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满分作文 六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克教案

    栏目:九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逝水流年 时间:2024-09-18 03:58:3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克教案

    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p33--34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教学难点: 建立1克的概念。

    教具准备:天平、黄豆、硬币、两袋盐、教学挂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是什么感觉?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吗? 出示各种硬币。

    谈话:请看老师收集的这些硬币,1枚硬币有1千克吗?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大家有什么想法?

    引入: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二、引导实践,解决问题 1. 认识天平。

    谈话: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2. 感受1克的轻重。

    (1)学生掂一掂2分的硬币,感受2分硬币的轻重。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枚2分的硬币,右边放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2分的硬币重多少?

    提问:怎样才能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可能提出在左边多放几枚2分硬币的方法)

    讲解用标尺上的游码称低于10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教师示范操作,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3)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轻重。

    爱心

    用心

    专心 1 3. 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谈话:其他的硬币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其他的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学生活动,并组织反馈。

    (2)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出三种1角硬币的质量:1克(2024~2024年发行的1角硬币)、2克(大的1角硬币)、3克(2024年发行的1角硬币)。

    (3)掂一掂,估一估。

    让学生掂一掂1克、2克、3克的轻重,再估一估5角、1元硬币的质量。

    学生小组合作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4.小组合作 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5. 比一比(感知比1克轻的物品)。

    谈话:将老师课前为你们准备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看哪些物品比1克轻。6. 找一找(感知几十克、几百克)。

    谈话: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再掂一掂。

    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7. 算一算。

    提问:利用小组同学的硬币,你们还可以得到多少克?掂一掂,感受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感受。如:10枚1元硬币重60克、3枚1元和4枚5角硬币合起来重34克……

    8. 学习以克为单位称物品的质量。出示第34页水果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质量吗?怎么看出来的?

    讨论:我们在称物品质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质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样读出质量?

    谈话:我们带来的水果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估一估、称一称。

    先选几个称一称,让其他学生通过比较再次估计自己水果的质量,再称一称、掂一掂。9. 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猜想:只看千克和克,你能猜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样想的?

    爱心

    用心

    专心 2 验证:(出示两袋食盐)一袋食盐的质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食盐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食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说明两袋食盐正好是1千克。

    提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食盐有多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三、综合练习,深化认识 1. 完成“试一试”。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物品的轻重,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少克呢?

    用天平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书重218克,也可说大约220克或200克)

    提问:数学书和文具盒比,哪个重?掂一掂,再估一估自己的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分别称出文具盒的质量。再比一比,看估测的对不对。2.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重点解决第4题:

    (1)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

    (2)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组交流后,教师演示讲解。

    四、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1.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课后作业。

    (1)分别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不同克数的硬币,再比一比,估计各种学习用品的克数。

    (2)到超市看一看,哪些物品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

    爱心

    用心

    专心 3

    第二篇: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认识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新授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练习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师巡视,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一会交流时展示。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

    三、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四、作业

    教材34页练习五2、5题

    五、板书

    认识克

    克(称比较轻的物品)

    用字母g表示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克与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扈文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克与千克的认识》这部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归纳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进一步理解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学情分析:

    学生虽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斤、公斤,以及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要用秤来称,但对质量单位概念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依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缺乏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对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只有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才能加深对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依据:知道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但不能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进行一些实操作活动,进而对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理解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等方法。

    依据: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归纳总结。

    依据: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说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调查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2、多媒体课件、学具盒、每组一个台秤、每人一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盐。六:说教学的整体构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编排,更加注重在课堂中通过实际操作、大胆猜测,例如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方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本课设计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2分钟);

    (三)操作体验,获取新知(20分钟);

    (四)效果学习检测,巩固应用(5分钟);

    (五)学生质疑,师生解疑答惑(3-5分钟);

    (六)全课总结(2分钟)。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超市买东西吗?超市里的东西真多呀!特别是一些吃的食品,食品包装大小有时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重量是否会不一样呢?

    2、引出课题: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能更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学习的能力)

    (三)体验操作,获取新知

    1、出示自学提示(一)(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克和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发现物品的质量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2)活动体验,①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那么“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拿出准备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师说明一枚2分的硬币重量大约是1克)②以小组为单位到物品袋里找一找,看哪样物品重1克。(两个图钉,一粒扣子,四五粒黄豆)

    ③1袋盐重1千克。小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④找一找:每一小组的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将找出的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盐对比,掂一掂),然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洗衣粉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或通过实物比对等)

    3、通过教具直观演示,正确运用克与千克作单位。我们用盘秤来称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盘秤的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因此知道1克与1千克相比较,1克比较轻,1千克比较重,相差很远,所以平时我们在称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板书)(设计意图:感受1克和1千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物品质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这样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4、直观演示,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1)出示一袋500克的盐巴,问:两袋盐巴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如果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称重几千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3)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天平秤。(简单介绍天平秤的组成)(4)小组合作称出数学课本的质量

    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课本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课本的质量。(2)称好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四)效果学习检测,巩固应用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课本20页练一练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课本20页练一练第2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200()一袋面粉25()一只鸡2()一只羊45()一个梨100()小朋友体重35()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师生解疑答惑。(设计意图:是为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表现,即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以兵教兵的方式解决,如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有教师启发、引导解决。)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说)

    (七)说板书

    克与千克的认识

    称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八)说教学效果:本节课预计有90℅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能够正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第29-32页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与克,了解1千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具准备:师:课件、盐巴、硬币、称

    生:橡皮等

    学习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了解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1千克=1000克。

    学习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估计具体物体的质量。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超市买东西吗?星期天小雪和妈妈也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的,真是琳琅满目。(随着教师的叙述,大屏幕出现小雪和妈妈的购物情景),看一看,小雪和妈妈都买了什么?分别有多重?(大屏幕出现小雪和妈妈采购的物品)生齐读:苹果1千克,豆油5千克,饼干11克。

    2、引出课题:用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做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你最想了解克和千克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能更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学习的能力)

    (三)体验操作,获取新知

    1、出示自学提示(一)(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克和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发现物品的质量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2)活动体验,①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那么“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拿出准备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师说明一枚2分的硬币重量大约是1克)②以小组为单位到物品袋里找一找,看哪样物品重1克。(两个图钉,一粒扣子,四五粒黄豆)

    ③1袋盐重1千克。小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④找一找:每一小组的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将找出的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盐对比,掂一掂),然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洗衣粉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或通过实物比对等)

    3、通过教具直观演示,正确运用克与千克作单位。我们用盘秤来称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盘秤的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因此知道1克与1千克相比较,1克比较轻,1千克比较重,相差很远,所以平时我们在称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板书)(设计意图:感受1克和1千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物品质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这样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4、直观演示,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1)出示一袋500克的盐巴,问:两袋盐巴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如果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称重几千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3)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天平秤。(简单介绍天平秤的组成)(4)小组合作称出数学课本的质量

    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课本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课本的质量。(2)称好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四)效果学习检测,巩固应用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课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课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200()一袋面粉25()一只鸡2()一只羊45()一个梨100()小朋友体重35()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师生解疑答惑。(设计意图:是为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表现,即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以兵教兵的方式解决,如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有教师启发、引导解决。)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说)

    (七)说板书

    克与千克的认识

    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四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教案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重点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

    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综合训练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填空

    ()大约重1克()大约重1千克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7千克500克=()克 23千克-15千克=()千克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第34~35页。练习四。教材简析:单元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1千克=()克

    4千克=()克 3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基础训练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高训练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综合训练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5.思考题(1)学生自己思考。(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6.全课总结。(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分数教案

    十、认识分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以及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探究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3、使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8--100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同学们每两个人分成一组来分食品。小强和小红他们俩准备了哪些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俩都满意呢?(板书: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

    2、问: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3、指名分食品,并贴出相应图画。

    4、分蛋糕: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几个?

    5、师:要表示“半个”,就要学习新的数,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⑴谈话:我们先来看看半个蛋糕师什么羊的?(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现在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这半个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看老师写出这个分数,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横线的下面写2,表示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半个是其中的一份。这个数就是分数。

    问: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是怎么写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吗?

    ⑵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把数学书打开到P98,自己找一找,读一读,认一认。

    学生自学课本。

    问:中间的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分子和分母谁在上,谁在下?

    ⑶谈话:你会读出这个分数吗?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⑷问: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⑸谈话: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呢?

    学生折纸、涂色。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班级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可以涂哪部分?还可以涂哪部分?

    还有谁的折法跟他不一样?

    2、想想做做1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出示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3、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1/2>1/8 1/4>1/8

    2、想想做做3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小组内交流。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谈话: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张长方形纸,与同组小伙伴比较一

    下它们的大小,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后,涂上颜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两幅作品贴到黑板上。

    2、想想做做6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3、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P101--10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呢?

    二、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比一比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法比较出3/5和2/5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四、做一做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5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

    五、读一读

    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P104“你知道吗?”

    六、全课总结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105--106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2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想想做做3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出题意。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P106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两课时)



    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克教案
    小学6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三年级上 教学 总结
    2024保安农场中心幼儿园财务报告
    走进坪塬(汇编)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