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第一篇:初探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初探语文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作者 李珊珊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二中
邮政编码 441000
摘要: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命题,文章通过分析语文教学在健全人格培养中的特殊作用,提出利用课文载体,提高教师素养,利用综合性学习等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人格学生素质
正文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康的人格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一个人能否成才,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更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其自信心、意志力等人格因素为首要因素。为了培养 21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校是师生关系构成的社会集体。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具有权威性,学生常以教师的言行和品质作为自己的参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倾向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修养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人格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人格的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观点、信念和精神品质,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格。面对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一教育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有人说:健康人格的培养任务应在思想品德课上。其实不然。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在人格的培养上是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笔者想就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作一尝试性的讨论,以求有助于同僚。
过去,人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以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与政治思想品德课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格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操和性格都将得到陶冶,尤其是语文课,他的作用不亚于政治和思想品德课,因为语文课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课,所占学时最长,所学内容最广,而且其本身就具备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对哪一个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都显得十分重要。
一、语文教学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所谓语文学科教学指以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学相统一的活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的训练。健康人格的标准就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充分发挥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那么,语文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哪些作用呢?
(一)直接作用。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老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教师的言行情态等渗透着的人格精神,是最直接、最经常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育因素,如美好的仪表、一手好字、美的板书、规范生动的语言表达,上讲台所带的美的情感等都是教师文化修养的表露,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能在学生人格的形成上起一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做人的准则,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等品质。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直接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作出贡献。
(二)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指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能间接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间接作用是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健康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中的优势所在,用得体的体态语,恰当的赞扬,评价与鼓励使学生获得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或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认知结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属于健康人格所直接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教学是师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知识;二是能力。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最后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同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应以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入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
1.利用课文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翻开语文课本, 哪一篇课文不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 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 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 从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到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欧·亨利, 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 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 都是一个个典型的例子,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
个的例子中去感悟, 去欣赏, 从而汲取营养, 陶冶情操。例如,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学习《五人墓碑记》,则是教育学生品质正直、蓄养浩然正气的绝好材料;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可以理解被社会、被传统、被思维局限了的人生。
2.提高教师素养,培养健康的人格
教师应该在自己身上体现人类的理想。为了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教师应按照师德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莎翁尚且具有这样的理想和胸怀,人民教师更应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肩负起塑造青年一代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以宽阔的胸怀、祟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艺术,做好本职工作教育和影响学生。
3.利用综合性学习,塑造健康人格
综合性学习为新课程中语文教学新设置的内容。它打破了以往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引导学生从语文的书本世界、科学世界,进入生活世界,进入社会、进入自然这些大世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综合在一起。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学生由书本中的内容走入日常生活,走进生活中的你、我、他的种种莫名的烦恼。他们由课内、校内的一方天地走出,走到课外、校外的多彩世界,走进自己、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心灵世界,走进一个比海洋比天空还要广阔的人的心灵世界。这对于学生认识自己、善待自己、关爱他人非常有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为学生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使命,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人格教育学习资料》[J]
·黄晨·《论人格教育目标》[J]·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专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
·《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J]
·魏国良·《简论人格教育》[J]·中学教育(沪)·1994年第6期
·《当代教育的重要命题——健全人格的培养》[J]·《教育学》·2024年第9期
作者简介:
李珊珊,女,31岁,中教二级,语文备课组长,湖北省襄阳市二中,邮编441000,电话***,邮箱www.feisuxs
第二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海城市高级中学语文组姜明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品德、文化的底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培养求真、向善、审美的健全人格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就从“为什么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社会地位
从学科的理念来说,语文学科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既包括责任、自律、尊重、坚强、进取,也包括关心他人、群体情感、社会兴趣、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是对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塑美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体质体能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旨在传承先哲时贤的思维成果,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学科追求的理想境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语文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思想、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命运,并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把握造就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省悟、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荣格曾说:“任何一种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可见,教育是以文化为资源,必然包含着一种人格上的陶冶,精神上的洗礼,展现给学生的是人格的力量。张春兴先生在《现代心理学》中指出:“从影响人格形成因素的多个层面来看,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格特质,诸如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其形成则受环境较大的影响。”语文学科中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社会历史、文化要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潜代的作用。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语文学科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教育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的个人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无人问津的荒地。许多学生由于长期闭守于自己所构筑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心理世界,不愿让人走近也不愿走近别人,缺乏与教师、同学、家长等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了一种极端的封闭萎缩的精神人格,如当前出现的大中小学生跳楼自杀等事件。许多关心教育的教育界人士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现代教育偏重于知识教育,特别是严重的应试教育,忘记了作为
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对待事物的方法的教育。”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造成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而活,也不是为理想而活,仿佛是为教材而活,为分数而活。学生对教师普遍心存畏惧,敬而远之;心理上笼罩着紧张、压抑、自卑、恐惧的阴影。尤其是那些学困生、贫困生、孤僻生,他们经常陷入痛苦的心理折磨之中。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未能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潜藏的创造冲动和热情未被关注和看重;他们的个性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一些社会阴暗面的影响,造成许多学生理想信念坍塌,对人生和社会盲目乃至麻木,使之成为畸形,不健全的人。
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完全功利化了。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尚口号之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大多抱功利态度,只学实际有用的工具性知识,对人文知识缺乏热情,导致人文知识淡薄,人格素质底下。其具体表现为:只要索取,不求奉献;唯我独尊,不顾他人;只要
1舒适,不讲公德;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只求即是利益,不管诚信礼仪,只愿人人为我,不思我为人人。人情淡薄,心灵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学校不应是学生埋葬青春和理想的地方了,拯救学生的精神世界,迫在眉睫。
新课标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语文学科的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生的“目的性”、“方向性”的知识,具有涤洗精神,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重要价值;是打精神底子,增加生活底蕴,培养学生非功利的“人文”求知态度,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境界。从拯救学生心灵世界的角度来看,惟有语文学科最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及其方法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根植于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关系之中,关注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生存命运。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过去和未来的生活,更要尊重学生当下的生活,帮助他们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我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第一,通过课内学习,促其求真的健全人格。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认真处理好语文知识技能掌握与文字熏陶、精神启迪、审美体验等因素的关系,既要把语文知识与技能因素融入个体精神活动、人格意识、行为模式的整体中,又要把个体的精神世界建构在牢固的语文知识技能之上,为人格培养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底子。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方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写作感悟、听讲体察,说话表述等多种形式来捕捉人文信息和深层的含义,并联系自身实际感知种种人生哲理。中学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关于他们悲壮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同时安排了许多内容,能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近代中国的衰落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史以及现代中华的振兴史,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消除妄自菲薄、盲目崇外的自卑感,启迪他们对祖国的忠诚,鼓励他们确立忠贞报国的雄心和决心。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适时比较、不停顿悟、相机评析中,促使学生渐入课文真实内容的佳境。那《黄山记》的险奇壮美;那《呼唤生命教育》的对待人生的态度;那《忆江南》的柔和;那《荷塘月色》的淡雅;以及李清照词的婉约,苏轼词的豪放。通过有艺术的教学,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本应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到如何去做人。
第二、通过第二课堂,促其向善的健全人格。其实,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内教学,更多的是在课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大语文教育观”,重视第二课堂,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杨道麟先生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指出:“语文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静静地传授知识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且应当是充满时代气息、跳动时代脉搏,反映人类智慧的场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为此,语文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带学生走进书刊,读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有计划地开发语文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定期读某一类书,加强阅读书籍的选择。在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曾追求过“吃山珍海味”的时尚生活。为了使学生能清醒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我们组织学生参与了“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平衡”的课外阅读后,学生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过课后“人与自然”的辩论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善待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与义务。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善的乐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他人。通过节假日,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三八节”、“母亲节”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幼小;从“劳动节”中懂得尊重辛劳奉献的劳动人民,树立平民化意识。还可以通过书法、画画、参观、访问、演讲、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向善的意识。
第三,通过批阅作业,促其审美的健全人格。事实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审美的角度不同而己。语文学科通过作业、作文、周记的批改,与学生书面对话,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方式。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增多,他们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欲求;他们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又拼命封闭自己真实的心灵世界,只有在困惑中忍受煎熬。语文教师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也是他们最依赖的人。他们有许多真情实感,不敢跟家长谈,不愿跟同学讲,只想在作文、周记中尽情流露、挥洒。
现实中,有些中学生因学业成绩不优秀,能力不强,或者其貌不扬,或家境不好,或者来自乡村,不能引起异性同学的关注而倍感痛苦,怨恨生活对自己不公;有些因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失和家庭,或有犯罪、犯错者家庭,怕老师、同学瞧不起而极度自卑,远离群体,独来独往;有些因自己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而担心前程无望,想破罐子破摔又极不甘心;有些因热心助人却被说成是不怀好意、别有用心而感到生活太可怕,人们的心理太阴暗;有些因喜欢某异性或崇拜某老师,又怕同学知道骂自己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甚至想离家出走,浪迹江湖;有些因说不出讲不清的困惑而只好上网成瘾、萎靡不振,想结束年轻生命。
总之,学生笔下流淌的微妙心理、细腻感情、浓浓哀怨、低低哭泣,都来自他们心灵深处不愿向常人打开的隐秘世界,让语文教师为学生承受如此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而揪心痛心。面对学生的信任,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像朋友似的进行心理疏导,纠正偏激、甚至不良的心理状况。或个别谈心与个别交流,或批语笔谈,或专题讲评,言左而顾右,设法引导学生从痛苦的云山雾障中走出,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隐私,又让学生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堂堂正正,何必在乎其他;因为逆境、痛楚、压力,毕竟是暂时的,所以要奋力拼搏,不求功成名就,但求无愧今生。鞭策学生看到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更让学生认识到:年轻的心中要多一些鲜花碧草,少一些枯枝败叶;多一些丽日蓝天,少一些乌云阴霾;多一些善良和谐,少一些蛮横失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及时调整心态,以审美的理性思考面对一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保持群体情感,乐于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在整个批阅和讲评作业、作文、周记的工作过程中,随时都可在心灵上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方面逐步由冲动、浮躁、脆弱、抑郁的情绪向平稳、深沉、坚强、开朗、振奋的情绪转化,在性格品德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完善的发展,避免心灵走失。综上所述,可见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内教学中,而且更多的在语文课外活动中;不仅在语文知识训练中,更在作业批改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贫困生,善待学困生,不忘孤僻生。要使人人感受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把生活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解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和世界的复杂多变,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价值问题、理想问题、人生问题的兴趣;对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为他们精神的充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创设真实、具体、可靠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冬天必将过去,春天终将来临
——浅论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班陈敏
12月1日至12月10日,我在地处温江的成都教育学院参加了“国培计划”四川省农村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集中培训第二年的短期培训。一个个语文专家、教授讲得很认真也很精彩,我们这一百多个来自四川全省各个中学的语文教师听得也很专注。这次培训讲的最多的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性美”和“学生健全人格”,给我的触动颇大。李镇西老师在讲课中忧心忡忡地讲道:现在从学校里面毕业的学生大多是“有知识没文化”、“有知识没能力”、“有知识没思想”,这 “三没”指的是“人才”健全人格的缺失,而所谓健全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对真善美的拥有。的确,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或许有着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更多的是圆滑虚伪、阿谀奉承的处世原则和浮躁、责任感缺乏、爱心缺乏的工作态度,甚至有人预言:等到90后这一代人当了国家领导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会改变颜色。这不能不令人为中国的孩子担忧,为中国的未来担忧,中国的教育是怎么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希望自己能够以萤烛之光为语文教学尽一点力,能够尽自己所能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出一份力。我想谈谈培训后我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一些不成熟的思索。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墨子就认识到品行、智力、志向之间的内在关系,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价值选择的教育和言行一致的人
格教育。例如,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墨子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志无疆者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到了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指导思想;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社会教育,也处处体现他对我国传统人格教育的重视。他说:“生活即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这一段中,他明确地将“人生”作为教育内容,也作为教育活动。如今,“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水泥教育发展的主题。那么如何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呢?相对语文教师而言,语文人格教育便是实现其目标的最佳途径。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的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的人格教育活动。具体贯彻落实方法如下:
1、结合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4]因此,随着新教材的面世,大量诣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思想、健全学生人格的文章著作纷纷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崭露头角。面对这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何让徜徉其中的学生快快乐乐地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呢?
首先,朗读品位。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过:“阅读是感悟作品的最好方式。”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华美的文辞、领会脉脉的流情的同时,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洗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格的不屈,《离骚》体现的爱国情怀,《雨巷》《再别康桥》的唯美,《荷塘月色》的淡雅,《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的神奇、奥妙,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从而推动学生人格的成长。就这样,教师不费“一枪一弹”,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渗透其间的情感,领会到文章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于师于生,都会特别喜欢。就这样,在师生共悦中学生人格得以完善。
诚然,丰富的教材内容,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敢于寻求真实的答案、表达真情实感、心中警语、人格坐标、价值判断、精神支柱,能较公平地看待人、事物,明白了人生是一张不能往返的单程票,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以求真务实塑造自己的人格。然而仅仅固守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相机渗透,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中相机渗透。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正面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随着教学进程,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有关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以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生。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关爱社会、关爱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追求等等。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以多个教学工具,随机补充,相机展开,从而使学生在道德情操、明辨事理、待人接物、对待功名利禄方面,在修身、齐家、治国,在节操、志向、求学、事业,在廉洁奉公、关心国家大事、孝敬父母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结合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的赏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即人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使他们从或善或恶、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败或成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通过第一课堂。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的褒贬,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领会不应该怎样,培养去恶之志。如在讲授《变色龙》时,通过人物分析,让学生明白不能做像奥楚蔑洛夫那样欺上媚下、见风使舵的人。再如,在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结合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人的一生可以为大,当然也可以平凡。飞翔是一种生活状态,爬行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无论是飞翔还是爬行,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身处逆境,不能消极颓废,而应该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那份喜悦。为生命增添一份活力与亮丽。借此,教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引导他们乐观积极地生活。
其次,通过第二课堂。语文教育无处不在,而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课外时间。比如说在让学生阅读《鸿门宴》一文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比较项羽和刘邦性格之异。让学生在课下完成评价人物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展开联想,进而认识到性格对人命运的重大意义,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善人格。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开展征文、演讲、辩论、表演等比赛,开动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口才,增强学生自信。也可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写读后感等,使学生心胸得以开拓、道德得以熏染、情感得以升华。总之,只要教师有心,课下有多种途径完善学生人格。
在这里有一点需额外提一笔,就是教师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要加强对一些人格有缺陷的悲剧人物的分析。因为找出其人格缺陷以及这缺陷与其命运的关系,对中学生来说,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性是指现代中学生往往只看到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而很少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通过对项羽性格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人格对命运的决策性。启发性是指这种分析更能触动他们,从而促使其反躬自省。如通过对《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虚荣、自私、冷酷的危害性。
3、结合社会现实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入校园,而我们又无法做到教材跟上社会变化的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将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社会生活这本大书中完善学生人格。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第一课堂中。杨道麟先生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说:“语文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静静地传授知识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应当是充满时代气息、跳动时代脉搏、反映人类智慧的场所。”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接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扩大视野、培养共同合作意识、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增强抵御各种不良倾向侵害的能力,增强与社会的亲和力和参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完善学生人格,为日后在社会更好地生存打下基础。如在开展《我爱我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爱护自己的,进而体会父母之不易。在讲《热爱生命》一文时,让学生就某案例展开充分讨论,进而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同时,教师还可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现象,利用读书、讨论、作文、写参观日记、影视评论、实事点评、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畅所欲言、共同合作,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加强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其次,通过第二课堂。前文说过,人格教育不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如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做到“勿以善小而不施,勿以恶小而为之”。例:有个别学生浪费粮食,参与了“我给农民伯伯做帮手”的课外活动后,浪费现象就少了很多。还可通过节假日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三八节”、“母亲节”中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弱小。从“劳动节”中懂得辛苦奉献的劳动人民,树立平民化意识。再如当下学生特别喜欢流行歌曲,可引导他们对歌词进行评价,培养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由此可见,有效地利用第二课堂,能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行为自控能力,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有利学生人格的完善。
综上所述,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结合教材、人物、现实社会对学生进行语文人格教育,才能拥有健康阳光的下一代。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有利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不仅有利培养良好的道德风气,有利抵制不良风气,还有利社会经济建设。学校不是埋葬青春和理想的地方,拯救学生的精神世界迫在眉睫。而将语文人格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将会有效阻止这两种不正之风的滋生和蔓延,有助扭转这不正之风,语文教育教学的春天定会真正到来。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结题报告2024.8
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承担着教给学生知识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人格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语文教学应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格相结合,更应该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以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
1、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学习经典的作品,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2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不仅要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职业,而且要把它作为人生意义的一种崇高的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范人。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做到自觉、自醒、自强、自重、自律,从而提高自己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自觉性,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着热情,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让他们都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尽享教育的幸福与快乐。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火烧云》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在文中,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接着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然后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这篇课文主要突出了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我们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取的点最好是人文精神和语言因素结合的非常紧密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学生可以通过作者那具体形象的描绘,充分感受到它形状变化之丰富,速度之快,从而感受到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的奇妙与伟大。这正突显出课文所要表现的人文精神!此外,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在脑海了各自描绘着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次,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导中,他们脱离课本,将自己的思维放飞出来,随意的想象着书中没有的奇特景象。这样的思维具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孩子们的学习在这里不断的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的说明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也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的确是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难以把握的。曾经观看过的王崧舟老师的《小珊迪》却在这两者的有机统一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例如:抓住重点词“乞求”进行品读,要求读出“乞求”的语气语调,既“以读悟语”,又“以读悟情”;设计“忘不了”的完形填空,既是句子的扩展变说,又是对故事主人公高尚品质认识上的升华;采用先写后说的形式与中国留德博士生的“对话”,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经典教例……概言之,王老师的课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内涵,才能科学地创造性地设计出两者有机统一的训练方式。
阅读《长城与运河》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
作为老师,都清楚长城与运河是用血泪筑成,这一课给予学生是一种忘却,是一种感谢,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另外,这一课还给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看运河,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两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学生一种期待。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两种期待来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诵,因为学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脑寻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迹。
拥有这种期待的凭借就是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比对引导学生与古老的长城对话,他们就能够发现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够知道万里长城的“万里”是何意,要述说中,就能够明白祖先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飞上蓝天,看到那美丽的“绸带”,你不想拥有它吗?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学生想了,那肯定就会有着亲切的交流,就会产生那动人的诗篇,理解那人间奇迹。
大声朗读、高声背诵,让学生用心与长城、运河对话,他们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自豪。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与自然形成的奇迹不同,因为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的创造那是不同的美。对话之中,其实也是让学生感受这种不同。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语文教学在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只是起到基础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该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培养和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五篇: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并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格的成长。教育正在由单一的社会发展功能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转型。基于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人格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及其成因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这里,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个体的人所应具有的几种基本要素。个性的发展是人格发展的体现。然而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个性扭曲的状况:一方面是个性的压抑状态;另一方面是个性的放纵现象。这两个特征实际是个性不平衡状态在不同或同一个体人格内部的两种极端表现,并且导致人格的分裂、紧张和不协调:情感上的极端封闭、淡漠或放纵;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创新意识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个人主义的滋生与泛滥;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人的控制和影响是很严重的。在强权之下,人们往往“安于现状”“自我压抑”“与集体保持一致”,进而形成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趋向。在个性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个人内在丰富潜
能不可能充分释放。
(二)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一些人由在原来封闭的、压抑的环境中对自由的渴望转向对自由选择思想的盲目接受,促动了个体的自我膨胀,形成以我为核心、一切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人的一盘散沙式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则导致人格分裂现象的发生。
(三)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三种。它们的平衡发展是人格完善的保证。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的匮乏,人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急剧膨胀,且又存在着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的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功能不稳定,以致于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对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另外,西方人学由传统的理性主义走向现代人本主义,对感情、自然性的极端强调导致一些人感性欲望压倒理性精神、自然本能压倒社会责任现象的产生。目前社会对多样性、变化性、不可重复性的强调也促动了中国人思想行为从单一僵化到多样化的巨大转变。但其负面影响是,许多人不再相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不再追求统一的思想和永恒的目标。这几种因素共同造成一些人只
关注物质生活享受,一味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从而形成“物化人格”。
(四)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危机”。高度的工业化使多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自我意识及精神意义成为冗余。伴
随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的是人性异化的日益加剧。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培养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必要性。人格内部各个因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它包括体质、智力、情意(情感意志)及道德四个要素。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构成健全人格内部诸要素充分而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
体质即身体素质。这是人的生命和人格的物质载体。个体人格在体质方面的完善表现于人对健康体魄和运动技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过程。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有益于其它人格品质的增强。我国中小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体育。在升学指挥棒的诱导下,本来就少的体育课被作为“副课”而敷衍过去。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国现阶段城镇体育运动场所在数量、面积上与国外相比皆偏少,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情况更严重。民族体质是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体质为依托。发展体育运动不只是对少数运动员的培育,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体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康保健和运动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的训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对此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
这是当代教育对个体体质发展的真正要求。
智力即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六种基本因素组成的整体综合能力,它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源于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换位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在他的《认知领域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并把从理解到评价的五个层次归为一类,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理智和智能是借助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知识也只有上升到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才有意义。知识的简单组合并不需要较高智力,而重新建构知识,则需要高度的智力。这种智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智力是人格完善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另外,当前社会对人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本质上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以求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心理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个性的发展问题;个性发展是人性解放的过程。“个性的多元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可以说,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创新的前提。二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问题。它们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贯穿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而“知识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过分强调基础性学力,注重知
识积累和记忆考核。因此,从“记忆模仿”走向“思考创造”仍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和艰巨任务。
情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意指情感和意志,它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情意指情绪,属心理意向活动范畴,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通过对各种成功者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智力并不是决定人成功的惟一因素:情感和意志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葛尔曼出版《情感智商》一书,提出情商(EQ)的重要性绝不逊于智商(IQ),人的情感智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的情绪状态;恰当地管理自身情绪;善于进行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之后,一部分心理学者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指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其核心是意志力。笔者认为,情感和意志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尽管将情感和意志作为“商数”的提法欠妥,但情商的提出者强调情感的丰富与和谐发展,逆境商数的提出者则强调意志力的作用,两者作为非智力因素却为人格的完善所必备。一个人格高度完善的人应具备健康的情感。它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情感并能稳定地展示:情感体验保持开放的姿态,有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精神,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所追求目标的执著力和身处逆境时的意志力:具有情感自我控制力和更大的内部适应性、选择和改变能力,善于克制;把生活看成是愉快的探险,尽管也遇到常人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望,但仍能感受到激动、希望、爱和同情,从而很快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当代教育旨在发展学生人格内部的各种创造性潜能,而“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处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面的意志力。”因此,只有将智能培养与情意品质的培养统一
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道德是保障社会顺利发展或社会秩序的润滑剂。道德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责任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代社会对科技的功利性追求导致人格内部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中,有识之士发出了“人不见了”的疾呼。这种“人品人格的失落”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现代社会教育把人作为生产工具,而未把“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人向善,也能助纣为虐。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传统的科技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另一半”。在我国,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些领域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为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当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即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选择教育的统一,使我国教育走向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道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
当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创造性的智慧的结合。教师在强调科技意识的同时,还应进行美德教育。美国教育家贺拉·曼在谈到此问题时指出,公立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理智与良心。美
德教育应当先于知识教育,尽管不应当无视知识,但不伴有美德的知识是危险的。我国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传统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道德理论说教的德意课却并不成功。笔者认为,道德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德育课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把德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实践的动感过程之中;二是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三是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结合的、开放的道德
教育体系。学生道德意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活动中、社会中养成的。
三、师生关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这里只就教育内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方面加以探讨。师生关系问题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在几千年来儒学教育思想笼罩下的古代教育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中,知识一直是由老师传授
给学生的,因而形成了严格的、权威的师生关系。
中国文化历史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再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自由,而只是在培养
顺从、保守、封闭意识。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的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之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情体验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对学生主体人格充分尊重和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个体创新意识萌芽、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温床和动力,也为他们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建立平等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至
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于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广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体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和谐的发展,并非意味着所有品格一样的均质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
感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4
推荐阅读:
初探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注重人才振兴国企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人命关天观后感
写给自己的唯美句子
相关文章:
- [ 十号文库 ]初探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 [ 十号文库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 [ 十号文库 ]一点一滴看人生
- [ 十号文库 ]合理化规划自己的人生
- [ 十号文库 ]医师个人总结
- [ 十号文库 ]乌鲁木齐市八十中学2024-2024学年第二学期德育处工作计划
- [ 十号文库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总结
- [ 十号文库 ]激励人的经典成功励志语录(大全)
- [ 十号文库 ]高二梦想议论文800字最新[大全]
- [ 十号文库 ]小学生没写作业检讨书8000字 小学生没写作业检讨书300字(3篇)
- [ 十号文库 ]中职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通用10篇)
- [ 十号文库 ]单位开会迟到检讨书200字 单位开会迟到检讨书(十五篇)
- [ 十号文库 ]最新事迹材料:爱岗敬业先进事迹(七篇)
- [ 十号文库 ]期末考试没考好检讨书200字(7篇)
- [ 十号文库 ]公司检讨书格式(3篇)
- [ 十号文库 ]2024年夜不归宿检讨书200字 学校夜不归宿检讨书(12篇)
- [ 十号文库 ]2024年规范书写国旗下讲话材料(八篇)
- [ 十号文库 ]2024年读好书爱读书善读书演讲稿一年级模板
- [ 十号文库 ]最新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论述(5篇)
- [ 十号文库 ]城管辞职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