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知识产权合同 赠与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其他论文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通用16篇)

    栏目:其他论文 来源:网络 作者:红叶飘零 时间:2024-02-25 21:38:43

       《形势与政策》一书以教育部为基础形势与政策最新的教学点,结合高校形势与政策本文在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和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和应对政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的文章16篇 ,欢迎品鉴!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1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形势与政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要积极探索专题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策略,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满足当前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需求,构建起科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实现专题教学的全面创新,适应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实效性

       在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策略,切实将学生核心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助力现代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

      > 一、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中的价值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和深化各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发展,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进步。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这是符合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能力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就一直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是创新高校教育形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专题教学的应用,抓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想高校形势与政策特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形势与政策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获得学习动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之下,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此时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较多的阻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专题教学的应用缺乏明确目标

       专题教学对于当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题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高校形勢与政策教育中运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就显得较为随意,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多数情况下,专题教学的应用都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质量起到实质性作用,这对于专题教学的运用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都是非常不利的。

      >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发挥专题教学的启发性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并不是一种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中运用专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专题教学的运用,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将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又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专题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原则

       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通过科学的专题教学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等内容,都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设计之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三)要注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专题教学和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符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主导学习过程,而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之中的教师中心论,而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深刻了解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想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流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高小升,胡钢.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及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_,(11):3-5.

       [2]王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_,(2):136-138.

       [3]陈雪,周汉杰.打造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教学精品[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31(7):30-31.

       [4]黄胜海.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_,(14):7-8.

       [5]赵华安.专题讲座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升[J].高教学刊,20_,(6):42-44.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2

      【摘要】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期更好地适应市场形式变化,把握政策机遇等全面提升发展效能。本文围绕经济新常态探究了目前就业形势整体情况与问题,并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就业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形势经济新常态结构政策选择对策

      新時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改革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为广大就业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泛的就业平台,成为目前相关部门探索的重点。加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进行转型发展,新时期我国在就业形势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或挑战,具体表现在:

      (1)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比较凸显。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供需发生变化,那么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就业结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结构调整和产业机构变化之间未能协同的矛盾更加凸显。比如常见的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招工难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没有上升到依靠内涵式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素质提升等发展道路上来,市场劳动力价格低,且没有竞争优势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依然比较粗放,从而导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转岗就业的现实问题。伴随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进程的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工程有序推进,但是也要看到供给侧结构改革也会导致一些劳动力出现转岗等情况,进而导致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很多的职工需要转岗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压力。

      (3)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与就业难度大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对科技方面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也要看到科技进步一定程度上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中技术性失业情形的出现,尤其是对于劳动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的群体而言,他们对科技进步方面的认知度不够,甚至存在机器代替人工等作业情况,机器人等智能化工具的推广使用,将会导致很多的工作群体面临失业。

      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劳动力用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工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进行提高,加上国家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企业承担较重的社会保险费率,另外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导致劳动群体人数不断减少,进而出现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场形势的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的满足。另外还存在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伴随国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城乡差距依然比较大,劳动力就业质量明显不高的局面依然存在。

    >  二、经济新常态视域下我国就业政策的选择探究

      为了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切实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成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就业政策进行完善探索:

      (1)围绕稳增长与保就业两大基调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衔接机制。当前政府对民生问题越来越关注,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经济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对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应当围绕稳增长和保就业两大基础从战略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规划,财政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实施扩大就业的财政支持与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实施。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扩大就业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引导更多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当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主动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

      (2)完善积极就业政策。政府要发挥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就业政策的完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以此为基础出台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就业政策。要充分结合创新创业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完善相关的信息发布管理机制,出台更多的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等,从而进一步推动创业质量不断提升,创业规模不断扩大。

      (3)深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力度。一方面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市场形势进一步围绕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市场活力的释放以及就业保障政策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和政策机制完善,从而更好地为提升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实施多元化的竞争很难就业服务,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强化对女性群体的劳动技能培养,针对女性创业者等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针对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从而更好地让越来越多的群体通过就业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贡献。

      另外还应当全面加强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制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引导企业加强规范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更多的对优秀劳动者事迹等进行传播等,从而更好地引导劳动就业群体努力作为,转变观念,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总之,目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才能切实为劳动群体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昌平,汪连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与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_(09).

      [2]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中国培训,20_(10).

      [3]彭帮银.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_(08).

      [4]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12).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3

      摘要:本文从中职德育课程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进一步探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中职学生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他人,培养中职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前世界变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社会公民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20_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其中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荐使用《时事报告》(职教版)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_]78号和粤教思函[20_]65号}文精神,明确将《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指定辅助教材。中职学校要切实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德育选修课程,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落实教材、落实课程、落实时间、落实教师、落实检查督促,选修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可见,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时事政治敏锐性,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德育课程,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状况。

      在一些中职学校,德育课普遍不受学生的喜爱,觉得理论多,枯燥乏味,学不学无所谓。尤其是在大力强化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技能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中职教育只要重视专业课,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就足够了。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成为不少中职学校教育办学的普遍现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培养技术性人才是不是中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在强化技能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公民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急需弄清的问题。

      从用人单位的现实情况来看,如今的用人制度已经打破过去的讲学历的用人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为准则,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才又有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曾有这样的比喻:有德有才之人是优等品;有德无才之人是次品;有才无德之人是危险品;无德无才之人是废品。若以这样的一种用人标准来衡量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决不能称为优等品,这样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想而知。从社会发展来看,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更需要具有远大抱负、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公民。在此背景下,强化技能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出卖自身劳动力,单纯控制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劳动者。因此,要让学生更体面的劳动,更有尊严地工作,更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中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必须成为中职教育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应得到普遍的重视。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渗透在德育课的全过程。

      我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怎么样的人”的问题实施教育活动,提出“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与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良好公民素质、具备独立批判意识和正确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质等品质的社会公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坚持在德育课程和学生德育工作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

      (1)坚持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发挥德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如今的中职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享受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巨变,但对于国内外时事、中国历史与国情却缺乏了解,对社会事件缺乏社会参与意识,以致在对某些时事问题的认识上容易受社会中非主流意识左右,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须的,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是中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增强主人公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公民意识,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还要紧紧抓住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时事内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让身边的时事政治经济事件成为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们提高思辨能力的“养分”,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大胆尝试,废除以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把课前的时政播报模式作为学生考核成绩之一,教师上课前组织学生做好素材准备,把相关主题的时政内容进行提炼,利用课前5分钟对全班学生进行时事报道。另外,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时政手抄报小组项目工作,也成为本课程的考核成绩之一,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以团队完成小组的手抄报工作,有利于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普及性、针对性。

      (2)坚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入各年级德育课堂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时代敏锐性。我校结合德育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把时事政治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第四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把《时事报告》(职教版)杂志纳入该课程辅助教材。事实证明,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更多了解社会大事,可以开拓个人视野,拓宽人际交往空间,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现该杂志成为我校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又一重要途径。辅助教材的使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学生对最新的国内外大事日益关注,开始对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反思,学生普遍对该杂志的使用表示满意。

      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选用《时事报告》(职教版)20_-20_学年度第一期的“职业教育的新蓝图”内容,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介绍。通过具体数字和事例,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意识到“读职校,成为第一线技术人才,同样可以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以更自信的心态面对中职学习和生活。

      三、坚持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

      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仅在德育课堂,而且贯穿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抓住具有教育意识的时代事件,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摸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在每日下午5点10分向全校师生进行时政专题播报。根据每月的主题项目,定期开展多种时事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工作。

      此外,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每年国家的重大节庆假日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时政教育工作。例如,20_年我们抓住日本大地震之事件,开展“爱是最大力量”等多种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20_年,我校紧紧抓住亚运盛会在广东召开这一契机,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公民,为亚运添光彩”系列活动。20_年9月,我校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开展“争做文明公民”校园热话座谈会等多种活动,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文明习惯和提高文明修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多年的教育活动,笔者发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能有效地弥补德育课本知识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能有效培养中职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是中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而中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合理发挥,更需要教育者们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符合校情、学情的方式,不断创新时政教育的模式,不断整合资源,方能提高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起到重要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乐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汪永智,刘秋明等.开创广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_.

      [2]沈越,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

      [3]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_.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4

      通过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我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弄清了形势才能更加体会到国家政策的良苦用心,坚信并支持国家的政策才能缓解形势的紧张。当代我国很多人对国家的某些合适的政策心存偏见,往往是由于自己没有对整体形势有良好的把握而失去了独立辩解政策适合与否的能力,只偏信于媒体或者某一个人的宣讲,导致了很多政策不能一致的贯彻下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浪费。同样,有很多人根本就是对国家政策曲解,对政策心存怀疑,这样社会和国际形势能好起来吗?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更真诚地的去了解形势,理解政策,政府和人民间的关系一定会亲切起来,全中国人才能同心协力,共同朝着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进。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论》中就明确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七号航天飞船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以胡锦涛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力保发展与生态达到平衡,确保和谐发展。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大战、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5

      摘 要: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团结一心都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在其中所起到的凝聚作用。在面对疫情时青年人担当使命、奋斗拼搏、团结互助,以自身行动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青年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因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青年人;爱国主义精神

      20_年伊始,伴随中国新年的到来,源自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也以一种“来势汹汹”的姿态蔓延至全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场与疫情的赛跑,不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青年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

    >  一、疫情期间青年爱国精神的表现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无数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与不安,但与此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毅然地站了出来,做出了绝不平凡的决定,以勇气和毅力带给更多的人以温暖。青年承担着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期望,肩负着责任与使命,在疫情的重压下青年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没有退缩萎靡,反而蓬勃向上,发挥出巨大作用。

      (一)青年“疫”不容辞的使命感

      参与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青年人,大多经历过20_年席卷全国的“非典”病毒,亲身感受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病魔的氛围。17年后面对“新冠肺炎”的肆虐,青年人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诉说着:这次轮到我们守护祖国。在防疫的第一线,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青年人义不容辞。

      疫情期间,无数青年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防疫、抗疫的第一线,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若有战,召必回”附带着写在请战书下的一个个年轻的名字,近千名的医护人员放弃休假,随时准备回到工作岗位上与疫情作战。“已经退票,可以随时上班”伴随着武汉宣布关闭城市通道的通知,年轻的他们成为了人潮里最美的“逆行者”。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科的护士,24岁的佘沙,从医院征集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开始,就积极报名请战。她说作为20_年汶川地震中的幸存者,自己见证了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无私的援助,所以“如果有机会去前线尽自己的一点力,我义不容辞”。年轻靓丽的医护人员为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和节约穿脱防护服的时间,选择剪去心爱的长发;喜欢宅在家的他们,化身“全能”的社区志愿者,上下爬楼梯、挨家挨户送上爱心菜,提起消毒剂不放过一个楼道死角。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志愿担当责任,守护在与疫情交战的第一线,真正怀揣着“疫情当前,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青年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为祖国、为民族、为终将到来的胜利而战斗。面对疫情,青年人不顾个人安危、不看重自身利益迎难而上,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挺身而出的身影,就有他们支援的力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疫情期间的爱国,绝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单单是血脉感情的归属关系,而是对祖国的认同,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是外化于行的支援力量。

      (二)青年人排除万难的奋斗拼搏

      疫情能够得到控制,绝不是某个个体努力的结果,而是一群人拼搏奋斗的结晶。疫情期间,青年为祖国、为人民、为每个家庭、也为了自己而不懈奋斗,他们是穿着厚厚防护服累倒在污染区的白衣天使;是夜以继日开着运输车奋战在“双神山”建设工地的司机;是除夕夜整装待发的解放军医疗员;也是做好防疫工作不给国家添乱的每个个体。

      身处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病毒肆虐所带来的危险,还包括艰苦的工作环境。一个护目镜、两个口罩、三层防护服、两层手套,再加上两个鞋套,进入隔离病房的每一名医生、护士都要严格穿戴好全套隔离服,不給病毒一次与自己密切接触的机会。然而,密封的隔离服也阻碍着热量的散发,穿着厚厚隔离服的医疗队员们往往都忍受着里衣湿透、汗水随时会流入双目、防护面具上遍布水汽的状况,在体力快速消耗的同时,精神也始终高度的紧绷。但年轻的他们没有轻言放弃,写在防护服上的“加油”是冲锋的号角;护目镜和口罩的勒痕也宛如花瓣;少喝一口汤便是多节约一套防护服,困难可以克服,生命的救援却不能有一秒延误。他们也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不过是穿上了战袍,披上了铠甲,便英勇无畏,便一往无前。

      青年人因为那份使命,那份责任,那份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情谊,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抗疫的前线。但毫无疑问疫情是可怕的,它无情地收割着生命,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肆虐在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上。直面疫情的青年人也会坦言自己有担心、有害怕,但职责所在,更需要挺身而出。在国家有难,人民需要的节点,为了更多的家庭,为了阻隔病毒的进一步蔓延,青年人选择顶上来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力拼搏着。

      (三)青年人团结互助共克时艰

      “新冠肺炎”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也广泛地激起了青年人对祖国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包容。在疫情面前,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青年人纷纷放弃了假期间的个人安排,主动报名参加到防疫、抗疫的第一线。

      疫情是一场“人民的战争”,这场战争里没有“观战”的选项,每个人都必然“参战”。同时也只有所有人团结在一起,才能取得这场“防疫阻击战”的最终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比尔·盖茨的回信中写道的“团结合作是最有利的武器”。全国各省市纷纷派出自己的最强医疗队伍支援抗疫第一线,仅2月9日一天武汉天河机场就迎接了40余架医疗队航班,近6000名医疗队员,青年人更是其中的主力军。从全国各地发往武汉的捐赠物资络绎不绝,青年人自觉自愿、踊跃捐款、捐物,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向祖国与同胞表达出最深切的情感与关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防疫大环境下,青年人认识到祖国的强盛,更认识到团结的力量。也许只有于危难之际,方能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14亿人的令行禁止,14亿人的团结一心,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新时代的大国风貌。从炎黄而起的中华民族以“和”的精神,谱写着相互间的宽容、理解、奉献和支持。一场危难,足以令还年轻的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  青年人在疫情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新时代中国的一个缩写。团结,于是即使经历再多磨难,中国也不会被压垮;即使因病毒隔离,但与祖国同在的心却更坚定。

    >  二、深刻认识抗击疫情中青年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因此,对青年爱国主义情感和实践行为,一刻也不能忽视。青年人在抗击疫情期间,所展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深刻认识的。

      (一)增强责任教育、激发青年责任之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人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对青年人担责能力的一次考验,同时也再一次的警醒我们青年的责任教育不容忽视。青年人只有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才承担得起时代交付的责任。也只有不断加强青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才能使他们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主动挺身而出,成为拥有责任之心的有志青年。

      增强青年的责任教育,让青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国家的兴盛与青年的人生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距离达成中华民族复兴目标越来越近的今天,不仅仅是疫情防控的工作,握住“接力棒”的青年人更需要承担起促进民族团结、展现国家良好形象的责任。培养青年人对国家责任的担当意识,合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合力,搭建能够激发青年国家主人翁意识的平台。通过多渠道的共同配合,积极宣扬抗疫过程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引导青年成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可以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增强忧患意识,培养青年谨慎之心

      疫情当前再谨慎、再小心似乎也不为过,毕竟疫情当前每个人都身处前线。这也要求青年人决不能有敷衍应付、轻视大意的心态,只有时刻保持着如履薄冰、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才是取得疫情胜利的关键。

      增强青年人的忧患意识迫在眉睫。此次疫情不难看出,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不仅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更需要有见叶知秋的敏锐。只有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与生活,才能在面对重大风险时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今天的中国正用腾飞的速度向前发展,以自身实力屹立于世界。但并不意味着,新时代的青年人可以有一丝半点的松懈,恰恰相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期,我们的祖国还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这都迫切的需要青年人增强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

      培养青年人忧患意识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畏首畏尾,而是在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中更谨慎,更小心,以更专注的态度面对可能遇到的风险。理想的实现、国家的繁荣都需要青年人脚踏实地、切实可行地努力。培养青年人的问题意识、居安思危,对待小问题也要做到“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三)引导青年爱国实践

      爱国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行动。在疫情这场“阻击战”中蕴藏着无数生动的育人素材,引导青年人不断思考,感染青年人使其能够站在国家和民族立场上。学会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牢记自己的初衷,苦修本领、锤炼品德。当前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网络信息纷乱嘈杂,存在部分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只有引导青年人自觉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青年人胸怀天下的情怀;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才能切实把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实践上,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出青年人的力量。

      激发青年人自觉学习、提高本领的热情。今天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求青年人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本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中写道的“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 。青年一代只有练就过硬本领,在多层面、多领域广泛地汲取知识、综合学习,才能真正把对祖国的爱落实到实处,才能不负祖国的委托。激发青年人学习热情,引导青年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永不过时,鼓励青年人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吸收更多的知识,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想信念。

      培养青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疫情期间青年人有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公益心理咨询;进行简单的病例分析、避免过度恐慌;开展网课、教书育人,青年人切实的把自己的本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上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引导青年人多掌握理论知识,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前行。通过读书学习强化理论,开拓视野。激发青年学习兴趣,把学习知识作为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引导青年人利用实践检验自身知识,切实把本领落实到实践中去。拒绝纸上谈兵,鼓励青年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掌握报效祖国的才能,锻炼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自己,才是爱国该有的姿态。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1994:254.

      [2]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_-02-23.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_:56.

      [4] 习近平.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EB/OL].新华网,20_-02-23.

      [5]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_:32.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6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_)02-013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_.02.061[本刊网址]http://

    >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0.5%,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高职院校许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来作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兴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调动,于是开小差、迟到、旷课、睡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另外,有的“形势与政策”课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师做的PPT课件,充其量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单代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辅助效果。

    >   四、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程度和教育观念双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地灌输时事热点,而是磨砺学生的双眼,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机械地进行道德大义说教,而是磨砺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是强制式的头脑洗礼,而是引导学生的灵魂,在带人中发现差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有幸能让学生搞清楚“我是谁”,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就顺理成章简单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就能呈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还是政策、组织、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门课程,但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办学都面临经费、生源、师资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具体而不能绕开的办学实际问题,直接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将课程性质与办学定位、办学实际相结合,在综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起点。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找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种光鲜艳丽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则,人云亦云始终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专业教师结构配置要多元化。专任教师要“好”,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要“能”,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愿”。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技能丰富的作为专任教师,形成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选拔经验和阅历丰富的辅导员及行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多学科融人的优势。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地位,让其他专业课教师“愿”加入其中,并在统一规划和有力领导下,塑造良性的竞争状态和发展趋势。当然,多元化不是无底线,而是让“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构成形成良性互补和充分竞争的良好态势。另外,专业教师成长多元化。在教师成长类型上。教学效果良好的任课教师应多鼓励和支持其赛课、评课,培养“以赛促长”“以赛促建”和“以赛促学”的软环境;在教师成长激励上,要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政策支持相结合。在教师考评上,实现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学校考核相结合。在职称评审上给予关注。

       其次,规范教学内容和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却有一条不变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这条红线,模块化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要点”,可视化每学期的教学专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标准化备课、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規范性。另外,课程管理规范化,课程由谁组织协调、由谁布置实施、由谁负责考评,高职院校要出台文件务必落实到各具体职能部门。

       (三)课程改革重在形成长效机制。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本框充其量只能算是制度设计,并不是实施过程更不是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具体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种问题的暴露,不断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和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灵活多变的优势,实施一校一方案和一课一方案的“四一工程”,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瓶颈或许不是选择规范性、系统性的教学专题,而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并入脑人心。因此,应充分考虑各学院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课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专题,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找到起点代人理论,内化于心;充分利用热点分析、主题演讲、时政报告、现场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互动比重,激发学生思考,外化于行。

    >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该在了解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进而构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特色发展模式。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7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_)02-013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_.02.061[本刊网址]http://

    >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0.5%,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严重缺乏,占比不到7%。这三类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授课任务之余,难以留存科研工作所需的充足时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教师继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因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低下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高职院校许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式教法,有的更是集中起来作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总处于被动学习,兴趣和激情就得不到有效调动,于是开小差、迟到、旷课、睡觉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另外,有的“形势与政策”课仍然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授课方式,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有些教师做的PPT课件,充其量是对传统板书的简单代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辅助效果。

      > 四、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程度和教育观念双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地灌输时事热点,而是磨砺学生的双眼,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机械地进行道德大义说教,而是磨砺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不是强制式的头脑洗礼,而是引导学生的灵魂,在带人中发现差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有幸能让学生搞清楚“我是谁”,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就顺理成章简单自然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就能呈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还是政策、组织、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一门课程,但其课程改革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办学都面临经费、生源、师资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都是具体而不能绕开的办学实际问题,直接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将课程性质与办学定位、办学实际相结合,在综合平衡中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起点。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找到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不被各种光鲜艳丽的教育潮流所迷惑。否则,人云亦云始终走不出困境。只有找到这个起点,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专业教师结构配置要多元化。专任教师要“好”,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要“能”,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愿”。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技能丰富的作为专任教师,形成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选拔经验和阅历丰富的辅导员及行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多学科融人的优势。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地位,让其他专业课教师“愿”加入其中,并在统一规划和有力领导下,塑造良性的竞争状态和发展趋势。当然,多元化不是无底线,而是让“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构成形成良性互补和充分竞争的良好态势。另外,专业教师成长多元化。在教师成长类型上。教学效果良好的任课教师应多鼓励和支持其赛课、评课,培养“以赛促长”“以赛促建”和“以赛促学”的软环境;在教师成长激励上,要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政策支持相结合。在教师考评上,实现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学校考核相结合。在职称评审上给予关注。

       其次,规范教学内容和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却有一条不变的红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这条红线,模块化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教育部的“教育教学要点”,可视化每学期的教学专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标准化备课、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規范性。另外,课程管理规范化,课程由谁组织协调、由谁布置实施、由谁负责考评,高职院校要出台文件务必落实到各具体职能部门。

       (三)课程改革重在形成长效机制。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本框充其量只能算是制度设计,并不是实施过程更不是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具体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种问题的暴露,不断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和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灵活多变的优势,实施一校一方案和一课一方案的“四一工程”,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瓶颈或许不是选择规范性、系统性的教学专题,而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并入脑人心。因此,应充分考虑各学院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课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专题,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导向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找到起点代人理论,内化于心;充分利用热点分析、主题演讲、时政报告、现场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互动比重,激发学生思考,外化于行。

    >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该在了解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综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起点,进而构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特色发展模式。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8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简短的一句话,向我们讲述了一百年前,可是其中传递出来的那种“百年饮冰,难凉热血”之精神,却是在沉重的历史背负下,积淀而来。

      过去屈辱的历史不必再赘述一遍,党的付出在今天已经得到回馈。面对危难,有志之士奔走呼告;国人寻求救国之方;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找到新方向。终是一个“国”字,将五十六个民族,千万人之家,九百九十万公顷土地紧紧捆绑在一起。郑州,河南,不过是这小小板块中的一部分,不过是历史最悠久中的一小部分。小小一隅,表露出来的是文天祥诗作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壁破,难酬蹈海亦英雄”,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党的精神,带领我们一路向前,如果不停下脚来回顾,很难让人再提起昨日那一张张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中国的剥削,那一次次帝国主义铁骑的蹂躏。雄师不会再沉睡,因为唤醒它的力量在不断壮大。我看祖国巍巍高山,我看华夏汤汤大河,我看四周芸芸众生。雄鸡独立,华夏不屈,是党的愿景,是党的奋斗之花,拼搏之果。前人奔赴,后人扑继,这样的投入怎么可能会让央央古国,神州大地的五千年被阻隔?“我听见角声振天,战鼓铮铮;我看见厮杀不绝,骸骨森森。”

      百年对一位老人叫做期颐之年,对于一个政党叫做风华正茂。百年,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用一件件大事向我们展示出什么叫做硬实力,什么叫做软文化,什么叫做强精神。什么叫做真担当。

      回看这几年我们周围的发展,没有那一步不让人血脉偾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依靠着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也要求着我们有更加崇高的奋斗目标和更加强大的奋斗动力。

      20_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如今,重庆在与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成为其中坚力量。

      20_年3月,重庆市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供气突破100亿立方米,标志着中国页岩气加速迈进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实现了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自主和关键装备国产。这又是一个令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成就,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开发和商业化,不断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产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新时代、“定海神针”“蓝鲸2号”海上钻井平台即将迎来首航、“造岛神器”“天鲲号”挖泥船下水成功,这些国之重器,上天入海,探索苍穹,每一件“国之重器”都是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每一件中国制造都令世界震撼、彰显国威。当看到超级工程,攻坚克难,刷新纪录,当看到中国智慧走出国门,惊叹世界,我都在为这个时代和我们国家感到无比骄傲。

      如今,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科技水平开始领跑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在先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党和人民一路风雨同舟,这就是我们的道路,在这百年征程里,有风调雨顺,凯歌高奏,也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但不论再艰苦,我们这个民族都从未想过放弃。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路都不忘初心,对人民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砥砺前行,如今,在建党一百周年,同时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的第一小步中,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看看为我们牺牲的先烈,回头望望来路的脚印,今天的一切都是我们党筚路蓝缕的收获,更是中华民族的勋章。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9

      【摘要】为了提高高速收费站通行效率,切实改善民生,ETC成為当下时政热点。国家政府自20_年5月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通知,大力推动ETC市场覆盖度。但是在该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市场营销乱象造成了较多客户投诉,惠民政策却造成扰民现象。本文以近期ETC相关的政策为数据基础,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结合政策工具理论,将政策工具分为:管制型、市场型、自愿型和信息型四类,通过分析每类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发现ETC政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应优化对策。

       【关键词】民生政策工具ETC

       >一、问题提出

       交通部在20_年5月起连续出台一系列和ETC相关的政策,进行全面铺开推广ETC,顿时ETC成为了热门话题。该系列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在20_年12月底之前,高速公路收费站要实现ETC全覆盖,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通行高速公路的车辆ETC使用率须达到90%以上,力争在20_年底前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和完善操作结算系统的同时,政府依托各大商业银行、汽车4S点、收费站、服务区等一系列汽车场景服务点,迅速上量提升汽车ETC的覆盖度。在高速公路上使用ETC,可以减少车主停车排队等待缴费的时间,提高车辆通行效率,汽车也能够减少刹车、起步量,节能减排。该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改善民生的重要公共政策,但是通过民意调查后发现该项便民措施却致扰民现象。

       通过观察法,本文发现各大营销机构如银行、高速收费口,在营销的过程中时有过激行为出现:某收费站实行客车全ETC通道,不再保留客车人工收费车道;某银行员工身着稽查服在高速公路拦车营销ETC;某机动车检测公司拒绝为未装ETC的车子年检。而步入新系统使用阶段后,车主对新系统的收费方式和标准纷纷产生质疑;有不少车主过高速时,ETC识别失败导致该条通行道堵塞,反而降低了通行速度效率。同时向部分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对ETC服务进行进一步了解,车主对于ETC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时常接收到银行的营销推荐,着实影响日常生活;安装ETC设备后无人问津,售后服务空白;办理过程繁琐复杂,经常遭遇银行捆绑销售、收取押金等各种条条框框;个别车主因自身喜好、或因临时租用汽车等情况不愿安装ETC,面对排队收费却也束手无策。

       政策结果在朝政策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偏移,而政策工具作为两者之间的纽带,是达成政策目标的重要途经,故本文以近期与ETC相关的政策作为数据,结合政策工具相关理论将ETC政策工具划分为四类:管制型、市场型、信息型和自愿型。通过对ETC政策进行工具分类及分析研究,提出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缺陷,并对此进行优化建议。

      > 二、ETC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根据ETC的民意调查,本文对ETC政策工具的使用进行探析。

       (一)管制型工具效果不佳

       政府在供给的过程中,大力建设了包括软件、硬件、安全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但自20_年5月出台政策至目标的20_年年底,仅7个月时间略显仓促,不利于基础建设的建设和测试,还未待稳定后就直接投入使用。

       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时,更多的是基于政府推广和车主规制的角度出发,忽略了消费者保护板块,关于车主群体的自由选择权、信息知晓权等没有得到有效立法保护。

       (二)市场型工具有待完善

       ETC的推广主要依赖于市场工具,各大金融机构和车场景的部门在指标和竞争的趋势下确实干劲十足,在短短7个月中完成ETC安装覆盖度,政府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极大的效益,但是这种仅以“ETC安装率”为绩效考核目标的体系低估了市场型政策工具的真实实力,致使了扰民现象的发生。

       (三)自愿型工具使用较少

       与另两者相比,自愿型工具的使用程度和使用力度较少,仅仅引导车场景使用ETC,所针对的主体是那些主动到指定停车场的车主和新购置车辆的小部分群体,剩余未安装设备的大批存量车主们无对应引导型措施。

       (四)信息型工具传导有限

       车主们大多只知道20_年启用新系统,但对新的收费方式一无所知,所以在新系统上线后跑过高速公路的车主们产生了大量质疑和投诉,而政府也是在产生了民怨之后才在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做出回应,对消费金额和收费方式进行解释。且车主现在无法查询新系统中ETC的消费明细,相关系统正在研究开发中,无法及时做到消费信息公开透明化。

     >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基础建设

       一条好的政策,并不急于推广使用,每一项政策都应该能够对应牢靠的物理设施、稳定的操作系统和安全值得信赖的网络。在整个系统开发完成后先进行小范围内试点,待试点区域内有了积极正向的反向后即扩大范围正式推广使用,而非在短时间内各项机制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强行推广。

       (二)引导市场机制

       市场中各经济主体出于指标、激励奖惩和价值夺取等各方面原因,在ETC客户资源的争抢上纷纷来分一杯羹,要使得市场化政策工具最大程度不偏不倚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明确所有的经济主体在遵守一定规则的情况下,才能竞争资源获取利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是从宏观上引导方向指定该项规则。

       创新ETC的绩效考核,摒弃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系统过程化,在考核系统中加入:营销结果、是否投诉、对产品的熟悉认知程度等等,实施更有力的奖惩措施,投诉率高的机构扣减效益,完成程度较好的机构追加奖励,不仅增强机构的责任感还能够调动各大机构的营销积极性。

       (三)增强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能够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社区中设立ETC专项办公室,及时为居民们答疑解惑ETC相关问题,相比营销机构,社区办公室更为专业中立,能及时准确处理问题。鼓励群众监督举报ETC政策在执行中的不当行为,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向政府反映哪个执行主体不遵守市场规则,协助政府治理,扫清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碍,提高政府实施ETC政策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宇.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权力保障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_.

      作者简介:贾辉(1993—),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_级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10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且,在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采用有效的引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有效对策,以期能够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 现状 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_.11.08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market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in college students' Graduation number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refore,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psycholog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effective way to guide,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steady growth of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through the brief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mproving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progres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current situation;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目前,在市鼍赫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①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时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为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1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

      1.1就业期望值较高

      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精英人才,是天之骄子,因此,这种社会意识使得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心理优势,认为与社会青年相比,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其就业期望值很高。

      1.2存在自卑心理

      虽然与社会青年相比,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都深受打击,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多不顺,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②这种自卑心理,造成大学生缺乏就业的信心,就业竞争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3具有从众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未能认真考虑自己的就业需求、就业方向以及适应能力,盲目跟从其他同学的就业方向,从而给自己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4具有焦虑心理

      应聘是就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应聘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到自己的表现,没有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在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焦虑心理。③另外,一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参加招聘会、投简历,并且看到其他已经顺利签约的同学,从而产生焦虑感。

      1.5具有攀比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例如,比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如果感觉自己找的工作没有其他同学好,就会放弃自己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造成不良影响。

      1.6具有依赖心理

      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待在家里,让父母帮忙找工作,希望父母能够花钱、托关系帮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会让父母帮自己投简历找工作,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2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

      2.1就业形势严峻

      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供需之间的矛盾致使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2.2就业观念不合理

      虽然在原则上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专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文化制度、就业形势以及家庭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从而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⑤在家庭方面,许多父母可能会以工作稳定、工作地点以及薪资情况等来要求大学生选择工作,在社会方面,受到拜金主义、人情关系等不良影响,许多大学生过度重视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等,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

      2.3缺乏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

      目前,由于受到户口指标、跨区域就业等政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⑥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来突破以往政策的限制,但是,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解程度和贯彻程度不同,大学生的自由流动存在着诸多问题,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2.4自我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以往的精英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教育,而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沦为普通劳动者,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种转变,盲目高估自己的身价,过高期待就业条件,没有正确定位就业方向,从而影响到自己的顺利就业和长远发展。

      3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有效对策

      3.1制定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

      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国家应该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⑦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政府应该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断增强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大力支持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就业,以缓解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另外,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严厉打击虚假招聘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合理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3.2积极改革高校专业结构

      就业形势与高校专业设置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立足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等,合理O置专业,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考虑就业形势和发展需求,合理选择职业,以实现自我的长远发展。实践能力较低,工作经验不足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深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准确定位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及时把握就业机会,以确保顺利就业。

      3.4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专门的发展策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⑨同时,大学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努力克服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以实现灵活就业。

      4总结

      总而言之,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持续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在就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应该制定科学的就业政策,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以维护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大学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认识自我的发展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长远发展。

      此文为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团体干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获得省部级立项,项目编号:2016LY500W03

      注释

      ① 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24.6:81-88.

      ② 崔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才智,2024.34:190.

      ③ 乌拉,旭日花.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24.6:19-21+43.

      ④ 陈慧义,宋歌.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4.18:176.

      ⑤ 左莉.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探讨[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4:1.

      ⑥ 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渤海大学,2024.

      ⑦ 江滨,王兴国,高原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2:111-115

      ⑧ 张婕.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成因分析[J].现代交际,2024.3:194.

      ⑨ 王建东.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优化[J].管理工程师,2024.2:76-78.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11

      摘要:回首“”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xx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xx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xx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xx年相比,20xx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xx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xx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xx年突破万亿元,20xx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xx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此外,“”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xx—20xx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xx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xx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xx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xx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xx年的36.7%下降到20xx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xx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3] 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20xx-20xx);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12

      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13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国际形势;外交;合作;共同体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_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24.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14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简短的一句话,向我们讲述了一百年前,可是其中传递出来的那种“百年饮冰,难凉热血”之精神,却是在沉重的历史背负下,积淀而来。

      过去屈辱的历史不必再赘述一遍,党的付出在今天已经得到回馈。面对危难,有志之士奔走呼告;国人寻求救国之方;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找到新方向。终是一个“国”字,将五十六个民族,千万人之家,九百九十万公顷土地紧紧捆绑在一起。郑州,河南,不过是这小小板块中的一部分,不过是历史最悠久中的一小部分。小小一隅,表露出来的是文天祥诗作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壁破,难酬蹈海亦英雄”,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党的精神,带领我们一路向前,如果不停下脚来回顾,很难让人再提起昨日那一张张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中国的剥削,那一次次帝国主义铁骑的蹂躏。雄师不会再沉睡,因为唤醒它的力量在不断壮大。我看祖国巍巍高山,我看华夏汤汤大河,我看四周芸芸众生。雄鸡独立,华夏不屈,是党的愿景,是党的奋斗之花,拼搏之果。前人奔赴,后人扑继,这样的投入怎么可能会让央央古国,神州大地的五千年被阻隔?“我听见角声振天,战鼓铮铮;我看见厮杀不绝,骸骨森森。”

      百年对一位老人叫做期颐之年,对于一个政党叫做风华正茂。百年,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用一件件大事向我们展示出什么叫做硬实力,什么叫做软文化,什么叫做强精神。什么叫做真担当。

      回看这几年我们周围的发展,没有那一步不让人血脉偾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依靠着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也要求着我们有更加崇高的奋斗目标和更加强大的奋斗动力。

      2024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如今,重庆在与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成为其中坚力量。

      2024年3月,重庆市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供气突破100亿立方米,标志着中国页岩气加速迈进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实现了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自主和关键装备国产。这又是一个令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成就,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开发和商业化,不断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产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新时代、“定海神针”“蓝鲸2号”海上钻井平台即将迎来首航、“造岛神器”“天鲲号”挖泥船下水成功,这些国之重器,上天入海,探索苍穹,每一件“国之重器”都是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每一件中国制造都令世界震撼、彰显国威。当看到超级工程,攻坚克难,刷新纪录,当看到中国智慧走出国门,惊叹世界,我都在为这个时代和我们国家感到无比骄傲。

      如今,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科技水平开始领跑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在先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党和人民一路风雨同舟,这就是我们的道路,在这百年征程里,有风调雨顺,凯歌高奏,也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但不论再艰苦,我们这个民族都从未想过放弃。我们都知道 一个简单的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路都不忘初心,对人民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砥砺前行,如今,在建党一百周年,同时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的第一小步中,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看看为我们牺牲的先烈,回头望望来路的脚印,今天的一切都是我们党筚路蓝缕的收获,更是中华民族的勋章。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1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牢牢把握的八方面要求,对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同外国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却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必须找到有先进理论指导、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肩负起救国救民救亡的重任,从此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以上伟大历史贡献和伟大飞跃,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纪念,就是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要统筹推进“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扶正祛邪,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立规明矩、以上率下、继承创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做结合、以学促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努力使自己在“十三六”规划开局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建功立业。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今天,我们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16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因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强调时效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网络交流,使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门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的课程。

      关键词:高职高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索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本质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的内在本质特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势与政策课以其现实社会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自身内容体系、研究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表现为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研究对象上的知识性与思想性、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是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教育的内容既处于相对静态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既要考虑系统性,又要突出实效性。首先,形势与政策本身既是不断发展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一方面,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政策的出台或者变更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能朝令夕改。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国家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都要下达形势与政策的要点,在教学上也比较容易安排内容。但内容有时也往往滞后,这就需要跟上形势,突出该课程的时效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要体现科学的、完整的和稳定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这些相对稳定的基本因素,可以让我们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预测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是形势与政策课在研究对象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对象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宏观形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等,涵盖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历史、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动态的国际国内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的综合,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又体现着强烈的思想性,要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既要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又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是形势与政策课在教育方式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必然派生出其他在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规范性是指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有课时、有学分、有计划、有考核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性是指“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体现了其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对这一本质特性进行把握,有利于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新方式和新途径,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生命力。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因为具有以上的特征,因此与概论课思想品德课相比,它更突出时效性和灵活性。按照“05方案”形势与政策课在高职高专各个学期里要开足16个学时,但学分却只有1个学分。在实际的操作中,各个学校往往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通过讲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来凑足学时,以避免挤占专业课的课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足,甚至被压缩掉了。而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便于形成系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使形势与政策课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做到三结合,与专任教师结合;即与概论课思品课结合;与学生参与结合。

      与专任教师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构成比较复杂,除专任教师外,学院领导、各系部的书记、学生处的正副处长、辅导员以及邀请的校外专家和省市领导等。庞杂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知识水平。但也正是因为资讯过多,往往不利于形成系统理论和知识框架。有时学生参加讲座,变成了老乡会和联谊会等,由于缺乏跟踪和反馈,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专任教师的教学变得尤为重要。专任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爱这门课,钻研这门课,上课全情投入、有激情会深深打动学生。在面对一些有分歧的观点,面对对待当代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敏感问题,面对对待和普世价值观等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允许有争议,有讨论。但教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大张旗鼓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得到正确的答案。其次,教师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每年形势的要点,吃透政策的精神,站在最新理论的前沿,才能驾轻就熟,给学生以引导。形势与政策的教材是大学生版《时事报告》,发到学生手里往往是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或两个月,学生的兴趣热点已经有所转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多关注事实,在尽可能短的时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判断形势,给学生解答。时事报告可作为事件的理论上升和思想反馈。在多方合力的基础上,学生视野开拓了;在专任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形势与政策形成清晰的脉络和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今后独立自主地分析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和大局,掌握和运用使思维达到正确认识的武器和科学工具的知智。

      与思品课概论课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课程特点,独立生存的难度较大,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通常会变相压缩学时,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找到依托。与概论课和思品课有机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发展的可靠途径。由于思政课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这是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的前提。可以从内容、考核等方面进行结合,但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挤占概论课和思品课的学时。在内容方面:高职高专的学时安排中,大一的思品课3学分,开设一个半学期,与形势与政策课比较容易结合。有的高职高专学校是把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授课安排在每个学期的中间,也有的是上完思品课后接着上形势与政策课等等。不管怎样安排,形势与政策都会丧失了敏锐性和时效性,无法及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实事,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结合一起来上。在充分理解形势与政策要点的基础上,思品课的前20分钟上形势与政策课(要与学生参与结合),后面上思品课。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新颖生动,会为后面的思品课提供鲜活的素材,两者相得益彰。大二的概论课也可参考实行。在考核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方式多样,党委宣传部、学生处等都参与其中,往往是婆婆多了没人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任教师应当仁不让,勇于担负起课程考核。考核的方式力求丰富多样,讲求实效。大一学期学时稳定,可侧重理论考核,学生课前制作的实事PPT、课后的实事评论等可作为考核的依据。大二、大三由于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可侧重实践考核,做社会调查报告等。开学出,根据形势要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安排考查内容,老师定期追踪指导,形成报告。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成为常态,而讲座和报告会等又使形势与政策课变得丰富多彩,由于有固定的渠道交流,学生可以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升华,反思,再去指导实践。

      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灵魂。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形势与政策课由于紧跟形势,鲜活的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内国际突发事件、热点新闻,一直是学生茶余饭后的焦点。把它们引入课堂,上升到理论高度,开拓学生的心胸和国际视野。由于每年的形势与政策下发的要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要点精神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在与学生参与方面,可与兴趣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如在思品课上,把这一两周发生的热点问题交给分好的学生小组,由学生小组负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总结观点,做成PPT,在下节课课前进行演讲,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组的集体表现作为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例如在年初的南方雪灾后,学生展示了震撼的图片,得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5.12汶川大地震,学生紧密跟踪事态的发展,心与灾区灾民同在,一起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奥运成功举办,学生感受到崛起的大国自信;神七上天,学生在感受祖国的伟大和自豪,等等。由于学生有目的地去参与,逐渐养成了读报分析问题的习惯,他们会自觉地把发生的大事与世界观人生观结合起来,同时又为思品课、概论课提供了鲜活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达到了双赢共生。学生的参与使形势与政策课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也促使学生用在思品课和概论课学到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像奥运、神七等事件,学生很容易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理论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参与互动,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理论外化为行为。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学习的管理

      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信息传播平台,每个网民既可以是信息的获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校园网络以其跨越时空性、虚拟性、开放性、学术性等诸多特点,强化平等、民主的教育管理方式,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校园网为学生课外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开拓了空间,像高职高专学生上网主要集中在学习知识、打游戏、QQ网聊及校园的BBS和各类论坛等。怎样使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形势与政策难度是比较大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高,加之学生的叛逆性和课外无法监控,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只能通过隐性诉求,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从培养学生上网习惯,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和学生作品上网展示等赏识教育来完成。

      培养学生上网的习惯,是加强形势与政策网络教育的前提。正是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学生在网络上如自由驰骋的骏马,要使其按一定的轨道前行,所以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上网习惯。使其上网的第一时间关注的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有关问题,甚至使其自觉地把新闻网页设为首页。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用的题材要新,有新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还要善于抖包袱。有些新闻可以点到为止,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他们去了解真相。比如广东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见过雪,对雪充满了好奇。雪灾期间,引导学生去认识这场灾难。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上下载雪灾的图片和救灾的场景,有些有条件的同学还到湖南等地拍了许多照片放到校园网上,让其他同学真实感受这场灾难,并在学校募捐赈灾。国内国外的大事经常发生,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要善于引导,引起他们的思考,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跟不上时代的。经过二三月的培养,学生上网自觉不自觉就会关注某些话题。良好的习惯也需要强化,因此需要思政课老师协同作战,有意识的在教学中灌输这一理念。

      建立师生互动平台,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外教学的延伸。通过校园BBS、教师个人网页或电子邮箱,QQ群,帖吧,博客等署名或匿名,双方平等对话讨论,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网络交流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真实意愿的表达,细心、耐心的讲解,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树立教师亲和的形象。把党的方针政策有策略地灌输进去,摆事实讲道理,少说空话大话。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避免抵触情绪的发生。在网际交流间,是会有一些学生把对学校的不满,对社会的愤恨发泄出来,甚至还会有对教师的个人攻击。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要有准备有策略。负面的信息不必急于删除,可以找几个学生从正面角度进行跟帖,引起辩论,这样可使信息处于可控的范围,又不至于使这部分学生流失,到其他网络上去散播,把网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学校的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把学生的作品上网展示,是确立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时效性的保障。利用校园网思政部网页中实践教学的栏目,分门别类,把课堂教学中学生制作的实事PPT、视频、调查报告、论文等挂网,作品的显要位置写明姓名、系别、学号、联系方式等,鼓励学生观看交流。在制作作业时会互相比较,取长补短。由于有联系方式,各系各级学生也可相互交流,鼓励竞争,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如对挂网的作品不满意,可及时修改,对思政部老师开放网页后台管理权限,方便教师及时更新。通过“网来网去”的交流和“网上网下”的活动,创建共建、共享、共管、共创的网上资源。

      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因为其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中常规教学与讲座相结合;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网络教育与自身思考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特征在于“活”,它的内容是鲜活的,也必将注定它的形式是灵活的。因此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门对自身成长重要的课程,在这门课里不仅学习到形势发展的变化和对形势发展预判的能力,而且学习到对自我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思考。这样才会最大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3.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24,1.

      [3]王崎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价值目标、本质特征、现实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第24卷第2期,2024,4.



    推荐阅读: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通用16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二十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通用8篇)
    关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融资制度变迁:回顾与评价
    地价与房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