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开电大专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年终结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开电大专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年终结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
1.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创新、包容、厚德、谦虚、务实、奋进、诚信、务实、兼容、好学、互信、互利、协商、尊重、爱心、公德、平等、平和,“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它的内涵深刻,它的意义深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中国精神”的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终极归属感与荣誉感,使中国人为了祖国的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必须传承的。我们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中国精神”,才能具备更高更可贵的“中国精神”,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的革命精神,“中国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是树立和弘扬的中心任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是坚强不屈的中国魂,“中国精神”就是中国魂,需要弘扬那种让中国人自强、自信的国民精神和民族精神。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精神与今日全球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以及国家荣誉相匹配,并有益于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中国精神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中国精神包含着阳刚与阴柔两个层面。”自强不息,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超越性,显示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而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及精忠报国,则是中国精神超越性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内在性与超越性方面,一阴一阳,刚柔相济,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两个层面,并塑造了中国国民的基本人格模式。
2.中国精神的两大核心价值:和谐与中道。中国精神推崇“和谐”,表现为天人间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间的社会和谐、人与自我的人格和谐,也表现为民族与国家间的政治和谐,中国传统所信奉的正是和平主义,孔子的大同理想即表达了这一理念。
“和谐”的前提:(1)是整体的团结与合作,和谐是整体的有机化、组织化以及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因此,中国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也特别推崇集体荣誉感,在现代世界尤其表现为国家荣誉及其国家认同。(2)“和谐”乃多样性的并存与互补,所谓“和而不同”,整体的团结与合作不是抹掉个体,恰恰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并让个体分享整体的效能及其荣誉,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精神同样强调个体,但并不因此丧失整体性。(3)和谐是有主体性的,乃是主体的自立、自信与自强,因此绝非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更不是示弱。
3.持续不断的生成、创新与转化精神。中国精神秉持变化与流动的生命观,不承认绝对不变的实体,而是主张世界的生成变化,从宇宙万物到族群人伦,从自然系统到人的教化系统,从形上之道到形下之器物,从生命本体到社会文化及其解释,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并遵循运动变化的辩证法则。在其现代复兴过程中,中华民族更是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及其复杂局面,勇于担当、革故鼎新、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持续推进中国传统包括中国精神的现代转化。
4.共同的华夏认同及其卓越的包容性与涵摄力。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境内诸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传统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中国精神具有卓越的包容性与涵摄力,能吸纳或兼容一切外来的民族精神及文化传统。
事实上,中国文化传统长期以来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一直就在通过不断欣赏和学习外来文化,吸收其精华,进而成就了华夏文化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传统,并在今日全球时代形成更加积极的作为与贡献。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境。在当代中国,兴国强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兴国强国之路,首先需要兴国魂、强国魄,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中国精神始终是激励和支撑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前赴后继、英勇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一步一步接近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重重磨难而不断走向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儿女始终高扬中国精神的旗帜,并根据时代和实际不断赋予其新的生机活力。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在当代中国,必须用中国精神引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中国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综合体现。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能力和军事力量等硬指标,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等软因索。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激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到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国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答案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兴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大学生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最椒本的是要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勇于创新的实践者,用实际动展现出弘扬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之一。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中国古人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强调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对欲望进行引导和控制,时刻对私欲、贪欲保持警惕。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是古代思想家们的主流观点。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道德理想是激励个体的精神内驱力,是凝聚社会整体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道德理想主义情怀,无数志土仁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心怀天下,利济苍生,为追求道义、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境界说和诸种理想人格,虽时代不同,类型有别,但其共同点是关注人的精神品格。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强调要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重视发挥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重精神的优秀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就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明确指出民族复兴不仅表现为经济腾飞,更要有中国精神,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二、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在当代中国,兴国强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兴国强国之路,首先需要兴国魂、强国魄,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始终是激励和支撑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前赴后继、英勇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一步一步接近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重重磨难而不断走向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儿女始终高扬中国精神的旗帜,并根据时代和实际不断赋予其新的生机活力。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在当代中国,必须用中国精神引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综合体现。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能力和军事力量等硬指标,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等软因素。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激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
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价值认同的标识、传承发展的支撑,是推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
1.简述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确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宪法比其他法律的要求更加严格;在内容方面.宪法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宪法是国家法律当之无愧的“家长”。
在宪法的统帅下,形成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等,保障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
民商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权、债权、婚姻家庭、公司、保险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它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106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做斗争的有力武器。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2.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一、社会公德基本要求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2.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3.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保护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人民未来。从根本上说,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5.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认真学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和基础。
2.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一个具有社会公德的人,不仅要熟知社会公德规范,更要有自觉遵守、维护社会公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要在形成正确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
3.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社会公德需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践行。
4.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提高对网络内容和信息的鉴别力,积极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使网络成为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5.健康进行网络交往。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人际交往,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品德培养的网络交往。
6.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理性对待网络。
7.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
二、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爱岗敬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中的诚实守信,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3.办事公道。以公道之心办事,是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做到公平、公正,不损公肥私,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
4.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形成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又都是服务对象的良好秩序与和谐状态。
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就就业业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泰献社会的精神。
(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目的,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对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2.提高职业道德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现了“铁人”送喜、“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新时代雷锋”徐虎等大批职业道德模范,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3.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许多青年志愿者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为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热情服务。
三、家庭美德基本要求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1.尊重人格平等。恋人间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伤病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要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
4.尊老爱幼。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和家庭的希望,在他们还不能自食其力时,需要得到成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照顾与培育。
5.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重要的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
6.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的主要成员,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中国历来用“相敬如宾”、“琴瑟和谐”以及“比翼鸟”“连理枝”等来比喻和形容夫妻之间的和睦关系。
7.勤俭持家。勤俭是家庭兴旺的保证,也是社会富足的保证。要尊重父母劳动所得,体谅父母的辛苦操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俭,尽量减轻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负担,这就是对父母和家庭最实际的贡献。
8.邻里团结。搞好邻里团结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做到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宽以待人,团结友爱。
(二)弘扬家庭美德
1.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千千万万“家和”的力量,离不开许许多多“最美家庭”的滋养。
2.营造良好家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家风不正,家庭成员的个人品行也容易出问题。
3.遵守婚姻家庭法律规范。婚姻家庭关系不仅需要道德来系也需要法律来调整,遵守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是自觉遵守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四、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道德修养有助于正确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自已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适应社会进步和个人完善的需要。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个人加强道德修养,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身体力行。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面是人们联系社会实践在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射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二)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1.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一个趣味高雅的人,才可能变得高尚、纯粹、有道德,才可能有益于社会和他人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品位上,做到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2.脚踏实地,敢于担当。追求崇高人生境界是一个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更是一个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提高人生境界,归根结底要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来实现。我们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而绝不能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能随大流,更不能甘于落后。
3.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检讨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防微杜渐、善始善终,以坚如磐石的意志和信念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成就人生的辉煌。
2.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请问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哪些种类?[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四大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中做出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
①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也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批评、建议权,检举、控告、申诉权和取得赔偿权等。
②人身权利和自由。人身权利和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享受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其内涵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权;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等。
③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公民享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是实现自由平等社会的基本要求。其内涵包括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文化活动权等。
④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3.试论成就出彩人生的途径是什么?[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1.人生理想是出彩人生的总开关。人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有了理想,他的才华才能发展得更快,生活才有质量,人生才能出彩。人的自身价值如果能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顺利实现,那么他在为目标奋斗过程注定是出彩的,他努力的结果也注定精彩。
2.“三不怕”是出彩人生的基石。“三不怕”是指:一不怕苦,二不怕难,三不怕吃亏。第一,不怕苦。俗话说:“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都是鼓励人们要经受
住辛苦的考验,面对辛苦的时候不怕苦,敢
吃苦,能吃苦。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干劲,这样一种行为,才可能走向人生的精彩与辉煌。具备好的心态才不怕苦,肯吃苦、能吃苦,才能苦尽甘来。第二,不怕难。“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世上无
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都说明一个人要
想登上人生出彩之巅,除了不懈努力之外,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永恒的信心!人生出彩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去实现。大凡成功人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着坚强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地沿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困难是成功给你的一项考验,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三,不怕吃亏。“吃亏是福”,“吃亏决不亏,有舍才有得”。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睿智。人生
一些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斤斤计较,给自己增加痛苦。不如不谈得失,放下名利,享受生活的快乐。吃得亏中亏,方得福外福。
3.终身学习是人生出彩的源泉。一个人不熟悉、不懂的东西很多,要多读书、多实践、多感悟。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不致孤陋寡闻;实践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不使学到的知识束之高阁;感悟可以提升境界,增强举一反三的本领。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多元化、数字化,读书学习是一种基本技能。如果不读书、不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4.对生活永远充满激情是人生出彩的动力。激情是一种有矢量性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它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工作。有了学习、工作的激情,再枯燥的课程和工作也
会变得丰富多彩。
5.精益求精是人生出彩成败的重要因素。有位年轻人来到一家著名的酒店当服务员。这是他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因此他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但让他没有想到是,在新人培训期间,上司竟然安排他洗马桶,并要求他必须把马桶洗得光洁如新!面对马桶,他心灰意冷。这时,一位前辈出现在他的面前,她什么也没说,而是亲自洗马桶给他看。看到马桶洗干净了,她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当着他的面一饮而尽。这位前辈用
实际行动告诉他:经她洗过的马桶,不仅外表光洁如新,里面的水也是干干净净的。前辈的示范给他树立了好的榜样,从此他安心洗马桶,而且将工作做得无可挑剔。他也可以当着别人的面,从自己洗过的马桶里盛水喝多次喝。后来,这位年轻人成了世界旅业大王,他就是希尔顿。
6.热情、礼貌待人是人生出彩的润滑剂。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
社会这个大舞台。所以我们需要有融洽的关
系。包括融洽的家庭关系、亲友关系、同事
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这些关系的好坏直接影
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心情,从而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影响到我们的人生道路。在我看来,只有热情、礼貌待人,对人以微笑就能营造
良好融洽的关系,这是人生出彩的润滑剂。关于热情待人:(1)一个人是否热情,决定了我们是否喜欢他、亲近他、接受他。(2)一个人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热情。(3)热情能带来幸运,因为人们都喜爱热情的人,对他们也更宽容,更容易满足他们的要求。(4)热情不仅有助于你在事业中的形象,还能让你体验生
活的美妙情节。(5)冷漠的人真正的不幸是排斥了自己生活中的机遇,关闭了幸运的大门。(6)热情的源泉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和信赖。关于微笑对人:(1)从心底发出的微笑,它能传达很多情绪信息,它似乎在对别人说:“我喜欢你,我是你的朋友,也请你喜欢我。(2)微笑具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它是一个非常主动的信号,这比应别人情绪要求而做出的反应更有力得多。因此,微笑还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你是一位能够接受我的微笑的人。(3)由于我们的微笑,使对方更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他人敬重的人,从而有一种被肯定的幸福感。所以他也会快
乐地对你微笑,这便是为什么微笑更能感染人。(4)研究表明,彼此相互微笑的人,他们动作也协调。动作与生理反应协调,彼此之间越觉得融洽、愉快而且情绪高昂、相处自在。
7.助人为乐是人生出彩的秘诀。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助人为乐是人的美德。人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从心理上充实了自己、快乐了自己。而且你可能想不到,有哪一天
你帮助过的人会给你以回报,而那种回报
可能就是助你取得成功、人生出彩的“临门一脚”。
8.贪婪是人生出彩的天敌。人是充满欲望的动物,但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是有思想的,人懂得活着和怎样活
着。这两个是不同层面的问题,活着,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怎样活着,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正如古人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才能实现人生的平安、富足、喜乐,才有人生出彩的可能。贪婪无度、放纵不羁,最终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更不要提人生的出彩了。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出来的法的本质是什么?[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第一,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第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第三,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第四,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2.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把法的本质首先归结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开始触及到了统治阶级对立社会的法的本质。但如果认识停止于此,仍摆脱不了唯心主义。要彻底认识法的本质,认识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还必须深入到那决定着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中。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
4.结合个人实际,论述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至关重要。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就是因为缺乏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客观条件。
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价价值实现的社会客观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根本价值追求,为人确定和实现生价值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大学生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素。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却未必如此。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的主观努力不起作用。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其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具有参加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健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青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呼唤大批高素质人才。同学们要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社会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好高骛远,畏惧劳苦,贪图安逸,最终只能虚度年华,抱憾终生。
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已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同学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参考答案二:
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至关重要。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是因为缺乏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客观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大学生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建立在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人的自身条件会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未必如此。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风华正茂,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受自身社会经验偏少、知识储备不够等方面的限制,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因此,大学生要针对自已成长成才过程的实际,注重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客观地认识自己,准确把握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自身条件。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的主观努力就不起作用。事实上,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正如人们经常说的,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以提升。大学生可塑性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参考答案三:
价值观是支撑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们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因而,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一、科学的世界观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客观世界解决客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和对待人生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克思虽然生活的时代与我们不同.但他对世界的根本观点从对人生的理解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永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导向作用
理想就是人生奋斗、追求的总目标。远大的理想就像人生航船的灯塔一样.始终引领着大学生的成才方向。一名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越强烈,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就越大;追求的目标越明确,成功的机率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远大的理想还需要坚定信念的支撑,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理想信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还影响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他们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社会创造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
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大学生亦如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奋斗和创造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自身价值,片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个重要的内容。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而不在于创造,索取的越多、价值就越大。这种观点极其荒谬,因为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个人的需要离不开社会的供给。
一个人只有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一生甚至走向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的根木原因所在。
四、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观
人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贡献,讲奉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每一位大学生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都希望自己大学毕业以后建功立业、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谓人生价值,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一个哲学范畴。人生的价值不同于商品的价值,它包括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两个方而。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他们既有一般社会人的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特殊属性。在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主要体现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大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其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方面。因此.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和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两者的完美统一。
1.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
“我哪有什么财富呢?作为一个大学生,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学费都交得紧紧张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看人家……”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我们对财富理解片面了。财富并不只是权力、金钱,它们只是财富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种而已。
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仗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当年林岗一生坎坷,屡受挫折,谁相信这位鞋匠的儿子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呢?邓小平三起三落,当年人们“批邓”时,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为中国设计一副崭新的蓝图呢?比尔•盖茨中途退学时,谁会想到他能成为世界首富呢?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世界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其前提只有一点:我还活着,我要努力行动,我有信心,这是人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个重要的财富就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请万分地珍视它们!你没什么大出息,可是你毕竟考上了大学,前途光明。家很温暖——这份亲情是财富,终生值得珍惜。虽然你没有发财又很想发财,但没有去偷去抢去骗去胡作非为,勤俭持家,虽然不富裕,可还是乐于助人,亲戚关系融洽,同学朋友们喜欢与你在一起——这种善良品德、气节操守、为人处世也是你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也许没觉察到它们的重要,但它们终究会给你一份回报。
第三,你的抱怨表示你对现状有所不满意,你在试图努力改变它们,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欲望、上进心也是财富。
也许现在的不如意、逆境、挫折乃至苦难都让你觉得难过,但这都是你的财富!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从苦难中走来的。在逆境中,我们会经受各种考验与锤炼,百炼成钢,成就我们非凡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苦费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
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推动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算是真正人的生活。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202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试述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是法,作为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具有法律的共同特点。但它又是特殊的法,这些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在内容上不同于一般法律。它的内容在于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
第二,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其他一般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中通常都对国家的立法原则做出规定,使立法机关在进行日常立法活动时有所依据,并通过自己的立法行为使宪法具体化。因此,宪法又被称为“母法”“最高法”“妈妈法”,普通法律则被称为“子法”。
第三,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其法律效力高于其他一般的法律,一般的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四,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最根本的活动准则。一般法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例如,民法是调整公民和法人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法律;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刑法是关于刑事犯罪、对罪犯惩罚的法律;诉讼法是关于诉讼程序的法律等。而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根本的活动准则。
第五,宪法修改的程序比一般法律严格。
5.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首先,应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时,往往只看到二者对立的一面,看不到二者统一的一面。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不符合理想预期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另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一日遇到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觉得理想遥不可及,丧失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直至最终放弃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其次,应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远大,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越漫长。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着艰险和坎坷。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遭遇到一点困难、曲折或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
最后,应谨记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它的事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变化,只是赋予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水远不会过时的;另一方面,讲艰苦奋斗,并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不怕吃苦,无畏牺牲。当代中国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奋斗。
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学习上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参考答案二:
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确,在追求求理想的过程中,敏感的青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于思想活跃和年大学生来说,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感,这就需要正明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一、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时,往往只看到二者对立的一面,看不到二者统一的面。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觉得理想遥不可及,还是“现实”一点好,甚至有人因此陷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的原因,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病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二、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遭遇到点困难、曲折或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难以体会到实现美好理想的巨大幸福。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远大,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毅力和信心的考验,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着艰险和坎坷。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理想与实践不仅没有被扼杀,没有像西方某些人所预言的那样进入历史博物馆,反而在长期的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由此可见,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理想,经过艰难曲折的锤炼,必定会焕发出更加耀眼的真理之光。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一帆风顺,也可能会遇到逆境。在顺境中前进,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又容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消解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炼意志、陶冶品格、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打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进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之祸,蒙受莫大的不幸,但他苦而不悲、孤而不堕,终于在逆境中以顽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多是从艰苦奋斗中得来的。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它的事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讲艰苦奋斗,并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为事业而奉献。艰苦奋斗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事,当代青年不需要艰苦奋斗”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变化,只是赋予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贫困地区和人口。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5.如何理解法的基本特征?[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法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既调整人的行为,也调整社会关系。法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外在行为。社会习惯、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通过社会舆论、行为人自身的品质修养等因素来实现的,如村规民约、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社会良好风俗等。
法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或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认可”是指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
法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法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正是因为法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体现为一系列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法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都有保证其实施的社会力量。然而,不同社会规范的强制性在性质、范围、层度和方式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法的强制性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之处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军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和保障的。
6.2024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论述如何积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一讲话精神明确了现阶段对待传统道德和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道德成果,就必须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国外优秀道德成果,以明确的标准来衡量哪些成果可以为我所用。不论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或优良道德传统,还是吸收世界上一切国家或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或道德成果,都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道德为主,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或道德建设的实践。也就是说,我们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道德的需要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或道德建设的实践出发,传承、借鉴和吸收优良道德传统和优秀道德成果的,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真正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第二,在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或优良道德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或道德成果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高度警惕某些西方国家对我们的“西化”和“分化”,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道德的自尊和自信,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第三,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外来文化或道德成果进行具体分析、科学鉴别、择善而从。凡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益于充实人们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就应认真吸收、积极借鉴;凡有害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利于充实人们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就应坚决抵制、严加防范。尤其要注意分清哪些是体现人类社会进步本质要求的有益文明成果,哪些是与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的腐朽落后的东西。要坚持辩证取舍方法,提高转化再造能力,积极吸收、融汇各国优秀文化或道德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道德在交流互鉴中吸取养分,在时代进步中根深叶茂,不断赋予其强大生机与旺盛活力。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推进,迫切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上不断开阔新视野,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锤炼良好道德品质上不断开拓新境界。我们应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和人类道德进步趋势,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或优良道德传统,与继承和弘扬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化传统或革命道德传统,与借鉴和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或道德成果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方法、占领制高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为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奋力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
6.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宪法规范始终,集中体现宪法的基本精神,统率宪法的基本内容,对宪法的制定、修改、实施、遵守等环节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结合世界各国宪法和宪政的理论和实践,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一个国家宪法的具体原则有哪些,是由该国的政治体制决定的。
我国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现行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内容: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7.试论述如何理解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调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个人要服从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不同程度地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这里,我们并不提倡个人利益在任何时候都要做无条件的牺牲,许多情况下应尽可能兼顾双方利益。只有在两者的矛盾经调整仍无法缓和时,才要求牺牲个人利益,这种牺牲体现出道德精神的崇高性。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人利益,只是要求把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事实上,如果没有集体利益的实现,个人利益的实现也无从谈起,两者相互依赖、辩证统一。
第二,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有人认为集体主义就是个人对集体无条件的服从,还有人认为集体主义会妨碍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些都是对集体主义的曲解。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不是束缚和抑制人的个性发展,也不是漠不关心甚至任意扼杀个人利益,而是要尽量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尤其对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的个人正当利益,更应加以肯定。
第三,集体主义强调促进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完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联系的统体。一方面,个人利益的不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另一方面,社会集体利益也不能离开个人利益而存在。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同时又总是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的。离开个人利益,社会集体利益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而社会集体利益更具有根本性的特点,占首要的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个人的积极进取、努力奉献,将推动社会集体事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反过来激发人们去巩固发展社会集体利益。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既促进集体的不断完善,又促进个人的不断完善,最终一定能实现集体与个人的最大和谐发展。
参考答案二: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体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实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社会的兴衰与个人利益得失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不是靠抑制一方来发展另一方,而是要力求做到共同发展、相互增益、相得益彰。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难免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有的是可以缓和、化解的,有的则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但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时作出牺牲。集体主义要求个人为国家、社会作出牺牲并不是任意的,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作出牺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所以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归根到底,既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最终也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使个人的才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但与集体主义不矛盾,而且正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只有在国家、社会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只有在国家、社会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那种把集体主义看作是对“个人的压制”、是对“个性的束缚”的思想,是与集体主义的本意相违背的。事实上,正是集体主义为培养个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道义保障。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不仅要适应现阶段经济关系的要求,而且要引导人们向更高的道德目标前进。要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同时,继续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邓小平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离开现实的道德状况,只谈共产主义道德,就会脱离实际;忘记共产主义道德,只谈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要照顾到广大人民群众实际的思想、文化、教育和道德水平,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际关系的现实要求等,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7.简述法治思维的含义、要求与主要内容?[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含义: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要求:法治思维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
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8.2024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试述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没有骨气,就经不起诱惑。
第一,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沉没于急流之中。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二,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进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复杂,也能使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第三,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一个人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无数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具有披荆斩棘、锲而不舍的动力。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大学生应当重视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人生富有价值。
第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尺。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备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避免精神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并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在追求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人们要不断面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诱惑、突破各种局限、克服各种困难。这个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狭隘走向高远、从空虚走向充实、从犹疑走向执着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沿着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阶梯不断攀登、逐步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
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大学生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学习进步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8.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宪法规范始终,集中体现宪法的基本精神,统率宪法的基本内容,对宪法的制定、修改、实施、遵守等环节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结合世界各国宪法和宪政的理论和实践,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一个国家宪法的具体原则有哪些,是由该国的政治体制决定的。
我国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现行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内容: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9.2024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试述如何理解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强大动力?[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突出,最明的特点,大学生有想象方和创造力,是改革创新的生力军,要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奉根国,服务人民实现价值,让改革创新成为春远航的强大动力。
第一,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变通求新,因果损,革鼎与时俱进、与目借新等思想观念逐渐积淀为中华况族最深沉的民族原,勇下创新创造的族察成就了药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幅射和引侧作用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究其深层精神源,就在于中华民族创新创造这一宝贵的精神传统和民族禀赋。
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错失了多次斜技和产业苯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在世界工业革命大滑中被时代远远用下,中华民族在世界工业革命大中落后于时代,陷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古老的中国发新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中进发出创新创造的生机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全力追赶时代,勇于引领时代的改革创新大潮。
第二,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映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在激烈的国际竟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天,国际竟争的新优势越来越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上。面对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调整应对,努力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抢占发展的先机,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创新战略竟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青年时期是创新创造的宝贵时期。新时代的大学生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应当以时代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改革创新,首先要求人们自觉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未知、勇于创新创造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突破难关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力前行。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本领。一是夯实创新基础。推行任何一项改革,做出任何一项创新,都是站在前人积累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改革创新之所以能够推陈出新,提出前人不曾提出的新思想,推出令世人敬仰、叹服的新创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改革创新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二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与守旧思维的区别在于:守旧思维往往求同、模仿,创新思维则注重求异、批判而不甘落入窠臼和俗套;守旧思维被动回答问题,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守旧思维往往机械、线性、封闭,创新思维则灵活而开放,发散而多维;对于守旧思维提出的观点,人们往往因熟悉而易于接受,对于创新思维提出的观点则常常因“异想天开”而被怀疑甚至嘲讽。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应自觉培养创新思维,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三是投身创新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当代大学生既置身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历史机遇期,又置身于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应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深深体悟改革创新精神,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锤炼改革创新的意志,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青年往往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盛,敢于尝试新事物,这些都是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重要条件。纵观世界历史,许多重要创造,都是产生于创造者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可以说,青年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和活力。大学生应当珍惜人生中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宝贵时期,有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锐气,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在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演绎精彩。
9.试分析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原因?[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保护和实现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最高的权威。从本质上讲,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就是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具体实践,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实践。因此,树立法律权威,就是树立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只有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法律,人民当家做主才有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10.请结合材料分析,当代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极大地便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网络文化无处不在,网络事件影响着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时应注意网络安全,对自己的言行要负责。
当代大学生要明辨信息真伪。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但客观性与准确性差,因此,面对网络信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用理智代替盲从,谨慎采信,慎重传播。互联网发布的海量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我们当代大学生对这些信息断章取义、盲目从众,不如三思而信、三思而行。
当代大学生要谨防网络交易陷阱。网络交易及交往方便、快捷,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网络交易有潜在的风险,因为双方可以自愿匿名,常有不法分子设下陷阱,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提高警惕。网络社会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平时从网络上接触到的大多为陌生人与陌生网站,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习网络安全知识。
当代大学生要警惕网络暴力,加强网络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网络社会的言论往往更为自由,语言暴力问题相对突出,因此,要从我做起,注意用语文明,发挥对舆论的积极影响力。网络事件纷繁复杂,网友的评论又往往浮光掠影、主观片面。面对网络中的事件,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进行正面分析,加强道德自律,积极引导舆论。
疫情期间,某地20岁青年人利在网上散布“某某小区发生出现一例疑似冠状病毒肺炎者,已经被隔离”等信息,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2024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适应互联网,运用互联网,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网络将在我们未来的文化、经济、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踏入网络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坚定原则,主动甄别信息来源和真伪,不做谣言的传播者,不轻信陌生的网友、网站,不做不负责任的评论者。我们当代大学生只有善用网络,把握原则,遵守网络社会的秩序,远离网络当中的陷阱,才能轻松地畅游网络。
参考答案二: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从本质上说,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因而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坚持文明上网,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积极力量。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査询资料、下载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发展,网络工具从计算机等传统的固定终端,日益转为手机、平板电脑等新的移动终端。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多样,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依靠网络获取信息。但与此同时,网上也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虚假、低俗甚至反动、淫秽和暴力等信息内容,特别是一些有组织的网上恶意攻击和思想渗透行为,更是严重影响了网络生活秩序。大学生应当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对网络内容和信息的鉴别力,积极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使网络成为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和工具。Q0、飞信、微信、微博、陌陌等为人们提供了邮件收发、即时讯息、实时聊天、网上交友、网络购物等途径。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人际交往,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品德培养的网络交往。同时,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网友、与网友约会,避免受骗上当,避免给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沉迷于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理性对待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隐匿性,不利于发挥社会與论的监督作用,使道徳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力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为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和谐。
近年来,互联网在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便捷手段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新型工具。我国已经出现了各种以互联网为工具的新型违法犯罪行为。为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国出台了许多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应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工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
10.简述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哪些?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在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主体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设立国家宪法日,开展各种形式的宪法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宪法知识、培养宪法意识,促使人民群众理解宪法包含的民主法治观念,从而尊重、遵从宪法,扩大宪法实施的群众基础。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设立国家宪法日,可以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只有把宪法和法律的紧箍咒戴在公共权力主体的头上,使国家公职人员都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规范行为,才能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推动落实依法治国。
国家宪法日设立的目的,就是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法治中国。
11.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
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但首先是自然的人。马克思曾领悟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地球像母亲,无私地哺育人类,慷慨地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第二,大自然给人类以物质滋养,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大自然。
第三,大自然是人类的审美对象,山河大地、草木泉林等都是重要的构景因素,给人类以陶治精神的美感。
第四,大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给人类以智慧的启迪。
第五,大自然是人类生命回归的故乡。人类的生命最终将以无机的形式重新回归到大自然当中,与山河大地、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人类与地球母亲之间关系的演化正是人类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中成长、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的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能享受真正的绿水青山和臻于美善、和谐的生态体验之境。
在人类诞生的早期,如远古社会或原始文明时期,因为个体和群落在自然面前都显得极度弱小,所以人类非常敬畏自然。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后,人类仍然十分依赖自然,懂得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不误农时、因地制宜。而到了工业文明时期,随着自身实力的迅速提升,人类开始忘乎所以,凭借对新兴技术和先进工具的不断开发和掌握,大胆地试图战胜自然,甚至主宰自然。对物质需求的贪婪,使得人们开始掠夺性地开采自然资源,大肆向环境中排放各类污染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在地球上的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身处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回归到人类原本的生态位上,优化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参考答案二: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也有两面性,即人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也与日俱增: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濒危乃至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迅速减少,可利用资源日益短缺甚至面临枯竭,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正饱尝着因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事与愿违,大自然早已在无情地报复人类。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因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衰。”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答案三:
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但首先是自然的人。马克思曾领悟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地球像母亲,无私地哺育人类,慷慨地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第二,大自然给人类以物质滋养,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大自然。
第三,大自然是人类的审美对象,山河大地、草木泉林等都是重要的构景因素,给人类以陶治精神的美感。
第四,大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给人类以智慧的启迪。
第五,大自然是人类生命回归的故乡。人类的生命最终将以无机的形式重新回归到大自然当中,与山河大地、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人类与地球母亲之间关系的演化正是人类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中成长、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的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能享受真正的绿水青山和臻于美善、和谐的生态体验之境。
在人类诞生的早期,如远古社会或原始文明时期,因为个体和群落在自然面前都显得极度弱小,所以人类非常敬畏自然。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后,人类仍然十分依赖自然,懂得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不误农时、因地制宜。而到了工业文明时期,随着自身实力的迅速提升,人类开始忘乎所以,凭借对新兴技术和先进工具的不断开发和掌握,大胆地试图战胜自然,甚至主宰自然。对物质需求的贪婪,使得人们开始掠夺性地开采自然资源,大肆向环境中排放各类污染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在地球上的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身处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回归到人类原本的生态位上,优化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11.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依照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2.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含的内容及其含义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生与死等一系列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这些都与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密切相关。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別,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包含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且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总之,人生目的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人生态度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中,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オ能准确把握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答案二:
概念: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而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成人生意义的大小。
内容及含义: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换句话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体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社会是由众多个体构成的有机体,离开了个体的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ー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参考答案三: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生与死等一系列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这些都与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密切相关。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別,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包含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且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总之,人生目的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人生态度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中,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オ能准确把握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2.简要分析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别?[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解决的题不同。
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为解决民族问题而设置的,特别行政区是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为实现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设置的。二是两者实行地区不同。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特定地区,特別行政区是在乔港、澳门特定地区。三是两者权限不同。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民族自治权,而特別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四是两者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民族自治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有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自由、平等、公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的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的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该追求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保证。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公民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形成和广泛实践,使我们从思想理论,实践,社会制度到价值层面,进一步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处于新的历史地位。
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具有基本内在性和有针对性的规范性的重大任务,才能实现它,才能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心,理论上的自信心,制度上的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2、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民族精神独立性和世界文化激荡中民族精神支柱的战略支撑。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强有力的话语,以所谓的“普世价值”为核心,推动思想文化,试图诱使人们“成为美国的西方”,“只对西方”,稀释甚至放弃自己的国籍。
精神文化的身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核心,价值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最重要体现。
3、通过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大力继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的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力量,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更加昂扬的态度站在世界的国家森林中。
参考答案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五: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课题。2024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2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13.我国的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什么?[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活动方式主要是通过参加会议组织视察、调查和提出议案等形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导的关系,但是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
14.为什么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为推进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我们必须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凝聚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力量在人民,最强大的力量在团结凝聚起来的人民。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会重演中国近代以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悲剧。弘扬中国精神,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在当代中国,必须用中国精神引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多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推进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必须有创新创造、向上向前的强大精神奋发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
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通过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个民族会在心神不定、游移彷徨中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自觉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实现复兴伟业的征途中拥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不为困难吓倒、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干扰迷惑,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
2024年初,中国疫情期间人民抗疫鲜明凸显出中华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深化和升华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认知。青年们勇敢地担起肩上的责任,中国青年用自己的时代担当书写了最美的青春故事。14亿中国人用史诗般的众志成城应对疫情,在抗疫战中勠力同心风雨同舟共同战斗,凝聚起疫情防控的无穷伟力,这就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中国人民以伟大的中国精神构筑起钢铁长城,保证在抗疫战中打主动仗、打硬仗、打胜仗,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风范,以中国精神捍卫了五星红旗的自豪和荣耀。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勇做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时代先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答案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
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改革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2024年初,中国疫情期间人民抗疫鲜明凸显出中华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深化和升华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认知。青年们勇敢地担起肩上的责任,中国青年用自己的时代担当书写了最美的青春故事。14亿中国人用史诗般的众志成城应对疫情,在抗疫战中勠力同心风雨同舟共同战斗,凝聚起疫情防控的无穷伟力,这就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中国人民以伟大的中国精神构筑起钢铁长城,保证在抗疫战中打主动仗、打硬仗、打胜仗,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风范,以中国精神捍卫了五星红旗的自豪和荣耀。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勇做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时代先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答案三: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024年初,中国疫情期间人民抗疫鲜明凸显出中华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深化和升华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认知。青年们勇敢地担起肩上的责任,中国青年用自己的时代担当书写了最美的青春故事。14亿中国人用史诗般的众志成城应对疫情,在抗疫战中勠力同心风雨同舟共同战斗,凝聚起疫情防控的无穷伟力,这就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中国人民以伟大的中国精神构筑起钢铁长城,保证在抗疫战中打主动仗、打硬仗、打胜仗,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风范,以中国精神捍卫了五星红旗的自豪和荣耀。
参考答案四:
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才能更加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谱写伟大复兴的精彩乐章,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02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这种“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超越,是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服、不甘落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格。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民族,也是一个十分注重精神世界的修炼和砥砺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向往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人民安康、人生幸福的梦想,如永不熄灭的灯光,照耀中华民族前行,也激发、培育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义博爱”“扶危济困”的利他精神,“诚实守信”“谦敬礼让”的自律精神,“忧劳兴国”“俭以养德”的勤俭精神等等。这其中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正是凭着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创造和不断发展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新的时代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绩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多年来,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被逐步冲破,束缚发展的陈规陋习被逐步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被逐步革除,人们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精神大振奋。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成为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体现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伟力。
中国精神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我们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13亿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今天,中华民族正大踏步地走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放眼中外历史,每一个前进的时代,必定有昂扬向上的精神与之伴随。中国梦就其内在属性和本质而言,就是蕴涵社会理想与愿景的人类基本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精神是团结一心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是自强不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拼搏进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途中,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才能更加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谱写伟大复兴的精彩乐章,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24年初,中国疫情期间人民抗疫鲜明凸显出中华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深化和升华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认知。青年们勇敢地担起肩上的责任,中国青年用自己的时代担当书写了最美的青春故事。14亿中国人用史诗般的众志成城应对疫情,在抗疫战中勠力同心风雨同舟共同战斗,凝聚起疫情防控的无穷伟力,这就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中国人民以伟大的中国精神构筑起钢铁长城,保证在抗疫战中打主动仗、打硬仗、打胜仗,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风范,以中国精神捍卫了五星红旗的自豪和荣耀。
参考答案五:
中国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它源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迸发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琴:柱和巨大动力源泉。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古代中国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分量;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民族发展历程凝成中国近现代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明确的民族指向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造中国现当代精神,使中国精神迸发出巨大力量和绚丽光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们改革面对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冲袭的挑战,如何在多样化思潮交锋中,面对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多元价值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谋求最大共识,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如何以更大的政治智慧与政治勇肢帆气啃硬骨头、涉险滩,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这些,都更加凸显信念凝聚与精历判雹神支柱的极端重要性。物质财富日渐丰盈的中国,一定伴随着中国精神的傲然挺立。
2024年初,中国疫情期间人民抗疫鲜明凸显出中华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深化和升华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认知。青年们勇敢地担起肩上的责任,中国青年用自己的时代担当书写了最美的青春故事。14亿中国人用史诗般的众志成城应对疫情,在抗疫战中勠力同心风雨同舟共同战斗,凝聚起疫情防控的无穷伟力,这就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中国人民以伟大的中国精神构筑起钢铁长城,保证在抗疫战中打主动仗、打硬仗、打胜仗,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风范,以中国精神捍卫了五星红旗的自豪和荣耀。
参考答案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遵循,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走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而中国精神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
放眼中外历史,大凡在世界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和发展的道路上,都会迸发出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精神推动力。中国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它源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迸发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
“救亡图存”、追梦复兴的历程,彰显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崛起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呈现出一种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上的洪钟大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琴:柱和巨大动力源泉。
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古代中国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分量;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民族发展历程凝成中国近现代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明确的民族指向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造中国现当代精神,使中国精神迸发出巨大力量和绚丽光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梦既是对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中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的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人的希望和追求的表述。在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刻,中国梦一直是支撑我们走向未来的最灿烂的希望和最坚定的信念。
今天,我们改革面对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挑战,如何在多样化思潮交锋中,面对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多元价值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谋求最大共识,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如何以更大的政治智慧与政治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这些,都更加凸显信念凝聚与精神支柱的极端重要性。
2024年初,中国疫情期间人民抗疫鲜明凸显出中华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深化和升华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认知。青年们勇敢地担起肩上的责任,中国青年用自己的时代担当书写了最美的青春故事。14亿中国人用史诗般的众志成城应对疫情,在抗疫战中勠力同心风雨同舟共同战斗,凝聚起疫情防控的无穷伟力,这就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中国人民以伟大的中国精神构筑起钢铁长城,保证在抗疫战中打主动仗、打硬仗、打胜仗,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风范,以中国精神捍卫了五星红旗的自豪和荣耀。
参考答案七: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中国梦。梦想作为人类的基本精神活动,必然有精神因素作为内在动力源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习主席指出,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放眼中外历史,大凡在世界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和发展的道路上,都会迸发出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它源自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传统,迸发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追梦复兴的历程,彰显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崛起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呈现出一种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大气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巨大动力源泉。
与华夏文明一样,中国精神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为对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疆域空间的认同与守护意识,对民族独立、自由、尊严、发展的历史责任意识。及至近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备受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鲜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救亡图存的一面旗帜。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经过一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以抗日战争胜利为标志,中华民族完成了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性转折,继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的历史,创建了全新的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重新挺起了脊梁,赢得了自由和尊严。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新的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这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改革创新精神同样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之中。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尤其是封建社会末期,我们也曾闭关锁国、抱残守缺,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苦难。而当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精神大解放,并在中国精神中汇入改革创新这一最鲜明的时代精神特质,就立即激发出无与伦比的正能量,成为引领中国腾飞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价值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在多样化思潮交锋中谋求最大共识?面对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这些,都更加凸显信念凝聚与精神支柱的极端重要性。同时,物质上强大起来的中国,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傲然挺立的中国精神,本是中国梦题中应有之义。
14.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我国法律保护和实现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本质上讲,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既是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具体实践,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实践。因此,树立法律权威,就是树立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只有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法律,人民当家做主才有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15.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一: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人都是权利的主体,人人又都是义务的客体。所以,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幸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虽然目前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但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同时也代表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每个劳动者都是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为自己而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平等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分配方式上,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形式相联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国家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经济利益;同时,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不难看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客观上要求集体主义,要求在道德建设上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第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一般地说,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向社会提供有一定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服务并为社会所接受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备,但它完全可能而且也更应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制约下,更好地运用其经济运行机制,使每个市场经营主体更自觉、更主动、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并在这种服务中不断实现自己的利益。显而易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倡导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要求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
核心。
第三,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相统一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目的与手段、权利与义务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目的与手段是分离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分离的。为少数剥削阶级成员谋利益是目的,而广大被剥削阶级成员为其效命是手段;权利表现为剥削阶级的特权,义务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受奴役。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目的与手段、权利与义务获得了新的统一形式,它们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人既都是权利的主体,人人又都是义务的客体。没有谁只是权利者,也没有谁只是义务者。这种状况反映到道德上,必然要求倡导为人民服务,要求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也可以说,为人民服务就是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道德,就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
第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大的凝聚力。在我国古代,很多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有“爱民”思想,一些进步著作也有“人民性”。这些与劳动人民相联系的内容,正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民主性精华和优秀传统,但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上述思想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明确“人民”的范围之后,提出
“为人民服务”的命题。为人民服务,从语言上看,通俗明白,适于在人民的最大范围中普及;从内容上看,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又有广泛的群众性;从实践上看,简便易行,形式多样。
为人民服务既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市场经济等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大的凝聚力,那就应当给其注人新的时代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群众意识,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的自觉性,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答案二: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为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要求革命队伍中的每个人和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相互关系的新型道德准则。在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带动下,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风尚。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又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带到了城市,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我国具有充分的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各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为国家的富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这就从经济和政治上为在全体人民中更加普遍地提倡和推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规范和调节市场活动的同时,也要用道德的手段来规范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保障和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健康发展,约束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扶贫帮困、扶弱助残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道德规范,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要求。在我们社会里,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务高低,人人都能够而且应当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参考答案三:
第一,由于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的核心是以为群众谋“利益”为出发点的,因而它是与道德基础的本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5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历史性篇章,用简明而深刻的语言,科学揭示了革命队伍内部同志之间、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实质,凝炼概括了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忘我奋斗的崇高思想道德。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以贯之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党的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经过我们党的长期实践和有力倡导,它已拥有深厚的道德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了。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之所以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方面的反映。由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技术、文化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还允许其他所有制存在,还要发展市场经济,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多重性的复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讲为人民服务,实质就是讲还利于民”,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社会的生产、分配最终都要符合人民利益的实现。这正是道德基础的本质的体现,也是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所在。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之所以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因为它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市场经济广泛的社会分工与协作,需要“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导向原则.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要变成商品,一定要能够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即,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必须有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得到正当合法利益的过程中,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提供良好的服务,这就必须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这有助于引导人们处理好竞争和协作、自立和监督、效益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克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有助于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功利原则.可见、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导向原则,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客观规律.它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基本道义之所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因而也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基础本质的要求。
参考答案四:
为人民服务之所以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因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道德力量是巨大的,它是社会诸道德之总括,它能够统摄社会诸道德的全部内容反映当今社会道德生活的现实。
首先,从“为人民服务”道德基础中,可以引申出真正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们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即通常所说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筹兼顾。人们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但二者又不是平列的,集体的共同利益是人们的根本利益。人们通过增进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来实现和扩展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构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现实基础,与社会主义道德基础的本质相吻合.而“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基础.恰恰反映了它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它还反映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的一致性。
其次,从“为人民服务”道德基础中,可以引申出契约道德原则。契约道德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道德。在现代西方社会里,契约关系已成为支配各种领域人与人关系的主要原则,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契约道德的思想,可概括为“诚实守信、和合协同和责任感”。从诚实守信看,诚实守信、实践成约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是各个领域中人们实现平等、公正、自由交往的现实基础。这是社会道德基础本质之要求。从“和合协同”思想看,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以及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的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再从责任感看,责任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负责的道德感。责任感无疑是市场经济的重要道德基础。可见,契约道德所讲的“诚实守信、和合协同、责任感”,它意味着要求别人为我服务是诚实的、和合协同的、认真负责的,而我为别人服务,也必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诚实、和合、负责的态度对待之。这恰恰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意蕴所在。
最后,从“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基础中,还可以引申出权利与义务平等相互性的道德原则。道德的本质特征首先应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平等相互性关系的,而任何鼓吹人与人关系单项性的观点是非道德的。我们发现在西方的一些理论家那里,就权利与义务平等相互性的思想却是深刻的。如康德提出的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则可以说是对于平等的相互性的经典表述。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关于建立一套以权利平等、机会公正和照顾最少受惠者为主要公正原则的思想也是很深刻的。因为这一思想所确立的前提,是在既确证个人自由权利的优先性、又突出对个人自由进行恰当的社会限制的必要性的同时,来强调个人平等互惠、社会的统筹兼顾.其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秩序和稳定。所以,如果我们落实到体制安排上,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作为道德发挥作用的基础的思想,则很有借鉴意义。而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来看,它恰恰意味着人我权利、义务平等和互利,即社会成员间的关系是相互服务,这从根本上消灭了权利与义务分离的状况;它同时意味着人的价值是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统一,或说人的价值互为目的和手段,这也是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说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为他人服务”。
参考答案五: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第一,它体现了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道德”就是使人们能够时时处处想到别人、国家和社会,服务他人,使他人能够因同自己相处而得到益处。这样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这样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精神,就是能够为他人奉献,所以它是符合道德的根本要求的。
第二,为人民服务,其含义还不只是一般地为他人服务,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三,为人民服务还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它既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与向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有必然联系。
重视人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尤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而且能够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二、为人民服务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现实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在充分尊重价值法则,尊重主体独立性的基础上,更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建立在为人民服务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关心、谅解、友爱、信任。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尊重劳动者利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商品经济,竞争经济,更是服务经济。商品交换是一种劳动的交换,也是一种服务的交换。因此,为人民服务,就能为广大群众接受。为人民服务不是不讲个人利益。搞合法经营,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第三,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指导着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集中体现为职业道德的水平。为人民服务贯穿于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因此,它有力地促进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答案六: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能够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会贯通在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形成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应当大力提倡的高尚道德。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一个新发展。
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一个根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强调人民的利益,是同强调社会主义的利益相一致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密切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把“我是人民的儿子”作为他对人民的信仰和尊重。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有其深刻含义和丰富内容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相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一、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因此,在贯彻和实践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时,应当特别考虑为全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答案七:
所谓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他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统率一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指导思想。道德领域中所有的道德现象都要受道德核心的制约和规定,并以这一核心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我们的道德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具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一、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曾深刻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同时也是对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的初步概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同时,继续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重申“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党员的最高准绳”,直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体上反映了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主义道德核心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正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作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
二、为人民服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产生,又为巩固和发展这一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虽然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和中外合资经济等,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它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一致。
三、为人民服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
市场经济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孤立的经济现象,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就应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并且应以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平等友爱、竞争激励、共同前进的关系为基础,这决定了它所需要的必然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为依托,这便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之核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内容,为人民服务理所当然成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倡导并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
四、为人民服务是实现道德价值的动因和精神支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从众多的先进楷模的行为中可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核心,就是他们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只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千百年来被反复提倡,并为社会各阶层所认同和笃行,成为贯穿始终的道德价值动因。
五、为人民服务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统一,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引导人们沿着社会主义道德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
为人民服务内涵广泛,那种认为为人民服务只适用于党员干部而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的看法是一种误解。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都应当并且能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综上所述,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地位,着力发挥其对一切道德现象的统帅作用,并把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富有成效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积极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5.简单分析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2024年秋期试题]
参考答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依照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6.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学习脱贫攻坚精神,成就出彩人生?[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时代青年应努力学习和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应当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与历史同向。当代青年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尊重、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
与祖国同行。青年只有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
与人民同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青年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那么他所创造的就是多彩的青春。
成就出彩人生要通过社会实践来现实,要通过事业来展现。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杰出人物,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好高骛远、畏惧劳苦、贪图安逸,最终只能虚度年华、抱憾终生。
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16.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这一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还包括在宪法统帅下形成的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其中,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确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
(2)实体法律部门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等,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民商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做斗争的有力武器。
(3)程序法律部门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17.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中华民族从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的宝贵民族性格。爱国主义成为动员和鼓舞人们为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旗帜。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17.如何理解法的基本特征?[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法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既调整人的行为,也调整社会关系。法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外在行为。马克思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法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引,因此,它不是一般的社会规范,不同于对人的行为有相当约束作用和影响力的社会习惯、道德。社会习惯、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通过社会舆论、行为人自身的品质修养等因素来实现的,如村规民约、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社会良好风俗等。
法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或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认可”是指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认可”通常有三种情况:①赋予社会上早已存在的某些社会规则,如习惯、经验、道德、宗教、习俗、礼仪,使之具有法律效力;②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承认或签订国际条约等方式,认可国际规范;③特定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裁决做出概括,产生规则或原则,并赋予这种规则或原则法律效力。
法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法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使人们获得某些利益或者自由。义务意味着人们必须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前者要求人们必须做出一定行为,如依法纳税、抚养儿童、赡养老人等;后者要求人们不做出一定行为,如不得欺诈、不得胁迫他人、不得盗用他人的注册商标等。正是因为法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体现为一系列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法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都有保证其实施的社会力量。然而,不同社会规范的强制性在性质、范围、层度和方式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法的强制性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之处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军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和保障的。
18.作为时代新人,如何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在我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今天,作为时代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我待、责无旁贷。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通过信仰上的高度认同、思想上的不断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脚踏实地的工作,参与道德实践,进而引领社会风尚。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2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了党的十八大,将其归纳为3个层面、24字方针。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石,也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重要逻辑遵循和观点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不仅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而且内在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要义提炼和集中表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一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要深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创新。二是要从革命文化中继承基因。革命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的危难之际,成长于战争岁月,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和平年代,以革命文化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更为生动、更为可感的呈现。三是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寻找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这一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国家发展战略来讲,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个人层面来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赶上了国家强盛富裕、全面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是历史发展的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新时代下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各种价值观同时存在,使得大学生面临的精神环境呈现出严峻性与复杂性。
因此,作为时代新人,更应该在个人生活中严格遵守私人道德;在公共生活中遵守规则,强调秩序;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勇于争先,履行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18.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024年春期试题]
参考答案: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四大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中做出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也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批评、建议权,检举、控告、申诉权和取得赔偿权等。二、人身权利和自由。
人身权利和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享受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其内涵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权;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等。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
公民享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是实现自由平等社会的基本要求。其内涵包括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文化活动权等。四、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推荐阅读:
「最新」国开电大专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年终结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
2024新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随堂练习题
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党课讲稿--《加强修养 提升素质 做新时代党员标杆》
**村区域调整工作实施方案
相关文章:
- [ 九号文库 ]「最新」国开电大专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年终结考试大作业试题及答案
- [ 九号文库 ]2024新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随堂练习题
- [ 九号文库 ]给合作单位员工的表扬信(精选五篇)
- [ 九号文库 ]2024年第十四届西安全运会举办时间(范文大全)
- [ 九号文库 ]神话传说故事初一(共五篇)
- [ 九号文库 ]建筑业会计主管职责[共5篇]
- [ 九号文库 ]2024年青春责任担当演讲稿范文精选
- [ 九号文库 ]2024年酒店的表扬信(12篇)
- [ 九号文库 ]最新小学生的表扬信(8篇)
- [ 九号文库 ]最新圣诞节祝福语 贺卡(19篇)
- [ 九号文库 ]2024年教师个人工作述职报告优质范文
- [ 九号文库 ]2024年安全工作个人工作总结简短 安全工作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 [ 九号文库 ]2024年消防知识演讲稿小学生范文
- [ 九号文库 ]最新表扬信和(六篇)
- [ 九号文库 ]最新致物业管理人员的表扬信 业主写给物业管理员的表扬信(4篇)
- [ 九号文库 ]最新给物业管理人员的一封表扬信(6篇)
- [ 九号文库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同步练习 沪教版
- [ 九号文库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干货版
- [ 九号文库 ]小.班下学期班务总结doc
- [ 九号文库 ]当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