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半年工作总结 三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找准成功交际的切入点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天地有情 时间:2024-09-15 22:05:1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找准成功交际的切入点

    交际的切入对交际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入得好,交际圆满成功;切入得不好,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交际该怎么准确地切入呢?

    一、努力寻求亲近和认同一个人的第一印象给别人的感觉最深,别人也可以从这上面大致地看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来。同样一个人能否招人喜爱,就看他能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看他怎样恰到好处地适应别人的情感需求。1.关心他最亲近的人。任何人总是关心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一旦发现了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所关心的人,大都会产生一种无比亲近的感觉。交际就可以利用人们这种共同的心理倾向,从关心他最亲近的人切入,拉近交际的距离。曾和日本前首相佐滕荣作实力相当的河野一郎,最会利用人们的这个微妙的心理。有一次河野一郎在作欧美旅行时,在纽约遇到了多年不见已显生疏的朋友米仓近先生。两人在道近况后,都留下了在国内的住址和电话,知道彼此都成了家。当晚,河野一郎回到旅馆第一件事,便是挂了个长途电话给米仓近太太:“我是米仓近的老朋友,我叫河野一郎,我们在纽约碰面了,他一切都很好。”米仓近太太没想到丈夫的这位朋友会对丈夫这么关心、体贴,感动得热泪盈眶。米仓近后来知道了,专程去向他表示感谢。2.在他心中建起“同胞”意识。“同胞”意识也就是亲情意识。《三国演义》里,关羽、张飞何以对刘备如此忠贞不渝呢?主要原因就是刘皇叔在与关、张相识之初就和他们义结金兰,结拜为“同胞兄弟”了,“同胞”意识在关、张心目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能在交际之初迅速建立起“同胞”意识,就可以使对方放松对自己的警戒之心,而把自己接受为“自己人”。田中义一是日本很有名气的政治家,他非常善于利用人们的亲近心理,营造温馨的交际环境,来取得预期的交际效果。有一次,他到北海道进行政治游览,有位穿着考究看来很像当地知名人士的男子走出欢迎行列向他表示问候。田中义一急忙走上前去,紧紧握住那人的双手,十分热情地说道:“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那个男子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田中义一的政治游览,也因此大获成功。事后,田中义一的随从对主人的亲密举动十分不解,忍不住问道:“那人是谁?”田中义一的回答出人意料:“我怎么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田中义一的交际成功,无疑在他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交际切入点,即在男子心目中迅速建立了亲情意识,使男子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和蔼可亲的人,从而在心理上对田中义一产生了认同感。3.为他助上一臂之力。热情相助最能博得人的好感。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古道热肠、为人厚道、不吝啬、好助人的人总能在邻里之间、同事之间获得好名声。因为人们一般都乐意与这些热心肠的人相识相交。比如你帮正在上楼的邻居抬一把煤气,你就可以成为他家中的常客;替一个刚刚上车的旅客摆放好行李,你的旅途就多一个伙伴;为忙碌的同事沏一杯茶,你就会得到善意的回报。4.用温情暖化他心中的坚冰。人们一般都认为,双方的矛盾爆发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交际的冰点。但如果此时一方能主动作出一个与对方预期截然相反的善意举动,就会使对方在惊愕、感叹、佩服、敬意之中认同你,从而化敌为友。交际的冰点就成了成功交际的切入点。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的时候,他率领着部队驻守在亚历山大历亚。在选举弗尼亚议会的议员时,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同时,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华盛顿与佩恩形成了对抗。华盛顿出言不逊,冒犯了佩恩;佩恩一怒之下,将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闻讯,群情激愤,部队马上开了过来,准备教训一下佩恩。华盛顿当场加以阻止,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就这样一场干戈暂时避免了。第二天一早,华盛顿派人送给佩恩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赶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来。佩恩怀着凶多吉少的心情如约到来,他猜想华盛顿一定要和他进行一场决斗,然而出乎意料,华盛顿在那里摆开了丰盛的宴席。华盛顿见佩恩到来,立即站起来迎接他,并笑着伸过手来,说道:“佩恩先生,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是我不对,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华盛顿热情洋溢的话语感动了佩恩。从此以后,佩恩成为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二、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人们在交际中既有明显的个性心理,也有普遍的共性心理。如果能针对人们的共性心理切入交际活动,就可以获得满意的交际效果。人们的共性心理有:1.称许心理;2.成就心理;3.自炫心理;4.自信心理;5.年轻心理;6.共趣心理;7.尊敬心理;8.好胜心理。等等。把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做为交际的切入点,是交际活动取得成功的捷径。1.赞扬法满足人的称许心理。人们都有一种显示自我价值的需要。真诚的赞扬不仅能激发人们积极的心理情绪,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还能使被赞扬者产生一种交往的冲动。某厂的小王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一直想结识退休的赵副厂长,想和他一起切磋毛笔书法艺术,可惜一直没有良机。一次,工会举办老干部书画展,小王前去参观,正碰上赵副厂长也在展览现场。小王默默地走在赵副厂长的身边,待走到赵副厂长的参展作品时,小王似在自言自语地说:“赵副厂长的这幅作品好,无论是布局还是字的结构、笔法都显得活而不乱,留白也地道。”“就是书写的变化凝滞了些,放得不够开。”旁边的赵副厂长接口说道。这样,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对下幅作品的品评。小王与赵副厂长的相交取得了初步的成功。2.激励法满足人的成就心理。人们都希望尽量做好自己喜爱的工作并取得令人称道的成就,这种成就心理如果能得到别人的激励,就必定能引起他的感激心理和报偿心理。一位经常来看望我父亲的农民有一次对我说的话,成为我记忆中最难忘记的话语之一。他说:“多年来我一直从心底里感激您的父亲,并把您父亲的话尊奉为我的致富法宝。在我生活最穷困的时候,您的父亲曾拍着我的肩膀说:‘娃子,振作起来,天总有晴的时候。’”3.求教法满足人的自炫心理。人们对于自己具备的技能都有一种引以为荣的心理,如果想同这些人结识相交,那采取求教法是最有效的切入。比如前例中爱好书法的小王,就是这样同赵副厂长结交的:小王拿着自己的书法习作来到赵副厂长家里:“赵老,上次听您谈论书法作品,我感到受益匪浅,我自己写了几幅习作,想请您给指教指教。”“噢,我来看看。”他们就围绕着书法问题谈论开了。小王从此与赵副厂长结成了忘年之交。4.欣赏法满足人的自信心理。一个人往往对自己所崇信的对象或采取的做法坚信不移,有时宁愿相信自己一向认定的事实,也不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纠正。他所喜欢的东西如果能够得到你的欣赏,你便能得到他的认可。有对新婚夫妇订做了一套家具。一天,一位熟人来访,一眼就看到了新家具,用欣赏的目光打量起家具和居室的布置,并一再表示家具的色泽、式样和居室的搭配十分和谐。主人的心情格外开朗,谈话的气氛也十分的融洽。5.降岁法满足人的年轻心理。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更年轻,更具有青春的活力。如果交际从满足人的年轻心理切入,很快便能营造出温馨和谐的交际氛围,为成功交际开启一扇方便之门。人们熟知的周总理用“公岁”(仿公斤、公里)来介绍外宾夫人的年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6.投合法满足人的共趣心理。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谁与谁说不到一块去,一见面就顶牛;谁与谁很投缘,恨不得能穿一条裤子。说不到一块去就是没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很投缘就是情趣相投。人们一般都喜欢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交往,而情趣相左的人交往则往往不大容易成功。那么,如果你希望交际成功,就可以从寻找共同情趣切入。7.问候法满足人的尊敬心理。社会交往中,获得尊重既是一个人名誉地位的显示,也表明了他的德操、品行、学识、才华得到了认可。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者,位尊者与位卑者都期望别人尊重自己。因此,那些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人们对他产生好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主动问候就是最便捷、最简单地表达一个人的敬意的交际行为。从问候切入交际活动,十有八九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8.退让法满足人的好胜心理。请看一个例子:一个客户欠了迪特毛料公司150美元。一天,这位顾客愤怒地冲进迪特先生办公室,说他不但不付这笔钱,而且一辈子也不再买迪特公司的东西。待那人说了将近二十分钟,迪特才接着说:“我要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你帮了我一个忙。既然你不能再向我们买毛料,我就向你推荐一些其他的毛料公司,我们会把你的欠账一笔勾销的。”最后,这个顾客又签下了一笔比以往都大的订单。他的儿子出世后,他给起名叫迪特,后来他一直是迪特公司的朋友和顾客。迪特的成功,就在于他明智地做出退让,很好地满足了对方的好胜心理。来源:学生大

    第二篇:找准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创新潜能

    峪泉镇安远沟小学

    王曦红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外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多种智力因素契合、碰撞后灵感火花的闪现,有时显得那么“随意”自然。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这是一门艺术,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它需要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好的氛围。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一、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问题尝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单调,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 ;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建立民主和谐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三、鼓励质疑,保持创新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勇于怀疑,是数学创造活动的特征。质疑,表现了一种求知欲,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探索环境。比如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寻根问底”。探索关键在于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常用提问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追根究底,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一定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中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二要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每节课的重点、关键处,要给学生提供引起观察、探索、讨论、发现的疑问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递进式的质疑问难。三要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竞赛、评比、游戏等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维持其探索的动机,不断唤起新的创新意识。如,一位老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2+2=2×2,而4+4不等于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独特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师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样,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体现了这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只要在教师的积极鼓励和指导下都具有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四、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尽管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客观的价值,但对学生自己来说,从主观上看是新的,研究过程是创造性的,故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开发其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如教学乘法口诀、运算定律和计算法则都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探索,进而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二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比较可选择出最佳思路。三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让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激励学生突发奇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四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例如,王师傅计划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28个,5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如果要4小时完成任务,每小时要多加工几个零件?根据题意,学生一般列式为28×5÷4-28=7(个)。也有的同学直接列式为28÷4=7(个),坚持后一种解法的同学认为,把原来每小时要加工的28个零件,平均分配到4小时里面,就是每小时要多加工的零件数。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 , 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第三篇:找准深化国企改革切入点

    找准深化国企改革切入点

    来源: 国资委网站

    日期:2024/02/10 字体:【大】【中】【小】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又要善于改革,统筹安排,讲究方法,在制定改革方案和推进改革深化时要注意选准改革的切入点,以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以确保改革措施事半功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出发,针对国有企业积累的问题和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既包括产权制度改革,也包括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既包括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包括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决定》确定的这些任务,都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突破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对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但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难度也不小。

    能够和可以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切入点,一是必须与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二是必须是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制度性前提条件,三是对突破国有企业体制障碍具有较强的牵引作用,四是不太长的时期内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是改革遇到的障碍和阻力相对较小。从这五个方面考虑,同时,总结近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应该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切入点,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制度前提

    《决定》强调,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相关,国有企业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一方面,在作为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方面必须更进一步,这就要求进一步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另一方面,在增强活力和竞争力方面必须更进一步,这就要求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实现这两方面目标,都必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有企业能否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经营机制,不少问题不取决于国有企业本身,如高管人员的选聘和任用、收入分配的方式和水平等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来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构成了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不少专家学者将此界定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特征。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现代产权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将现代产权制度也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国有企业无论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都离不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产权清晰要求国有企业出资人必须到位,权责明确要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必须落实,政企分开要求政府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经营事务,管理科学要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保护严格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问责制度,流转顺畅要求国有资产尽可能实现证券化和资本化。可以说,不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入手,国有企业难以真正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也难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必然选择 《决定》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出发,强调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并提出要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些新的论述是我们党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管资本为主的新阶段。进一步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就必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到既有利于加强国有资本监管又有利于国有企业有效经营。调整和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等,也要求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到既有利于国有资本合理投向又有利于国有企业自主经营。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带来的社会阵痛相对较小

    落实《决定》提出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各项任务,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也势必会给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带来一些冲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无论是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还是将部分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都会涉及国有资产管理架构的变动,涉及各级国资委的职责定位和权限调整,涉及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等。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涉及权益的变动,障碍和阻力自然也会有,但总体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涉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内部权限的调整,不涉及更大范围的权益调整,也不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大的冲击。相对于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涉及到的产权制度变动,相对于建立职业人制度涉及到的改革现行干部管理体制,相对于深化企业内部员工能进能出制度改革涉及到的企业和社会稳定,相对于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涉及到的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操作难度要小得多,可行性要大得多。

    正因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强烈的牵引和推动作用,正因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国一直把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了用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中央、省和市三级政府都建立了代表同级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一次在机构设置和职责定位上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因而,促进了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多头管理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从而有力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当然,也要看到,目前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很多措施还不到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现象也没完全解决,成为影响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障碍。从体制和制度上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国有企业更好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就必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各级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业脱钩,把精力集中到社会公共管理上来。

    为此,一要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二要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三要优化国有资本投向,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四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并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这些任务,不可避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共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通过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促进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国有资本配置不断优化,促进国有资产监管效率不断提高,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供有力和有效的制度保障。(本文作者 季晓南 原文摘自2024年1月30日《经济日报》)

    第四篇: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孔乙己》自1919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之后,便以其“明晰的结构、深切的表现、简劲的文体、清澄的抒情、机智与诙谐”而历来被专家学者们所关注,就连鲁迅本人也曾经对自己的学生孙伏园毫不讳言地说在所写的诸多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对于语文教学领域来说更是教学的经典,《孔乙己》自被发表以来,就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可见其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之大。

    《孔乙己》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等方面都是十分成功的,同时又是多层次、多线索交叠来构成全文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从而带动全文的分析,进行有小说味道的课堂教学。对于本篇目的教学,各位一线教师都作出了很多努力和创新。通过中国知网,笔者整理出16篇优秀的教学案例。现选取典型的两篇教学设计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看看优秀教师是怎样以巧妙的切入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设计一 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1.把握人物形象;

    学会运用文章语言解读人物和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让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或暗含“半”字的内容;

    4.感悟孔乙己怎样在笑声中走完了自己的“半”字人生,其原因在于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社会的凉薄。1.导入新课;

    2.同学们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同学之间相互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补充;

    4.分析讨论小说结尾“大约”与“的确”的矛盾性,进一步探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征;

    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分析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教学内容 1.字词教学;

    2.通过小说语言来认识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

    3.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

    通过以上对课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设计都选择了巧妙的切入点,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架构起整篇文章的解读。设计一以一个“半”字入手,引领学生感受孔乙己的“半”字人生,认识人物形象,继而把握文章的主题。设计二从“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这一角度来切入,将文本看成是一个生命体来与之对话。通过与学生的相互探讨和分析,带动全文的赏析,这样一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环境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主题的揭示都一一牵动了起来。通过对优秀课例的学习和思考,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以小说线索作为切入点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孔乙己》这篇小说大致有“偷”、“笑”、“手”、“脸色”等线索。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来发现,并对这其中的一条或几条线索进行品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整体、连贯的印象。以便更好地对文章人物和情感进行把握。

    比如“偷”,小说由孔乙己偷书,引出了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在笑声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另外,“偷”也是孔乙己挨打,最终悲惨死去的直接原因。

    咸亨酒店时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笑声有酒客们揶揄的笑,有掌柜的嘲笑,有小伙计的哄笑,也有小孩子天真的笑。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在“笑”声中表演,最后在“笑”声中死去。隐藏在“快活”的笑声背后的是孔乙己的人生悲剧。

    此外,孔乙己的“手”又是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小说中,孔乙己用“手”蘸酒写字、偷书、写服辩、代脚“走路”的变化贯穿着故事的始末。从孔乙己“手”的功能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悲惨的一生。

    孔乙己的脸色不得不说又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他的脸色由“青白脸色”到“涨红了脸”,再到“灰色”,最后是“黑而且瘦”,脸色的变化是孔乙己性格发展的逻辑必然,更是孔乙己悲剧命运发展浑然一体的具体表现,具体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有力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二、以对孔乙己认识的层次作为切入点

    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向我们展示了从出现到消失的生命历程,因此,通过小说展现出来的这种历程,对孔乙己的认识也是有层次的。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对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加深认识。

    第一个层次,可以从身份、外貌和神态上对孔乙己进行直接认识。孔乙己是在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胡子花白。他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对别人的挑衅不屑置辩,在被别人说偷书时,又有一副颓唐不安的模样。

    第二个层次,是从习惯、性格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认识,他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是好喝懒做,经常偷东西,以致经常挨打,他性格迂腐而又有着读书人的清高,他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社会环境之中,受到无情的嘲弄,然而不时又流露出善良的天性。

    第三个层次,从典型人物性格塑造上深入认识孔乙己。他是个读书人,却“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他的存活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完自己的人生。他可笑可怜可悲,最后只能在笑声中凄然消逝。

    三、以小说的语言作为切入点

    小说的语言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内涵的基础,也是形成小说阅读特色的基础。当然,品味语言的关键是要品味、要咀嚼、要回味。这种品味和体悟是要有语感基础的。品味小说的语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真去感受。

    首先,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动词。比如“排”这个字,就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得意之色。而这个“摸”字,则是写出了孔乙己生活的困难和拮据,他“摸”出四文大钱,实属尽其所有,倾囊沽酒。而一个“罩”字又将孔乙己与孩子们逗弄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从这些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词中,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其次,我们还可以关注小说中采用的艺术手法。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最多的艺术手法便是对比。

    总的说来,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对比。如长衫客和“短衣帮”,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比如小说在营造喜剧气氛和人物悲剧命运的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诙谐之中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再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他们一个是科举制度的失败者,一个是成功者,而失败者却死于成功者之手。此外,从众人对丁举人和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等方面,也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最明显的一处是,孔乙己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场时,在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把握,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孔乙己的形象,获得更深层次的品读和思考。

    寻找恰当、巧妙的切入点相当于顺利地牵起了“牛鼻子”,“牛鼻子”牵得好,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够更加深入具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找准文本切入点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对文本要有深入的解读。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以这个“切入点”层层深入,步步探析。

    参考文献:

    [1]许淑贞.也谈“排出九文大钱”[J].安徽教育,1997,(7).[2]孙建军.从“手”入手,文旨变中透[J].新课程导学,2024,(10).[3]李玉山.《孔乙己》中的两个“半懂不懂”[J].语文知识,1998,(8).[4]赵浩鹏.咸亨酒店里的笑声――析孔乙己的悲剧[J].语文世界,1998,(12).[5]邓玉霞.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重读《孔乙己》[J].语文教育与研究,1998,(9).[6]许佩卿.《孔乙己》的对比艺术[J].语文月刊,2024,(5).[7]冯明毅.质朴精炼,含蓄深刻――谈《孔乙己》的语言艺术[J].理论月刊,1999,(7).[8]王仙.试谈《孔乙己》的线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11).[9]吴仕钦.孔乙己与“半”[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12).[10]杨权应.《孔乙己》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24,(14).[11]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EB/OL].http://,2024,(9).(曹珊珊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第五篇:找准切入点 课堂多样化

    找准切入点 课堂多样化

    新课标中制定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是:教材是教学的例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例子,就是说教材所选篇目只是同类文体的一个例子,只不过所选篇目经典且有代表性。老师应以所选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例文的语言形式,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进而达成该课目标,并且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促进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而我们很多的语文老师,还是脱不了老一套的授课方式,课堂结构千篇一律,既使是一些课改公开课,也是换汤不换药,时间一长,老师和学生都是兴味索然,为了上课而上课。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吕淑湘先生也曾说 :“教学法允许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两位大师都强调了“教无定法”,强调了教师要根据个人实际和教学实际去选择适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又是产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实现教学目标,可以从学习方法入手,体现主线。以学习郭沫若的《静夜》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想

    象和联想”,所以就可以通过复习引入,引出“想象和联想”。再围绕“天河何处”展开课堂:天河在哪儿,那儿的景色怎么样,我们可以去想,以此体会想象与联想的作用。最后紧扣“何处”,畅写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他想象到的和联想到的以书面形式写出来。即实现了学习“想象和联想”的教学目标,又落实了诗歌教学的读、析,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从单元话题入手,显现主线。这种方法是指从单元话题中找出本单元所选文本的共同点,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比如学习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止划动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以伞为帆借风让船前进),这一单元的话题就是童真童趣,所以童趣是本节课学习的主线,教学时就应紧紧围绕童趣:导语,引出童趣;初读,感悟童趣 ;品读,想象童趣;拓展,延写童趣。

    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从文本课题入手,再现主线。这种方法是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确定教学目标,逐个突破。以学习《范进中举》为例,题目是《范进中举》,就以“范进中举”为切入点:语言训练,口头表达“范进中举”的内容;内容把握,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技法练习,聚焦“中举”的对象—范进,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作者意图,让学生讨论

    “中举”的含义,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从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线。课堂上让学生找主旨句,定关键词,解作者意。例如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课文写的是一群小鱼被海水冲到浅水洼,儿子要帮他们回到大海,我认为鱼太多,帮没有意义,儿子却认为,他所帮助的“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就是主旨句,“在乎”是关键词。这时候让学生初步感悟:什么是“在乎”?品读课文:让学生深悟为什么“在乎”?吐露心声:我们“在乎”不在乎?延伸课外:拓展“在乎”,在乎什么?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水到渠成。

    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从疑难处入手,凸显主线。例如学习冰心老人的《谈生命》,首先质疑问难,引出“生命”,生命像什么?再品读课文,让学生畅写“生命”,生命应该像什么;然后解答疑难,让学生朗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最后提升认识,让学生补白“生命”应该像什么,如何理解生命的生与死。

    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随文披情,理清主线。例如学习《白求恩》一文:首先可以唤起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入“感动”这个大家熟知的话题,确定感情基调—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通过读课文体验文本,初步把握,感动是因为主人公的奉献—风乍起吹皱春水;再通过激活对话,感动主人公的精神—天地阔远随飞扬 ;再让学生结合内容,对主人公颁奖赞美,升华主人公给我们的感动—一石激起千层浪 ;最后设置层次作业小练笔,延续

    这种感动,激活我们心中的感动—叹息人间万事非。

    语文课本身就像是在写话题作文,只要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做到万变别离其宗,就可以灵活确定切入点,对不同的篇目采用不同的讲授方式,让语文课堂变得形式多样,也变得丰富多彩。

    2024第5期

    《素质教育》



    推荐阅读:
    找准成功交际的切入点
    专业分包进场人员上报资料
    中医养生讲座策划书
    员工异动管理规定
    运营部人事培训规章制度(大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