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IT行业合同 祝酒词
  •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其他论文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栏目:其他论文 来源:网络 作者:梦醉花间 时间:2024-02-25 12:58:21

    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1.1 定义

    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1],这

    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 企业 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2];

    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3];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 经济 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

    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4];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

    产业,如个人 计算 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5];另有

    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

    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6]。 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 发展 会

    议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协作与

    网络 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 科技 集群和

    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7]。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企业集群的结构来分,其

    形式主要有: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

    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

    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企业集群;以信息联系为主而

    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

    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按照企业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

    混合企业集群等[8]。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企业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 分析 后认为

    ,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 历史 文化因素 影响 形成

    ;由大企业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9]。中小企业集群的

    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李

    新春根据对广东企业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企业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

    成的企业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以及创新网络企业集群[10]。王缉慈通

    过对新产业区的 研究 将企业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

    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企

    业网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网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2.1 形成机制

    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

    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

    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

    外在环境是制度[13]。企业群落 理论 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

    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

    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

    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

    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 台湾 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 社会 关系

    网络理论解释台湾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之

    间紧密的产业网络关系是台湾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15]。

    一些学者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8,16,17]。其观点

    主要有:第一,历史上民间的商业传统;第二,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

    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心态使相互依存的展的新趋势,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发展 规律 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以当

    今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一种动态注释[18]。

    2.2 培育

    贾根良、张峰通过对丹麦和芬兰家具业发展经验的分析,强调了 学习 与持续创新

    能力同样是传统产业通过地理簇群获取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对我国传统产业如

    何创建地方化生产体系提供于相应的政策建议[19]。徐康宁认为, 中国 典型的产业集

    群及集群区的形成与开放经济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个产业实现成功的集群或一个

    典型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

    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第二是

    市场的充分供给;第三是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

    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3]。然而,我国的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上述条件并不完全相符

    。由于一些地区(如温州)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 全球化与中国企业成长条件并不好,

    所以当时许多政策的约束力到此就有所减弱[16],使得边际制度创新有了可能;同时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地理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立起来。由于历史或地理因素,使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我国高新区发展中的产业集群 问题 表现在:大多没有形成

    产业集群;区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缺乏产业集群机制[5]。林金忠认为下列几种

    类型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中可利用的:①因企业间的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

    可称之为多层次产业群体聚集。这种聚集以区域内某一主导产业的一家或数家大型企

    业为核心,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形成一个企业间横向联系的系统;②因企业

    间的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在这种聚集体内,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

    存在着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围联系。在一个大型的 工业 综

    合体内,产业纵向联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产业在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

    济被内部化了,因而转化为企业内部性规模经济。③因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同一产

    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21]。

    3 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

    3.1 企业网络与创新

    20世纪80年代,空间经济学关于创新与地区环境间关系的研究为其它学科如产业

    组织学和社会 科学 所影响,交易成本、集群、网络等概念相继被引入,创新与空间经

    济发展的关系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地区经济网络的重要性[22]

    。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认为,企业网络是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或企业及各类机构

    为解决共同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发展共同体,企业网络包括三类

    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其它中

    介机构;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大学[23]。从经济观点所进行的研究则认为企业会为降低

    交易成本、依赖稀有资源、交换彼此资源、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等原因形成网络关系;

    而网络内的成员之间则从事生产、销售、研究和开发甚至财务等方面的分工[24],透

    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王如玉、曾淑婉认为,中小企业间的协作

    网络关系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的关系之上的,而这种承诺与信任

    关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

    网络安定的主要力量[25]。通过对工业衰退地区的分析,徐华认为构建创新网络是重

    振工业衰退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出路[26]。

    3.2 企业家与创新

    另有学者则从企业家网络的角度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企业集群是以关系网络,尤其是企业家个人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地

    区性企业群体,“企业家协调”尤其是“领袖型”企业家的带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1

    0]。这不仅是因为这些领袖型企业家所在的企业实力雄厚,规模大,更重要的是这些

    企业家本人具有远见卓识,有高超的经营能力,信用卓著,有崇高的声望,在当地商

    界有号召力,能真正以自己的企业为龙头,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共同发展,能合理地

    分配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之间的利益[27]。

    3.3 制度与创新

    一些学者从非正式制度[17]、制度变迁[16]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也得出了相

    关的结论。我们必须加快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形成互补

    配套的制度结构,并注意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28]。

    4 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

    4.1 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魏守华和石碧华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有:①基于直接经济因素的企业集群竞

    争理论,以哈佛商学院波特为代表,具体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的产品差异

    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四个要素;②以新产业区、加利福利亚和北欧

    学习型经济这三个相似学派为代表,强调非直接经济因素重要性的企业集群竞争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29]。

    产业群的核心能力由外部协调能力、内部协调能力和企业自身核心能力构成[30]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借以实

    现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需要得到区

    域协调[31];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以及国际市

    场竞争四个要素[23]。产业地理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生命周期,提高了产业竞争

    力,延缓了产业衰退期的到来[33]。产业集群有可能使产业后起的国家超越原先在该

    产业上有优势的国家,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具有 现代 意义上的集群现象,

    主要反映在制造业,而且主要是近20年内形成的[3]。

    4.2 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

    波特认为,区域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集群的竞争。而区域竞争力的获得又可

    以从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解析[34]。王缉慈等认为,

    产业集聚可以从纯经济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和从创新学的角度提升区域竞争力

    。首先,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聚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

    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

    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

    ,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

    制度的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

    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

    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

    新思想、新 方法 的 应用 ,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不断出现新产业和新产品[35]。

    5 理论述评

    5.1 概念辨析

    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一个词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

    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一般包括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是一种

    聚集经济。根据对大量相关研究 文献 的分析,在确定的研究对象上,产业集群与聚集

    经济并无多大区别。实际上,在研究聚集经济的文献中,多数是以产业集群为具体研

    究 内容 的。两者的差异在于:①产业集群强调产业关联,而产业集聚只是形态上的产

    业集中;②聚集经济更加一般和抽象,或是聚集经济的一种新的说法[36]。在研究方

    法上,研究聚集经济与研究产业集群基本上用的是相同的方法。所以,在经济学家眼

    中,集群和聚集在经济意义上基本是一回事,

    与产业集群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产业组织学中的“产业集中”,一般用产业集

    中度来衡量。产业集中度也称市场集中度,它是衡量市场结构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是前四位、前五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

    市场份额。因此,集中度是市场寡占程度的一个指标。在产业经济学中,通常把产业

    集中度看成是一个市场中一些或所有厂商的市场份额函数。

    5.2 理论运用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很多,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

    济学和经济地 理学 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这一方面与国际学术动态有关,另一方面

    也与我国不同形式的产业集群的出现有关。从整体来看,我国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成功

    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①缺少对产业群形成机理的研究,特别是

    在不同的经济机制下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形成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形成产业集

    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可以培育产业集群,并且在短期内也可以形成集聚效应,但

    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缺乏市场的充分流动,激励效应和创新源泉均不足,集群缺少活

    力。②对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缺少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如何判定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

    ,如何改造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群等方面鲜有涉足;③缺少对产业集群的定量研究,

    总体来看是理论多而实践少,且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够。如何把产业集群理论运用

    于区域政策的制定,特别是解决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促进区域产

    业的合理布局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 文献 】:

    [1]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

    ard Business Review,1998.77~90.

    [2]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区域 经济 发展 [J].南开经济 研究 ,1997,

    (1):69~73.

    [3]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 中国 工业 经济,2024,( [4]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4,

    (5):2~7.

    [5]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

    经济,2024,

    (1):33~37.

    [6]沈玉芳,张超.加入WTO后我国地区产业调控机制和模式的转型研究[J].世界 [7]骆静,聂鸣.发展中国家集群比较 分析 及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4,(

    3):13~17.

    [8]仇保兴.小 企业 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4~37.:68~73. [1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01,67~68.:7~11.):40~41.:1~5.

    [15]陈慧娟,吴秉恩. 台湾 中小企业动态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关系之研究[J]

    .中山管理评论,2024,冬季号:78~83.

    [16]朱康对.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群落演进[J]. 农村 观察,1999,

    (3):35~41.~37.,

    (4):5~11.1,

    (9):46~52.

    [20]陆立军,白小虎.从“鸡毛换糖”到企业集群[J].财贸经济,2024,

    (11)

    :64~70.~18.

    [22]宁钟.国外创新与空间集群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24,

    (3):60~65.

    [23]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基于企业 网络 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J].外国经 [24]司徒达贤.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之经验策略[J].台北:第一届中小企业发展学 [25]王如玉.从网路结构观点看制造业中的依赖关系——以运动鞋业及放电加工 [26]徐华.论工业衰退地区创新网络的构建[J].中国经济 问题 ,2024,

    (4):57

    ~61.

    [27]储小平,李桦.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24,

    (5):60~63

    .

    [28]邱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4,

    (9):10

    0~103.

    [29]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24,

    (1):

    59~65.

    [30]郑健壮,吴晓波.中小企业集群经济持续发展动因[J]. 科技 进步与对策,200

    2,

    (4):104~106.~16.

    [32]魏守华,赵雅沁.企业群的概念、意义与理论解释[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

    002,

    (3):58~62.

    [33]陆国庆,高飞.产业地理集中抗产业衰老的机理分析及其 应用 [J].中国经济 [34]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35]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24,(5

    ):550~553.

    [36]E·W·Hill.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s Industrial Cul

    ture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Economic Devel

    opment Quarterly,2024,14

    (1):65~96.



    推荐阅读: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激发五年制专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探索
    实验是物理学科教学的灵魂
    煤田地质勘探中3S技术的应用路径探讨
    翻转课堂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