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党建教育 代理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10.31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全力打造人才宜聚城市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流年似水 时间:2024-07-15 15:41:2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10.31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全力打造人才宜聚城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全力打造人才宜聚城市

    第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将于11月4日至5日在深圳隆重举办,这是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人才高地的又一重大举措。

    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勇于突破人才引进传统体制政策障碍,打造了“孔雀东南飞”时代景象,在人才资源有力支撑和保障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区域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要任务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市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载体、创新机制、高端引领,加快优质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集聚,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载体建设增创人才引进开发新优势

    近年以来,瞄准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发布“孔雀计划”及《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办法》等配套文件,每年新增资金3-5亿元,强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深工作创业,加快我市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步伐;创新引智工作渠道,启动我市驻北美和日本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工作,连续七次开展赴海外招聘人才活动;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使之成为我市与“高交会”齐名的闪亮品牌。目前全市引进留学人员总数突破4万人,在全国位居前列,深圳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加大国内人才资源引进力度,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项目等给予政策倾斜,实行个性引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实施“候鸟计划”,再造孔雀东南飞景象。我市人才引进总量连年递增,2010年同比大幅增长30%。

    以机制创新增创人才发展环境新优势

    努力发挥育才、用才综合优势,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出台并完善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1+6”文件政策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以优先投入切实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热点问题;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开展首届“鹏城杰出人才奖”评选工作,每年安排数亿元专项资金重奖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发现评价机制,发布并修订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标准,组织专业技术资格特殊评审,探索深港专业技术资格互认。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率先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立法,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公益化服务。巩固提升深圳移民城市文化特色,营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深圳被评为最受广大劳动者欢迎的城市。

    以高端引领增创人才创新实力新优势

    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重点推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尖端科研团队引进力度,先后引进和建设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带动高层次人才队伍研发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形成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支柱产业及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博士后工作平台建设,创新分级管理模式,目前全市共有博士后设站单位60家,创新实践基地40家,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650人,设站单位数量和博士后人数在我省各城市中均名列第一。推行技能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两个“511”工程,首创“百万农民工技能大比武”活动,打造适应“深圳质量”的能工巧匠。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103万人,技能人才222万人,每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以高校体制机制改革

    增创人才自主培养新优势

    一是引进境外高校合作办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办学框架协议,创新合作模式共同举办一流研究型大学,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二是以新思维和新机制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在全球公开遴选校长和院长、系主任,多名两院院士、著名学者出任首批授课教师,首届教改实验班新生已报到入学。三是扎实推进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教职员工全员签约聘任、分类管理,国家干部转化为事业单位聘用人员,行政部门处级干部与政府处级脱钩并设为三、四级管理岗位,有利于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人才。四是构建大学城国际化创新团队。3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完整的产学研梯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创新科研团队,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基地和培养基地,承担多个“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正在筹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深圳高校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比例名列国内同类院校前茅。

    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昭示着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大计;蕴含着一条基本经验,那就是,人才工作要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第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打造国际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抢占人才工作制高点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意义深远。我们相信,随着更多各领域国际化人才的加盟和参与,深圳一定能成为人人向往、人才汇聚的东方魅力都会!

    禹明 庄瑞玉

    第二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黄冈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人才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人才队伍的总量进一步增长。截止2024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为36万余人,其中党政机关干部24409人,其中地级干部36人,县级干部 944 人,科级干部8812 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115829人。其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104478人,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1351人。全市企业管理人员8769人,其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5073人,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3696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215462人,其中种植人才77120人,养殖人才44507人,加工人才8425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85410人。全市共有各类技能人才178470人(不含外出务工人员),其中初级工19370人,中级工145549人,高级工8440人,技师(经营师)、高级技师(高级经营师)5111人。

    2、人才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不含非公有制企业),比“九五”期末的32%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从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占73%,年龄断层的趋势减缓,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从专业技术人才能级结构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在人才总量中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35%提高到现在的55%。

    3、人才分布格局有所改善。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分布比例为1:2.5:8.3,与“九五”期末的1:3.5:7.6相比,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提高,这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一致。此外,人才的行政层次分布、行业分布、所有制分布状况也有所改善,逐步呈现出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4、用人环境不断改善。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千方百计改善现有人才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先后建立了博士后产业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5、人才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市场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现已建成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1家(鄂东人才市场),市县所属人才市场11家,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27家,民营人才市场2家,形成了以鄂东人才市场为龙头,市县乡三级人才市场共同发展的人才市场体系。在充分肯定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产业、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第二产业高层次人才匮乏,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过于集中在文、教、卫等行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现象严重;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够。同时,一些地方和单位人才意识不强,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活,工作方法滞后,宏观管理乏力,人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人才的市场配置效能未能充分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切实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发挥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培养、引进和使用好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大市向人才使用强市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黄冈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24—2024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的执政优势,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合力。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人才队伍建设既要讲求前瞻性和战略性,为黄冈经济社会的发展超前培养和储备人才,又要注重现实性和实效性,把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按照黄冈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立人才队伍总量增长、素质提高、结构优化、布局调整等目标,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人才队伍,必须立足实际,超越常规,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指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加符合我市实际。——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高度重视现有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注重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同时,更新观念,优化政策,建立人才集聚机制,结合产业开发、招商引资和社会发展,大力引进我市急需的人才和智力。健全竞争淘汰机制,推动人才内部竞争,实现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的同步提高。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分类指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人才队伍建设在统筹规划、整体部署、系统开发的基础上,必须区分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区域、行业发展的不同需要,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各类人才发展规律的人才开发机制和人才管理体制。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来进行,认真解决人才无序流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握人才流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杠杆作用。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社会化进程,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合理调节人才流动,在流动与优化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今后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布局为主线,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人才、企业家、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重点,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力争到2024年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配置科学,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起点构筑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优势平台,把黄冈建设成为人才强市。

    (二)今后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

    到2024年,各类人才的总量达到61.2万人,其中党政人才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5万人,技能人才20万人。

    2、结构目标

    党政干部队伍:全市党政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和结构明显改善。到2024年,市直单位、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形成以4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梯次构成的年龄结构,科级以上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100%,并在领导素质、专业布局、年龄结构方面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适应。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重点,以高新技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机电设备、旅游服务和民营经济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人才汇聚的主要板块,逐步形成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优势互补,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4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20%,达到13万人以上。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重明显提高,达到8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比例达到40%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的比例有明显增长。产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增长,一、二、三产业人才平均每年增长10%、20%和15%,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平均每年要增长25%以上,农村乡土人才平均每年要增长20%以上。职称结构趋于合理,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之比接近国内外公认的1:6:14的合理比例。

    3、布局目标

    以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各县市区委、政府所在地为支点,农村小城镇为网点,形成星罗棋布的人才布局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政策措施,引导人才由城市向农村流动,由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流动,由富余单位向紧缺单位流动,切实解决好人才积压、人才浪费的问题。

    大力调整三个产业人才分布状况。稳步提高第一产业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农村实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增加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人才数量;充实提高第二产业人才,大力引进和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型产业、重点工程紧缺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调整优化第三产业人才,提高教育、卫生等行业的人才质量,重视引进、培养和留住中高级专业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保持科研人才队伍的稳定增长,着力培养和引进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服务、对外贸易、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社会中介和其他新兴的第三产业人才。

    4、素质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三支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在思想政治方面,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善于从政治和全局上观察形势、思考处理问题。在道德品质方面,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实现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统一,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精通业务,掌握一定技能,具有做好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在能力水平方面,党政干部队伍要有较强决策能力、应变能力、改革创新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有较强创业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营销能力、资本营运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有较强科技攻关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技术应用能力。

    (三)今后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1、加快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用好现有的、培养不走的、引进急需的、重奖有功的”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各种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使用的体制性壁垒,用3至5年时间,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法制环境。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本着“合作发展、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多边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圈内人才的合作交流,促进我市人才资源的整合优化。

    2、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规划,选择一批年富力强,学历、职称较高,具有培养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选送部分人员到国内外大公司学习、锻炼,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按国际规则办事的能力。研究和探索企业家成长规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3、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通过培养、发现和引进,使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引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新技术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职业培训、生产实践、外派锻炼等多种途径,抓紧培养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大力实施县乡村农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一批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人,不断适应县域经济“一主三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1、全市人才引进的重点对象。人才引进重点是熟悉经济工作的党政领导人才、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创业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具体包括:善抓招商引资、经营城市、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党政领导干部;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紧缺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具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中级以上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有一技之长或科研成果、能够创造较好经济效益的特殊人才;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创业型人才。

    2、努力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一是积极鼓励市外各类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我市的建设事业。如调动、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等,由人才自主选择。二是建立“党委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周围大城市的医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的高级专家来我市兼职。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引智工作,采取国有企业租赁、托管、整体出售、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建立人才储备制度。每年从自然减员中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用于补充理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

    3、创造优厚待遇引进人才。引进的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上不封顶,不受档案工资限制。凡携带资金、项目或科研成果在我市创办企业的,享受招商引资的所有优惠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人事部门可接转人事档案、直接聘任和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业绩特别突出的可破格晋升;劳动和保障部门予以续保养老金,或由用人单位参照同类人员补缴养老金;有关部门要帮助优秀人才及时解决亲属调动、所需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和就业等实际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进一步加大人才选拔的力度

    1、建立和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形成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进行严格的审计和任期审计,审计结果作为确定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和奖惩的依据;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科学化的评价机制和路子,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人才评价从重学历、资历向重能力、业绩、贡献转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和高新技术、重点工程、重点学科急需的专门人才以及从国内外引进的特殊人才,实行特殊评审,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激励、导向、选拔、培养作用。

    2、建立民主、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大力实行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全委会票决、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考察、差额选举、任期制、任职试用期等制度。市、县、区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中出现空缺,从结构上需补充35岁左右年轻干部的,原则上都要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严把干部队伍进口关,严格实行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积极探索使相形见绌者“下”的机制,疏通干部队伍出口,试行领导干部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工资等待遇相分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实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打破行业、地域、身份和所有制界限,扩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招聘范围,完善招聘办法,注重从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中招聘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3、认真做好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标准、程序,做好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市管拔尖人才的评选、管理和服务工作。各部门、行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和发展需要,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和后备人才,实行重点资助、定向培养、重点使用、动态管理,使其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

    (三)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1、以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中心学习组制度,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质量,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明政治纪律、财经纪律和群众纪律,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题,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建设。

    2、加强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政府、单位、个人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的投入机制,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人才培养格局。以加强能力建设为主题,大力加强公务员培训,提升其开拓创新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眼光、高素质、复合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积极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以“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训教育工程,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MBA、EMBA、MPA教育和培训格局。选派重点骨干企业的领导人员到党校、行政学院脱产培训;定期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搞好多种形式的适应性短期培训;引导和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经常性开展各种科技讲座、学术交流、论文评选等活动。在企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导师制,充分发挥学术技术带头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传帮带作用。每年选派一批有培养潜力的技能人才,到职业技术学院、大型企业集团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每年组织1000名农村乡土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农技推广应用先进地区和相关院校进行跟班学习和脱产学习,提高实用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的乡土拔尖人才队伍。建立激发人才自觉学习、自我提高的机制。鼓励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参加各种形式的高层次学历教育。

    3、以提高领导水平、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多途径地开展各类人才的实践锻炼。采取上挂下派等多种形式锻炼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到基层、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和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经受考验、磨炼,丰富阅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大机关内部轮岗和上下级机关之间、不同工作性质部门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努力使年轻干部成为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强化企业后备领导人才的实践性培养,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跟班学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1、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市场功能。坚持发展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结合,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和劳动力人才市场并存,大力加强以鄂东人才市场为龙头、县市级人才市场为主体、乡镇人才服务站为基础,全市联通、内外对接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深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确保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市场主体到位;完善人才市场各项管理制度,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经常性举办各类人才集市活动,满足单位选人和人才求职的需要。

    2、大力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实行人才流动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人才开发交流机构的职能作用,全面开展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身份确认、职称评定、工资定级、养老保险等一系列人事代理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档案、户籍、组织关系托管或代理服务。

    3、引导人才流向,控制人才流失。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才由高密度地区向低密度地区、由机关向基层流动,满足优势产业、新型产业、重点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农村等经济建设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人才分布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实现人才合理配置。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人才流失。

    (五)进一步加大人才使用的力度

    1、打破专业技术人员的铁饭碗和职务终身制。坚持“因才适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积极改革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相统一。

    2、坚持重点人才重点使用。聘请“两院”院士、省内外知名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担任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发展顾问;赋予承担项目建设和课题研究的特殊人才以充足的人权、财权、物权;实行专业技术岗位核心人才制度,充分发挥核心人才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3、大力建设人才的创业平台。设立人才创业基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资助和奖励等支出。建立人才投资担保公司,开辟人才创业园,鼓励各类人才入园创业;鼓励科技人才创办经济实体、承包项目或课题。

    (六)进一步加大人才激励的力度

    1、实行工资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积极推行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参与分配等多元化分配办法,鼓励工资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实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切实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法定代表人个人收入与工作目标和业绩挂钩等多种分配办法。鼓励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到其他单位兼职并领取报酬。

    2、建立人才奖励和补贴制度。对优秀公务员予以重用。对利税过千万的国有企业和创税过百万的民营企业的“明星企业家”予以重奖。设立科技发明奖和文艺创作奖,有重大科技发明和科研成果、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全市评选5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

    (七)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1、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列入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才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本地区、本单位人才工作规划。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人事、经委、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人才工作的合力。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人才工作创新。

    2、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加大对贫困地区人才开发资金的投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把人才培养经费列入预算。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

    3、建立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人才素质工程“一把手”负责制,将责任目标和具体项目分解到、单位和责任人,定期检查督办,年终进行评比。将人才工作实施情况纳入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4、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才工作经验。加强人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舆论宣传,广泛宣传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规,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引才、用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再创优势聚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述评

    人才紧缺仍是突出问题到2024年底,宁波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数量为38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人才数为696人,而同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在2024年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人才数已分别达3628、1522、787、1312人,宁波与之相差甚多。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稀缺的资源,宁波不能在人才的竞争中失去主动。为此,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目标:到2024年,每万人口中人才数提高到13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也要年均增长15%,达到80万人,从而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不可否认,我市实施“一号工程”以来,人才数量大为增加,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剧增。但由于我市原来的人才基础相对较差,高层次人才还相当紧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数居各计划单列市末位,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高级职称人才数只占青岛的四分之一。人才的分布也不尽合理,其中占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工业,其拥有的人才数还不到全市人才数的四分之一。而200余个紧缺专业岗位人才缺口巨大,缺口率达42.1%,尤其缺乏国际贸易、涉外法律等具有国际资格论证的专业人才,缺乏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晓国际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职业经理人,缺乏综合经济管理、城市现代管理等一批高素质党政人才,缺乏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素质科研开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缺乏一批技术精良、业务熟练的石化、电子、机械、家电等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专业人才的大量紧缺,无疑对宁波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引才优势亟待重新培育宁波这几年通过“本科生先落户后就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受编制限制”等“无门槛”就业政策和为高层次人才来甬洽谈发放路费补贴等一些在全国创先的举措,以及搭建“高洽会”等引才平台,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区、创业基地等引才载体,引进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我市推出的一些创新举措被其他城市所引用和完善,各地更多引才新举措的推出,以及宁波城市地位与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地所存在的差距,我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已不具有优势。相反,由于在人才机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使宁波在人才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宁波大企业少、国际跨国集团投资少、高水平研发机构少,导致宁波能够容纳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载体不足,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进。一些人才政策不够落实,如引进人员的安家补助费尚未开始实施、配偶安置缺乏渠道、子女择校难以兑现等,对我市引进人才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我市的人才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人才开发机制、人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创业平台和创新氛围还不多不浓,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等,对我市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带来了较大困难。全面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自由成长的观念,坚决革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体制,坚决调整一切不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开创海纳百川、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那么宁波将如何再造优势来构筑海内外人才向往的区域人才高地,形成具有“强磁场”效应的人才“蓄水池”?坚持政策创新,完善引才机制,为再创引才优势打下基础。人往高处走,在全国人才流动和海外人才回归的大背景下,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必须在落实现行有效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紧制订出台体现宁波开放特色和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法规制度框架。比如为保证引进人才享受与本地居民相同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市将推出工作居住证制度,以此吸引海外人才来甬工作、创业。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为加快三支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宁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过去主要依靠物力资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转变。政府将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力度,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开发的比重,市财政将安排留学人员科技创业资金、设立宁波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等,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及重点基地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投入,企业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将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等,为我市加快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加快建设引才载体,优化人才社会环境,这是再创优势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快开发区、保税区、科技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突出抓好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基地建设,努力建成10个投资上亿元的创新研究机构,积极创立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以增强人才承载吸附能力。同时,优化人居环境和服务环境,采取建设人才公寓、享受购买商品房补贴政策等办法,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国际学校和医院、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人才环境国际化水平。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要有序实现市场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市外和境外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来我市的准入规定等,以此为通过市场配置这一健康有序的方式实现我市区域人才高地的筑就,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典型经验材料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典型经验材料

    人才兴则城市兴,人才强则城市强。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着眼于人才吸引力、创新策源力、产业集聚力、平台影响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创业之地、人才向往之地,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精准引才,打造人才集聚之地。

    城市发展,基础在人才,关键在人才,决定在人才。建设现代化新**,关键在于推动人才“量质齐升”,实现人才与经济发展高度匹配、深度融合。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三个高地”、长株潭一体化、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等中心工作,加强谋划设计,梳理人才清单,塑造产业、产品、企业、企业家和人才品牌优势,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工程、项目,让更多人才发现**、了解**、走进**。紧扣市场主体需求,突出刚性引才、柔性引智,注重借力借势、以才引才,积极采取“候鸟式”聘任、“离岸式”研发、“巡回式”服务、“周末式”专家等模式,精心举办学术会议、高端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有效发挥院士、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的作用,努力形成“引进一个、集聚一批、带动一片”的乘数效应。紧盯科创能力提升,采取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主体等举措,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创新创业,推动联合攻关,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突出青年人才群体,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培养机制,创立“小荷”计划给项目、给帮扶、给关怀,让青年人才在科技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

    二、坚持系统育才,打造人才辈出之地。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具备产业集聚、教育资源、平台支撑等坚实基础,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国之栋梁”“大国工匠”。激发人才“磁吸效应”,依托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好、工业门类全、集群强的优势,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紧扣“3+3+2”现代产业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人才成长链与产业链、价值链高度匹配,打造有效支撑产业升级和动能转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和“卡脖子”技术,定期摸排产业高精尖人才需求,加大对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的培引力度,以人才链的“强”,托举产业链的“优”。结合“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加强战略型、成长型、新生代企业家培育,着力打造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企业家人才队伍。创新高校育才模式,引导湖南工大和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采取“厂中校”“校中厂”等合作模式,引导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校内专业教师进企业,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全力支持湖南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打造全国一流职业教育高地,鼓励和支持毕业生留株工作。释放用人主体活力,引导企业提高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支持企业完善薪酬体制和培养机制,创造企业人才成长的最优内部环境。

    三、坚持科学用才,打造人才创业之地。

    人才关键在于用。很多时候人才“不够用”“不适用”,往往是因为“没用好”,影响了使用效能。完善更加灵活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不论资排辈,不求全责备,探索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认定模式,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建立更加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以用为本,实行差别化人才政策,为人才松绑减负,减少非学术性事务对人才的干扰,探索“人才人事关系放高校、工作岗位放企业”的模式,支持民营企业灵活用才。建立更加顺畅的人才交流机制,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挂职锻炼制度,支持科研人员到企业一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产业顾问”“首席专家”等特设岗位,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旋转门”机制,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四、坚持用心留才,打造人才向往之地。

    用心用情,才能拴心留人。要想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既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硬环境”,更需要处处都在、时刻可感的“软环境”。注重丰富“应用场景”,科学分析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才发展需要,齐力搭建“海阔鱼跃、天高鸟飞”的干事创业平台,大力发展“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平台,着力铸就“活力迸发、动力充盈”的产业发展平台,致力打造“舒心暖心、近悦远来”的城市功能平台,全力满足人才对事业追求的最高需求。舍得拿出“真金白银”,以“新人才30条”为抓手,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积极发展基金、信贷、保险多种人才投入模式,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人才支持手段,更好地为各类人才加油赋能。不断优化生活环境,高标准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争取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方面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田心、凤凰山、职教城等人才集聚区的提质改造,大力筹建人才公寓、专家楼、青年驿站等,着力解决园区生活环境与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问题,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持续提升服务效能,扎实推进长株潭人才资源共享、市场共管、信息互通、资格互认、服务互补,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一体化“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积极协调解决重点产业核心人才跨区域购房、子女读书等需求,高度重视解决青年人才实际问题,积极帮助人才解决“关键小事”,顺应人才对优质高效服务的新期待。

    第五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按照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房建系统作为辅业,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为此,房建系统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

    人才强企战略,为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目前房建企业主要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熟练的技术操作型人才。他们一般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学习和严格的岗位培训,能熟练地单独操作,并能独立处理操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企业,多么好的产品设计,不管使用多么现代化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都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精心策划、组织和操作,才有可能把它从图纸变成产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能熟练操作的工人队伍,企业的正常运营就难以保证:第二类是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管理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与之相配套的还要有一支熟悉本企业历史,献身于企业发展,精通本企业主导产品的生产技术,受过专门训练,并经多年的实践锻练而积累了丰富的领导才干的中层管理人才:第三类则是最高层决策人才。他们—般是企业的领导干部,或是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大都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眼界开阔,思维超前,以自己卓越的胆识和智慧领导企业,他们能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及人格魅力赢得企业内外人员的尊敬和爱戴,并逐步成为企业的灵魂和核心。

    以上所需人才应通过三个阶段进行开发与培养。

    一是知识技能培训。即通过开办培训班,让有差距和不足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增长知识,热练掌握岗位所必备的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二是职业教育。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仅仅对员工进行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企业员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力量,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团队精神,除技术、技能培训外,还应对其加强职业道德、价值观、企业文

    化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种培训也被认为是“软培训”。

    三是终身学习。人力资源开发应突出人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学习和培训,使企业的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断地提升企业职工的知识水平,并且把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企业职工的创造力。重视人才培养,不能停留在形式土,企业必须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舍得投资,应把对人力资源领域的投资视为“一本万利”的事业。只有这样,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培训经费、场地、设备、教师、教材等问题才容易解决。这里,企业一把手的观念和胆识是至关重要的,他不仅是培训工作的倡导者、支持者,而且应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亲自关心培训工作,作学习型企业的优秀楷模。—个企业在这样—把手的带领下,—定会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一定会创造一个“人人在学习、天天在进步”,不断提高,不断变革的人才管理制度,陈旧落后的用人观念是影响人事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为此,企业必须

    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才能达到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

    一是破除“求全责备”的旧观念,树立“用其所长”的新观念。“人无完人”,若一味“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了,所以企业选用人才最主要的是要考虑这个人的长处是什么,让他做什么工作最能发挥他的长处,善于用其一技之长。

    二是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树立“唯才是举”的新观念。青年是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一部分,他们思路敏捷,锐意进取,肯学习,少保守思想,开拓创新始终离不开他们。为此,企业用人要坚持以业绩为标准,不搞平衡照顾,谁德才兼备就用谁,真正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使企业更加兴旺发

    达。

    三是破除“唯文凭论”的旧观念,树立“注重实绩”的新观念。学历或文凭是选拔使用人才应考虑的一项基本条件,但是只看学历或文凭,即认为文凭就是才能和知识水平的标志,这是不全面的,由于每个人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及实践经验的多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文凭而没有水平,有学历而没有能力的人也不少见。为此,企业在选拔任用人才时,既要重视

    文凭,更要重视实际水平,切忌“唯文凭论”。

    四是破除“可迟可缓”的旧观念,树立“讲求效率"的新观念。人一生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如不能好好把握,便会留下极大遗憾。企业对人才的使用要讲求效率,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也是对人才的一种负责态度。“可迟可缓”的旧观念,是对人才使用的—种极大浪费,同时给企业也会造成一种很大的损失。为此,企业要采取上下交流,横向交流、党政交流,岗位互换等形式,把优秀的人才放到机关、基层、技术、党群等多层次、多

    岗位上,经受全面锻炼,丰富工作阅历,从而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在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方面,重点耍解决人才待遇问题,解决人才待遇问题也是建立留人机制的关键问题。一是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薪酬待遇上必须合理公正,突出关键岗位薪酬的竞争性,要适度领先,对中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及高风险、高难度工种要与普通岗位大胆拉开差距。这样既突出了市场竞争力,体现了激励作用,又有效地控制了人工成本;二是为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优秀的人才不仅看重物质待遇,而且还更为看重个人发展的空间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企业必须为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为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人才进入企业后,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配合企业发展目标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和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且在职务晋升方面,也要及时给予考虑。另外,必须

    给人才委以重任,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给予相应的权利,只有责、权、利相统一,才能使人能有作为,安心工作;三是实行情感化管理。企业必须贯彻“以德治企”的方针,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如果具有忠诚坦荡的人格魅力,学识渊博的知识魅力,高人一筹的智慧魅力,就能感召凝聚企业人才。企业领导应以宽容的心胸来对待不同人才,工作和生活是动态的,复杂的,难免有不同的意见或是产生矛盾,作为领导者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善于理解和谅解,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实行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待的独特作用。它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等内容。企业员工各有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要统一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以团队感情和工作氛围吸引人,可以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持职工队伍的良好形象,促使他们更加理解企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实行经营战略激励。实质上是以高尚的事业鼓舞人,企业领导应巧妙地利用战略目标和规划,描绘企业的光明前景和宏伟蓝图,让员工充分感受到本企

    业是有前途、有发展的,能在这里工作是一种自毫和骄傲。

    总之,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主辅分离已成必然之势,房建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首先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做支撑,作为领导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企业培养人才如同经营生产一样,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经营生产要讲究成本核算,同样,培养人才也要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不能光计算人才报酬提高后经营成本的增加,更应该计算出管理人员被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将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影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以长足发展,从而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要紧紧围绕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实施,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抓紧、抓实、抓好,为公司“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刘振亚提出了加强公司干部队伍建设的五点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强化“四好”领导班子建设;以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目标为引领,进一步加快干部培养步伐;以培养引进紧缺人才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人

    才强企战略;以关键岗位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干部监督。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十分复杂,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这次危机中遭受重创,但经过危机考验后,未来的竞争力将会更强。中央企业要在未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靠人才来引领。

    中央提出把中央企业调整到80-100家,培育5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尽快成长为能够全球配置资源的“国际巨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国家队作用,在紧要关头、关键时刻发挥顶梁柱作用。中央企业要真正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也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培育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各中央企业党委(党组)一定要把人才资源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到2024年,中央企业人才发展总的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才、党群工作者、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人才规模合理增长,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重点培养造就100名左右战略企业家,复合型党群工作者达到95%以上,国家级和集团公司级科技人才从目前的3.4万人增加到8万人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的比例从目前的5.4%提高到9%以上;国际化人才在目前0.75万人的基础上翻两番;人才使用效能显著增强,对企业发展贡献度大幅提高,实现人均营业收入翻一番、累计有效专利翻两番;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推荐阅读:
    10.31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全力打造人才宜聚城市
    实施“工业兴县”战略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人民警察履职尽责承诺书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共5则范文)
    初识人工智能-知识点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