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赠与合同 6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植物之美 读后感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逝水流年 时间:2024-08-06 06:56:1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植物之美 读后感

    植物之美 读后感

    看第一遍时,翻开目录,感觉到文章的脉络较清晰,从海洋讲到陆地,讲自然世界的原始到人类入侵后对植物的驯化与利用,书录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大自然的未来,是一种暗藏对植物的担心与自然安危忧虑的未来的描述。

    这本书还有一个招人喜爱的地方就是他的选图精美。有很多的获奖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不同的植物,记得有一幅图画拍摄的是一个菌柄笔直的蘑菇属,拍摄者从菌根然后镜头向上进行的摄影,周围是笔挺的桦树,换个角度对比着高达的树木,它也很雄伟。

    植物界有很多智能是未被人类探索和了解到的。书中介绍刺槐树遭虐后自身及周围树木丹宁量的增加时的标题是:非洲羚羊的神秘之死。动物所能啃食植物,可植物能杀死动物。像食肉的捕蝇草、瓶子草等,很多都有对抗动物的神秘本领。看完这部分,我深深体会植物世界的强大,在极度干旱的沙漠和其他荒芜地带,动物、植物和人类,只有植物,在最寒冷的冰雪之上,也有美丽娇艳的花朵,草本耐寒,树木耐热。他们是这世上学会忍受干旱,抵御寒冷的唯一,有了他们,才有动物存在的可能,才有人类更好的发展。其实说到发展,什么样才是我们所谓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一直以经济作为第一位的谋求发展,环境是不可能被高度重视,或和说是从根本上被拿上议题去解决的。看看我们原本没有我们人类涉足的动植物世界:蜂鸟等吸允花蜜,啃食果肉,也给他们传播花粉。美丽的世界才变的四处生机,色彩斑斓。

    当人类入侵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发生了变化。人类驯化了植物,驯养了动物,村庄创造田野,狩猎、采摘者开始种植烟草,继而开始发胀了农业,人们大批量的种植棉花,棉花创造了曾经衣物的垄断。在之后,人类更好的利用了植物和动物,美味的菜肴足以见到人类这一高智能的神奇力量。花木依然美丽,可是更多的玫瑰用在了给贵族铺地毯,只为显示一种高贵。

    前言部分有讲一棵树的故事,第一段说人类是动物枝干最后的嫩枝,前言的最后一句说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它们,人类的生命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通略的看完一遍时,才有注意到封皮的背面有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样写到:作者通过对生命源流的重新审视,对动物界及植物界各种生物的出现、适应、繁殖乃至灭绝的描述,带领我们在游历生命发展进程的同时,进行了植物学、自然学和人类学的前瞻性阐释,揭示出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字里行间透漏着对人类的责任感和社会精神。世界性的担忧莫过于环境,我们为了它不知还要再说上多少遍珍惜地球,爱护地球,周围的人类才能学会去关心它。

    读过几遍后,我产生一种恐惧,恐惧我们人类的以后,因为现在的我们,为了稻谷高产成倍的增加肥料,为了改变性状发明了“转基因”,为了挣钱,我们可以大批量的种植同一种作物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十年。为了减少品种间竞争,我们开始飞机撒药。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太多的改变,从质地上变化,我们自然界会靠丹宁杀死侵害者的树木,那么万物鼎盛的自然界会产生多们无穷无尽的力量,纵然

    高科技的先进让我们普通的非技术人员已经叹为观止,但我们真的弄懂了每一种植物了么,不,没有,那么我们如今这敌对大自然的行为是不是对自身力量的高估,因为我们根本对付不了自然,或则说,自然的力量足以摧毁人类。如果,我们仍然如此。

    第二篇:系统之美读后感

    《系统之美》

    以我这种感性、随性的人,竟然会去看《系》这本书,连我自己也很惊讶。

    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起码说明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愿意去接触另外那个我不熟悉的世界。

    书里面一些类似反馈回路之类的词我基本上第一次听说,不过这并不妨碍理解书的内容,因为作者并没有故弄玄虚,内容还算通俗、甚至有趣。但这并不表示你看一遍就能融会贯通,因为“系统”...真的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

    我想这本书适合各种不同职业的人来读,我相信他们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然,也很适合HR来读。因为没有比人和人的组织更系统、更动态、更有持续发展性的结构了。

    很惭愧,我一天中绝大多数工作时间的角色基本上类似于服务员、统计员、监督员、保姆„与系统性思考毫无关系。我可以把它归结于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但难道我自己没有麻痹甚至沉溺于此吗?我想到过主动去改变吗?

    拿人员流动来说,我们都默认制造型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高是普遍现状,但如果系统分析一下人员流入量、存量、流出量这三个变量,会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及相互起作用的因素。我们满足于只要保证一定的员工存量就可以,但考虑过这个动态平衡的代价是什么吗?我们计算过一个岗位的员工周转率以及它对产品质量带来的影响吗?考虑过未来的员工结构趋势吗?书里有一个很形象的蓄水池的模型,我们认真思考过怎么更好地利用手中的注水阀和出水阀吗?同时,还有哪些HR管理职能可以用这两个阀门来调节吗?

    书里有一句话:“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思考”。但我们不总是在用线性思考约束自己和理解他人吗?如果薪酬的作用是线性的,为什么员工涨了工资仍然对企业不满意;如果培训是线性的,为什么上了课员工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我相信最高端的管理一定是非常简单的,但在简单的管理手段背后,一定隐藏着对系统缜密的思考和对人性立体的洞悉。因简就简和因繁就简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做人也是一样。

    如果仔细琢磨,“系统”是一个很精妙、有趣的东西,而且也许它并不总是冷冰冰的、机械地运作。正因为它的动态性,它也会有偏差、出意外,甚至会因为这些“意外”形成另一个系统。而我们能做的,在被动接纳之余,也应该冷静而客观地观察、分析,才有可能去主动地驾驭。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只看脚下、不看长远,是短视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片面的;只看现象,不究本质,是盲目的。系统思考,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心智模式。任何行为以及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都是由其心智模式所决定的。能够认识到自己心智模式的局限,是一种进步,但更为重要的,是去勇敢的改变。

    这本书没有叫系统的智慧或者系统的本质之类的名字,而是叫《系统之美》,我想是因为系统如同艺术般美妙地存在,而美,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追求。

    第三篇:系统之美读后感

    平衡、和谐的真义

    ——《系统之美》读后感

    生活、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让人纠结的问题,例如:到底是将自己手边的钱拿来存入银行,还是买入现在价格下跌的黄金?工作往往刚解决中出这个纰漏,那边却又“着起火”来,难道我天生就是“救火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中无端地增加了人们头上的白发,却始终没有很好地办法去解决、减少这些困扰。

    当我刚拿到《系统之美》这本书后,并没有以很认真的态度去研读它,只是当做自己睡前的枕边读物。可随着翻看页数的增加,作者对我们身边事物站在系统层面深度地、毫无争议地分析深深吸引了我。作为有着近30年的工作生活经验的我,被作者的智慧所折服。很多以前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问题也如拨云见物般豁然开朗。

    《系统之美》以深入浅出的事例向我们描述出各种系统,生活系统、工作系统、管理系统发展的必然规律。我比较爱喝咖啡,没想到书中恰恰就以喝咖啡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人们对系统事物认知不恰当的地方。每每在系统工作中出现“疲软”、“滞后”现象时,我们常态化心理就是及时加入“刺激性”手段,就像人们在出现疲劳时需要从咖啡中获取咖啡因来让神经兴奋起来一样。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就像人的精神,总会有“高潮”有“低谷”,出现精神“低谷”需要的是补充能量或者美美睡上一觉就能再次饱满起来。同样,当工作中出现“低谷”时,咖啡因式的刺激只会带来短期成果,而这种成果是建立在对事物前进发展原始能量的透支,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这一原理的认识使我明白了工作中自己为什么常常成了“救火员”,正是因为我的一些工作方法违背了事物系统发展的规律。

    《系统之美》对我们解决问题也指出了几点重要思路。第一:对任何工作开展之前一定要建立一个“大容积”的系统体系,就像水在河道中,遇到大雨天就会四处流溢泛滥,但如果水在湖泊中,只会满而不溢。所以,工作中要建立有包容性的工作体系,要有一定的容错性,这样才能保证事物发展有良好空间。

    第二:对应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找到根源性解决办法,就像人生病了,吃药、打针只能是临时对策,是防止病情恶化的手段。想要彻底改变

    身体健康情况还得靠加强运动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就像我们推行的现场管理,针对发生的问题要从源头对策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三:关注系统的管理不是对结果的管理,要注重过程,尤其要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反馈”性问题。例如人口管理,人口多了,平均资源分配少了,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在相同的生产力下,降低人口,平均资源分配多了,生活水平就会提高。管控的重点是要考虑人口下降生产力是否也在下降,如果不把握这种过程反馈,一味地为降低人口而去降低人口,会对整个国家经济系统带来灾难性后果。结合我们工作中常常提到的“省人化”管理一样,想要真正减少作业人员,首先要保证在不降低生产节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通过对《系统之美》这本书的学习,让我不但对现有工作、生活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增加了自己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的角度,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习惯性思维所带来的错误,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更成熟、更理性、更稳健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中各种困难与挑战。

    所以,作为一名冲压车间老资历的党员,我对学习——进步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今后工作中,要以自己学习的经验积极鼓励车间年轻员工们多花时间投入到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生平衡、和谐发展之路的真义!

    第四篇: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

    (一)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两三年前,当时看的是电子书,虽然没太仔细看,但是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这些互联网应用背后的数学原理。

    前段时间,我在小孙同学的桌上看到了《数学之美》的纸质书,就向他借来读。虽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实际上借了书也没能好好读,断断续续读了有一个月才读完。

    由于工作背景的缘故,吴军博士的这本书主要内容集中在语言识别和搜索领域,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确实反映了很多共同的道理。我总结了几点供大家探讨。

    1.简单就是美

    欧拉公式,最美的数据公式之一。

    虽然在大家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但是很多数学规律却能用非常简单的公式表示出来。我想“简单却非常有用”或许就是数学之美的内涵吧。

    书中作者给了很多“简单却非常有用”的例子,比如简单的布尔代数就是搜索引擎的数学基础;比如助Google一举逆袭成为搜索老大pagerank算法就是矩阵乘法迭代结合TF-IDF公式;地图导航搜索就是简单的动态规划;统计语言模型可以轻松解决看似难度、复杂度超高机器翻译、语音识别。

    数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简单的模型可以干大事。从本质上讲,数学的思维方法就是抽象与简化。简单的模型怎么来?靠的是先抽象,后简化。对于复杂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抽象,然后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它。选择了合理的模型就成功了一半。但是有了模型,往往模型看着简单,但求解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合理假设继续简化,或者说通过增加合理的假设条件来简化计算。以书上提到的马尔科夫链为例,虽然公式的求解非常困难,但是一旦加上适当的假设,问题就一下子简化了非常多。

    所以,针对纷繁芜杂的现实情况,我们一定要能时刻准备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定要做到大胆合理假设,尽可能的简化问题,抓住其主要矛盾,先用很小的代价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剩下的部分再分步解决。

    2.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者说到,技术分为术和道两种,具体的做事方法是术,做事的原理和原则是道。技术容易学,但也容易落伍,所以追求术的人一辈子工作很辛苦,只有掌握了道的本质和精髓才能永远游刃有余。真正做好一件事没有捷径,需要一万小时的专业训练和努力。

    道是什么?道实际上就是方向,就是判断。

    我想有些领导之所以成为优秀的领导,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道,反而对具体的术不那么关注。

    举个书上的两个例子,都是关于搜索的:一个例子是搜索的本质是什么?自动下载尽可能多的网页;建立快速有效的索引;根据相关性对网页进行公平准确的排序。另一个例子是搜索引擎作弊的本质是什么?是在网页排名信号中加入了噪声,因此反作弊的关键是去除噪声。

    所以,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善于理解事物的原理与本质。要先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才是怎么做。再比如,在学习某个软件或某项技术时,就需要先掌握它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机制,以便于我们判断其适用的场景和不适用的场景,而不是先去熟悉怎么用它。

    3.循序渐进、逐步演化

    书上对自然语言处理着墨很多。最初的自然语言处理是基于规则的句法分析,但是一段时间过后,人们发现句法分析的准确率很难提升。正当句法分析派走投无路的时候,统计语言模型出现了,而且越走越顺,很快就把句法分析派远远抛在了后面。问题就来了,那为什么最开始科学家们不直接研究统计语言模型?答案当然是不能,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因为统计语言模型所需要基于的大数据量的语言库还没有,大规模并行计算的能力还不够。同样的,统计语言模型就是最好的吗?当然是不尽然,科学家们现在开始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相信不久的将来,语言识别、机器翻译会有另外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往往最后的结局都是失败的。

    对我们团队而言,不管是架构规划也好、系统建设也好、管理工作也好,更是需要找准突破口,循序渐进,逐步演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数学之美读后感

    (二)看数学之美,悟技术之道

    周旭龙

    一、关于此书

    数学之美

    记得几年前看完了《浪潮之巅》之后,便知道了吴军老师还有另外一本非常出名的著作《数学之美》,但是一直没有列入计划阅读。直到2024年我看完了《硅谷之谜》以及《智能时代》之后,便自己上网买了一本第二版的《数学之美》。正如李开复博士所说:“在我认识的顶尖研究员和工程师里,吴军博士是极少数具有强大叙事能力和对科技、信息领域的发展变化有很深的纵向洞察力,并能进行有效归纳总结的人之一。”,正是因为在前面几本书中我看到了吴军老师强大的“讲故事”的能力,他能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技术原理讲清楚,这就十分腻害了,在《数学之美》中他也再次展示了这一点。

    最近除了阅读《数学之美》,还订阅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每天在早上洗漱时听一封信,在睡觉前也会听一封信,借吴军老师之眼去看世界,也可以读到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对于各种事件非常独特的见解,以丰富自己的眼界。在此,感谢之前Sobey公司的我的前老板刘总的推荐,我也将《硅谷来信》推荐给你们(可以利用你们的碎片时间来学习)。

    二、看数学之美

    Part 1 简单即是美的方法

    这本书一共29章,主要介绍了这些数学方法:统计方法、统计语言模型、中文信息处理、隐含马尔科夫模型、布尔代数、图论、网页排名技术、信息论、动态规划、余弦定理、矩阵运算、信息指纹、密码学、搜索技术、数学模型、最大熵模型、拼音输入法、贝叶斯网络、句法分析、维特比算法、各个击破算法等。

    例如,在统计语言模型一章中,我们会发现原来使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就可以解决复杂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问题,但是使用很复杂的文法规则和人工智能却做不到,而这些仅仅需要我们了解概率论和统计学的知识就可以应用到工程中。(当然,最先提出将统计学方法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工程问题的先驱们是真的值得我们为其鼓掌的!)此外,简单的布尔代数就是支撑搜索引擎索引的数学基础,一个漂亮的pagerank矩阵乘法迭代加上一个TF-IDF公式,就可以大程度地改善搜索结果的质量,()无一不体现出简单即是美的特点,而数学模型刚好符合这个要求。

    又如,在信息的度量和作用一章,我们再次回顾了信息熵的重要性,这也是吴军老师一直在重复提及的信息论(吴军老师喜欢站在信息论的高度看问题,而不只是看到片面的表象)。一个事物内部会存在随机性,也就是不确定性,而从外部消除这个不确定唯一的办法是引入信息,而需要引入的信息量取决于这个不确定的大小。就像我们在追一个女生的时候,很多时候往往不是一拍即合,一见钟情的,只有互相表达的信息(即引入信息)足够了,才会消除各自对于对方的顾虑。等到引入的信息量消除了处在两个人之间的屏障,那么我们就可以跟对方告白宣告在一起了。

    本书中介绍的所有的这些方法在吴军老师的笔下都只为了突出一句话:数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简单的模型可以干大事。

    PS:对于书中提到的大部分的数学模型都有其开源的代码实现,而我们这些工程人员只需要使用这些开源工具到自己的实际项目中即可,么么哒!

    Part 2 传道授业的专家们

    这本书除了在高层讲述数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主要是语音识别等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基本原理(吴军老师称其为“道”)外,还穿插了一些传道的专家们的故事,包括:贾里尼克、辛格、马库斯以及维特比等。

    比如,吴军老师的博士生导师贾里尼克教授。贾里尼克教授少年坎坷,也并非开始就投身到自然语言方面的研究,关键是他的思想和他的道。贾里克尼教授治学严谨、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导,教授告诉你最多的是“什么方法不好”。这让我回想起当年看李开复博士的《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听到的一句话(李开复博士的导师罗迪教授给李开复讲的一句话)“我不赞同你,但我支持你”,于是也就有了李开复在语音识别领域的一鸣惊人的成就。贾里尼克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先在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接着在IBM任职,之后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书。他的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第一,提出了统计语言识别的框架结构;第二,共同提出了BCJR算法;第三,领导建立了世界著名的CLSP实验室。

    又如,辛格博士现任主管Google搜索的高级副总裁,并被学术界公认是当今最权威的网络搜索专家。他奉行简单的哲学,并一直坚持寻找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在于,吴军博士在设计分类器时,依照吴军力求完美的态度,应该还会花很多时间去尽善尽美,但是被辛格博士止住了,“在工程上简单实用的方法最好”。这种做事情的哲学其实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先帮助用户解决80%的问题,再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是在工业界成功地秘诀之一。许多失败并不是因为人不优秀,而是做事情的方法不对,一开始追求大而全的解决方案,之后长时间不能完成,最后不了了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一样,在项目开发设计中,很多人不管业务场景和技术要求,一上来就这种架构那种模式,往往不考虑到底这种设计是不是大牛拉小车,最后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交付时间被延后,既让用户不满意也让部门不满意。

    三、悟技术之道

    吴军老师在《数学之美》中提到:“这本书的目的是讲道而不是讲术。很多具体的搜索技术很快会从独门绝技到普及,再到落伍,追求术的人一辈子工作很辛苦。只有掌握了搜索的本质和精髓才能永远游刃有余”。回到我们日常的开发工作中,作为IT工程师,程序员,要跟上技术的大潮流,需要学习的技术太多太多,如果一味地只为去追技术的脚步,那么我们也会很累很累,而且可能会是花了80%的时间却只得到了20%的效果,更别谈期望值最大化了,或许根本就达不到你期望值的60%。相反,比如cnblogs(博客园)在招聘工程师一直提到的“3大原理,2个协议,1种结构”(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TCP/IP协议、HTTP协议、数据结构)却是没有怎么变化的(甚至是短时间不会变化的),而这些东西恰好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这些所谓的计算机系的毕业生,所谓的科班毕业生所缺乏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在大学期间将这些东西真正地学好,而只是为了所谓的几个学分去图书馆奋战一两个周末而已)。站在高处向下看,也许我们一直看不到底,但是站在底处却是可以看见底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毕业之后还要去重新温故操作系统原理和数据结构等科目的原因。

    愿我们能够在底层站的更稳后,能够以一种更加全局的视角去看待上层建筑,感悟技术之道!

    数学之美读后感

    (三)《数学之美》,读来确实有感:数学美。

    ——邓毅雄

    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

    读来确实有感:数学美。

    ——邓毅雄

    这本书,主要涉及自然语言处理、网络搜索引擎等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不属高大上,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有的甚至属中等数学,如余弦定理。像较好解决复杂的自然语言识别与翻译的统计方法,只是条件概率与马尔可夫链的应用;解决网页排名的PageRank算法,其核心是数学的n维向量和数值计算中的迭代法;密码学中的公开密钥方法,仅仅是较大素数的乘、除运算而已,等等。复杂的现实问题,简单的数学方法,彰显数学之韵味和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源自数学的概括与抽象。而数学的抽象,又恰恰是许多人难以接受数学之梗阻。所以,一般来说,能够欣赏到数学之美,必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不过,吴军的《数学之美》,语言通俗,略沉心境,顺利读懂其要义,应该是不难的事。有这种说法,真正的大师,能够将复杂的东西,通俗表达。这话我不尽信,但也确实佩服那些把数学理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描述的专家,读了《数学之美》,觉得吴军博士不错。

    人类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包括各国各民族的语言)、音乐、绘画等,数学也是一种语言。读懂各种语言,需要下一定功夫,只是有些语言本身比较通俗,功夫不用太深,但像数学这样的语言,数字化,符号化,抽象化,逻辑化,难言大众望而生畏,也着实不少人望而却步。如果我们的数学老师们,能够将这些“化”都“简化”,或者尽量简化些,那是不是有更多的人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呢?也许吧!然而,毕竟数学除了作为工具性角色,还要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一味地简化和通俗,那种逻辑思维的特征要素,失之亦可惜呀。前些日,读了保罗.洛克哈特(美国)的《度量:一首献给数学的情歌》,其对形状和运动的度量叙述,非常通俗,给人启发,但对我这数学背景出身的人来说,因思想深处固守那份对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呆痴,而总感觉其味不够,犹如爱好辣味的江西人,怕不辣二无味。

    五世纪著名数学评论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之美表现丰富,如美的形式符号、美的公式、美的曲线、美的曲面、美的证明、美的方法、美的理论等。从内容来说,数学之美有可分为结构美、语言美与方法美,数学也有简洁之美、对称之美、和谐之美。罗素说,数学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所以,欣赏数学的美,是需要一定能力和技巧的。

    数学的应用,也是数学美的特征。科学发展到现在,数学应用无处不在,数学应用的方法很多。一个数学的抽象,包含了无穷的客观现实。解决问题,尽量方法简单,能简不繁,是一种原则。数学应用之美,就在于简单,在于巧妙,在于效奇。

    作者:邓毅雄

    第五篇:《秩序之美》读后感

    《秩序之美》读后感

    高建萌

    年初,公司推荐《秩序之美》一书,要求大家认真阅读并发表读后感想,当时粗略翻了一下,也没有认真细细领会。近日拿出来通读了一遍,觉得确实是一本好书,整篇文章没有琐碎的说教,它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列举了许多名人(如拿破仑、甘地、周恩来、李嘉诚、任正非等)及平凡职场员工的经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名职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如何以遵循“职场秩序”来达到修炼情操、提高职业化素养和美德的目的。

    说到“秩序”,联想起今年6月份参加公司组织的欧洲行,所到之处,不论在意大利罗马的大街上,还是在瑞士的风景区和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我们看到时时处处都体现了欧洲人井然的秩序观念,使所有人都能够享受着遵守秩序带来的良好生活环境,欧洲人的秩序观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秩序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它是和谐社会的一块基石,遵守秩序也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体现。而秩序观念更是必须长期的养成教育和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和奏效,同时秩序观念的形成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经历,它的过程确如书中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秩序创造和谐世界,人性不仅有善的一面,也有不服秩序、背叛妄为的一面,因为人们没有彻底体会到秩序给人带来的妙处。”

    作为一个职业员工必须懂得:你想在工作中做出一番业绩,必须做到爱岗敬业。所谓“爱”,首先要爱企业、爱团队、爱工作,要求

    凡事都能以“爱”的角度去面对一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想到我所付出了努力而达到目的是为了公司利益,何乐而不为?同样结合我们的物管工作,面对我们的服务对象—业主来说,“爱”也要贯穿在具体工作中。时时处处为业主着想,我们提出的物业服务准则“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过程亲情化” 就体现了“爱”的一面。只有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工作业绩来,所以说“仁爱”是职业化美德的根基一点不错。

    员工爱企业还体现在你对公司是否忠诚不二,正常的人才流动无可非议,但是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天到晚抱怨不断,这种人就是缺乏职业素养,不忠诚,不职业。我认为职业化素养是员工最基本的素质体现,它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义务,是对社会、对企业的一种承诺。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你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职场中我们还应该感谢领导的知遇之恩和提携之恩,公司的关爱之恩,同事的协作之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要怀着知恩图报的心态、懂得感恩的人,为自己能有幸投身到这样一个团队感到高兴,才能发现工作着是快乐的,勤奋工作将会使工作更加愉快,更有效率。

    让我们遵循“秩序”,不断修炼职业情操,踏实、高效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与公司和谐共进!



    推荐阅读:
    植物之美 读后感
    江苏盐城市建湖2024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题(最终定稿)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
    中职学校省级骨干教师农林类培训总结(共5则)
    幼儿园小班上学期班务计划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