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闭幕词 满分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5篇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陌红尘 时间:2024-07-31 06:13:2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历史科目作为记录我国及国外历史的文化载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记住过去这段屈辱历史和提起民族自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1、公元前4300年,位于西亚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流域南部的 苏美尔文明是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2、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法典旨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3、古埃及兴起于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统一的国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坟墓,因形似汉字“金”字而得名;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在它不远处矗立着狮身人面雕像斯芬克斯。金字塔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象征着古代埃及的高度文明。

    4、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典型代表是公元前2300年出现的哈拉帕文化。

    5、公元前2024-前1600年,雅利安人建立了新的国家,并确立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即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即武士,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多为非雅利安人。种姓制度阻碍了社会不同等级间的自由流动,严重束缚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

    6、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世人乔达摩·悉达多,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佛教教义: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古中国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7、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

    8、在希腊众多的城邦之中,雅典以其经济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而更令雅典人引以为豪的则是他们的民主政治。

    9、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除十将军的职位外,雅典各级官职,经由抽签的方式向所有公民开放。由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的权力机构。雅典甚至为担任公职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

    10、雅典的民主也有局限性。广大妇女和外邦人不能享有雅典的民主权利,奴隶毫无疑问也被排除在外。尽管如此,雅典的民主政治依然是古代社会的一个光辉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11、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春天率领希腊联军东征,灭亡了领土范围包括埃及和巴比伦在内的波斯帝国,一直进军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12、亚历山大的东征使东方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明与东方诸文明的交流和融汇,具有划时代意义。

    13、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大型建筑的重要代表,是雅典卫城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至今仍然是雅典市的地标与旅游胜地。

    14、古希腊哲学家的三位著名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5、继东地中海世界的希腊文明之后,罗马文明兴起于西地中海世界的意大利半岛。

    16、公元前510年,罗马人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公元前146年,经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消灭了西地中海世界的另一强国迦太基,开始走上称霸地中海之路。

    17、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创立了“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本人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持续两百年之久的“罗马和平”时期。

    18、jtj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下层群众中间。jtj的经典为《圣经》。早期jtj提倡平等、博爱和互助,鄙视富人权贵等,后逐渐承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

    19、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依然是罗马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0、古罗马的建筑以圆形竞技场和万神殿最为著名。

    21、古罗马人以崇尚法制而闻名于世。罗马法对今日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有重要影响。罗马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成文法典是《十二铜表法》。

    22、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太阳历,是古埃及人创制的。公元前46年,罗马的统治者恺撒对其作了修改,制定了儒略历。

    23、330年,君士坦丁将帝国首都迁移到 君士坦丁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因首都旧名为拜占庭,帝国也被后人称为拜占庭帝国。

    24、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早期极有作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529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法典》,包括先前罗马法律,对欧洲其他地区以及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影响。

    25、拜占庭帝国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保存了它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兼容并包了jtj文明和东方文明的诸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拜占庭文化对阿拉伯文明、斯拉夫文明 和西欧文艺复兴都有重要的影响。

    26、481年,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800年,查理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由此被后人称作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27、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三人分别获得了帝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由此奠定了日后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三个国家的雏形。

    28、392年,jtj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欧教会以罗马主教为核心,逐渐形成教皇体制。此后教皇不断干涉西欧各国世俗君主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由此引发了教权与王权的激烈冲突和斗争。直到14世纪,教皇势力开始衰落,标志性事件是“阿维农之囚”。

    29、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是庄园,在内部结构上,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早期采用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30、西欧城市兴起于10世纪前后,在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发展起来。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和佛罗伦萨等。城市兴起后,中古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31、西欧城市为获得自治和自由,一般以赎买为手段,购买自治特许状,或者发动武装斗争。

    32、在西欧古老的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最为著名。

    33、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圣地)---麦加;人物---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教义---宣称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3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622年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35、通过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把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统一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完成了传播宗教信仰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使命。

    36、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与扩张,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1258年,西征的蒙古军队攻陷帝国首都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37、阿拉伯帝国在文学、科学、建筑和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中心有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杰出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著名的清真寺,有麦加清真寺、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科尔多瓦清真寺。

    38、日本的大化改新:

    ⑴时间:646年 ⑵变法者: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

    ⑶目的:维护统治⑷内容:①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②在经济上,施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⑸性质:一场古代日本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⑹意义: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9、幕府政治又被称为武家政治,在这种政治形态中,以将军为首的武士政权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其实际权力远远超过朝廷。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1603年,德川家康重新建立了统一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1867年,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时代宣告结束。

    40、14——17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里的“两个发现”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41、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直接原因是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42、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学说而发起的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43、文艺复兴运动从实质来看是一种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44、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但丁,但丁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45、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46、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等也是他流传至今的名剧。

    47、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48、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到海外获取黄金;而在此之前的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

    49、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50、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5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1)最重大影响:把世界各个地区联系起来,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2)消极影响: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开始了,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52、“三角贸易”的目的是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三角贸易”路线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受害最大的是非洲,获利最大的是欧洲,具有悲惨性和血腥性的贸易航程是非洲——美洲。

    53、“三角贸易”的影响:它是欧美殖民宗主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使非洲大陆失去大量人口,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5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688年,“光荣革命”。

    55、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王宫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革命进入高潮。此后,英国经历了短暂的共和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詹姆士二世恢复了天主教活动。

    56、1689年,英国议会在伦敦召开会议,制订并批准了一个著名的法律文件——《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确定了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政治制度,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在英国确立起来。

    5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资产阶级革命创立了议会权利至上的原则,确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②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58、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59、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60、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61、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块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62、《独立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倡导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各国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63、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64、1783年,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65、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66、1787年9月15日,制宪会议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征税权由联邦政府和州共同享有。在国家权力方面,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1787年宪法”的意义:新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巩固了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部宪法是世界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

    67、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是:“三级会议”的召开;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

    68、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7月14日被定为法国国庆日。

    69、1789年,大资产阶级控制的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70、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掌权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时期。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将罗伯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着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

    71、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建立执政府,拿破仑为第一执政。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5年,拿破仑打败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以少胜多,取得重大胜利。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72、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从1804到1810年间,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7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4、蒸汽革命也称工业革命,其本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即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革命。

    75、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于棉纺织业。

    76、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机”,这是人类第一台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77、18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机械师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因此,蒸汽机被看作工业革命的标志。

    78、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改进。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从此,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火车时代”。

    79、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煤;动力机是蒸汽机。

    80、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主要的对立阶级;?现代大工厂制度也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现代大工厂的过渡。

    81、欧洲工人觉醒: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82、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83、《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84、第一国际:1864年成立,原名叫国际工人协会。

    85、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法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86、玻利瓦尔:“解放者”;圣马丁“拉丁美洲解放者”。

    87、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章西女王领导人民反抗英国殖民侵略。

    88、重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对比总结

    相同点:①都是两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表达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强烈要求;②都突出地强调保障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都是反封建的;

    ③都对本国及西方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①颁布时间不同(《独立宣言》是在革命过程中发表的,《权利法案》是革命结束后通过的);②主要矛头不同,前者指向殖民者英国,后者指向封建国王。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背诵卷(世界近代史)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

    2、实质: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4、代表人物:A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长诗《神曲》,《神曲》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标志。B达芬奇: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刻画人物心理入木三分。C 莎士比亚:代表作是“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5、影响: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由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大陆。

    2、影响:①积极:打破了世界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建立做了经济上的准备。② 消极:带来殖民掠夺、扩张、侵略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权利法案》的内容: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确定国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对公民应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①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使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②迅速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四、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独立宣言》内容:①宣告北美独立,美国诞生。②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即天赋人权)。

    3、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①对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对外;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革命的发展。

    4、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五、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的内容:天赋人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自由平等,人们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权利,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①进步性: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局限性:革命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却为少数人所享有。

    六、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1、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伟大的政治家。

    2、拿破仑: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跳过早期的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但在后期的战争中,侵犯了许多国家的主权,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颁布《拿破仑法典》,即《民法典》。

    3、《拿破仑法典》:

    内容——确认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地位——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七、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40年代。地点:英国。

    2、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3、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作用:为工业生产提供强大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八、三角贸易

    1、路线及内容:欧洲(廉价工业品)——出程——非洲(黑人)——中程——美洲(金银、工业原料)——归程——欧洲。

    2、后果: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造成非洲的落后。

    九、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

    1、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开始——土兵起义;领导者——章西女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者: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解放者”,玻利维亚这国家名是为纪念他的。

    十、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影响: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3、美国内战的的意义:①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美国政治经济得到统一,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的发展。②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评价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解放了黑奴,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十一、日本明治维新

    1、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取消武士特权。——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行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统一征收地税。——作用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国家富有,最能体现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

    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称“皇军”;建立警察制度。——作用是增强军事力量,维护治安。

    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作用是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3、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①积极:废除了封建政治制度,加强了文化教育;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一个近代强国。②消极(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没有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

    十二、《共产党宣言》

    1、时间:1848年。

    2、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3、主要内容:(1)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2)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意义:(1)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2)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5、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五月流血周:1871年5月21日——28日,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国际歌》:欧仁·鲍狄埃

    十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主要特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2、新交通工具: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20世纪)

    3、发明大王:美国的爱迪生,他的主要发明有: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

    4、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①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时代);②带动钢铁行业及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人类进入钢铁时代。

    5、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①开辟交通运输的新时代,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②推动了钢铁和石油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带来噪音、尾气污染、交通事故等负面效应。

    十四、第一次世界大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塞尔维亚人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夫妇。

    2、转折点:凡尔登战役(法国对德国,阵亡70多万人,被称为“绞肉机”),说明战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

    十五、启蒙运动

    1、时间:18世纪;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性质: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代表人物: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制。

    3、启蒙运动的作用:弘扬了理性,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3、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十六、伟大的科学家

    1、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典力学体系(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开创物理学的新时代,“近代科学之父”。

    2、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

    3、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背诵卷(世界现代史)

    一、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的结束,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四、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引发各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西方世界面临新的变革与动荡。

    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五、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时间:1933年

    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评价罗斯福新政:①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六、《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 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地点:华盛顿

    3、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4、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 参加国:苏、美、英 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3、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4、影响:①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实际上也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就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八、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

    1、成立目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联合。

    2、成立时间: 1)20世纪60年代 欧洲共同体

    2)1993年 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3、相关政策:①各国将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②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③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

    4、作用: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③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九、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1、崛起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进行经济扶持;②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③日本重视教育,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政策。

    2、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十、美苏冷战: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针对性地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与之对抗。随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出现,世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

    3、冷战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4、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5、两极格局: 1)北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十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趋势):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③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

    组织相继建立;②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③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②弊(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十二、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国家:起源于美国的新科技革命。

    3、主要标志:原子能、航天航空技术、电子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1945年底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技发展、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技渗透性加强。3)使用高科技的领域日益广泛。4)新的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3、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毕业考试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毕业考试复习提纲

    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

    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商、西周的建立者

    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战国七雄及形势图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秦统一的时间、秦始皇像及秦朝疆域图

    评价秦始皇

    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和意义

    汉武帝的大一统

    丝绸之路

    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雅克萨之战

    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疆域图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司母戊鼎图

    东汉的《九章算术》

    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华佗、张仲景、李时珍所处朝代及主要医学成就

    《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的作者及著作类别 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及图

    四大发明

    汉字的演变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子像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时间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的著名作者及其代表作

    《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的主要成就

    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及圆明园残迹图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中日《马关系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企业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及其人物像

    1911年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和五四精神

    中共“一大”

    创建黄埔军校的重要人物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和重要战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

    南昌起义的时间和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红军长征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南京大屠杀

    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重庆谈判双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签定的文件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及示意图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近代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著名企业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的出现

    詹天佑、侯德榜的科技成就

    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

    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

    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主要文艺成就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及开国大典图、毛泽东像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954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重要法律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像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政权交接仪式图

    “一国两制”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

    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组建的史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及其对会议成功召开的贡献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9年中美建交

    新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中国获得2024年奥运会主办权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南方古猿的生活时间和地区

    三大主要人种

    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区别

    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图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罗马共和国建立及被罗马帝国取代的时间

    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查理•马特实行采邑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希波战争的结果

    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战的结果

    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情况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创立者

    古希腊文学名著《荷马史诗》和阿拉伯文学名著《天方夜谭》

    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

    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

    但丁的《神曲》

    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评价华盛顿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珍妮机等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瓦特改进蒸汽机及其影响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及图

    “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及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解放者”

    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英国宪章运动的政治纲领及中心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及人物像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国际歌》的作者

    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和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及图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的艺术风格、作者及图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922年苏联建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美、苏、英、中等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欧洲联盟的建立时间和性质

    20世纪晚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

    二战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较大的改革有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成就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结束了非洲遭受欧洲殖民者长达500年奴役的历史

    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

    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

    冷战政策的含义

    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中国加入的时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时间、主要领域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德莱塞的著名文学作品

    毕加索的名画

    美国的好莱坞是世界最著名的影城,奥斯卡奖是世界最有名的电影奖

    彭头山遗址、城头山城址的重要发现

    龙山县里耶出土大量秦简

    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

    浏阳人谭嗣同为变法献身

    邵阳人蔡锷被孙中山称为“再造民国第一人”

    湘南暴动、平江起义、桑植起义的主要领导者

    红军长征在湖南的史实

    日军在湖南的暴行

    抗战时期发生在湖南的著名战役

    芷江洽降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湖南和平解放的时间和长沙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1949年衡宝战役的影响

    湘西剿匪的影响

    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贺龙、彭德怀、罗荣桓的籍贯及担任的最高职务

    北宋时期湖南的两大著名书院

    周敦颐、王船山、魏源的籍贯及主要思想

    曾国藩创建湘军

    湖南近代教育发展情况

    雷锋精神

    铜官陶、醴陵瓷的始创时间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巨型银河系列计算机及其意义

    湖南师大刘筠教授带领的协作组培育出湘云鲫

    湖南江永妇女之间传承使用的女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女性文字

    湖南民族传统节日

    明朝李东阳创立茶陵诗派

    湖南主要地方剧种名称

    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怀素的籍贯及生活时代

    湘潭籍著名画家齐白石被新中国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近现代史)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12课: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一、文艺复兴(14-16世纪)

    1、发端(最早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2、核心思想(指导思想、思潮):人文主义

    3、性质(实质):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思想文化运动。

    4、代表人物(巨人)及作品:(1)文学领域:

    ①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②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悲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

    ③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2)艺术领域:

    ①达•芬奇: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蒙娜丽莎》(肖像画中的绝世珍品)。

    ②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作用:①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了几百年来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根源):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②社会根源: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东方各国的黄金成了西欧人梦寐以求的东西;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要道。

    2、条件:

    (1)客观条件:①地理知识的丰富(地圆学说的流行);②先进的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③地图的绘制;④指南针的传播与应用。

    (2)主观条件:①航海家的探险精神;②王室的支持。

    3、先期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4、杰出的航海家及成就:

    ①哥伦布:1492—1493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②达•伽马:1497—1498年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③麦哲伦:1519—1522年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5、影响:①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与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

    三、宗教改革

    1、原因:天主教会的巧取豪夺激起了各阶层民众的普遍不满。

    2、序幕:马丁•路德撰文斥责教皇出售赎罪券的恶行。

    3、主张:提出“因信得救”思想和建立廉俭教会、简化宗教仪式等主张。

    4、结果:产生了新教。如:路德教、加尔文教、圣公会等。

    5、实质:早期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斗争。

    6、作用:它冲破了中古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神学思想的牢笼,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根据你的理解这两个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答:(1)“人”的发现是指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是指新航路的开辟。(2)①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中,冲破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宣扬人文主义,解放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说是“人”被发现的时代。②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海外扩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新旧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世界历史真正开始了。所以说是“世界”被发现的年代。

    第13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革命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直接原因: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被迫重开议会。

    2、领导阶级、领导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克伦威尔

    3、革命主力: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4、经过:①开始标志:1640年“长期议会”的重新召开;②发展:议会军在克伦威尔领导下,取得两次内战的胜利;③高潮: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宣布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标志封建专制统治在英国的结束);④曲折: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⑤胜利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各党派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迎立新教徒玛丽和威廉为国王)。

    5、结果: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6、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7、意义: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②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③所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是英国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最大的政治影响。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8、《权利法案》(1689年)

    (1)制定目的:限制国王权利(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军事权和控制议会权),确立议会在国家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意义: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确立),是人类社会开始从人治走向法治的标志。

    第14课:美国独立战争

    1、战争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社会经济发展。②直接原因:1774年北美12个殖民地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和有关法令,遭到英国政府拒绝。

    2、经过:①开始标志: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枪声;②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③建国: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④胜利: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的独立。

    3、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从双方的作战目的看,它是一次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要求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战争的表现形式看,它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而且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扫除了障碍,所以,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杰斐逊)(1)通过机构:大陆会议

    (2)内容:①谴责英王的暴政,宣布北美与英国脱离关系,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②宣布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原则,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③政府保护人民享有的各种权利。

    (3)地位:是一份伟大的历史文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4)影响:《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是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英勇战斗。

    5、《1787年宪法》

    (1)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2)内容:①它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②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基本自由与民主权利。

    (3)地位:是一部沿用时间最长的宪法。

    (4)应用:1789年产生第一届国会,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首任总统。

    (5)作用:体现了“三权分立”(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的原则。标志着美国确立起联邦共和制政体(三权分立制政体)。

    6、胜利意义:①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为拉美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③《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7、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①战争的正义性;②北美大陆军英勇作战及北美人民的支持;③华盛顿的正确领导;④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援。

    8、评价华盛顿(华盛顿历史功绩):①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②独立战争期间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北美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美国独立;③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组建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担任美国首任总统;④不贪功,不恋权,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被誉为“美国国父”。

    9、启示:①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②要制定和完善民主的政治制度。

    第15课:法国大革命

    1、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直接原因(导火线):1789年

    为解决财政危机,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

    2、过程:①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为法国的国庆日);②发展: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③高潮: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建立雅各宾专政;④胜利:1794年7月推翻了雅各宾派专政,法国大革命取得胜利。

    3、《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制定)(1)内容:明确提出人权与公民权,阐明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①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②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③国家主权属于人民;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影响(地位):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

    4、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拿破仑帝国建立:①1799年11月,在资产阶级和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②1804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制国家——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帝国的统治:

    ①对内:实行军事独裁,压制民主力量;1804年制定《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1804年)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意义:用法律形式肯定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其他国家制定民法典提供了范本。

    ②对外战争(拿破仑战争): 著名战役:滑铁卢之战

    评价: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和掠夺性双重性质(革命性: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侵略性: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3)拿破仑帝国的覆灭:1815年6月,在欧洲反法联军的打击下,拿破仑帝国覆亡。

    5、革命意义:①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斗争,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基础。③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①上台后,对内改革,为法国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机构,采取了许多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措施;②1804年制定的《拿破仑法典》,成为帝国的一座丰碑,并为其他国家制定民法典提供了范本。③对外与反法同盟开战,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革命思想。但他的侵略战争引起了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帝国的灭亡。

    ☆ 为什么说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答: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使资产阶级革命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三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原因:三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领导阶级:都有资产阶级领导;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不同点: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除资产阶级领导外,还有新贵族。革命任务不相同:美国要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性质不完全相同: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建立的政权形式不同: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制;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比较《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纲领性文件;②都强调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对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③都反对封建专制。

    不同点:①目的不同:《权利法案》主要为限制王权、确立议会的权利、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颁布;《独立宣言》主要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颁布;《人权宣言》主要为推翻法国封建统治、保障人权而颁布。②意义不同:《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独立宣言》对美国和西方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权宣言》对西方各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含义:工业革命是一次巨大、深刻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大变革。

    2、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

    3、背景(条件):①政治保障(前提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开拓了广阔空间;②活跃的国内外商业贸易,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最有利,最直接因素);③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④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和农村社会变动,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作了充分的准备。

    4、兴起国家、部门:英国;棉纺织业。

    5、地位:标志着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跨入工业文明时代。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6、新能源:煤;新材料:钢铁。新动力机:蒸汽机

    7、实质:是用机器生产系统地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8、主要标志(核心):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9、工业革命的历程:

    (1)开始标志: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2)大工厂制度: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管理的变化,形成了近代大工厂制度。阿克莱特最早成功得开办机器纺纱厂,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3)重大发明:

    ①蒸汽机:1782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研制出联动式蒸汽机。(评价:这是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生产史上一次空前飞跃,蒸汽机作为动力机械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②1784年,英国工程师科尔特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搅炼和碾压法”,使英国钢铁生产走向世界前列。

    ③火车的发明: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蒸汽机车(火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开创了人类陆地交通的新纪元。1807年美国富尔敦研制出汽船(蒸汽机船)。

    ④工业革命的历程反映了它是一个连锁推动的过程:珍妮等棉纺机器的革新→导致其他行业采用机器生产→大工厂的诞生→联动式蒸汽机的发明→推动煤、铁等产业的发展和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4)结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标志着工业革命完成。

    10、特点:①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②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③主要在轻工业部门。

    11、影响:①工业革命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③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与挑战。

    第18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国际工人运动

    1、工业化早期的工人状况:

    ①社会矛盾: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②工人状况:出卖劳动力,工资收入低,生活和健康都没有保障,时刻受到失业、饥饿和贫困的威胁。

    2、英国宪章运动

    ①时间:19世纪三四十年代—19世纪50年代 ②目的:争取政治权利(普选权)。③序幕:1836年创建“伦敦工人协会”。

    ④政治纲领:《人民宪章》(中心内容:提出成年男子普选权、取消候选人财产资格限制等6项政治要求。)

    ⑤斗争方式:集会、游行示威等和平方式。

    ⑥性质: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⑦影响: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推动了整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

    ⑧教训: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共产党宣言》

    1、发表: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

    2、内容: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规定了党的性质和纲领,指明了党的最终目标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战略和策略。

    3、意义: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树立了伟大的战斗旗帜。

    4、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大学毕业后在报社任职,由于宣传革命民主思想,遭到政府迫害,辗转于英、法,研究革命理论,同时参加工人团体活动;②恩格斯出生于德国,早年帮助父亲在英国经营企业,深入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③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开始长期合作。他们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④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三、巴黎公社(《共产党宣言》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起因:普法战争失败后建立的国防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

    2、建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

    3、战斗:五月流血周(1871年5月20—28日,巴黎工人为了保卫自己的政权,与凡尔赛军队进行了长达一周的殊死搏斗)。

    4、性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给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6、革命精神:无产阶级对革命事业和理想的执着追求、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精神;伟大的创造和创新精神。

    7、《国际歌》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诗篇,抒发了无产阶级的战斗豪情,表达了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强决心,被称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词作者是欧仁•鲍狄埃,曲作者是比埃尔•狄盖特。

    第20课:黑奴贸易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变迁

    1、“三角贸易

    (1)背景:①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②开发美洲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③贩卖黑人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2)概况:近代西方殖民扩张首先从入侵非洲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西方殖民者掠贩黑奴的活动最早见于15世纪,葡萄牙是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18世纪初,英国凭借海上霸权,垄断了非洲黑奴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子。1890年布鲁塞尔国际会议通过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黑奴贸易终结。

    (3)方式:

    17、18世纪,将黑奴从非洲运达美洲,是黑奴贸易的主要路线。当时欧洲国家在从事黑奴贸易时,大多采取在欧洲、非洲、美洲三地巡回的方式,称“三角贸易”。

    (4)航程(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出程:从欧洲出发,将廉价商品和枪支弹药运到非洲。中程: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

    归程: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5)影响:①对非洲:使非洲损失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倒退。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②对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③对美洲: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通过屈辱的强制迁徙,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了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拉美地区殖民化

    (1)西班牙占有从西印度群岛直到南美洲南端的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2)葡萄牙以圣多斯镇为据点,建立了广大的巴西殖民地。

    3、近代拉美国家的建立

    (1)原因:①18世纪下半叶,拉美殖民地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②拉美地区人民民族独立意识不断增强。

    (2)领导人:玻利瓦尔

    (3)过程:①1810年后,整个拉美地区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②1826年西班牙最后一个殖民据点被攻克,西、葡对拉美30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4)意义: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枷锁,创建了17个独立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拉美的政治版图。

    (5)评价玻利瓦尔:

    玻利瓦尔受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影响,1810年投身独立运动,组建军队,征战南美洲背部,先后解放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以“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的),被南美洲国家共尊为“解放者”。

    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抗英斗争

    1、英国征服印度

    (1)征服过程:①17世纪初,英国开始入侵印度;②1757年,克莱武率领英国殖民军通过普拉西战役,占领硬度孟加拉省,这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开始;③18世纪末,英国加快对印度的殖民征服步伐;④19世纪中期,整个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2)侵略机构:东印度公司。

    (3)征服手段:武力征服、诡诈外交、分化瓦解、伪善结盟、收买等。

    (4)影响:①使大量的财富流入英国,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②严重破坏了印度社会的经济基础,使印度成为了一个极端贫穷、哀鸿遍地的国家,加快了印度社会旧制度的崩溃。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引起了印度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和抵制。

    (2)领导者:王公贵族、土邦首领和地主。章西女王是领导者中可歌可泣的代表。

    (3)参与者:土兵、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4)过程:①1857年初“涂油子弹”事件,促成了起义的爆发(导火线);②1857年5月10日,印度土兵揭竿而起,杀死英国军官,起义开始;③1859年底起义最终失败。

    (5)影响:强烈震撼了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声援了亚洲其他国家民族独立运动。

    (6)失败原因:①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上层采取分化瓦解政策;②印度各地起义力量分散、缺乏统一指挥;③印度封建王公贵族的退缩;④内奸的存在。

    第22课:美国南北战争

    1、战争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方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南方是种植园奴隶制)。

    矛盾的具体表现:争夺原料、市场、劳动力以及处理西部土地问题和关税税率等方面。

    南北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2)直接原因(导火线):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

    2、战争过程:①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公开制造国家分裂,挑起内战;②战初形势:北方军事行动屡屡失利(由于林肯政府在解决土地和解放黑人奴隶等重大问题上举棋不定);③转折点: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④决定性战役:1863年7月葛底斯堡战役;⑤结果:1865年联邦军攻陷里士满,南方同盟军投降,内战结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

    内容: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

    作用: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4、战争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①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外部障碍。②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的内部障碍,所以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战争意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6、评价林肯:美国历史上著名总统,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维护了国家统一,林肯政府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第23课: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原因:

    内因:①封建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②农民起义、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的打击。③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④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

    外因:①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②西欧资本主义的扩张。

    2、改革目的:缓解社会矛盾,巩固动摇的统治,增强抵御西欧国家扩张的能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

    3、改革开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4、改革内容:①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受拥有财产、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②地主不能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

    5、改革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6、改革意义: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雇佣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7、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农奴制参与在俄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中仍大量存在,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怎样理解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①农奴获得“自由”,为工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农奴获得份地支付的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原因:

    内因: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幕府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主要原因: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

    外因:西方列强(以美国为首)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3、指导方针: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

    4、内容:①(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军事)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③(政治)废藩置县,设立府、道、都、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加强中央集权;④(社会生活)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最能让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6、意义:使日本迅速崛起,“脱亚入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7、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8、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①要与时俱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拓创新;②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所发展,封建专制统治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③结果(作用)相同:都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④局限性相同: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不同点:①背景方面:日本内部的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外部有美、英、法、俄等国入侵(民族危机);俄国是农奴制阻碍发展,农民暴动威胁沙皇统治(内部危机);②内容方面:日本的改革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俄国是废除农奴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③总目标方面:日本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国家;俄国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建立庞大的俄罗斯帝国。④动机方面:日本是主动改革;俄国是被动改革。⑤作用方面: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俄国摆脱了农奴制危机。

    第五篇:2024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新时代的曙光──十月革命 1.背景

    (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2.经过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爆发: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3)胜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1)建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2)巩固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3)结果: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4.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的探索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2.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二、斯大林的探索

    1.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注意: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积极作用: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

    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2)存在严重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④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三、启示

    1.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四、补充:俄国名称的变化: 1917年二月革命前──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俄;1922至1991年──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新秩序”──巴黎和会的召开

    1.目的: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建立战后“新秩序”。2.时间:1919年1月-6月,27国参加。

    3.主宰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和·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4.主要内容:

    (1)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补充: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了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说明弱国无外交。)

    (2)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

    了一系列和约。

    (3)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被英法操纵。

    5.结果:协约国与战败国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华盛顿会议

    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日美之间矛盾尤为激烈。2.时间:1921—1922年。

    3.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代表参加,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4.主要内容

    (1)《四国公约》和《五国条约》。

    (2)《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华侵略势力的扩大,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

    5.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会议签订的《四国公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构成: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在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新秩序,但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短暂繁荣。2.经济大危机

    (1)时间:1929-1933年。

    (2)范围: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4)危害: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2)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特点),消除经济危机(直接),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根本)。(3)主要措施

    ①包括对工业、金融业、农业的调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②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经济过剩。

    (4)成效: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德国)

    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德国。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普遍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暴行: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解散一切工会,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二、反犹狂潮(德国)

    1.原因: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

    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2.表现:不准犹太人担任国家公职、教师和军人,在经济上禁止犹太人经商,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禁止犹太人与德意志人通婚等。纳粹党徒还经常袭击犹太人,捣毁犹太人的住宅和商店,大量犹太人被迫移居国外或被大肆虐杀。如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迫出逃美国。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

    (2)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2.日本的法西斯化

    (1)背景:经济危机打击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以军部为主力的法西斯好战势力迅速抬头。

    (2)建立: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表现:对内残酷镇压进步组织,对外加紧侵略中国。

    四、法西斯势力的勾结

    1.表现: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2.危害: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1.慕尼黑会议(1938.9)

    (1)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军备战,公开吞并奥地利,却没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抵抗和制裁,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2)参加国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3)内容:签署《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4)后果: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2.绥靖政策

    (1)含义: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侵略,以维护自身利益,换取暂时和平与安全的政策。

    (2)后果: ①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②直接后果: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最终也损害了西方大国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3)大战加速器:英法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2.爆发

    (1)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初期战况

    ①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亡国。

    ②1940年4、5月间,西欧和北欧溃败;6月法国投降。

    ③英国遭到德军空袭,邱吉尔带领英国人民顽强抗拒,但损失惨重。(3)败亡原因:绥靖政策的影响、战术思想陈旧、各自为战。3.扩大

    (1)标志: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2)主要战役:莫斯科战役,德军在二战中遭到第一次大失败。4.进一步扩大

    (1)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

    (2)概况: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3)影响: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942.1.1)(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2)目的: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3)参加国: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4)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5)意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2.雅尔塔会议(1945.2)(1)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2)参加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3)地点:苏联雅尔塔。(4)内容(主要决议):

    ①德国战败后由美英苏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二、最后的胜利 1.斯大林格勒战役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2)结果:1943年2月,苏军取得战役胜利。

    (3)地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2.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时间:1944年6月6日。

    (2)标志:诺曼底登陆战役(美英盟军)。

    (3)作用: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两面夹击之中。

    3.德国投降: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发动总攻,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4.二战结束

    (1)背景: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日本拒绝投降;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展开了猛烈进攻;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也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全面结束。5.二战影响

    (1)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2)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财产被毁。(3)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6.思维拓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启示。

    (1)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2)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的繁荣

    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原因

    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科技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3.表现(特点)

    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1.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1973~1975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3.特征:“滞涨”,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4.情况: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5.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6.结果:经济形势好转,但美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经济发展受制约。

    三、新经济的出现 1.时间:20世纪90年代

    2.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3.成效(特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低通胀、低失业和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4.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四、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西欧经济的繁荣

    (1)时间:20世纪50~70年代。(2)原因

    ①主观: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②客观:美国的援助(马歇尔计划)。2.欧共体的成立

    (1)原因:经济发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

    (2)时间:20世纪60年代。

    (3)成员: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

    (4)作用: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3.欧洲一体化

    (1)表现

    ①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②货币一体化: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③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④欧盟国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2)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日本的崛起 1.战后的经济繁荣

    (1)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大力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适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许多重要生产领域,名列世界前列。

    2.危机时期: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3.恢复和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4.政治状况: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欲望逐渐膨胀,积极加大军费开支,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时间: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2.目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3.内容:政治、经济方面。

    4.后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20世纪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2)目的: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滞后局面。

    (3)内容:先经济,没有取得成效;后政治,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4)结果:国家权力分散。2.八一九事件

    (1)时间:1991年8月19日。

    (2)结果:戈尔巴乔夫失去领导地位,加速了苏联分裂局面。3.1991年底,苏联解体。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

    1.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背景)

    二战后,欧亚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国家按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很多弯路。2.东欧国家的改革

    (1)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2)目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3)概况:匈牙利改革最为突出,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4)结果:都成效不大。3.匈牙利改革

    (1)性质: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

    (2)措施: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局。经济上,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国民经济比例;调整农业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二、东欧剧变 1.原因

    (1)历史原因:仿效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激化了矛盾。

    (2)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社会危机。(3)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2.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

    3.性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4.表现: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度

    (1)背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二战后初期,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2)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经济发展: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工农业都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成就卓著。2.其他亚洲国家

    (1)印度独立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先后宣告独立。(2)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开始:二战以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获得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2.高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3.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4.结束: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政权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在古巴的美国垄断资本。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展开不懈的斗争。

    (2)70年代后期起,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利。(3)1999年底,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原因: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复国主义运动,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以巴分治: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3.战争爆发:从以色列建国后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就发生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4.影响:中东战争及巴以冲突,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对该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原因)

    1.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2.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3.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强大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①时间:1947年3月。

    ②目的: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

    ③内容: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④作用: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盟友关系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开始。(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3)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标志资本主义阵营形成。4.苏联对策: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美苏争霸

    1.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领导人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2.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

    ①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②基本态势:美国占据优势。

    ③原因: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

    ④典型事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⑤结果:双方让步,危机平息。(2)第二阶段──高潮

    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

    ②特点:苏攻美守。

    ③原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尼克松执政实行战略收缩;苏联经济实力增强,采取进攻战略。

    ④典型事例: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3)第三阶段

    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②态势:苏联全面收缩。

    ③原因:长期争霸使苏联负担沉重;美国成为最大债务国,又受到西欧和日本激烈竞争。④事例: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从阿富汗撤兵;美国同意实现有限缓和。3.美苏争霸的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一超多强”

    1.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表现

    (1)“一超”──美国(全球霸权战略)

    ①目的: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

    ②手段: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地区的事务,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科索沃战争

    1.背景: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2.时间:1999年3~6月。

    3.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人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并袭击中国大使馆,造成三名记者牺牲。

    4.影响: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势必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含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3.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世贸组织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对世界

    (1)积极性: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2)消极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例如: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很多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政局动荡。2.对中国

    (1)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应对: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24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领导人会议;同年,中国正式成为WTO的一员。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3.重要内容

    (1)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2)生物工程:①概念: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②核心: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速度快──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范围广──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影响大──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2.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一、文学名著

    1.《美国的悲剧》: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2.《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遇的失败。

    3.《等待戈多》: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以不明确的主题令人回味。

    二、现代美术

    1.欧美现代派艺术家认为,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他们运用各种新奇怪异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2.杰出代表──毕加索:西班牙著名画家,大胆追求推陈出新,1937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的《格尔尼卡》,是20世纪艺术中的珍品。

    第19课 现代音乐和电影

    一、爵士乐

    1.背景:20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人们不断创造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流派。2.起源:非洲音乐。

    3.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并很快风行美国,流传到世界各地。4.影响:对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和古典音乐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许多欧洲著名作曲家都采用爵士乐作为创作素材。

    二、好莱坞

    1.背景:19世纪末电影产生,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的发展。

    2.地位:美国电影代名词,汇集了著名的电影唱片公司、名导演和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场地,摄制出许多闻名世界的影片。3.发展历程

    (1)20世纪30年代垄断世界电影业。

    (2)低谷:①时间: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②原因: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欧洲电影业的复兴和欧洲各国政府采取的电影保护措施。

    (3)崛起:①时间:20世纪50年代起。②原因:革新制作技术、题材和方法;以大众娱乐为目的,创造出不同类型的影片来吸引观众。

    (4)主要类型:喜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警匪片、恐怖片、战争片、科幻片等。



    推荐阅读: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5篇
    高三语文作文满分(精选多篇)
    母爱的小故事初中生[5篇]
    学院乒乓球赛策划案[合集五篇]
    适合发朋友圈爆火的搞笑幽默句子(含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