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9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1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1.3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
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自尊自强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2.3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2.4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为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2.6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特别是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三)心中有法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
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3.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2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3.3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3.4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1.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1.4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5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
1.1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1.3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1.4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1.5搜集灾难或其他事件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二)在集体中成长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2.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2.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2.4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
2.5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2.1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2.2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讨论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盾。
2.3以“诚信”为题展开一次课堂讨论。
2.5就“公民的平等”问题开展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
(三)权利与义务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2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5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3.2搜集因侵犯人身权利而受到法律严厉惩处的案例,说明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并讨论维护人身权利的途径和方法。
3.3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
3.5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1.4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1.7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1.1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1.2开展“假如没有网络,我的生活会怎样”的讨论活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1.4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1.6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内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服务。
1.7举行“祖国发展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认识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受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2.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2.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4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2.5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6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2.7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2.8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2.1调查本地区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讨论共同设计一条珍惜资源的宣传标语。
2.5搜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
2.7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9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的演讲活动,收集不同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积极感受“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三)法律与秩序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3.1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
3.2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3.3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3.5结合本地实际,以“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关于活动建议的说明
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内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二评价建议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者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本标准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
教材编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规定,体现课程理念,紧扣课程目标,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二)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体现思想道德学习的独特性
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促进思考、拓展体验、激发实践等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学习空间。
(三)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编写应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教材成为联系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桥梁,为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倡导以主题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教材编写应从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或问题中选取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避免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块式的机械处理。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中,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设计开放性的探索环节,以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在保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地区及城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2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1.3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
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自尊自强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2.3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2.4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为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2.6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特别是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三)心中有法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
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3.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2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3.3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3.4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1.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1.4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5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
1.1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1.3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1.4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1.5搜集灾难或其他事件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二)在集体中成长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2.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2.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2.4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
2.5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2.1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2.2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讨论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盾。
2.3以“诚信”为题展开一次课堂讨论。
2.5就“公民的平等”问题开展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
(三)权利与义务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2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5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3.2搜集因侵犯人身权利而受到法律严厉惩处的案例,说明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并讨论维护人身权利的途径和方法。
3.3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
3.5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1.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1.4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1.7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1.1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1.2开展“假如没有网络,我的生活会怎样”的讨论活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1.4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责任。就“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1.6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内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服务。
1.7举行“祖国发展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认识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受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2.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2.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4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2.5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6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2.7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2.8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2.1调查本地区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讨论共同设计一条珍惜资源的宣传标语。
2.5搜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
2.7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9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的演讲活动,收集不同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积极感受“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三)法律与秩序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3.1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
3.2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3.3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3.5结合本地实际,以“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关于活动建议的说明
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内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
教材编写者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本标准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
教材编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规定,体现课程理念,紧扣课程目标,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二)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体现思想道德学习的独特性
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促进思考、拓展体验、激发实践等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学习空间。
(三)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编写应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教材成为联系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桥梁,为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倡导以主题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教材编写应从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或问题中选取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避免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块式的机械处理。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中,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设计开放性的探索环节,以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在保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地区及城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3
摘要:在“新课标”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认真加以改进。本文就如何做好“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进行了研究,不仅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而且也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作为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与法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但当前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将其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認真加以改进。
(一)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做好“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优化教学目标,但从当前一些教师来看,在教学目标方面还比较单一。比如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没有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将其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以及“素质教育观”进行有效结合,“应试教学”思想仍然存在;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没有从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比较单一,还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制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教师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加以改进。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教学方法创新,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比如个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因而导致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尽管在知识上有所收获,但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还有一些教师不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很多教师采取说教式、理论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此外,互动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方法以及调查研究等方面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对于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健全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具有很强的保障性。但目前一些教师在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方面不够到位,比如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体系相对比较薄弱,在推动“互联网+”教学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多媒体PPT技术、希沃白板技术以及“微课”等的应用不够到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还表现为,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特别是“走教案”的教学模式相对较多,在培养学习兴趣,以及应用生活化教学等诸多方面不够系统等等。
(一)优化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平台,教师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战略思维,通过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努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要针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切实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同时也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团队精神以及遵章守纪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科学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因而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言行是讲道德的,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应用于具体实践当中,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要更加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对于法治教育来说,可以将社会上的不法行为作为“反面案例”,使学生了解违法的危害等等。要更加高度重视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都可以采取“对分课堂”的方式,在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三)完善教学体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体系,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有规范化和系统性,同时还要在趣味性方面实现突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PPT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使其更具有直观性、演示性和趣味性,这就需要加入更多的音频、视频乃至Flash动画元素,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要在构建“生活化”教学体系方面下功夫,比如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孝”文化,并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要更加高度重视“游戏化”教学体系建设,比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将其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破解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重点要在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士艳.关于新课改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4(4):67+79.
[2]葛道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4,4(16):39.
[3]普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7):102-10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4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
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
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
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
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
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
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
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
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
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
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1.3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
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
1.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戏观念。
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
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
的心理冲动。低落时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
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
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我宽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
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
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
机。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
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
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
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反思和分
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
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向。
质。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
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
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
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
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
我概念。
(二)自尊自强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
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
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
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
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的哺育。
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
2.2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
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神奇。
自救自护。
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
2.3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
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
课程内容
人格的事。
活动建议
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
救、互救、他救的常识。
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
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
2.4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
“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为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
出正确选择。
2.6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特别
是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
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
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
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
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
的点滴做起。
讨论。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
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三)心中有法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3.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
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
3.2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
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
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
到一定的法律制裁。3.3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
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
3.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
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意义。
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3.4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
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
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
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违法行
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为。
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
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
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
识。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课程内容
1.1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
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1.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
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
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
活动建议
1.1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
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1.3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
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1.4采访老师,内容包括该
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老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
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
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1.4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1.5搜集灾难或其他事件中
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
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
的感情。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1.5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
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
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
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
(二)在集体中成长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2.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
2.1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
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
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
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
量。
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
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2.2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讨论
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
2.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
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
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
盾。
人为善。
2.3以“诚信”为题展开一
2.3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
次课堂讨论。
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
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
2.5就“公民的平等”问题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努力做诚实的人。开展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
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
2.4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
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
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
2.5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
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
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
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
有正义感。
(三)权利与义务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3.1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3.2搜集因侵犯人身权利而
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受到法律严厉惩处的案例,说明
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并讨论维护人身权利的途径和方
3.2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法。
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3.3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
的法律责任。护受教育权利的途径。
3.3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3.5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
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权益。
教育的义务。
3.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
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
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5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
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1.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1.1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
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
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好奇心和见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
控制能力。1.2开展“假如没有网络,
我的生活会怎样”的讨论活动,
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思考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
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
与社会公共生活。
1.4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
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责任。
就“怎
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进行一
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次主题讨论。
1.4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1.6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
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
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
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内开展有意
责任的公民。义的公益服务。
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1.7举行“祖国发展我成长”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的主题班会,认识祖国发展的大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好形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
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感受二者之间的关系。
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
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
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
服务的精神。
1.7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
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
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
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
意识。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2.1知道我国的人2.1调查本地区存在的资源短缺问
口、资源、环境等状况,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讨论
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共同设计一条珍惜资源的宣传标语。
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成可持续发展意识。2.5搜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变化
2.2知道我国是一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国共
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
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
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2.7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
展。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
富性。
2.3了解我国在科
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2.9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
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在地图上旅行”的演讲活动,收集不同
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积
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极感受“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
素质。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
同理想”。
2.4了解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
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
求。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2.5知道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
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6学习和了解中
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
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2.7了解文化的多样
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
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
民友好交往。
2.8了解当今世界
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
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
忧患意识。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2.9认识树立全球
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
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
识和愿望。
(三)法律与秩序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3.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3.1以班级为单位,举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
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活动。
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
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
则,增强宪法意识。
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
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3.2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
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
民的共同责任。
3.3以“环境保护,人
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
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活动,
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
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3.5结合本地实际,以
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
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活
3.4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动。
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
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
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监督权。
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
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
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关于活动建议的说明
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内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
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
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
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
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
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
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
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
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二评价建议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
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
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
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
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
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者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本标准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
教材编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规定,体现课程理念,紧扣课程目标,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二)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体现思想道德学习的独特
性
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促进思考、拓展体验、激发实践等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学习空间。
(三)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编写应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教材成为联系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桥梁,为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倡导以主题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
趣
教材编写应从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或问题中选取主题,以问
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
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避免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块式的机械处理。将基
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中,呈现方式要生动活
泼。设计开放性的探索环节,以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热情,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在保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地区及城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
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5
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了针对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解决适应与学会调适的矛盾,设立了四个单元的内容。由“成长的节拍”(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友谊的天空”(友谊与成长同行,交友的慧)、“师长情谊”(师生之间、亲情之间)到“生命的思考”(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以成长为核心,涵盖、整合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的话题。从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本册教材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逻辑的起点。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会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成长。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全部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不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单元:承接上一单元学会与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与延伸。“师长”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和师长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质量如何。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在尊重学生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师长,看到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到相互理解。
第四单元:感悟生命价值。这一单元,对刚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引领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领悟人生的意义。从丰富多样的生命现象谈起,谈到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再谈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养成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树立为社会服务远大志向,承担社会责任。
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整体构建教材内容体系。一是突出政治认同,提升学生国家意识。二是突出理性精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三是突出法治意识,培育学生法治精神。四是突出公共参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教材第一单元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题,设计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两课,意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明确自身应肩负的使命,努力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
第二单元从社会规则的功能切入,意在引导学生懂得社会规则对个人、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理解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单元在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规则的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责任,认识勇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从而积极主动奉献社会。
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从对社会的认识扩展到国家层面,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方面形成对国家的深刻认识,进而为培养关心国家发展、投身国家建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奠定基础,也为后续教材的展开奠定认识基础。
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讲述和思考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本册教材包含四个单元八课的内容,从“富强与创新”到“民主与法治”,从“文明与家园”再到“和谐与梦想”,每个单元内容都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理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以国家政治生活为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全国情教育和全球视野。
第一单元主题是“富强与创新”,本单元主要从改革创新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二单元主题是“民主与法治”,本单元主要从民主,法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民主价值,探索民主道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推进广泛而真实的民主,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文明与家园,本单元从文明、家园两个角度引导我们认识,文明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灵魂与精神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让人民更富裕国家更富强中国更美丽。
第四单元的主题为和谐与梦想,本单元主要从和谐梦想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一家亲,56个民族和谐相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时,我们也讲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反对分裂,一国两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6
一、课程标准
3.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二、教材内容
本课从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的认知出发,引导学生体悟人民的国家主人身份来之不易;引领学生学习宪法序言,思考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后如何通过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力;了解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相关宪法和宪法相关法的规定,懂得宪法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国家机构必须依据宪法行使权力;通过理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漫画寓意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案例,理解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利,从而深入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一观点。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增强宪法意识。
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热爱祖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能力目标】
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相关宪法事例,提高分析和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对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目标】
认知国家机构,初步了解国家机构权力运行的法治原则。
知道宪法不仅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懂得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四、学情分析
从认知特点上看,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十分旺盛,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他们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了解有关事物。但是,由于经验欠缺和逻辑思维还不成熟,他们的认识带片面性和表面性。基于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典型宪法事例,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努力使其认同我国宪法的价值追求,从而热爱宪法,坚持宪法至上。
五、教学重点:
宪法是如何组织我国国家机构,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的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六、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采用板块式教学,将所学内容整合并通过多媒体影像资料、情境教学法、新
闻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游戏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活动加以呈现,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七、学生活动设计
分组开展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活动,制作汇报课件;全班分组做游戏体验民主集中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第二个项目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多媒体展示课题: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在学习之前,大家回忆一下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一板块]忆往昔传承革命传统
1.播放视频朗读碑文并提出问题:谈谈你对碑文的理解
2.展示文字资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丰碑,它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荣与辱。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来之不易。
学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如何确认奋斗成果的?
学生:回答
老师:“宪法在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
国家的主人。”
老师过渡:中国人民掌握政权后,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利的?是不是事事问我们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第一个问题:组织国家机构
引导学生看课本11页图表说出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
[第二板块]看两会增强公民意识
同学课前调查人大会议的内容
提出希望,请同学们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
[第三板块]读材料自主解决问题
阅读材料:课本12、13页共三段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国家机构的职权是谁授予的?
2、我国国家机构在行使权利时遵循什么原则?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同学根据材料内容回答,教师总结出示文字内容
宪法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教师问:为什么实行民主集中制,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第四板块]做游戏体会民主集中制
同学们根据游戏规则分六组进行游戏体验,游戏结束后谈感受:国王、被指定的人分别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单纯的集中制
的劣势。
第二轮游戏后,问同学们是如何选出国王的,引导他们体会民主集中制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好处。
教师过渡:宪法不仅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
[第五板块]看漫画探究漫画寓意
课本13页漫画
教师问:为什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呢?出示视频,让同学们根据视频内容体会权力不等于谋私,权力是把双刃剑,所以需要规范。
教师问:怎样把权力关进笼子,关进什么样的笼子呢?
[第六板块]看新闻探究国家权力运行
分别展示三则材料给同学们,问:
1、看完这三则案例你能说说宪法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的吗?
2、如果你是材料3中的李某和材料2中的城管局长,怎样为自己辩护?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探究宪法如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师生共同总结: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国家权力运行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教师总结:国家权力的运行不能任性,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福利。出示视频《“速”描宪法》
[第七板块]画导图知识结构来总结
同学们将本节课知识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教师点评。[第八板块]课后拓展活学活用有提高
2024年人大修宪工作已经完成,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对比新旧宪法的不同之处,并总结出来,分小组与同学们分享。
学情分析
从认知特点上看,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十分旺盛,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他们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了解有关事物。但是,由于经验欠缺和逻辑思维还不成熟,他们的认识带片面性和表面性。基于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典型宪法事例,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努力使其认同我国宪法的价值追求,从而热爱宪法,坚持宪法至上。
效果分析
1.课堂参与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
2.知识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即时评价,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老师用激励的眼神、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学生熟悉了国家机构
组织方式,明确了宪法是如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的。
3.综合性学习方面: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学生探究分析、课后实践活动成果真实有效。课堂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的活动有助于学科素养的提高。
4.整节课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是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教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更好地理解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的认知出发,引导学生体悟人民的国家主人身份来之不易;引领学生学习宪法序言,思考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后如何通过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力;了解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通过学习相关宪法和宪法相关法的规定,懂得宪法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国家机构必须依据宪法行使权力;通过理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漫画寓意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案例,理解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利,从而深入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一观点。
评测联系
1.漫画《回扣》反映了某些不良社会现实,青少年对这种行为应该()
①向检察机关监督举报②我们无权干涉
③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或者检举④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课后拓展:2024年人大修宪工作已经完成,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对比新旧宪法的不同之处,并总结出来,分小组与同学们分享。
课后反思
授课教师始终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采用板块式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时政分析能力,在设计课堂环节时选取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和最有时效性的新闻材料,通过多媒体影像资料、案例教学法、新闻分析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读法等多种教学活动加以呈现;设计了多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宪法组织国家机构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是我们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反思整个教学环节,本课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版块设计之间缺少逻辑性,导致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不清晰;游戏环节学生讨论得过于肤浅,教师没有及时加以更深层次的引导,导致学生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不够深刻。
课程标准分析
3.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本课所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的初中阶段的内容教学与要求。对青少年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7
作为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与法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但当前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将其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認真加以改进。
(一)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做好“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优化教学目标,但从当前一些教师来看,在教学目标方面还比较单一。比如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没有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将其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以及“素质教育观”进行有效结合,“应试教学”思想仍然存在;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没有从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比较单一,还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制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教师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加以改进。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教学方法创新,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比如个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因而导致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尽管在知识上有所收获,但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还有一些教师不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很多教师采取说教式、理论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此外,互动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方法以及调查研究等方面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对于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健全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具有很强的保障性。但目前一些教师在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方面不够到位,比如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体系相对比较薄弱,在推动“互联网+”教学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多媒体PPT技术、希沃白板技术以及“微课”等的应用不够到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还表现为,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特别是“走教案”的教学模式相对较多,在培养学习兴趣,以及应用生活化教学等诸多方面不够系统等等。
(一)优化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平台,教师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战略思维,通过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努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要针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切实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同时也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团队精神以及遵章守纪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科学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因而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言行是讲道德的,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应用于具体实践当中,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要更加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对于法治教育来说,可以将社会上的不法行为作为“反面案例”,使学生了解违法的危害等等。要更加高度重视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都可以采取“对分课堂”的方式,在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三)完善教学体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体系,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有规范化和系统性,同时还要在趣味性方面实现突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PPT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使其更具有直观性、演示性和趣味性,这就需要加入更多的音频、视频乃至Flash动画元素,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要在构建“生活化”教学体系方面下功夫,比如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孝”文化,并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要更加高度重视“游戏化”教学体系建设,比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将其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破解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重点要在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8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树德育人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们的道德与法治的培养,因为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与初中生们的健康成长相联系,所以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简要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建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建议来引导学生们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用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积极的思考问题,最后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能力等,让学生们能够健康的学习成长,培养自身的整体素质,做个德育健全的祖国接班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篇9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坏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说明:
1、依照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中各项与学段相对应,并按其适宜程度标注在各项后。(中)表示适用于中年级,(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中、高)表示适用于中、高年级。但各项课程内容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3、根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4、教学活动的形式应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毎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坏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它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它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査、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某类公共设施的分布、使用情况和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经常性地利用班会或课前几分钟相互交流和提问。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提取这些积累的调查成果设计教学。
在学习有关本地区变化和发展的内容时,提前数周让学生收集家里或亲友家的旧物,听取旧物的拥有者讲述其来历。如果旧物拥有者允许,可将旧物拿到学校分类展示;不便拿到学枚的,可以拍照、录音。教学时可以围绕某一类旧物,按使用或出产的年代分类,比较它们的差异和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社会的变化。
在学习其它国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和商店里的进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位置,从学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人,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的知识。还可以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该国或该地区与我国的联系。
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它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
(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折,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3、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
4、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组成小组,也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应特别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6人为佳。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它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毎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折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査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
1、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査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
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毎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
(四)评价的实施和反愦
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3、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毎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1、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应准确、完整地反映本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2、课程内容的条目、顺序与教科书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容编排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螺旋上升。
3、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
4、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5、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
6、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阅读、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7、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
8、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它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
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
推荐阅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9篇
履行党风廉政建设1岗双责情况汇报17篇
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报告6篇
“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活动发言稿6篇
全面从严治党1岗双责履职情况汇报9篇
相关文章:
- [ 自查报告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9篇
- [ 自查报告 ]履行党风廉政建设1岗双责情况汇报17篇
- [ 自查报告 ]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报告6篇
- [ 自查报告 ]“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活动发言稿6篇
- [ 自查报告 ]全面从严治党1岗双责履职情况汇报9篇
- [ 自查报告 ]2024履行1岗双责情况汇报12篇
- [ 自查报告 ]履行党风廉政建设1岗双责情况汇报材料9篇
- [ 自查报告 ]公安民警教育整顿自查报告个人对照检查和政法队伍教育…
- [ 自查报告 ]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自查报告5篇
- [ 自查报告 ]基层武装建设工作调研报告9篇
- [ 自查报告 ]结对共建活动领导讲话稿18篇
- [ 自查报告 ]领导干部个人自查报告9篇
- [ 自查报告 ]幼儿园大班工作总结7篇
- [ 自查报告 ]2024年第2季度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5篇
- [ 自查报告 ]违反中央8项规定精神自查报告17篇
- [ 自查报告 ]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报告6篇
- [ 自查报告 ]教师学习第3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感悟10篇
- [ 自查报告 ]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13篇
- [ 自查报告 ]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5篇
- [ 自查报告 ]公安个人廉洁自律自查报告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