、答题

    1、总体要求是准(概括准确切题)、全(多角度: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思考)、概括而具体(先概括特征,后简洁举例分析)。

    2、一般答题模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

    3、要用①②③④⑤等分点多回答几条,要点不能重复包含,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小说阅读具体解说

    (一)情节构思(分析结构)的把握 题型1.概括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入手角度:

    ①从场面或事件发展变化脉络分析(看先后写了几个场面或事件);②从时间地点的角度分析;③从线索分析(单线或双线、明线暗线,主线副线);④从人物心理或性格发展变化脉络分析;⑤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分析。

    (3)分析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4)概括表述:对事件的叙述要完整,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事件涉及的对象要前后一致。

    题型2.鉴赏评价故事情节(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1)常见题型: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从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等多角度具体分析

    记住

    情节的一般作用(内容<人物与主题>结构1—4,结构5—10):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侧面衬托,③刻画人物性格,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⑥埋下伏笔,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⑧照应前文(前后照应),⑨推动情节发展,⑩起线索作用。

    结构上可从位置分析①如果是开头的情节,一般有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的作用。②如果是中间的情节,一般有推进故事、引起下文的作用。③如果是结尾补叙的情节,一般有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者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作用。④如果是小说的配角,一般有主次互动、深化主旨情感或者以配角衬托(正反)主角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上述情节一般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作答。题型3,情节的特点

    (1)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一般会考虑如下几点: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⑦倒叙插叙补叙。)(2)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有什么作用?(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其主要作用有:①补充叙述,完善情节;②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 ③上下衔接,过渡自然。)记忆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 1 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题型4.线索方面:

    (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线索可以是某人、某物、某事件、空间、时间、作者的情感。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例如《密码中的真情》和《中了大奖》,其线索都在题目中出现,前者是一个事物----密码,后者是事件----中奖)

    (2)分析小说的线索特点(要指出是单线还是双线。如是双线还要指出明线暗线(主线副线)分别是什么。指出明暗线交织连接的共同点是什么。如《中了大奖》,两条线索的连接点就是“中奖”;鲁迅小说《药》“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题型5小说中人物的起名有什么用意?

    【解析】小说中人物起名颇能体现作者的巧妙心思。小说大家往往利用如下技法给小说主人公起名:①谐音双关法,如《红楼梦》中“贾链--假廉(不知廉耻,假廉洁)贾宝玉——假宝玉”“甄士隐--真事隐”等;②人如其名法,一曰如外形,如鲁迅小说中的“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等;二曰如性情,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白自在”、“左冷禅”等;③历史文化法,如金庸小说中“岳不群”、“卓不凡”、“王重阳”、“李莫愁”等;④时代标识法,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郭靖”和“杨康”,合二为一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夏四奶奶”等;巴金小说中的“觉新”、“觉民”等;⑤蕴涵深意法,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鲁迅《药》中的“夏瑜”,浩然《金光大道》中的“高大全”,柯云路《新星》中的“李向南”等;⑥怪诞新奇法,如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楚留香”、“花无缺”。

    解析:分析给人物命名的技法,我们可以推测小说中人物起名的用意大致有如下几点: ①一语双关,揭示主题。②揭示人物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③体现小说的文化内涵;④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⑤暗示故事结局,揭示小说主题;⑥用新奇的手法吸引读者。(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分条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1.记忆知识

    表现人物的手法:

    ⑪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⑫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⑪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⑫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⑬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⑭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2、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3、解题思路:从小说开头搜索至结尾,边搜索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边批注

    注意小说情节和环境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揭示,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分析人物形象特别要从几个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答题:

    (1)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型

    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注意: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表述: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2)概括人物形象题

    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3)分析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题

    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4)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一般可从“解题思路”中的五个方面把握,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结合五个方面分析。

    (三)环境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⑪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⑫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2.命题指向

    ⑪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⑫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⑬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⑭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3.答题指要

    ⑪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⑧对比烘托,也叫比衬;⑨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⑫答题思路:分条①环境本身作用(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作用(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作用(烘托,映衬)-→④主题作用(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注意分条答题)

    (四)主题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1)明确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如何挖掘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是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或从小说结尾看(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4)组织答案: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五)捕捉精妙技巧 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⑪ 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景物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等见“人物”部分,环境见“环境”部分)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等,见“情节”部分)

    ⑫ 结构安排方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⑬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卒章显志、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4)修辞: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5)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六)小说题目有什么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2.设置了悬念。3.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4.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6、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8、象征暗示;

    9、答手法(比如对比烘托)

    10、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七)小说探究题的方法

    一、考点:(1)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情感看小说的思想、观点、感情是否积极、健康、真挚,看其是否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习惯)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内在的意义、含义,不单单指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见下附录)(3)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此考点考读者对作品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知识积累(情节结构安排技巧及其作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环境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标题作用----开头结尾的方法及其作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有哪些):

    附,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相关知识: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另有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

    (3)中华民族心理: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4)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指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它的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它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的价值主要指人的自我价值(人格)

    人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作出贡献)和人的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三、回答探讨题特别注意:

    1、探究题主要是对文本的探究,故小说探讨题必须深钻文本后从小说情节结构特点及技巧、人物性格及塑造方法、主题或创作意图、环境作用、表现手法等方面多角度回答。

    2、要审准题目:明确探究的重点是在于人物方面,是在情节方面,还是在技巧方面;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发挥,一定要与文本不即不离;要求联系现实这种题型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3、答题模式: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再扣文本、联实际分条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四、探究题答题误区(教师提示): ①“不尊重文本”,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只是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②“浅人浅出”,即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写几句答案。③“泛化解题”,没有个性化阅读,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独特的认知,落人人云亦云的俗套。小论文写作,缺乏说服性,往往只抓一点,不及其余。④“角度单一”,解题角度单一,不能对文本多元解读和有创意解读。“多元无界”,一味多元,没有界限,虽有创意解读但胡思乱想。

    ⑤没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探讨类型解说

    一、标题探讨

    深钻文本,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1深钻标题词的含义,指出表层含义、与主题相关的深层含义。

    2简析特点手法(双关、象征、比喻、拟人、反问、反语、悬念)

    3赏析风格(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直指主题)

    4指出在主题(突出主题,起画龙点睛)及作者创作意图方面的作用。

    5指出标题在塑造和突出人物方面作用。

    6指出标题在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设置悬念、线索、照应、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二、主题探讨

    【常见题型】

    1.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3.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思路】

    (1)审题①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是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还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注意探究的提示性或限制性词语,如“哪些”“丰富”暗示了重在广度的探究,“深刻”意味着由表及里的探究,“结合全文”限制的是必须联系文本内容。探究深刻意蕴、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探究主题的启示要指明主题告诉我们什么;创作意图类点明用什么反衬、烘托什么。

    ②认真分析,寻找探究角度。探究角度有:a.作品的内容层次

    b.人物(人物间关系)

    c.情节

    d.社会环境 e.写作背景

    答题模式: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再综合概括自己观点。(总—分—总式)

    三、情节结构

    【常见题型】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如此安排情节的理由是什么?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答题思路】

    ⑪审清题意,若是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应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答

    ①答这个情节跟前后情节有何关联。(设悬、铺垫、伏笔、照应等)

    ②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指向人物)

    ③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指向主题)

    ④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2)若是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

    一看情节方面是否构成一定的波澜曲折,是否有照应铺垫伏笔悬念等。二看人物方面是否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如刻画性格,揭示心理等。三看主题方面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

    (3)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

    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

    四、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

    【常见题型】

    1.小说中主人公的某种独特的表现、追求,相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3.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丰富的个性,请选择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4.谁是故事的主人公?

    【答题思路】

    ⑪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示例1:《侯银匠》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主人公是侯银匠。

    (1)标题是“侯银匠”,表明侯银匠是写作的主要对象。

    (2)小说以侯银匠开头,以侯银匠结尾,中间写女儿出嫁,因为那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情节是紧紧围绕侯银匠展开的。

    (3)作者正面描写侯菊,目的是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4)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小说通过他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⑫探究人物形象的作用,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

    解题思路: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⑭揭示或凸显主旨。

    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主人公的某某品质,对你有何启发?要点明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这种品质对现实(我)有什么好的引导作用。

    第四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考前进餐讲究高蛋白,比如牛奶豆制品等,不饮水过多。动身去考场时,先检查物品齐否,准考证身份证、各种笔、橡皮、手纸等。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从心理上自助放松。可以轻揉肋下肌,从机理上自助放松。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

    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

    保持适度紧张。过渡紧张时,除上述放松方法外,可以小饮一口水(不是饮料),慢慢吞下,感受其下吞过程。过渡放松时,就去做名句默写题,可以湿度增加紧张感。(但不可纠缠于此)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

    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忙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

    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徒然浪费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安排策略:

    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先易后难,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35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50分钟。15—24题35分钟左右。作文尽可能70-90分钟,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小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构思佳,书写从容,从而博取高分或满分。

    五、具体答题策略:

    第Ⅰ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

    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

    (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2)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3)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4)直选排除相结合。

    2、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

    (1)重视语感判断;如果确实没有感觉去选择,就用下面的理论分析。

    (2)语素分析,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

    (3)语境分析,在原句中划出关键词作为区别的参考。

    (4)善用排除,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3、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1)根据成语意思判断。

    (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如:额手相庆。

    (3)注意成语适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如:萍水相逢。

    (4)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5)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滥竽充数,灯红酒绿。

    4、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①语序不当(逻辑顺序)、②搭配不当(定中结构,状中结构,主谓宾)、③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谓宾,介词,助词)、④结构混乱(句式杂糅)、⑤表意不明(歧义句)、⑥不合逻辑(有悖常识常理)。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是否搭配→→推敲词语有否重复→→关联词位置是否正确→→并列短语或句子语序是否合理→→个别短语有否歧义→→句子是否符合逻辑。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关注表意。是否单一。

    (2)关注句子成分。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与主语或谓语是否搭档,与状语是否搭档。是否缺介词。是否句式杂糅。

    (3)关注句首介词。是否造成无主语。

    (4)关注单双起承。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5)关注关联词语。

    (6)关注数字与否定。增倍数减分数,反问本身是否定。

    (7)关注多个词语的顺序

    5语言准确、连贯、得体、生动、鲜明题

    语言连贯题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 话题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特别关注:代词,关联词语。

    得体:谦敬用语,雅俗有度。

    鲜明生动:力求生动有文采,描写,修辞格,古诗文引用。

    (二)文言文阅读

    1、标题出处知中心(人物),句号或段落明了事件或情思,注释解关键。

    2、参照最后一道题目,帮助了解文章内容。

    3、参照最后一道题目,帮助了解文章内容。:

    (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

    分析字形,辨明字义。古今词,活用词,多义词,从字音字形相同相近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还要注意放入大语境再次检验。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尔。

    (2)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

    先翻译每组中高中学过的那个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句子成分分析最准确!

    (3)信息组合题答题技巧:

    先在题干中标出选择的全部要求①②③

    再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老张的帽子老李戴这种错误。

    (4)归纳概括题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判断时要明确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陷阱类型有:①人物事件上张冠李戴《周访传》厉武将军②事件观点上无中生有《韩延寿传》善于断案③事件上时空颠倒《韩擒虎传》树旗时间④人物评价上失当《晏子春秋》中对晏子的评价⑤句间关系上强加因果《周访传》重用之因⑥词语理解上混淆古《韩延寿传》“今得无亏大化乎?”客观题做完了,先看一下时间,再深呼吸,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同时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千万不要笔在答案卷上圈点作标记,成熟的答案再誊入答案卷,尽量做到答上后不用更改。

    第Ⅱ卷

    (四)文言翻译、诗词鉴赏、名句文学常识填空

    1、文言翻译断句题答题技巧:

    (1)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2)再结合译句重读上下文句子。此时要特别注意类活词、通假字、偏义复词、多义词、古今词,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固定句。进行必要的更动,润色修饰。

    (3)放入大语境进行检验。

    2、诗歌鉴赏题

    (1)先读诗歌题目,结合注释或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2)描述什么(内容,情思),怎样描述(形式,技巧),效果如何(记叙效果,描写效果,抒情效果,议论效果)。千万莫忘诗词主情这一文体特点,答案落脚点往往在此!

    (3)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淡雅、通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冷峻、古奥、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情趣盎然、节奏鲜明、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比、互文、双关、借代用典、顶针、回环、对偶、铺陈(赋)、起兴(兴)、警策、析词、跳脱等。

    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神情描写、侧面描写等。

    诗歌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3、名句名篇文学常识填空题

    答题技巧:(1)“一字不差”。(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3)若是任选填空的话,一定要选择最有把握的来填。

    (五)现代文阅读(内容与形式)

    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3)对应题旨与分数,分多个要点阐述。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学会踩点得分。(4)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5)千万不要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摘录运用关键词而非整句。(6)要善于借鉴多项选择题中的关键词或句子回答主观题。(7)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六)文字表达(列好提纲,从容书写)

    (1)语段压缩题: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再对应题干要求进行整理使之有条理。

    (2)语句扩展题:答题技巧: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3)句式仿写题:答题技巧:修辞一致,内容一致,句子结构一致。

    (4)句式变换题:答题技巧:变短要先提炼出主干句,将之作为第一句,再将其它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分句;变长要确定某句为主干句,再将其它短句按顺序变为修饰语。

    (5)对联:答题技巧:短语结构相同,字数相同,内容一致,末字仄起平收。

    (6)公益广告:答题技巧:字数一般10—30字。要有修辞手法,有情感,有创意,更要符合题意。

    (7)手机短信:答题技巧:字数一般20—50字。要有修辞手法,有情感,有创意,更要符合题意。

    (8)Blog:小论文罢了。

    (9)串台词:承上启下有文采,诗词歌赋巧剪裁。

    (10)欢迎词:感情真挚,不卑不亢。

    (11)求助信:阐明缘由,热情鼓动。

    (七)作文(60分)(列好提纲,从容书写):

    1、审题(至少花5分钟)

    (1)理解原材料与话题,根据原材料提炼观点,注意观点中一定要出现话题。

    (2)分析话题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修饰关系、并列关系、无限制关系。

    (3)根据话题中词语关系重新确定观点。若是修饰关系则要突出修饰语,若是并列关系则要突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若是无限制关系则要缩小范围。

    2、确定选材范围

    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选材范围。如教育、亲情、友情、环保、时势、战争、历史、做人、人文等。

    3、确定文体。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哲理散文、杂文、议论文、记叙文、寓意小说等,不要刻意采用创新文体,否则东施效颦。尽量避免选择科幻小说、编故事、童话、寓言等低龄文体。

    4、确定分论点。在草稿纸上列出三个以上分论点,以体现思维有深度。

    5、拟写标题。切忌无标题或以话题为标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拟题:运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拟题,引用俗语拟题,化用古诗文拟题,借用成语拟题,套用流行语拟题等。

    以上为列提纲尔。

    6、写好开头。切忌抄原材料。入题要快。要展示自己的文采,如反问句排比句等修辞运用,开门见山、悬念技巧等技法。让改卷老师先入为主。

    7、主体段落有层次。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可以用小标题或空行技术。一般要求分成5—8段就可以了。

    8、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得精神。最好各段首句是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构成排比!

    9、话题出现频率。话题在正文中要经常出现,以免有套题、偏题、脱题的嫌疑。

    10、要展示文采。多使用成语,多使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多引用古诗词名句,多引用名言警句,多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多用短句避免长句。遣词造句要用情感。

    11、内容要有时代感

    应活用近几年发生的带时代感的材料,如奥运精神、印度洋海啸、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日关系、连宋来访、创建和谐社会、二战胜利六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学生减负、教育公平、学生就业、房改医改、中美贸易纠纷、金融危机、猪流感疫情、记者职业道德等。渗透时代意识,如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效率意识、惜时意识、学习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商业意识、风险意识等。使用老掉牙的材料,一定要翻新,老树开新花,旧瓶装新酒,令人耳目一新。

    【所谓现代意识,是指现代人的观念、意识。现代人的思想特征,一般地说有以下一些方面: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计划,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就要努力使自已具备现代人的思想意识,用现代意识来规划、指导、制约自己的言语、行为(包括写作)】。使用老掉牙的材料,一定要翻新,老树开新花,旧瓶装新酒,令人耳目一新。

    特别强调: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不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写早恋等敏感话题。记叙文最好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

    论,无情而“抒情”,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大题化小,小题见大。

    12、结尾。结尾要展示自己的文采,有韵味,或有力度。诗意的语言,想象的画面,排比的修辞,反问的句式,都是工人的极佳武器。首尾照应,再度点题,适度升华,让改卷老师刮目相看。以上为列提纲尔。以下为书写

    13、字数、书写。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虽好看,不易辨认也并不好。最好写楷体字,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要写草字,以免妨碍辨认。行楷比较折中。字体大小以占方格下方起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为佳,不宜过小或过大。

    14、卷面现在的高考语文采用网上阅卷,所有题目都答在卡上,再经扫描进入电脑。若卷面不洁将极大地影响得分。

    15、错别字高考作文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错别字不计数。

    六、检查策略

    在做完考题后,一定要注意检查答卷,减少不合理失分。首先检查是否答完全卷,像前面所说的可能有暂时搁置的考题。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能空白,空白就一分也不能得到,答出就可能得分。实在不能解答的题目最后应猜答,猜答也是解答。其次应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意。此外还要克服某些心理性原因造成的失分,如临交卷时凭一时感觉,轻易更改答案或圈去部分解题等。一定坚持两个百分百:改后百分百正确,就改正;不改百分百错误,就改正。

    七、考场上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及时填涂答题卡。做完选择题要立即涂卡。免得最后一道题做不出来,苦思冥想而忘记了时间,到考试结束时就来不及了。

    2、不要误做“标记”。高考不许在答题卷上做标记,否则扣分甚至取消该科考试成绩。要注意笔的选择。

    交了卷之后,立即回家休息或适当准备一下下面要考的科目,不要急着和同学对答案和讨论问题。此时讨论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定会懊恼不已,影响情绪。也影响下面的考试。

    第五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语文选择题命题特点:由于语言类学科必须陈述清楚,因此能够考察大家的命题方向只有两种手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将正确答案出的像错的,第二种将干扰选项设置的正确无比。因此大家做题时要注重比较选项。

    说一下语文命题大致顺序,第一道(或前两道)纯记忆,多音字或错别字,这个自己掌握吧。

    第二道~第四道无非是成语、病句、排句子,这类题通常很多人丢分,这是很不应该的。成语题我们注重两个方面就能顺利拿到分数,第一关注成语的褒贬(或中性)词性,第二关注成语的使用对象,如08全国2卷:“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这个成语讲的是各种各样的方法,不能单一指向一个博物馆,如果题目说美国多家博物馆的收费各尽所能,这句话就没有语病了。如“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漠不关心是属于被动态,不能带宾语的。其他的成语只要意思没错就能判断。

    病句题是很多学生的噩梦,因为我们平时讲话交流的时候都明白对方的意图,所以并不太注重句子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命题上就抓住了这点来折磨大家,让大家出错。其实病句最大的特色是,假设我什么都不知道,光看文字能不能说清楚一件事(或连贯的事),即大家需要扮演什么都不知道的一个角色,不主观臆断的情况下,听到这句话后能不能明白说了什么,能清楚明白的认为对,模棱两可的就可能有歧义。如0全国8卷2中病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A你听了后有什么感觉?听完还是不知道什么玩意是环保艺术品吧?B听了也是一头雾水,没有提出问题何来解决?

    C视乎比较通顺,能明白大概说了什么事,留在,D意思也比较明确,但是听着有点模棱两可,因此CD比较,这时候要细读一些了,发现D也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楚,还没到什么时间?还有挤满了很多村民,站在客观性的角度上,我们不能认为是上课时间,可以是吃饭时间吧?很多村民,其他人也很多也可以吧?所以说完这话我不知道具体说了什么。有人说我这么做题有些牵强,但是语言类学科的本质就是把话说清楚,句子本身不能够产生歧义,大家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就不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指代不明、语序不当、逻辑不当等乱七八糟的错误类型了。

    最后说一下句子排序的题,也有很多同学头疼,基本考法是一小段话挖空一段,然后在选项中排出正确的。其实这类题有明显的暗示点,每句话开头几乎都有关联词或转折词,大家记着,统一性质的关联词按表达强烈程度升序,转折放在后半部分,如同时、或者、并(且)、一旦、但是等,大家按照这类暗示词的语调升降与转折来做题,可以降低难度。

    现代文及古文、诗歌鉴赏部分

    通常来说,现代文注重考察对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纵观题海,考察的几乎都是选项辨析能力和原文查找能力,为什么呢?这是从做题角度上来说的,拿到文章后大家通常都读完再做。其实完全可以直接看题目做题,因为题目信息本身就告诉我们该查找哪些信息了。大家做题时通过从问题回归原文,可以略微扫一下原文,在有转折意思、案例、原因说明、概念阐述等地方做标记,这样基本上能答题。

    再拿08全国2卷,题目大家自己找了,我给大家分析下选项及做题入手点,以及如何读原文即可。原文大概讲的是《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对货币化的理解。其实暗示点就在原文地一段转折后面。第一个选项明显错误就不提了,B选项看“事实上”转折语句直接排除。C不好说放着,D属于主观选项,“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并不代表选项中“促使它成为合法货币”,如果客观一点的,就能明白促使它合法化的原因是朝廷。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有关联,这是典型的主观陷阱。因此选C。

    第二道题略微客观一点,就能知道A选项中完全是主观臆测,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财政困难,经济恶化,只说入不敷出,但是大家看到这个词往往会联想到财政困难、经济恶化正确,这就是客观思维在做阅读的必要性。凡是文中没说,一概不知道。

    第三道题,按照前面的原则,找题目、客观原则不难排出D答案。

    古文诗歌考察的知识点比较细,其实也有规律方法可行,其实古文很简单,任意一篇古文,行文体裁及陈述方式都差不多,因为古文的虚词是定死了的,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虚词始终没变。文言文的句式也差不多,但是很多学生读起来很吃力,其实只要字认识,没有什么读不通的。文言文一般以陈述为主,而诗歌以意境为先,这个意境就需要主观描绘场景,现在高考中因为答案争议较大,所以渐渐有少出,或不出的趋势,但是叙事、叙人的文言文类几乎都会考到。对文言文的做法较为科学的是大家先把所有问题都看了,然后细读一遍原文考词的代进去读,一般可以判断是否正确。考意思的、考句子的,要在原句前后各自多读2~3句,这样意思大致可以读出了。最难的是观点题和“符合原句”的,通常只有一个选项明显错误,另外三个比较难选。还有就是文章概述题,挑个错的,比较难。

    现在具体说一下文言文较为科学的做法:

    一、整体略读,不必过细的探究每件事,大概弄明白这篇文章说了哪些人哪些事即可

    二、对话部分做标记,略读过程中将对话做标记,因为很多观点及说明都是根据对话内容来的

    三、看题细读,注意句意关联转折性,常见文言文关联或转折词有,然、则等一些虚词。注意文中问句。

    四、选项对比,文言文选项之间也能比较,而且必须比较。

    继续拿08全国2卷说吧,第8题考的相当有意思,C选项在单句解释本身可以成立,但是放原文一对照,意思就不符合了,因为前面不表原因,“于是”不对。做这类题一定要读前后句,看看关联性成立不成立,所有题的考法都一样,不信你把其他三个正确选项代入,都是依照前后句能否成立推出。

    第9题是句意推测题,两条路都要走,第一是选项对比,第二是回归原文,但是大家一定要看清题目表达的是什么,选项给的是什么,别主观臆断即可。这类题只要略微从原文前后句读几句,通常都比较容易做出。

    第10题显然比较麻烦,并且是挑错题,这类题必须花点时间,一小句一小句的找,反正文言文部分也就300~400字,如果比较难找,那么能确定的先确定下来,把握不大的选项就直接选好了,通常只要字面意思对应,是不会出错的。

    语文考试由于累积了大量知识,并且某些题还要假设他们观点,使得很多人在选择题上丢分,但是从技巧的角度上说无非就是根据语义做题。抓住其中字、词、句的矛盾点,会不会引发歧义?应用对象是否明确?陈述观点有没有符合原文大意?抓住这几个要点,选择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了,希望大家在平时做题的时候注意从这些角度做些训练,以提高做题速度。

    语文复习不需要做很多的难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基础知识

    1.错别字:

    主要考查识记能力。最实用的方法是将常见错别字归总分类记忆,要注意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中的《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和《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备考的重点是别字,注意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记忆。如“辑拿”的“辑”系“缉”的形、音皆近字,岂不知,“缉拿”住后是要用绳子捆的。记忆的前提是理解到位。如“义愤填膺”考的就是“膺”的字形,如果我们知道“膺”的本义是“胸”,它是身体的一个主要部位,根据造字规则,身体部位的字有“月”字偏旁,可断定“膺”为正确字形。再如“大有稗益”的“稗”看偏旁就知道是一种“草(庄稼)”,显然是错误的,应为“裨”。建议考生自己整理“容易用混用错的字辨析一览表”,注意以音辨形、以义辨形、以语境辨形。当然,备考时还要进行“字音题”训练,解题思路与识别字形相同。

    2.成语:

    正确理解成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历年高考成语题主要考查的是“感情色彩的误用”、“适应对象的误用”、“易混淆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确切含义、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如“拍手称快”是针对反面人物被处治后发生的,“功败垂成”是差一点没有成功。建议考生自己每天积累、辨析1—2个成语。除了备考成语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虚词乃至俗语也要进行专题复习,因为这些内容均属于“词语”范畴。

    3.病句:辨析病句时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主要考查的类型是“句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成分残缺”、“不合逻辑”,没必要搞成“杂糅”再细分。答题时,主要采用句子成分主干划分法判断“句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问题。不合逻辑主要是前面“是否”双向对后面“是”或“否”的单向和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复习时一定要把划分句子主干成分的语法知识补充学好。

    4.语句连贯:

    连贯就是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答题时要注意看陈述对象(含话题)的一致性、句子前后结构的一致性、词语前后照应、逻辑顺序恰当。可采用根据语境提示先确定选项首尾的“观察首尾法”,然后再采用“抽心连贯法”,看哪一语句和首尾连接最紧密。

    二、科技说明文科技说明文的命题特点

    选文——关注自然科学研究新观点;理解——紧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准确含义;分析综合——注重信息筛选和整合。命题的设计注重整体感知,并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收集筛选有效信息,进而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介绍新知识、新观点的材料中必然要涉及一些新的概念和重要的句子。如果考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概念、词语和句子,必然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这些新概念、重要的句子常常就是命题点。解答有关术语概念理解、重要词语理解、概括性题目,一定要到原文中找答案,这是解答说明文题目的基本原则,诸如到文章标题中找答案、到上下句中找答案、到上下段中找答案、到总结性语句中找答案、到注解中找答案等。

    三、文言文阅读

    1.实词活用和虚词重要用法实词出题一定要在课内注解中找到原形用法,尤其注重重要实词的引申义,通假字,名词做状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或使动、意动用法,注意典型的古今异义词。要关注句式和句式特点,重点关注六种句式中的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和四种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基本发生在疑问句和否定句当中,关注命题典型字样的“之”、“是”提示宾语的作用;定语后置的命题典型字样是“者”;状语后置命题典型字样是“于”。

    2.翻译句子句子翻译要先将关键字词翻译到位(实际上句子翻译的采分点就在一两个关键字词的准确翻译上),然后看句式或句序,最后补足省略成分使句子通顺。翻译的总要求是意思明确,表达通顺。

    3.筛选文中信息命题时依据文段中描写人物主要材料,以某个标准(诸如经历事迹、才能才干、品质情操等)编题目。从近年高考题目可以看到,文言文考题的分析理解题目有倾向于现代文出题的新动向,比如分析内容因果关系,佐证前后呼应,修辞法分析,写作借鉴等,这也是文言命题创新的增长点。

    4.篇章内容的理解整体感知类题目,就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先针对选项内容到文中去解读大意,对比见正误。

    四、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要抓住“诗眼——诗言志,表达的思想”

    “诗意——描写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诗情——诗言情,诗的感情基调”:“诗句——炼字炼句(尤其是名句),语言文采的作用”。古诗词鉴赏要找好解题的突破口。从题目突破,明确内容;从作者突破,了解风格(例如李白之飘逸,杜牧之俊逸;白居易之晓畅,刘禹锡之清新;杜甫之沉郁,李商隐之奇艳;韩愈之雅素,贾岛之苦涩);从词语突破,理解句意;从修辞突破,体味意境美;从表达方式突破,鉴赏艺术技巧;从比较阅读突破,把握思想感情。

    建议考生积累一些答鉴赏题的套路语句,多做比较阅读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捷径。名句默写的重点是文言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体现中心的重点句。默写要求不错字、不漏字、不倒字、不添字、不换字。

    建议考生平时要多练习“给后句答前句”的题目。背诵的前提是理解,多练习理解性默写题



    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5篇]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本站推荐]
    广东2024高考分数线公布(五篇模版)
    温暖高一作文700字(五篇)
    北京2024年冬奥会吉祥物(共5则)

    相关文章: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