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租房合同 自我鉴定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里花开 时间:2024-06-19 01:46:4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县域跨越发展的关键和希望所在。对正宁而言,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抓高层次人才引进,抓实用人才培养,抓机制体制创新,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人才聚集。人才要引得进,留得住,关键是环境。要注重从创新政策、优化环境入手,着力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的浓郁氛围。要坚持“党管人才”。严格落实党管人才重要职责,树立符合市场经济的人才观念,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理清发展思路。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始终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与经济工作、民生工作、党建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务求做到年度有计划、长远有规划、阶段有目标。要结合人才工作现状,研究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推进计划,确立建设“六支队伍”(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促进“四个转变”(人才资源配置由单纯的提高数量向提高素质转变,人才培训由课堂教学向

    基地示范转变,人才引进由引才向引智转变,人才作用发挥由单一服务向有序组织转变)的人才工作思路,引导人才工作健康发展。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引进人才工作机制,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制定土地出让租赁制度、工资津贴福利制度,推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科技进步成果奖励制等制度,为人才在县域扎根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健全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先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重奖在各行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要强化服务管理。建立和实施人才“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柔性流动政策,畅通人才“绿色通道”。完善县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明确联系范围、内容、方式和工作要求,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在全县重点非公企业挂牌成立“企业人才工作联络站”,及时解决人才工作、生活等方面需求,为优秀人才提供舒适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让人才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突出人才培训,强化科技支撑。要坚持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不唯资历选拔人才,不论行业培训人才,遵循规律管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人才作用,推动县域跨越发展。要加强党政人才“强化式”培训,坚持理论武装与培训考察相结合,选派县级干部参加省、市调训,乡科级干部参加省、市党校培训,村干部参加市、县党校轮训;组织乡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取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菜单式”培训,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业务能力为目标,根据行业特点和业务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制定培训计划,采取自主选学、继续教育、学术讲座、岗位练兵、现场观摩和脱产进修等方式,积极开展培训工作。要加强产业从业人员“全员式”培训,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凭借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广泛开展实地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从业技术人员素质,力求做到一个产业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一个村庄有一批种养技术能手,一家一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式”培训,积极实施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依托就业服务中心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对外出务工人员重点进行劳动技能、法律常识、市场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努力提高社会就业率。

    三、创新机制体制,打造人才高地。科学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必须要有科学的政策机制作保障。要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政策机制,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按照“创新农业、兴旺一产,突破工业、壮大二产,开发旅游、活跃三产”的目标,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坚持地企、院地合作引人才,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先导,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在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现代农业、旅游服务、城市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整体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其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规模、改善结构,以人才的大开发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实现大突破。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按照社会发展需

    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人才培养,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教育培训实践基地,组织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学习,逐步形成梯队式人才队伍。开设“正宁大讲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办专题讲座,培训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科技带头人、科技明白人等开,着力形成长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要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列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和年度考核目标,每年用于人才的资金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与人社、科技、农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县财政每年列出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人才培训工程、人才开发引进和人才奖励等工作。同时,通过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加大人才经费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要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坚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不惜重金重奖人才,不惜位置用人才。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人才统计工作,加强对入库人才的跟踪、管理和调整,随时掌握人才的流动情况,对纳入各类人才库管理和技术人才,优先安排业务培训、专业进修、学术交流和技术攻关课题,并优先考虑晋级、升职;在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实行“发展党员优先、选配村组干部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优先、推荐评选和表彰各类先进优先、申报各类创业项目优先、享受科技服务优先”的“六优先”政策,有效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第二篇: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甘肃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2024年12月19日)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院地院企合作,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两年多来,兰州分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中科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按照“面向战略需求,构筑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创新,培育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五个平台”建设,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集成和综合全院有关科技力量,重点组织开展了与兰州、张掖、白银、定西、天水等地区和省交通厅及部分高校的合作,努力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为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主要工作进展

    兰州分院是中科院设在兰州联系中科院系统各研究所与甘肃、青海和内蒙古开展科技合作的组织协调机构。区域创新经济发展与院地合作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延伸和目标之一。多途径搭建合作平台,营造合作环境,促进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和研究所文化相融合,促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促进研究所科技、人才资源与社会优质要素相融合,促进院地合作与中科院有关研究所、高技术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相融合,是我们工作的指南。据不完全统计,中科院与甘肃省科技合作项目在2024形成销售收入80616万元、利税16022万元、社会效益36717万元,分别比2024增长52%、32%和109%。

    1、促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有色金属行业,近代物理所开发的炭素焙烧炉沥青烟气净化装置,在兰炭集团、兰州铝业、兰州连城铝业等企业安装运行后,焦油排放浓度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金川公司与兰州化物所合作开发的“镍高硫羰基化工艺技术”,已顺利完成300吨生产规模的小试、中试,正在研制5000吨的规模化生产装置,成功后将大大提高金川公司镍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在石油化工行业,兰州地质所和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合作完成了“甘肃陇东油田主要产层沉积微相与成藏规律研究”项目,根据研究成果给出的靶区,钻井110口,成功率96%。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与兰州化物所合作,年产2500吨高效柴油降凝剂工业装置项目已建成投产。在机电行业,甘肃长通电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研发资金700万元,与电工所合作研发高温超导电缆技术,已完成了列入国家“863”计划的10米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制工作,并计划于年内完成75米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发,为实现该项目的工业化创造技术条件。另外,在兰州市还合作实施了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兰州卷烟厂生产执行系统等项目。

    2、促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技支撑。由西北高原生物所培育的高原号春小麦品种,今年在兰州、白银、定西等地种植61.9万亩,与对照品种相比增产921.72万kg,增幅达5.8%~16.83%,增加农民收入1200多万元。组织有关研究所与定西市合作开展当归、黄芪GAP基地种植技术,以及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测定等科研工作,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和中药原料药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3、促进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试验示范研究”项目,致力于流域尺度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肃南试验区内干草产量提高20%,牲畜越冬死亡率降低

    50%,仔畜成活率提高10%,年人均增收300多元;临泽示范区单方节水产值提高42%,绿洲边缘防护林节水约20%左右,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1亿元。

    4、鼓励、支持研究所与“官、产、学、研”联合共建研发与技术平台。共建了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科技图书馆、甘肃省高性能网格计算中心、兰州市生态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等合作平台,促进了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加速了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5、鼓励、支持研究所与高等院校开展全方位合作。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共建了分子与原子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3个博士点,程国栋院士被聘为西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顾问、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与西北民族大学联合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

    6、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组织承担的“兰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战略研究”项目,提出了以三大区域创新理论为指导,分三个阶段推进建设,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和四个创新经济增长区,构筑五个有机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

    二、基本做法

    1、高层对话提升合作层次。2024年9月,中科院副院长杨柏龄率领十二个分院领导和专家考察了兰州市,并与常务副市长郝鹏共同主持召开了科技合作座谈会。此后,兰州市资助170万元,组织实施了9个合作项目,目前已初见成效。两年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省政府从2024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支持900万元。目前,产业园项目建设初具规模,已成为白银资源型城市吸纳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聚集的平台。

    2、着力建设精干、高效的院地合作团队。一方面,在全院首倡建设学习型组织,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院地合作工作的新特点。努力在实践中培养思想作风过硬、谙熟区域经济与科技结合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把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作为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准则,努力靠自身和团队的工作凝聚科技人员、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挥科技副职的宣传队、播种机和催化剂作用。科技副职依托中科院科技资源,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架起了院地合作的桥梁,促进了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譬如,挂职山丹县副县长的梁效荣,促成院地共建山丹冷凉灌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已形成年培育微型薯1000万粒以上,原种、良种4700万公斤,县内种植脱毒马铃薯5万多亩,在永昌、金昌、民乐等地辐射推广30万亩的生产能力,平均亩产达4000公斤,亩产值达800元以上,已成为该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并促进了张掖3000吨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建设。挂职兰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的王孝平,组织专家协助兰州市争取到国家清洁能源行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两个试点城市专项。挂职靖远县副县长的张园,牵线组建的靖远科靖绿宝冻干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蔬菜4000吨以上,生产冻干蔬菜300多吨,被认定为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挂职景泰县副县长的齐和水,组织专家完成了黄河石林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并以此争取到国家旅游国债资金1000万元。

    3、积极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两年来,省委召开了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座谈会,并对院地院企合作情况进行了督查,省政府与中科院续签了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为加强院地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中科院出台了《关于改革研究所评价体系的决定》,将院地合作和产业化的成效纳入了研究所评价体系。兰州分院与省政府有关部门、重点

    合作地区保持经常联系与沟通,及时交流情况,研究部署工作,保证了院地合作的可持续开展。

    三、体会与认识

    1、院地合作必须以地方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我们组织专家对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调研不够,缺乏对重大合作项目的顶层设计。地方科技等部门征集企业技术难题的工作不够深入,征集了一批单纯向政府伸手要钱的难题。相当一些企业的科技意识不强,基本上提不出科技需求。

    2、院地合作必须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客观上需要着重转移成熟度高的技术和产品。但中科院研究所成熟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多数科技成果不是产品,成果转让后还需一定投入。只有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才会大胆投入,培育前瞻性产品,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但目前恰恰缺乏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地方政府普遍渴望与中科院合作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但由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对院地合作的引导资金十分有限,地方政府接受中科院的技术、人才和成果转移的能力普遍较弱。

    3、院地合作必须以人为本。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院地合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有一批热心院地合作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中科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也是区域创新体系中一支重要的战略方面军,但我们也经常感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困惑。研究所的一部分科研人员重发表论文,轻与企业合作开展中试放大研究和产业化。同时,院地合作、区域创新尚未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院地合作在省、市科技部门的职能定位和人员编制中缺位。

    4、院地合作必须诚信为本。诚信是院地院企合作的基础。合作

    涉及到具体技术机密和直接商业利益,还涉及项目成功后双方经济利益分配等,如果没有诚信,不仅合作破裂,还会引起纠纷。近年来,院地合作中出现了一些讲诚信不够的现象。中科院个别科技人员在承担合作项目后,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不强,不能严格履行合同;有的研究所对履行合作协议态度不够积极。有的地方在合作项目申报科技奖励时,随意将与研究所共享的成果据为已有。一方面,我们应加强科研道德和诚信教育,严格履行合作承诺;另一方面,作为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重视科技与经济结合,重视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能把已签定的合作协议以及与中科院合作取得的一点成绩作为“花瓶”或摆设。

    四、展望与措施

    1、制定2024--2024年省院合作规划。从中科院优势和地方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方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拟定提出“兰州分院2024~2024年院地合作规划”。将工作重点由抓项目为主转为抓合作领域和人才培养为主,由抓院企合作为主转为抓优势学科与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或企业的合作为主。

    2、健全省院合作组织领导体系。按照省院合作协议的要求,省院合作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应召开一次会议,听取省院合作办公室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加强合作的措施。省院合作办公室制订工作计划,加强对重点合作领域和合作地区及企业工作的联系与协调。

    3、积极推动企业与研究所技术对接。我们将与省科技厅、重点地区合作征集一批优势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或配套技术需求,积极推动企业充分应用中科院产业化信息网,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研究所和企业相互考察对接,组织实施几个重点合作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篇: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末已经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赖之以好”。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影响越来越广。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的应用、机械化耕作等生产环节,都与科技密不可分,特别是以近年来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物联网、智慧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的不断创新。农业部对外公布,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在稳粮增收、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不仅能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有效地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对于改善不良的耕作制度,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改良土壤,防治沙化,以及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科技支撑。我县耕地资源少、森林覆盖率高、旅游资源丰富,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产品供给侧改革,需要不断更新农产品品种,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以满足人民日益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这就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河南的粮食生产洛阳不占主要,洛阳的粮食生产嵩县更不占主要。因此,我县农业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方新、特、奇等高效农产品,特别是林果业、中药材。同时,拉长产业链条,融合一二三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且适宜我县种植的中药材、林果业优良品种,攻克一批中药材、林果业生产关键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农业科技不断创新。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 技术和资源环境等科技创新,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三是能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开辟农业发展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

    上世纪末以前,我县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算健全,各乡镇均有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有农业技术人员,隶属于县农业局。2024年机构改革时,乡镇农技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由乡镇政府统一领导,原农业技术人员大都调整到其它岗位 工作,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站已不复存在。目前县一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有农三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种子管理站)、农试站(农业科学试验站)及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全县土壤肥料的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等职能;植保植检站主要承担植物保护、检疫及农药管理使用等职能;种子管理站主要承担新品种的引进、种子市场管理;农业科学试验站主要承担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为全县筛选适宜我县生长的新品种;农广校主要承担农民科技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共有技术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由于多年没有招收专业技术人员,现有人员存在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普遍老化,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按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要求,我县近两年在车村、大章、饭坡、闫庄、城关等五个乡镇建成了五个农业技术区域推广站,意在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但由于种种原因,人员没有配备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农业科学试验站利用自身拥有120亩试验地的优势始,终承担着国家、省、市试验任务,不断引进新品种示范,为推广适宜我县种植的小麦、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累计引进推广农业先进生产技术80多项次,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5亿多元,荣获国家、省、市、县科技进步奖40多项次,连续多年被省农科 院、县人民政府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我县农试站是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三十个重点县站之一,洛阳市唯一的省重点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但由于属事业差供单位,多年没有引进农业技术人员,知识严重老化,只懂小麦、玉米种植技术,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三、加快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

    县一级由于设备落后,资金、人员短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是短板,但我们在基层,有基地,离农民群众近,我们应扬长避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使现有的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县应加快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建设。尽快配备五个区域站的办公设备、仪器设备,配齐工作人员,使其尽快发挥作用,彻底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要以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目标,着眼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为农业 系统多引进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园艺(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人才,充实到二级机构和乡镇区域站,以推动全县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农业科学试验站为主,充分发挥现有农技推广机构职能作用,围绕我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带动、民生为本”四大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引进适合我县种植的中药材、林果业、花卉园艺新品种,辐射带动全县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及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技推广机构单位的经费支持,保证其机构运转费用和办公费用。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和办公条件。县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50万元,用于农技推广机构外出考察、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差旅费等费用,支持农技推广工作,促进我县农业科技不断创新。

    嵩县农业局 2024年6月11日

    第四篇:浅谈如何发挥女性半边天作用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勇于实践 创新思路 开创镇域经济新篇章

    ——浅谈如何发挥女性半边天作用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王 芳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男主外、女主内”、“男治国、女持家”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更多的农村妇女大胆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近日,镇妇联深入各行政村调研,发现女性在全镇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对推进镇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自身素质及传统观念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女性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妇女成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妇女正逐渐从家庭角色向社会角色发生转变,特别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男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突显了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妇女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农业女性化”的趁势日渐明显。八里甸子镇妇女总数8455人,其中4628名妇女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她们成为家庭增收的重要支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全镇涌现出

    种植木耳。全镇发展各类中小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5000多亩,其中林下药材6400亩,参与农户460户;山野菜基地园1.1万亩,参与农户200户;人工造林11.5万亩;养殖业,养牛2700头,养羊4850只,养鸡11.7万只,林蛙专业户70户。镇内有大型工艺品厂2个,解决就业人员690人,其中妇女490人;小型工艺品厂4个,解决妇女就业240人;带动周边家庭参与工艺品加工1380人。广大妇女姐妹成为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主力军。

    在小城镇建设中妇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年来,为把八里甸子镇建设成为一座街宽、灯亮、树多、楼高,整体布局规范、功能齐全、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小城镇,八里甸子镇拆迁了临街房屋300多间;拓宽街道4条,2024多米;硬化路面1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17盏;修建大墙7700平方米;安装统一样式大门238个;砌边沟8900延长米;新建造型各异的楼房18栋;绿化17678延长米,共栽植各种绿化树2.61万株,村屯全部实行了绿化;各村全部实现村通油路;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了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80%;森林覆盖率达87%;建成大龙爪沟和小同帮两处农业综合开发区;正在建设大南沟万松生态园旅游区;新建寄宿制学校、敬老院;新上秸秆气化站2个等等,每一项小城镇建设工程的顺利进展,都离不开广大妇女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她们既是创造美好环境的支持者,更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她们在推动小城镇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双回乡开发生态旅游业,带动了苗木产业,也将带动服务行业、养殖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全镇广大妇女身体力行,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四有”、“四自”新女性,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勇于奉献,积极参加扶贫帮困活动和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主动参与“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美德在农家”、“法律知识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知荣辱、倡新风、促和谐”、“迎奥运、树新风”等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妇女健身活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各种文体活动中,林可在市级大奖赛中获得农民歌手大奖赛“三等奖”、小戏调演 “二等奖”的好成绩;田琳琳、王茹、杜少英、张晓红等农民歌手在八里甸也都是小有名气;在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中,人民教师曲淑娟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佼佼者;医院张立娟、张红成为卫生工作的先进工作者;行政村宁坤、韩翠香成为村妇代会主任的楷模;机关原妇联主席赵明贤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个人。她们各自在自已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为女性树立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广大农村妇女学习的榜样与标杆。

    二、制约妇女全面发展的因素

    我镇广大妇女已成为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主力军,正确分析制约妇女全面发展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妇女的“半边天”作用,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意识,争取干出一番业绩。

    2.文化素质较低,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意识,使妇女不适应妇女工作社会需求

    据对全镇5073名18-50岁妇女调查结果显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83名,仅占10%,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845名,占36%,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524名,占50%,中老年女性中文盲和半文盲中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就导致农村妇女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差。有些妇女干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依附性较强,缺乏竞争意识。她们只注重埋头苦干,不注重调查研究,缺乏创新意识和动力,缺乏整体观念,不能把妇女工作放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当今社会,竞争已成为这个日益发展的时代的一大特点。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地位的竞争,也面临着能力和水平的竞争,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不分性别的竞争。每个妇女干部都要有一种追求事业成功的强烈愿望,有一种高昂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学理论、学经济、学法律、学管理、学女性学,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知识,增加知识的积累,开拓视野,提高思想理论素养、科学文化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不依赖,不逃避,全力释放自已的能量,发挥自已的潜能,施展自已的才华,靠自已的努力拼搏,赢得社会的承认,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3.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和技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产

    仅有10人;301个村民代表中,女性代表仅有15人。在个别村,进两委的妇女数为零,而进村民代表的女性的比例也较低,妇女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上级妇联组织要求村妇代会主任要100%进两委,我镇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妇女政治民主权利的保护工作。

    2.在土地承包权等财产权利方面,部分农村妇女的权利不能得到保障。一些出嫁女、离婚妇女及其子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继承权方面得不到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有些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权益方面,也存在一定受侵害的行为。比如有些外出打工的农民,经不住社会的考验,移情别恋,致使事实上的婚姻解体,而妇女却独自在家务农,照顾老人、孩子,生活艰难。同时,有些家庭中还存在家庭暴力,歧视虐待生女孩妇女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存在不赡养老年妇女的现象。农村留守女童、外出打工妹的劳动权益等权益问题也比较突出。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贫困原因,农村女童辍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仍然存在,有的女童过早挑起家庭经济、家务劳动的重担,部分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妇女的生存环境较差,是制约妇女全面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富余男劳力大量流入城市打工,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妇女的肩上,妇女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身的发展。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上仍存在着对女性的偏见,缺少对

    我镇上届8个行政村,进村民委的人数仅为1人。这说明,目前,为广大农村妇女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协助党委政府搞好基层组织建设,选配好优秀的妇代会干部,把那些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妇女勤劳致富的优秀妇女典型选拔出来,担任村妇代会主任,使她们真正成为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勤劳致富的领头雁是镇妇联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今后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件头等大事。二是中心户长的工资待遇偏低。调查中了解到8个行政村中,仅有2个村居民组长由中心户长一兼挑,工资能达到700-1000元。而一般没兼职的全年工资待遇仅为400元。而且中心户长中家有产业的仅占20%。为了延伸工作触角,充分调动中心户长的工作积极性,居民组长由中心户长一兼挑已在个别乡镇中凸显出优势来。三是基层妇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善自身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以及求美、求富、求乐的愿望日趋强烈。而目前村妇代会主任知识单一,缺乏带领妇女致富的本领,宣传发动妇女能力和帮助妇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我们的妇女姐妹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因自身因素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她们的作用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作为基层的妇联组织在今后的妇联工作中要扎扎实实地推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最大限度地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加强基层妇代会的组织建设,千方百计地提

    第五篇: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村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村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村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村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村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村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4、做到节约集约。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要求,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禁建设脱离实际、违反标准的“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要引导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5.注重生态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村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推荐阅读: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经验交流发言(大全五篇)
    人事局招聘人才工作总结
    中国建筑业2024年年度简报
    2024年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