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教育合同 职业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精选5篇)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迷离 时间:2024-05-26 12:12:36

    第一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永远不能被别人夺走的东西只有三样:学到的知识、心胸中的梦想和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所以,我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胸怀大志的吃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1

    唯物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2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3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4

    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5

    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物质观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要求我们要用物质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

    (1)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4、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意识观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时时有矛盾。意识的反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地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尤其是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7、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真理只有一个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①联系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优化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这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二、发展

    1、世界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与上升

    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们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要求我们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适度原则: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现,这要求我们把握适度原则。

    三、矛盾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这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4、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矛盾的特殊性中寻找矛盾的普遍性,在矛盾的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3)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创新

    1、辩证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这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①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人生观与价值观

    1、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3)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自觉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

    ①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②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让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沼,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的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5、人生价值的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6、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7、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当代,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第三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1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

    二、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意识的本质与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能动性特点: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如预设目标,制定计划】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对反映客观;并能够创造出幻想的形象和世界。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3.意识能动作用之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

    4.意识能动作用之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如人的精神、意志、心态、情绪的作用。)

    【注意: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

    六、小结: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整合为以下两对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①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强调客观实际时使用。】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了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材料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时使用。】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材料强调办事情的科学性、反对违背规律的主观随意性时使用。】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规律离不开艰苦的主观努力。【材料强调主观努力,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时使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3

    一、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没有实践;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活动。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团队协作最能体现】。历史性:人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

    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四个理由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源自于实践。【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不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相混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①实践发展提出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补充: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三、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真理又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如果超出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或超越其特定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所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认识永无止境,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4

    一、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①表现: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不存在。

    ②误区提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的观点,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是错误的。

    ③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②方法论: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不割裂事物固有的联系;也不主观臆造本不存在的联系。】

    ③提示:人们对客观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①表现:直接或间接联系、内部或外部联系、本质或非本质联系、必然或联系等。

    ②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⑴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所以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⑵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6.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系统优化的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1.发展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①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②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发展一定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②区分新事物旧事物的正确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所以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不一定就是发展。】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注意:并不是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也不是有了质变就会有发展。为什么?】

    ③方法论要求:

    A、要重视量的积累。【要积少成多,反对急于求成;做到防微杜渐。】

    B、(量变一定程度时)要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5

    一、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①矛盾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方法论:A、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

    ①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万物莫不相异。】

    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反对生搬硬套、一刀切。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B、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提示: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最佳体现。】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①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所以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用主要矛盾的关键词:“重中之重”、“中心”、“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等 】

    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用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判断性质;分析形势;比较利弊等。】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看问题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

    以上第5、第6,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果只看到两点而忽视重点,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如果只看到重点而看不到两点则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二、树立创新意识

    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⑴辩证的否定观:

    ①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点: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质:“扬弃”:既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把否定理解为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①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

    ②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第四篇: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复习题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4、哲学与时代精神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对哲学概念的总结

    ⑴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⑵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⑶ 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⑷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的及其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1)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四、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七、实践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九、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因为、A、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十、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 的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时代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尽管有“人化”的特点,但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

    3、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①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七、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八、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同时,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遍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六、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想事情、做工作,相得对不对,做的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5、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八、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第五篇: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知识点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知识1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体是指国家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额性质决定的。

    2、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性、最真实性、最管用的民主:

    (1)最广泛: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广泛。

    (2)最真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最管用: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5、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庄严地载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

    1、我们的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的。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

    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

    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4、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的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关系: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②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④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要求:根据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的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关系: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要求: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

    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三、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1、公民政治生活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知识2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1.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的职能可以概括为管理与服务

    2.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各级政府、政府的组成部门及其相关机构,比如国务院、某自治区人民政府、某局等。中国共产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机构、群众团体、人民政协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都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温馨提示1]正确区分履行不同职能的行为主体

    3.全面理解政府的职能的履行

    1)我国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我国政府具有……职能)

    2)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也不是弱化政府职能)

    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

    ①各级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②我国正在努力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

    4.我国政府的作用:概括为管理和服务。即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同时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为此我们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接受政府的管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二、我国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我国政府的职责:包括职能和责任两个方面

    1.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我国政府要为什么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民办事?)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所以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2.我国政府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在执行公务中,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真抓实干,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我们的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使政府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考验。====多做“民心工程”,反对“形象工程”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提醒] 具体要求中工作态度讲的是出发点问题,即政府工作人员应当为公而不是为私;工作作风讲的是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还是讲实效;工作方法讲的是怎样开展工作问题。

    3、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1.(求助有门,投诉有道)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除了可以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得到帮助外,还可以求助于政府。方式和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制度(法律途径)。

    2.意义:公民依法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这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改进工作。

    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知识3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为什么政府要依法行政?

    1)原因: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2)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政府依法行政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提醒1】:要求政府必须做到: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权责统一的政府:正确行使法定职权,必须履行法定的义务,敢于担当。

    【提醒2】: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如何行使权力

    前者主要回答要求;后者的答案比较多(见后的的总结)

    [提醒3] 正确区分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4、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①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③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政府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为减少决策的失误,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1)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政府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这样才能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才能更好的对人民负责。

    2)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3)意义===重要性: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政府接受监督,①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2.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第一: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一靠民主);

    第二: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靠法制);

    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见下)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特别提醒] 各种监督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1)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系统外部监督的国家机关)及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对政府、司法等国家机关的监督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2)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有民主监督的职能

    3)社会与公众有民主监督的权利,但不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4)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通过党规党纪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制约,并可向权力机关提出相应建议,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4、政府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1)、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2)、政府坚持为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其中主要有: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3)、政务公开的意义:①有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②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5.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改为“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1).含义: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2).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4).政府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 政府树立权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审慎用权;依法行政;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职能);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政府工作人员要脚踏实地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牢记权为民所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知识4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监察、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4、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产生方式(直接、间接),任期5年。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7、义务: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8、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刑事豁免权、发言免责权

    ◆【误区警示】:人大代表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立法机关≠立法权: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拥有立法权的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国体与政体关系: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②政体具有相当独立性,同一个国家可使用不同政体。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监察、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8、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优越性: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了国家同意和民族团结。

    (3)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小注】&1、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区别: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联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自己的历史任务。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来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组织形式。

    &3、注意区分“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

    解析: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指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在我国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其他国家机关”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其监督,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知识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大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由我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坚持这制度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2)是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3)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误区警示】 :

    ①把民族自治地方所有的国家机关都当作自治机关是错误的,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不是自治机关);

    ②明确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乡镇一级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③把民族平等原则看成是各民族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是错误的,受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的限制,我国虽然实现了各民族在法律关系上的平等,但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和帮助。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既是社会主义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知识点



    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精选5篇)
    小学猜字谜一年级下册[范文大全]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最终5篇)
    以挫折为主题中考作文600字(精选合集)
    物业管科职责与工作内容[范文模版]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