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闭幕词 学校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十篇)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独酌月影 时间:2024-06-30 18:03:09 下载.docx文档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一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10=120(米)

    几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12×10÷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120÷6=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二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 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 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三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四

    [祖冲之你真伟大]: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毖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缱映印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绷私庵柿康ノ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比鲜豆ぞ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苯樯芴炱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蹦阒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碧致郏耗闳衔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狈肿榛疃: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倍懒⒆饕担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六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就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变被动为主动,就好比是数学发展史还没有写到今天,许多性质和结论是学生探究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知识不只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

    课题:轨迹的探求

    教学过程(节选其中一个部分):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利地讲完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讲了下面这个问题:

    题目: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中点为p,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讲清楚了,但学生的作业,却出现了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对如下题目仍不会做。

    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与om的交点为p,与mn的交点为q,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学生甲: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

    师:课堂上讲的那道题你理解了吗?

    学生乙:我们都会了,但这个题我们几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我算的是双曲线,他算的是椭圆,到底谁的对呢,应当怎么样考虑呀?

    师:你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产生的?

    学生丙:我解得的是n点在圆上;她俩解得的n点一个在圆外,一个在圆内。

    师:这就说明,这个题要对n点位置进行讨论呀。

    学生乙:那还有没有别的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解全面呀?

    学生丁:那么上课的题目中,当n点在不同位置时,又会怎么样呢?

    师:需要进行讨论分析。

    生丁: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情况下要讨论,什么情况下不讨论呀?

    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他们感到最困惑的。这还是肯动脑子的学生,其他学生,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又明白了多少呢?

    对以上案例的反思:

    从问题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动点变化的情况,更难以理解结论产生的原因,即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或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仅仅只能记住教师所讲的结论,没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强制性地把知识注入学生脑中,学生没有自己主动探索与建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呈依赖性,所以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达到有意义地理解和灵活运用。

    总之,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存在着缺陷。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所在。但也就是这种优势使我国基础教育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理解和掌握,强调解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

    a.问题引入。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

    b.探求背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

    c.结论的发现。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d.结论的论证。用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e.反思评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到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总之,通过案例研究,创设情景,改进教学策略,较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千米4千米=()米

    1000克=()千克8千克=()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八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 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 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一、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十篇)
    审计局班子述职报告(七篇)
    2024年大象的耳朵第一课时说课稿doc(五篇)
    2024年支部班子及委员检视剖析材料(7篇)
    2024年小学生法制教育讲座(三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