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哲学范文 二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写作能力(一)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前尘往事 时间:2024-07-04 22:03:22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写作能力(一)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高频考点提要】

    1.按照选定的文体进行写作;2.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高频考点速记】

    一、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所谓“文体”,是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应用文等文章体裁。“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 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近几年考试中作文规定“文体自选”,是为了让每个考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以体现考试的公平性。但“文体自 选”并不是对文体不做要求,行文要符合所选定的文体特点。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都不像”。

    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可能涉及的文体有记叙、议论、说明和应用等若干文体。

    (一)记叙类文体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1)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不一定都要出现,在有些情况下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2)记叙文写作方法:

    叙述:对人物的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做介绍、说明、交代,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描写:对人、事、物、景做具体、形象的刻画。

    抒情: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

    夹叙夹议: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3)记叙文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

    侧重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二)议论类文体 1.一般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等特点。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中或开头。

    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具有“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三,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能够具体有力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

    用富有哲理性、内涵深刻的话语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生动形象地论证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多种情况。(2)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逻辑思路的外在表现为一篇文章的结构布局,因为结构布局往往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逻辑思路。议论文框架包含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2.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是呈现科学研究成果的议论文体。中学教师职业活动要求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科研论文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 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因而中学教师有撰写科研论文的需要。科研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不仅要遵循特定的写作规范,文体内容也必须 是科研成果的展示。科研论文要在科学或学术期刊上发表,必须遵守期刊规定的论文写作要求。从表现形式看,对论题、作者信息、摘要、文献分类、关键词、正文、尾注以及参考文献都有规定。(三)说明类文体——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根据对象的要求,必须系统地、严谨地传播科学知识,但是有时也需要做科学普及工作,这就会用到科学小品这种文体。

    (四)应用类文体

    应用类文体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机关往来的所有公文。不过,对于教师来说,经常使用的应用类文体主要有计划、总结和调查报告等。1.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师在学期之初、学年之初拟定一个计划,是对教师工作的要求。

    计划的基本结构是二标题,正文和结尾。

    正文作为计划的核心部分,包括目标、任务(内容),步骤与措施(方法)等。

    计划要求语句简洁明了,任务具体,措施可操作。2.总结

    工作总结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避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的,总结要以工作计划为依据,定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基本情况、成绩和做法。经验和教训、未来工作目标等。

    其他应用类文体,如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等教师也应掌握。

    二、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如臬说文章中心主旨好比骨架,那么材料则是血肉。骨架明晰,血肉丰满,文章才会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生气充盈。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是剪裁加工材料。

    (一)材料来源

    1.材料的来源之一是自己的生活体会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我们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细心体会外界环境,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 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 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等等,储备材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 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及时把它挖掘出来。

    2.材料的另一个来源是课本

    充实文章内容,课本素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仓库。积累课本素材,可以从关注名人开始,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人的诗词、典故,这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作文档次。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如写“仁义英勇”的特质有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反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 脱身;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英勇保护了赵王的颜面。也可以利用课本内容本身进行论 证。如写恒心毅力或逆境成才的《游褒禅山记》,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放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来论证坚持的重要性。《伶官传序》中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因此,可以用此文内容来论证“居安思危” 的重要意义。还阿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阐释,注入时代精神内涵。如:

    (二)组织、剪裁材料

    丰富储备材料后,还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作文材料的剪裁加工,主要包含取舍、详略、组织等基本环节。

    1.取舍

    取舍,是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具体需要精心选择适合的材料。精心选择,应以求真、求新、求精为准。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 情。”选材求真,就是要选那些有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情感悟的素材。刘禹锡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选材求新,就是要独辟蹊径,彰显自己的 个性:或采撷跃动着时代脉搏的材料,或推陈出新,以新的视角对旧材料进行个性化的挖掘,赋予其新内涵。“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选材求精,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就是根 据文章立意,以百里挑一的严格态度遴选材料,使所选材料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和表现力,方能获得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2.详略

    详略,是指表述材料、说明观点时用笔的轻重、繁简。《文心雕龙•熔裁》篇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 辞繁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他所说的“删”和“敷”,就是“详”与“略”的处理。确定材料的详略,一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与文章主题密切关联的,当 详;联系不紧的,可略;毫不相干的,则删。二要顾及读者的情况,议论性文章中,读者有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从略;反之,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于把握的材 料,则须从详。在抒情性文章中,易于激发读者感情、引发他们共鸣的材料,从详;一般材料,从略。三要结合文体的特点,在记叙性文体中,为了突出重点,显示 出疏密相间的结构美,对于某个能突出人物个性的精彩细节常常用详笔,而对跨越较长时段的事件则可能

    一、两笔带过;在议论性文体中,作为主要论据的材料应详 写,辅佐性的材料自然要简略些,如此才可收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3.组织

    组织,是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将材料合理归类使用。组合材料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用来说明同一问题的材料要互相支持、扶 助,而不可互相矛盾、排斥。但是,有些表面看来“相反”,实际上体现着对象(人与事)的多面性、复杂性,或者能够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在对照中相辅相成地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组 合,却又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二是根据材料的性质和份量,决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排列顺序。写记叙文,刻画主要人物,可正面描写,精选最能突出人 物个性的事例、细节;可侧面烘托,精选其周围人物对他的评价来映衬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可反面对照,通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言行对比,突出其个性风采。写 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时,可运用正反对比突显、同类并举强调、面上概括数例与点上个别举例相结合、类比引申、比喻阐释等多种技巧来组织论据,以增强论证的 说服力。使用一组同类事实论据,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力求举例有条不紊。

    第二篇:2024年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5.4:写作能力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一)写作的基础知识 1.写作的概念

    写作是指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

    2.写作的过程分段

    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分为采集一构思一表述三个阶段。具体又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环节。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

    (二)写作手法 1.写作手法的介绍

    写作手法就是文章中用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增强表现力,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手段。常 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 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 抒情等。

    2.常用写作手法介绍(1)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事法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文章的内容通过“我”传达给读者,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为了直接表达情感,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二人称叙事使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不如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

    (2)叙事顺序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件,与事件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一致,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时,应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防止出现罗列现象和平铺直叙。

    倒叙法

    主要指除了将个别部分提前,其他仍以顺叙记录,而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倒叙 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把最能表现中 心思想的部分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提到前面,加以突出;同时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另外则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法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而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人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加以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法

    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交叉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3)叙事线索 以物为线索

    叙事过程中让某物在事件发展各阶段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有意强化其形象,使物件起到过渡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以人为线索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以某人为叙事线索,将其统一形象贯穿全文,令某人成为全文重要关注点,或塑造人物,或推动情节。

    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将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成连接照应。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突出主旨,可使复杂事件繁而不乱。

    (4)情感抒发 直接抒情法

    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一般可以在客观叙述的同时,加入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在叙述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通过议论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或者在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使文章语言富有感情色彩。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

    (5)议论文体 先叙后议法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即先叙事后议论,达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先议后叙法

    即先议后叙,首先通过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以此统领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显得清楚明白。

    夹叙夹议法

    将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自由自在地表情达意。

    (6)描写方法 [1]写生法

    写生法是美术术语,这里用来指描写器物注意按照一定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同时注意刻画细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转动法

    从不同角度动态地对器物进行描述,准确运用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等方位词,对器物进行全方位介绍。中间要有详有略,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3]剥笋法

    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器物,可以采取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其结构描述出来,由里及外,突出中心和重点。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4]拟人法

    找到人与一些无生命器物或动植物的某些特点的相似之处,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再找出与人的局部相似之处。

    [5]化动法

    把器物描述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动态与静态描写结合,使二者相映成趣。

    [6]说明法

    对器物进行描写时,有时要说明它的特点或作用,也可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增加读者对器物的了解。

    [7]“五官”法

    运用人的五官感知能力,把各种不同感觉、感受写出来,使人对一定情感和器物的描写更具体、直接。

    [8]借物抒情法

    在描写物品时将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借器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使物与情相统一,使情有所依托。

    [9]托物言志法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使器物与志向,器物与感情发生内在联系。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10]物品自述法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实则是拟人手法的通篇使用,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采用第一人称描述物品,使器物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同时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1]“三江并流”法

    在主体部分中,用三个反问段落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围绕主题并列展开。文章段落属于横向联系,运用并列关系将要写的东西分别呈现,使读者对文章主体一目了然。

    (7)建筑描写法 远眺近看法

    对建筑物可以远看,也可以近视。远眺可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和整体轮廓。描写建筑物时,最好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印象。

    内外结合法

    从外面看建筑物的轮廓,从内部看建筑物的构造和功能,重点是内部组成和功能,一般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

    换步观形法

    不断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得到不同侧面的完整印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一定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还要抓住建筑物最主要的特征来写。

    说明介绍法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对建筑的特点、历史等可采用说明介绍法,紧扣文章中心简明扼要地说明介绍。

    环境衬托法

    通过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致进行适当描写,可使建筑物更加突出。在描写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介绍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整体位置。

    (8)动植物描写法

    对动物进行描写时,可对动物外形各组成部分的形状和颜色特点,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要注意总述与分述之间的关系。分述部分要紧紧围绕总述所讲的特点描写。各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

    在描写植物的时候,可以对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可以只对某一部分进行描述。描写时要重点突出,可以从最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的颜色、形状、气味等人手具体描写。

    (9)景点描写法

    对景区特征描写,既要逼真地再现具体的时令特征,又要表现景物本身的特征,使时令特 征和景物特征融为一体。要注意观察景区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体现景物所发生的任何细微变化。可采用定点或换点取景法,选择较能反应景区特点、特色的地点,按照一定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至左等,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之感。

    (三)新闻文体类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新闻文体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其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经常使用的消息、通讯和新闻特写。

    1.消息(1)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2)消息的分类

    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动态消息

    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以及各项建设中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文体。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

    典型消息

    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

    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

    述评消息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求观点正确,评论得当。

    2.通讯(1)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塑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

    (2)通讯的写作步骤

    通讯的写作步骤一般分为如下几步:

    首先是立意,确立主题。立意就是确定思想.提炼主题,立意的过程也就是找角度的过程。

    其次是确定结构。可以运用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纵式结构,按逻辑顺序来写的横式结构,也可运用纵横结合的写法。

    第三是选取材料。要选择最能再现人物或者一件事件本质的材料。

    第四是明确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通讯的语言要具体,不要抽象,尽量少用形容词和数字,可以多用动词和群众语言。最后是着笔写作,要注重创新写法。多作细节与环境的描写,把人物放到环境中去。写作时可以先分好几个小层次,做好小题目,分块去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写。

    (3)常见的通讯类型

    通讯按内容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和工作通讯。通讯按形式分,分为纪实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调查、专题侧记、随行散记、记者手记、新闻花絮等。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类:

    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 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记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写和事件 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而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 典型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中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工作通讯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 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 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3.新闻特写(1)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特写,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事件新闻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较短小的新闻文体,侧重“再现”。

    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2)新闻特写的种类 新闻特写通常有以下几种:

     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 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的生动再现。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四)文学文体类 1.散文(1)散文的概念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2)散文种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散文分为以下几类: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抒情散文

    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为主的散文称为抒情散文。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 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乍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 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物描绘,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哲理散文

    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称为哲理散文。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悟生命的 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人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 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运用象征思维、联想思维和情感思维,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2.诗歌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1)诗歌的概念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2)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

    赋比兴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中诗篇的内容,“赋、比、兴”就是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想象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但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具体包括: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义表现为心灵的商接意象。比拟。比拟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夸张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把具体与抽象联系起来,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3.小说(1)小说的概念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小说是作者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长篇小说。篇幅在十万字以上,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一般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如《红楼梦》。

    中篇小说。篇幅在三万字至十万字之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如《人到中年》。

    短篇小说。篇幅在几千到两万多字,虽然篇幅较小.但结构相对紧凑完整、短小精悍,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如刘心武的《班主任》。

    微型小说。一般认为微型小说的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题材常是生活经验的片段,能见微知着,字句精练。

    [2]按作品类型分为武侠小说、推理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军事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网游小说等;

    [3]按艺术表现分为文艺小说、类型小说(如武侠小说、推理小说、悬疑小说等);

    [4]按写作语言分为纯文学小说、通俗小说;

    [5]按作品内容分为现实小说、超现实小说(如魔幻小说、灵异小说等);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网址:www.feisuxs [6]按写作风格分为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包括网游小说、黑道小说、架窄小说等);

    [7]按文字语言分为古白话小说、当代古白话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地方语言小说;

    [8]按作品载体分为平面小说和电子小说;

    [9]按写作人称分为第一人称小说、第三人称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记体小说;

    [10]按主义流派分为古典主义小说、讽刺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形式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11]按年代分为古典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12]按进程分为连载小说和全本小说。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小学)考点归纳

    第一章 教育观

    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①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我国目前进行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就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确立正确的思想信仰、理想动机、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按照德育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他人和国家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习惯。

    ④民主法制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主法制理论与内容,知法懂法,依法行事,树立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意识。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选择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的基础。

    (3)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善于以美的品位去完成工作,以美的心灵去面对社会和人生,以美的思想去创造生产和生活。

    (4)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一方面是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5)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能力等各种正常心态的发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自我矫治。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

    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第二章 学生观

    考点归纳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能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点提示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的提升,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因此,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中,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

    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

    4.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

    5.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6.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形扩张和繁衍。

    二、“以人为本”的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洪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要坚持: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教师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五、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章 教师观

    考点归纳

    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决心。

    重点提示

    一、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学习。

    (3)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4)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自我反思:梳理问题,明晰视野,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2)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

    (3)利用书报、网络在资源共享中前进。

    (4)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培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

    (1)新旧比较适应变化。

    (2)重在互动,注重过程。

    (3)尊重个体差异。

    (4)倡导方法。促进学习。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l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

    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nand)正式提出。

    1.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活到老,学到老”。

    2.终身教育的特点

    (1)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使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广泛性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和实用性

    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三、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教师职业的内涵

    (1)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独特性,说明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

    (2)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素质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从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化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

    教师职业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有了教师职业劳动之后,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总结概括而成,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3.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1)教师职业理想

    所谓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素质的行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教师职业责任

    所谓教师职业责任,就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换句话说,人民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教师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3)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或教师劳动态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就是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4)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从一点一滴做起;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5)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地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要懂教育规律;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6)教师职业良心

    所谓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7)教师职业作风

    所谓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8)教师职业荣誉

    所谓教师职业荣誉,就是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为适应形势的需求,教师观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促进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为他们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等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品德优良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

    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二章 教师权利和义务

    考点归纳

    1.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3.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归纳

    一、教师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是指教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所享有的权利,表现为教师可以自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可请求国家以强制力保障其权利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对我国教师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权一

    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它主要指教师可以依据其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组织课堂教学;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自主改革、实验和完善。非依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剥夺在聘教师的这项法定权利。

    2.学术研究权

    教师有从事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在完成现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权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撰写学术论文或者著书立说,依法成立或参加学术团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学术活动等权利。

    3.指导评价权

    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指导评价权,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教师有权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予指导;教师有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有权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教师这项权利的行使。

    4.获取报酬权

    教师有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这是教师的基本物质保障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劳动的权利和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具体化。它主要包括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

    及教师聘用合同的规定,按时足额地支付工资报酬;教师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医疗、退休等各种福利待遇和优惠,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等权利。

    5.民主管理权

    教师有权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这是教师参与教育民主管理的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具体适用。保证教师此项权利的行使,能够调动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它主要包括教师享有对学校及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批评权和建议权;教师有权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组织形式及其他适当方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讨论学校发展与改革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教师有权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教师有权参与教育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

    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这是教师享有的接受继续教育,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它主要包括教师有权参与进修和接受其他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保证教师进修培训权的顺畅行使;教师有权参加达到法定学历标准和达到高一级学历的进修或以拓宽知识为主的继续教育培训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作出规划,采取各种方式,开辟多种渠道,为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切实保障教师权利的实现。

    二、教师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所承担的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的义务作出的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宪澎、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更应当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这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法律要求教师应尽的基本义务。

    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制定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的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履行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的工作,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师应自觉地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业务特点,将德育工作落实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义务。

    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树立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法制观念,不歧视学生,更不允许侮辱、体罚学生。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只能以理服人,不能压服。教师违反本法规定,侮辱、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

    教师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师应当在学校工作和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活动中,对侵犯其所负责教育管理的学生的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予以制止,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也应当对社会上出现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抵制,这既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胜任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需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业务水平。

    三、教师教育行为

    教师教育行为是指教师在实际教育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外显性的活动或动作,是教师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外在表现。它对儿童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特别是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教师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消极作用,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

    第三章 学生权利保护

    考点归纳

    1.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权利的保护等实际问题。

    重点提示

    一、学生的权利

    学生权利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学生作为公民享有的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另一个是学生因特定的学生身份而享有的相关法律赋予的权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这些权利依学生就读学校的不同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

    奖学金、贷学金的规定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学位证书的规定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的学生等。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教育法之外的法定权

    教育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隐私权。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的婚姻权。再如体育、卫生行政部门赋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权利等。

    2.新颁布的法定权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两免、一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免交杂费。

    二、学生的义务

    学生的义务是指学生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在参加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依学生就读学校的类别与其年龄,学生的具体义务各有差别。我国现代教育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生的基本义务专门作了规定,包括下列四个方面内容:(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义务,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还要履行下列义务:(1)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2)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履行身为学生的义务。(3)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 教师职业行为

    考点归纳

    1.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2.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重点提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

    教育部2024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以下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步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工作,并积极承担教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

    三要关爱幼儿。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幼儿。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幼儿严慈相济,做幼儿的良师益友。保护幼儿安全,关心幼儿健康,维护幼儿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杜绝侮辱幼儿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良好品行,激发幼儿创新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严谨公布幼儿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幼儿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幼儿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幼儿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幼儿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

    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幼儿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幼儿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二、新《规范》的亮点

    教育部正式公布印发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前在征求意见稿中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保护学生安全”被正式列入新规范的第三条关爱学生中。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亮点颇多,包括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应保护学生安全、终身学习等。

    (1)“保护学生安全”首次纳入新规

    此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新形势作出的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修订。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了新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中。写入该内容是在明确“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应遵守的职业精神。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早在2024年就启动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工作,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由专家、教师及教育部官员组成。此次修订是我国自1997年以来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首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在前期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2)“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在新规范中,“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实际上,随着社会形势发展,中小学的课本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再也不像以前一成不变。同时,社会的进步也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如果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一)

    【高频考点提要】

    主要教育法律法规分类解读。【高频考点速记】 原则方针类

    1.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教育法14】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义务教育法22】

    3.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资格的父母应当依法继续负担抚养费用。【未成年人保护法53】 4.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未成年人保护法54】 5.学校安全管理遵循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3】

    6.《纲要》中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中公师资,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总体战略】 7.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总体战略】

    8.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学前教育】

    9.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坚持以流人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义务教育】

    10.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职业教育】

    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一2024年)——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12.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一2024年)——办学体制改革】

    13.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4.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

    16.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

    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4】

    17.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及时、妥善地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3】

    第五篇:2024宁夏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素质教育及其内涵

    宁夏分部

    nx.offcn.com

    2024宁夏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素质教育及其内涵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已经开始,宁夏教师资格考试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科目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相对应的考试难度也有所增加,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整理了一些教师资格证相关的备考技巧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各位的考试能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思想历来是一个重点。这其中,尤其以素质教育思想为代表,在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里面多次考察。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素质教育这块的知识。

    【考点精讲】

    首先来看一看什么是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可见,素质教育承载着国家对教育发展的巨大期望。具体来讲,它一共包含以下几点含义。

    第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宁夏分部

    nx.offcn.com

    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第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承;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考题预测】

    1.某幼儿园分班布置画展,张老师精心挑选部分“好的幼儿作品”展出,李老师则将每个孩子的作品展出,两位老师的做法中()。宁夏分部

    nx.offcn.com

    A.张老师对,应支持优秀儿童的绘画表现 B.李老师对,应支持每个儿童的绘画表现 C.张老师对,班级画展需要体现最高水平D.李老师对,班级画展需要平衡家长关系

    2.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学校突然决定将音体美课程提前考查,将课时留给语数外科目。学校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B.正确,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 C.错误,不利于校际公平竞争 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答案】:1.B;2.D。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宁夏公职类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宁夏公职类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宁夏公职类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推荐阅读:
    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写作能力(一)
    2024年秋季期末教学质量分析
    教育的重要性[5篇范文]
    10.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精选合集]
    体育学院实习队总结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