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医疗医药合同 入职转正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点(八)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空谷幽兰 时间:2024-06-18 06:53:0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点(八)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

    (八)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2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学校教学工作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进步完善而基本定型。最后,以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单一课是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任务的课,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练习课和检查课等;综合课是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课的类型也可以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主要有讲授课、演示课、自学课、讨论课和作业等。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度、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布置课外作业。

    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6.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趋势

    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革新传统的以“教”为本的班级授课制。历史上“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都曾风行一时,但未能长久,没有大面积地推开。原因在于这些改革走过了头,摒弃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甚至从根本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中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不是简单地否定,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和制度生成的渐进原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和虚无主义的方式。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1.个别教学(1)个别教学的概念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2)个别教学的意义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个别教学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当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指导学生的个别学习,并且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条件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时间。

    (3)个别教学的要求

    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群体;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2.现场教学(1)现场教学的概念

    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常需要有关现场人员的参加。

    (2)现场教学的意义

    现场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参观等,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3)现场教学的要求

    现场教学的要求是: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1.复式教学的概念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2.复式教学的意义

    复式教学保持了班级授课制的一切本质特征,与班级授课制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地同时安排几个年级学生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3.组织复式教学的要求

    (1)合理编班,要根据学生人数、教室大小、师资质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2)编制复式班课表;(3)培养小助手;(4)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四)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1)分组教学的概念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家实行的分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改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另一类是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教师进行的教学不完全相同,小组不是固定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组可以进行调整。

    (2)分组教学的意义

    理论上说,分组教学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但是,每个学生总是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能力只是影响学习成绩的诸因素之一,还有动机、兴趣、努力程度和学习习惯等也会影响成绩。

    (3)分组教学的要求

    分组教学的要求有:充分了解学生;制订个体教学计划;保证教学井然有序;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2.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贝尔一兰喀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喀斯特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始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这种组织形式是在英国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过程中,在需要大规模培养学生且师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

    “导生”现买现卖很难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3.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道尔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4.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教学法的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其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很多,难以落实。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5.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特朗普制具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三、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教学改革中,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新特点。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传统的课题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目前,这种封闭的排列方式得到了改进。不超过25个学生,可以采用马蹄型、圆型;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矩形、同心圆型和马蹄型;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

    4.探索个别化教学

    现代个别化教学虽然使教师和学生结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但并不是纯粹的个别教学,学生的学习仍然有集体活动的成分,并间接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24年辽宁特岗教师考试题库:http://ln.zgjsks.com/tegang/bishi/index.html

    第二篇: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点(十三)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

    (十三)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2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常见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一、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1.自学一指导式

    (1)理论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2)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自学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操作程序:第一步,提如要求。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第二步,开展自学。第三步,讨论启发。第四步,练习运用。第五步,及时评价。第六步,系统小结。

    (4)操作策略: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教师一般要设计出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如词典、字典)。该模式主要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

    2.目标一导控式

    (1)理论依据:学习者本身含有不同的水平,对同一学习内容,尽管学习结果一样,但学习水平可能不同,因而建立目标体系能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学习是按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逐步递进的。每一较高水平的学习植根于较低水平的学习上。因而要设计出由低到高的一个紧接一个的程序化目标,通过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所达到的水平,以调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时间,发挥学生的潜能。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划分学习单元,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并按单元目标组织教学,借助评价、反馈、强化和矫正等活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学好的潜能。

    (3)操作程序:第一步,前提诊断。对将要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检查、提示、复习和回顾,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第二步,明确目标。第三步,达标教学。通过讲授、提问、联系、自学等多种形式紧扣目标进行教学,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力求使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第四步,达标评价。评价通常不计分,答案由教师提供,方式可以是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第五步,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强化补救。

    (4)操作策略:教师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为此教师要安排好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出各单元的每个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

    3.传递一接受式

    传递一接受式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以及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一接受式教学模式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一激发学习动机一讲授新课一巩固练习一检查评价一间隔性复习。

    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使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传递一接受式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缺点是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问题一探究式

    (1)理论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时间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内驱力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充满激情地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证实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的技巧。

    (3)操作程序: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建立假说。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设想。第三步,拟定计划。第四步,验证假说。资料式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假说的材料,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实验式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果,看假说是否成立、有效。第五步,根据验证的结果,交流提高。

    (4)操作策略:教师是“引导者”和“顾问”,一方面,老师必须精通整个“问题”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容忍学生出错,不过早判断学生的行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探究式教学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一总结提高,即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要以引导为主,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缺点是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组成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创设情境一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要求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且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3.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它是由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范例性地阐明“个”案一范例性阐明“类”案一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一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从个别人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24年辽宁特岗教师考试题库:http://ln.zgjsks.com/tegang/bishi/index.html

    第三篇: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点(六)

    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

    (六)【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它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1)基本涵义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他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循序渐进原则(1)基本涵义

    该原则在西方常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乌申斯基指出:“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布鲁纳也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4.因材施教原则(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并阐明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力地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5.直观性原则(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对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教育冢都作过非常精辟的阐述。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

    中世纪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他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他还指出:“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直观性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20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和人的感官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贯彻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2)直观手段的种类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

    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语言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进行的。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巩固性原则(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他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形象地把学习而不注意巩固知识比作“醉汉赶车”,只顾向前跑,货物一路走,一路丢,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一辆空车。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7.启发性原则(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

    8.量力性原则(1)基本涵义

    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国古代墨子很重视学习上的量力而为。他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西方文艺复兴后,许多教育家都重视教学的可接受性问题。经验证明,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罗素、布鲁纳、赞科夫都持这种观点。赞科夫以自己进行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和所作的理论阐述,充分证实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为了应对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的挑战,现代教学则注重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改称发展性原则更能反映其实质。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第四篇: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点(九)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1.备课的意义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

    2.备课的要求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首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就是指教师要弄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掌握学科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所在,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利用它来促进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转变,知识的拓展及各种能力的提高。此外,各种参考资料是教科书的重要补充,教师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满足教学需求。

    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应当是全面的。首先要考虑学生总体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此外还要了解班级的一般状况,如班纪班风等。

    设计教法:教师要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该计划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总要求、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问的具体安排、各课题所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等。

    课题(或单元)计划:在制订好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制定出课题计划。课题计划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备课时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必要的教具。此外,教师还要考虑课题之间的联系,做好协调工作。

    课时计划:即教案,它通常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进程等。其中教学进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教师要详细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时间的分配等。

    二、上课 1.上课的意义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课也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2.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

    它包含两层意思:①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②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2)教学内容准确

    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既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又要考虑教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既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讲授时,教师对概念、定理等的表述要准确无误,对原理、定律的论证应确切无疑,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观点要仔细分析。

    (3)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何时讲新内容、何时练习、何时演示、何时让学生动手操作等,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4)教学方法适当

    教师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运用自如,师生密切配合,感情融洽,使教学过程中既有紧张的学习活动,又有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5)讲究教学艺术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流畅生动,语音清楚准确,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教师的表情、动作要自然优美,富有情感。

    (6)板书有序

    教师板书要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当;内容上要突出教学重点,详略得当。(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以上的所有要求就失去了意义。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课外作业的意义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的意义。

    2.课外作业的形式

    课外作业的形式有许多种:第一,阅读作业,如复习、预习教科书,阅读人文和科学读物;第二,口头作业,如口头回答、朗读、复述、背诵;第三,书面作业,如演算习题、作文、绘图;第四,实践作业,如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

    3.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分量适宜、难易适度;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四、课外辅导 1.课外辅导的内容

    课外辅导的内容包括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做个别辅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辅导;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课外辅导的意义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3.课外辅导的要求

    课外辅导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从辅导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二是明确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3)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4)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1)平时考查

    平时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

    口头提问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面对面地口头回答。检查书面作业包括检查平时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单元测验一般在学完一章或一个课题之后进行,它能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服务。

    (2)考试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它通常在学习告一段落后,为了系统地检查和衡量所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情况,在期中、期末和毕业时进行。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1)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2)学业成绩检查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3)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教师进行学业成绩评定时应做到:(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024年辽宁特岗教师考试题库:http://ln.zgjsks.com/tegang/bishi/index.html

    第五篇: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七章重要考点(六)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七章重要考

    (六)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2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一、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二、导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三、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四、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原则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五、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2024年辽宁特岗教师考试题库:http://ln.zgjsks.com/tegang/bishi/index.html



    推荐阅读:
    2024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六章重要考点(八)
    文综教研组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范文大全]小学后勤部工作计划范文
    农村改厕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5篇)
    中心组学习总结范文(精选13篇)
    上一篇:试用期工作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