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四号文库 买卖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交通改善-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雨雪飘飘 时间:2024-09-01 09:47:3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交通改善-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交通改善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城市将同时面临人口、土地和机动化三方面的沉重压力,而且交通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改善城市交通,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规划;交通改善引言

    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规模、城市布局、土地使用、城市环境等重要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交通规划是确定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过程和方案。在确定的年限和日标前提下,通过调查、采集、分析数据等,对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进行路网规划、公交规划、停车规划等。我国大城市交通正面临着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和环境、土地资源的双重制约,对交通规划师和城市政府而言,任何正确或错误的规划和决策都将对未来产生长远而重大的影响,而树立正确的理念对于城市交通规划极为重要。交通规划思想观念没有体现公众利益优先

    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货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评价一个交通体系的优劣,主要看公众的交通利益是否得到保障。道路空间应为整个社会所共享,而不能仅为少数富裕群体使用。因此,交通规划师必须树立公众利益优先的思想,并将社会公平原则体现在构筑交通空间的过程中。反省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车本位”的思想一直占了上风,“人本位”的思想则很难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制定中的“车本位”思想

    从交通发展战略来看,非常流行的做法是“1小时交通圈”或“30分钟交通圈”等来概括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衡量的标准是小汽车出行所需的时间 在规划的观念上,认为自行车的大量使用是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罪魁祸首,自行车和步行则是道路交叉口通行不畅的首要原因。

    2.2 规划内容上的“车本位”思想

    交通调查的内容除居民出行调查外,主要是机动车出行调查、道路断面和交叉口机动车流量调查、车速调查和停车调查等;交通预测的内容和成果主要是机动车的吸发量、OD分布、流量分配:交通评价的依据主要是路段和交叉口的饱和度及道路的服务水平;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满足机动车出行为目的的道路网规划 道路断面设计也主要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

    2.3 设施建设中的“车本位”思想

    交通设施的建设,强调的是快速路、主干路、高架路或立交桥等满足机动车运行的设施,而为步行、自行车提供空间的支路网建设则严重滞后;同时,人行道被路边停车、马路摊贩蚕食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机动车道一再拓宽,而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则能省则省。“人本位”的思想观念,就是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要注重交通运行效率、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加强对居民出行需求选择的研究,根据居民出行意愿和意愿的满足情况,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选择,城市交通规划要注重公共交通规划、自行车规划和步行系统的规划,并将这些内容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增加支路网规划的内容,提出对支路

    网建设的要求:城市道路的线型和断面以及交叉口的设计也要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要求:在设施建设中要合理分配资金流向,加强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设施的资金投入;在运行管理中要重视维护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交通方式的“路权”,保障行人安全等。路与车存在的矛盾

    交通拥堵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路与车的矛盾,从表面上看,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二是道路增长相对过慢。以北京市为例,90年代汽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 5%,而同期道路年增长率仅为3 5%。随着轿车加速进入百姓家庭,车多路少的矛盾将更加严重。解决矛盾的途径一是“限车”,二是“增路”。拓宽旧路和修建新路,可便大城市交通矛盾得到部分缓解,但只要有了路,就会唤来更多的车,车多增路、路多增车这个循环不会无穷尽地进行下去,因为路的终极是土地的极限。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大量的土地用来修建道路或停车场。因此,增加道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尽量限制车辆的使用。

    因此,我国的税费改革势在必行。有识之士早就建议:改征汽油税或燃油税,且适当向城建部门倾斜。通过“费改税”这条纽带,缓解车与路的矛盾,促进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协调发展。供与求的矛盾

    交通需求是指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和物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各种方式进行移动的要求,它具有需求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需求目的的差异性、实现需求方式的可变性等特征。交通供给与需求是一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观念差异,处理这一矛盾的手段和实施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交通供需关系的处理上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4.1 过分强调供应不足

    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是.“我国大城市道路设施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但实际上道路与机动车之间在数量上并不存在比例关系,车辆增长与交通量的增长也并非线性关系。从经济和资源上讲,我国大城市道路建设要满足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道路建设的目标应定位在防止交通拥挤的过度恶化和为大多数地区提供必要的可达性。

    4.2 供给方向上的偏差

    目前的交通供给过分集中在快速路、主干路、高架路、立交桥、地铁、轻轨等高投资的交通设施上,忽略了城市支路网的建设和常规公共汽(电)车的发展,对于停车、加油、步行、换乘等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管理和服务的供给则一笔带过。这种方向上的偏差直接造成了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低效率。

    4.3 对部分需求的忽视

    交通方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应该看到自行车在我国城市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适用性,国外的研究表明,摩托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交通工具。但是目前我们在对待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方式的态度上,往往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政策。另外,对于步行交通的忽视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4.4 价格政策不合理

    价格是调节供需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价格过高会导致使用者减少,城市总体运输效率下降,成本升高;对于低效率的交

    通方式(如私人小汽车、出租车),价格过低会导致使用者增加,也会使总体效率下降,成本升高。正确处理交通供需关系,改善城市交通

    交通供需关系的正确处理,必须建立在综合而均衡的交通发展战略基础上,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分析和效用评价的基础上。供需关系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交通运输总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高。因此,把握正确的供求关系尤为重要。正确的供求关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5.1 明确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观念

    在扩大交通有效供给的同时,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多种手段并用的需求管理体系,使交通需求与供给能力相适应。应从城市土地利用着手改善可达性,减少交通需求;尽量使交通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加均匀:鼓励和保护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公共交通,从而达到供需关系的相对平衡。

    5.2 保持供给方向的平衡

    保持基础设施与服务供给的平衡:保持个人机动化交通与低成本交通设施供给的平衡;保持高等级道路与一般道路供给的平衡。交通服务的供给应涵盖交通的管理、法规、价格、运营、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政策。

    5.3 交通需求管理应当体现社会公平

    在符合使用者收费的原则下,各种交通方式都应有其存在的空间,使用者应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要关怀低收入阶层、处境不利者和易受伤害者的交通需求,向他们提供使用交通设施和服务的机会,以及必要的财政补贴,但在方法上必须符合市场规律。

    5.4 正确应用价格机制,实现交通资源的有偿使用与合理分配

    逐步建立完善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使用收费制度,让个人机动化交通使用者承担全部成本,消除政府隐性补贴.税费的支付尽可能与使用行为直接挂钩,引导使用者作出对社会有利的选择。可达性城市的特点是保持较紧凑的城市形态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保持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用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减少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减少人和货物的流动需求;创造步行、非机动车友好的道路设施和交通环境;建立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应用多种交通手段减少个人机动化交通,提高已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6 结束语

    当前,城市薄弱的交通设施现状、密集的城市布局型态、高速的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交通管理手段等都给复杂的城市交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探索新形势下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建设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是城市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交通规划与管理模式,对于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交通规划体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文章来自星论文网:http://转载请注明

    第二篇:城市交通规划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教育学院班级:11级车辆教育一班 姓名: 皮浩阳学号:201140970109 课程论文题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课程名称:交通运输工程学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24年4月22日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 管理规划 交通需求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

    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24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2024(2)

    2.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交通工程通讯,2024(2)

    3.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第三篇: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它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同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OD调查:就是出行的起终点调查,目的是为了得到现状出行生产形态、交通设备资料、土地使用动态及影响社会、经济等各项的因素。

    零一分配法基本假设:两个交通区之间有两条及以上的道路相连时,选择一条距离最短、出行时间最短的路,把全部交通量分配这条路上,其余道路均不成大交通量。分配步骤:1找出各交通区形心到其他交通区形心之间的最短路径树。2把交通量分配到道路网的最短路径上。3叠加各路径上的交通量,划出道路网上的交通量分配图。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2城市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3交通规划方案设计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

    城市道路网与城市用地布局发生的关系:一定成市布局会产生一定的交通分布,一定交通分布要有一定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匹配。城市道路网的结构与形态是城市的布局形态相协调配合的。城市道路形态规划的步骤:1确定道路网结构及交通组织方案2选定道路标准横断面3道路中心线坐标定位:尽量减少对永久性建筑物的拆迁,选定交叉口和主要转点,弯道半径,计算控制点坐标4选定交叉口形式及转角半径,分隔导向岛尺寸,曲线等5确定控制点高程及坡度等道路竖向要素6其他辅助设施:停车场、站、带等

    城市交通规划原则:1适应并促进城市及城市用地布局的发展2满足一定时期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需要,并留有余地3与成熟其他客运方式相协调4与城市道路系统相协调5运行快捷、使用方便、高校、节能、经济

    城市道路设计内容一般包括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和路面设计四个部分

    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一定的通行断面,成为净空。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丁点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行车视距:机动车辆行驶时,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距离 视距限界: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要求道路及道路两旁提供一定的视距空间以保证行车安全,平面弯道,纵向视距,交叉口视距

    渠化:交通渠化就是用交通标志线或交通岛等设施引导的、各类不同方向不向速度的车流沿一定渠道通过。目的:1缩小交通流的交叉面积,使驾驶员注意力集中于诺干交织点提高安全性2尽量使交通流接近直角相交,转弯车辆避让直行车辆,便于驾驶员判别车辆位置速度减少危险性3降低次要道路驶入主要道路的速度,避让主要道路车辆,保证速度相对快的主要道路车辆通畅4限制驶入方向,常用于单向交通的道路交叉口5设置左转避车道,减少左转车辆与交叉车辆的冲撞可能性

    平面交叉口改善:除渠化拓宽路口组织环形交叉立体交叉有:1错口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编两个丁字形交叉为一个十字形交叉,有利于交叉路口的交通组织并消除两个方向直行交通重叠交错的现象,可以提高通行能力2斜交叉改善为近似正交的交叉口,改善了车辆在交叉口的通行状况,有利于提高通过效率与行车安全3多路口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组织部分路口采用单向交通,有利于交通指挥,改善交叉口秩序4使主要交通流更为通畅,合并次要道路,再与主要交通道路连接 道路照明:是确保城市道路夜间交通安全,提高道路夜间交通效率,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包括城市道路上的连续照明,城市广场,立交等处的特殊照明和隧道出口等缓冲照明 机动车停车设施十级原则:1按照城市规划确定规模用地与城市道路连接方式等要求及停车性质进行总体布置2停车设施出入口不得设在交叉口人行横道公共交通停靠站及桥隧引道处,一般宜设置在次干道3停车设施的交通流线组织尽可能遵循单向右行的原则,避免车流相互交叉,并应配置醒目的指路标志4停车设施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路面结构,绿化,照明,排水及必要的附属设施的设计 城市交通管理三原则:1符合交通规律2有利于提高路网路段和交叉口的通行效率3交通秩序良好 城市交通组织规划步骤1分析城市交通状况,交通需求关系及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2寻求通过交通组织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案3论证交通组织与交通控制方案的科学性及可实施性4规划实现交通组织方案所需配套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第四篇:我国城市交通规划

    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一点认识

    通过本次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我对交通工程学系统中交通规划的进行了学习和了解,本人受益匪浅,现归纳对交通规划的基本认识,并结合本人从事专业,谈一下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趋势与建议:

    一、交通规划基本认识

    城市交通规划因规划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一)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是城市交通的远景指导性规划,规划年限宜长,一般在20-50 年,规划用地范围也宜适当大一些,以满足将来城市发展需要。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点在于新的交通政策、交通战略、新的道路网或对现有设施的重大改造等,因此主要应解决以下问题:远景交通发展目标及水平;远景城市交通方式及交通结构;远景城市道路综合网络主骨架布局;远景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客货运输设施的选址用地规模;实施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二)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

    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是城市交通的中长期建设规划,规划年限一般为5—20 年,规 划用地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一致。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解决以下问题: 1 中长期城市交通方式及交通结构;中长期道路网络布局;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渡的位置及用地范围;大运量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可行性分析及客流预测(仅对大城市);综合网络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分期建设及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三)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交通的近期建设计划,一般为l-5 年,规划用地范围一般为适当扩大后的建成区。通常情况下,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不单独进行,而是在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或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现状交通网络评估;现状交通网络的完善计划(项目划分及优先排序);道路交通建设项目方案设计;阻塞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改造方案;近期大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建设资金筹措;建设计划的技术经济评价。

    (四)、交通需求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的目的就是要确定现状、近期、中期、远期各特征年份的各车种OD 矩阵,以便在对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进行评价时,能对其实施效果有一个科学的“事前”的预见和客观的评价,从而避免交通规划的决策失误。交通预测所采用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掌握的交通信息状况,现状和近期的交通需求预测可以根据调查的现状各车种OD 矩阵数据,通过扩充、修正获得分析年份的各OD 矩阵。

    (五)、交通分布预测

    交通分布预测是在交通生成预测的基础上,找出各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量,即要得到由交通生成预测模型所预测的各小区出行交通量与其它小区交换的数据,使得交通预测模型进一步细化。交通分布模型是四阶段交通规划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七)、交通分配预测

    综上所述,通过对交通的各种预测来分析将来城市居民、车辆及货物在城市内移动及进出城市的信息,将来的交通需求信息是制订城市交通网络规模的依据。

    根据预测结果,确定城市交通综合网络及其它交通设施的规模及方案,进行城市交通系统的运量与运力的平衡。

    二、我国大城市交通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当前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随着城镇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可持续发展

    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

    1、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现状

    对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而言,正处在城镇化、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

    一是快速城镇化。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总人口不断攀升。城镇化率从1995年的29%增长到2024年的46.6%,这相当于每年有一个北京市全市人口的总量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预计到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7%,到2024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二是快速机动化。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机动化迅速发展。由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私人汽车消费日趋普遍。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公交出行分担率为15%-20%,像东京、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公交出行分担率为60%以上,2024年底,北京中心区公交出行分担率也只有36%。

    私人汽车增长率居高不下,导致居民出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24年年底,我国机动车总量1.8亿辆,民用汽车总量7619万辆,私人小汽车总量4243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近10年年均增长14.2%,私人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22.7%。按照目前速度,到2024年,小汽车保有量将达到约两亿辆。

    2、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空气、噪音污染,能源紧缺,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城市交通用地紧张,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日益严峻,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城市交通的“畅通、高效、安全、绿色”发展。

    总的看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4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交通拥堵问题。

    中国城市交通拥堵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缓解交通拥堵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第一个阶段是非机动化向机动化过渡时期的交通拥堵。

    第二个阶段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时期的交通拥堵。

    第三个阶段是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时期的交通拥堵,这是必经的发展阶段,也是带有综合性源发性的问题。

    这个阶段造成拥堵的原因已不仅局限于机动化加速和需求供给之间的矛盾,而成为涉及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需求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二是能源消耗问题。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行业的能耗也迅速增长。国合会2024年的研究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城市交通人均能耗和交通人均汽油消耗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人均汽油消耗,不到日本和韩国水平的15%,欧盟的10%),但是增量快,增幅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低碳交通体系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是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大气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排放限值标准逐渐提高,但由于交通量的快速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很多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除此之外,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在我国环境投诉案件中,噪声投诉的比重正逐年提高,在特大城市已经高达40%以上,交通噪声的影响已经从单纯的环境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四是倡导以人为本、绿色出行理念问题。

    当前,交通公平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交通资源(道路、停车空间、燃油、时间、公共投资等)是稀缺资源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选择资源节约方式的出行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因此缺乏公交出行的动力”。

    另外,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与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目标不相吻合;对低能耗、低排放清洁环保型车辆的鼓励力度不够;出租汽车空驶率高、资源浪费严重;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能力建设还存在不足。

    3、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三个需要”。即:一要适应机动化发展进程的需要;二要适应城镇化特别是国际大城市发展进程的需要;三要适应城市与交通良性互动的需要。

    三、几点措施建议

    以下,我想从目标、模式、规划、战略、体系、政策配套等方面提出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策。

    (一)发展目标

    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简要概况为“建立一个系统,实现三个满足”,即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便捷、高效、经济、安全、公平、绿色”的综合运输系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多样化的需求,满足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

    (二)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出到2024年,要初步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辅助,出租汽车、个体机动交通工具等多种出行方式协调发展,非机动交通方式为特色的城市内外各种出行方式衔接顺畅的低碳城市交通体系。

    (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

    研究提出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制定中心城市“十二五”交通可持续发展专项规划。

    一是提供舒适、便捷、及时、准确的公共交通选择;

    二是建立起比较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

    三是政府进行有效监管。

    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轨道交通、BRT,促进综合换乘枢纽建设(场站布局、非机动交通专用道),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战略

    我国政府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2024年,国务院发布《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2024年,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2024年和2024年,相继举办了城市公共交通及无车日活动。

    公共交通的发展应致力于完善路网功能、建立区域公交网络、打通断头路、改善路网连接性。在中心城市建立起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在城市郊区建立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城际铁路系统;在中心城区内部建立以轨道交通、公共电汽车为主体,BRT为特色的主干道、次干道相互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在落实公交优先方面涌现出很多典型。北京市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着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提高交通设施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计划到2024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45%。其中,高峰时段通勤出行中,公共交通分担比例达50%以上。轨道交通承担公共交通总客运量力争达50%左右。

    (五)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我国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将更加突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同时,我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24年温室气候控制目标,即到2024年单位GDP的CO2排放要比2024年下降40%-45%。这也对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建立城市低碳交通体系。

    一是要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方面对城市低碳交通体系进行全面设计。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交通模式;提出中国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和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制定中心城市“十二五”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和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二是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用能效率、用能结构、发展方式上选择低碳化发展路子。把低碳交通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三是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运用先进技术推进城市交通低碳发展。

    四是完善促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保证管理、政令畅通;保证激励、约束机制的兑现,充分调动决策者、运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四方面积极性;促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的法律、制度、机制保障;通过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督促各地政府加大落实公交优先的力度,促进城市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建设,鼓励非机动交通出行。

    (六)完善政策法规配套措施

    为保障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一是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实现了城市交通税费的公平、规范、节约、减负。二是加快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从法律法规层面保障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三是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

    四是严格车辆排放标准。

    五是政府实施服务监管和宏观调控。

    六是实行土地、交通集合开发模式。

    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政府虽然已经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面临着很大挑战和困难,我们有信心通过务实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我们也希望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本人对现阶段城市交通规划问题的若干看法,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第五篇: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措施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措施

    摘要: 针对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日益蔓延现状,选择三个代表城市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交通拥堵形成原因,并

    对比分析其采取的治堵策略。首先从城市规划、交通供需、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静态交通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分

    析造成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结合目前北京、广州、上海相续出台的治堵策略,从增加交通供给、交通需求

    管理和交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对三个城市的治堵策略进行了比较;最后,通过分析国外典型城市的交通拥堵治理措施,提出一些缓解我国交通拥堵的有效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 城市交通交通拥堵原因、目前的治理对策、解决城市拥堵的有效方法

    一、引言

    当前我国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等问题,城市交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而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成为我国城市的普遍灾害。对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相应的公共政策来,但至今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二、交通现状及拥堵原因

    (一)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不协调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性质的定位,应协调城

    市各规划区域与交通之间的关系,避免造成局部负荷过

    重。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由多种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规划者对

    于城市的功能定位缺乏一个系统、科学、前瞻性的考虑。

    像北京采取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主

    要商务区、金融区和行政区都集中于三环以内,形成典

    型潮汐式交通出行,二环路内的面积仅占市区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量的30%。尽管北京提

    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空间发展格局,但由于

    中心城区发展惯性,在进出城道路、中心区道路资源有

    限的情况下,交通拥堵很难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从上

    海市道路网运行现状来看,占中心区道路长度22%的主干路网承担了该区域总流量的69%,流量过于集中造成了主要道路的拥阻。由于路幅较狭窄、容量有限、断头路等原因,占中心区道路长度64%以上的支小道

    路系统,所承担的交通流量却不到25%,交通流量在道路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均衡。由于各种限制,广州

    没有按照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将城市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分布逐渐显现,诸如天河中心区等区域道路易引发严重交通拥堵。

    (二)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近几年我国大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

    拥有量迅速增加,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城市

    道路的拥堵程度。特别是大城市中心区小汽车无序发展、过度使用,使中心区的道路网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加

    剧了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严重程度。近15 年来,北京汽

    车保有量每年平均递增率超过15%,个别年份甚至接

    近20%,而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加率仅为

    1.2%和3.7%,致使交通需求,特别是小汽车交通需求

    与市区路网总容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图

    2、图3 给

    出了2024~2024 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机动车和道

    路里程增长情况。

    (三)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我国早在2024 年就确立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政策,但在实践中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

    变,尚未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轨道交通、brt等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建设滞后,致

    使小汽车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剧了道路的拥堵。

    在北京,早晚高峰时段公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慢

    则12~13 公里/ 小时,快则17~18 公里/ 小时,而地铁

    车厢内人员非常拥挤,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上海、广州的情况也相类似,在上海中心城区“三纵三

    横”路网高峰时段公交车平均车速为16 公里/ 小时,最慢车速仅为12 公里/ 小时,而广州高峰期公交平均

    时速为11~13 公里/ 小时。

    (四)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不合理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调节居民的出行方式,通过价格杠杆、服务水平等调节居民出行方式比例。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由过去以步行、自行车为主转向以

    小汽车出行为主,公共交通受到小汽车交通的挑战,导

    致交通出行结构呈现不合理性。

    (五)静态交通容量不足

    近年来,大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而停车

    资源供应不足、分布不均,导致中心城区的停车难问

    题日益显现出来。据国际经验,停车泊位应达到机动车

    保有量的1.1~1.2 倍,以北京市为例,按机动车保有量

    400 万辆计算,停车泊位应达到440~480 万个才能满足基本需求。但许多城市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使得大量

    车辆被迫停靠在公共道路上,使原本不足的道路面积更

    难以满足车辆流动的需要,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造

    成了交通拥堵。

    截止2024 年底,北京私人小汽车同比增长

    23.1%,相对小汽车的增长,停车泊位增长速度缓慢。

    以经营性停车场为例,2024年底共有经营性停车场

    5274 个,经营性停车泊位127.8 万个,同比增长15%。

    同样,上海、广州也同样面临着停车位紧缺的情况。

    (六)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大城市交通管理多采取被动适应式的交通管理模式,通过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来增加交通供给

    量,道路建设仍无法赶上车辆的需求,相反诱发了更多

    新的需求使得交通越来越堵。随着我国大城市道路基础

    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出行者交通行为的日趋规范,道

    路通行能力的提高愈来愈依赖于its 技术的应用。通过

    建立atms 系统,实现道路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发

    布,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这也要求我国城市的交通管

    理水平相应提高。

    三、国外环节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

    世界各国对交通拥堵问题也相当重视,并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缓解本国的交通拥堵问题。以下总结两种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

    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车辆税,道路拥挤收费和停车收费等。首先道路拥挤收费是指对行驶于拥挤道路或高峰路段的车辆征收额外费用,其目的就是利用价格机制,引导交通需求,抑制交通出行产生,缓解交通拥堵。新加坡及英国伦敦等国家及城市实施了道路拥挤收费,很有效地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其次是停车费的收取,在当今各国已是普遍手段。日本东京堪称典范,在东京一般路旁或大厦内每小时从600日元到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40元至100元)的停车费,如此昂贵的停车费以致东京一般人市民进入市区都是选择公共交通。

    行政手段主要是车牌号限制通行措施。此项措施是以汽车车牌号单双号分开出行为主,在在1988年举办汉城奥运会、2024年举办亚欧首脑会议以及2024年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运用此项措施因是行政强制

    执行,会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应权衡各方的利弊,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以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

    2、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公共交通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各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最有效地途径之一。轨道交通泛指以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为工具的交通方式,其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比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有轨电车在欧洲国家已经相当普遍了,目前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的是地铁和轻轨,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结构的转变。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自己的卫星城,它们之间的客运交通流向集中,流量极大。一般的地面公交通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只有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发挥运量大、效率高的特性,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城市的发展问题及因发展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四、关于改善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建议

    1、通过提高燃油税价格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国家通过提高燃油税价格,通过将养路费捆绑进油价,此项政策不仅意义重大,且体现了“多用多缴,少用少缴”的公平原则。

    在今后相当很长一段发展时期,我国应根据各城市车辆增加趋势、道路使用率以及交通拥堵状况,适当地继续提高燃油税价格。因此控制汽车保有量,也是从经济手段上有效地控制汽车数量快速增长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是有效办法之一。以成都地区为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家庭都有了购买汽车的能力,盲目的购买会大大增加道路的负荷,加之成都的道路建设虽然在不断地完善,有圈城发展优势,但如今也出现了“摊大饼”的趋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提高燃油税就很可能有效地遏制了汽车的消费,从而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2、通过对非机动车辆的有效管理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一是严格控制摩托车、电动车上牌照问题,保证每一辆车都是有合法的道路使用权;二是严格区分摩托车、电动车的行驶范围,在中心城区,最好是主要的城市区域禁止这些车辆的通行,只允许自行车和机动车辆通行;三是严厉惩处那些占道行驶的电动车辆,现在很多城市对电动车占道行驶没有明确的惩处条例,大多口头干预,所以一定要以重罚来警示大众;四是逐渐取缔电动车辆。只划出机动车和自行车的道路行驶区域,会大大减轻城市拥堵问题。

    3、通过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现今我国很多城市正在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很多大城市已修建地铁,现已建成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南京,深圳。同时,武汉、长春、沈阳、大连、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都在建或准备建设地铁。高铁建设也在我国各地迅速开展。通过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建设,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使居民出行既有了多样性的选择,在出行时间上也能够自由控制。这样避免了公路交通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力地改善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通过控制城市中心区域停车费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各大城市中心区域的停车点远远供不应求,这些区域的停车点使用率也是最高的,控制中心区域的停车费价格也能有效地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停车费将大幅提高汽车使用成本,抑制汽车消费,打消一部分人的购车欲望,如果将停车费全面提升对于如今很多大城市有很明显的效果,因为现在即使在北京,很多重点区域的路面停车费也才4-5元/小时,而相比之下,上海露天停车场地是15元/小时,由此,现在很多上海人在开始担心买的起车但付不起停

    车费,也就抑制了消费,能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由此,如果各地的停车费能普遍上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真正能负担得起停车费的一部分人来使用机动车。这样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才能有效地得到改善。

    五、小结

    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运用上述手段,以推动城市交问题的缓解,谋求城市中心区交通供需基本平衡。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肯定会有新的更科学的方法涌现出来,最终建立一个与城市中心乃至整体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运行良好的交通系统。

    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也是个系統工程,不仅需要增加道路的供給,还需从交通需求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有效解決交通拥堵问題。以人为本,综合统筹实施优化交通结构、平衡需求调控、完善路线结构、优化交通组织、强化科技监管等措施,利用经济手段、管理手段以及ITS技术,有效疏解城市中心交通拥堵,实现我国大城市交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六、参考文献:

    [1]马彦琳.现代城市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杨成国.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策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高明华.关于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

    [4] 中国科技资讯2024年第16期



    推荐阅读: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交通改善-
    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件的统计分析(精选合集)
    法制大队月度工作总结(24篇)
    鞋类品牌QC的工作总结(通用35篇)
    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总结(合集33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