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租赁合同 赠言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作文 > 读后感

    写国学经典的读后感6篇

    栏目:读后感 来源:网络 作者:逝水流年 时间:2024-03-02 04:04:44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用词和叙事技巧,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读后感是一次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国学经典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话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习,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带着虔诚的心,学习中庸之道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他的老师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同学们,要知道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懂得去“宽恕”的心是多么重要,这样博大的胸怀,自然也会给其本身带来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易地而处之,自己想想,看看对方对待自己,自己又不怎么对待别人的,总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还必须改正。很多事,看开了,自然就不会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时刻都在激励着我和我们要不断的进步,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在百般期待中,《国学经典》踏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了,它安静地躺在书桌的中央,那淡淡的浅绿色透着浓郁的古典风,开启了我一天的好心情.

    就这样,悄悄地与《国学经典》牵手.

    仔细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醒目的大字.这是想到了历史上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这样,稚嫩的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

    带着这种好奇心,我轻轻翻开它,小心翼翼地生怕弄坏了这种难得的复古意境.孔子、老子、墨子的画像映入眼帘,勾起了我对历史的追忆,对生命的思索.这里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里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里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这里有“庄子”、“老子”、“韩非子”;更有《楚辞》、、《李太白集》;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本国学诵读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读了刘长林等的“自然国学研究的现代意义",领会其主旨是:继承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并应用于现代科学研究。该想法很好,问题是如何继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的科学思想很值得继承。但古人不可能预见到几千年后的科学发展,他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故应加以分析判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着重体现其精神,而不必拘泥于具体形式。是为抽象继承。

    我国先贤对天人关系有精辟的论述,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孟子等儒家则认为: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为现代科学家所推崇。提倡天人合一,对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保护环境等深具指导意义。但不要忘记,董仲舒却从中引申出“天人感应"说,一念之差、两字之异,就陷入迷信妄言。可见在继承时,应分辨良莠、择善而从。

    我国古代的“阴阳"和“五行相生相克"思想闪耀着东方智慧的光芒。前者蕴含着对立面双方相依共存、互通互补,演变转化的思想萌芽;而后者则表达了原始朴素的系统论思想。这些宝贵的科学思想如能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定能在科学研究中作出重要的贡献。但也必须注意到,阴阳五行之说久为方家术士们所利用,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从中引申出荒诞不经的旁门左道来误人害世。这样的事难道还少吗?

    继承切忌食古不化牵强附会。例如有人将“八卦"与盖尔曼提出的强子分类“八重态图"相提并论,就显得不伦不类。将几千年前古人的具体结论生搬硬套到现代科学,怎能不牵强附会?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抽象继承的必要性。

    抽象继承不仅限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其实是普遍适用的。西方科学家在对物质本质的探索中,抽象继承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从19世纪初叶开始,发现了分子、原子、核子、夸克等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些微观粒子与德谟克利特原来的原子说——万物均由不可分割的坚硬粒子所构成,并不一样。他们只是继承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说的基本思想——物质具有基本单元,再分割下去性质就改变了。这不就是抽象继承吗?

    当前科学正面临一个挑战: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不仅包含着大量的组成部分,而且各部分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其行为,而且改变其结构,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对于复杂的大系统,科学界所惯用的分析方法虽然深入细致。精益求精,但往往只见一斑而难窥全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具有全局观念,善于采用综合法处理大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难免只见概貌而失之粗略,但它能与分析法互补。如能将之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就有可能在复杂大系统的研究中开创新局面。

    实际上,主流科学界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人士,已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这在与刘长林等人文章同期刊出的一篇文章中就有反映。李衍达的这篇文章谈到他们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系统学"的研究,其特点是:“以系统、整体、相互联系以及发展的观点看待生物,采用系统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了解生物功能;采用全景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观测)分析方法,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结合起来,以探索基因组与生物功能 的关系。"他们用这种方法,在对酵母半乳糖的利用途径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接下去就是如何利用这些基因知识,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机制作更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在保健医疗等方面付诸实用。这种极为复杂的超级大系统所涉及的信息量浩如烟海,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的系统论方法大有用武之地。在这方面,我们如能采取抽象继承的态度,发掘和利用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和方法,一定能作出重大的贡献。

    读诗词能净化人的心灵,记古文能教人怎样做一个品格优良的人。因此我们也要求我们读记《国学经典诵读》,不但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增长我们的阅读量,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读了这么长时间的《国学经典诵读》,我最喜欢的一句《论语》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是:有一天,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礼貌,那么,不论谁都是自己的兄弟。你为什么要烦恼自己没有兄弟呢?”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自己表现的十分谦卑恭敬有礼貌,大家一定都会接纳你的;但是自己如果摆出一副骄傲自大,对别人不屑一顾的样子,肯定没有人会理睬自己,更别说是接纳,甚至会讨厌自己。

    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不是在旁边落井下石,一味的冷嘲热讽。这样的人谁会接纳你?谁会欣赏你?反而对人宽厚热忱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看了《国学经典诵读》,我从中学会了许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你尊重别人一分,别人就会还敬你十分,只要你宽厚仁慈就能得到民心,只要你真心实意就会得到别人的重用,勤劳机敏就会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所以,我以后还要读更多的《国学诵读经典》,看更深奥的古文词,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盈。

    既然看《国学经典诵读》有这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多看几遍,多学点知识,你们说对吗?



    推荐阅读:
    写国学经典的读后感6篇
    漫画中国的读后感6篇
    小猫杜威的读后感7篇
    读书感悟作文5篇
    合欢树的读后感8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