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打算
第一篇:对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打算
对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打算
从我区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农村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较少,农村经济总量仅占全区GDP的xx,从农业人口情况看农业人口仅有xx多人,仅占全区xx万人口的xx但我区农村占地面积达xx平方公里,占我区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我区农村人均收入仅
有xx8元,而城市人均收入已达xx万元。另外,“三农”问题也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加快乡村经济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增强举措,加大农业发展资金方面的投入,扩大农村中、小额贷款,简化手续,鼓励农业人口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副业,增加收入,使农民的平均收入尽快接近城市居民。
从乡村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并实施体现市场经济特点的经济发展规划,解决“城中村”等问题,使农业人口城市化。
加强措施,切实解决农民进城难,卖菜难等问题,规划专门的市场解决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城市规划区内居住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在各方面享受居民同等待遇。逐步撤乡建办、撤村建居,转变工作职能,实现农村管理社区化。
拓展就业空间,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广开就业门路。完善社会保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农转非”人员纳入城市低保范畴。
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发展一批产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并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第二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城乡结合经济意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
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
定义
农村与城市生产和生活之间的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
目录 基本简介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农村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同时,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居民的观念亟待更新。战略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牧业税;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费;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当前尤其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经济意义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解决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将之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将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
(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论中,它没有考虑农业剩余转移到现代部门的机制。这对于同时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来说,显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此,农业剩余在中国不仅要靠市场,还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转移到现代部门。其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业剩余的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约束之一,也是农地抛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势在必行。
(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经费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否则,我们推广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也难以走出“黄宗羲定律”下。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2)加强WTO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贸组织,WTO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人对WTO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因此,在农民中进行WTO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就成了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农民了解WTO对中国的要求,帮助农民正确分析形势,正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沉着应对,树立开放、竞争、规则意识,消除城乡意识二元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封闭性与大市场开放性的矛盾,常使没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从而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
(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城乡结合 所谓“城乡结合”,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可能是全部依赖城市来吸收的异地转移,而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将“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化为“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投资和发展动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外资和个人投资等结合起来。“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等级上,要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把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立起来。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和作用机制是市场化机制,既通过市场的引导,通过产业的积聚和扩散功能来实现。在上述各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加强引导,把城市化的立足点在于国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农民迁徙而来的“城市人”行为的二元性,也是现阶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务具有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混合特征。社会出现分化,新的矛盾和冲突随之产生。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事务的新内容和新特点,既不能简单沿用农业社会的传统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现代城市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管理模式。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新格局,有序推进城市化建设,政府需要探索一种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适合城市化时期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调整行政决策、管理方式及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需要形成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即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用伦理的价值管理手段协调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事务,进而形成“科学管理”和非科学的“伦理管理”的二元模式。
一方面,城市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科学管理模式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冲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城市事务中大量的问题是与农业社会共生的问题,对此,政府管理存在着“控制盲区”。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协调和处理“非正式组织”中的矛盾,理顺转型期城市内部的利益结构和关系。
第三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范文模版)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 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 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 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 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简介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 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 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 出路。
编辑本段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 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
城乡二元对比系数
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 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 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 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 体,可以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 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 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编辑本段 繁荣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 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 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 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
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品、蔬菜 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 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 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 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 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乡一 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
编辑本段 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 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 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 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 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 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 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 应尽的义务; 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 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 取消农牧业税;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条件逐 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再负担其他任何 税费;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 有关收费;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 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公 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 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 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 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当前尤其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 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 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
编辑本段 重要经济意义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 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 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 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 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 断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 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进步。(4)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
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任务之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目标。
编辑本段 解决 “ 三农 ” 问题 解决“ 三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 8 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 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 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 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 和解
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 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 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 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 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将之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 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 快速发展,以尽快将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论中,它没 有考虑农业剩余转移到现代部门的机制。这对于同时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 转变来说,显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也是一个基本 的前提。因此,农业剩余在中国不仅要靠市场,还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转移到现代部门。其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业剩余的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 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约束之一,也是农地抛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势在必行。(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 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简机构,裁减超 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经费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 利益彻底分离。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否则,我们推广实行的农村税费改 革最终也难以走出“黄宗羲定律”下。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 的购买力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
增收均构 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 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 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 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
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 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 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市 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 桥梁和中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 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 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 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 中分离出去。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 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 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 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 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 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2)加强 WTO 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 贸组织,WTO 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 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 WTO 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 人对 WTO 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因此,在农民中进行 WTO 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就成了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农民了解 WTO 对中国的要求,帮助农
第四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2024年全国人口中城市占37.66%,农村占62.34%。全国GDP中第一产业占15.2%,第二产业占51.1%,第三产业占33.6%。相对而言,1999年全球城市人口占46.5%,高收入国家占78.7%,中等收入国家占49.5%,低收入国家占31.2%。按照国际一般规律,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与其工业化水平应当相互适应。以此标准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1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每年城市化进展按一个百分点计算,我国城市化水平则落后15年左右。
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重大矛盾的由来已久,它们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形成的。
第五篇: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有三层含义[4]:一是指城乡之间生产1
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指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指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一体,其实质在于从法律和政策上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最基本的内涵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现代文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4年我国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要建立这样的机制,必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地区深入、广泛地延伸。
推荐阅读:
对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打算
第十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夏鹏演讲稿(5篇范文)
大学生创业企划大赛作品参考
2024年人力资源(HR)行业的十大趋势[推荐五篇]
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精选5篇)
相关文章:
- [ 八号文库 ]对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打算
- [ 八号文库 ]医院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讲稿
- [ 八号文库 ]人教版2024学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教学实录(精选合集)
- [ 八号文库 ]“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工作方案
- [ 八号文库 ]关于出台扶持“地摊经济”若干措施的通知
- [ 八号文库 ]中国代表团残奥会参赛者名单2024(大全五篇)
- [ 八号文库 ]一等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手抄报图片(五篇范例)
- [ 八号文库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点[精选合集]
- [ 八号文库 ]2024年音乐老师实习个人总结范文最新
- [ 八号文库 ]2024年孩子表扬信的好处 孩子表扬信家长寄语(十二篇)
- [ 八号文库 ]2024年表彰员工发言稿 表彰决定的格式及(9篇)
- [ 八号文库 ]给宝宝写表扬信(3篇)
- [ 八号文库 ]2024年服务员表扬信案例 餐厅服务员表扬信(13篇)
- [ 八号文库 ]2024年初中德育主任工作计划第二学期 初中德育主任工作计划下学期范本
- [ 八号文库 ]幼儿园学期教研工作计划表模板 幼儿园学期教研工作计划2024年最新
- [ 八号文库 ]2024年保安申请书精选模板
- [ 八号文库 ]本学期工作计划中班2024年五篇
- [ 八号文库 ]2024年鞋采购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鞋采购年度工作计划汇总
- [ 八号文库 ]最新拾金不昧表扬信应该怎样写(3篇)
- [ 八号文库 ]产品售中售后服务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