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党团工作计划
  •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精品范文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通用46篇

    栏目:精品范文 来源:网络 作者:梦回唐朝 时间:2024-03-28 21:04:33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一篇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20_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_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二篇

    为了保证我校在XX年的中考备考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学生中考成绩,实现中考目标,结合我校实际,特拟订我校XX年中考备考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继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校本教研为动力,以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中考备考、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抓好我校XX年中考工作,确保实现我校提出“力争中考升学人数再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力争使我校XX年中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升。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我校中考成绩一直在低谷中徘徊,使得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更加紧迫。优秀率、合格率偏低,学生个人自身发展也不平衡,这样的现状的确令人堪忧。

    >三、备考工作措施

    1、成立中考备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中考工作的领导。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

    中考备考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我校的中考复习备考工作,协调复习进度,收集、传达中考信息,指导和协调使用中考复习资料,统一组织阶段测试及有关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以下共识:a、时间紧,任务重;b、学科发展、学生培养做到既要统筹兼顾,也要重点突出;c、实事求是,依据各阶段的复习任务和复习目标确定不同的方法;d、围绕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两个核心,形成合力。

    3、班主任的主要措施

    (1)班主任要加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2)各班要营造良好的中考备考氛围。各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浓厚的备考氛围。有效地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备考。

    (3)不定期召开科任教师会议,向课任教师了解班级学生上课的表现。

    (4)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制定好备考计划,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会阶段性自我总结。不定期召开优、中、后进学生会议,了解学生对科任教师上课的要求,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并及时做出调整。

    (5)各班要落实好班内的培养对象,班主任组织本班科任老师对其进行分析,注重学科的均衡发展,扬长(优势科目)不避短,对弱势科目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6)抓学生管理,做好以下工作:①抓优秀生,“响鼓重锤”。造培育优秀生的声势,适当运用心理暗示,让优秀生定位,并做到广种博收。②抓边缘生,“推拉并举”。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千里马,创造条件,实施分层管理。③抓后进生,“百炼成钢”。认真分析原因,做细致工作,教给学习方法,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认识学习的价值。④抓心理辅导,“轻装上阵”。⑤重视非智力因素对考生的影响,提高学生抗干扰能力。

    >四、备课组的主要措施

    (1)各备课组长要带领本科组教师依靠集体力量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中考说明。

    (2)经常与教研室、其他学校保持联系,增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信息交流,保证信息畅通,共同搞好中考备考工作。

    (3)抓好同科老师集体备考工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4)抓好分层教学。针对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

    (5)加强学法指导,解题技巧的训练、知识归纳能力的训练。

    (6)各教师最好设立“问题记录簿”等类似档案,收集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科老师共同讨论探索。

    >五、要求各课任教师要把握中考命题方向,提高备考效率。

    做到:①在班主任及学科组的双重领导下,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乐于奉献。②关注中考的信息动态,认真钻研《考试说明》。③精讲精练,找好、出好典型题目,结合应试技巧及应试心理进行针对性练习,突出讲练评的课型。每次测验结束后再针对共性问题讲评,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④结合学生学科实际,分类指导。⑤代课教师不旷课不请假不迟到。⑥适当调整作息时间,要求学生提前半小时到校,由文科教师组织早读。

    >六、切实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九年级全体科任教师要明确各班确定的培优对象,针对本学科比较薄弱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课外辅导,使之学科发展平衡。同时顾及全面,努力提高中等生,转化学困生,做到以点带面,争取全面提高。

    注重培养尖子生

    (1)培优工作以班级为单位,各班锁定最具潜力的6名左右的学生,分科进行培优。

    (2)制定尖子生的培养措施,使对尖子生的培养做到对象落实、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措施落实。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引导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3)根据学科实际,加强薄弱项目的教学,争取全面提高复习效果。

    切实及早抓好临界生和后进生的提高工作

    (1)对“临界生”、“学困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从身体、生活、学习、思想各方面多予关心。对他们有“压”,更要有爱、有导,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充满关怀和支持,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他们看到希望。

    (2)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抓课堂听课、作业、基础测试等环节,把他们“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缩小与尖子生的成绩差距。

    (3)班主任要明确这些学生的成绩差在哪科,差在哪里,差的原因是什么,与科任教师共同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去补救。每次的测试、模拟考试,都应进行对照分析“临界生”的分布与变化,对进步快的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功感。

    >七、制定规划,分阶段备考

    (1)第三周结束课程,组织一次检测考试,根据检测成绩找出班级中的偏科学生,对于偏科学生由备考组制定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具体实施,针对班级中的偏科学生和差生,指派给具体教师单独辅导以提高其学业成绩。

    (2)从第四周开始各科任教师以初中《会考指导》为教材,认真研究总结辅导,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真抓实干;要求每一位学生认真完整地学习,必要时可配作业本,完成后,每章、每节、每一套题要求代课教师批阅、同时备考组检查。

    (3)第七周备考组对初三级学生实施第二次检测,以考查第一次检测后弱科、偏科、差生的转化情况,同时备考组根据本次检测和学生实际制定新的辅导方案调整思路,解决上六周存在的问题。

    (4)第九周要求《会考指导》的复习全面结束,迎接全县诊断检测考试,学校备考组召开交流会议总结经验寻找差距。

    (5)第十周备考组各年级实施分层教学、复习。优秀生、临界生做a型8套复习题,学困生做b型8套,要求每两周一套题,学生的做、练,老师的讲阅同步进行,不拖拉,脚踏实际、一视同仁。

    (6)第十四周、十五周本阶段突出双基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对各学科重点知识作归类复习,专题训练,系统拓展,技巧点拨,技能培养,对开放型、探究型的题材做到专题复习,结合中考动向,进行热点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坚毅、冷静、沉着、不骄的性格,灵活自如的应考状态,在考场上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水平。

    我们坚信,在县局的领导下、社会的期待下、学校的努力下,我们九年级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知难而进,一定能打赢这场中考攻坚战。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三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_以人为本_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四篇

    《天气》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5

    《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五篇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2、火车3、飞机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六篇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

    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

    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

    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动画链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何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摄氏度。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七篇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

    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八篇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读图分析,请说出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找一名学生朗读《旗袍与旗装》,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活动:

    课本33页活动题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主,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们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前面学生所回答的情况,带领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两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增长课外知识。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现在会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来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它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东北有哪些城市吗?你们知道这些城市是怎样分布的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好,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说的都不错,但是比较杂乱,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地理角度来系统分析学习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学完之后你将有所收获。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一幅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结合课文35页活动题让学生找出相关城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课件给出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给出一张铁路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强调每条铁路干线的起止城市名称。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城市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分布,特别是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沿线地区。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文字,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出示课件加深记忆。

    思维升华: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老师提示:结合前面学习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小结:给出本节课的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填空,目的是对本节进行梳理,加强记忆。

    课堂检测:

    一、猜猜我是谁

    1.在东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区。我是____辽宁省___。

    3.我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是____满族_。

    4.我连接了哈大线、滨洲线和滨绥线。我是__哈尔滨_____。

    二、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部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理解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掌握程度。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九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十篇

    一、背景分析

    1、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和保护“蓝色国土”。这节教材虽然内容难度较小,但是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海洋资源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理解海洋空间的利用。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生观察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通过对舟山渔场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通过了解海洋资源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自主意识和提高学习兴趣。通过“保卫蓝色国土”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我确定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资源为本课重点,由于内陆地区大部分学生对海洋都比较陌生,而且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探究性问题,对初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为此我确定保护“蓝色国土”为本课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准备课外搜集信息,以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激发思维。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阅读,了解内容;

    整理信息,深入探讨;

    拓展延伸,培养情怀;

    互动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我将就这五个教学环节作逐一表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进入课堂后我首先出示三幅图片,配上伴音《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让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闻到海洋气息,看到海洋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探索海洋资源的热情。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阅读课文,并围绕“海洋能给我们什么?”这个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二)观察阅读,了解内容

    通过学生观察、阅读、讨论发言,知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巨量的化学资源。

    (三)整理信息,深入探讨

    1、学习“多样的生物资源”

    (1)首先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知我国生物资源种类以及主要海产品。

    (2)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深入探讨。在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信息,分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优势的大致情况。课堂上我出示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优势调查图,从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宽广的大陆架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知道了地跨多种温度带和宽广的大陆架是导致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多样的主要原因。

    (3)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后,我进一步指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渔场的分布状况。结合收集的信息,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我国的渔场的原因:1大陆架广阔,阳光充足,水温较高,动植物生长茂盛;2地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河流常年携带大量的有机物;3寒、暖流在此交汇,加上受海岛阻挡,造成上下水层扰动,营养盐类丰富,适合众多的经济鱼类在此生长繁殖。

    本部分知识牵动前后知识关联,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指导学生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矿产资源的丰富呢?我们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海陆主要矿产资源对比分析图”,通过对海陆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储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丰富,开发前景的广阔,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巨量的化学资源”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我抓住海洋的主角—海水,引导学生学习海洋的化学资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海水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但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是海盐资源。

    我让学生在我国政区图上分别标出我国四大盐场分布地区,在此基础上,指出南方的莺歌海、北方的长芦为我国的主要盐场,且长芦盐场为我国的盐场。

    (四)互动小结,布置作业

    1、为了让学生在自我总结和评价中得到提高,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结论.

    学习体会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积累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体会_________________

    收获与困惑_______________

    2、本着巩固课堂基础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目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作业:

    (1)以下行为中,属于合理开发利用海生物样资源的是( )

    A.尽量多捕捞近海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使其为人类服务

    B.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努力做到捕养结合

    C.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D.以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代替近海渔业

    (2)有人称海洋为“乌金的存储库”是因为( )

    A.海洋中鱼、虾、藻类等水产十分丰富

    B.海洋石油资源丰富

    C.海洋盐类储量大

    D.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铀矿

    (3)通过读图,你认为使海洋

    受到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3、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更多有关海洋资源的资料

    三、教学评价

    1、整体把握教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为此,我们摒弃循章依节,繁说细讲,追求着眼整体,培养能力。设计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观察阅读,了解内容;整理信息,深入探讨;拓展延伸,培养情怀;互动小结,布置作业”五大环节,引导学生整体了解教材内容,全面认识海洋资源。

    2、构建开放式课堂

    新课标告诉我们:构建开放式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精神。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课堂查阅电脑、阅读图书、请教询问等途径,广泛收集信息。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知识准备。从而在“整理信息、深入探讨”的环境中,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变为可能。

    3、有的放矢运用媒体

    我在课前激趣,课中探讨,拓展延伸等环节中,分别运用了配乐影像、动画图表、动漫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欲望,催生了学生的热爱情怀。

    4、注重新旧知识关联

    利用“温度带的分布”等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环境,让学生用分析的目光看到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成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十一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 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 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 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地形图》。

    [练习] 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 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 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 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 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总结] 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 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 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十二篇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

    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

    >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天)的时间。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

    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能借助多媒体软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尽量使用教具(如地球仪、三球仪)等。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十三篇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十四篇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北美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了解北美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剖析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教学重点:北美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北美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情况分析,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图片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归纳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更大,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而平行班的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因此将“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确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讲述总结、巩固练习

    >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运用: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

    [导入]美国被世界熟悉,不仅因为它是经济强国,同时也是世界军事强国,到处充当着世界警察的角色。那么,美国在哪里?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征,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北美地区和美国。

    一、北美的位置和范围

    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

    二、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方面了解)

    1、地形

    [归纳]通过剖面图归纳:

    地形特点:东西高,中部低;以山地、平原为主

    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为三个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高原山地区;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冰川地形广布。

    (1)西部高山区—高大褶皱山系,山脉与盆地、高原相间

    成因: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北美大陆西侧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脉,它们构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特点:①以落基山脉为主,几条平行并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分布有宽广的盆地和高原。②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③这些山脉隆起的年代较晚(中生代),许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2)中部平原区—平原广阔纵贯,冰川湖泊众多

    中部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沿岸。面积宽广,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西部是地势较低的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多为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产物;南部是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

    (3)东部高原山地区—古老的高原山地

    在加拿大境内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国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东部的高原、山地形成年代早,久经侵蚀,海拔较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3、气候

    [归纳]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主要特点:北美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主要类型及分布:本区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在北冰洋沿岸有寒冷的极地气候。在太平洋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受地形的影响,呈带状南北延伸,仅分布在沿海地带。墨西哥湾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部还有小面积的高山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北美气候受地形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1)对降水的影响:①北美西部高大山脉南北纵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山阻挡,在西侧形成地形雨,使太平洋沿岸为多雨的湿润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②山脉东侧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东部低缓的山地对大西洋水汽的阻挡作用不明显,降水由东部沿海(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向内陆逐渐减少(温带草原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落基山与海岸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因地形闭塞,降水较少,成为半干旱区(温带沙漠气候)。体现了自然带的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2)对气温的影响:中央大平原贯通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可以从北冰洋上空长驱直达墨西哥湾沿岸,导致沿途气温急速下降。所以墨西哥湾沿岸仍可受到寒潮的影响。夏季,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和东部普遍暖热。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夏季普遍暖热,使北美地区温差较大,大陆性特征明显。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 第十五篇

    >教材分析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时事的关心,开展模拟世界气候峰会的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和组织学生就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

    2、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认识美国消耗了全球的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地图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认识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2、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通过分析统计图表认识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和废物排放大国;

    4、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理解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

    2、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2、了解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

    推荐阅读:
    地理中考课后辅导教案范文通用46篇
    团委委员思想报告范文推荐69篇
    开展听证工作报告范文精选5篇
    与采购相关的报告范文12篇
    关于山塘整治的报告范文2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