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代理合同 机关行政公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含5篇)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陌红尘 时间:2024-09-20 18:53:25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中宏摘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组日前发表了研究报告。该报告在分析了我国过去二十年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十五”期间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工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一、“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十五”将是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重要时期。但无论如何,产业结构的任何变化都是在当前格局的基础上展开,并将一定程度地秉承现有的结构特征和变动趋势。据此作者利用历史数据对今后几年中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进行了粗略估测,结果表明:

    1.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将明显降低。这种变动趋势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从供给角度看,我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二、三产业,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大量滞留农村的劳动力难于在短时间内实现非农化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的可能性较小,这将成为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下降,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从需求角度考察,绝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在最终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将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所降低,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比重也将随工业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不断降低。这些需求因素会不同程度地限制第一产业的快速增长。

    2.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和收入比重将较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这种增长趋势中,既有补课的成分,也有结构升级本身的必然性。目前,第三产业弥补欠缺的工作尚未完成,结构升级要求的快速增长刚刚启动,高增长的动力仍然存在,加上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推动作用,可以肯定“十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将呈现旺盛的增长势头。

    3.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和收入比重稳中有降。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型变化过程。从人均收入水平看,我国目前基本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即工业快速增长时期),第二产业比重仍存在继续提高的可能。但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绝对比重已经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如果其比重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加大我国产业结构与“一般模式”相比较的扭曲程度。所以,以“矫正扭曲”和优化内部结构为核心的稳中有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工业以至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最可能的情形。近年来,这种变化趋势已经有所表现并在不断加强。需要指出的是,简单地从我国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明显增长的趋势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的结构变动特征十分相似,就判断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是不切合实际的,这种情况只有在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才可能出现,我国目前的收入水平与此还相距甚远。

    总的来看,“十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结构变化比较突出的方面,这一特点基本延续了过去较长时期以来形成的变动趋势。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二、三产业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其中,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将使其贡献水平逐渐提高,并有可能在“十五”期间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第一位的拉动力量。

    二、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与产业分类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影响和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力量将来自三个方面:

    1.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内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在居民消费需求迅速扩张的推动下,我国消费品工业经历了一个“补课型”的快速扩张时期,并较快地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阶段)和第二阶段(以重化工原材料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我国消费品工业是依靠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发展起来的,缺少国内基础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广泛支持,缺少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90年代中期以后,在买方市场特征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工业结构的这一内在缺陷凸现出来,并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也开始由资源供给,转到工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方面。就具体产业或产业群的发展趋势看,工业结构内在矛盾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传统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约束,一部分资源开始从消费品最终生产环节向中上游环节转移以寻求发展,并带动“引进型”产业的国产化过程不断加快;其次,传统消费品工业的改造升级将使设备投资大量增加,形成对装备工业的巨大需求,进而对材料工业、基础零部件工业和工业基础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最后,高加工度的新一代工业消费品产业和设备制造业将成为主要的增长热点。

    2.城市化步伐加快对我国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的影响

    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已基本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城市化速度将比目前加快一倍,并成为推动我国下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化速度加快将首先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消除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其次,城市化程度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水、煤气、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拉动汽车、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收入结构和消费习惯,推动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并拉动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业、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3.消费结构升级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至今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左右,消费结构不在同一档次。现阶段多数城镇居民家庭已经基本解决了衣食和部分用的问题,正在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阶段过渡,住宅、轿车、轨道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机械、石化、电子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而带来的收入提高,将会增加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并拉动这些产业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组 负责人:陈清泰鲁志强 课题总协调人:刘世锦 本报告执笔:杨建龙)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24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39.5%。

    1.产出结构变动

    表14.1和图14.1分别显示了1978~2024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组成情况及其变动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约30%,但是到2024年第三季度,已经下降到10.97%,降幅非常明显。需要注意的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才转为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上升趋势,与当时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有关。由于制度性释放劳动生产率是一次性的,因此在80年代中期以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48.22%下降到1990年的41.34%,到2024年,再次回升到50.27%。从整体上看,第二产业始终在GDP结构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第三,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2024年以来,却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由表14.1和图14.1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2024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最为微小,仅相差3.07个百分点,但是自2024年以后,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重却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2.就业结构变动

    第一,就劳动力投入的变动趋势而言,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后就不断下降,从1978年超过70%下降到2024年不足50%;与之相对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分别从1978年的17.3%和12.2%提升到2024年的23.8%和31.4%。

    第二,虽然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产出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在构成比重上,两者仍然有巨大的差异。表14.3显示了这种对比性差异。第一产业在GDP结构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是不成比例的,即使考虑到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样反差巨大的劳动力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仍然非常惊人。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中国第三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非常有限,单位劳动力产出远远低于第二产业,通常情况下,这和通常的观点存在差异。

    3.劳动生产率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效率不断提高。表14.4和图14.2显示了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917元/人增加为2024年的24246元/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很快,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保持小幅稳定提高。

    与此同时,三次产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别却日益扩大。如图14.2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大,各自之间的差距也不突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甚至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从1990年开始,不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也呈扩大态势。目前,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高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均高于GDP的增长率,且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尤其是第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且其提高的速度呈下降趋势。1980~199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3.55%;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为12.70%;2024~2024年,年均增长率为11.74%。工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且增速快于农业劳动生产率。20世纪90年代,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13倍,进入21世纪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第一产业的7倍。第一产业生产效益和第二产业生产效益在近二十多年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二者之间不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二者的变动也没有均衡性和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9.58%,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幅更大。

    4.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三次产业变动

    2024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2024美元,达到了2024美元。结合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人均GDP达到2024美元时所展现出的GDP结构和就业结构和以往的国际经验相比,有比较大的差异。表14.5显示了这种差异。钱纳里、艾金通和希姆斯模式(以下简称1970模式)与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以下简称1989模式)和中国的现实国情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在1970模式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逐渐上升的,而在1989模式中,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但是第三产业无论是就业水平还是GDP构成都比中国现实情况要高。考虑到1970模式所研究的背景和1989模式研究的背景有巨大不同,人均达到GDP2000美元所代表的发展程度也有所降低,因此,1989模式明显比1970模式更接近工业化时期,而1970模式已经显示出后工业化倾向。与之相比,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就达到了人均GDP2000美元,因此第二产业显示出了非常高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来说,中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于低下,这也是造成中国目前农民贫困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

    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值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林业比重相对稳定,牧业和渔业比重上升。表14.6显示了1978年到2024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图14.3则显示了这一变化的时间趋势。

    在改革开放之前,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始终占据最重要的地位。1978年,种植业占第一产业比重的80%,远远超过渔业、牧业和林业的总和。虽然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但是直到2024年,种植业仍然占第一产业的49.7%,大体上仍相当于渔业、牧业和林业的总和。在农业内部结构方面,种植结构(产品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快进展,粮经比例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生产大幅增长,品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产品优质化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增强。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绝对量虽然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1978年以后,牧业和渔业发展非常迅速。以绝对值计算,2024年牧业的绝对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63.6倍,而2024年渔业的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181.7倍,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也分别从15%和1.6%提升到33.7%和10.2%。牧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比重的迅速上升与国民收入的提高紧密相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对肉类产品和鱼类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显著刺激了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产品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肉类、禽类和水产品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这也是牧业和渔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结构变动基本上是需求结构转变带动生产结构转变的结果。此外,国家放开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也是促使农民转向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直接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内的结构变化集中的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图14.3可以看出,在1990年以前,农业、牧业、渔业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突然变得缓和下来,产业结构转换走过了一个拐点,步伐明显比以往要小。进入21世纪以后,种植业所占的比重有了进一步的下滑,而与之相对的是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的上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渔业产值基本没有变化。

    三、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

    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主要的支持作用,而第二产业的迅速增长又与其内部结构的不断变动相联系。1978~2024年,我国第二产业总产值由1745.2亿元上升至87046.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3%,在GDP中的比重长期稳定在40%~50%之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在三次产业中均居首位,国民经济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1.工业结构的轻重比例变化

    工业快速增长相伴的,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迅速变化。按照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变化,可将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矫正重工业倾斜发展战略,解决轻、重工业结构失衡问题。这一时期,采用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方针,轻纺工业被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轻工业比重在短短几年内从43%上升到50%,上升了7个百分点。轻纺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在推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改善了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与此同时,对重工业进行调整和改造,使重工业中为农业和消费品工业服务的机械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轻、重工业保持基本平衡的发展态势。在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促进轻工业发展的政策作用下,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连续上升,1985年轻工业比重超过45%,1990年接近50%,几乎与重工业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

    第三阶段:从1992年开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拉动了以家用电器为核心的机电工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瓶颈制约下推动起来的基础建设投资拉动了基础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结构重新出现较明显的重工业化趋势,到1998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已接近60%。这一时期,我国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总体保持稳定。

    第四阶段:从1999开始,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再次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2024年以后,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2024年的62.6%上升为2024年的69.0%,轻工业则从2024年的37.4%回落为2024年的31.0%。轻重工业的比例差距明显拉大,重工业化趋势日益显著。

    2.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

    从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般加工制造业的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以电子及通信制造业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带动了工业结构的升级。目前,我国工业结构正跨入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换,工业的发展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了以素质提高为主,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由解决比例失调转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总体来看,我国煤炭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四个行业的比重明显下降,其中纺织业下降的幅度最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等五个行业的比重显著增加,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增幅最大,其在2024年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0.16%,比1985年提高了6.66%。除了上述下降和上升比较明显的九个行业之外,其他行业的比重变动幅度不大。

    2024~2024年,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2024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到2024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则变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以电力、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明显加强,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的原材料和加工工业有所压缩,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信息产业迅速成长。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生产格局,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我国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2024年,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7%,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6%的增长速度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长到2024年的23771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比率也从12.2%增加到了31.4%。

    在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日趋增大的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传统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新兴行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表14.8显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的变化情况。从几个大的服务行业来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有所下降,2024年该比重下降为23.3%;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比重大幅下降;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上升态势;归入“其他服务业”的“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和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新兴服务行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6.8%上升到了2024年的26.4%,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此外,房地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其占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在第三产业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仍然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例长期保持在20%以上;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比重最少的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基本保持在8%左右,在近十年中几乎未发生变化,说明其增长速度与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同,发展比较稳定。

    摘自《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第三篇: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正常下降,农业投资稳步回升,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1996年与1991年比较,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下降了9.2个百分点,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4.3个百分点。从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看,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产比重逐步下降是正常的,而且,同世界一些人均GDP水平大体与我国相同的国家比较,目前我国的一产比重是属于偏高的。另外,在一产比重下降的同时,我国农产品的供给仍然满足了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说明农业的效率在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资在1994年达到谷底后逐渐回升,1997年1~8月第一产业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已达到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将对我国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生积极作用,并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1991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1%,1996年提高到 49%,5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下降了4.3和2.6个百分点,与八十年代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的情况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并不是以牺牲一、三产业的发展为代价的,而是在一、三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和二产内部结构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充分表明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尚不处于主导地位

    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低于发达国家三产所占比例的50%左右,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有较强的第二产业作为支撑。我国第三产业在总量不足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快速发展还需要经济总体环境的改善和有序的竞争机制的形成。

    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问题相比,在工业化进程加快过程中现阶段我国工业内部的结构矛盾更为突出,下面将主要对当前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第四篇:广州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及相关措施、建议。

    广州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及相关措施、建议

    (一)广州市产业现状贡献及对比变化

    2024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5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20.72亿元、4713.16亿元和8617.33亿元,分别增长3.3%、9.9%和11.1%。

    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轻工业快于重工业。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14.8%和9.9%,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4.9个百分点。二是小微型企业快于大中型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小微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

    16.8%,增速比大中型企业(9.9%)快6.9个百分点。三是民营企业带动作用强。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7.1%,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四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2.8%。五是产品产销率上升,库存压力下降。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73%,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六是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汽车制造业呈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6.3%;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6.1%和10.6%;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3%,是历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4年,广州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24年的1.6︰36.9︰61.5调整为1.6︰34.8︰63.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首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广州民间金融街首期、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交易所开业运营。预计2024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认定广州科学城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一核两翼”的产业布局。金发科技、海格通信、广电运通、冠昊生物等发展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一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快速成长。全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左右。

    城市辐射功能增强。按照“123”(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大新城新区建设力度,南沙新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新广州知识城起步区全面建设。智慧广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广州战略与实践获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大会奖。加强与世界城市与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的合作交流,创设“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成功举办“一奖两会”,扩大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2024年,新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830.81万人次,增长7.3%;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51亿吨,港口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1471.64万箱,分别增长0.7%和2.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11.09亿元,同比增长17.2%。新开通50条公交线路,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民营经济、总部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24年,民营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5.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

    20.5%,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4个百分点。总部企业集聚发展,全年首批认定的220家总部企业贡献地方税收101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8.8%。

    (二)结合广州市实际优势,产业调整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坚持高端集聚与融合互动相结合。按照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强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立足聚焦高端要素、高端领域、高端环节,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端商贸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基地,增强集聚带动、融合引领、辐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广州工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坚持内涵提升与龙头引领相结合。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和引领作用的工商业重大项目招商力度。实施产业赶超计划,逐步培育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业、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

    (3)坚持要素资源配置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利用“双转移”、“三旧”改造探索产业用地新机制,提高产业用地使用效率。提升城区内的生产服务业功能,促进与新城市功能区相适应的商贸聚集区大发展,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口结构优化,增强对全国、全省的综合服务能力。

    (4)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立足做强轿车、做大客车和特种车、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强与国际汽车产业资本的合作。加快东部、南部、北部等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广汽自主品牌、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本田(中国)、广汽日野、广汽客车等整车扩建项目。大力支持自主品牌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研发与生产,加快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应用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重点推进广汽集团汽研院研发基地、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广汽本田研发公司等项目的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一批关键零部件开发中心和零部件企业集团,把广州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设规模和水平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

    (5)建设世界级船舶及配套生产基地。以南沙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推进广船国际、文冲船厂、黄埔船厂等造修船基地迁建工程,重点扩大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等造船能力,加快发展客货滚装船、工程船、冷藏船等产品,扩大大中型集装箱船和特种工程船的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最大的大中型集装箱船和特种船建造基地之一。发挥现有大吨位修船坞、新建浮坞的作用,完善坞修机械化设备,形成国家级修船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中船低速柴油机、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柴油机配套产品和其他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等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构建造修配一体化和海洋工程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6)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聚焦标志性产业和项目,大力培育新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依托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民营科技园(广州白云新能源产业基地)、广州(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番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广州南沙集成电路及光电子产业基地等,集中力量建设平板显示、数字家庭、第三代移动通信、LED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高性能PAN碳纤维、创新药物和数字化高端医疗设备、核电装备、楼宇装备等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市区共同培育一批“百亿”、“千亿”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7)建设国际购物天堂和时尚之都。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合理布局高端商贸聚集区,将白鹅潭地区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聚集区,白云新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商贸文化聚集区,珠江新城(含员村地区)配套建设地标式高端商贸聚集区,琶洲地区加快建设为会展业配套的商贸聚集区,番禺新城(长隆—万博—汉溪)培育成为城市生态型商贸聚集区。积极推进广州白云万达广场、太古汇、友谊国金店(西塔)、五号停机坪、高德置地广场四季MALL、欧洲城等一批大型高端购物中心或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引入国际著名商贸企业和世界一线品牌,打造广州国际化购物天堂和国际著名品牌集聚地。全力优化提升五大商圈,提升改造北京路步行街,凸显千年古街文化;改造上下九步行街骑楼,彰显岭南商业街风情;结合文化名城打造,对文德路、十三行特色商业街全面升级改造;结合旧城改造,提升天河路、环市东、中山三路等现有商圈的经营档次和商业文化景观,整体规划周边支马路,由沿街线状商业向街区网状商业发展,努力打造成著名品牌聚集区、时尚精品商业区、潮流消费区。完善机场、火车站、深水港、码头等“门户型”商业设施配套,引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品牌折扣店和餐饮连锁店。推动商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构建现代分销和批发体系,形成面向全国、连接海外的集散、采购、代理、分销、配送、商业品牌营运中心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心。发展网上询价、交易、支付等“一站式”电子商务,扩大信用交易规模。

    (8)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充分发挥 “广交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广州国际设计周、中国(广州)国际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网货交易会等品牌化发展的同时,加强与会展先进国家或地区、国内外一流展会公司的合作,吸引港澳台会展企业来穗办展或合作办展,培育发展一批世界一流品牌会展。大力引进国外会议组织和机构来广州举办各类高层次的论坛、会议,积极争取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会议落户。鼓励和引导专业特色会展与其关联的优势产业做优做强,促进会展业与旅游、餐饮、文化、科技等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体育、商贸、餐饮、住宿、娱乐等一批会展业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加强对广州会展环境和品牌会展的整体宣传推广,提升广州会展业国际知名度。努力建成以琶洲国际商务会展核心功能区、流花会展区、白云新城会议功能区三大集聚区为重要载体,综合展和专业展双轮驱动,国际展和国内展并重发展,贸易型会展和消费型会展统筹兼顾,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城市。

    第五篇: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施行的空间。因为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各国政府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如果政府选定产业内的所有内外资企业为扶植对象,不仅超出了政府财政等资源的承受能力,而且也失去了扶植的意义。如果选定部分内资企业为扶植对象,则又违反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可见,入世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结构政策施行的空间,导致产业结构政策效应大大弱化,具有歧视性和倾斜性的产业结构政策将趋于无效。入世对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弱化,意味着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功能的增强和市场配置资源主导地位的确立。政府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及时把政府的产业政策功能由直接培育产业转向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创造有效、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上,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市场价格的作用,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入世后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1)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将加快。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它们在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的同时,逐渐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相对滞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完成工业化之后,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它们在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势必有力地促进中国的产业重组。一方面,中国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使得中国日益成为外国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入世后中国政府要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和章程,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在融资、销售市场和经营领域等方面的各种限制,使外资企业享受到国民待遇。外资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的改善,将有力推动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加速外国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从而引起中国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

    (2)产业结构的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模式已经由单纯的国家间的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并存。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这就使得中国不仅能够根据本国的资源优势,参预国际产业分工,而且能够深入到国际产业内部组织生产,参预在整体上处于劣势而在产业链条上仍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一产业的生产和竞争。因此,国际产业分工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技术水平的产业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并存。同时,参预国际较高层次产业内部的分工,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奠定了技术和管理基础。

    (3)入世将使中国产业由均衡发展转向非均衡发展。入世后,中国在赢得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要向世界其它国家开放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融为一体,国内竞争力也直接表现为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均衡发展各产业部门,构建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资源劣势产业因缺乏竞争优势很难具有自生能力。如果盲目发展这些产业,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延缓经济增长速度。相反,集中稀缺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参预国际市场竞争,则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创造更多的社会剩余,积累更多的资本,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因此,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而且客观上规定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资源优势所在,共同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一定技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三、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加人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产业结构问题日益显著,产业结构的优化日渐重要,而优化应在市场调节为主,并同时辅之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尽快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与高级化。以更好的适应世界发展的轨迹,否则只有出局。

    (1)把优化第一产业优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任务,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主产业就要继续发挥它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优化调整势在必行,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体现规模经济,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多种经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2)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同时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方面是指通过创造性的知识集约化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另一方面是指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出现经济服务软化趋势。以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积极探索适应全球化趋势参与国际贸易的多种形式,目前我国需要认真研究国内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如缺乏自我营销体系,跨国投资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国外绿色标准壁垒、技术壁垒等新型非贸易壁垒加强等。要像重视外资那样,制定相关政策,探索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多种形式,改变我国企业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参与国际贸易的状况。如继续通过吸引外资进入全球体系,实现产业内分工;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加快认证工作,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链;为建立海外营销体系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同时,要强化行业协会协调功能,规范企业行为,避免国内企业间恶性竞争。

    (5)强化政府在法规及制度建设和维护公平竞争方面的作用,大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生产服务的专门化、社会化提供制度条件;规范竞争行为,阻止地方保护行为,长期不懈地坚决打击走私和假冒伪劣,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严格和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通过了解我国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只能说,只要发展就会出错,只要发展就会走弯路,而主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纠错,如何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发展这条路不好走,一直都正确的走更不可能,这需要我们要不断的发现错误,正视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总结错误。就像毛主席讲过的一句话:知错就改才是好同志。首先要知,这就是发现错误,正视错误,改,就是改正错误,总结错误,然后就是好同志,然后就是成功。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局面就是有成绩,有错误,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对待他,政府如何调整它。坚决相信我国的发展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推荐阅读:
    “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含5篇)
    新员工招聘管理制度
    学习笔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有十种人不可不交,有六种人不可交(优秀范文五篇)
    南宁沧海钢管厂保安岗位管理制度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