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心得体会 八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大学生值得一读的小说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云轻舞 时间:2024-09-18 19:04:5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大学生值得一读的小说

    值得一读的小说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安东尼·伯吉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道林·格雷的画像》奥斯卡·王尔德

    《围城》钱钟书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

    《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

    《词语》

    《生死朗读》

    《金阁寺》

    《箱男》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卡拉马佐夫兄弟》

    《约翰·克里斯朵夫》

    《小王子》

    《夏洛的网》E.B.《六人》

    《边境》

    《人生的枷锁》

    《罪与罚》

    《红楼梦》

    《玻璃球游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香水》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荒原狼》

    《月亮和六便士》

    《九三年》

    《乞力马扎罗的雪》

    《热爱生命》

    《琥珀中的女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身份》

    《缓慢》

    《玩笑》

    《蝇王》

    《你往何处去》

    《女宾》

    《沙之书》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在细雨中呼喊》

    《总在途中》让-保罗·萨特 本哈德·施林克 三岛由纪夫 安部公房 弗朗索瓦兹·萨冈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罗曼·罗兰 圣·德克旭贝里 怀特 鲁多夫·洛克尔 孙甘露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曹雪芹 赫尔曼·黑塞 斯蒂芬·茨威格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斯蒂芬·茨威格 赫尔曼·黑塞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维克多.雨果 欧内斯特·海明威 杰克·伦敦 爱格.纳索 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 威廉·格尔丁 亨利克·显克微支 西蒙娜·德·波伏娃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刘恒 余华 马原

    《请女人猜谜》孙甘露

    《像电影那样恋爱》孙甘露

    《拜占庭的黄昏》欧文·肖

    《意中人》托马斯·哈代 《误投尘世》约翰·韦恩

    《布莱顿硬糖》格雷厄姆·格林 《背德者》纪德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漂泊手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在路上》

    《无所不知先生》

    《美国》、《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

    (选自《卡夫卡文集》)

    《小说家喜爱的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

    《人总是要死的》

    《生死老小》

    《狂恋大提琴》

    《金碗》

    《贵妇人的画像》

    《使节》

    《追忆似水年华》

    《基督最后的诱惑》

    《笔记本》

    《在乡下》

    《文静的美国人》杰克·凯鲁亚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弗兰茨·卡夫卡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塞林格 西蒙娜·德·波伏娃 阎连科 杜普雷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 马塞尔·普鲁斯特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 尼古拉·斯帕克思 莫泊桑 格雷厄姆·格林

    第二篇: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我觉得值得一读的一本书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是美国的帕克·帕尔默。

    我推荐《教学勇气》这本书的理由是:当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研究指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帕尔默关心的是:“谁”在教书?“我”是谁?“我”的心灵是什么样子?“我”对教学以及学生的恐惧源于何处?“我”如何面对教与学的关系?“我”如何处理自己与知识、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而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认识你自己。过于关注外部世界,关注具体的教育技术,忽略对操作这些技术的教师自我的深入认识,正是许多教师不幸的根源。

    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关于教学的许多观念,将许多支离破碎的东西用心灵整合起来,它检讨我们的认知方式,要求我们将知识当成一种信念,将教学当成生生不息的对话,当自己融入共同体之中。那些优秀的读者,将会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自己,用心灵拥抱教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职业之中,重新燃起教学热情,并在不断地重读中获得勇气。因此,我觉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值得一读。

    二〇一五年八月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梧州市河口小学 李水兰

    今年暑假,我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使我受益匪浅,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在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时,我印象最深的是共同体。他在书中用了三章讲到共同体: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

    “共同体”这个术语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制冷的东西,把那三章变成了三个冰柜,从里头取出来的东西都冷冷的,冒着冷气,一直冷到我的心里。想想看,在这么冷的天读这么冷的文字,得有多大的毅力?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在这个大冰柜里,我发现了很新鲜的东西。随着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我发现“共同体”不是冻结万物,而是孕育万物的。

    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

    帕尔默提出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认为这是教学人员应尽的专业义务。“因为个人化的教学不仅阻碍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而且也助长机构的无能。”

    帕尔默对教师职业的分析非常精辟,他指出这么一个事实:教学也许是所有公共服务中最个人化的专业。“虽然都是在学生面前进行教学,但是我们的教学几乎总是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相比之下,外科医生或法庭律师经常要在对他们的行业了如指掌的同事的眼皮底下工作。律师在其他律师面前争论案件,在那里,所有人都能清晰地看见他们的技巧和知识的差距,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外科医生在专家的注视之下操作,要是手在做手术时颤抖一下就会马上被人发现,使这种失当行为不大可能发生。但是教师可以在人体内遗下海绵或错误地切断人的四肢,而除了受害者以外,并没有别的目击者。当我们走入这个名为教室的工作场所时,我们把同事关在门外。”

    这样的职业比较让人非常清晰地看到教师职业的与众不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参与教学对话的共同体对教师来说是那么重要。但是,我们平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经常去听其他同事的课,还有,交流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在我们这样不需要坐班的单位,很多老师上完课就回家了。而且,大部分老师也不喜欢被听课,一部分老师是因为缺乏自信,一部分老师是因为害怕竞争,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不过,交流应该还是非常必须的。

    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我更加理性地认识到教师需要的不仅是对教育的热情,对教育的执着,更需要时常倾听自己内灵深处的真实声音,积极感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不断提升和调整自身的状态,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这是我自身的一次心灵之旅,我也要带着我的学生作一次心灵之旅。

    二〇一五年八月

    第三篇:值得一读的名著

    通知

    1.我们周四下午第一节课(14:00)在思源东楼107(SD107)进行小组讨论。

    2.第14周进行小组展示。小组展示以PPT为主,不支持小品之类的展示。

    3.读书笔记是每个人都要交的,在学期末上交。

    有关读书笔记:

     同一小组的书目可以相同,我们小组在周四讨论的时候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再分别找与主题有关的书籍,这样也方便期末交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们小组间的“参考”„„

     读书笔记不限形式,可以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写作背景、书的内容,但是老师应该会支持那些我们在读书笔记里有自己的观点。

     大家回去之后可以想一些范围,就是这样。

    大家回去想一想把,就是这些了,周四见了,祝好!

    附录:推荐读书书目

    一、原著类

    1、《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52、《实践论》毛泽东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1页—363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第1页—30页

    7、《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第690页—697页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719页—760页

    9、《学哲学,用哲学》李瑞环

    10、《处处都有辩证法》李瑞环

    11、《易经》

    12、《论语》

    13、《老子》

    14、《庄子》

    二、哲学类

    1、<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3、《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4、《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6、《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学苑出版社19987、《六大观念》,阿德勒,团结出版社19988、<非理性的人>(美)巴雷特,商务印书馆,19959、《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10、《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1、《传统与超越》,麦克林著,华夏出版社20001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3、《西方哲学初步》

    14、《中国哲学初步》李锦全,广东人民出版社

    15、《中国哲人大思路》马中,陕西人民出版社

    16、《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17、《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8、周国平作品

    19、《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20、《人生五大问题》

    三、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3、《六个为什么》中宣部

    4、《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

    5、《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6、《地球是平的》

    7、《亚洲的戏剧》

    8、《2024年理论热点面对面》

    四、文学类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

    3、<血色浪漫>

    4、《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5、《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6、《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7、《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8、《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9、《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11、《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2、《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13、《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14、《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15、《围城》 作者:钱钟书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7、《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18、《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19、《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20、《活着》 作者:余华

    2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22、《牛虻》 作者:伏尼契

    23、《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24、《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25、《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第四篇:很多人生道理,值得一读

    很多人生道理,值得一读。

    ----俞敏洪

    核心提示:

    1、你的心有多大,你就能走多远。只要坚持跑下去,你就会跑出自己意想不到的距离。

    2、我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对所从事职业的喜爱和专注,比上什么大学重要不知多少倍。

    3、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4、如果我们觉得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

    5、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资源,有了话语权以后,你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

    “两种错误”不能犯

    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期待,有对未来事业、成就和幸福的追求。面对未来时,我们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觉得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大的作为;另一个是料定别人不会有作为。

    我在北大的时候就犯了第一个错误:我断定自己这辈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出息,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长得太难看了,根本就没人看得上我等等。断定到最后,我变得非常郁闷,最后得了一场肺结核。

    很明显,第一种错误不能犯,原因很简单,人生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你出生在什么家庭由不得你选择。不过,人都有两条腿,是为了让你跑,是为了让你跑得更快,只要你坚持跑下去,你就会跑出你自己意想不到的距离。

    所以,大家记住,我们要做的是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这个点上开始跑。我这个人虽然开始比较自卑,但还是相信,既然自己能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奋斗成北大的学生,就能够从北大奋斗到更高的台阶,我从心底里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我就做到了。

    有的同学说:“俞老师,我这个学校挺一般的,你看我未来还能有所成就吗?”想想看,在中国的企业家中,有多少没上大学而成功的人士?娃哈哈集团 1的宗庆后和吉利汽车集团的李书福都没上过大学,宗庆后不照样弄出了中国最大的饮料公司?李书福不照样弄出了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吉利汽车现在又把沃尔沃汽车给收购了,你说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呢?他们靠自己的专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喜欢、自己的热爱。所以,我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对所从事职业的喜爱和专注,比你上什么大学要重要不知多少倍。

    有同学说,我身边没有资源,而我的同学有的是什么部长的儿子,有的是市委书记的女儿。还有同学说,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真不公平,别人有的东西我都没有,你看他身上穿的名牌服装,我就没有,他用的是苹果电脑,我就没有,他用的是iPhone,我连手机都买不起。

    然而,这些却不是你能抱怨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没有公平过。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资源,有了话语权以后,你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

    第二种错误你最好也不要犯。为什么?你会失去一个可能是未来跟你合作的事业伙伴。比如说,你看到周围的同学,可能觉得班内最后几名基本上未来不会有出息,但是事实证明恰恰相反。

    北大曾经对全班前五名和最后五名学生毕业二十年后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全班最后五名的成就不次于前五名的同学。全班前五名同学的成就一般是教授或者是科学家,当然这个不能算不大,但是许多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甚至政治家,都是来自班级里名次不怎么样的同学中。所以,你千万不要看轻你班级里的同学,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那些同学。

    面对未来,往往会出现两种人:一种是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有所作为;还有一种是从心底里不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的人。未来成功的会是哪一种人?一定是前面的一种人。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你的心有多大,你就能走多远。人,或希望成为伟大的事业家,或希望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伟大的艺术家等等。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没做到?就是因为做到的人,他一定从心底里相信,自己这辈子能做成事情。

    人生就像一年四季开放的花朵,有的花在春天开,有的花到了夏天才开,有的花要到了秋天才开,有的则要到了冬天才开。人生奋斗是一辈子的过程,20

    岁的时候就谈论自己有没有成就还太早,人生是看不到头的马拉松。我们要拼耐力,拼专注。

    也就是说,你现在有多少跟别的同学的落差,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从现在开始奋力前行,不急不躁,看准目标,让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目标一起发出光辉灿烂的色彩。

    成功是“逼”出来的我每个月要为《新东方英语》杂志写一篇卷首语,原则上不难,因为一个月只要一篇,怎么也不算繁重的任务。但每次编辑部向我索稿时,我都惊慌失措,因为我无比繁忙(主要是因为自己无事生非),从来都没能把稿件预先准备好。别看一篇小小的卷首语,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几个小时,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即使静下心来,也还得有灵感才能写出来。像我这样每天被世俗事务所纠缠的人,灵感日趋枯竭,有的时候坐上两个小时,脑袋里依然是一片空白。

    所以,每次写卷首语之前,我都会在书桌边暗暗“仇恨”编辑部的人,恨他们总是在最后几天这样“逼”我交稿,让我本来可以轻松的几天变得心情沉重、食不甘味。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被“逼”之下,一篇篇卷首语被“逼”了出来,几年后居然结集出版了几本书。尽管出书多少有些自娱自乐的意味,也没指望多少人读,还常常免费送给学生,但每次见到装帧漂亮的书摆在自己眼前,我还是免不了产生一点成就感。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再丑的孩子父母都会爱,面对自己的作品,心里也总会感到欣喜。

    我想起自己读书的年代。由于天资并不聪颖,我每次背课文都是被老师“逼”着背出来,每次数学题做不出来都被老师留下来“逼”着做完。凡是那些“逼”过我的老师,我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由小时候对他们的恨,转变为如今对他们的感激。

    而那些没有“逼”过我的老师,尤其是那些对我很纵容的老师,我现在一概记忆模糊,而且觉得这样的老师不值得尊敬。在大学里,老师一般不会“逼”学生学习,因为学生已经成年,理应学会自己约束自己。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青

    春飞扬、爱情萌动的大学时代,有多少人会“逼”着自己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呢?对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来说,学习仅仅意味着为了成绩及格而在考试前被“逼”用功两个星期,考试一结束,教科书一扔,就万事大吉了。就我而言,对大学

    时代的很多老师,我已经印象有些模糊了,因为这些老师基本属于“宽大型”老

    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到期末出张考卷,给个分数就完了,常常每个人都能及格。不过,有两个老师我到今天还记忆犹新,并心存感激。一位是我们的系主任李赋宁老师,一位是我们的英诗教授王世仁老师。李赋宁老师教我们《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要求我们学一课背一课,常把我们“逼”得狼狈不堪,但却成就了我们扎实的英语功底。王世仁老师要求我们把他教过的英诗全都背出来,被“逼”无奈的我们只好立在西风中背诵雪莱的《西风颂》,但对于英语语言的美感也在背诵中领悟得越来越深刻。现在想来,如果所有老师都对我们要求这么严格,我们在大学里也许还会更有长进。

    我最近读了《我在美国做妈妈》,这是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讲述自己育儿经验的一本书。她对两个女儿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她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最终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杰出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至于这两个女儿未来是否会更加成功我不想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说正是蔡美儿用爱心“逼”两个女儿走向了成功。

    我自己小时候也被母亲“逼”过。母亲自己不识几个字,却每天要求我做作业、读书。我没有取得上高中的资格,她就满世界去求人;我高考失败,她就鼓励我再考。最终,我考上了北大。所以,如果没有严厉的母亲,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如果我们觉得在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比如被老师“逼”着背课文,被同学“逼”着参加活动,被老板“逼”着不断工作,被竞争“逼”着天天学习„„也许,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

    第五篇: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

    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

    在这美丽的世界 “爱”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这本书—《爱的教育》,把师生之爱,父子之爱,同学之爱,都写得感人至深,那些充满人间温情的小故事时时催人泪下。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德·阿米琪斯以日记形式撰写的小说。我刚刚开始读它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是那么的平凡,才读了几篇我就有些厌倦了,因为它是名著我才肯继续读下去。谁知我越读越着迷,越读越感动,也许这就是“爱”的魔力吧。

    故事的主人公柯莱蒂一边忙着扛木柴,招呼顾客,一边见缝插针地复习功课,学着煮咖啡,照顾生病的妈妈,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又是那么开朗乐观。读到他“替母亲在背后垫好枕头,整理好被子”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为一个勤劳能干、乐观好学、体贴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动!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啊?柯莱蒂所做的一切,现在哪个孩子能做到呢?

    《帕多瓦的爱国少年》主要写了一个被父母卖掉的少年,在回国的轮船上遇到几个施舍给他钱的外国旅客,当少年准备上床睡觉时,却听到那些外国旅客边喝酒边辱骂自己的国家,于是愤怒的把钱砸在他们的头上,说“:谁辱骂我的国家,我就不接受谁的施舍。”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们都应该爱自己的祖国,保护自己的祖国。

    还有很多故事是讲述朋友与师生间的爱和人与人之间的爱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爱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们不能缺少爱一样。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世界就将因为爱而变得更美好!我想把这本书珍藏起来,希望在多年之后,我还能把它找出来,重新阅读这本书,从新感受从这本书中透露出的对祖国、对朋友、对亲人、对任何人的爱!

    曾云毅

    胡前小学四(4)班



    推荐阅读:
    大学生值得一读的小说
    人力资源部工作中的七点不足(共五则)
    产品自评估报告
    xxx中心学校食品安全整改报告
    关于企业复工复产后疫情防控有关事项的通知书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