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礼仪范文 党团工作计划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站推荐)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迷离 时间:2024-09-10 21:51:4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站推荐)

    产业结构不合理,亟待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下,本地经济取得了年均12%的增长速度,其中投资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然而因产业结构僵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主导产业中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居多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低碳增长方式下,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因此,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从本地经济结构看,转型升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培育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积极使用好国家级、省级、市级开发区给予的优惠条件,鼓励配套企业和有关研发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出“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成功培育,可使本地产业结构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传统产业独自承担经济增长的压力。二是当前重要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建材业、金属制造业等,快速增长的潜力逐渐消退。同时,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心所向的大背景下,由于这些产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属性,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升级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重视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来做强做大原有产业。

    本地经济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崛起于杭宁之间,必须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物流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物流园区分布结构发生变化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学会正式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园区的数量稳步增长,分布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转型升级的态势,增值服务有了明显的发展,同时也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表示,最终核实确认的物流园区(基地)数量为754家,其中名称中包含“物流园区”的为677 个,包含“物流基地”的为59 个,包含“港”的为18 个,并以此形成《2024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

    园区数量稳步增长 分布结构发生变化

    2024年的754家比2024年的207家增长264%,比2024 年的475 家增长58.7%。从物流园区的区域分布来看,长江中游经济区最多,为139 家,然后依次是北部沿海经济区128家、西南经济区98家、黄河中游经济区93家、东部沿海经济区93家、南部沿海经济区84家、西北经济区63家、东北经济区56家。

    对比2024年全国物流园区的区域分布,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物流园区布局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是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园区数量增长较快,已经超过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二是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四个中西部区域园区数量上升快;三是东部沿海经济区以及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园区数量与2024 年相比有所下降。

    物流园区地理分布的变化既受外在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有园区自身调整的原因。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空间转移速度加快。另外,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经济区,服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地方政府开始考虑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进物流园区的优胜劣汰、优化整合、服务和价值提升,使得园区数量有所下降。

    转型升级态势显现 增值服务发展

    物流园区作为联系产业链上下游的纽带,是各项物流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资源的有效整合、业务的流程优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减轻道路、环境和能源的压力、加强物流市场管理、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查显示,与2024年、2024 年的两次调查相比,我国物流园区发展转型升级态势明显,正在从土地招商的初级阶段向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发展阶段过渡。部分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方面开始由初期的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部分城市调整了物流园区规划,将规模小、分布散的物流园区重新整合为规模较大的物流园区。通过重组、共建等方式整合总量、优化存量,由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库房或货场租金、办公楼租金仍然是物流园区的主要收入来源,排在前两位;也有部分园区依靠土地增值、税收优惠、国家扶持资金等。可喜的是,各种增值服务收入已经开始成为物流园区重要的收入来源。

    调查显示,物流园区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从地域来看,内陆地区物流园区的发展还处于初创期,表现出明显的土地招商特征,收入主要来源于库房和货场租金、办公楼租金等。而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物流园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特征,更多收入来源于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等增值服务,具有区域需求旺盛、功能定位明确、服务创新意识强、差异化运营明显的特征。

    三大发展趋势

    城市化产生新需求,物流园区服务城市运行的作用日渐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市区不断扩展,住宅、商贸、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原来的城市边缘区迅速成为中心区,原有的大型仓库、配送中心和货运场站等加速外迁。而新建设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以及土地资源制约,导致物流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仓储设施阶段性供不应求,对物流园区的需求将持续上升。

    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物流园区逐渐成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衔接点,是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物流园区作为物流大系统的重要节点,其服务城市运行、服务消费、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将不断增强。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永恒而又紧迫的话题。同时,土地资源稀缺带来的限制以及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升值预期,促使城市内物流园区的系统布局呈现新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区域,部分物流园区以企业总部集聚为特点,而将仓储、货场等设施实行低成本、郊区分散化布局,通过联动运行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利用和物流设施的功能发挥。

    产业转移和升级改变物流运行格局,专业化服务成为发展方向。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在全国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部分产业的生产将由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向中西部区域转移,客观上要求中西部地区对新一轮产业转移做好承接准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围绕产业升级开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开展高端物流服务,加强物流与商贸业、先进制造业、文化艺术等行业的服务联动,实现从传统运输、仓储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集成商的转变已成为经济发达区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诸多数字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数字物流运作中,要求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去支持整个物流服务链,并能够组织相关执行成员协同为企业物流需求提供高效服务。

    在重大需求发生改变的形势下,物流园区专业化服务的提升成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与传统服务方式相比,专业化物流服务综合成本更低、配送效率更高,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推动物流园区向专业化领域渗透。可以预见,物流园区专业化发展将成为趋势,特别是依托诸如钢铁、汽车、家电、电子、食品冷链等产业集聚区的物流园区将会依靠稳定的市场需求,得到快速发展。

    发展国际物流,“无水港”项目建设成为热点。“无水港”是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设立的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虚拟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的“桥头堡”。“无水港”常常集成口岸、物流、增值服务等功能。货物在“无水港”内“一站式”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一切通关手续,相当于把海港搬到了内陆。然后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将货物运送到沿海港口,集装箱就可以直接装船出海。将港口功能引入内陆城市,有助于实现陆地国际物流与海洋国际物流“无缝连接”,密切内陆地区产业与世界各国产业之间的链接,使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

    “无水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各国政府除了将“无水港”视为拓展港口腹地范围的工具以外,更加重视“无水港”在构建综合交通网络、提高国际供应链运行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中的作用。我国很多城市也开始认识到建设“无水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调查发现,近年来,“无水港”项目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又一热点,未来必将带动我国物流园区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关于××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县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县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就推进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及问题

    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24年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顺利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这五年,我们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成为“强县富民”的擎天之柱。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到2024年底,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0.4亿元,同比增长38.3%,是2024年11.8亿元的8.5倍,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完成98.1亿元,同比增长47.9%,是2024年10.2亿元的9.6倍,较“十五”末翻了三番。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24年31.7%提高到66.7%,提高了35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3.4%,名列全市第五,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7%,拉动GDP增长13.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0亿元,是“十五”末1.72亿元的17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24年的8户发展到18户,其中工业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由2024年的7户增加到15户,过亿元企业由2024年的2户增加到6户。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总投资13.3亿元的下沟煤矿300万吨、水帘洞煤矿90万吨、火石咀煤矿300万吨、陈家坪煤矿15万吨、拜家河煤矿15万吨、虎神沟煤矿9万吨和电力公司6000千瓦机组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全面完成,全县煤炭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工业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相继完成了大佛寺煤矿建设项目、官牌煤矿工业广场、蒋家河煤矿、下沟煤矿300万吨洗煤厂、330千伏变电站、通达果汁厂、煤矿机械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2×20万煤矸石电厂(一期)、大佛寺瓦斯发电厂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文家坡煤矿)项目、小庄煤矿、雅店煤矿、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大企业引领作用明显。规模工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过亿元企业5户,过10亿元企业4户,2024年,*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火石咀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大佛寺矿业有限公司、*县水帘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4户企业产值分别达到33.1亿元、28.8亿元、18.8亿元、10.9亿元,大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煤炭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全县共有煤炭企业8户,2024年全县生产原煤2024万吨,产值达到9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4.1%。电力、果汁、建材已成为优势产业,2024年,全县电力企业发电量达到1.53亿度(煤矸石发电厂未被市上纳入统计范围),生产浓缩果汁7163吨,生产缸瓦1345万块(页),水泥15.3万吨,混凝土64800立方米。工业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煤炭、电力企业利用国家新技术、新装备,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非公企业的小发明、小创造引领了行业的发展。下沟煤矿的30度大顷角皮带运输、大佛寺煤矿的通风瓦斯氧化和装置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循环经济初现雏形。2024年着手规划建设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逐步形成园区小循环、区域再循环、全县大循环的格局,并为全县《循环经济试点规划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煤炭工业园区已基本建成,其中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30.7亿元,其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0.9亿元。2024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实现税金4.65亿元。新民煤化工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北京炎黄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陶瓷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新能源开发起步良好。相继完成了《*县陶瓷原料资源调查及工艺试验报告》、《*县陶瓷原料工业化试验报告》、《*县煤矸石实验室研究报告》、《*县陶瓷工业园区规划报告》、《*县陶瓷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分别通过专家组评审。农业产业稳步发展。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强农惠农的一揽子措施,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4 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亿元,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粮食生产更加稳固。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43.37万亩,总产13.97万吨,较上年增长15.6%,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了丰收增产。果业生产迅猛发展。全县果园面积52万亩,其中水果35万亩,干杂果17万亩(苹果32万亩,梨2.5万亩,柿子13万亩,枣1.9万亩,核桃2.1万亩)。2024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畜牧生产稳步推进。累计发展养殖专业村25个,建成养殖小区16个,韩家、车家庄牛羊设施养殖、底店、水口土鸡生态养殖、北极塬生猪生产、新民、龙高塬肉兔生产、太峪、香庙肉牛饲养五大养殖板块初步形成,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24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190万头(只),存栏66.4万头(只),出栏123.6万头(只)。肉类总产6468吨,禽蛋产量4100吨,奶类产量63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较上年增长10.2%。设施农业亮点纷呈。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化育苗点2个,设施大棚4530亩,配套建成灌溉机井14口,沼气池1500口,示范推广洋香瓜,樱桃蕃茄,“福运来”、“黑美人”西瓜,鸡腿菇、双胞菇等20多个新优品种,培育形成了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菇、礼品西瓜、*州枣等6个骨干品牌,申报注册了 “花果山”牌大棚礼品西瓜、“公刘”牌大棚蘑菇、“*州”牌大棚韭菜等3个商标。2024年,全县果蔬总产5300吨,收入6000万元,棚均收入1.8万元,最高的达3.2万元,与种植大田作物相比,效益提高了20多倍。一村一品不断壮大。全县建成义门镇高渠村大棚西瓜、永乐镇湫沟村粮食贩运、车家庄乡枣林村金银花种植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6个,县级一村一品推进村51个。园区农业起步良好。*县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规划已通过评审。启动了*县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设计规划已经完成,其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县龙高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棚300亩。合作组织持续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个,注册资本1200万元,会员人数1.02万人。龙头企业实力增强。2024年,全县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7家,年可加工销售农产品20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功举办了首届“大佛旅游节”和两届“柿子节”,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4.8倍。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大力推进了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网工程等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并始终把发展流通服务业和促进消费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8870个,全县商贸流通增加值已由的6.89亿元提高到13.63亿元,增长49.45%,占三产比重从相对弱势的状态提高到2024年的17.23%。商贸服务业城区个体业户数由06年末的3127户增加到10年末的4232户;就业人数由06年末的11205人增加到10年末的2561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7家,从业人员380人,销售总额13.33亿元。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商品成交总额达到6.89亿元2024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总体上看,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年全县国民经济运行较好,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发展方式仍然粗放。2024年全县三大产业比例为12.2∶70.6∶17.2,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第二产业,表明我县产业结构尚处于由工业化的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产业结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同时,“高投入”仍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发展方式,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这些都说明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还只停留在传统粗放的模式上。

    二是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我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改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严重滞后;工业产品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初级化问题,工业产品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工业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依然落后,全县规模上企业只有18家,缺乏一定数量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作支撑。同时,企业生产孤立,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带动相关产业。

    三是农业经济仍显薄弱,效益农业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由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等原因,农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幅度不大,传统品种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原始或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农业内部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特别是林业产值和效益严重偏低,与我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严重不相称。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发展不高,农民收入增幅不大。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县第三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很不稳定,与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明显滞后。2024年我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2%,增加值增长16.9%,比GDP增幅低4.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0.6%,两者对比第三产业低了53.4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来分析,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未找准突破口,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欠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中心城区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可开发的土地有限,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滞后,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五是产业规划不科学,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县目前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区域产业分工规划,各镇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各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结合各镇实际,大力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镇间的经济互补不足,削弱了镇间的经济联系,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镇间的经济发展因而欠缺足够的聚合力。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

    (一)确立战略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五大潜力产业;努力构建“一核一带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五大工业园区、五大农业科技园区、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坚持实现“强二进三”的产业定位,通过优化城市环境承载移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高端产业集聚高素质人才,通过集聚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产业和人才三者良性互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主要任务、路径和目标

    1、主要任务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相结合,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县。

    2、主要路径

    (1)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抓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大、优、强、精项目,是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主要路径。我们要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契机,组织专业团队,主攻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注重引强、引优、引大、引精。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大的产业经济项目,通过择优扶强,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

    (2)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一是扶持优质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把产业链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服务等内容延伸。二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和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扩大内销份额。三是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四是对部分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加快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剥离,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是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业或其生产环节有序转移,以腾出土地资源或厂房,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抓好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抓好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限制并强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环保监管,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和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4)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由过去偏重招商引资、土地征用、企业落地转向突出培育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注重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提高产业园区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明确具体目标

    1、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到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24年全县GDP达到220亿元,人均575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7.7%;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9%和18.6%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三次产业比重逐步调整为8:72:2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有所上升并且增长幅度超过二产,力争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取得重大突破。

    3、企业规模明显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技术水平不断向高新阶段发展,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

    4、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土地供应指标等有限资源首先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聚区倾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5、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4年,研究发展经费占GDP达到3%,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达到1.5%,企业研究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企业、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额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县乡村企四级的全民性科技活动网络体系,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活动率、受训群众分别达到100%、50%以上。

    (四)把握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调整和稳定相结合。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既立足当前,落实“治标”之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着眼长远,实施“治本”之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意好利用原有产业的优势,实现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退出与引进相结合。加大存量调整力度,坚持每年淘汰一批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加快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发展高新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三是坚持内源与外源相结合。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扶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同时,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国门,发展产业加工基地和服务外包,不断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产品中的比重。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发挥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三、对策及建议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因此,加快构建我县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突出抓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按照要按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综合发展、走低碳循环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国有停产企业企改步伐,盘活停产企业闲置的土地、设备等资产,形成新的生产力;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催生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体,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形成多元结构并存的工业经济体系。按照国家对资源开发重点的战略调整,有序推进资源行业“大整合”,不断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走 “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二是重点做大做强煤电、煤化工、建筑材料、特色农业深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五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陶瓷、新能源、机械制造、文化旅游产品、环保五大潜力产业,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非能源产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基础,合理优化园区布局,规划一些品位较高、功能较全、后发效应较长、发展空间较大的特色园区,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继续抓好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民塬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南玉子食品工业园区和炭店陶瓷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到2024年,五大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达到2024公顷,入园企业达到6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00亿元,税金16.8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4万人以上。四是打造“五个板块”,即:煤炭生产板块、煤化工板块、煤层气开发利用板块、煤矸石发电板块、煤建材板块。五是延伸“七大链条”。以原煤生产变精煤加工和煤炭深加工,形成煤炭工业产业链。以煤炭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铝冶炼,配套建设煤炭机械制造、加工、锻造等,形成煤、电、铝及铝制品和机械加工产业链。以洁净煤深加工、油母页岩开发为基础,形成煤气化、液化、精细化工、成品油加工工业产业链。加大报废矿区残煤开发利用,对井下残煤进行气化、液化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能源再生利用工业产业链。开发陶瓷粘土、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生产陶瓷制品、电磁材料、水泥和墙地砖等建筑材料,形成建材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养殖业、饲料加工业,促进肉、蛋、奶全面发展,壮大印刷包装业,形成畜牧养殖,肉食品深加工、贮藏、精包装、出口、外销的食品工业产业链。巩固浓缩果汁,发展果脯、果醋、果品饮料等果品深加工,形成系列果品深加工产业链。

    (二)推进商旅并举,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今后,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摆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

    一是重点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要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以地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以自主创新为内在动力,培育扶持高端服务产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要重点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政银企贷款贴息和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项目。继续为企业融通资金提供有效服务。加快中介与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力鼓励、规范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促进与代理(专利)、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协同发展;大力支持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以及其它技术服务。提升职业就业培训服务业。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条块结合,政府帮助,政策支持”的方针,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对于支柱性产业要在企业参与之下建立服务平台,打各产业产业培训基地。按照“物流快捷化、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依托过境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围绕煤炭、化工、烟草、果品及配套产业,规划布局建设 “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即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车及配件、废旧物资回收六个物流配送中心和一个集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核心园区。

    二是突出发展旅游经济。应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树立“大旅游”观念,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着力打造*县文化旅游品牌,把*县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配套的旅游城市。科学规划境内旅游线路,使旅游景点连成线、扭成串、形成链。围绕把*县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和“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的奋斗目标,坚持“资源开发、内涵挖掘、文化策划、品牌打造、设施配套、宣传促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以大佛寺为龙头,以花果山、开元寺塔、为一线的川道盛唐旅游线路;以程家川、龟蛇山、公刘教稼苑为一线的古豳文化旅游线路;以紫薇生态公园、侍郎湖为一线的生态旅游线路;以开元广场、豳风苑、县城新区、泾河防洪大堤为一线的城市夜景旅游线路。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县旅游文化,开发研制具有地方特色、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切实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工作,全县有条件的企业,也可根据企业特色,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在旅游品发展上做文章;挖掘饮食文化,推出*县风味小吃宴,建设“旅游文化一条街”、“饮食一条街”,形成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宣传我县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通过增加旅游购物收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我县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

    (三)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效益农业是现代产业本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抓好农业生产,努力实现农业大增效,农民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应按照 “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着力建立“三区一带一中心”的农业产业格局,全力打造5个科技园区,强势推进十大基地建设。“三区一带一中心”:即北塬农业综合区和南塬粮畜综合生产区、山坡柿草综合生产区。北塬农业综合区包括北极和新民两大塬区,重点发展粮食、优质苹果、烟叶、中药材、农产品加工;南塬粮畜生产区包括南部塬区和龙高、香庙塬区,重点发展粮油、养殖、优质苹果、优质小杂粮、食用菌;山坡柿草综合产业区,主要包括泾河、水帘河、太峪河、四郎河、红岩河流域的山坡村庄,重点发展柿子、核桃、大枣、鲜杂果、牧草。“一带”即川道设施农业生产带。包括泾河、红岩河和太峪河川道,重点发展大棚礼品西瓜、蔬菜、晋枣和酥梨、柿子。“一中心”即以县城城区、城区周边村、产业园区和各乡镇为中心,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庄园经济、农家乐和设施农业。

    “五个科技园区”。一是设施农业园区。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实现泾河川道设施大棚全覆盖。二是大棚蘑菇生产园区。以龙高塬区大棚蘑菇生产为重点,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益。三是优质烤烟生产园区。以永乐塬区优质烤烟生产为重点,推进现代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园区。以底店、水口塬区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为重点,配套推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五是川道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以小章镇哈家店、炭店乡林家堡、虎家湾七星台、太峪河川道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庄园经济、观光农业。同时,狠抓园区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示范效果,真正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全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

    “十大基地建设”。一是建设38万亩优质水果(其中苹果32万亩,梨6万亩)生产基地,优果率达到85%,早、中熟品种发展到25%,加工型品种达到15%;二是建设20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其中:柿子发展到13万亩,大枣发展到2.5万亩,核桃发展到4.5万亩;三是建设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即以韩家乡、底店乡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和以香庙乡、南塬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双低”(低硫甙、低芥酸)油菜基地;四是以泾河川道沿线为重点,建设1万亩设施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五是以新民镇、龙高镇为重点,建设100万只家兔生产基地;六是以韩家乡为重点,建设1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七是建设城关、龙高、炭店、底店4个乡镇农家乐示范基地;八是建设永乐、香庙、龙高3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九是以车家庄乡为重点,建设1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十是以永乐、城关为重点,建设1万亩绿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生产基地。

    第四篇: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后,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悄然涌动: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

    此时此刻,中国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关系到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也关系到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在现代化路途上能否取得新的成就。

    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酝酿,在这场变革中,浙江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与低:做精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和传统产业一起,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传统企业需要全面转型,而转型就是要通过创新技术、管理和体制来实现。”

    浙江的民营企业众多,但大部分处于“低、小、散”的状态,经不起大风大浪冲击。

    所以,转型升级,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应该根据省情,根据我省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把传统制造业转成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第一条是企业微笑,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两端一翘,企业微笑;第二条是产品微笑,提升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两端一翘,产品微笑。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的重点是上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第二步有了两条微笑的产业就是先进制造业,要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双轮驱动双翼齐飞。与消费者同时同在同享。转型升级后的企业与产业应该分不清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总是把制造、服务、信息都能融在一块儿了。

    第一个途径就是提升制造水平,国际一流的制造装备,快速响应市场的制造模式,工艺流程的改进

    第二个途径就是提升研发水平,这是我们浙江企业的软肋。很多企业装备上来以后,但是研发一直跟不上,产品还是难以做到高端,所以号称是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第三个途径就是提升营销水平,核心是品牌的打造,这是最难的环节,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传统产业升级需要‘龙头效应’,需要在品牌、研发、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模式,实现自主品牌的跨越式发展。”长期在纺织服装行业摸爬滚打的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说,“随着产业调整进程加快,中国纺织业必将迎来吐故纳新、大浪淘沙的5年。我们将坚持以价值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不断挖掘、提升传统产业新价值。”

    赵林中代表坚定地说。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整合,加快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让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在行业里,龙头企业以其品牌、资本、销售渠道、整合中小企业,组成“小巨人”企业或是企业集团。对于各个企业来说,也是优势互补。

    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走向联合,主动“”,成为企业集团的组成部分,甘做大企业的配套,也能使资本、产能充分发挥。事实上,民营企业的整合,在我省已经有了自发整合的先例。在民营企业整合上,正泰集团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乐清是低压电器企业集中的地区,正泰和3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进行整合,开始是松散的加盟形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后来进行资产评估,30多家企业入股正泰,实现产权整合,从一个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成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民企整合,就像原来大家都各开一辆小汽车,而联合起来,就成了大家一起努力开好一列火车,汽车开得再快,也比不上高铁的速度。

    所以,走向联合,是民营企业转型路上,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企业已经遵循市场规律自发做了,现在,政府更要在未来的经济产业规划中,要顺应这种时势,引导中小企业去进行整合。

    “从国家到地方,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全国政协委员、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说,各地投资热情高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各种资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

    胡成中委员认为,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警惕投资一拥而上所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同时,明确各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阶段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做好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类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及时制止无序扩张,为部分盲目发展的产业、行业“退烧”。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作为资源小省浙江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吕祖善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矛盾,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符合浙江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对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来说,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

    浙江目前已经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去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占GDP的比重达到43.2%,浙江省提出到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

    要实现这一目标,吕祖善认为,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消费结构升级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走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路子,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企业。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构筑一批服务业发展重要平台。大力建设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创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大与小:建设四大平台,扶持中小企业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从何而来?在浙江,一张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已清晰勾勒出来:要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平台”,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府秘书长王仁洲认为,要大力搞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形成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还要继续发挥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力量,推动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力量。

    “在四大平台建设上,建议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集中资源和技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财经委主任丁耀民建议,在政府层面,要精细规划,整合资源,注重将已研发的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同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给予扶持,还要清除各种不必要的门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引导企业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呵护他们茁壮成长。

    陆与海:做强陆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此前,国务院已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舟山来说,是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代表、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认为,要借鉴学习世界先进沿海、海岛城市的发展经验,做好规划布局,重视产业培育,特别是港口物流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依托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导船舶企业做大做强海洋工程产业等,使舟山成为我国科学管理、开发和保护海岛海洋、促进海岛地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新认为,发展海洋经济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经济繁荣,还会拉动陆域经济发展。“希望我省进一步做深、做强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支持山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24年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排在第四位,但资源和陆域小省的约束使传统产业上升空间有限,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跳出有限的陆域空间,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我国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辽阔,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海洋经济在我国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空间很大。山东、广东、浙江是国内经济发达省份,海洋经济的延伸将对我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浙江早在1993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此次《规划》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定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

    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落后于广东和山东,需要通过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走上

    一条大开大合的转型升级之路。浙江计划到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油气、港口、海水养殖等资源,舟山群岛正在发展渔业和旅游业,有很多岛屿可以开发利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还不成熟,需要全盘规划。”肖金成对记者说。

    浙江目前完成以“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宁波—舟山港是全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组合港,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港口优势,浙江将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基地、国际集装箱物流基地,同时配套发展新型临港工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加强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在产业布局上,浙江“两翼齐飞”,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近岸海域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近带海域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同时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与此同时,浙江将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整体产业层次。目前正在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包括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核电设备、港口机械等,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和海洋勘探开发领域形成规模,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据悉,浙江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在温州、台州进行改革试点,清理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海洋开发的政策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之前一直被国有企业垄断的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石化工业以及海岸线、滩涂、小岛、海域等海洋空间资源的集中连片开发。

    内与外: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外贸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国际上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海外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全国人大代表、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庄启传说,只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并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代表、委员们表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需不足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企业必须痛下决心,实现经济转型,使过多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经济。

    “我国内需市场庞大,但日益高昂的物价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到境外购物。”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建议,对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降低关税,加大进口,将境外购买力转化为国内消费,让百姓购物更方便、更实惠。,就是实现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向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并举的转化,进而使出口

    导向产业和进口替代产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所谓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进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政府和企业是推进转型升级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从根本上说,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离开了这一微观基础,产业转型升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产业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主要是创造、提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或环境。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就浙江的情况而言,应对当前的挑战,确保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还是激发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动力。

    第五篇: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招商思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山东东营经济开发区转变招商思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3日被点击:137 次

    今年9月份,香港客商准备投资2.2亿元在东营经济开发区投资一个工业铝锭项目,但被拒绝;随后,一客商准备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二甲醚、10万吨气分、3万吨MTBE 项目,又被拒绝„„仅9月份,东营经济开发区就将4个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这些项目虽然见效快、效益高,但环评不过关,也不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所以被拒绝进区。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新定位,东营经济开发区积极转变招商思路,抛弃过去“拾到篮子里都是菜”的传统观念,坚持以质取胜,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项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发展质量。

    在高新技术项目方面,开发区坚持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委托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制定了半导体、微电子产业招商方案,为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提供指导。委托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规划了8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包括软件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先进制造业示范园和配套社区等,主要发展综合类电子产业、光电产业、新型材料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取得重大突破。经过6个月的谈判,总投资4亿元的泰克拓普LED芯片生产及应用项目成功签约。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主要建设太阳能芯片、LED封装和LED路灯组装项目;二期主要建设LED芯片项目。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前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将于2024年建成投产。另有LED发光部分生产项目和LED芯片项目正在洽谈运作中。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开发区努力推动石油装备制造业做大作强。成立了公司化运作的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石油装备研发制造企业进驻,帮助现有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国内资源整合。今年新引进威玛石油机械项目、佛思特钻杆项目、高原海泰机械制造项目、山东鸿基机械科技项目等石油装备制造业项目4个,项目总投资7.4亿元。目前,开发区内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达到13家,高原石油装备有限公司、胜鑫防腐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迅速膨胀,预计到2024年,区内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可达到30家以上,产值可达150亿元以上。

    同时,开发区立足本地产业优势,重点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专门从事清洁能源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总投资1300万美元的德国恩德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一期已全部建成投产,今年预计生产叶片300片,实现产值1.8

    亿元。根据投资计划,恩德公司将追加投资1300万美元,建设二、三期工程,最终达到年产900片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生产能力。同时,随着恩德风电设备制造项目的成功入驻,一批相关配套项目纷纷跟进。目前,总投资1000万欧元的德国Saertex公司玻璃纤维布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山东中凯风机塔筒项目等即将开工建设,开发区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已逐步形成。

    工作中,东营经济开发区牢固树立“开发无限、服务永远”的服务理念,从项目洽谈到立项、环评、规划建设、水电协调等环节,全程无偿为企业跟踪服务。对于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分包,组建专门工作班子,重点攻关,确保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在谈项目成功签约。同时,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形成“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东营经济开发区挑剔的目光不但没有吓跑投资者,良好的投资环境反而吸引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开发区。今年以来,东营经济开发区新引进项目28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46.7亿元。

    ——东营经济开发区 邢伟——



    推荐阅读: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站推荐)
    中考作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产业化
    交通与经济调查报告
    如何办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

    相关文章:

    上一篇:民生工程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