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工作总结报告 初中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共五则)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独坐青楼 时间:2024-09-11 00:41:1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一

    前 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2024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发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2024年2月4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共十二个部分,从内容来看可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第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第三到第八部分,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措施;第三板块是第九到第十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重大政策和举措。

    根据这一文件的内容和结构,我今天也讲三个问题。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总体要求

    (一)时代背景

    1.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强调的是城市要小康,农村也要小康。目前,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也就是说,只有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老乡都脱贫进入了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就是要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而这就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4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现代化,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也包括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等。目前,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短板。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伸长短腿、补齐短板,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如何能达到这些要求?就是要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具体可进一步概括为三个不平衡、三个不充分。三个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状况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三个不充分: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村资源要素利用不充分,农业投入渠道和农民增收渠道不充分。要解决这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就要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而这就是我们讲的乡村振兴。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的新要求。

    3.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之一就是,多年来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积累的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比方说,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通过十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交通的通达性和网络的全覆盖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条件。从交通的通达性来看,现在的交通非常便捷,到大一点的地方可以乘坐飞机、火车、高铁或轮船,到小一点的地方可以开车走高速公路。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选择开车到农村探亲、旅游,就说明了交通的通达性好。从网络的全覆盖来看,现在到农村休闲旅游,从订票、订酒店,到吃饭、游玩、结账,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解决。这就是公共服务覆盖面的扩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条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市场需求。那么,这一需求源自于什么?一个是农业的多功能性,过去是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现在是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再一个是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过去是农民居住、劳作,现在是游客旅游度假、投资开发。正是基于这两点,才使得人们向往乡村,看好乡村,这说明人们的乡村振兴意识已经觉醒。实际上,不仅农村人是这样,城市人更是如此。有统计表明,农业农村已经成为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优势。政治保障体现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既要坚定地总揽全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又要善于协调各方,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制度优势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不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大优势,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将很难推进实施。

    另外,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条件。

    总的来说,上述三个背景,实际上强调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的新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性;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

    (二)总体要求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其概括为“八个坚持”:

    第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第二,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第三,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第五,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第六,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第七,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八,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导,做到这“八个坚持”。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思想是旗帜,道路是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如何理解?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全面阐述,可以概括称为“七条路”或是“七个必须”:

    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3.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统筹,就是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就是全面协调,也就是工业与农业要协调,城市与乡村要协调,经济与生态要协调等。可持续,就是要有持久性。包容性,就是要实现包容性增长,让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我们的思想引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包容性发展,这是我们坚持的原则,或者说应该把握的问题。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和主要措施

    实际上,这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第三至第八部分内容。按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安排和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可以概括为“5+1”,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上摆脱贫困。它们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是,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

    (一)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就是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那么,如何实现产业兴旺?总要求就是: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以下措施:

    第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这主要强调的是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文件讲了很多具体措施,我不再这里重复了。

    第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举措和抓手,主要为:一是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二是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

    第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讲的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要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讲的是要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体系。

    第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统筹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就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以国外的资源和市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第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现在的经营主体日趋多元,但无论怎么多元化,农户依然是基础,是基本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就是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我们要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二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的人口数量巨大,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在党的阳光政策下,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一些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好转,“水、路、电”等基础生活设施有了显著改观,但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一些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相悖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开始出现甚至流行了,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还相对低下。

    在农村,宗派活动、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一些腐朽丑恶现象时有抬头;供奉着财神、香火不断、风水宝地、黄辰吉日等封建迷信思想时常发生;部分农民不学法、不懂法,违法事件常有发生;部分地区铺张浪费严重,盲目攀比,特别是红白喜事讲排场,大操大办;“大钱大赌,小钱小赌,无钱借赌”、“一盒烟,几块钱,打起精神玩一天”的大有人在;一些年青人对老人重葬轻养,活着时无人管,老人受罪,死后重操办,修坟、过寿。

    种种问题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作祟,也有精神文明教育不足的缺陷。对实现乡村振兴来说是不小的阻碍。

    如何改变乡村这种风貌,这就需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积极作为。

    一是加强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培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认清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实质的认识和学习,做一个道德高尚、有品质、有素养的人。

    二是加强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的行为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直接与村民打交道,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党员干部要积极作为,带头示范,不搞封建迷信,不搞宗派活动,更不能铺张浪费,盲目攀比。

    三是营造和谐美丽的文明乡风氛围。通过评选最美儿媳、最美家庭、最美新娘、最有爱心的人、十佳少年、见义勇为、杰出青年等系列活动宣传社会正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向好向善,把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代农民作为我们的目标

    四讲四有专题党课讲稿: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要深刻学习领会“两学一做”的精神实质,从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也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党内教育向广大党员拓展、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大举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强化党要管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覆盖的重要途径;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从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现实要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推动我市新一轮振兴发展和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发展完善的迫切需要。人大要切实结合自身职能找准在新一轮全面振兴中的定位,针对振兴的关键环节助力、加油,充分发挥特有的实现决策法制化、加强权力制约、畅通诉求表达等作用,为我市新一轮振兴发展打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健康公正的经商环境、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和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人大制定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针对给机关全体党员提出了明确要求,要认真落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在学”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两学一做”落实到强化学习上。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问题学,把学习党章党规与学习系列重要 讲话统一起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用结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键在做”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两学一做”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就是要做“四讲四有”的党员;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的指示精神,把“两学一做”落实到人头上。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主要负责人和各党支部书记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引领和保障整个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展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突出问题导向”的指示精神,把“两学一做”落实到整改上。突出问题导向,就是指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常委会党组和机关每一个党员,都要结合人大实际和个人实际精准对焦,针对具体问题边学边改、即知即改,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重大机遇,推动学习教育和人大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扎实推进立法工作,注重打好基础,实现良好开局。尽快高质量制定出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打响我市地方立法“第一炮”。突出监督重点,增强监督实效;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监督工作,发挥人大监督工作的优良传统,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注重发挥合力,创新监督方式,改进监督方法,增强监督实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行使选举任免权相统一,完善和细化对拟任命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条件的审查,扩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拟任命人员的了解途径;强化代表服务工作,畅通诉求表达和反映渠道。全面加强“两个联系”,加快推进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更加充分地发挥履职平台在“两个联系”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贯彻省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落实省市委关于人大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加强对基层人大工作指导和人大工作者培训,整体提高全市人大工作水平。

    第二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一

    通过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浅谈几点体会:

    一、学习弘扬“红船精神”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二、学习先进xx村

    xx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xx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xx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三、学习先进余村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xx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四、结合先进促发展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总支书记,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书记。

    精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二

    2024年3月13日至3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镇组织部组织的青阳镇村(社区)干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第一期专题培训班。在此期间,我们仔细聆听了“基层干部素质提升与科持续发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例分析)”、“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现场教学”、“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行政诉讼法修订对基层组织管理的影响与应对”等课程学习;实地参观了华西村、新桥镇绿园社区、青阳镇毓秀园党建展厅。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有理有据、内容丰富紧凑,让我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如沐浴春风般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培训结束后,仍回味悠长,也引发了一些思考,感触颇深,体会深刻。

    一、更新了理念,优化了思维,完善了知识结构。学习和培训,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日趋快速。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新的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学习,进一步勇于实践和探索;在工作开展中,我们应当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珍惜在基层一线的工作机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新时代,是我们的机遇;新担当,是我们的使命;新作为,是我们对党和人民的“交代”。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应激发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岗位视为责任,将责任视为担当,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学习或培训等各种方法来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新提高。通过此次学习培训,对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同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能否做好工作,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也是对人民负责的问题,只有努力地工作,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只有精通业务,才能认真履行好职责。当前世界的瞬息万变,科技的突飞猛进,要求我们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努力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能手。

    以上只是我此次培训学习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把工作做得更好。

    基于本次培训班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会工作的重点努力方向:

    (一)提高认识,理清工作思路。

    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贯穿以人为本,协调好与教职工的关系,维稳职工队伍,促进xx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保持良好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良好的工作心态与工作业绩成正比关系,拥有了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自然就会上升。每个人都要学会调整心态,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中有什么困难,要敢于面对,勇于克服,这样工作,才会轻松和投入。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如何,决定了工作效率。平时,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让知识武装大脑,充实生活,这样我们才不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

    (四)相互沟通、团结协作。

    要有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互相意识。我们应该学会克服不足,学会大胆工作,学会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学会用学习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加强锻炼,保持充沛的精力。

    一个好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身心,十足的活力和充沛的精力总是给人阳光、朝气的感受。一次登山活动给了我必须坚持锻炼身体的决心,也让我明白好的身体才能干出好的工作。

    总之,这次培训受益匪浅,对指导我今后的工作意义很大,我会将这次培训所学、所感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让工作变得轻松,使自己更加自信。

    第三篇: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聚焦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乡村如何振兴

    人民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如何优先发展?

    实现“三不、两零、一全”目标,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农业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新时代越来越迫切。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优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是基石,需要加大力度,实现“三不、两零、一全”的绿色发展总体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同时从资源利用、产地环境、生态系统、绿色供给等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农业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细化为到2024年的具体目标和到2024年的远景目标。

    优先发展,统筹规划是保障,需要实现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 长郑风田表示,要围绕解决资源错配和供给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管控、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等制度和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

    优先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宋洪远说,在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上,建立耕地轮作休耕、节约高效农业用水等制度,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在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上,紧扣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建立工业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健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在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上,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林业和湿地养护。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完善?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曾业松指出,这不仅给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了更加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且通过完善土地承包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更 2 加充分、更加完善,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中央确立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基础。把农户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地块,使农户承包地权属更加明晰,农民流转承包地就能更踏实,利益预期就能更明确,农户才能放心流转、稳定流转。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石。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可以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不断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

    曾业松认为,当前,要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小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轨道上来。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如何深化?

    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总量规模庞大,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不含西藏)2.86万亿元,村均493.6万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改革要把握原则,稳中求进。目前,全国100个县先行先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实现这个改革目标,需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国40%左右的村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60%左右的村是由村民委员会代行职能。宋洪远分析,从实践看,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方向。这个新型集体经济,新在不是传统的“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而是集体成员边界清晰、集体产权关系明确的股份合作经济。

    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宋洪远说,这个经济运行新机制,新在要坚持市场导向,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盘活集体资产,创新集体资产运营管护机制。需要全面激发农业生产要素的活力。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建设,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9.5%,家庭经营收入占比35.9%,转移性收入占比11.0%,财产性收入占比3.6%。需要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郑风田表示,要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已经明确,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按农民的意愿办,整个改革都要体现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

    财新记者:中国经过三十多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乡村“空心化”、衰败不堪,近年来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现象。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该如何理解?

    刘守英:乡村振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提法。为什么提这个概念?我们过去对农村的公共政策,基本上是围绕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的需求来制定的——城市需要农村提供粮食和原料,这样基本就变成了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的农业战略,整个农村的发展就变成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由此导致整个乡村、村庄被忽视了。我们讲的“三农”,基本上就变成“农业”的“农”,“农民”的“农”主要是被带着的,讲怎么增收。并且,农业又窄化成粮食农业,农业就没得搞,人都往外跑。城市导向农村公共政策的结果就是村庄凋敝。城市化带来一部分村庄衰退、消亡是正常的,但在当下中国,整个村庄普遍破败,有的地方死寂一样地没有希望,这是不正常的。实际上,中国乡村问题是农业、农民、农村三者缺一不可的。后来开始搞“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才开始有村庄的概念,但整个村庄向何处去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其中,必须要面对的是乡村现代化问题。过去,乡村的现代化是被无视的,政策花了那么大的功夫,主要一头围绕农业和农民增收,另一头围绕要素怎么快速地配置到城市,乡村本身如何现代化,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乡村的现代化不解决,乡村何处去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十九大在原来提“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就有了乡村现代化的概念。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原来对村庄重视不够的弥补,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

    这个定位不再是,农村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农业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工业。乡村要振兴,还需要乡村治理等一整套制度的跟进。村庄的治理制度该如何完善和支撑乡村文明、乡村稳定和乡村发展?十九大报告对农村政策的总体表述,落到乡村振兴,既顾及到我们现在乡村的现实,也预示着我们下一步要调整相关制度。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核心是,人、地、资本,如何实现融合?

    一方面,对于回流的农民,要考虑回流地(城镇)的产业集聚发展,以及住房市场的供给等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家。另一方面,由于代际差异,很多“农二代”已经离土不回村了,生活方式完全是“城市化”的,政策要顺应这个趋势。

    要让农民在流入地待得相对体面。除了稳定就业,还需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包括给他们提供住房保障、解决“农三代”孩子的教育公平问题。“农一代”的问题是在城市有没有工作,“农二代”问题是融入城市,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第三代”的问题是公平的问题。如果孩子教育不解决,我们就会留下来大量非常棘手的“农三代”问题,这件事非常急迫。

    而城市化的人口能不能在城市留下来,则牵涉到土地问题,土地的配置、供应方式等,都需要相应调整。过去,城市对农民进城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一亿多的人口在城市中难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待下来,这对城市来讲也一个很大的治理问题。

    接下来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合法合规地让这一批农民移民在城市体面地待下去。这群人中很少会有人去购买商品房,住房保障也很难公平地将一亿多人全部涵盖。目前,已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房的试点,实际上是为了解决相当大批难以通过商品房来获得住房的人的需求,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

    与此同时,资本也在流动。城市里老的经济活动回报在下降,未来的城市发展取决于创新的经济活动,老的经济活动会往城乡交界处迁移,带来产业的空间重构。乡村的经济 活动也在转型升级,农业的功能、形态、商业模式等正在发生变化,市场在扩大,吸引着资本下乡。

    中国未来很有可能的是,通过城、镇、乡村三者功能的分工,来调整城市的形态:城市就是知识密集、产业升级的地方,而乡村则是文化的、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在城乡之间还会有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驿站”,这个地带会产生产业重构的空间,有些会成为适合人居住的小镇。

    在产业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土地资源配置对资本在城乡之间寻求投资的方向、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亟需土地制度改革,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到城市,更要考虑到如何满足乡村出现的新业态,要调整城乡土地权利体系来支持城乡互动。

    第四篇:最新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最新“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

    2024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列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之一,再到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全面部署,进一步彰显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统领作用。

    下一阶段,各地、各级政府将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再做《###乡村振兴规划2024-2024》。

    为规范表述,简化前期政策学习过程,特编本文。一、十八大以来,“三农”领域取得的4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2、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

    3、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4、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4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4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24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基本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七条“必由之路”

    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

    (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二)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在研究制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估计不久就会颁布。

    第五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责编:任一林、万鹏)



    推荐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共五则)
    采购员半年工作总结有感10篇
    第三季度技术工作总结
    党支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总结2024
    工程审计年终工作总结开头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