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招标合同 读后感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科学的乐趣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玄霄绝艳 时间:2024-07-10 06:50:2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科学的乐趣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科学的乐趣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科学性﹑生活性﹑综合性﹑探索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体验,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来,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着力营造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将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探究的氛围。

    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 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新事物的课堂活动中来。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有趣的磁现象》一课,认识“磁铁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玩”的情境:准备两根塑料鱼竿,一根头上有磁铁,另一根头上没有磁铁,一些鱼嘴上挂有铁环的“鱼”,让两名同学一人拿一根鱼竿进行“钓鱼”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钓上的“鱼”多。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鱼竿上的秘密,提出“为什么有磁铁的鱼竿就能钓上鱼”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体验成功喜悦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知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能在解疑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疑惑;当学生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教师不应急于解惑,而应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去探究,让他们自己观察﹑讨论﹑实验﹑交流,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获得知识。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混合与分离》时,教师混合醋与小苏打时,学生会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从混合物中冒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会不会是空气”,进而让他们思考﹑讨论如何证明这些气泡是否是空气,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火柴燃烧来检验。学生用火柴检验后发现火柴会熄灭,于是又产生了“这是什么气体”这一问题,课堂在不断产生新问题的推动下纵深发展。通过质疑﹑解疑﹑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学生有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还培养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想法、疑惑和收获,在直接观察、亲自操作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如四年级上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要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经过观察讨论,设计出的实验方法有:往气球里吹气,扎住口,放在热水里看气球会不会有所变化;用塑料袋装满空气,封住口,放在热水里,看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把充气不足的皮球放在热水里,试一试它的弹力有没有变化等。在开展观察和实验的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听一听﹑嗅一嗅等方式感知物质的多样性,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如四年级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一课中用装了冰块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要求学生在实验后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产生的想法,在自行实验﹑汇报中,既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又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给予学生帮助、引导,使其探究活动在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指导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信心

    要使科学探究活动具有科学内涵,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十分重要。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共同探究,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或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组成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有计划地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内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使探究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麻雀和蜻蜓》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和麻雀翅膀的放大图片﹑蜻蜓和麻雀外形的放大图片后,可以引导学生小 组合作﹑交流讨论,将蜻蜓和麻雀翅膀、外形的不同之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教师适时点拨,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等方式,对麻雀和蜻蜓的翅膀﹑外形特征予以归纳概括,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内在的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享受科学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篇:让学生在自主中享受快乐

    让学生在自主中享受快乐

    ——读重庆特色学校材料看我校特色创建 上谷学区中心校满杖子小学 于海平

    近段时间,我拜读了《人民教育》一书中的特色学校创建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从创建特色学校的理论支撑、方法指导、成果展示以及典型经验介绍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论证,我感觉到思路宽广了许多。在理论上有收获的同时,也感觉到很大压力。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个永远不会改变的规律。创建特色学校是摆在每一位学校领导、每一位老师面前需要深思的话题。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关键在于发掘个性、打造个性,经过积淀就会形成特色。随着学校文化建设品位的提升,“乐学”教育内涵的发展,我们应着眼于如何实现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人生的方向,为实现人生价值打好基础的目标。

    我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方向。下面就把如何让学生在自主中享受快乐打造学校特色,向各位同仁做一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营建优美环境让学生体验快乐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优雅的人文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因此要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就必须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用花草树木美化校园,文字语言净化校园,文体活动丰富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每一处建筑都能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使学校真正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每一名学生都愿意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每一位教师都愿意在清雅的环境中工作。我校在乐学教育主题下,确立教师专心工作,学生乐于学习的办学理念。

    在教育局的大力资助下、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奋斗与拼搏,打造经营出了优美的育人环境,并使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能感受得到。教学区书香满园,住宿区家一样的温馨,活动区生龙活虎,餐厅秩序井然。班级文化上了档次,学生与老师共同设计、布置、打造班级这个家。在板块上共同勾画美好蓝图,在板报上书写心声,将自己作品尽情展示,在学海中尽情畅游,在小组间形成竞争,一起进步。学生成为了主人,在学校、在班级体验到了快乐。

    二、实施自主管理让学生追求快乐

    学校里只有老师、学生这两个角色。离学生最近的是学生,学生最好的伙伴是学生,学生相处最长的是学生,学生最爱倾吐心声的是学生。所以在学生管理上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管理学生,也就是自主管理。我校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证明实施自主管理是可行的。

    (一)建章立制 形成系统

    制度规范行为,制度是管理的坚强后盾,是育人、树人的尺子。一套强有力的、人文化的、系统的管理制度既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激励。

    学校与学生会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强制、人文出发,制定宿舍管理规定、餐厅管理规定、楼道管理规定、教室管理规定、操场管理规定、学生请假规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度的出台,使学生更加了解了学校,知道了一名优秀的学生该怎么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指导,形成了激励。

    (二)完善组织 形成网络

    有了制度好比雕刻家找到了好的材料,只需要精雕细刻。学校为了更好的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成立了学生会这个组织。他们是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是学生的指导者。

    学生会由二十八名学生组成,分为班级管理组织,课间管理组织,就餐管理组织,宿舍管理组织。负责晨会、早读、午检组织;间操带队;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放学站队;上下楼秩序维持;课间秩序整顿;各种活动的开展;就餐秩序的管理;饭菜质量的监督;住宿生的管理。这么多的工作,他们做得井井有条,甚至有的方面超出了既定目标。

    学生会由德育处直接领导,组与组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会成员的指导,解决学生处理不了的问题。这样就组成了学校、班主任、学生三位一体的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的学生管理网络。学生能做的事就让学生做,一方面学生得到了培养,另一方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钻研业务。

    学生会的学生来自于各个班级,小到一年级,大到六年级。是经过德、学、礼、能综合评价选拔出来的,是班级的佼佼者,是学生信服的人。他们为能加入学生会而感到光荣,感到快乐。其他学生以学生会同学为标杆,努力克服缺点,不断的进步,把加入学生会作为自己的向往。这样就形成了以点带面、以点连线、遍地开花的局面。

    (三)表彰奖励 形成激励

    一张奖状、一个本、一支笔在大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学生眼里那是宝贝,在家长眼里那是荣誉。只要是学校的奖励,学生、家长都会把它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会在人前炫耀,因为那是一种评价、一种肯定、一种荣誉。

    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十大明星”评比。有的学生可能学习不好,但他爱劳动,把班级卫生清理的干干净净;有的学生可能不遵守纪律,但体育比赛他总是拿第一;有的学生可能体育不好,但他画的画人人赞赏。所以学校从学科、合作、艺术、创造、健体、纪律、礼仪、安全、卫生、劳动十个方面进行评比奖励。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把成为校园明星作为自己的追求。

    在班级内依托分组教学进行小组评比。班级设立“践行六个一优秀我争先”为主题的评比栏,从“做一位守纪的公民”、“讲一口文明的语言”、“穿一身整洁的衣物”、“上一堂正规的课程”、“当一名学习的标兵”、“创一个和谐的团队”六个方面进行评比。班级根据班级特点,学校要求制定详细的、易于操作的小组评比细则。评比采用积分制,各小组的基础分为100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分。由专人负责评比工作,每日学生、小组的表现记录在本上,每周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小组周评比,每月进行一次月评比,每学年进行一次年评比。经过小组评比,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集体利益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三、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享受快乐

    开展各项活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发展,让学生享受快乐。

    (一)利用大课间时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改变传统的活动项目、活动方法。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开展跳远大王选拔赛、跳绳大王选拔赛,既可以让学生得到体育锻炼,又能让学生个性得以展示,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校园在我心中”、“我看学校精神”等演讲比赛。“家乡的历史”等征文活动。“我和老师说说心里话”、“为家长洗一次脚”等社会实践活动。

    我坚信,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打造出独特的学校文化,实现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教师舒心的办学目标,创建成为特色学校。

    第三篇: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作者:朱剑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87 更新时间:2024-5-10

    【内容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实验的机会,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在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和分析,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从问题中去探究,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学生 科学实验 体验 乐趣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一、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

    许多探究活动是需要借助实验来完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有限性,教师的期望不能太高,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就行了。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使实验结果更加有说服力。现在学生都有人手一袋科学材料袋,如:四上材料袋中有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不同的云图、风向标、风有力量、磁铁的磁性、制作指南针、声音的高低和大小、土电话等,四下的材料袋中有简单电路、电路检测器、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红绿灯、小开关、接线盒、岩石矿物标本、花的解剖等,借助这些材料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科学实验,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回家利用科学材料袋中的东西,要做一个红绿灯的实验。

    我做完作业后,把实验用品拿出来,开始实验了。我把电线剪成两段,其中的一头按在电池盒的正极上,另一头按在电池盒的负极上。然后再把电线的另一端连到开关上。再小心

    翼翼地连接到红灯、黄灯、绿灯上,我想只要一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于是我接通开关,可我万万想不到的是只有绿灯亮,红灯和黄灯连一丝光也没有。

    我想我不能放弃,于是又开始实验了。仔细瞧着放在眼前的几样东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我想电池的电一定是太弱了,我又到街上买了两个电池,我信心实足地自言自语说:“这次你肯定会亮了。”我把新电池连起来。又照原来的步骤做了一遍。可还是不亮,我怎么也想不通,几乎失去了信心。我在材料袋的说明上发现这些小灯泡和平常用的小灯泡不一样,叫做发光二极管,和电池连接时正极要连电池正极,负极极要连电池负极,我恍然大悟。但是哪个是它的正极、负极呢,我苦苦思索,忽然我发现绿灯亮的只要按照绿灯的接法就对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发光二极管有两个长短不同的脚,长的接正极,短的接负极,我实在太高兴了,我把电线分别接在红灯和黄灯上。合上开关,啊!红灯、黄灯、绿灯终于亮了。

    “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没有失败怎么会有成功的喜悦呢,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

    二、在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和分析。

    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学会观察,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本质的东西找出来。这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加以锻炼,例如,在了解了共同特征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各种哺乳动物的图片,找出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观察各种鸟类的图片,找出鸟的共同特征。此外,学会利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工具的使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利用放大镜可以清楚地观察解剖油菜花和其它植物的花的结构,利用视频展示台可以把一些实物放大许多倍,清楚地呈现到全班同学面前。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专心探究,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和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各种实验、探究、推测,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玩”得开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多种方式表述,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及想象力充分地调动起来。

    例如:在上四年级科学《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材料袋的材料作实验,动手做一个简单电路,使小灯泡发光,课堂上学生动手做了实验,都成功了,也有一个小组同学汇报说没有成功,我心理纳闷,仔细检查他们的组装电路,是正确的,电池是新的,灯泡是是好的,我就因势利导,问:怎样来检查故障呢?假如电池、灯泡、电线坏了,该怎样检查,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我就请他们马上动手检查,结果他们马上告诉我是电线坏了,是好好的新电线怎么会坏呢?,我叫学生把电线拿来,小斌说这电线是他从小马达上拆下来的,我一听就明白了,马上想告诉他们是怎么回事,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何不让他们自行去搞明白呢,就说:看来问题就出现在这段电线上,你们有没有仔细检查这段电线与其他电线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去检查后,第二天中午跑过来告诉我:发现其中的秘密了:

    一个同学说:“我发现这根铜丝与其他电线颜色不一样,猜想是不是外面包了一层其他的东西呢?我用小刀刮开这根铜丝,结果发现里面的颜色和其他铜丝的颜色是一样的,连接好后,小灯泡亮了,证明了我的猜想。”

    一个同学汇报说:“我放在火上烧一下,发现亮晶晶的铜丝外面有一层能燃烧的东西,把两头烧一下,再连接,小灯泡就亮了,我知道他的外面包了一层不导电的东西。”我表扬了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告诉他们这种铜丝叫漆包线,外面包了一层不导电的漆,然后鼓励他们再去想一想,为什么要在铜丝外面包一层不导电的东西的东西呢?

    他们通过网络查找发现了漆包线的作用:普通导线的外面包了一层塑料,其绝缘皮层厚,体积很大,不宜用作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的绕组线圈,而使用漆包线(涂有绝缘漆的导线)能使线圈体积缩小而提高了单位体积内线圈的绕线匝数,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机的功率。

    望着学生兴高采烈的样子,跃跃欲试的神情,我不仅为我在课堂上的让学生自己探究的想法而高兴,在以往的常识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形成的过程,忽视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的思维历程、情感体验,以及探索实践过程。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经历动手、动脑、动口的探究过程。所谓重过程,我认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要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观察、体验、操作、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三、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兴趣对学生行为的作用巨大,但是小学生的兴趣以自发为主,这就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教师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刺激,使其能长时间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随之产生了探究活动板块小、活动不完整、自主性不强等问题。设计时必须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中寻找探究的活力。科学来源于生活,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研究具体的生活现象,揭示蕴含的自然规律。比如,教师在上《水的热胀冷缩》时开始从生活中烧开水引入,让学生猜测,水开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有的说有气泡、水冒出来、壶盖响。这时教师要适时的鼓励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信心。接着,放录像水开的情

    景。让学生讨论,水为什么会溢出来?上述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是学生带着科学探究的欲望进入下一个环节。当学生想研究更多的液体时,(科学的课堂研究时间不够,大量的研究需要课后去完成),教师出示喷泉实验装置,给学生回家研究提供支持,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既有水的膨胀,又有空气的膨胀,空气的膨胀体积要增大好几倍,压迫水从管中喷涌出)。

    又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家中的电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家中的电灯如果一个电灯发生故障,别的电灯照样能亮,从这个意义上看,一致认为家中的电路是并联电路。联系学生身边事物开展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有发展了能力,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从问题中去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看到了许多事物和变化,也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就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明确的告诉他,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科学知识就隐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身边的事物中,并积极指点他们去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与指导。

    有教育家这样说过,一个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一群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他们的老师就绝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学是为了学会自学”,一个连问题都不会提的人,是不会自学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发现问题,能自觉地提出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只有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学生才会发挥出全部的主动性。学生能在课堂中做到举一反三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

    笔者在上《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在教学预设中,教师设计了通过让学生经历用多种实验方法探究磁铁指南北方向的性质,以及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历 “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当研究到感受磁铁斥力,了解磁悬浮列车这一活动时,教师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学生通过做一辆磁力小车,应用磁铁斥力的作用推动小车运动;并用手感觉斥力的大小。二是通过课件演示磁悬浮列车的高速前进动画,运用情景体验让学生通过看大屏幕感受磁悬浮列车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应该说设计比较成功,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感受到了磁铁同极互相排斥;异

    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又对现代高科技磁悬浮列车的模拟体验,激发了科学学习的兴趣。

    下课时一名学生问老师:磁悬浮列车有没有轮子?教师一下子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只好说等下课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后来老师和学生通过研究网上资料,了解了许多磁悬浮列车的知识: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采用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系统。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强、能耗低运行时噪音小、安全舒适、不燃油,污染少等优点。并且它采用采用高架方式,占用的耕地很少。磁悬浮列车意味着这些火车利用磁的基本原理悬浮在导轨上来代替旧的钢轮和轨道列车。磁悬浮技术利用电磁力将整个列车车厢托起,摆脱了讨厌的摩擦力和令人不快的锵锵声,实现与地面无接触、无燃料的快速“飞行”。

    磁悬浮列车的推进系统是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能将线圈变为电磁体。由于它与列车上的超导电磁体的相互作用,就使列车开动起来。列车前进是因为列车头部的电磁体(N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体(S极)所吸引,并且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电磁体(N极)所排斥。当列车前进时,在线圈里流动的电流流向就反转过来了。其结果就是原来那个S极线圈,现在变为N极线圈了,反之亦然。这样,列车由于电磁极性的转换而得以持续向前奔驰。根据车速,通过电能转换器调整在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和电压。从这个意义上说:磁悬浮列车是没有轮子的。

    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的过程,科学学习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实验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亲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7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24.7

    第四篇:浅谈如何让学生享受科学课堂的乐趣

    浅谈如何让学生享受科学课堂的乐趣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小学罗惠结

    【摘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学需要,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巧妙地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情境 兴趣 活力 心动 情动

    科学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探求大自然科学的秘密。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既能唤起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潜能。使感受到学习科学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快乐,下面我就谈谈如何让快乐地走进科学课堂,享受快乐课堂。

    一、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节圆满的科学课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科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科学实验,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题的捷径是围绕课堂教学核心所创设的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看到或亲自感受到自然现象的演化或自然事物的形成过程并对此会有深刻的印象,有时还会激起学生地创造性地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形式多样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先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玻璃烧瓶口上,把玻璃管插入瓶底,然后用一杯80度热水浇在烧瓶身上,只见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像喷泉一样喷出来。顿时,学生被这一神奇的景象吸引住,刺激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一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在盒的一端用土堆一个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并稍微拍紧,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然后在斜坡上用小棍挖凿宽、熔都约为1厘米的“河道”。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 ”,在记录纸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估计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的流速大,什么地方的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在塑料杯子底部侧面扎一个直径约两毫米的小孔,用木块垫在杯子的下方,使出水孔对准河道。用大饮料瓶装满水缓缓地向杯内倒水,保持杯内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准备用桶接住流下来的水,这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地沉积下来。当一瓶水倒空了,河流不再流动时,仔细观察河道和土地。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观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既创设情境,营造了使学生惊叹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快乐课堂,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

    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最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情境,这样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能够驱使学生自然地回忆起自己生活中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相关经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巧设问题情境,能优化探究性学习。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中的快乐进入科学课堂的学习中,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更有满足感与快乐感。教学《地震》时,我先播放一些有关汶川地震的各种画面,学生看到如此画面,都非常震惊、非常紧张。于是,我顺势给他们讲,假如我们这里发生地震,我们能不能不慌不乱地选择最有利的逃生路线呢?把所有损失减致最少呢?就此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再让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组的成员说出相应的逃生措施。学生的逃生方法不一定都对,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学生对形成地震的原因及正确的逃生方法更感兴趣。可见,一节科学课,如果能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便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记忆,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的的情感更丰富,接着的课堂学习中就更专心。

    三、给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

    不管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都喜欢动而不喜欢静的,他们更不喜欢枯燥的满堂灌,他们所期待的是课堂上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动手实验或观看老师操作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看到就心动,而且还要让学生行动。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达到有所感受,有所体验,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活动、去操作,让孩子们亲历探究活动或者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在亲历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达到认识自然现象的目的。如:我在教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实验,上课时提问学生:“如果将木头、纸、金属、塑料这些常见材料放入水中,它们哪些会上浮,哪些会下沉呢”?同学们都会报导收集好的木头、金属、塑料做的实心小物品。把它们分好类,再按类编上号,以便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它们。老师上课时就能脱口而出地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验都很感兴趣。又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时,让学生在上课前,取一些池塘水或鱼缸的水,可以采集到微生物。用吸管取一滴池塘水或鱼缸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上课时师问:“我们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了吗?我们在水中发现了什么微生物呢?它们具有生物特征吗?这些水中的微生物也是细胞构成的吗”?学生们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很感兴趣,最后,教师再让每组的组长说出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教师对他们观察的结果给予表扬。每当看到孩子们对实验结果的那种惊讶的眼神、每当看到孩子们对科学结论的那种渴求的目光时,我更坚信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我们平常的科学课,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当然更需要师生的合作,让孩子们享受亲身体验的乐趣!

    四、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创设合作情境

    游戏,很多人都觉得是小朋友的专利,其实不然,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趣味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探索生活中某些现象和奥秘,游戏使复杂变得生动有趣,又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并在成功的喜悦国增强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如果适当加插游戏,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有很大的帮助,游戏能全面发展儿童的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因而广泛适用于各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涨冷缩》一课,通过与学生玩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请一部分同学扮作空气微粒,站在中间,另一部分同学则手拉手绕着“微粒”围成一圈,作为“气球”。当“空气微粒”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时,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在地上作好记号。然后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通过游戏,同学们明白了:物体的热溺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并在成功的喜悦国增强自信心。

    总之,课堂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让学生享受科学课堂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3)《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 罗星凯(4)《探究性学习》

    第五篇: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陆建凤)

    小学语文科学术论文

    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把单调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活动学习。

    关键词:体验 享受乐趣 增强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所谓“体验”,就是由身体性活动或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有助于他们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教师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其实就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他们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验学习。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要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从而产生我要学习的心理需求。首先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体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要对学生倾注爱心。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思维还比较幼稚,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他们难免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应以鼓励性的、启发性的语气为主。如:你讲得有点道理,请继续;你再好好想想,呆会儿老师请你好吗?如果„„就更好了。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愿意去体验知识的形成,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努力挖掘和营造适合教学的生活情境或仿真情境,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和实践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体验热情。生活情境可以涉及学生的家庭生活、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校生活话题等;仿真情境则可通过语言描摹、画面再现、媒体演播、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和思考:学生最需要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探究的是什么?并善于将学生的体验兴趣引领到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之中。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划船”的情境: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悠闲地划着船在河面上,缓缓地前进,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划船。同学们真的好像自己划一样,非常兴奋,我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看到了河水,有的说看到了花儿,有的说看到了一棵大榕树,这时一个同学说:“我看到大榕树上有小鸟,我还听见鸟叫。”我立刻表扬了他:“你真能干,不仅看到了树,还听出有鸟叫。”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情绪积极,通过自主、开放的观察、交流、相互启发,就把单调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活动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二、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低年级的学生的求知欲都很强,但同时也贪玩好动、天真活泼。如果教师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物中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动手和互动的活动中,让他们真切的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就像给学生注射了兴奋剂,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和研究的欲望,对学习充满了向往,兴致勃勃地想从课堂中获得成功和创造的喜悦。

    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荷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给学生学习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要努力挖掘、拓展教材内容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再创造”活动中深刻体验。如我在上《种子》这一节课时,我先出示两包不同的种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一会儿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包的种子很多;一包的种子很少。”有的说:“这两包种子中一包的种子还不成熟,一包的种子颗颗都饱满、成熟”;还有的说:“这些种子颜色不同”;„„学生观察得很仔细,说了很多很多。然后,我问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又提了很多的问题,有的问:“这两包种子是谁采的?”有的问:“它们为什么不同颜色?”„„之后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就高了,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段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惊讶的是,学生观察如此细致,想象力如此丰富,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那一双双争先恐后高高举起的小手,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孩子的潜能和才华,使他们在问题情境、实践活动、小组交流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参与活动越充分、越主动,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越丰富,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再创造”活动中享受乐趣,体验成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2、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学习,从而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多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新知,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课堂上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在交流体验中共同提高。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三、适当的评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在教育学习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无疑会对学生学习带来乐趣。在教《钓鱼》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你的表现如何,能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吗?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这样在评价中,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了本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理念,让学生体验到了如何去对待学习,如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平时在作业评价时,我也一改往常常用的批改符号,对于错题,我会在下面画一条线,并针对错因在旁边写上“再想一想”、“再检查一遍”、“请看清楚题目”等批语,让学生主动按评语的提示去改正。对于有创意、做得好的题目,在题目旁边我会在旁边画上笑脸、大苹果,卡通形象,或根据特点,写上“好”、“肯动脑筋”、“你很聪明”“你真棒”等评语,肯定他们成绩,鼓励继续努力。这一个个苹果、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把老师的关爱、期待蕴含在批语中,让学生感到自己想法存在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得到主动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足够的机会思考、探究和体验,那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样的学习,就像一支支兴奋剂,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快乐,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我相信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一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



    推荐阅读: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科学的乐趣
    全州教师队伍从业状况调查问卷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总结
    五年级上学期培 优 辅 差 教 学 总 结
    世界勤俭日小学生国旗下演讲稿
    上一篇:校本培训经验材料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