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其它合同 笑话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推荐五篇]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花无言 时间:2024-07-01 22:02:3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板书:144×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讲述:144×15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同桌交流: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1—4 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全班交流:(1)对还是错?

    (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讨论:25×112怎样列竖式简便。一般把两位数写在下面。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明确:总价=数量×单价

    四、课堂作业 计算:

    245×23 136×46 78×312 216×67 54×324 618×2

    3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口答。

    统计准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二、笔算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2题让学生说说笔算的过程。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帮助订正。

    三、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7—10 第7题

    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第8题

    读题后教师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引导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解 不对所有的学生作要求。

    五、课堂作业 计算:

    34×321 78×312 562×12 345×34 264×56 132×58 567×12 89×143 “想想做做”9

    &2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难点: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算式怎么列?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写法)

    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那么哪一种简便?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小组交流:像这样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怎样写比较简便。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第3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第5题。

    学生填完后引导比较: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作业: 第2、4题。

    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完成“想想做做”6、7、9、10题 第6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每组题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几十几乘几百,几百几十乘几十都可转化成几十几乘几十来计算。

    第7题

    以卡片形式出现,指名口算。提问: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不看乘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得后面添几个0。

    第9题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式解答。

    提问: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问并解答。第10题

    答案不唯一,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末尾0的个数和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二、课堂作业

    1、第8题

    2、第9题的第二个问题: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3 练习一(2课时)

    教学要求: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准备习题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练习一的1—5题 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乘,有几个0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第2题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3、4、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35×253 67×465 54×176 46×342 87×465 28×434

    2、解决问题(补充2题)

    第二课时

    一、口算练习

    20×500 25×100 210×4 32×30 3×120 10×460 40×800 40×200 13×300 200×70 60×900 100×50 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学生说,选3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二、完成练习一的6、7、10、12题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分组做。指名学生说得数

    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比较第3组题。

    引导学生说出: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6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如:36×250=250×4×9

    125×64=125×8×8 第10题

    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第12题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1、简便运算

    402×20 250×16 48×125

    2、完成练习一的8、9、11题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

    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71-44+85

    =27+85

    =113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987÷3×66÷3×987

    =329×6=2×987

    =1974=1974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72-44+85987÷3×66÷3×987

    =27+85=329×6=2×987

    =113=1974=1974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4+24+24÷2

    =24+24+12

    =48+12

    =60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4×2+24÷2

    =48+12

    =60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270÷30-180÷30

    =9-6

    =3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30

    =90÷30

    =3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24+24+24÷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270÷30-180÷30÷30

    =48+12=60=9-6=90÷30

    =60=3=3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

    5、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42+6×

    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42+6×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00+0=

    0+568=

    0×78=

    154-0=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30 =90÷30 =3(名)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9-6 =90÷30 =60(元)=3(名)=3(名)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

    要先算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2)0+568=(3)0×78=(4)154-0=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3)算式里有括号的,号里面的。(5)0÷23=(6)128-128=(7)0÷76=(8)235+0=(9)99-0=(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教学反思: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语文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 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桂林山水

    记金华的双龙洞 4 七月的天山语文园地一

    中彩那天

    忘年牢尊严

    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9自然之道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11蝙蝠和雷达 大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13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

    生命

    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21乡下人家

    五一大假

    牧场之国

    古诗词三首麦哨

    语文园地六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语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渔夫的故事

    语文园地八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检测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教学的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在深入研读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处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课后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溶洞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 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 谜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 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 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宽敞。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七 月 的 天 山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课前准备

    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1、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2、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3、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1、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雪峰:高大壮丽

    进入天山

    溪流:欢快清澈

    不是春天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原始森林:茂密、幽静

    胜似春天

    走进深处——野花:繁多、美艳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 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第五篇: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古诗词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理解诗句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第一课时

    一、导

    1.立春过后,春天来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宋代诗人杨万里一起走进新市徐公店,看一看作者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2.齐读课题。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二、读

    检查学生“读”情况,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要求读准停顿、节奏。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注重指导。

    三、解

    1.小组学习

    要求:(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 2.集体交流

    (1)汇报交流已经理解的字词。(2)深入理解诗境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指导朗读: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多么美呀,谁来试着读一读

    指导基调:优美,惬意,舒服,旷达。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D.学习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物? 走:跑。急走:快跑。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B.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深入体会孩子的“趣“与”“乐”,指导学生朗读。“无处寻”后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再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师小结: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

    4.背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之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指名背诵。

    四、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试着画下来吧?

    第二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板书:清平乐 宋辛弃疾)

    2.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一生主张抗金北伐,词风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42岁遭到因奸官馋言落职,退居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因喜爱乡村的田园景色和村民朴素、淡雅的生活而写了不少农村题作的词作,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词有各种格式。《清平乐》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谁能读好?

    (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词文

    1.过渡:了解了题目与作者.让我们来读一读词吧!注意读准读通读出词的节奏。(出示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说说你觉得哪些字要注意读音? 3.配乐范读。4.把这首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一听评价。5.配乐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2.逐“片”讨论:

    (1)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茅檐:茅屋。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媪:翁,老年的男子;媪,老年的女子。老年夫妻。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2)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好在我们都是些农村来的孩子,都很清楚)。

    无赖:顽皮(文中是对小儿的爱称,并无贬义)。

    村居:乡村闲居。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同桌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背诵

    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六、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天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读课文

    课下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按预习要求,在小组中检查预习结果。呈现小组检查预习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把易错的字、不理解的字词和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小本本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问老师。

    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读课文。2.交流易错的字。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

    强化指导易错字:(1)文中读错的字。(2)教师预设的易错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学生读词语(把这些字读给你的小组同学听一听)指名检查。

    特别检查词句:玻璃

    慰藉

    帐子

    蝙蝠

    夜莺 猫头鹰

    闪烁

    雨脚在哪里卜落卜落地跳

    带子似的闪电刷的一瞥 小组竞赛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正确,最流利。我们拿出小本本读一读你写的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

    3.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读熟了这些难读的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的。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在全班再读一读课文。

    同学按自然段轮读文章学生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那么小小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神奇,是乡下孩子唯一的慰藉。师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预设:

    (1)2自然段: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最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随着大人的呼唤,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

    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2)3、4、5自然段从那小小的玻璃上面,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刷地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丰富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5自然段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圆眼睛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它让你看到的很少,却让你想到很多很多。”天窗很小,只是屋顶上的一个小方洞,通过它孩子们只能看到很少的景物,而它却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想象,那么多的慰藉。小小的天窗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四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九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裁判、暂停、捧腹大笑、摔跤、前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举例说明这是一场“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联系文中的精彩片段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描述的这场球赛的情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的无穷乐趣,了解这场没有裁判、没有界限的足球赛依然是一场精彩的足球赛。

    2.理解诗歌内容,能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体会孩子们在比赛过程所享受的快乐,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赛的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足球的魅力,感悟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童年的快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这场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的乐趣,理解“我们的球赛”“在足球史上也难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初赏“足球赛”

    1.经过课前准备,快乐的足球赛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2.是的,同学们,没有大牌球星,没有火爆的宣传,没有标准的场地,没有计时,没有裁判,但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品味一般的“足球赛” 1.播放媒体:一场足球赛片段。2.畅谈此时自己的感受。

    三、触摸“足球赛” 1.自由朗读。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读出感情。3.指名朗读。

    4.简述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5.师生共同讨论提出中心问题。

    四、感受我们的“足球赛”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展开想象、谈感受,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足球赛好玩,快乐,有意思。中心话题可设为:你从哪看出这是一场快乐的足球赛?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阅读感受:

    (1)“不贴海报,不卖门票,我们的球赛却十分热闹。场地就在小河边上,这里长满了青草。”

    这两句话告诉人们这场足球赛与众不同,不贴海报,不卖门票,场地在小河边”,产生兴趣,让读者不禁想去了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场足球赛。

    (2)“比赛双方不用约定,前街一队,后街一队,谁也不知道人数多少。” 这里写出了大家不用约定,放学后不约而同的都来到这里,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定,随到随上。

    (3)“至于比赛啥时开始,恋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球早已经满场乱飞,人也一个个大汗直冒。”

    比赛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只看到他们迫不及待的进入比赛,你追我赶,大汗淋漓,玩的高兴,玩的尽兴。

    (4)“啥叫最精彩的球艺?看我们小胖这一大脚----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在那儿拍手叫好”

    小胖的那一脚飞射,给比赛增加了悬念,意想不到的突然转变,把这场足球赛推向高潮,可爱的小胖玩的忘了自家的球门,不得不暂停了比赛。

    (5)“好不容易组织一次进攻,球正向对方禁区高吊。我刚想来一个凌空飞射,他们的“球门”却不见了-----”

    笑够了,正当“我”准备凌空飞射,“球门”却不见了。两个调皮闲得难受的小家伙跑到一边摔跤去了。读者怎能不随着这戏剧性的变化发笑。

    (6)有人躺在草地上养神,有人跳进小河里洗澡„„我们的球赛多快乐,在足球史上也一定难找!

    愉快的气氛荡漾在小河边,引起我们无数的遐想。

    五、融入“足球赛”

    1.品味后我们已融入“足球赛”。你能像宋世雄、黄健翔那样为这场球赛当解说员吗?请同学们为自己感兴趣的小节配解说词。

    2.配乐请同学上台做解说词。

    六、回味“足球赛”

    1.再读这首小诗,完整地体验它带来的快乐。

    2.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像足球赛这样快乐的活动吗? 3.拓展阅读。

    《快乐的足球赛》等(附后)

    4.喜欢踢足球的孩子们可以到大操场上痛痛快快地踢上一场球,把足球带来的快乐延续下去

    芦叶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会写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掌握相关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话,展开合理想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慧。【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 3.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走近《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注意:“唾沫”的“唾”念“tuò”,不念“tù”,“沫”念轻声;“ 喇叭”的“叭”念轻声;“苇”念三声“wěi”,而“桅”念二声“wéi”,要区分清楚。)

    2.在小组中分段读课文,互相认真听读,正音。把自己错的句子画出来。3.自己把自己认为读得不够流利的词句再读一读。4.多媒体出示本课生词,开火车认读,正音。质疑。芦叶 芦苇 桅杆 舢板 折叠 唾沫 喇叭 港口 崇明岛 蜘蛛网 大篷船 5.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认读,学生口头组词。芦 崇 苇 桅 篷 叠 唾 沫 喇 叭 港 6.识记生字。

    重点指导:“芦”的下边是“户”而不是“卢”,“崇”的上面是“山”而不是“出”,“篷”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叠”的中间是“冖”,而不是“宀”,“港”的最后一部分由三笔组成,不要写成两笔,而且最后一笔是全封口,要写正确。

    三、再读课文,小组探究。1.出示思考题,在小组中探究:(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小组合作,试着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2):介绍自己家乡的环境。第二部分(3-4):“我”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第三部分(5-8):“我”和表兄到长江边上玩芦叶船。(3)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4)“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2.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小小的芦叶船带给作者儿时许多快乐。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五、布置作业: 1.写《写字》书。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多读几遍,下一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听写,同桌互评。2.齐读课文。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快乐。

    (1)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作业要求: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和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注意:每交流好一部分,都要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点: ①第一自然段。

    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你就是江边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如读到“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我们就能想到这里的河道纵横交错,像迷宫似的,这样的水乡环境,一定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

    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三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河道、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也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使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②第三自然段。

    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详细回忆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时的情景。表现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一只只各具特点的芦叶船,充满着个性与创造,更充满

    了智慧。

    ③第四自然段。

    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

    ④第七自然段。

    在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这里,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三、比较语句,学习写作手法。多媒体课件出示:

    (1)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2)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说说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第八自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小组交流。

    3.各组推荐想象合理的同学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小小的芦叶船把我们带入了作者的童年,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把生动优美的语言抄在积累本上。2.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3.课外阅读:故乡的芦苇

    4.自己用手头的材料也做一只小船,看看谁做得船有意思。随堂小测验:

    一、根据课文内容加标点。

    1.大阔叶折成大篷船 小窄叶做成小舢板 有时 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 做成三桅杆 五桅杆的大船

    2.我们上学路过的是竖河 是直通长江的呀 那我们做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 长江是通向东海的 那我们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

    2.表兄说着,()采来三片芦叶,()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上口唾沫,()地放进江水中。就见这只芦叶船()着风,()着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三、芦叶船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你呢?什么东西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动笔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女孩儿乌塔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十二个生字。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情。

    4.了解课文内容,并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读自悟,在老师的引导下交流、体验。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

    2.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读完后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情感 2.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培养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的时候,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一起玩呢? 学生:喜欢(并讲述一些旅行中的见闻)

    老师:老师知道,有位12岁的德国小姑娘一人游欧洲,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位小姑娘是怎么独自到欧洲旅游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小组内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出来?”

    学生:课文讲述了一个叫乌塔的小女孩独自一个人到欧洲旅行的事情。随堂小测验: 1.读课文填空:

    课文讲的是一位()岁()国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她已经游历的国家有(),正在游历的国家是(),还要游历的国家有()。我认为乌塔是一个()的女孩子。

    2.仿照词语写句子: 丁零丁零: 结结巴巴: 筋疲力尽:

    第二课时

    三、分析课文,把握人物

    1.以“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并说说你的理解”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抓住重点句段,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本环节教学预设点:(1)预设:

    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再给家

    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乌塔多么胆大细心!(2)预设:

    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个国家的有关书籍。

    这三年,乌塔准备,准备,准备,这三年她阅读 阅读 阅读。为的就是这次旅行!

    乌塔多么坚定智慧!(3)预设:

    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助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里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为了挣旅费,她还去,还去,还去,挣旅费。乌塔多么独立自主!

    老师: 这样一个智慧能干细心的外国孩子,中国的孩子也具有这样的品质,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会那么做,也没有人那么做,为什么?中国的乌塔在哪里?

    四、课外延伸,引发思考

    根据上一段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乌塔身上的优秀品质,再次提出疑问“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让学生自由发言

    本环节预设点:

    预设(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提炼出:我们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缺少乌塔意识。

    预设(2):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是不完美的,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地打动了我。

    提炼出:我们中国的孩子缺少乌塔的思想。

    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莽撞;胆大心细,会待人接

    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作业

    1.跟父母做一次沟通:讲讲乌塔的故事,讨论什么是爱? 2. 给乌塔写一封信,说说自己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感想。随堂小测验: 读一段话做练习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并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1.完美的意思是()。

    2.光从电视上认识世界并不完美是因为()。3.你对意大利有哪些了解?



    推荐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推荐五篇]
    赴印尼对外汉语教师招聘
    教研组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仪陇县数学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总结(最终版)
    妙语似珠连 口中吐莲花.doc——论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