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IT行业合同 6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有关语文桃花源记的知识点(合集)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轻吟低唱 时间:2024-06-21 12:11:2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有关语文桃花源记的知识点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桃花源记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桃花源记的知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m髫tiáo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桃花源记读后感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

    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即远离战乱,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

    有关语文桃花源记的知识点

    第二篇: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

    答: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6、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①“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二是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现实是不存在的。

    ③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④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7、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①(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 答:、①(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②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③“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④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答: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⑤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答: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⑥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⑦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⑧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⑨在本文中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

    在本文中,作者描绘出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美好社会。

    深入探求:

    1、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一词多义

    1、为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舍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

    3、寻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

    4、其其:①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

    5、之之: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③具答之()④闻之,欣然规往()古今异义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6、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诧异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4、落英缤纷。意思: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5、怡然自得。意思: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黄发垂髫。意思: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7、鸡犬相闻。意思:指人烟稠密。

    表示“全、都”的词有:悉 并咸 具皆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1)、()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1)、;(2)、。

    5、能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6、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一词多义

    1、为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舍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

    3、寻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

    4、其其:①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

    5、之之: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③具答之()④闻之,欣然规往()古今异义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6、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诧异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4、落英缤纷。意思: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5、怡然自得。意思: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黄发垂髫。意思: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7、鸡犬相闻。意思:指人烟稠密。

    表示“全、都”的词有:悉 并咸 具皆文言句式

    1、省略句式:(1)、()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1)、;(2)、。

    5、能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6、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 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

    6、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①“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③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④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7、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①(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

    ②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③“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④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⑤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⑥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⑦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

    ⑧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⑨在本文中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 深入探求:

    1、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第三篇: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weí)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eí)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嫩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出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到处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村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大家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他出来,找到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去拜访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行船。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夹着两岸生长。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卉。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惊异,诧异。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欲:想要。穷:走完。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

    便:于是,就。得:看见。仿佛:好像。

    若:好像。舍:放弃。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通:通过。行:行走

    复:又。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平:平坦。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衣着:穿着打扮。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于是,就。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咸:副词,都,全。

    讯:消息。

    问讯:询问消息。云:说。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乡邻。率:率领。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间隔:隔绝

    今:现在。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必说。(古今异义)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具: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

    叹惋:感叹。(这个词更偏向于“叹”,连起来翻译时只要翻成感叹)

    惋,惊讶。停:住。辞:告辞。

    去:离开。语:对……说,告诉。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及:到达。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拜访。如此:像这样。即:立即,马上。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所+动词=名词)志:做标记。向:原来的。

    遂:最终。复:再。

    得:找到。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实现。果:实现。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津:渡口。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对着)得:

    ①便得一山(看见)②得其船(找到)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穷:

    ①欲穷其林(尽,穷尽)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

    “具”通“俱”,完全,详尽。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4.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10、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探究思考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文体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届(10)班

    第六小组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

    www.5y

    kj.co

    m

    一、疏通文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字音字形

    便要还家();豁();髫();诣();骥();郡();阡陌()();俨然()

    三、文学常识

    a)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字________,谥号_______,因此后世人称他为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还有我们学过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句流传较广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如

    、、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四、四、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词:

    _____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味道)新鲜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交通运输

    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管(连词)

    _____

    古义:

    今义:这样

    _____

    古义:

    今义:形容很像

    ______

    古义:

    今义:不充足,不满

    ___

    古义:

    今义:缘故,缘分

    _____

    古义:

    今义:延长.延伸

    _____

    古义:

    今义:口液

    ______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局外人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似乎,好像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乐观,畅快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志气

    (2).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_______

    寻:寻向所志___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

    寻病终

    ___________

    志:处处志之________

    向:寻向所志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

    眈眈相向对着

    为:捕鱼为业_______

    中:中无杂树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______

    晋太元中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

    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

    渔人甚异之________

    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

    处处志之________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

    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

    (3)词类或用: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做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做志

    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__________。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问讯-----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询问

    (6)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7)一义多词:作“全,都”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作“沿着,顺着”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邀请”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告诉”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A.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问()所从来

    (9)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_: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的地方;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或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造句:

    ____________: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造句:

    除此外还有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理解性背默: 桃

    名的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桃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初进桃源的感受:__________ 写

    景的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五、课文分析、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三个五字词语概括内容,则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若用五个五字词语概括内容,则是___________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__作客桃花源_____________

    2、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3、第二节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4、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5、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

    时间:

    人物:

    0、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1、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3、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4、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5、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6、作者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7、本文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8、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9、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六、课下练习题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什么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分)

    (2)用课文内容,巧对对联: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2.上联:忧民生痛苦下联: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3)、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①适:满足。②融然:满足的样子。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分)

    ①潜亦无所辞焉()

    ②未尝有喜愠之色()

    8.文中哪些事例说明了陶潜“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用原句回答。(2分)

    9.在《五柳先生传》中,哪句话与“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的意思相近?(2分)

    www.5y

    kj.co

    m

    第五篇:桃花源记的知识点

    《桃花源记》,在一部浪漫传奇里,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乎寄托了中国人所有的梦想,无都市之喧嚣,无尘世之烦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桃花源记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的知识

    一词多义

    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具:通“俱”,完全、详尽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舍弃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

    9.四个“然”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桃花源记读后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但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推荐阅读:
    有关语文桃花源记的知识点(合集)
    教师开学会议发言(精选合集)
    出口货物合同编号 出口货物合同怎么签(19篇)
    2024年新版私人房屋转让协议(二十三篇)
    最新农户水果订购协议(3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