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销售工作总结 四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山东半岛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材料)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日斜阳 时间:2024-09-15 12:50:3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山东半岛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山东半岛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7-19 22:53:00 来源:《科学与管理》

    1、前言

    进入新世纪,全球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跨国投资日趋活跃,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为了应对世界经济竞争的新趋势,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开发建设大型产业区,组织同一产业的生产企业及其相关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集中了大量的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支撑机构,在此特定空间范围内共享,从而使产业和企业间产生效应,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力:因此获得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现象。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最初是从制造业中产生的,并且也是最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制造业的产业链条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复杂,需要适宜的生产组织方式才能得到较快发展,才能获得较强竞争力。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制造业基地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是国际、国内已经证明了的一种成功做法。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案例有,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加州硅谷的IT产业集群,法国巴黎的服装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集群等;国内如广东、浙江等地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制造业基地(专业品镇),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以青、烟、威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黄河经济带与环黄海经济区经济交流的桥头堡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对内可以立足国内市场,吸引国内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聚集,对外可以辐射世界市场,承按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开拓国际市场。青、烟、威地区的家用电器、交通设备、电子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出现了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北极星、三环等众多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已经初步形成了家用电器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海洋产业、纺织服装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龙头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增强山东半岛产业竞争力、带动山东加工制造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山东半岛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成长的环境不甚理想。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制度顽症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

    动,限制产业群内企业间合作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山东半岛地区的城市之间缺乏战略共识、产业互补和政策协调,缺乏合理的区域宏观布局规划,城市之间的内部经济关联度不高,产业结构的趋同性明显,龙头城市青岛在山东半岛的经济辐射力无法与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广州和深圳相比。此外,产业集群内尚未形成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关系网络,人文关系网络是影响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以血缘、亲缘、同学、朋友关系为纽带相联结而成的非正式交流网络,这种关系网络隐含的核心精神是集群内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这种关系网络是建立在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其他地区难以模仿,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当地产业群的根植性。人文关系网络的缺乏阻碍了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与相互学习,进而制约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度偏低,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山东半岛的群内企业虽然集于一地,但还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山东半岛地区缺少高水平的产业集群链接效能。一些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投入产出低,单位面积产出偏低,集约程度不高,青岛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实现GDP仅占苏州的30%,外贸出口仅占苏州的17%。苏州开发区IT产品配套率可达到85%以上,产品零部件在其周边一平方公里50分钟就可配齐。而山东半岛地区大多数产业本地化和产品配套率较低,如最具优势的家电产业本地配套率只有10%-20%,2024年威海市确定重点发展五大产业群中,运输设备、机电工具、电子信息三个产业,虽然本身属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但市内配套率都非常低。其中,运输设备产业,市内配套率为3.5%,机电工具产业不到10%,电子信息产业高一点,也仅有20%。

    产业集群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利用外来产业集群优势。山东半岛的产业集群从形成类型上来看大多属于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型,即本地具有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名牌大企业带动一大批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扎堆”,大中小企业共生互助、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如青岛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是由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名牌企业的主导地位而带动的,由最初的组装和外围技术的加工,逐渐向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提升,这一提升又带动了大量基础性、边缘性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的集聚,如三洋压缩机、爱默生电机、广州冷机等海外知名大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聚集在这里,形成了产业集群。相比之下,外商投资形成的产业集群缺乏根植性。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的外资企业“一窝蜂”的相继前来投资办厂,却大多维持原来的生产联系,与当地的交流较少。因为他们可以不依赖当地的供应商网络,导致外资企业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张皮”,难以融合。如荣成华泰汽车发动机、空压机、前后桥等主要部件从韩国进口,其它56.2%的部件靠国内配套,市内供货厂家只有三角集团一家,市内配套率仅为2.5%。至今韩国最大的信息公司三星电子公司已经在中国设立了12个工厂,但在山

    东半岛地区却没有投资建立足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型高端企业,而其在苏州的内存芯片生产厂投资已达数亿美元。

    产业集群的研发环节相对薄弱。从自身因素来看,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还处在组装、装配阶段,尚未成为以设计、研究与开发为支持的制造基地。虽然拥有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但大多数企业处于生产、加工的制造阶段,离ODM(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能力阶段)、OBM(独有品牌、独有技术的产品制造阶段)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优势产业的家电企业的产品配套,除钣金、注塑、橡胶件等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的结构件以外,代表电子先进技术的产品以简单加工、组装为主,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或从南方购进。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严重脱离实际,已有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外部因素来看,由于制度上障碍和组织效率的低下,使得一些大制造商宁愿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在海外组织零配件的生产,也不愿与当地的国有企业合作,外资企业在山东设立的分厂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而把核心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放在母国,从而使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扩散极为有限,影响了产业群的优化升级。

    3、对策建议

    打破行政区划上的条条框框,构建一体化经济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以经济区域为界限,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区划观念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建设山东半岛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统一协调半岛城市的政府行为,全面创新和完善协调机制、制度和组织,实现经济发展的区域整体性。减少地方保护主义,使产业链能够在合理的经济区域内自然延伸,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依据区域资源结构、资产结构和产业基础的特点,产业集群建设必须遵循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以集群发展与共同市场的政策导向及“游戏规则”确保产业转型和集群有效合作。同时,作为一种产业集群合作需求,在从事优势互补与合作的活动中,需要在各地政府支持下,延伸配套加工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进行各地优势合作和交易服务链条的有效衔接。

    尽快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是企业,而不是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国外产业集群中的政策设计也出现过诸多教训和曲折。例如,上世纪80年代,西班牙政府为支持新技术研发,成立了依附于各个大学的创新机构。但是,这些新技术研发机构多附属于大学,和产业界的联系很有限,结果无助于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初衷。因此,该国政

    府于1996年起,与行业协会建立了联系,支持依附于企业的网络创新机构,结果取得了理想的进展。目前,山东半岛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信息、人才与研发力量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制造业的竞争已经延伸至研发阶段,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中介机构参与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促进要素间交流与合作,提高创新的整体效率。鼓励大企业、大项目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突出二次开发利用,在关键共性领域和产业发展前沿掌握原创性核心技术。通过产业技术的差异化、结构性选择,带动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做大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强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

    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巩固和提升外资引进型产业集群的本地根植性。山东半岛毗邻日韩,处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面临制造业加速发展的空前机遇,应该主动对接日韩产业转移。加强与其电子、钢铁、汽车、造船等大公司的合资合作,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合力提高承载能力。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要做好后期的吸收和转化工作,提高企业间产业关联度,培育国外大企业“根植性”。在以外来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中,要注重通过完善地方网络,解决其“落地生根”的问题。产业集群中的地方网络是指特定区域内行为主体间的正式合作关系,以及他们在长期交往中所发生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交流关系,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内部机制。通过地方网络寻求区内各经济主体交流和互动的“胶”,促进集群区内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的整合,以增强地区性粘结或凝聚力。通过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以产业关系为纽带把企业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的企业生态环境,促使国外大企业“落地生根”。

    总之,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一个长期发展壮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成功的产业集群区大都经历了10余年甚至更长的发展历程。因为集群中的社会资本集聚、企业网络的建立等需要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试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创立和发展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发展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极不可取的。“耐心”应该成为政府发展产业集群的必备条件。

    作者:李星洲 邵 波 王新力

    第二篇:乡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1、农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病害防治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海捕业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由于受XX至黄埠公路的制约,招商引资成效不大,离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旅游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发展。

    4、缺乏财源税源,资金紧缺,一些项目建设受到影响。[feisuxs文章-http://www.feisuxs]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对策:

    (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突出养殖主导地位,努力建设“养殖强镇”。重点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启动元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力争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我镇水产养殖上规模、上档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台地、荒地等资源,加强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经济林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新渠道。要调整渔业结构,建设渔港经济区加快渔村的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大工业开发力度,壮大全镇经济总量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开发的突破口来抓,以海丰港平战码头的建设和XX至黄埠公路的修通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关系,“走出去,请进来”,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特别要继续抓好“回归工程”,下功夫把在外地办厂的XX老板引回来、拉回来,鼓励他们在XX投资置业。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筑巢引凤”工作,配套完善工业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为工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积极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把旅游业作为驱动我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抓。要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鼓励客商前来我镇开发旅游资源和兴建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重点开发好南方澳渡假村、海水天然浴场和拉大网等旅游项目,逐步建成融海景、美食、娱乐于一体的整套滨海消闲避署圣地,达到有海景可观,有海水可浴,有海味可偿,形成具有XX特色的滨海旅游业,以旅游开发带旺带热饮食、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促进我镇经济大发展。

    (四)利用民资民力,下大力气发展民营经济

    要毫不动摇鼓励、扶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一个“放”字,即放开手脚,放宽政策,放手发展,打破“主、辅”的界限,不看比例看效益,不看成份看贡献,不看规模看发展。在发展路子上,要突出一个“宽”字,即拓宽经营对象,拓宽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不限行业和比例,做到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业全面抓。在发展环境上,要突出一个“优”字,即优化氛围,优化条件,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创办更多的民营企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交通方面,要千方百计修通XX至黄埠公路、南香至鹅埠公路和青山仔公路,同时加快各乡村公路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港口方面,力争将XX渔港列入全国渔港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渔港建设,增强渔港载体功能;加快海丰港建设,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标准的二类口岸。市政方面,要设法上马自来水改造工作,让群众饮上洁净、卫生的“放心水”;争取上马3.5万伏输变电站,改变我镇电力不足的落后状况;同时,要增加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抓好对病险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争取上马XX堤围建设工程。

    (六)加大财税管理力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坚持“开源节流,量入而出”的聚财理财原则,千方百计挖掘财源税源,增加财政收入。要着力在培植财政财源上下功夫,强化税收征管,积极稳妥做好费改税的开征及准备工作。加大“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堵塞各种漏洞,坚持依法征收原则,把该收的资金坚决收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上马造血型的发展项目,拓宽收入渠道,增强财政支配能力。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支出,切实把好资金投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群众办好几件实事。

    第三篇: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某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产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市纺织、林竹、建材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林竹、建材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三个依托”(即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三个联动”(即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和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24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

    ----纺织业。2024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24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林竹业。2024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到2024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比2024年翻一番,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24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整合提升水泥工业水平的思路,加大旋窑水泥建设力度。两个年产100万吨水泥的谋诚旋窑水泥和金银湖旋窑水泥已相继动工兴建,年产150万吨水泥的柯埔水泥磨粉厂和年产200万吨安砂旋窑水泥正在做前期工作,预计到2024年全市旋窑水泥生产能力将超过500万吨,建材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

    由于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在空间上布局较为分散。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乡镇在创办企业时遵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如我市纺织产业只有20多家纺织企业布局在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围,其它大量的纺织企业都分布于各乡镇。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如地处我市的福建化纤纺织集团生产的纺织原料不能为我市的纺纱企业所用,主要销往江渐和

    我省的沿海地区,而我市的纺纱企业却从江渐一带购买原料;三是各产业的产业链太短。我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四是园区规模太小。我市最大的尼葛园已开发的面积尚不足1000亩,其它园区可想而知,这样就难以做到企业的大规模聚集。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较差。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以纺纱企业为例,我市企业税收约为4元/锭·月,而沿海企业仅为2元/锭·月。过高的税赋,既制约企业进一步积累做大,又阻碍民间资本再投入。二是中介机构等职能发育不全。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是这些行业协会由于行政色彩过浓,所起的作用不大。三是中小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我市在包装、仓储、物流、信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企业还相当少,而且服务能力很有限,如我市仅有的一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只有362万元,仅能提供总额为1810万元的担保额度。四是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

    (三)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低。许多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大部分为中低档设备或已近淘汰的设备,如整个水泥行业目前只有一条日产1600吨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其它皆为已近淘汰的立窑或半干法旋窑生产线。三是企业产品比较单

    一、档次低。虽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优势可言。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大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应用、市场开拓、市场预测等方面工作比较薄弱,只求产量而忽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大路货多、仿制品多;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只有“双轮”牌聚乙烯醇、“建福”牌水泥、“一支花”尿素等9个省级名牌产品。

    二、对策和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按照“提升区位优势,促进产业集聚,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确保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十强,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目标。同时,针对当前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与时俱进,整合资源,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没有与时俱进的规划,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正确估价永安在全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价值链中的作用,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根据永安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并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有利于”:一是要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构筑本区域的产业体系;二是要通过企业聚集,带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的配套,有利于形成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三是要有利于形成有永安特色的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四是要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尼葛高新技术园区等永安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纺织工业,曹远、大湖乡镇工业小区等永安西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建材工业,吉山和洪田乡镇工业小区等永安西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林产工业,桃源洞、天宝岩、安贞堡等永安东部地带着重发展旅游产业。要加快速度做大我市各类园区特别是尼葛高新工业园区的规模,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

    (二)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改善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筛选和规划,确定一批高成长性的项目,从资金、用地、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我市纺织业目前已经具备产业链条化的条件,要积极开发纺织后续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力争突破服装加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集群。强化市场运作力度,产业集群是环境的造化和市场的产物,并不是人为造成的,它还需要利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围绕大企业进行配套,加快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围绕大公司配套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要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中。大企业要对为其配套的小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我市纺织工业要充分发挥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建材工业要以福建水泥股份公司为龙头,林产工业要以永林股份为龙头,机械工业要围绕永安机械厂、永安轴承公司作好配套工作。

    (四)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改善产业集群环境。从企业集群到产业集群的过程,就是从资源投入的增加转向对现有的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的过程。要想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协同效应,需要与产业集群活动相关的各种中介自律机构,特别是行业协会的服务和协调。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通过纺织、建材、林竹等行业协会,统一规范、统一价格,反对不正当竞争等,不断解决自身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改善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集群竞争能力。

    (五)加快融资步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要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实现融资多元化,特别要利用好永林股份上市公司资源,加快发展林竹产业集群。要放宽眼界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好沿海企业、转移上下游产业的机会,围绕主导产业,选好项目,“重拳”出击,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本地,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新优势。

    第四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第五篇: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原州区苗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原州区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问题及对策 苗木培育 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苗木市场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苗木收入已经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增长点,部分市县甚至将苗木产业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XXX水热条件较好的县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XXX现有苗木专业合作社等苗木培育企业近30家,苗木培育面积达到了20000余亩,育苗品种主要以漳河柳、垂柳、樟子松、油松、云杉等树种为主,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苗木培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苗木培育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XXX苗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苗圃病虫鼠害危害严重(1)苗木病虫鼠害呈区域化蔓延

    XX自然环境多样,北部川区属黄土丘陵区,土质以湘黄土为主,采用机井灌溉,主要分布在XXXX等乡镇机井灌溉区,栽植树种以阔叶乔木为主,主要有垂柳、漳河柳、河北杨、新疆杨等树种,杨树天牛危害较为严重,商品苗虫包较多,质量不高;河北杨、垂柳、漳河柳等树种苗圃地病害严重,腐烂病蔓延,造成苗木大面积死亡干枯,损失较为严重。南部开城、张易等乡镇属六盘山土石质山区,土质为山地灰褐土,主要靠水库及河流水灌溉,栽植树种以云杉、油松、樟子松等为主,鼢鼠危害极其严重。

    (2)认识不高,防治手段单一,效果差。

    由于文化水平、专业类别及投资水平层次不齐,苗圃地病虫害的防治的认识程度较低。苗圃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而且大多是在苗木发生虫害、病害以后采取防治措施,效果差,加之不能群防 1 群治,往往防治徒劳无功,造成苗木死亡,生长量下降,鼠害防治主要采取人工捕打,费工效果不佳。1.2树种结构不合理,跟风较为严重(1)苗木培育缺乏长远规划

    苗木培育品种是市场需求的直接反映,近年来,苗木培育种类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价格高、需求量大时,该品种的培育面积就相对较大,甚至出现了跟风培育现象。苗木滞销时,群众培育该树种的积极性随之降低。

    (2)培育树种单一,苗木种类不多

    经过多年的培育,原州区培育的苗木种类30余种,河北杨、新疆杨、垂柳、漳河柳、油松、云杉、樟子松、山桃、山杏等大面积分散培育,占总培育面积的80%以上;花灌木有连翘、丁香、榆叶梅、黄刺玫等,花灌木和部分彩叶树种主要集中在个别苗木培育企业苗圃中,培育面积较小,还未达到一定规模。近些年原州区道路和城市绿化设计的大部分花灌木和彩叶树种,均为从外省市和周边县区调入。

    (3)规格层级不齐,优质壮苗较少

    原州区大面积培育苗木从2024年前后开始,至今虽然经过了近5年时间,但由于受经营管理条件和自然条件限制,大规格苗木较少,优质壮苗数量有限;针叶树云杉、油松培育时间早,受市场需求量影响,大规格优质苗木现已成为缺货,中规格苗木相对较多。

    1.3苗木产业化程度偏低

    苗木生产的产业化是苗木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XXX苗木合作社发展较快,为该区域苗木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起步较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育苗种类单一,加之政策扶持力度薄弱,合作社发展缺乏保障。国有林场近年来也一直探索发展苗木产业,但由于国有苗圃面积小,林场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苗圃基础设施条件差,苗木培育也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优势。

    1.4苗木销售市场问题诸多

    (1)供需矛盾突出,衔接不畅。一方面,大规格和优质壮苗供不应求,造成造林绿化苗木大量外调解决,成本较高,适应性不强,还易带入一些有害生物;另一方面,常规绿化树种如漳河柳、新疆杨生产过剩,价格连年下降,影响了苗木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苗木市场稳定发展。

    (2)外调苗木所占比重较大,一方面由于造林资金短缺,规划设计的苗木价格较低,本地苗木销售价格高;另一方面,规划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苗木生产情况,出现设计的树种无法在本区域调运。

    (3)恶性竞标现象严重,行业监管不力。近年来,苗木市场竞争日趋激励,企业参与政府苗木采购的积极性提高,为得到一定业绩、提升竞争实力,个别企业不惜低于成本价中标,扰乱了苗木市场价格,加之行业监管跟不上,苗木市场较为混乱。

    2苗木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加强苗圃地病虫鼠害综合防控,降低病虫害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1)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引导和扶持苗木生产者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和联防联治机制。

    (2)各地检疫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监督苗木生产组织做好危险性植物病虫害种子、种苗的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害传播和蔓延,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3)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改善田间生态系统,创造适宜苗木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提高苗木品质。一是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和无病虫害的种子种苗。二是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布局育苗品种,科学配置密度,并做好苗圃杂草、枯枝 3 落叶的清理工作,防止病虫害传播。三是尽量采用声、光、热、气味等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及器具防治有害生物。四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物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防治病虫害。

    2.2合理布局苗木种类,因地制宜,长远规划,提高苗木质量。(1)针对我区气候和土壤水文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苗木种类,在北部川区以发展阔叶乔木为主,尤其是彩叶树种,并引导苗木生产者集约化、精细化管理,以培养常规用苗为主,适度培育大规格、高品质苗木。在适宜培育云杉、油松的区域,大力发展针叶树育苗,在土层较薄或者不利于带土球的地区培育营养钵大规格苗木。有设施培育条件的企业和苗木生产者,大力培育花卉类、地被类园林植物。

    (2)引导苗木生产者转变思路,不断提高苗木质量。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合理布局品种、科学配置密度、合理施肥灌水等措施,提高苗木规格和质量。

    2.3加快苗木产业化发展

    (1)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城镇绿化美化总体规划,有目的的培育适合我区的林木良种,促进我区苗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坚持科技创新,把提高苗木质量作为关键环节。一方面,通过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科技先进成果转化应用等措施,提高苗木培育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以林木种苗质量标准体系为依据,尽快推行苗木生产企业质量认证制度。

    (3)不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在具备苗木培育条件的林场,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注入等措施大力发展国有苗圃,增强我区苗木竞争实力,带动周边和本区苗木产业的发展。

    (4)鼓励各地成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为目的的苗木协会或社会团体,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同时按照全国苗木网络建设的统 4 一标准和要求,加强苗木信息网络建设,实现苗木产供求的信息共享。借鉴泾源县经验,建立苗木交易市场,通过展览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为苗木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信息交流机会。

    参考文献:

    [1] 《我国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韩 嵩等(《林业调查规划》2OO6.Jun.31(3):126 —128);[2] 《原州区苗圃地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吴占军(《宁夏农林科技》2024年第7期P162-163);



    推荐阅读:
    山东半岛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材料)
    升学宴家长答谢词
    交通安全主题队会活动方案
    通过人力资源成本分析提高生产效率
    学校防台风应急预案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