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六号文库 劳务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现状及对策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繁花落寂 时间:2024-06-06 21:53:0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现状及对策

    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现状及对策

    http://.cn 2024年12月28日10:55 贵州日报

    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大多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由于相对边远和闭塞,这类地区通常保存着完好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像滇西北、黔东南等地即这样。当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这类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首选措施。但是从全国范围看,这类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与其资源富饶度极不相称。以黔东南为例,尽管黔东南早在1997年就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其旅游业起步也不算晚,但旅游业至今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这无疑与交通等硬件设施落后有关,但旅游人才严重短缺是关键因素。

    目前,欠发达民族地区首先是专业管理人员匮乏。调查表明,在黔东南州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中,没有1

    人是旅游院校毕业的。另据抽样调查,贵州部分景区管理人员中,具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的比例分别是20.2%、42.6%、22.5%、11.2%、2.3%,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2%。在旅游管理层中,既有丰富领导经验和管理能力,又有系统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如凤毛麟角。高层次决策人才的严重缺乏给旅游业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开发和管理中缺乏全局观念,不能充分把握旅游开发的内涵,也不能从宏观角度把握旅游区的特色和发展方向,表现为旅游开发层次低而简单重复,景区开发缺乏个性和文化底蕴,经营管理不到位,而不规范和急功近利的开发更导致民族文化粗俗化和形象受损。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比较脆弱,文化旅游资源也属于易于萎缩、消亡的古朴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必然造成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古朴民俗文化的萎缩、消亡,社区群众在旅游开发中也受益不多,导致旅游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其次,导游及翻译人员严重不足。由于多数欠发达地区旅游行业管理尚未走上正轨,多数

    导游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低,文化修养不足,对民族文化及景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正确,民族文化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不可能获得正确充分展示。欠发达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翻译人员,只能从学校抽派部分外语教师充任临时翻译。找外语翻译尚且不容易,找既懂旅游专业知识和当地民族文化又懂外语的翻译则更加困难。在黔东南,持国家导游证的人数不足20人,高级导游员仅1人,根本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镇远和黎平两个旅游资源大县和开发大县,目前获全国导游证的人员也分别只有4人和2人。

    第三,旅游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这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客房、餐饮等一线服务人员,不论是普通话、气质、修养、卫生习惯,还是服务意识和技能,都离星级要求相差甚远,这也是酒店星级评定的瓶颈和整体服务质量不高、顾客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第四,民族旅游特色人才后继无人,各类乡土特色人才的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人出现“断代”危机。在多数欠发达民族地区,由于缺乏原生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和激励机制,青少年对学习原生民族歌舞没有内在动力。由于许多客观方面的原因,旅游业发展未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实惠,而旅游业所带来的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几乎不屑一顾。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间从业收入的巨大反差,大批乡土艺术人才正在被旅游发达地区重金挖走,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使民族旅游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总之,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总体水平较低,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不足,整个旅游业经营管理都不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造成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原因,一是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培训机制不健全;二是由于经济落后,吸引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三是人才管理不善,人才资源浪费严重。解决欠发达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发展,围绕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转变观念,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人才是旅游业快速

    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的观念,营造科教兴旅、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各种人才激励机制。还要充分认识各类乡土特色旅游人才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挖掘、保护、管理、培训乡土特色旅游人才纳入旅游人才战略规划。

    ———坚持人才培养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学历教育和成人培训机制。决策部门要从管理思路、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保证人才培训的适度超前,不为发展初期旅游人才“供过于求”的暂时现象所迷惑,用长远的眼光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力求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打破传统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加强旅游院校建设,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要把民族地区各类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激励机制、自上而下的民族文化保护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大、中(职校)、小学教育网络体系,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让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刺绣等民族文化走进课堂,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既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也可满足旅游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

    ————理顺人才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旅游人才准入机制,引入现代人才资源管理理念,创造能留人、用人、吸引人的良好环境。事实证明,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旅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只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形成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梧桐树”,引来更多的“金凤凰”。

    还应看到,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特殊旅游人才长期以来未能引起重视,也未被当成旅游人才对待。他们绝大多数属农村户口,既无编制,也不属于任何管理组织。但是民族文化旅游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民族旅游魅力的体现和生命力的维持都离不开他们的劳动和创造。各级相关部门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切实做好这类人才的挖掘、保护、管理和培训工作。

    总之,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旅游市场,欠发达民族地区更需要有超越性、前瞻性的思考,推动旅游人才的储备、培养和吸纳机制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使未来旅游经济在欠发达地区经

    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

    第二篇:浅谈民族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民族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 要】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学生的阅读水平并没有逐步提高,课堂教学依然呈现出低效性。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研究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民族地区从教多年,笔者深深地意识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难度。由于区域、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基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英语阅读教学依然呈现出低效性,学生的阅读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本文通过分析我区的英语教学现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我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西藏昌都的高中。从近几年的高考成绩来看,虽然成绩有所进步,但总体还是差强人意。从平时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得分主要在选择题,但从近年高考阅卷反馈来看,学生的得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英语阅读教学依然困难重重。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我区教育起步晚,基础落后

    藏区英语教育起步晚,英语教育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牧区,由于教育投入相对少,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量少质差,有些乡办小学没有完整的英语课堂教学,导致小学毕业后达不到应有的升学水平,这就致使各学段之间的知识严重断层,无法顺利衔接,并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补充。

    2.学生重视不够,兴趣不浓

    虽然我就职于市级高中,但学生几乎都是农牧民子女,由于受社会和家庭等环境的影响,学生们缺乏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足,学习英语比较吃力,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厌恶心理,进而直接影响了英语学习成绩。

    3.教师观念陈旧,专业能力不佳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活动中,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课堂为中心扩展到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创设最佳语言环境,追求最高教学效果。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英语教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于阅读教学仍普遍采用单一的传统翻译阅读教学法,侧重关注知识的传授和阅读,一味地去教学语法,只去强抓学生的单词记忆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无益处。

    4.教学模式单一,教材处理不当

    在我区现用的高中教材中,部分阅读话题特别贴近生活,同时配有许多有趣的图片和对话,部分教师却忽略这些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模块,不能很好的整合教材内容,仍然采用传统方式去把文章分割,划出语法重点,只去讲解其中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教材中的信息背景,极大弱化了新教材对于学生的影响,减弱了阅读兴趣。

    5.教学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目前我区市级学校电子白板的应用基本普及,但在课堂上,很多教师还只是单纯依赖书本讲解知识,不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学生对阅读课缺乏兴趣。

    二、优化民族地区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笔者以为,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我学习。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学习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专业理论,在课堂上使用科学、多样的教育手段,创设高效课堂。此外,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外出培训机会,并鼓励老师参与网络培训,与时俱进,千方百计提升我区教师的整体水平。

    2.创设良好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英语阅读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自我展示,可以讲故事、背诵或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会积累的越来越多,也会主动去探寻合适的阅读内容。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减少学生对阅读的抵触情绪,让学生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3.灵活整合教材,关注情感态度

    目前我区所用的人教版外研社教材,内容新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但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信息闭塞等原因,许多新颖有趣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脱节,很难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更好地整合教材内容,适度的删减和增添新的阅读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慎重选择材料,要将材料与学生的兴趣结合,扩大材料的范围,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语言材料的选择上,也要讲究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注重该材料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

    4.转变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情景

    阅读理解教学有两大目的:一是通过对语言、词汇、语法以及句型的教学提高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二是通过课文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一些有趣的话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任务型活动,已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在略读时还应该关注关键词及主题句。其次,学生通过“略读”来快速的获取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通过“寻读”来学习文章的一些细节内容。很多学生习惯于逐个单词阅读,这既影响阅读速度,又阻碍对句子的理解。因而教师在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认读,培养学生猜词的习惯,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结束语

    总之,提高民族地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任重道远。作为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的利用教材,精心设计?n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我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4(15):160-161

    [2]王俊萍.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解.新课程(教师),2024(07)

    [3]兰娅玲.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广西教育》,2024(6):113-114

    第三篇:试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现状及对策

    试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医疗卫生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对于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成就;挑战

    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总贫困人口(2365万人)的比重为49.5%。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政策实施的好与坏,是与民族地区贯彻的情况紧密相联的。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遇到的困难比其他地区更多更特殊。特别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医疗卫生,因此,本文从考察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现状及其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特别是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相关医疗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等。这些举措使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以前“生病找巫医”的封建迷信活动越来越少,民族地区的农民对医院也给予了更多的信任。而在在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上,多数地区也达到了中央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所作的要求,农民看病普遍反映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许多情况表明,疾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又使疾病难以医治。202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任务。从2024年到2024年,国务院连续四次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引导农民踊跃参加,从2024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10元。从2024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24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24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这些重要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减小农民看病的经济压力。在以“农民自愿参加”为原则的基础上,我们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民族地区的参合率是很高的,说明民族地区的农民对这一制度也是报着支持的态度,农民的支持才是政策颁布和继续更好的实施下去的根本保证。

    2.民族地区疾病预防控制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对于重大疫情的预防上,民族地区突出了宣传上和疾病防疫机制的力度,在宣传上有的民族地区也利用了本民族的特色和风俗开展了有效的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农民对重大疾病的防疫和基本应对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对民族地区儿童实行计划免疫;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地方病重病区根据本地区情况,采取改水、改灶、换粮、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综合性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3.民族地区妇幼保健工作

    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在家自己找人分娩的比率减少,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对优生优育的宣传力度大大加强,使农民的保守生育观念有了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有了明显改观;而且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了一年一次的妇女常规检查,得到了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支持。

    总之,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稳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确保了医疗卫生根本的主体――农民,享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农民健康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

    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的农村卫生工作曾经取得过世人瞩目的成绩。建国以后初步形成了农村初级保健网,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导方针下,直到7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的创立使农村卫生保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冲击了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卫生的人、财、物等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合作医疗纷纷解体,二是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差距逐渐扩大。

    近年来,政府针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效率低下、医疗机构不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及医疗市场结构等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促进和恢复合作医疗,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中也明确了农村医疗卫生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这些政策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村医疗卫生、农民健康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农村依旧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也经常发生。从长远看,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从民族地区农民本身受益的情况来看

    虽然农民的健康状况在整体上较以前是有所提高,而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率也几乎是100%。数字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只根据这些,即断言这一次的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将会不同于20年来政府所屡次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的命运,似乎还为时过早――少数地区,参合率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农民们开始失去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那么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来说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三个不同时期出台的方案,遭遇到的几乎是同一障碍。如何保持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任感?如何才能让农民从中真正享受到权和利?

    2.从政策的实施上来看

    近10年来,中国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方案屡屡出台,但能落实的不多。例如,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共7个方面25条,其核心思想,是为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而要在网络、队伍,体制、制度四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关于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占3条。但3年多来,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这个属于增量的制度被设计并实施了,其它的方面尤其是“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建设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监管”等政策条目基本没有落实,甚至连落实的措施都没有,这就无疑使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3.从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整体归管上来看

    最近两年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民合作医疗大力支持,不断地投入,但是收效甚微。而且在缺乏治理与规管的情况下,投入越多还有可能会越背离政策目标。例如政府近年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直接投资,但是大部分村卫生室已名存实亡,村医成了名副其实的个体户,依靠以药养医的收入维持生活。至于乡镇卫生院,在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市场的状况下,只顾投资房屋设备,不顾农民健康利益,造成运营成本升高,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成本升高,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有关部门只是宣称政府投了多少资金给农村,却未见对这类明显违背政策目的和目标的情况予以纠正。

    针对前文分析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这里提出几点初步的建议。

    第一,要使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得到农民的信任。农民的权利问题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医疗卫生工作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一些地区的政府担心筹集到的钱不够用,在制度设计上复杂一点,模糊一点,执行起来也可以“灵活”些;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公共政策设计中一种非常典型的思维方式。然而,和完全依赖国家行政权力推行的其他政策不同,合作医疗的基础,是农民的合作与信任。给农民设置门槛,就是给合作医疗的推进设置门槛。因此,在方案的设计上应该更加简明扼要,使农民可以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一目了然,从而增加农民的信任感。哪怕一年只要交10块钱,这10块钱也应该花得明明白白,公平合理――只有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能够让他们信任的政策,才能使合作医疗摆脱“无人合作”的尴尬境地。

    第二,界定民族地区政府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所辖地区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地谋求经济增长、谋求政府财力的增长以及乡村面貌的表面光彩上,而对农民真正谋福利、公共卫生服务等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方面却视为不必要的投入。而假如农民的健康状况恶化和长期不能获得起码的医疗健康服务,势必会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创建和谐健康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必须祛除旧的价值观念,转而向服务型政府靠拢,不仅关心经济的增长,也着眼于如何增强民族地区农民的健康和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从而构建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医疗卫生制度因地制宜,在承认地区差异和民族特殊性的基础上,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比如,发达地区农村可以逐步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广大中部地区,在有条件的乡村推行合作医疗仍不失为一种策略性选择;贫困地区则需要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免费的简易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3]民族地区则在以上基础上,结合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发展得更加完善。比如,通过正确把握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方面,结合民族风俗及特色,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的能动性,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医疗卫生工作“以人为本”的一面。

    第四,民族地区公共卫生财政调配支出合理化,同时完善资金监管体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部分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被迫创收,使卫生院、防疫站等把把主要精力都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轻视疾病防疫、保健等方面的公共卫生服务,造成了民族地区卫生安全的隐患,严重制约了公共卫生的顺利开展。但是,也并不是政府加大投入就一定能使农民真正告别“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国家投入巨资,关键要“专款专用”,确保相关资金真正用到农民医疗消费上,千万杜绝部门分割,只争钱、争权、争利,而不承担责任,理顺治理的关系做到“主体明确,权责分明”。

    第五,建立基层政府、农民组织与医疗机构三方构成的乡村医疗合办体,增强农民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的谈判能力。以乡村医疗合办体所提出的防治结合、大(病)小(病)结合、以互助保险为主干的成套方案,在政府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下就可以实现整体购买医疗机构的全套服务,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就可以充分代表参保者的利益与医疗服务提供部门协商,为参加合作医疗者争取最大的利益,实现用需求策略来改变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供方诱导需求格局。同时放开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增强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替代性,以竞争机制来抑制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公布05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http://中国网,2024-07-13.[2]杨 团 施育晓:治理与规管――试析如何走出医疗卫生改革困境.第二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之二――医疗卫生政策(学术讨论第二十九期).2024-10.[3]张元红 杜志雄: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4年13期.[4]聂华林 张 涛 马草原: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5月.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所具有的条件,指出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培养,扩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对促进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福山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旅游业作为高层消费的一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而乡村旅游因其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人文客体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现代旅游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在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乡村旅游均发挥重要作用。美丽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等是乡村不同于城市最大的特点。在乡村旅游中,这些乡村特色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观光、度假、农事劳作健身、购物等独特的乡村旅游休闲方式[2-3]。乡村旅游多分布在寒暑假期、国庆五一等假期或者某种特定农产品如樱桃、葡萄收获时期,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乡村旅游在空间上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有特色的山区林木区如苹果园等、特色岛屿水库等农村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多由当地农民直接经营,而游客多为当地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事劳作,游览田园风光,了解民俗风情等为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乡村旅游业开始在我国兴起,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是农业多方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也是旅游业中一种新的领域[4]。

    1.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基本情况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地区利用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深入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大的发展。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且发展迅猛势头强劲,现在,已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初具规模。据统计,位于福山区的回里镇以及张格庄镇,早已被评为省级旅游强乡镇[5]。其中,位于张格庄镇的楼子口村、位于回里镇的善疃村、位于高疃镇的曲家村等七个村庄已成为省级旅游特色村。福山区还具有鸿润科技生态园、福昊庄园、蓝湾有机蔬菜生态园,福山区有五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如一得山庄,八个省级精品采摘园如双龙潭樱桃谷等,这么多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数量上以及规模上均在烟台市屈指可数。福山区具有“大樱桃之乡”的品牌优势,并依托此品牌优势,迄今为止,福山区已连续举办九届福山大樱桃采摘节,接待游客数量从最初的每年2.3万人,迅猛增长到现在2万人次,九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次高达80余万人[6],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大大增加农民受益。1.2烟台市福山区地乡村旅游模式及特色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休闲度假农庄模式。主要依托独特的区域农庄,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二种模式是休闲采摘模式。烟台市福山区盛产草莓和大樱桃以及具有烟台苹果品牌优势的苹果。草莓、大樱桃,蔬菜以及苹果种植面积很大,[7]并形成了各种采摘园50余个。如福山区充分利用“大樱桃之乡”的品牌优势,从2024年开始直到2024年,福山区已连续举办九届大樱桃采摘节。三是休闲垂钓模式。烟台市福山区境内有很多水库,如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等,并且福山区河流众多,如外夹河、内夹河等在内的30余条河流湖泊。众多的水库及河流为鱼类繁殖成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8]。大量的鱼类资源可供游客进行垂钓、观光、休闲等旅游休闲项目。

    2.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烟台市福山区自然环境优势分析

    烟台市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烟台市位于山东胶东半岛东北部,仅靠黄、渤海,气候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温暖湿润,自然风光秀美。整个烟台市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达,烟台市内具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福山区位于烟台市,在整个烟台市旅游业发达的前提下,对于福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带动效益。

    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5′-121°22′,北纬37°14′-37°29′。北临黄海和烟台经济开发区,东、南、西与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栖霞市、蓬莱市接壤因境内有福山而得名。总面积482.83平方千米。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1131年(金天会九年)置县,故名。福山区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夏季雨量较多,空气湿润,自然风光秀美。

    福山区水资源丰富,福山区境内有很多水库,如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等[9]。

    2.2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大优势。“大樱桃之乡”、“鲁菜之乡”、“书法之乡”三大“国”字号文化名片为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带来很大效益。

    福山区在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中形成福山八景:烟台海市、石门春波、磁山瀑布、蛤垆烟云、古寺奇泉、仙峰夜月、罘顶朝日、长堤新柳。福山八景成为福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烟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80余项。为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业,现已打造出一系列极具传统民俗文化及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庙会、灯会、渔家民俗等品牌活动,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民俗文化体验。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烟台市大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创新,经济实力和科学社会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综合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不断向前,逐渐位于前列,烟台市注重发展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曾获得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等荣誉称号,受到全国瞩目,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

    2.3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农业资源优势分析

    烟台市福山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很多水库及河流,水产资源丰富。可供休闲垂钓鱼类众多,如鲫鱼、鲤鱼、鲢鱼、鲑鱼等等。经济水产主要有带鱼、东方对虾等等。

    “水果之乡”是烟台市自古以来就有的美称,水果产业非常发达,在全国重要水果产地和水果出口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烟台市主要盛产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葡萄、山楂等等。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已具有强烈的品牌效应,享誉全国。烟台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葡萄生长。烟台市是中国重要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中国葡萄酒工业起源于烟台,并于烟台发展出灿烂完整的葡萄酒文化。烟台市福山区集中栽培的大樱桃,是全国首创,也是目前唯一集中栽培樱桃的地方。

    2.4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政府政策优势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据世界经合组织旅游委员会,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启动阶段,政府职能主要不表现在作为先驱的驱动作用以及其催化作用。其次是成长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七对于旅游业的综合规划管理以及服务。最后是成熟阶段,政府的主要职能主要表现在协调和中介作用。综合来说,在这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依次为开拓、规范、协调。由此看来,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11]。

    乡村旅游业一直是烟台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早在2024年,烟台市政府便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旅游下乡工程”建设。明确确立了全市各县市区在2024年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并对各重点具特色的旅游地区乡镇开展重点工作,重点帮扶,整体规划,相继建立各个不同乡镇的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机制。同时,为促了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烟台市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积极展开各项活动,如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及宣传、资金供给和各种优惠活动。据报道,烟台市政府每年均会召开与乡村旅游工作相关的专题会议,在各领导和专家的讨论及研究下,部署了《旅游法》,并严格贯彻实施。同时,为刺激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烟台市政府适时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刺激了烟台是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例如在农作物未成熟的淡季,进行相关民俗文化活动、温泉优惠活动、葡萄酒文化节等等。烟台市政府对于乡村旅游业的重视以及各种政策制度的支持,使得烟台市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后劲强劲。2.5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市场优势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休闲,因此,旅游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乡村自然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人文景观等资源,使得游客可以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到观光、度假、农事劳作健身、购物等独特的休闲旅游方式。游客在城市喧嚣和紧张的生活中忙碌疲惫,而乡村旅游时的游客可以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可以有效缓解游客在城市中的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因此,更多的游客越来越喜欢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旅游趋势,未来乡村旅游将有更大的的发展空间[12]。

    3.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且急需解决,如福山区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差,规范性不强等等。3.1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缺乏整体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对当地资源条件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并对市场前景和客源进行合理分析及科学论证,然后在整个区域旅游业开发的整体布局下,将乡村旅游融入整个区域旅游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统筹安排,全面合理规划。目前,虽然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烟台市政府已针对乡村旅游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但对于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烟台市政府尚未制定出相应的总体规划[13]。在缺乏总体规划的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很难发挥作用且对于进一步的规划,也尚未作出科学的分析论证。因此,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开发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势必会造成一些低水平项目的大量涌现,使得同一项目过多而造成重复和新意缺失。同时,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由于规划和科学建设,使得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不完善,存在仓促粗糙等问题,并且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使得乡村旅游应有的意境和氛围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经营规范性不够,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如一些农家乐的环境卫生不能达标,使得一些游客不愿意再次游玩。

    3.2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

    烟台市福山区的乡村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受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新兴项目理解不够深入[14]。因此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层次较低,项目单一,重复性较强,没有鲜明的的特性。乡村旅游项目紧紧围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这一传统理念开发。但是在实际经营管理操作过程中,在什么样的农家饭,什么样的农事活动,农家屋住宿的风格,乡村景观的改造,农家产品种类等方面,经营者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开发不够深入,层次较低,单一化重复性严重,乡村旅游的价值为得到充分挖掘。

    乡村旅游项目的层次以及农家产品的价值直接决定了游客的消费意愿以及再次游玩的意愿。福山区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部分属于比较低级层次的类型,如钓鱼,采摘,吃农家菜,从事简单的农事劳动,整体来说,这些乡村旅游项目呈现出简单快速的模式,使得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少。大多是城市游客自驾游到郊区,钓一会鱼,吃一顿农家菜,采一会水果,在较短时间内如一天两天,便驱车回城。游客尚不能在乡村旅游中真正放松身心,也不能真正体会到乡村旅游的乐趣,并且整体消费少。这种较低层次乡村旅游,不能把乡村旅游真正内涵和意义挖掘出来,也不能形成一整条乡村旅游经营生产链,带来的收益也较低。3.3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在旅游业的营销策略中,宣传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规模不大,较为分散,多为家庭小本经营。这种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使得他们主要进行宣传的意识不强,而且因为自身原因他们的宣传能力不足。同时,这种零散式的经营缺乏品牌效应,市场较难开拓。一些研究表明,福山区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对于常见的社交宣传软件及网页了解较少,如微信、微博、论坛。同时,由于大多数是小本经营,没有意识更重要的是没有资金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宣传。总体来说,对于现代宣传手段认识利用意识不强,了解不足,能力不够,技术缺乏。这导致福山区乡村旅游业难以形成品牌,不能吸引游客,最终影响游客对于福山区乡村旅游的选择。3.4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问题突出

    目前,在烟台市福山区基础设施问题在乡村旅游业中很突出[15]。常见问题如,很多有休闲农家乐、休闲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区域交通很不方便,道路状况不良,道路不容易查找等等。同时,乡村旅游区域的停车场缺乏或者过于简陋,卫生间也过于简陋,总体的卫生条件比城市差很多。此外,在住宿条件以及餐饮条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上述基础设施所存在的问题,将会降低游客旅游体验好感度,导致再次游览或者向亲朋好友推荐的概率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品牌的建立,限制了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6]。

    3.5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经营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仍不不健全。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家庭经营模式是大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这会使得多数经营者选择任用家庭中亲人进行经营管理,使得用人不当,使得无管理能力的人居于管理地位,造成管理制度不完善[17]。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因为雷同,资金等问题恶性竞争,但在这方面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治理。三是自然化逆境保护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制度体制尚不完善。在乡村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很多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但是自然化逆境保护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制度体制尚不完善,无法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4.烟台市福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和措施

    4.1全面规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规划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及处理,使得旅游业能有更好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烟台市福山区要进行合理规划,必须综合福山区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地区的独特特色,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资源等因素,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不同乡镇村庄,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色统筹安排,做到建立不同地方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只有这样全面规划后,才能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和资金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又可以减少兴村旅游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和雷同,减少恶性竞争,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乡村旅游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符合三农政策,与新型农村建设规划,城镇规划相协调,不同规划作为一个综合体,在协调稳定中不断推进福山区乡村旅游也的持续健康发展。4.2注重培育乡村旅游业专业从业人员

    由于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专业从业人员欠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且经营方式多为家庭经营模式,使得整个乡村旅游业缺乏专业指导[18]。因此,尽快培养一批具有经营管理能力,提供服务的技能以及安全卫生意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农民是主体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再造农民和农民再造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农民角色定位问题”[19]。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各项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对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进行培养并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乡村精英”群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会带来示范和带动效,这能促进更多农民自愿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中,也使得奇特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更注重专业性,使得福山区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挥。4.3保持乡村性,突出地方性和独特点 与城市生活区别开来,以满足游客对心灵深处回归自然的需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留恋。

    乡村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田园风光和鲜明的地方感,这也是最为吸引游客的特点。因此,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提高档次而忽视乡村性和地方特色。在福山区兴村旅游业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风貌和地方特色,打造出具有福山区特色的旅游项目,着重突出乡村田园风光,让游客体验到城市所没有的乐趣。具备乡村行和地方性特点的乡村旅游业才能与城市旅游有所区别,从而更能吸引城市游客。4.4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

    随着福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福山区政府也加大了对福山区乡村旅游的宣传,但是从宣传方式和影响力上来说都远远不够[20]。因此,福山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全方面多角度的对本地兴村旅游特色进行宣传,着力打造处福山区乡村旅游品牌。为加强福山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首先福山区政府应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宣传标志,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其次在网络媒体上也应加强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如微信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全方面、多层次进行宣传,这样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扩大福山区乡村旅游影响力,树立福山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4.5关注农民感知,建设新型乡村

    在兴村旅游业发展中,农民毫无疑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但是,更重要的是,农民也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并且也是乡村旅游的利益群体,农民与乡村旅游联系最为紧密。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还没进入成熟阶段,农民对于乡村旅游的态度观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感受,才能使得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福山区乡村旅游还没进入成熟阶段,乡村旅游业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符合三农政策,与新型农村建设规划,城镇规划相协调,不同规划作为一个综合体,在协调稳定中不断推进福山区乡村旅游也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休闲,因此,旅游业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性越发显著,这对于促进农业多发面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福山区应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业,这对促进福山区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泽东,孙海燕.烟台市冰雪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冰雪运动,2024,(06):58-64.[2]张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鲁东大学,2024.[3]刘龙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4,(02):40-43.[4]温年晶.乡村旅游民宿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24,(07):239.[5]康慧玲.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4,(03):34-35.[6]黄玉梅,孙丹.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才智,2024,(07):2.[7]关晶,金泉.滁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国家旅游局.旅游研究与实践 第27卷 第1期(春季版)2024年第1期(总第102期)[C].国家旅游局:,2024:5.[8]关晶,金泉.滁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10):62-65.[9]朱晨悦.兴化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24.[10]隋婷婷.从产业化视角分析水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山东省烟台市苹果产业化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4,(01):36-37.[11]贾秀秀,徐晓雯.烟台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24,(37):28-30.[12]鲍琛.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4.[13]王栋,雷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03):32-33.[14]曹毓.我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现状的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J].江苏商论,2024,(06):119-120.[15]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J].生态经济,2024,(05):119-123.[16]巫珊.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传承,2024,(09):108-109.[17]姚海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北京为例[J].商业经济,2024,(19):101-102.[18]卢冲,张晓慧.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4,(16):6904-6906+6923.[19]陈海彬.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开发对策浅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24,(12):16-18.[20]解东.临沂市农业旅游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24.[21]张文政.烟台市旅游饭店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4,(09):37-38.

    第五篇: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工业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企业质量有所提高,整体实力得到加强,工业企业经济逐步成为县乡经济的主体。但随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备,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弊端也随之逐步暴露出来。如何克服这些矛盾和弊端,将是能否有效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走出低水平发展,迈向新阶段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同发达地区相比总体水平比较低。其特点是:起步晚,发展慢,能源缺,竞争力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环境恶劣,工业企业发展先天不足。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大多位于农业县市,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经济只是县乡经济的补充。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和原材料的缺乏,导致地方政府从指导思想上就不是十分重视。面对恶劣的环境,也是有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这些地方的县乡工业企业总是处于低水平运转。二是体制结构不合理,受市场制约力大。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大多建于改革开放之前,按照农业方式办工业,起点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改革开放后仍难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产权不明晰,机制转运不灵活,仍难摆脱政府干预的阴影。下岗职工负担重,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缺乏,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县乡工业企业发展的四大因素。三是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效益低,规模小。大多以原集体、街道小厂为依托,以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体,科技含量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工业企业濒临倒闭。四是工业企业负担过重,亏损面过大。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县乡工业企业,在有一定利润后,地方政府首先不是扩大原始积累,壮大工业企业规模,而是千方百计通过杀鸡取卵的办法,最大限度地获取工业企业利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部门也随之巧取豪夺,通过各种名目向工业企业伸手。致使部分工业企业的倒闭,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破产于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对工业企业的贪得无厌。五是工业企业改制缺乏科学性,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和社会的动荡。面对负债经营的工业企业,在改制中不是因企制宜,而是一刀切破产拍卖。在破产过程中,又没有按规范程序,请专门机构进行清产核资,而是私下交易。即使是公开竞标,也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导致上百万的资产,几十万甚至几万就将它处理给私人,使国家资产白白地流失。对拍卖所的资金,不是先国家税金、贷款和下岗工人的补偿,而是将其挪作他用,导致国家税收流失,下岗工人因补偿不到位,而上访或围困地方政府机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要正确分析欠发达地区县乡工业企业形势,因企制宜,因厂制宜,寻求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通过兼并、联合、租赁、入股、拍卖、民营化等形式,进行企业改制,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产品技术优势互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活力,提高产品竞争力使欠发达地区县乡工业企业尽快走出低水平发展的困境,跟上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一、抓住机遇,找准方位,加速欠发达地区县乡工业企业的改制进程。对欠发达地区县乡工业企业来讲,企业改制因坚持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按照县乡工业企业民营化的思路,采取租赁、拍卖、转让、兼并等形式,实行企业产权、企业经营自主权和企业内部分配方式的全面改革,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发展。首先,加速部分企业产权拍卖和经营权出让,进快使之民营化。对那些运行机制乏力,产品种类单

    一、老化,规模窄小,经营面临倒闭的工业企业,养又养不活,亏又亏不起,盘又盘不大。只有通过企业产权的拍卖和经营权的出让,通过民营化的方式,加快企业重组进程,使之尽快走出困境。其次,加速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制进程。对企业市场信誉好,企业经济实力强,产品适销对路,又发展潜力,但发展后劲又不足的工业企业,要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以资本为纽带,打破行业隶属关系,所有制关系和区域界限,实行企业产权的多元化。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使工业企业资产得以优化,闲置资产得以利用,产权效能得以调整,造就一批组织结构规范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品结构优良化的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

    二、强化竞争,优化管理,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优化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改进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运行质量,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是加速工业企业内部优化管理进程。加强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是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当务之急。从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现状来看,关、停、或亏损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二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强化管理意识,把提高企业内部运行质量放在工作首位。在企业管理上,要重点抓好质量、营销、财务、安全、环保等专项管理。特别是要注意降低负债率和“两项资金”占用率,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引进现代管理观念,加强经济成本核算和市场信息分析意识,提高工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其次,加速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工业企业的活力。要利用国有工业企业改组改制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工业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对已经开始的改制工业企业,要抓住目前国家对中西部正在加大投入的大好时机,高度重视科技开发力度,做好工业企业投入产出的工作,提高工业企业的科技水平和

    产品科技含量。其三,加快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力度。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发展速度滞缓的主要原因。随着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加大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的力度,努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来适应市场需要。通过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各种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多渠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协作。通过培训、引进、协作等途径,造就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

    三、完善措施,强化服务,营造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是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改制实施细则的制定,要尽快制定出符合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实际的改制实施细则。统一口径,重点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企业职工的安排债务偿还、土地使用权和其他固定资产产权的归属、企业员工保险、企业下岗分流员工的经济补偿和再就业等问题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使改革后的工业企业,能在一个安定、完整的体系下正常运转。摆正国家、企业、员工三者利益关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是加大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区业的融资减债力度。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发展的又一大因素。因此,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近期出台的鼓励和发展民营经济企业的有关规定,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和资金投放力度。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主要是:企业员工入,股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等三各方面。而企业员工受收入影响,入股有限。民间借贷和商业银行因利率太高,企业也不敢多贷。因此,企业利息包袱过重,发展资金不足,是困扰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一大障碍。要解决企业资金的困难:一是要继续发挥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对产品有市场,但因资金不足和资金拖欠严重的企业,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协调作用,努力帮助企业解脱三角债务的困境,帮助解除企业之间的债务链,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的轨道。对产品市场看好,又发展潜力的企业,要帮助他们考察市场并给予必要的贷款扶持,使其通过技术改造,尽快地强大起来。二是企业本身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吸纳社会闲散资金;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境内外的资金;通过资本营运,盘活企业资产存量,挖掘企业内部资源潜力。三是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工业企业的资金运用效率。要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高科技、高档次、高效益的工业企业项目上。四是切实用好、用足、用活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的有关政策。通过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核销银行呆账坏、账来减少企业债务。同时,在部分改制企业中,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实施一定期限内的零所得税制。并将企业此部分所得,严格控制在清偿专业银行过去的贷款本息上,给改制企业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其三,加大服务力度。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服务体系,是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坚实基础。随着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迫在眉睫。一是企业应在管理、指导、监督、服务方面下功夫,重点强化会计、税务、统计、金融和审计等方面的功能。二是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建立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国有资产营运公司,明确应运主体,强化工业企业的产权约束,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三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扩大社会养老保险面,推进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由企业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转化,切实减轻欠发达地区的县乡工业企业的负担,为工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推荐阅读:
    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现状及对策
    办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手续须知20110607
    在民营经济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浅谈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及其实施方法
    阳光保险集团公司简介(精选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