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述职报告 合同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蒙蒙 时间:2024-05-21 23:43:01

    第一篇:《牧童》音乐教学反思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2篇1

    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儿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优美,在节奏方面有一个特点是“切分节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我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游戏练习。但练习完以后,在学生唱歌曲的旋律时,事与愿违,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第二小节是切分音,学生要么一二小节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没有切分音,与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径庭。学生学的很困难。但是在整句合起来的时候还是错了。这是二声部的歌曲,教师用书上是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而我却压缩在一节课中完成,同学们学得有些吃力。

    课后,有的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这首歌好听是好听,但是很难学。”唉!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呢?于是我静静地思考,后来在上其他班这首歌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听唱两三遍,然后再弹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地唱了出来,当我再弹第三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伴随着琴声唱出来。那个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节奏居然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也充满欣喜的表情。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吧!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2篇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习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 教学重难点】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习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2)查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二、学习古诗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 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 优美 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 惬意)

    猜测:卧(舒适 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三、拓展练笔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教学反思

    1.逐句教诵既费时又切割了古诗的整体美。

    2.古诗教学重点应落脚到意境上,而不是写法上。

    3.一课一得。教者应该有时间观念。微型课要在前12分钟突破重难点。

    4.教学设计要有时间节点的划分。

    5.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应有主次之分。

    6.失败只是暂时的!

    第二篇:《牧童》音乐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童》音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1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试讲了一年级音乐课《牧童谣》。本课题主要围绕着音体美组的活动主题“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开展教学。说到“高效”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能达到“有效”是我们需要完成的第一要务。

    结合本组的主题和课标的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为理念,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如“师生编创歌曲演唱活动,讲故事演奏活动,纸杯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活动中内化孩子的对音乐的体验能力和感知能力,再创造能力,和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我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当然有了恰当的引导过程和讲解过程,孩子们就会在良好的氛围中努力学习音乐,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体验音乐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老师的体会和学生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孩子们的感受再启发,启迪,不能用老师的感受去说明给学生,而是老师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音乐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本节课,注重活动的创设,方法的引导,这也是我的理念之一。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同时也学会了表现音乐。

    通过一系列的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重难点处,如:教学目标和重点之一:引导孩子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来演唱。通过教师范唱,模唱,用动作表演唱,创编唱等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的了声音的演唱方法,握了正确的演唱情绪,唱起来孩子们也能表现的特别优秀。又如,教学目标和难点之二:培养创编能力,合奏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编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创编欲望,看着孩子们编创的歌曲,真是为他们高兴,再通过讲故事演奏,纸杯游戏来培养孩子们对乐器的演奏能力,同时在演奏中体会节奏和节拍,培养了孩子们的韵律感。

    结合薛主任和李主任的点评,本节课也发现了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1、随律动走进教室环节,孩子没有以前活泼,可能孩子们对新换的曲子不熟,我想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们会在不同的音乐中提高节奏感,以后加强孩子们的练习。

    2、时间安排问题上稍稍长了些,可以在某个环节节省下时间,如:“创意之星”的奖状颁发,需要用语言去说明一下就行,起到鼓励作用就可以。

    3、讲故事环节再精彩些,形象些,效果会更好!

    明天下午还有一节公开课,期待孩子们在明天的音乐课堂上快乐的学习和成长,也期待各位领导和老师提过宝贵的意见。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2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3

    背景: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促进我们的音乐课程进行必须的改革,但课改之事,无本可套。作为一线教师,如何适应新一轮的课改,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那就要改变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要师生共同合作、参与、体验音乐活动。让学生达到体验美、享受美、综合美、表现美,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描述:

    [片断一]:巧妙发声,解决难点,引出牧童

    1、牧羊人的歌声引出衬词唱法:

    你听,牧羊人唱起了歌儿在召唤羊啰!(师边范唱边用手势表演)

    4/43233—|3231—|123352—|32166—|

    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

    ①比较音高:你们觉得四句唤羊声一样高吗?

    ②再听牧羊人用琴唱,用手势划旋律线区分音高。

    ③学生当牧羊人来听琴唱:(师)你们也来当牧羊人召唤羊儿吧。

    ④学生分角色分组唱。

    2、结合羊叫声来发声。

    师:牧羊人在唤羊,那羊会干什么呢?怎样叫?(咩咩咩—)

    3、唤羊声和羊叫声结合唱(牧羊人唱一句,羊儿唱一句)4/4

    3233—|333—|3231—|111—|123352—|

    (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

    |222—|32166—|666—||

    (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

    4、师生合作,生生分角色,分小组合作。

    5、个别生上台来合作,引出牧童(把上台来的小朋友戴上草帽,挥起羊鞭,召唤羊儿们)。

    [评析: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力。分角色演小羊和牧童,学会了与人交流,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教师引导得轻松愉快,学生也投入到音乐故事之中,使音乐课充满了生命活力。在平等`交往之中,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也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自愿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片断二]:利用创编,认识牧童,解决难点

    1、师谈话:小牧童们,你们想把小羊儿放到哪里去呀?(学生纷纷回答)

    2、用唱得形式问答:(先师生,再生生唱问)

    123352—|32166—|

    (问)你放羊儿啰上哪里?

    (答)我放羊儿啰上山坡。

    去草地。

    ……

    3、拓展:除了放羊,你喜欢放什么?(还是用唱问,学生自己来问答)

    (问)你放什么啰,去干嘛?

    (答)我放鸭子啰,去池塘。

    我放牛儿啰,去吃草

    ……

    [评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对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即兴式自由发挥的探究与创编活动,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参与、体验是通向学生创作灵感的大门,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全体参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创新来展现音乐美。歌曲难点在学生的创编兴趣之中顺利解决了。这样的教学也适合低段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片断三]利用贴画,描述情景,结合歌词教学

    1、听着优美抒情地《牧童》音乐,请学生描述小羊上山坡的情景。

    2、师总结小朋友的描述情景,用故事的形式边讲边放背景音乐。

    3、学生与师共同贴画,把描述的风景图贴出来。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白云下面有个小牧童赶着羊儿上山坡,绿绿的水,青青的草,羊儿羊儿啰,吃个饱,舒服极了。”)

    4、结合儿歌的形式,看着贴好的图,放着背景音乐轻念歌词。

    5、学生自编动作轻念歌词。

    [评析:“综合”是本次课改之中大力提倡的,音乐的学习原则不能依靠描述、讲授,必须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低年级学生记歌词是困难之事,以音乐为主线,这里以音乐为主线将美术贴画、儿歌、故事有机融合,既加深歌词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美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

    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条感知渠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认识、体验,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音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片断四]创设舞台,表现歌曲

    1、师谈话:让我们这群可爱的小羊也去草地上、山坡上享受一番吧。

    2、分工合作表演:有的扮演小羊戴上头饰,有的扮演小牧童挥着羊鞭,有的扮演“蓝天、白云、绿水、青草”把小朋友坐的积木凳自己动手搭成小山坡状。

    师旁白:蓝蓝的天飘着朵朵

    白云……

    3、音乐用快慢快的《牧童》音乐。

    [评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学生天生爱表演,让他们担任相应的角色,在铺着绿地毯的教室里,寻找青草地的足迹,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综合表现,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对两首不同速度、情绪的《牧童》有进一步的理解、体验,对牧童生活也有了整体认识。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全身心融入了这个故事情节中,享受到了美的愉悦,受到了情感陶冶。]

    案例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以“牧童放羊的行踪”为线索,采用快慢快不同《牧童》的音乐来贯串整个故事情节的。一开始“牧童赶着羊儿高高兴兴去山坡吃草”,用了欢快活泼捷克《牧童》,再是“羊儿在山坡吃草的各种形态”,用了优美抒情的江苏《牧童》,最后“羊儿吃饱了,高高兴兴离开山坡的情景”,又用了快《牧童》音乐。我是以审美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整堂课融入这个故事情节之中,把音乐与牧童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参与、体验、表演、综合、共同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来实现音乐活动,表达歌曲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在上课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语言不精,启发性不够;2、现代化信息技术掌握不够。

    讨论:

    1、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体现了?

    2、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结合的多还是少?

    3、利用创编解决难点可行吗?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4

    四年级学唱歌曲《牧童》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歌词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快乐的生活。在本课中,我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一、首先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当学生进行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用闭眼聆听美妙的旋律及富有儿童气息的动听的旁白,展开学生的想象力——音乐表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让学生把想象的美景说出来,孩子们聆听完音乐后想象的景物非常优美,还应用了许多的丰富词汇来形容美丽的风景。

    二、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节奏游戏:带有律动的练习节奏,感受牧童的悠闲。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并且启发学生:“你听到歌曲的是什么情绪?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三、学习合唱部分。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二部合唱,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如果不具备很高的音乐素质的`话,二声部很难施行。唱好这首歌曲,学生首先对歌曲的掌握和二拍子的节奏感要好。针对本课最主要的困难我觉得在我的这节课中完成的还算可以。我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唱成这样也算不错,他们最缺的还是多练习。

    四、存在的不足。本节课的设计容量过大,虽然设计的内容及形式很丰富但是却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分析及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另外,对学生声音的关注不够,忽略了孩子声音的控制训练,在今后的课中我将注意这些问题,更多的关注孩子声音的训练,并注重音乐课上音乐元素的感悟。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5

    歌曲《牧童》为二声部合唱作品,通过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将初步体会合唱这种演唱形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分析中,教师将音准和在合唱层次中较难的低声部作为重点练习对象,并通过听辨、手势图、旋律线等多种方式解决低声部易出现的音准及旋律走向问题。

    首先,采用听辨低声部一旋律的方式作为导入,首先通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设计按点,从而检测并巩固切分节奏特点。通过反馈的信息,老师了解了四年级一班同学对切分节奏有所掌握,并能够准确演唱音阶的下行。当出示此句的高声部时,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旋律线和手势的方式,提示学生注意音准及旋律的走向,在分声部时,两个声部声音较均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合唱中和声的音色,教学中还借助口风琴辅助,由两名同学合奏高低声部,其他学生训练听觉感知能力,聆听自己的高声部或低声部。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由于考虑学生的先入为主,在学唱歌谱环节首先将低声部引入并学习,这样能较稳定低声部的音准,这其中的变化音为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看、听、唱,记住了升记号的作用和演唱时注意向上半个音的音准。

    在二声部学唱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口风琴辅助教学,学生完整聆听两名同学的二声部演奏,发现高低声部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关系,从而能简化学唱的难度,如第一乐句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不相同的关系,这样低声部同学能注意自己的声部。

    由于本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到课堂中,较多的关注了低声部,所以造成低声部演唱较好,但高声部有些单薄且声音不够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找到了问题,但没有做较有针对性和幅度较大的单独连唱,所以在最后歌曲合唱中,高声部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听觉能力,从而掌握学生的演唱音色、音准、和声等情况,并能做到找到问题及时训练,使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自信的演唱,并喜欢音乐课。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⑴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⑵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⑶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⑷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⑸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寓教于乐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⑴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⑵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⑶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⑷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⑸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⑹小组进行演唱。

    ⑺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⑻生:“太棒了!”

    教学反思:

    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

    本首歌曲,在教师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使我不得不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课堂场面异常火爆、热烈,几近失控。不过,幸好有老师课前准备的小粘贴作为奖励使这节课圆满地完成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种“热烈”进行到底,让他们真正的成为

    音乐课堂上的小主人,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小天使。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7

    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儿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优美,在节奏方面有一个特点是“切分节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我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游戏练习。但练习完以后,在学生唱歌曲的旋律时,事与愿违,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第二小节是切分音,学生要么一二小节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没有切分音,与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径庭。学生学的很困难。但是在整句合起来的时候还是错了。这是二声部的歌曲,教师用书上是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而我却压缩在一节课中完成,同学们学得有些吃力。

    课后,有的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这首歌好听是好听,但是很难学。”唉!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呢?于是我静静地思考,后来在上其他班这首歌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听唱两三遍,然后再弹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地唱了出来,当我再弹第三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伴随着琴声唱出来。那个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节奏居然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也充满欣喜的表情。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吧!

    第三篇: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教学反思

    吴运生

    四年级唱歌教学《牧童》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歌词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快乐的生活。在本课中,我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节奏游戏:带有律动的练习节奏,感受牧童的悠闲。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并且启发学生:“你听到歌曲的是什么情绪?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在“寻找切分节奏中”,首先让学生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让学生明白切分节奏就是改变重音的节奏,常用于强调某几个音。给人以一种独特而摇摆的感觉,常用于幽默、诙谐和带领学生学习合唱,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二部合唱,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如果不具备很高的音乐素质的话,二声部很难施行.唱好合唱的两个关键:第一,是学生的听觉要既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部也能听到另一个声部的歌声,另一个关键是教师要有准确的动作提示,让第二声部进入,当然学生也要知道在何处进入。并且,唱好本歌曲,学生首先对歌曲的掌握和二拍子的节奏感要好。针对本课最主要的困难我觉得在我的这节课中完成的还算可以。我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唱成这样也算不错,他们最缺的还是练习练习多练习,再多唱几遍就会好了,这节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二部合唱的实践训练,在认知上并未要求,所以先给他们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实践就可以了,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好起来的。

    第四篇:《牧童》教学反思

    音乐课《牧童》教学反思

    银州区第十小学安春颖

    《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本首歌曲,在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这个环节达到高潮,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中,还有诸多不足,例如: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不到位。由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而自制能力弱,因此教学中应多注意动静结合,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而我在设计表演环节时,因担心学生会出现“乱”的场面,所以刚开始就草草的收场了,未能从学生中发现一些及时生成的资源,也忽视了部分特长生出色表现。该环节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容、张扬个性、乐于创造的教学环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投入上音乐课。

    第五篇:《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教学反思(15篇)

    《牧童》教学反思1

    音乐欣赏一直是比较难上的课型,怎样使这样的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课的宗旨。

    《牧童短笛》——是音乐第七册第五课的欣赏曲目,该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

    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1、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加进任课老师和音乐大师的合影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增进要了解大师的欲望,更有亲近感。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2

    教学《牧童》以讲故事作为课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有介绍了股市的背景。

    录音范读古诗,营造学生体味古诗的大意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接着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后说感受。

    第二环节的设计,教师把主动完全交给学生:先个体学习自悟 ,再分组互学,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自学结果,使学生个个都参与学习,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想象牧童晚归休憩的情景,想象诗句展现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一箭双雕:

    (1)通过类比想象,让学生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 互相学习”的训练。

    总之,有了学生的自主权,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才能充分的显现出来。从本节教学设计不难看出,学生自学是课堂主旋律:自读,自语古诗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意思;分组交流学习收获;全班反馈自学结果等,学生课堂上有时间动口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写,自主学习空间大,时间充裕。

    《牧童》教学反思3

    四年级学唱歌曲《牧童》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歌词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快乐的生活。在本课中,我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一、首先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当学生进行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用闭眼聆听美妙的旋律及富有儿童气息的动听的旁白,展开学生的想象力——音乐表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让学生把想象的美景说出来,孩子们聆听完音乐后想象的景物非常优美,还应用了许多的丰富词汇来形容美丽的风景。

    二、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节奏游戏:带有律动的练习节奏,感受牧童的悠闲。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并且启发学生:“你听到歌曲的是什么情绪?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三、学习合唱部分。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二部合唱,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如果不具备很高的音乐素质的话,二声部很难施行。唱好这首歌曲,学生首先对歌曲的掌握和二拍子的节奏感要好。针对本课最主要的困难我觉得在我的这节课中完成的还算可以。我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唱成这样也算不错,他们最缺的还是多练习。

    四、存在的不足。本节课的设计容量过大,虽然设计的内容及形式很丰富但是却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分析及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另外,对学生声音的关注不够,忽略了孩子声音的控制训练,在今后的课中我将注意这些问题,更多的关注孩子声音的训练,并注重音乐课上音乐元素的感悟。

    《牧童》教学反思4

    音乐欣赏一直是比较难上的型,怎样使这样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的宗旨。

    《牧童短笛》——是音乐第七册第五的欣赏曲目,该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

    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fsir)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1、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加进任老师和音乐大师的合影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增进要了解大师的欲望,更有亲近感。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5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些热情的小词语已经等不及要见你们了,想不想认识他们?

    1、[出示词语](请三位,每人读一排。——齐读词语。)

    2、师:这三个淘气的词语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敢)戴嵩、称赞、购买。

    师:好样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来介绍一下这位大画家吗?谁能把三个词都用上? 生说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位大画家和一位牧童的故事。板书:画家和牧童(“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

    师: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把“画家”二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二字写得特别小呢?

    生:画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

    师:是呀,他们年龄不同。

    生:画家是非常有名的,而牧童只是个普通的放牛小孩。

    师:他们身份不同。

    生:、、、、、、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可就是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却做了一回小牧童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5自然段(生读课文)

    2、师:读完了吗?那读出了哪段是写戴嵩正在作画?

    [示句图:戴嵩现场作画图]此时,戴嵩正在画《斗牛图》,只见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看到这情景你想说什么?

    生:戴嵩真不愧是著名的画家。

    师:能你的这种感受送进去,读!

    生:戴嵩画得好快呀!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一会儿”重读了,你怎么想到要把它重读了?(生说)

    生:戴嵩真厉害啊!

    师:我听出来了,戴嵩真是一位能干、多才多艺的画家啊!好,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一起读!(齐读)

    3、师:!这幅《斗牛图》很快完成了,围观的人对这幅画是(纷纷夸赞)。现场谁愿意来夸夸它?[活动:扮围观的群众夸这幅画]

    [示句子:“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这位商人,你来夸一夸

    生:……

    师:不错。这位大商人,你请!

    生:……(生边读边竖起了大拇指)

    师:果真是绝妙之作啊!(边说也边竖起大拇指)现场有教书先生吗?这位教书先生你来夸一夸吧!

    [示句子:“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生:……

    师:现场还有很多尊贵的客人,还有谁想对戴嵩的画夸赞一番呢?

    生:、、、

    师:你对这画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你和教书先生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谁有特别一点的夸奖之词吗?这位你请!

    生:画得太妙了,画得太妙了,不愧是著名的大画家啊!

    师:果然与众不同!这位你来!

    生:画得太好了,简直栩栩如生啊!

    师:你有何高见?

    生:这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啊,画得实在太像了!

    师: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

    《牧童》教学反思6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7

    《牧童》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歌词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快乐的生活。在本课中,我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节奏游戏:带有律动的练习节奏,感受牧童的悠闲。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并且启发学生:“你听到歌曲的是什么情绪?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在“寻找切分节奏中”,首先让学生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让学生明白切分节奏就是改变重音的节奏,常用于强调某几个音。给人以一种独特而摇摆的感觉,常用于幽默、诙谐和带领学生学习合唱,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二部合唱,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如果不具备很高的音乐素质的话,二声部很难施行.唱好合唱的两个关键:第一,是学生的听觉要既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部也能听到另一个声部的歌声,另一个关键是教师要有准确的动作提示,让第二声部进入,当然学生也要知道在何处进入。并且,唱好本歌曲,学生首先对歌曲的掌

    握和二拍子的节奏感要好。针对本课最主要的困难我觉得在我的这节课中完成的还算可以。我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唱成这样也算不错,他们最缺的还是练习练习多练习,再多唱几遍就会好了,这节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二部合唱的实践训练,在认知上并未要求,所以先给他们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实践就可以了,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好起来的。

    《牧童》教学反思8

    课后反思:

    “语文”是什么?它在语文课程中的意思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但是,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曾一度走入误区,有时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有时又把语文上成美术课,音乐课。课后我们认真的反思一下,热闹过后,我们又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学生又收获了一些什么呢?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崔老师的这三个“教语文”,我仔细地揣摹,认真的思考,细细地咀嚼。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

    一、阅读识字,理解语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不是“孤军奋战”。在阅读中识字,能够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在识字中阅读,能增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目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理解融为一体。比如,“和蔼”“呆”“惭愧”等字词的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引出“呆”字,然后通过“呆”是会意字的特点,理解“呆”的意思,做一做此时围观人的表情,体会围观人此时的心情,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牧童的勇敢。教师通过做两种不同的表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蔼”的意思。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习的可贵品质。这样教学,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识字教学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二、模仿练习,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例子,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通过说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三、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结合文字进行大胆地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如,在教学中,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样一句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一生说:“我好像看到戴嵩在那里认真的画画。”另一生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生动的‘斗牛图’”。还有学生说:“我感觉到戴嵩画画的技术很好,画得很快。”还有一个镜头: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这时,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开了语言的闸门。有的说:“哎呀,你真不愧为大画家啊,实在是画得太像了!”有的说:“画得太神了,这两头牛就像要从画里跳出来了一样。”当读到“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时,我引导学生:“这时,假如你就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学生说:“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有的学生说:“你这小毛孩,知道什么呀?别胡说!”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入情入境,同时,也发展了语言。

    四、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深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惭愧”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在教学的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对谁说点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还有的说:“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想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再如,课末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我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

    《牧童》教学反思9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在班级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了古诗——《牧童》。《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悠扬的笛声、生动的画面入手,走进《牧童》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组牧童生活图景,并配以欢快的笛声,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多音字“铺”、生字“蓑”。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师生合作读出诗的节奏。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主要抓住“铺”、“弄”、“卧”鼓励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因此,在此环节,通过让孩子看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给学生营造出了很好的读诗氛围,学生参与读诗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将诗读成画,由画悟情,动情诵读的效果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诗中意象进行更有机的组合,使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完整的画面?如何打造更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学习再上一个层次……我将在深思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寻求前进的道路。

    《牧童》教学反思10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教完本课后,我静心反思,感觉本节课是成功与失败并存,困惑与忧思同在。

    一、教学重点突破得比较到位,难点的突破稍欠火候。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和感悟。

    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我把它定位在体验画家戴嵩的著名上。为了引导学生直接转入正题,在导入部分,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画家的著名。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的前4个自然段,寻找能体现画家著名的句子或词语,学生很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答案。然后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画家的著名。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领他们入情入境。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我特地创设了三个情景。一是在品味商人和教书先生对画家的称赞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你会怎么夸奖画家戴嵩呢?假如我就是画家戴嵩,请你夸一夸我的画,好吗?要夸得不一样,我很愿意听到不一样的赞扬声。(生夸赞,师相机点评:谢谢你的夸奖!谢谢你的鼓励!你真会夸奖人!你说的话我爱听!你说得我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多数同学不仅能入情入境,而且还学会怎么夸奖别人。二是当牧童发出“画错了,画错了”这一刺耳的声音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场人的表情并展开想像:那些呆住了的人会怎么想?画家戴嵩会怎么想?如果老师在场会怎么想?这时,学生想像的野马在奔腾,不少人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既较深刻地理解了画家的著名,也为下文感悟画家的优秀品质做好了准备。三是师进行情景表演,学生观看并练习说话。当戴嵩听了牧童的话后,他会怎么做?我又当了一回戴嵩,表演了如下动作:走到桌边,铺开画纸,拿起画笔,胸有成竹地做画,学生看后,我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只见戴嵩……一会儿……一会儿……这一情景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活用了课文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3、在引领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真正的戴嵩是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大家读一读余下的内容。你从戴嵩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从哪些词上体会出来的?”讲课时,我光盯着“你从戴嵩说的第一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了,忽略了对戴嵩另一句话的重视,而戴嵩的惭愧、道谢与拱手动作的描写也是能充分说明戴嵩虚心的重要证据。因此,学生说了半天,提不到我想要的点子上,学生虽然也能从“很愿意、请、和蔼”这些重点词上体会到画家的真诚、礼貌与虚心,但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我总觉得这个地方处理得不很妥当。

    二、细节上关注不够,教师的过渡语方面应注意衍接和锤炼。

    1、教师的用语随意性太强,需加以锤炼,宁少勿烂。

    2、各环节过渡语的设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的过渡语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将学生非常迅速地从一个情境引到另一个情境,而且,还起到转移并专注学生注意力作用。学生能否非常投入地解决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与过渡语的恰当与否息息相关。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纷纷夸赞完戴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正当戴嵩被大家夸得心花怒放,有点欣欣然、飘飘然、晕晕乎乎、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时,一个刺耳的、与众不同的声音传了过来。“画错了,画错了!”(指导学生读出刺耳、读出炸雷一般的感觉来)这是本节课中我设计得最为满意的一个过渡语。它不仅引领学生由纷纷夸赞的热闹局面走向那个“石破天惊”的众人都呆住了的场面,还自然而然地指导他们对牧童的话进行了有滋有味的朗读。而在感悟戴嵩的品质时,我的渡语如果按王燕老师所说,“听了牧童的话,戴嵩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态度怎么样?”可能既节省一些时间,又使难点的突破变得简单。

    三、我的困惑与忧思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的两眼一直在关注着所有的学生,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我发现,课堂上,当我激情满腔地启发、诱导、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时,有一部分同学基本上没有举手的迹像,也没有与我做眼神的交流,好像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似的,多次努力,终未成行。段老师课后提醒我,这部分同学课堂上不发言,课后也这样吗?哪是啊?这些小家伙课后跟他的小伙伴们说得欢着哩!这应该还是教师的原因。怎样才能使这些沉默者乐于张开金口呢?这是我的困惑所在!我也聆听了老师们的意见,正在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牧童》教学反思11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动手改画)中感受语言、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

    3、4自然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牧童》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品读句子,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 我们继续上21课,生齐读课题。

    二、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

    (一)同学们,文中的第一句话就说:

    (PPT出示: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生齐读)为什么说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呢?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PPT示默读提示)

    板书:著名,进而引出画技高超

    (二)品“著名”,体现画技高超

    1、关联词“一……就……”,体会画技高超

    (1)我们先看第1自然段,有同学从这一段中找到相关句子吗?

    (生读句子,PPT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里有关联词——“一……就……,关联词有什么作用?

    齐读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小练笔:用“一……就……”造句(指名说)

    2、通过句式“一会儿……一会儿……”体现戴嵩作画本领高超。

    (1)师:戴嵩的画技高超还体现在哪里呢?请在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生答后PPT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2)理解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这句话中有不懂的词吗?(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生提问就请生解答,接着PPT出示两幅图,让学生区分)

    指导朗读: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画画速度快、熟练)你能读出很快来吗?(生读)

    师:是的。这位画家画技娴熟,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3)小练笔:请用“一会儿……一会儿……”写一个句子,写到98页的读读写写上。一分钟后请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感受戴嵩的著名。

    (PPT示第一、二自然段,齐读)

    3、纷纷夸赞----戴嵩的著名

    (1)师:同学们,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人们是怎样称赞的。自己来读一读。

    生汇报后(指名读)

    师:(重点指导出学生夸赞的语气。)

    师:戴嵩画画不仅速度快,而且画得像,称他是著名的画家,的确是名不虚传呀!那么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你觉得还有谁会称赞?

    师:是啊,有这么多人都在称赞戴嵩的画,所以书上说是——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板书:纷纷夸赞)

    (2)积累词语:夸赞,称赞,赞扬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读得句子当中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呢,发现了吗?看!你发现了,说一说。

    三、5-6自然段,抓重点词,体会牧童和戴嵩的品质

    (一)通过“炸雷、挤、喊“词体现牧童勇敢

    1、师:戴嵩画的画可真棒,正在大家纷纷夸赞之时,一位牧童挤进来大声喊?他喊了些什么?

    (出示PPT:“画错啦、画错啦!……”)

    指名读(大声,引导抓住重点词朗读,体会品质)

    (请齐读这句话“画错啦,画错啦!……”,重点词颜色变红))

    2、小拓展:当牧童说“画错了”的时候,围观的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二)通过“和蔼、很愿意” 、“惭愧,连连拱手”体会画家虚心

    1、师:这个牧童竟然说戴嵩画错了,可见他是个……?听到这句话,戴嵩有没有生气?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从他的话和动作中,你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虚心、认真、谦虚。从“和蔼、很愿意”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朗读,体会情感)

    (PPT出示戴嵩的话,“和蔼、很愿意”变红颜色)板书:虚心。

    2、师:戴嵩的虚心还表现在哪里?课文哪里有写?

    引导生从“惭愧,连连拱手”体会虚心,教学反思《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生汇报完后PPT出示句子,“惭愧,连连拱手”变红色)

    师:你们觉得戴嵩有名仅仅是因为画画的好么?还因为什么?

    (引导答案:不是,还因为他很谦虚。他有优秀的品质。)

    (三)体会牧童的善于观察

    1、师:这样一个大画家,他可真虚心。那么到底哪里画错了?

    你能指出来吗?牧童为什么知道戴嵩画错了呀?请小组讨论。(PPT示自学要求)

    (指名回答)

    2、出示斗牛图与赶牛蝇的图,让学生再次读并正确区分。

    (生讲完后板书:善于观察

    3、小结

    戴嵩知错就改,看他把《斗牛图》改成现在这样了,(PPT示图片)连乾隆皇帝都在上面题词了呢,这幅画和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四、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称赞谁?(生汇报)

    五、作业

    1、课后与同学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教学反思

    1、通过关键词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和虚心

    课文的第1-4自然段主要描写戴嵩的画技高超。通过引导学生从关词“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轻笔细描”、“浓墨涂抹”、等词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并且借助图片让学生理解“轻笔细描”、“浓墨涂抹”这两个词的意思,借助 生动画面,使学生易于理解。通过模仿围观人称赞的话语,让学生更加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同时也为牧童的勇敢指出错误的好品质做铺垫。在第5-6自然段的学习中,通过抓住“和蔼地”、“很愿意”、“请”、“连连手”、“惭愧”等词理解戴嵩的虚心,并且通过动作理解“连连拱手”一词。

    2、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用两幅图让学生区分理解哪一幅是斗牛图,哪一幅赶牛蝇图,图文结合更易于理解,同时也引出牧童善于观察的好品质。

    3、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中,两个教学目标都完成得较好,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够。例如在理解戴嵩的画家高超这一部分中已经花费了将近15分钟,这是超出我原先的预设,这也导致了在后面读的方面可能稍微减少了。而且在落实的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我虽然有设置了小组加分的环节,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没有很好地落实。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如果碰到学生冷场或者是回答的人数比较少时,我没有对学生采取激励之术,所以在整节课下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不高。在每一个句子的讲解完之后,我没有回归到教学目标的小总结,没有进一步巩固已教知识点。

    《牧童》教学反思13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重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任务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在上课前,我把课题板在黑板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情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接下来,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谦虚”。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谦虚的人?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同分享。同时,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下与此有关的名言或警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牧童》教学反思14

    二年级仍然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识字是学文的基础,但不能单独的割裂开来。本节课我设计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语言中完成句子训练,指导落实句子的朗读训练。

    在备课时,我认真的钻研教材,也看了一些赛课的课例,并且学习了一些精彩片段进行了试讲。但是在试讲过程中发现它不适合我们平日的教学。于是我再次进行了一些调整,今天我呈现了一个朴实的课例供大家探讨研究,力求使课堂易操作,能落实。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我对二年级识字教学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吃准目标,把握识字教学的重难点。

    (1)区分一类字、二类字的教学。

    识字教学以字词的学习为重点。课文中的一类字和二类字要加以区分。二类字只需要认,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认检查字音。只要学生会认即可,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再次进行学习。一类字的学习就注意从音形义三方面去考虑。扩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本节课我选了2个构词率教高的字“商”“购”让学生进行扩词训练。一是强化了读音,二是理解了意思。区分形近字,借助形旁理解识记,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2)根据课后题确立难点。

    本节课我联系课后练习题,确立了句子训练的重点,“一……就”“一会儿……一会儿”学习两个复句的说话训练。这两个复句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首先要在读懂的基础上,感受句子前后的关系。通过词语的理解、老师的范读、内容的理解等方式为学生练习说话搭建一个跳板。当学生说话有困难的时候,老师给予了提示,下课铃一响……;(操场上)……一会儿……一会儿,学生就显得容易多了。

    《牧童》教学反思15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而戴嵩虚心接受小牧童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阅读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激发积极思考。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的画,有衣服是他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中牛的形象的鲜活逼真。这样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是谁画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公——戴嵩,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根据学情引导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你知道这是一位怎样的画家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我还让在美术社团学习的学生起来表演怎样浓墨涂抹,怎样工笔细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并身临其境地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注意区分语气轻重,体会对戴嵩的崇拜之情。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然后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比较人物,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我让学生表演围观的人是怎样称赞戴嵩的画的,使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对戴嵩的崇拜。而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却出现了了让大家惊讶的一幕,我指名一名学生表演小牧童指出戴嵩画上的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对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3、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同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指导读好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出了各式各样的句子。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在小组里表演一下吧。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训练了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推荐阅读: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拟制标题的一些常用方法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专项复习冲刺卷(五):圆
    农忙季节、节假日及夜间稳定施工的措施
    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开展情况报告[优秀范文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