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论文9篇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加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论文的文章9篇 ,欢迎品鉴!
【篇一】乡村振兴论文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_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_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项目编号:LC20_23)
中圖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_年2月4日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_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_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_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_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以全域视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策略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 (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晓艳.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江南论坛,20_(11).
[2]李汉勤.松阳:以“五个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J].政策瞭望,20_(2).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_(2).
[4]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_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_.
[5]何跃武.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_.34(2).
【篇二】乡村振兴论文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 二、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 三、结语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_(1):6-7.
[2]刘亚玲.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新西部,20_(34):59-62.
[3]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_(35):25-27.
【篇三】乡村振兴论文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本,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仍面临政治素养不过硬、思想认识不到位、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充足等挑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切实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注重人才培育等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水平,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带头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让人才引领和推动乡村的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其他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中也多次强调,要造就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要求对乡村振兴人才也同样适用,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基层干部只有懂农业,才能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农村发展才有保障,这也是“三农”队伍的必备素养。“三农”队伍作为农村基层业务的实际开展者,必须了解农村农业状况、领悟和熟悉国家政策、熟悉农业有关业务、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市场规律,这是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和关键性产业,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农”队伍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农村现状、农民基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当地的发展建设作出合理且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大力推动,充分整合各项有利资源,努力实现建设目标。爱农村,体现的是使命担当,是“三农”队伍的首要特征,也是顺利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必备的思想依据。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三农”队伍要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生态宜居的爱护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治理有效的贡献者、生活富裕的促进者。要立足于农村实际状况,深刻领会政策,坚定发展农村信念,坚持从地方特点出发,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爱农民,即为农民谋幸福,是“三农”队伍的基本要求。此外,农村干部还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听群众的“心里话”、拨群众的“心头雾”、做群众的“奔康事”。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造福广大农民群众。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把农民群众视为亲人朋友,作农民群众农务耕作的勤务员、农业产品的推销员、品牌建设的培育员、乡村振兴的引领员、脱贫攻坚的工作员、农民困惑的化解员。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村基层队伍,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引领。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素养不过硬影响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力政治素养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首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组织上,政治素养不够硬的问题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农村基层尤为突出。这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守党纪国法、为政不廉、为政不为等问题市场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无视自身责任,罔顾党纪国法,肆意侵吞国家资源、集体利益和群众财产,对农村的宗族力量没有很好地引导,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乡村的一种势力,控制着一个村的资源,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仅纵容黑恶势力,有的则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或本身就是黑恶势力的代表,与黑恶势力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将农村基层作为党纪国法的真空地带。在工作表现方面,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不愿作为,怀着无为而治的理念,浪费和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的基层干部则是置法律法规于脑后,利用职权乱作为,将权利作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则是缺乏引领能力,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进取动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推进缓慢;有的基层干部群众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主观的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不是运用法律和政策去调解,而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失去群众的信任,导致工作推进愈发艰难。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不够过硬,难以有效贯彻落实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领导。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引领力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顽强、敢担当、勇进取、协作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引领群众共同推进。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一环。当然也有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参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规开展说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响凝聚民心作用,进而失去群众信任与拥护;面对村庄现状、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发展优势和短板没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对群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问题关心帮助不够;对与群众利益的有关的事项不能实行有效和合理的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维护好群众的正当权益;个别视野狭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负,工作方法守旧单一,对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强,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办法、想当然的解决新问题;在面对乡村振兴中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特色乡土文化建设的成效不显著,使得群众心无所寄、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品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当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出现了一些结构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干部年龄结构上,目前二、三产业高度聚集于城市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农民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农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壮年移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正在逐步加剧。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人,基层农村组织亟须有效补充年富力强又敢于担当的干部;在学历结构上,经过多次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结构还不够理想。据报道,截至20_年底,我国有54.4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7.4%;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_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有13.9%。显然,村党组织书记这一特定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全国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结构和层次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干部类型结构上,乡村人才持续流失的情况也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大量迁徙,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的现象,既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严重削弱了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四)后备力量不充足影响了组织带头人的选拔根据人口统计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_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24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58.52%。城镇常住人口的提高,显然是乡村人口流入所致,这导致了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劳动力缺失。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农村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呈现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选人难和选优秀的人才更难现象的产生。目前农村人才的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也是关键之一。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领导力的核心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齐头并进。一是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理论教育学习,深刻且积极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维护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党性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融合起来,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农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组织。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把其纳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实基础,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培训中,一要完善培训内容,针对地方特点设计培训课程。根据地方实际,积极开展理想信念、群众观念、群众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增强政治觉悟,筑牢农村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分级分类培训与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培训,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添砖加瓦。二要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学员特点设计培训方式。培训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干部培训的新方法,使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学习中增强,观念在学习中更新,技能在学习中掌握。通过形式方法多样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引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与水平。三要加强实践体验锻炼,开拓学员视野。学习培训中注重先进典型的借鉴和引领作用,通过安排农村基层干部到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培训交流、帮扶挂职,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借鉴成功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找到本村的优势、特色和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切实提升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能力。
(三)改善队伍结构,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科学、合理、完整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工作能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更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落实和推动的客观需求。改善队伍结构,一要持续优化干部年龄结构。破除唯年龄、唯资历倾向,鼓励不拘一格,大力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善于提拔任用。把年轻干部选出来,培养出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设定干部队伍各年龄段组成比例时,要合理且科学地安排使用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不仅注重干部“年轻化”,而且体现干部队伍“老中青”模式的合理搭配,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最佳效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要持续优化干部学历结构。开展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历提升,有助于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贡献者、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领航员,从而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学历提升,提高他们综合素质。通过正规化学习,让他们学习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增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统领和指导农村工作的本领。学历提升,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查清问题,明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要持续优化干部类型结构。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优化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类型结构,坚持依事择人,多渠道、多领域选拔使用不同类别干部。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突破地域、行业、身份等界限,坚持内选与外引结合,积极探索不同地域、行业、身份优秀人员的交流任职模式,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加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四)注重人才培育,充实后备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必须探索和建立对农村干部的长期培养机制,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的更好实施做好充足准备。做好人才的长期培养机制,要持续完善、优化和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后备人才库,对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加大从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力度。做好人才培养,一是要坚持科学选拔,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吸收各路优秀人才。对内要拓宽人才准入门槛、广纳贤士、转变观念、革除旧弊,要善于把政治思想素质强,事业心强,具有责任感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人员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对外可以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积极选拔和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从而打破地域、区位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二是要强化培养锻炼人才机制,通过人才机制的优化,积极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提升学历、岗位培训、强化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后备干部的学历,提高后备干部农业经济、乡村治理、党纪国法、政策措施、乡村振兴、廉政建设等方面知识的认识,帮助其早日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为今后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三是要做好科学合理考核,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不仅要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动态管理,常态化做好后备干部储、备干部的日常管理和跟踪培养工作,还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坚持优胜劣汰,保持人才合理高效的流动,始终保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好、结构合理,对优秀的后备干部按程序及时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班子队伍中,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后备干部的成长搭建好舞台,做到真正让后备干部有盼头、有望头、有劲头。
参考文献
[1]耿蕾,李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主动性[J].人民论坛,20_(22):48-49.
[2]张艺博.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广元市基层联合党支部建设的调查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_(3):61-65.
[3]周晓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J].世界农业,20_(4):32-37.
[4]张鹏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J].现代企业文化,20_(34):110-111.
[5]夏玲.农民大学生学习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_(7):102-103.
[6]过倩如.大数据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风险及其防控研究[J].农业经济,20_(09):69-71.
[7]周楠.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实现路径[J].学习论坛,20_(11):60-64.
[8]贺雪峰.论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基层中坚干部[J].湖湘论坛,20_(05):43-50+2.
[9]聂继红,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J].江淮论坛,20_(5):39-43.
作者:林月丹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篇四】乡村振兴论文
摘要: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化能使生产效率提高,减少雇佣工人开支,提高了农业增收的效果,这是使乡村振兴的方针战略之一。为了增加农业产值,提高收割效率,农业机械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产值上升;农村振兴方针
农业机械化的诞生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拉动农业经济跟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之一。科技的产生就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更快速且准确得达到预想的目的。那么农业机械的诞生就是推动农业进步,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费用高的问题,是一项长久之计。因此,可以由此解释出,农业机械化的含义就是在多数乡村普及了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农民利用农业机械而达到良好收益的现象。
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以及趋势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大量高费用用工转变为机械工作,将传统的畜牧业、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工作,这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优良成果。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我国农业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是极高的,因此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指用先进的机械技术对农业进行的生产活动,相比较与传统的人工耕作,节省了更多人工费用跟时间,使农业的产量增高且产值加大。
2农业机械化的优势
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变革与创新,进而提高机械化的技术水平构成一个经济迅捷、现代且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全力完善農业机械的工作环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以及加快农业机械工作场地等设施的建设,为农业机械化的广泛推广和应用铺下重要基奠。
(1)提高了农业产量。有了农业机械化的帮助,农业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跟粮食商品率。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需要的劳动力跟所需花费的时间都较以前更少,劳动生产效率有明显的提高,也是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致使粮食的商品率随之提高。所以农业机械化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的产量,使农业增值更快更稳。
(2)降低用工成本与缩短劳动时间。机械生产率比人工更方便、快捷、迅速。机械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工速度,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如果有大面积的土地需要收割,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所以要是请人工的话,就需要花费许多的用工费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农民收入。再一方面,机械工作迅速且规律统一,所以在机械工作过后的土地大多数都是干净整洁的,因为农业机械有一套健全的收割系统,所以劳动时间也因此缩短,对环境也没有很大影响。
(3)农业机械化正好迎合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由此它登上了加快乡村振兴的舞台。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让农业的发展更加有方向,更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让人们感觉生活有劲头,让人人都投入生产中,共同构建美好富足的生活。还有一方面是它使农民成为职业而不是一种生活,将农民职业化,吸引人们参与农业生产,推动农业进步。由此可见,农业机械生产逐渐成为了让农业兴旺的重要方针之一。农业机械必然有许多优势,它的装备能够完全突破人力和畜力,达到人力、畜力难以达到的生产速度与生产规模。同时也能达到人力、畜力无法达到的农艺要求,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跟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推进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农业机械化的多方效益
(1)使乡风治理有效且文明。农业机械化代替且超越了大多数的农业劳动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也进一步确保了我国粮食的安全性。可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对人们的吸引力,也成为了培育新的农业人员的主要抓手。要想更好更快得发展,就要不断去推进跟普及当下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把我国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农业生产变为一个不是非常辛苦且让人们有奔头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民有更多的时间跟精力,来从事文化活动,进而使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农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安定。实际上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充分发挥农民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对农村组织构成进一步优化,不但提高了农民们的集体感,也因此加大了集体精神、实力的构建水平,进而提高乡村治理。
(2)促进农业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含义一种是指整个乡村多方面进行发展,如科技方面、政策方面、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另外一个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农民们的生活富裕。农业机械化推进乡村发展,拉动乡村经济,所以农民生活富裕就代表着要增加农民们的平均收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支撑着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前边我们说过,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节省劳动的时间,节约生产中的劳动成本,还可以增加生产收入,通过“机械工人”的助力,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增加人均收入。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发展可以推动土地经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只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时间而已,更多的是推动农业进步,使农民们的生活具有幸福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进步,是国家总体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见,只有对农业机械化进行大力得发展,就可以使乡村得到振兴,所以继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
【篇五】乡村振兴论文
摘要:特色产业小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程中,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乡村就业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考量,分析了产业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为例,阐述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产业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强乡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具有战略性作用。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抓手。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即为产业兴旺,因此产业小镇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本集聚到乡村,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真正为“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一、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的积极影响
(一)特色产业小镇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产业小镇的建设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现产业提质和转型等途径,不断增强产业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小镇通常在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物流运输等产业逐步融合,推动三次产业及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原有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小镇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是特色产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构建特色产业小镇的过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国内发达地区的很多特色小镇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类产业小镇,推动产业小镇产业链和供应链延长,因此有效带动了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产业小镇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度整合产业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产业小镇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就业,确保农民有收入,特别是在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能更有效保证脱贫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真正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1.喀左紫陶历史悠久。辽宁省朝阳市所辖喀左县的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曾在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考古学家曾誉为“东方维纳斯”。辽金时期,喀左县的陶制品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发展规模已经较大,在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龙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对该地区的多种产品进行了评估,并将部分特色产品纳入出口的优质产品系列,并得到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喜爱和支持。现在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在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荣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产的高档瓷砖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喀左县紫砂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广泛分布在该地区,而且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有十二个乡镇发现并开发了紫陶矿产,根据专家预估,其远景储量超过十万吨。此外,通过化学测试发现,该矿产资源的铁含量高达10%上下,在烧制紫砂工艺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工艺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几年紫陶文化产业初见规模,紫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从一百多个增加为四百余种。种类有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产品。艺术紫陶中紫砂壶已经演变出“花鸟源头”系列,反映其产品的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系列,反映其产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该地区工艺产品的民族特征。喀左县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较完善的紫陶工艺体系,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培育了超过两百家的企业和作坊,并引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整个紫陶工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极大扩展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喀左县以紫陶工艺而名闻国内外,拥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誉,“喀左紫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_年,“喀左紫砂壶”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20_年,喀左县南哨街道被确定为“辽宁省紫砂特色小镇”;20_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朝阳紫砂”被列为辽宁省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升级瓶颈,紫陶小镇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须突破的问题:一是紫陶土矿产资源存在无序和过度开采情况,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由2500多人减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进外地人才60多人,到现在的不足5人;三是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艺均由外地制作大师创作,没有形成小镇只有的产品设计资源储备,现有工人以制作大路货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动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大与扶小并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产业专业市场,政府应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和引进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者开拓经营三方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推动大型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以政策效应和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研发、人才培训、对外宣传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建立对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资源要素、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倾斜支持。对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工作室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在市场低迷期引导企业研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培育小企业稳定市场份额。
(二)创新与传承兼容一方面紫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这样的“老字号”地理标志招牌传承辖区,需要企业大力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培养紫陶产业手工技艺传承人,坚持专注提高品质,做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积极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紫陶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紫砂产品创意设计储备库,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上市销售时间真正缩短。探索紫陶产业化道路,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创意改造,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与时尚元素交融加强对紫砂矿产资源的管理,杜绝资源的浪费和外流,对全县紫陶文化企业进行匹配性原料供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前瞻性的资源开采计划和市场开拓规划,将紫陶原料进行类别细分,围绕高档原料要注重从提升工艺上下功夫,使原材料与技艺达到完美结合。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县红山、暴龙等历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辽青瓷文化元素,研发新产品,通过视觉艺术和手法的创新,为紫陶产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现喀左特点,打造喀左特色产业品牌,展现喀左紫陶制品独有的文化魅力;针对中档材料以及低档材料的开发,必须立足其基本属性,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风格,将文化砖、外墙砖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筑以及工业类陶瓷工业的建设,建立更大规模的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并将建筑陶瓷作为主打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与引才并举一是积极进行产业招商,近年来南方地区如江苏宜兴和福建晋江等紫陶文化企业,由于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升级需要等因素正在外迁,喀左应积极进行对接,通过商会引荐,召开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培训优势,为整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提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紫砂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训课程,探索推行从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紫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引进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进计划,在宜兴、景德镇、德化等地区引进一批紫陶工匠;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这些人培养成本地紫陶高端技术人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与政策服务共同保障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宣传上,积极与央视和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接,对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进行推介;积极与外地交通部门联系,利用高铁、飞机、公交车、火车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要积极筹建举办“紫陶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等形式,扩大“北方紫陶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帮助解决紫砂企业资金及信用问题,支持紫陶文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紫砂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彬.贵州省旅游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_.
[2]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_(01).
[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王玮,黄春晓.江苏农业科学.20_(12).
【篇六】乡村振兴论文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各项资产的产权,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权,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正在有力地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产权改革;盘活集体资产;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说:产业兴旺是整个乡村振兴的龙头,要全面复兴乡村产业空间,实现乡村产业空间与城市发展空间平等的发展权;要形成强大的农业:质量农业,健康农业,安全农业,高附加值农业;要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比如:农业与旅游结合,乡村变成一个大公园,形成农业产业价值链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后,长治市屯留区农村实行了第一轮土地承包以来,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但农村集体资产疏于管理,流失严重,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的资源性资产发包不兑现,少数人长期无偿占用集体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明确资格权,农村集体资产没有明确产权归属,主体责任得不到明确落实,农民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发展的源动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对农村集体资产通过进行清产核资,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摸清了家底,明晰了各项资产的产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确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明确了资格权;股份制改革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下了发展的基调,为农村的发展架起桥,筑好了巢,采取措施引凤入巢。
长治市屯留区作为20_年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现已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
一、基本情况
长治市屯留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长治市四个市辖区之一。全区共辖1个省级开发区、14个乡镇(区)、现有267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农业人口22万),耕地71万亩。20_年6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屯留区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保障农民权益的有效机制来抓,按照明确方向、把握环节、守好底线、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地落实,圆满完成了作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改革试点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为长治市屯留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二、改革成效
(一)明晰了集体个人产权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乡镇村摸清了家底,完整地界定了成员,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收益分配权以及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管理权,同时也为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完整性奠定了基础。改革后组建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召开了首届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制定并通过了《股份合作制章程》,形成了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四权”统一协调的经营管理新机制。不少村民表示:原来村集体资产虽然是人人有份,但是老百姓心里没底,人人都不关心;现在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产权,村民明白了家底,主人翁地位明显增强了。
(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全区经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了农村闲置和被无偿使用的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开辟了产权改革+(回收经营、“一园三基地”、沼气综合利用、商贸服务)等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新途径。比如,在回收经营方面,目前全区80%以上的村充分运用清产核资成果,集中力量清理收回未承包到户土地(集体机动地和“四荒地”)3万余亩,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开发包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600余万元。“一园三基地”建设,八泉村、枣臻村用收回的村机动地共发展尖椒基地250亩,村集体分别收益3万元、2万元;西六余村、张贤村20_年产改后收回的土地,由村集体经营分别发展核桃种植170亩、69亩,可获得集体长远收益。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北宋村盘活利用村中闲置土地,建设了65立方沼气综合利用项目,为村民免费提供洗澡、用水等便民服务,既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又节省了村务支出,以服务的形式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三)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民和集体的利益得到了紧密结合,有效增加了农民来自集体资产的收入份额,从体制上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尤其是村中贫困户可以通过合法程序成为村经济组织的股民,每年都可获得分红收益,创出了贫困户增收的新路子。西街村通过产权改革厘清了集体资产1亿余元,其中经营性资产5千余万元,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千余人,耕地不足500亩,现集体每年经营收入近400万元,现可实现每位股民每年分红1千余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创新运行机制,多种发展模式并存,努力使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同时,还可以为股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四)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产权制度改革后,较好解决了因村集体资源、资产被少数人侵占,村民有意见有怨言导致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为乡村社会治理夯实了基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各村班子更加团结、主干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在群众中更有威信;群众对干部更加信任拥护,解决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干群更加关系融洽。如:苗岳村,全村300余户,村里原先的果园地60多亩,由20户耕种,其中包含有耕种户的劳力地,在收回这部分耕地重新发包的时候,该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维护稳定的原则,将耕种户的劳力地客观地核减在外,有待进一步完善土地确权手续,其余部分收取承包费,同等条件下原承包户优先承包,顺利地将这部分耕地重新发包,收回年承包费9000多元。
三、改革延伸
(一)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产权要素的有效运转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屯留区产权交易平台同时建立,平台的运营将为各类农村产权走向市场搭建起一个更加广阔的桥梁,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价值的最大化,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更好地服务全区“三农”工作。
(二)建立区、乡、村三级平台,服务体系健全
平台设置为区级交易平台、乡镇交易分中心、村级服务站,形成屯留区、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免收交易服务费用,对其他交易主体的竞买方按规定收取服务费用。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同时亮相平台,服务内容明确
为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全区农村集体产权能够规范有序流转,现阶段屯留区即将通过运营公司的培训,对农户有流转意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及可产生收益的闲置的资源性资产,通过产权交易平台进行流转交易,同时为已经在场外完成规范流转的存量资产根据客户需求可提供交易鉴证服务,能够有效地将农户手中零散的资源化整为零推向市场,实现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土地价值,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收入增长;同时把村集体闲置的资产推向市场,让有需求的市场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让村集体沉睡的资产动起来,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服务三农、规范交易、振兴乡村”,发展理念明确
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以加快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宗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办事原则,精诚与银行等金融部门等社会各界合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及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渠道,为市场主体的发展解決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四、改革成果巩固
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农村集体资产纳入资产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实行定期上报制度,定期清产核资制度,防止资产账外运行,防止账内流失及长期闲置。
总之,全面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正在有力地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篇七】乡村振兴论文
摘要:涉农报道记者应该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报道,加大力度报道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新事物新典型,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三农报道 服务三农 乡村振兴 体现担当
如今,不少记者在多年的从业当中有自己熟悉的行业,乐意在这个行业中深耕,成为“专家型记者”。比如,专门跑党政机关的时政记者,对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非常熟悉,专门跑财政经济部门的记者,对于经济发展趋势比较敏感,而笔者做过三年涉农新闻的记者,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和涉农部门打交道,每周都要下乡二三次,对农村产生了炽热的情感,感受到从事农业的苦与乐,更感知了农民的辛勤付出与收获。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就如何做好涉农新闻和同行分享。
> 一、加强国家关于农业农村相关政策的报道,让农民及时了解“三农”政策,助力农业发展。
农业是国之基础。一直以来,中央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都非常的重视,每年都会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新的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扶持,省市及相关政府部门也会因此出台各种各样的惠民措施,助力农业发展。虽然各级农业部门及乡镇都会通过各种形式让农民知晓,不过在电视台新闻及农业专栏中进行宣传报道,更具有权威性,可以让农民及涉农从业人员对政策及时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新的动态,规划新的发展。在景德镇广播电视台《瓷都垄上行》专栏中,笔者就播发了不少这样的新闻。如《3000万助推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报道了景德镇市邮政储蓄银行与景德镇市农业部门积极沟通,率先在金融系统推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产品,将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节目播出后,不少农业龙头企业主动联系,并顺利贷到了款,其中乐平市思红蜂业专业合作社和绿乐食品有限公司分别申请了450万元和500万元的贷款,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和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等问题。
> 二、通过报道致富典型,农业龙头企业,让更多人看到农村发展的前景,鼓励能人志士投身农村和农业发展。
农业记者希望看到农业发展趋势,希望农民通过自己采制的节目看到发展的新亮点,打开视野,发展项目,让更多人走上致富路,当然也希望通过报道农业带头人,来回望他们的创业历程,解剖他们的艰辛,让更多人能够坚定的在农业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如创业人物报道《梁晓妃:坚持就是胜利》讲述的是来自浙江的年轻女孩扎根大山,种植柑橘引领农民致富的故事。在节目中,她讲述了遇到灾害天气的颗粒无收,讲到了曾经的徘徊和绝望,不过她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创业人物报道《朱永朝:知识传承 做大茶厂》则讲述了20多岁的朱永朝在大学时就选择了茶学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创业的故事。采访中,朱永朝用朴实而又真挚的话语道出了自己对于茶叶的感情,对于农村的感情,讲述自己创业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破解坚持的经历。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他一直以来的坚持与坚韧,希望通过讲述他的故事,传播当代年轻人奋发有为的精神,更呈现广阔农村发展的大空间,期待有更多人投身农村和農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三、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影响力,大力报道农业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让广大农民学习到更多新技术,助力更多农民走上适宜的发展道路。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今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已经普及,农民希望及时了解、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思想,特别是想通过“互联网+”助力农业发展,涉农节目就应该重视这些方面的报道。如《菜可以这样种:乐平现代农业科技园扫描》展现的是记者在科技园看到的现代新型种植方式,通过科技人员的解答,传播新理念,期待通过节目让更多农民加入到现代种植当中,助推产业附加值增长,助力农民增收。而《光伏产业助力农民解困》同样是让农民了解到一种新型的增收和生产方式,《景德镇市组织专家开展“互联网+”知识培训》则报道了农业专家向农民讲述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营销取得的显著效果。每次报道这些,笔者都得到了不少农民的反馈,栏目记者也是从中牵线搭桥,与农业部门,与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联系,让农民朋友得到相关的信息,得到学习、发展和增收。
> 四、服务三农,关注每个阶段农业发展重点,提醒或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关键时刻做好协调,排忧工作,体现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每周一期的农业专栏节目,《瓷都垄上行》和所有的农民一样,关注农时,关注每一阶段农业发展,关注天气变化。比如,在春耕时栏目会关注种子质量、农药品种等,报道涉农部门进行检查的相关消息,引导农民到正规商店购买产品,防止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影响种植;在稻田防治病虫害阶段,《我市加强水稻两迁害虫防控》提醒更多农民注意事项。记者曾经报道一个冬季捕鱼的节目,原本是想报道丰收的场景,但是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养殖户在养殖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于是临时增加了知识类报道《冬季低温季节养鱼事项》,增加知识内涵。同样,有一次记者报道一个养猪户的先进典型报道,本来是个人物报道,但是采访时,养殖户提到了养殖时的困难和猪肉价格问题,引起记者关注。因此,记者又及时增加了报道内容《农业专家支招:五种方法养好猪》《生猪价格怪圈如何破解》,比较全面地报道了养殖户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在发展中应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合理发展规模的问题,这样全方位的报道,有思考,有提醒,也体现了记者的责任感。记者只有体会到农民的艰辛、苦楚,才能坚定扎根农村、做好农业报道的决心。
虽然做农业报道免不了要走田埂,爬荒山,还有冒酷暑,受风雨,不过,最让记者高兴的是,每次下乡都是一次田园之旅,都是亲近大自然的享受,记者都把它当作是“放风”,并乐此不疲。而在采写报道时,也不是仅仅的进行新闻形式的报道,记者会根据当时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农村的热爱,期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给观众呈现美丽的农村生活。比如,记者有一次报道农民丰收拉网捕鱼的情况,记者不是简单写几句农民捕了多少斤鱼,而是以《渔场捕鱼:辛苦并快乐着》为题,文稿中这样写:”我们赶到鱼场时,正赶上农民们在拉网捕鱼,只见这个鱼场山体环绕,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时不时的几只水鸟在水面飞过,让人心情特别舒畅。不过,这十几个正在捕鱼的农民可没心情看风景。农民们告诉记者,这次捕鱼的网有120米长,要在水面上转一圈。他们艰辛的在水里一步步跨越,虽然湖水冰冷,可是他们心里更多的是看到鱼儿满筐的喜悦。”文字上的变化,让人欣喜于大自然的美,在看到渔民辛勤劳作的同时,也能分享到他们的那份怡然自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涉农报道记者更应该时刻关注农村发展,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报道,宣传先进典型,鼓舞士气,让人们看到农村发展大有可为,鼓励更多人投身到广阔的农村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作者单位:景德镇广播电视台)
【篇八】乡村振兴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逐渐从静止的状态向开放流动转变,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扎根于城市,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愈发严重。逐渐空心化的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人才的流失和紧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20_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人才流失成为阻碍山东全面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各地市纷纷出台各种吸引人才回流的措施。山东省J市20_起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广泛吸纳本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本文将以乡村振兴助理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乡贤文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_.04.035
> 1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和理论依据
1.1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
乡村在我国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过程中,任务最繁重的环节在农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乡村的人才振兴。乡村的人才振兴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人才作为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来说意义重大。乡村的产业发展靠人才,乡村的文明建设靠人才,大到国家的繁荣发展,小到乡村全面振兴无不需要人才的引进。当前,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具有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各地为了将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纷纷出台各种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实现人才的外引与内造相结合,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和组织的振兴积聚力量。
1.2乡贤理论
“乡贤”一词最初是指乡村社会中有作为的官员,或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获得的荣誉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文化的内涵不断向外延伸。如今人们将具备德行、才华和愿意为故乡及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称之为“新乡贤”。乡贤曾在基层治理中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县级以下社会治理主要依赖于以乡贤为代表的地方精英进行管理。黄宗智将这种治理方法概括为“简约治理”,这种结合了村庄社区和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不仅没有破坏传统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反而对乡村的治理秩序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对村级治理的要求提高,村干部失去了乡村治理的主动性,进而出现了治理内卷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秩序的动力来源是生活在乡村中的本土人才。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嵌入型人才”虽然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若只是不断的吸纳外来人才,忽视对本土人才或新乡贤的培养和发掘,就会陷入人才流失的窘境。
> 2本土乡贤:乡村振兴助理员
2.1乡村振兴助理员机制的内涵和优势
为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短板,进一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山东省J市探索打通本土青年人才回引的新渠道。自20_年起,J市充分发挥山东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面向社会广纳具有乡土情怀,热爱乡村工作的社会人才,实施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乡村振兴助力员简单来说就是基层培养的一批有胆识能干事的“储备村官”。J市各区县招聘乡村振兴助理的政策文件尤其突出本土属性,选聘条件的“硬杠杠”是“具有与报考岗位一致的乡镇户籍”,旨在将发掘“本土型人才”与引进“嵌入型人才”融会贯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由一个天然的“信任”网络编织而成,在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环境中,陌生人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成员之间的信任,以大学生村官和驻村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人才”由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且因为自身的关系网络和语言等问题很难融入其中。陈毅在上海金山区关于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发现,“有近两成的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后短期内无法实现与村民的正常交流”。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因其方言的种类繁杂,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便遭遇了挫折。而乡村振兴助力员凭借着“熟人”的身份,用最短的时间和适应期开展工作。J市L区对乡村振兴助理员的考核也表明“拥有本镇/村户籍的人对村情民情了解得更多、更深入、乡土情结也更浓厚。实践表明,选聘出来的本村户籍人员有着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融入村级工作的状态更加高效良好。”
2.2乡村振兴助理员的人才“引用留”机制
乡村振兴必须要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约瓶颈,中国的人才群体非常庞大,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将人才从城市吸引至农村,农村的人才振兴关键是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让人才在乡村有事可干、有情可托、有利可得,J市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为更好的留住人才打下基础。
2.2.1引才:突出“本土”屬性
J市各县区在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情况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本地的选聘条件,旨在选聘一批高素质人才。在各县区选聘条件上的共性便是突出本土优势,吸纳户籍在本地的优秀人才,这是J市实行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最大的亮点和独特之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参加选聘,进而实现内外人才的衔接。
2.2.2用才:镇(街)干部储备人才
乡村振兴助理员通常情况下会被纳入镇(街道)村干部的储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正式党员一般任工作所在村的党组织书记助理,非正式党员任工作所在村的村委会助理,也可根据所在村的实际情况兼任村“两委”的其他职务。协助做好本村基层党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工作。 2.2.3留才:构建良性育才机制
镇(街道)对乡村振兴助理员进行定期考核,构建良性的育才机制。鼓励助理员进“两委”,并对助理员参与学历进修和公务员招考不设关卡,助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区委(县委)固定出部分事业单位名额用于招录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助理员,旨在打通助理员个人成长的渠道,解决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助理员将自己视为乡村的“过客”导致服务乡村的热情不高的后患之忧。对表现不合格的助理员,选聘单位可与助理员解除劳动合同。
> 3助理员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3.1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国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乡村振兴,做好农村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广大农村党支部面临着党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和组织缺乏活力的问题。乡村振兴助理员担任服务村级党组织的书记助理,助理员的到来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协助村级党组织书记规范党建工作,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员活动,配合各镇(街)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工作,让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在疫情防控期间,助理员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J市新引进的许多助理员还未到上岗时间,便积极投身于基层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自费印制宣传单及横幅,日夜坚守在村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3.2推动惠农政策落地开花
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工作场所是在乡村,助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即是镇(街)政府选拔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又是任职乡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承担着沟通政府部门与村民的桥梁作用。他们定期前往镇街政府学习最近的惠农政策,并协助乡镇政府实施政策。例如,为了建设美丽新农村,国家在农村开展“改厕工程”,改厕的出发点和目的非常明确,但由于村民已经习惯使用旱厕,所以在政策实施的初期阻力很大,助理员利用自己的“熟人”身份,到对改厕反应比较强烈的村民家中,做沟通工作,助理员利用乡村天然的“信任网络”使得农村改厕率达到了90%以上。
3.3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20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乡村振兴助理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聚的能力为家乡的脱贫致富贡献力量。J市L区的一名助理员,曾在大城市做销售工作,受父母的影响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自己所在的家乡做一名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村民打通销售弥胡桃和红枣的销路,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像这样的助理员在J市不在少数,又如S镇一直有种植金银花的传统,为了更好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助理员主动提出建议,帮助村民拍摄金银花采摘节的宣传片,也有热爱观看短视频直播的助理员自己做起网络直播,帮助村民销售金银花。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助理员的带领下,村民更愿意配合扶贫小组的工作,早日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3.4加强乡村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活水,乡村振兴若没有文化作支撑,那么就会变成一个规划整齐,毫无生气的躯壳。原有的乡土文化需要有人去复兴,更需要有人去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J市L区的乡村振兴助理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秉持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原则,打造“五点半课堂”,为更多的儿童打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复兴农村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除此之外,诸多乡镇为增进邻里感情,举办“广场舞原创大赛”,评选文明家庭与文明个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弘扬文明新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4乡村振兴助理员面临的困境及不足
4.1人才截留问题
“权小责大,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责任重于泰山,权力轻于鸿毛”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家制定的“三农”惠农政策都需要借助镇(街)政府来实施,但是由于镇政府的编制是有限的,开展工作经常会出现人手不足的尴尬情况。肖唐镖指出“表面上看起来乡镇人满为患,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中心工作一波接一波,自上而下有很多的检查评比需要考核,需要更多的人手”。所以部分县区出现将本应驻村的乡村振兴助理员截留在镇政府。他们通常会被分配到党政办,抑或者组宣办这些比较繁忙的部分,整日与文字材料打交道,失去了接触村民的机會,以至于当助理员临时下村开展工作时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缺少了深入了解群众,大展身手的平台,那么助理员也就失去了其设置的合理性。
4.2自治与他治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村民通过村民大会定期选举出有影响力值得群众信任的,作为本村的领军人物。乡村振兴助理员作为镇(街)政府派出的协助村“两委”进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但是进驻村庄的助理员没有实权,因而与村两委成员关于如何治理乡村的问题上产生不同意见时,只能等两委成员发生思想转变时再实施。抑或者村干部认为年轻人想法多,富有朝气,便完全撒手让助理员来管理村庄。在治理村庄,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上,村两委成员与助理员的作用同样重要。村两委成员因为长期生活在群众之间,对村情村况非常熟悉,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年轻的助理员在外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视野开阔,但是其对“三农”问题和村庄的实际情况仍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因而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要处理好村委会成员与助理员的关系。
> 5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突破口,更为重要的是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回流。山东省J市实施的乡村振兴助理员计划,尤其强调人才的本土属性,源于本土人才出生于乡村,有着更加浓厚的乡土情结,对乡村振兴,复兴家乡的愿望更加强烈,同时对脚下土地更为熟悉,与群众的感情更为深厚,这一优势可以避免助理员沦为乡村的“过客”,增强了其服务家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开放时代,20_,(02):10-29.
[2]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24(04):56-61+65.
[3]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_,(11):4
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论文9篇
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九篇】
弘扬建党精神论文【十八篇】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精选3篇)
大学生就业择业观论文2024字4篇
相关文章:
- [ 其他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9篇
- [ 其他论文 ]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九篇】
- [ 其他论文 ]弘扬建党精神论文【十八篇】
- [ 其他论文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精选3篇)
- [ 其他论文 ]大学生就业择业观论文2024字4篇
- [ 其他论文 ]大学生思政论文2024字范文(精选5篇)
- [ 其他论文 ]奋进新征程论文2024年集合6篇
- [ 其他论文 ]关于读书无用的驳论文【三篇】
- [ 其他论文 ]党的百年发展史论文范文六篇
- [ 其他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1500十八篇
- [ 其他论文 ]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论文范文(精选4篇)
- [ 其他论文 ]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十二篇】
- [ 其他论文 ]谈谈如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
- [ 其他论文 ]党的初心与使命论文三篇
- [ 其他论文 ]抗美援朝精神的论文三篇
- [ 其他论文 ]当代中国军事思想论文范文(通用3篇)
- [ 其他论文 ]军事理论军事思想论文1500【三篇】
- [ 其他论文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论文集合19篇
- [ 其他论文 ]党的百年发展史论文(通用9篇)
- [ 其他论文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论文2024字【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