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买卖合同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人本主义(推荐5篇)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心上人间 时间:2024-06-08 18:48:3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人本主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它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性本能决定论,主张把现实社会的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强调研究人类的现实经验、价值和意义,关心人的本性、创造性潜能、人的自由与选择。他们的研究倾向和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动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二战”后美国当时的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其次,美国社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异化现象,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解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正是代表了一种对“科技中心主义”的反省,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再次,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1)人性论、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人性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

    (2)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都受到了现象学的影响。马斯洛指出,现象学方法更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此现象学方法应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也是以现象学为基础的。

    (3)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本体论上显著地影响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也出现了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支。

    (二)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主张,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学生本身自然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不过,教师的辅导有当与不当之别。辅导得当,学生会因学习而成长;辅导不当,学生反倒因辅导而萎缩。

    2.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康布斯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觉而定的。认知心理学家所指的知觉是理性的,是学习的基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知觉解释为个人对其所知觉到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感受,是感性的。这一点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突出之处。

    对于知觉与行为的关系,康布斯等人认为,不同的人既然对同一事实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自然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矫正,而必须设法改变他们的知觉或信念。

    康布斯还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指他们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方面律己、待人、处事所需要的能力。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

    罗杰斯认为,教育目标是要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2.学生中心模式

    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罗杰斯因此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3.学习观

    罗杰斯强调学习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儿童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学习;他主张让学生自己决定评价的标准和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自己评分,来衡量自己的进步,从而把自我发动的学习变为自我负责的学习。

    4.自由学习原则

    (1)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力。

    (2)当学生觉察到材料有意义而且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3)涉及改变自我组织(即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往往受到抵制。

    (4)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就比较容易觉察并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

    (5)当对自我的威胁很少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6)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7)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8)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9)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10)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

    (四)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应用

    人本主义思想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出了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1)强调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3)强调自由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

    (4)重视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强调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5)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与学生建立积极友谊。

    2.构建出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

    (1)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2)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3)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第二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 人本主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它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性本能决定论,主张把现实社会的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强调研究人类的现实经验、价值和意义,关心人的本性、创造性潜能、人的自由与选择。他们的研究倾向和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动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二战”后美国当时的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其次,美国社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异化现象,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解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正是代表了一种对“科技中心主义”的反省,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再次,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1)人性论、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人性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

    (2)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都受到了现象学的影响。马斯洛指出,现象学方法更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此现象学方法应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也是以现象学为基础的。

    (3)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本体论上显著地影响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也出现了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支。

    (二)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主张,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学生本身自然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不过,教师的辅导有当与不当之别。辅导得当,学生会因学习而成长;辅导不当,学生反倒因辅导而萎缩。

    2.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康布斯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觉而定的。认知心理学家所指的知觉是理性的,是学习的基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知觉解释为个人对其所知觉到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感受,是感性的。这一点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突出之处。

    对于知觉与行为的关系,康布斯等人认为,不同的人既然对同一事实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自然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矫正,而必须设法改变他们的知觉或信念。

    康布斯还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指他们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方面律己、待人、处事所需要的能力。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解析

    考点1:教育学著名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练习题:教育史上的新三个中心是()。

    A.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B.教材中心、教育中心、课堂中心

    C.教师中心、教学中心、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答案】A。

    考点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考点3: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其中,课程设置也就是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方式主要有直线式和螺旋式。

    练习题:宋老师要上一节高二数学课,他备课的最重要依据应该是()。

    A.历年高考题

    B.习题集

    C.课程标准

    D.教学参考书

    【答案】C。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考点4:教学原则

    1.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其意义在于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

    3.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4.巩固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5.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6.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7.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练习题:“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真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停止。”这句话反应的教学原则是

    A.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中“知和行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体现了知和行的统一,即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的结合,故选B。

    考点5:中学生心理障碍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2.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3.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4.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考点6: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练习题:李大力最近发现,正在读初三的儿子李小力难以始终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李小力个体发展危机没有处理好的阶段是()。

    A.主动感——内疚感

    B.勤奋感——自卑感

    C.角色同一——角色混乱

    D.信任——怀疑

    【答案】C。解析:该同学处于中学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正处于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考点7: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4.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7.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练习题: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了解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现德育原则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案】C。

    考点8: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4.个人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5.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主要考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重要考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整张卷面中,共有两道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共36分。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重要考点如下: 1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① 学四大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② 教学八大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

    巧妙记忆教学八大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中是一个重要考点。在此,我们对教学原则进行梳理:第一,如何巧妙地记忆考纲中出现的八条教学原则;第二,通过关键词法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每一原则的内涵。

    巧妙记忆教学原则 我们需要掌握的教学原则有八个: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因材施教、系统性(循序渐进)、量力性(可接受性)、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教学原则记忆诗:直观启发巩固性因材系统又量力理论一定联实际科学教育要统一

    二、利用关键词理解教学原则

    1.直观性。关键词:直接感知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操作。例如:直观教具、PPT。

    2.启发性 关键词:主动积极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例如:不直接呈现问题答案,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自己得出问题答案。

    3.巩固性 关键词:复习这一原则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例如:温故而知新。

    4.因材施教 关键词:差异性这一原则是说我们面对的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在心理学中,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5.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关键词:顺序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顺序: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二是知识的逻辑顺序。例如: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

    6.量力性(可接受性)关键词:量力而为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教学要量力而行,教给学生的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例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引领者学生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理论与实际并驾齐驱 这一原则告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另外,学生在学会了知识后要学以致用。例如:不少地区补充乡土教材,以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关键词:双基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这一原则是说教育者既要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也要在这个过程中渗入进去德育因素,以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历史课上,教师讲授有关岳飞的历史,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史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岳飞伟大的爱国情怀。3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理念

    •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 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结果评价转向关注过程;

    • 评价主体上,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

    • 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 评价内容上,全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 评价方法上,评价方式多样化

    •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特征、迁移、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6成败归因理论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能力)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所以正确的归因应该是归因到内部的、不稳地和可控制(即努力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把失败或者成功归因到努力程度而不是能力。7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迁移的分类:①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②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③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④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2)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①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②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合理选择和安排: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③教授学生学习方法。8分析学生的人格

    学生的人格特征包含: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权威性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

    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气质包含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认知风格有场独立型、场依存性、沉思型和冲动型等,气质和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特点,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9气质类型

    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不应刻意改变学生气质,而是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发展积极品质而克服消极品质。

    • 胆汁质:不可遏制型,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暴躁易怒,脾气急。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制力,趁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 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热爱社交,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但是粗枝大叶。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磨砺他们的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 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自制力强,但反应性低,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死板。对于粘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渐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 抑郁质:抑郁型,行为孤僻,不善交往,多愁善感,适应能力差,性格有明显的内倾性。对于抑郁质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10中学生心理特点及指导

    身心发展的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①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自我激励法、自我暗示法、情景迁移法、情绪宣泄法、行为补偿法);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③与家长合作建构社会支持网络。

    • 中学生性心理特点:①渴望了解性知识;②对异性充满好奇与爱慕;③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④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对策:①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②更新理念,认知异性交往的意义;③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总之,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需要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首先,老师和家长要重视性教育,而且要把握好教育尺度,在传授性知识的时候,用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能被他们接受的方式为宜,而不是简单地把成人的知识教给孩子,或是单纯地迎合孩子的心理。此外,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组织男女学生共同参与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在活动中得到满足。

    11中学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①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②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①外部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②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 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⑤价值辨析;

    12德育有关原理

    • 德育四大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 育的八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知行统一,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 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 德育六大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巧记德育八项原则

    德育原则一共有八项原则,历年的材料分析题和客观题对德育原则的考查也是非常频繁的,这说明德育原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君子动口不动手 原则1.导向性原则

    小杰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脾气有点急,有些小顽皮。有一次,由于小杰动手打了邻班一位同学而被班主任赵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训导。班主任赵老师在教导小杰之前就准备把“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道理讲给小杰听。(赵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之前自己要先明确是非,即导向性原则)原则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小杰来到赵老师办公室,赵老师对小杰说:“小杰,你先坐,我们谈谈你和隔壁班同学打架的事情。”(试想,如果此时赵老师采用的不是和蔼可亲的口吻,而是让小杰站在一旁对他进行训斥,效果应该不会理想,也就是说,想改造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之处,首先要尊重他,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3.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小杰坐下来,赵老师问:“小杰,为什么要打邻班同学呢?”小杰:“因为我亲眼看到邻班××同学欺负我的好哥们阿强,我气不过,就打了他!”赵老师:“原来是这样。”(赵老师只有了解了小杰为什么打人,才能针对小杰的实际问题对他进行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原则4.疏导性的德育原则

    赵老师继续说:“小杰,你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重感情,这是好事儿,可是,你也应该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这样不由分说的就去打同学,是不是不太好呢?我们可以和××同学讲道理啊,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和老师过去给你们评评理。(赵老师给小杰讲道理,让小杰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小杰,体现了疏导性的德育原则)原则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我也知道阿强平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在班级里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流,所以总是受一些同学欺负。小杰,我觉得你要是真讲哥们义气,是不是应该在平时多帮助一下阿强呢?帮助他在同学中逐步树立威信!”(赵老师利用小杰重朋友感情的优点来引导他帮助阿强逐步树立威信,体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小杰点点头,表示听明白了赵老师讲的道理。赵老师说:“小杰,既然你已经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了,如果下次再有和同学打架的行为,我可要有惩罚措施啦!”(赵老师对小杰进行完正面教育,也要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以避免学生的不良行为,即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7.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回到家,小杰和奶奶说起了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奶奶对赵老师的教导表示赞同。(家庭与社会只有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保持统一才能够使学校教育发挥最大的效果。试想,如果小杰奶奶认为,小杰如果不打同学,小杰就会挨打,那么,赵老师的教导就白费了。充分体现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原则8.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一段时间后,赵老师发现,小杰变得彬彬有理了,在他的帮助下,好哥们阿强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步。(当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才能说德育工作取得了实质效果,即体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13课堂行为及应对

    • 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①学生的因素(适应不良,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性别差异);②教师的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③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

    •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①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②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③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④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⑤协调同伴关系;⑥与家长合作;⑦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五篇: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九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九

    202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即将开始,河南教师资格网根据历年河南教师资格真题,帮助广大考生备考,更多河南教师资格考试重要考点请登录河南教师资格网。

    教师心理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师的角色心理;2.教师的心理特征;3.教师成长心理;4.教师的心理健康。【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角色的构成 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上是长者和父母。2.“学生楷模”的角色

    教育中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个学生,对学生施之潜移默化的影响。

    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这个角色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两方面。5.“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

    这个角色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和适应更有效的生活方式;掌握心理疏导技术,减轻、消除心理压力和矛盾,帮助学生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较差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怀,消除其压抑感;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等等。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时还需要淡化他的地位角色,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朋友和知己,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过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样的职业,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它在历史、现实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等。

    2,角色认同阶段

    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不仅在认识上了解到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和评价,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在情感上也有了体验,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情感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

    3.角色信念阶段

    信念是个体确信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为指南的认识。信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在此阶段中,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意识和教师特有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四)教师角色意识

    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有清晰的角色认知才能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恰当地行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教师角色认知的实现是教师通过学习、职业训练、社会交往等,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这种体验因主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并因此受到不同评价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例如,责任感、自尊感或自卑感都是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它是因具体人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的。

    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教师自己和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角色期待包括两方面,一是自我形象,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二是公众形象,指他人对某一特殊角色的期望。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教师只有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不断地认同与内化才能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待,从而减少角色混淆与角色冲突。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行为特征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和及时地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

    (四)教学效能感 1.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2.教学效能感的分类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

    (1)个人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等。

    (2)一般教育效能感

    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班杜拉理论中的结果预期相一致。

    3.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第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第二,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第三,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阿什顿(Ashton,1985)和吉布森(G1bson,1984)等人用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论制定的教学效能感量表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结果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之所以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因为教师通过其外部的行为表现影响学生,而这种行为又影响学生学习的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成就。反过来,学生的成就和他们的各种学习行为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4.影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学校的特点、人际关系等。研究表明,工作发展的条件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对一般教育效能感具有明显影响;工作发展的条件、学校风气和师生关系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明显的影响。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他的价值及自我概念等是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关键。

    (1)外部环境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第一,社会文化背景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第二,某些传统教育观念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第三,学校所处的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明显的影响。第四,教师群体的学生观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影响。(2)教师的主观因素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与外部因素相比较,教师的主观因素则是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和自我概念。价值通常被看作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重要性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五)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三、教师成长心理(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人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熬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

    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实践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

    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易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

    3.进行专门训练

    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有人曾将某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给教师,其中的关键程序有: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恩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布鲁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①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以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③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④行动研究:为弄明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用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的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的要求。3.教师热爱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

    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1.负担过重,过分疲劳; 2.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

    3.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要与这些需要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

    4.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新教师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我扩展型;二是自我否定型。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2.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和态度改变、归因训练、加强训练等。教师尤其需要转变观念,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做到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2.组织有效的干预

    组织干预的思路就是通过削减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防止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各界要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进行合理的定位;国家应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利,使教师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教育部门应探索出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将职前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智力与非智力能力,重视教师承受压力和自我缓解压力的训练。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http://he.zgjsks.com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人本主义(推荐5篇)
    学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体会[合集]
    三个三活动情况简介
    学习张伟
    人工智能第一章总结(精选多篇)

    相关文章: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