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年终工作总结 致辞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样例5]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玄霄绝艳 时间:2024-08-26 21:11:4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

    故事就像一幅画卷,把干瘪的道理加以润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很多同学都会在有时间的时候找一些古代名人简短励志故事来看,那么古代名人简短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欢迎查阅。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1

    支撑一个人前行的动力不是成功,而是通往成功道路中的那些信念。一些名人的出现都是不平凡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因此,大家想要成功需要经历很多的坎坷。下面为大家介绍有关司马迁忍辱负重的励志故事,朋友们能够收藏本文。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最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先,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状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超多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此刻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之后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情绪忧愤的状况下写的。这些着名的着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向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着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着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述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着作,司马迁依靠自己的信念,创造了奇迹。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2

    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其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还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本草纲目》内文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做官来的有趣多了。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时珍22岁时,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难以通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

    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巨着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着述。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多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着。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即流传于全世界。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3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他是唐朝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岁时国家发生**,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4

    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

    可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

    “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5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

    第二篇:古代励志故事

    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古代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一: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二:诸葛亮勤奋好学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三: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四: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五:孙敬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六:诸葛亮勤奋好学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七: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八: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经典语句)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九:《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十:《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十一:《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十二:《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十三:《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十四:《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十五:《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十六:《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十七:《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十八:《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十九:《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二十:《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二十一:《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二十二:《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二十三:《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二十四:《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二十五:《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二十六:《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第三篇:古代励志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一: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古代励志故事二:诸葛亮勤奋好学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古代励志故事三: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古代励志故事四: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古代励志故事五:孙敬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第四篇: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感受故事带来的积极向上正能量,为人生奔跑路加注一股动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渊博的医学和高超的医术。


    第五篇:古代励志故事中学生

    一个励志的小故事,或许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迪,让我们受益匪浅,遇到挫折就放弃就是彻底失败,这样永远不会成功,生活就是需要不断的激励来让自己前行,要获取真正的成功,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艰辛,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励志故事中学生,欢迎查阅。

    古代励志故事中学生1

    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其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还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本草纲目》内文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做官来的有趣多了。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时珍22岁时,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难以通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

    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巨着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

    在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着述。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多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着。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即流传于全世界。

    古代励志故事中学生2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他是唐朝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岁时国家发生**,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古代励志故事中学生3

    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

    可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

    “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古代励志故事中学生4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古代励志故事中学生5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号山谷。他出自苏东坡门下,诗与东坡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为“苏黄”。黄山谷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他不只有文名,也非常的孝顺,也因为这个原因,而遇到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

    山谷中进士后,二十六岁就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知州。有一天午睡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衙府,来到了一户人家前。门口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张摆着一碗芹菜面的供桌前。婆婆手上拿着香,一边呼喊着:“某某人!回来吃面了。”山谷不自觉的端起面来就吃,吃完后就走回衙府中去了。

    醒来后,梦中之事,历历在目,口中还留有芹菜的香味呢,让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午睡梦中他又来到了昨天的地方,而口中还留着芹菜的香味,山谷不禁惊醒,飞快的爬起来穿好衣服,循着昨天日梦中所记忆的路走去,最后来到一户人家,主人正是昨天梦中见的婆婆。山谷便问她昨日吃面之事。

    婆婆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因为她生前最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这天,我都会供一碗芹菜面,喊她回来吃。”山谷问她女儿去世多久了,婆婆说:“已经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己今年也正是二十六岁,而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诧异之余,就跟婆婆聊起她女儿在世时的种种情形。

    婆婆说,她女儿在世时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吃素信佛,也很孝顺,在她二十六岁前还说一定会回来看她的。婆婆并指着屋中一个大木柜说,她女儿生平所看的书,全都锁在里面,只是不知道钥匙放到哪里去了。奇怪的是,山谷那时突然记起了,以前放钥匙的地方,并且找出钥匙打开木柜,在里面发现了许多文稿。他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他今生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竟一字不差全在这些文稿中。

    至此,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白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亲啊!于是将婆婆接回衙府中,奉养余年,后来他走上了参禅悟道的路。

    清代的文学家袁枚,在听到这个故事后,不禁叹息道:“书到今生读已迟”。前世今生,牵牵绊绊,看似玄奇,未必子虚。在人生中,一些偶然的相遇,一些隐约的记忆,一些反复的梦境,也许其中就包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缘呢!

    古代励志故事中学生



    推荐阅读:
    经典古代励志故事初中[样例5]
    最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标题(十八篇)
    最新狼图腾的阅读心得(14篇)
    边城读书分享心得(11篇)
    最新土木专业实训心得(19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