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公司工作总结 婚礼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共五则)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醉人清风 时间:2024-06-23 19:18:4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各项目标。对于谋求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实施新型工业化是必由之路,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最大动力。

    一、人才资源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人才资源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新型工业化也要求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的良性互动。人才资源与新型工业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有利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全社会人才资源不断开发的过程,也就是人才资源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实现工业化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因为,无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无论是推进信息化还是促进产品技术升级换代,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众所周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由主要依赖资金、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取得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由关注近期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优先位置;三是由依赖教育程度不高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投入,转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换取经济增长。无论是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使更多居民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关键的一点都是聚集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能动性,并由此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有助于人才资源的充分集聚。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承接国际发达地区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也不断提升,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在注入大量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而人才流动具有趋利网性和排他性,随着企业乃至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资源必然也会随之不断涌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人才的大量集聚又反过来支撑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以泗阳县为例,优势主要有:一是在全省较早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本地纺织服装、木业加工和电器照明三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来编制县域人才工作规划,做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工作同步谋划,协调并进,确保了人才工作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二是人才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近5万人,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3%。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6人,是苏北地区唯一同时拥有“省333工程”三个层次培养对象的县份;三是人才创业的空间比较广阔。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相对较慢,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低,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相对较少,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远没有经济发达地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干事创业也比较有成就感。劣势主要有:一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创业创新意识不强。现有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党政机关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真正从事第二产业的比例还不到15%;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现有的各类人才中,大部分是拥有一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高级职称的仅376人,仅占人才总量的0.75%;三是分配机制不合理,人才经济待遇不高。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分配制度还没有充分向高级人才倾斜,人才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发挥人才资源作用放在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谋划。要大力宣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科学人才观。要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这篇大文章,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紧密结合,编制好人才工作规划和人才需求目录,围绕产业发展集聚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势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质量相对处于弱势,难以直接形成对接续产业的有力支撑。如何在整体劣势中打造局部人才优势,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集聚,是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配置面临的新课题。要紧扣发展主题,强化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人才

    第二篇: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

    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是当前至关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任务。要进一步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除了采取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办法一样外,还应着手从以下6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争夺人才难的问题,把重点放在内部挖潜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差和紧缺资金的限制,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是心有余而力不

    足,争夺人才很难赢得胜利,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年年组织人力、财力到外地招揽人才,多数都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工作压力很大。但是,难点不等于死点,必须调整思路,把重点转移到挖掘现有人才上,在挖掘的措施上,要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逐人造册登记,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不打“糊涂仗”,然后通过制定挖潜的目标任务、政策激励、结构调整、选拔培养、市场调剂等手段,真正把现有的人才挖掘出来,搞好合理配置与使用。所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引进人才、争夺人才工作中,不要死搬硬套,不要盲目搞攀比,更不要一提到缺人才,就跟着大轰大嗡搞引进,甚至把引进人才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把本地人才潜力挖掘出来,把现有人才用好、用活、用出成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切实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才能在人才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缺短的问题,把目光瞄准在借地生“才”上。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人才引进观念,拓宽引进渠道,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的效果。在具体实施工作中,应该采取借脑生财、借鸡生蛋、租赁人才、乡情引智的办法,来缓解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技术短缺问题,也就是在不改变人才的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地优秀人才或家乡学业有成的莘莘学子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租赁、承包或创办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友,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大“软”、“硬”课题和攻关项目放到发达地区实行有偿研究,直接运用其成果来发展自己;聘请沿海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定期不定期地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科技咨询,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研究;经常与学业有成而走出穷乡僻壤的各类人才联系,加强沟通,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报效故里的热情,鼓励和引导他们用智力支持家乡建设。

    三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人才闲置的问题,把兵力用在自然资源开发上。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恰恰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另一方面,普通人才多,许多农林水专业技术人才熬年头、混日子,没更多的事干,还有大批下岗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待业。从这两方面来看,形成了自然资源浪费和普通人才浪费,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方面,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把普通人才用在支柱产业发展上,走出一条特色农业治穷致富的好路子,才能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有作为、有地位、有出路。

    四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条件艰苦留不住人的问题,把着眼点放在光荣传统教育上。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精神食粮,可以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留住人。从全国来看,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是革命老前辈过去打江山、闹革命的地方,都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和传统教育基地。抓住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这些典型教育阵地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经常对各类人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用革命先烈的事迹来影响他们,感化他们,用革命老区的浓厚感情培植他们、亲近他们、留住他们,不断引导他们克服困难,以帮助老区脱贫致富为己任,以事业为重,继承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志在老区建功立业、“显山露水”。

    五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素质不高的问题,把发展后劲放在专业技术培训上。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弥补他们理论知识的不足和专业技术的单一,促使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请外地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传经送宝,为本地人才吸收先进知识,补充营养,吐故纳新,增加本领;多方面为他们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组织他们走出去,到国内外高科技密集地方参观考察或挂职锻炼,参加学术技术会议,扩大视野,增长见识;鼓励支持他们在重点建设项目、科研项目中承担重任,引导支持他们到社会中选课题,到市场中找项目,在实践中长才干;对农村的乡土人才采取函授、课堂教学、田间教学、现场观看、电化教学、集中分散、长班短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加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还要针对目前学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或教学内容难以短期适应社会需求,造成学用不衔接,以及因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才不大“适销对路”的问题,拓宽适应性培训,增加“后加工”工序,解决“型号”对路问题。

    六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成长的不利条件,把保障确定在优化用人环境上。优化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是多方面的,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解决好领导重视程度问题。各级、各部门

    一定要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领导,充分认识“人才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的重要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盘子,实行目标管理,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正确处理有形物资的开发和无形人才智力开发的关系,不要为了搞短期行为、早出政绩,整天在钱和物上打主意,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上搞应付。要加大人才开发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

    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用于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第二,要解决好优惠政策的问题。对已经出台的合理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检查落实,取消引进人才、阻碍人才成长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开辟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报酬、政治生活待遇,都要实行大力倾斜政策,在制定和落实当中,既要充分体现优惠,又要注意合情合理。要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享受待遇不公平的问题,注意缩小落差,减轻本地人才心理失衡,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土”是“洋”,都要一视同仁,一样关心爱护,才能同舟共济、携手创业。要正确处理政策棚架问题,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定期督促检查,切实保证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兑现。要正确处理重奖的问题,对各项重奖和选拔推荐,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条件落实到位,充分体现公平、公正,防止各个环节念歪了“经”,尤其是在工资、职称、重大奖金、“特贴”专家、拔尖人才的评选晋升中,要采取“打假”措施,防止所谓的“老板”、“厂长”、“经理”、“董事长”和“买空卖空”的“人才”冒名顶替。要切实向一线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向“货真价实”的人才倾斜,真正把重奖发到他们手里,把殊荣戴在他们的身上。

    第三,要解决好机制问题。对国家公务员和全供事业单位进人坚持实行“凡进必考”的办法,公开选拔竞争,对在工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各类人才,实行按岗位、按贡献拿报酬,在职称评审、晋级、晋职和招考录用工作中实行政务公开,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公开选拔、竞争选才,用适当的待遇留才,要建立以聘用制为主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让那些躺在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大锅饭”、“铁饭碗”下逃避竞争的人没有生存空间,使真正做事的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

    第四,要解决好“温暖”问题。不断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政治生活关心爱护,定期不定期地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搞好跟踪服务,主动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关心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生活条件;要经常到各行各业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和举办事迹报告会、科技成果展览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弘扬和展现各类人才的爱国主义精神、求实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工作业绩,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第三篇: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1-03 11:52:00 ]作者:梁秀芬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 管理现状 对策建议

    论文摘 要:建设项目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往往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一路绿灯,不能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致使污染源头得不到有效控制。本文结合涡阳县实际,就如何在加强项目管理、控制新污染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部分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如过分热衷于招商引资,给每个政府部门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等。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获得一定的地方利益及政绩,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保工作干扰多、支持少,事实上造成环保部门执法难、建设项目环评执行难、三同时跟踪难。

    1.2有关部门没有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把关不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各级计划、经贸、建设、工商、土地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把项目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擅自批准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共同把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是法律法规赋予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但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尽到共同把关的责任,使得环保部门独立承担压力,这也是造成很多项目漏报的一个根本原因。

    1.3环评单位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部分环评报告书(表)评价及预测模式照搬照抄,泛泛而谈,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相当多建设项目的实施结果和环评结论相差甚远,引发了公众对环评的不信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造成建设单位的困扰,同时也产生社会的不安,增加行政成本。部分环评单位开展环评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以为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拿人财钱替人消灾,就完全按着建设单位的意愿开展评价,失去了环评选择最优方案、为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意义。

    1.4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不到位。“三同时”制度本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但现实中,有的企业将“三同时”往往变成“两同时”甚至是“一同时”(即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只是设计同时)。有些企业对“三同时”有关规则和报批程序不熟悉,执行“三同时”工作时草率处理,不遵循规定程序,不让本单位环保部门人员参与。还有的企业在新、改、扩项目上马时,环保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投产,而是分期分类进行。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控制管理阶段,无法做到“预防为主”。

    1.5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问题多。从执法实践看,相当多的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即擅自投入生产。究其原因,有的是企业环保设施建设滞后而不能验收,有的是企业逃避环保验收,有的是环保部门未能及时组织验收,还有的因为生产负荷未达到验收要求而长期不能验收。环境监察部门负责项目验收后的日常监管,往往也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但却常常未能参加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中间断了一节,容易产生问题。某地曾有一重污染建设项目,从项目审批到验收,环境监察部门一直不知道,结果项目正式投产后一直未纳入日常监管范围,直至后来发生了污染事故,管理漏洞才暴露出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由偏重经济增

    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的行政绩效评价体系,对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由单纯GDP量的增加转向引入环境绩效的“绿色GDP”。要落实长效执法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执法督查机制建设,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和司法监督的作用。

    2.2完善考核体系,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这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增加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商环保前置审批条件考核的份量,确实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彻底改变以往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难的局面。

    2.3 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强化环评单位的法律责任。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对未能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未能认真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整体要求,对项目建设过程及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没有进行充分慎重分析,导致环评结论错误的,视不同情节给予取消评价证书、证书暂停使用落实整改等处分,对责任人要取消环评上岗资格。环评单位应对评价结果经过项目建成后的回顾性评价负有法律和经济责任。

    2.4 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严格把好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关,强化项目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理工作,督促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未经环境保护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生产)。对建设项目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建设单位未经环境保护验收就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依法予以查处。

    2.5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就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就擅自投产的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严格按照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有关条款,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 余,陈 曦.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的问题及对策.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J],2024,16(1):44~45.[2]张社柱.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政务公开的思考--关于环评管理有关问题的调研.陕西环境[J],2024,9(3):11~13.[3]李建斌。试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黑龙江环境通报[J],2024,4,18-20.

    第四篇: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新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

    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向前,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将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工业化进程指明新的方向,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差距分析

    (一)高职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城市首创“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20余个年头,但其历程是坎坷曲折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有了较快发展,到2024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有386所,比上年增加202所,招生数为35.49万人,比上年增加约16万人。现在的高职教育(含专科在内)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当年招生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职的发展实际上是官方热,民间冷。尽管政府发言人说,高校扩招计划应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职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仍然是一个十分脆弱的部分,而且这种发展也主要体现在“量”上,“质”的问题则大不尽如人意。

    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凭、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凭、低能力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以北京市为例,一线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180万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万,仅占38,受过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15,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以上仅占3.5,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高级技工至少应占7。正是高素质工人缺乏,导致产品质量无竞争力。中国过去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教育,以培养专才为目的。高等教育培养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而市场经济需要的是9名工程师、1名科学家。美国从1950~2024年的50年中,高级专业人员保持20的比例不变,只是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则从原来的20提高到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呈金字塔型,而现在我国的就业人员队伍的结构却呈现出倒金字塔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创业精神的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分工也不明确,存在着招生错位现象。1999年高校扩招伊始,国家本来明文规定,高等教育扩招的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却扩大了47,其中不少四年制大学,甚至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部属重点大学也要接受众多的高职招生指标,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却招生不足。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许多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院校拼命要求升格为本科,甚至办研究生教育,以提高声誉,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本科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却在利用其名牌效应,举办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抢夺高职生源,增收学费。这种“错位”行为不仅冲击了高等教育职能系统,使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而且还会使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陷入“扩张传统精英大学”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教学质量问题也是高职在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而是“粉笔+黑板”式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我国高职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国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刚刚起步,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职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型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也越发突出。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是其首要体现。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非常突出。培养目标的偏

    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学历教育。

    (二)高职面对新型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首先要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以信息工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内涵。在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信息技术、培育和壮大信息产业这个关键环节

    。1996~2024年,我国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年平均增长21.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大量的人才。印度的软件业之所以发达,原因就是培养了大量软件技术与开发人才,而并不像我国一样,在计算机方面培养的是大批计算机理论和学术人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技术应用性强的高职高专教育。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的现实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2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产值已占51,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7.7,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们应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农转移,这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信息和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这一方面需要大量人员去从事搜集、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服装、建材、化工等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仍需大量第一线的操作人员。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适宜的社会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时代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新行业更替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增多,这些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教育的内容就不能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要担负起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双重任务。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我国的电子工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将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逐渐深入,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信息市场的迅速兴起,并逐步融入世界市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快,其专业设置也将进一步调整,围绕新型工业化所出现的新型产业,灵活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同时及时淘汰某些过时的旧专业。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使高职教育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既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挑战。高职教育为了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大胆创新,以实现高职教育在新时代的新的突破。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充分实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建成“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anypersonanystudy)的大学,而且还要建成“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anytimeanyplace)的大学。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正好产生了使“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这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实现的重要条件。高职教育要尽可能地用较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适应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会,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电脑以及国际网络等信息器械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举扩大了利用这些新媒体和提供新型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

    高职教育信息化有三大优势,一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高职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可能孕育着教育与学习的“革命性”变革。如何去创建或“发明”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

    (二)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

    高职发展必须依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否则很难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产教、产学的合作,来达到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的目的。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美国大学与企业为加强合作,双方联合创办“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甚至董事会。大学则积极为企业培训专职人员,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学校注重自办企业,走大学企业化道路。大学企业化的实质就是“产教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它使企业和学校在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行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的道路,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树立高职新的教学过程质量观。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高职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环节,走学与训相结合的道路。在监控评价上,要从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以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一是教师的“教”。教师在教理论课时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必需、够用”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高职教学的难题,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应从两点考虑:首先是理论教学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把握好由专业人士开发的课程开发表所决定的能力水平,以此为标准就是适应专业需要的“度”;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二是学生的“学”。应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自学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等等。三是教学方法、手段。在高职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方法有效与否,要看其是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一目的。因此,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多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三)准确定位

    不同教育类型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才类型要求有不同的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等学术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技术教育。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结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的高等实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农”第一线服务。这应是新型工业化时代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教育分为7个等级,从第2级到第5级,以教育计划是以学术目的为主还是以职业目的为主分A、B、C三类。如第5级就分为5A级和5B级,对于5A级而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对于5B级来说,“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硕土各层次教育中,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四)办出特色

    办出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确,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即特色,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首先,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不要像对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用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而要结合这种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统、完整,但可能是跨学科的。如对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员的培养,不仅要他懂得土木结构、水暖通风、电气安装的初步理论,还要学习经济核算、组织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能上岗。再次,在师资队伍方面,一是大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双师型队伍,二是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兼职教师,甚至有关职业培养的课程可以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而且可以使专业易于调整,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第五篇:地区经贸委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汇报1

    地区经贸委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汇报

    尊敬的穆专员及调研组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地区深化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为抓手,在巩固提高、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推进宏观调控、内外贸易、技术改造、园区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一、实施优势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是地区实施“十五”计划和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年。从国内形势上看,有三种趋势对地区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三是金融危机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下行压力。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地区经贸委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的重大政策措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管理,全面实施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和带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战略。一方面积极抓好国家拉动内需,涉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要领域和 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与协调工作,积极出台扶持优强企业的“七项措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以国家提供的重点支持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机遇期,加大强化地方财政和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解决困扰我们多年、瓶颈制约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资金匮乏问题;目前,已经为首批17家扶优扶强企业18个项目解决信贷融资21.15亿元,实现了银企合作的新突破。再一方面面对发达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主动采取措施,创造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氛围,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产业升级,推进优势资源转换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引进、培育、壮大一批支柱型的骨干企业,地区重点上市公司培育工作以全面启动,为推进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深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此新一轮促进经济增长的千载难逢时机,我们化危机为机遇,突破常规谋发展,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自治区的资金、项目、政策的支持,加上继续保持自身原有的强劲发展势头,地区86个重点项目中第一批29个项目,涉及技改、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园区建设等专项资金2380万元,被自治区经贸委初步认定。通过增强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发挥优势,始终保持奋勇争先的昂然锐气,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为推动今年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新的成效。

    二、认真处理好立足当前与长远关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大力推进地区工业化进程,是地区适应新形势下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阿克苏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过程,而且是优化经济结构、拉动其他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过程。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我们始终以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高度重视和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着眼点,努力推动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抓好中小企业建设与发展,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严格产业、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超前思考,及早谋划,相继制定了《地区“十一五”棉纺织工业发展规划》、《地区“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地区“十一五”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规划》、《地区十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地区十一五外经贸发展规划》、《地区十一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地区十五蓄禽定点屠宰发展规划》、《地区十一五产业政策工作思路》、《地区十一五技术改造工作思路》、《地区十一五企业改革工作思路》、《地区十一五行业管理工作思路》,进一步理清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力争在长远发展中站位准、起步早、发展快、劲头足,巩固和保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好势头。为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关系,我们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年年制定了新的《地区中小企业投资发展产业指导目录》和《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臵,推进“6122”工程实施。在工作重点上,一是转变增长方式,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认真抓好在工业结构升级、高技术产业化、现代服务业、生态和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指导、落实工作。谋划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大建设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加工度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地区已以建立了18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三是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发展。切实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1、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意识,实施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围绕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精心抓好对产业升级、效益 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使地区工业产业和技术升级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分别实现突破,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建立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库,立足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地区“十一五”技术改造规划和产业集群规划,积极储备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项目。精心策划、系统包装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积极主动与中央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对接。

    2、突出推进产业集群。从实5 际出发,确定发展潜力大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棉纺织精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等6类优势产业,着力培育自治区公布的22家大中型企业以及地区80户扶优扶强企业,引领带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整理出台新的优惠扶持政策,支持核心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分类推进、分别突破。

    3、突出扶持节能技术产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高效节能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在自治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地位的石油化工业、煤焦化、纺织产业基地。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打造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

    4、突出建设工业园区。工业必须向园区集聚,不能分散布局和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定地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形成以自治区级园6 区为核心,地区级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良性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园区领导力量,研究解决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体制,实行土地经营与资本运作并举。

    5、突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制定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突出抓好金融、商务、信息服务,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进一步降低工业企 业运营成本,提高工业竞争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大企业大集团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产业快速发展 企业是加快推进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力军,只有在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企业的带动下,才能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综合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既是地区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地委、行署确定的“工业强区”,加快推进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7 有多方面发展机遇:

    1、有利于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战略投资者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培育一批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可为地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通过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其对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可使其于中小企业形成连接紧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

    2、有利于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根据地区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优势 行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中,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地区优化行业和企业组织结构、带动产业升级、加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3、有利于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推动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引导、推动作用,着力提高大企业、大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地区通过每年滚动确定10—20户优强骨干企业,从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着力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大企业,能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4、有利于推动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推动企业健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运作。以深化产权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为重点,以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5、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企业、大集团具有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等特点。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优势品牌产品和技术。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能带动、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突破产业瓶颈的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 项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努力打造“三园两带”,发挥园区集聚效应

    (一)“三园两带”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工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特色、转换资源优势利用的重要平台。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有利于中小企业形成规模效益,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和集中治理污染,有利于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和政府服务成本。以“三园两带”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框架,能不断发挥园区带动项目,项目带动投资,投资促进效益的作用。暨可促进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企业在数量、规模、效益上都得到迅猛发展。又能培育一批具有特色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大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是地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凸显,所实施的农业结构与工业结构调整、区域结合发展与产业布局调整、区域增长与产业增长的战略措施开始发挥作用,已形成了阿克苏特色的区域经济。在这种形势下,地区构建“三园两带”,目的一是提升工业经济的实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挖掘和利用周边地区信息要素、积聚各项资源,加快中心城市的确立。二是整和园区优化资源配臵和发展生态型工业的需要。建设园区 可以为区域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空间,可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利用,可以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品和原材料专业市场,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扩大招商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通过建设园区,把招商引作为发展载体,使地区的投资环境更完善,吸引力更强,实现地区经济腾飞。

    (二)、园区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地区三大重点园区及各县工业集中区,08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1亿元,新增入园企业33户,园区(含工业集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库—拜、阿—温两大工业隆起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47亿元,占同期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91.58%。2024年地区三大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61281.5万元,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2%,同比增长15.5%;实现工业总产值997450万元,同比增长22.2%;销售收入1031643万元,同比增长29%;解决就业岗位8062个。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029.38万元,累计投资达97647万元;企业项目投资178476.4万元,累计投资达971859万元;累计入园企业达90户。

    虽然地区园区保持了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总体发展速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是由于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国家抬高产业准入门槛,致使一些项目入园速度缓慢;二是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只重视在建项 目建设,轻前期项目的预测分析;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难点较多,资金筹措困难,资金“瓶颈”难以突破,无法满足地区园区经济的发展要求。四是园区管委会机构不健全,无法直接自主行使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管理服务等职能,工作协调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园区封闭集中建设;五是招商引资工作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园区对兑现国税方面的有关税收政策显得无能为力,对招商引资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六是土地使用价格较高,部分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对此持观望态度;七是入园企业所需电力价格偏高,电价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了企业项目落地的吸引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发挥园区集聚效益的措施

    1、加强领导,实行园区“决策机构一元化,经营机构法制化,服务机构企业化”的扁平式全封闭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减少部门之间的掣肘,摆脱体制束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2、确定适度规模发展思路,建设特色园区。园区的县(市)要本着“量财用度”,小块启动,滚动发展的思路建设各自工业园区。要凝聚现有的财力,成就一片,滚动发展一片。要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靠大联大,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延伸产 品链,增强企业聚集效因,提高投资回报,进而促进工业园区发展后劲。

    3、加快园区规划进程,做好产业布局工作。规划先行,直接关系到工业园区的建设档次和产业水平。今后,应以重点园区为主,工业集中区为辅,调动一些有资源,而缺乏工业优势的县实施招商入园异地利益分成办法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对于不该进园区的项目,采取“七不”措施,做到“规划、立项、报建、环评不审批,土地不提供、电力不保证、资金不支持”。

    4、提升园区产业层次,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力度。入园企业集团化、专业化、协作化是园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提倡和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并购、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实行资产重组,使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优化,为今后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地方政府要从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品牌战略,为品牌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5、强化管理效率,提高服务指导水平。园区发展的关键是发挥好县(市)工业园区领导小组管理、指导作用,要充分利用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原则。帮助投资者熟悉本地各项 发展政策,进而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产业引导,培育他们做强做大。

    6、拓宽融资渠道,构建信用体系,营造创业环境。各地方政府要下大力气整合企业信用环境,调整金融行业缺失错位意识。一方面政府要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扩大地方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制定吸引社会资金和专业公司参与建设的办法,广泛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7、加强建设,落实措施,加快工业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对进入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除提供审批“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外,要加大各项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而且对发展工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项目用地、技改贴息、专项资金补贴、能源供应、融资担保等方面,要全方位对园区内企业优先予以支持。只有这样园区发展才能有后发优势,筑巢引凤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四)、打造阿温、库拜经济隆起带措施建议

    打造阿温、库拜经济隆起带的工作,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为了促进达到优势资源共享,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强力带动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目的。要实现产业一体化,在发展思路上须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好阿温、库拜经济隆起带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既要体现总体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又要使规划成为经济远景、经济规划及诸项分析的依 据。二是成立阿温、库拜经济隆起带的领导组织机构,从组织上进行保证。尤其是阿温两地,要成立阿温党委,在地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以便有利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决定两个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三是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各级干部对两个隆起带重要意义的认识。在一些重要发展原则和发展思路上大成共识,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树立阿温、库拜经济隆起带一盘棋的观念,携手共建经济共同体。四是按照中央32号文件精神,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库、拜工业园区应以石油化工优势资源为产业突破口,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阿温轻纺园区应以农产业深加工为途径,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之路,打造颇具特色的产业群体。五是大力实施“外向带动”策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借地区乌什口岸即将开放之际,全力建设一流的招商引资载体,培育出有特色的资源市场,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六、地区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措施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截止2月底,地区全口径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06亿元,同比增长11.73%,较上月增长了3.5个百分点;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同比增长8.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0.41%,同比增长2.3%。全地区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76 亿元,同比增长16.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8亿元,同比增长47.48%,较上月增长了34.72个百分点。地方完成财政收入4.59亿元,同比下降21.93%。地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57.26亿元,同比增加3.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67.78亿元,同比增加15.17亿元。全地区累计发生各类事故158起,同比上升11.27%;死亡22人,同比下降26.67%;受伤69人,同比下降5.48%;直接经济损失42.38万元,同比增长13.82%

    (二)、存在的问题

    1、优势资源转化率低,传统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植物油、小麦粉、饮料酒等与增加农牧民收入有直接关系的轻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偏低,造成优势资源转化率偏低;尽管地区制定了扶优扶强优惠政策,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在具体执行中,有很多政策困难,另外电价居高不下等因素也给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障碍。

    2、工业增长方式单一,制约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石油等传统行业,受国际、国内原油价格的影响,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相应的较快下滑,成为制约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主要因素。

    3、企业融资担保难,困扰企业发展步伐。各商业银行没有授信权利,企业贷款难度步加大,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阻,严 重影响了工业经济发展。

    4、企业产业结构优化缓慢。地区经济成份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依然偏低,仍以资源型企业为主,企业在技术革新、创新方面投入不够,活力不足,新兴产业、高技术含量产业发展缓慢,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导致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品牌和市场销售网络方面的差距更大。

    (三)应对的措施

    1、抢抓国家机遇,沉着应对金融危机。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生产的调研力度,把工业与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稳定和扩大就业相结合,力促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力保企业员工不减、企业不倒。引导和支持企业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突出研发、品牌和营销,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2、组织和引导企业强化管理提高素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引导企业借鉴在金融危机中涌现出抗风险能力强企业成功的经验,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强化管理,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千方百计节能减排、增收节支、降本增效,提高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激发微观经济的活力。

    3、政府银行企业要充分发挥互利合作的积极作用。加强与金 融部门的沟通,努力搭建银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平台,及时协调解决银企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要抓住国家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引进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阿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完善地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运行机制,切实解决好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努力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矛盾,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要积极做好上市企业培育和引进工作,选择一批基础好,产业前景广阔的当地企业,在资源配臵、政策倾斜、人才培养、辅导上市、创建品牌等方面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同时,做好企业上市引导工作,争取在本土企业的上市上实现零的突破。

    5、要坚持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要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突出重点,强化监管,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的执法力度,有效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共同营造“以人为本,关注安全,舆论声势,形成全社会人人都来关心生产的浓厚氛围。

    七、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存在问题。

    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低,产业发展不平衡;二是 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核心竟争力不强;三是深加工业没有产生产业链格局,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四是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突出,缺乏龙头带动效应;五是管理层、技术人才缺乏;六是资金严重短缺,贷款难的问题还得不到根本解决。股份制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中介服务或典当行业发展缓慢。其原因是:

    1、自身先天不足。地区中小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变化大、风险高,决定了其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容易受到冲击。

    2、筹资渠道少。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总是倾向于风险小、利润高的大型企业;地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基本不能畅通使用,造成企业融资结构单一。

    3、货款难度大。中小企业由于透明度低,银行普遍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低,财务报表不规范、数据不真、资料不全、信息失控、虚账假账等现象,形成企业贷款难的状况。

    4、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申请的每笔贷款数额不大,但发放程序、经办环节与大型企业贷款大致相同,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鉴定等成本过高。中央有关银行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平台,短时间难以落实。

    5、抵押担保难落实。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可用抵押的资产少。

    6、银企合作平台还不完善。银行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欠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已开始影响到地区企业生产达效之机,对央行18号文件的理解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还不到位。

    (二)、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1、政府要为企业信用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政府在维护社会信用方面的主导地位,对企业加强诚信教育和法制建设,实行分类监管,健立企业信用奖惩制度,以诚信求得银行的支持,扩大融资规模。同时,健全担保体系,不断扩大担保机构规模,提高担保效应,积极为企业进行信用担保,促成项目对接,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度;

    2、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信用水平。要把信用管理作为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列入管理体系,制定内部信用管理规范,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整体信用和融资能力。

    3、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投融资力度。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授信政策和授信程序,积极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制定内部激励与处罚机制,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速利率市场化,形成竞争机制。

    4、加强政府与银企的沟通协作。由政府组织、银行参与建立 中小企业信息库,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把有市场、有效益、重信用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技术改造、还贷能力及远景经济效益等情况展示给各商业银行,为企业争取贷款资金造好声势。

    5、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引进区外资金。目前,我们正在根据自治区[2024]89号文积极运作筹备南疆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同时,拜访了已落户自治区的六家股份制银行,已达成多项协议,引导信贷资金向地区流入。而且,在条件成熟下,股份制银行将来阿建立分支机。

    6、加大指导力度,深化企业改革。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对地区经济产生的较大下行压力,我们已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七项措施,促进企业产业整合,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拓宽承载信贷资金的空间。同时,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科学管理能力,最终实现企业增产达效目标。

    八、建立有效机制,加强运行预测和监控能力

    1、切实提高经济运行预测预警和要素综合协调服务水平。做好相关生产企业的相互协调、做好重点工业产品的产供销衔接、做好煤电油运气等的要素保障。要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前瞻性,密切跟踪、及时把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部位的运行 趋势,努力提高协调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抓紧建立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完善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要继续加强与煤炭、铁路、电力、金融等部门、企业的协调配合,通过建立煤电油运气等要素供应的长效机制,促进重要生产要素供需由应急管理向常态化管理转变。结合实际,认真制定《阿克苏地区2024年经济运行调控工作意见》,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高度关注石油、电力、煤炭等能源保障体系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行趋势,撰写出有分量、有指导价值的分析报告,为地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2、坚持和完善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地县(市)经贸委主任见面会制度,在作好经济运行分析的基础上,要建立重点企业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分析,特别是要在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动态、近期热点、价格预测、重点跟踪等方面及时提出分析和建议,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地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3、进一步完善《阿克苏地区扶优扶强企业优惠政策》及《阿克苏地区扶优扶强企业评选评审办法》,做好每扶优扶强企 业的评审公布工作。

    4、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站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搭建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平台,组织银企协作恳谈会,筛选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积极向银行推介,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加大对企业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信贷支持力度。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优势条件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卓有成效的招商引资,最大限度的吸收发达地区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22 验,按照“谁投资,谁受益,你发财,我发展”的工作思路,吸引一批国际国内有实力有技术的大财团大企业共谋发展大计,弥补本地区在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的不足,加速推进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6、继续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企业制度,深入基层、企业,加大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 狠抓企业扭亏增盈,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企业效益好于2024年。力争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以上的任务。

    九、加大企业协调力度,破解信贷、电力保障、原料供应、产品运输瓶颈制约

    一是加快“六大基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尽快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完成编制库拜煤炭基地和重点矿产资源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资金和项目,力争在资源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依法加强原材料市场管理,实现油气、煤炭、岩盐等重要资源的优化配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资源开发发,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23 浪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伸拉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开发。四是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大对重点扶优扶强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与“六大基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相配套的项目,以及填补市场空白的新兴产业,为中小企业发展 营造良好环境。五是抓好电网建设,完善电网结构。建立政府于电力企业联系制度,披露电力供需信息,协调企业用好用足电力优惠政策。同时,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建立热电联产及自备电源建设,辐射周边中小企业,努力改变因电价偏高造成企业成本过大等现象发生。六是促进银行增强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已开始影响到地区企业生产达效之机,强化对央行18号文件和国办九条的理解落实力度。同时,组织工商、税务、房产、土地、法院等相关部门,对信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提高金融机构资产24 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七是加强对出疆物资铁路运输的协调指导工作,重点解决好库车、阿克苏重点企业产品铁路外运问题,及时与自治区经贸委和乌铁局沟通,促使新增八户企业进入大客户计划,争取更多的运力和车皮,尽最大限度把企业急需出疆的大宗物资、重点产品运出去。

    十、几点工作建议

    1、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地区已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站。其作用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搭建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平台,组织银企协作恳谈会,筛选有市场有发展 潜力的企业,积极向银行推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但因多种原因,各县(市)至今还没有将建立中小企业服务站列入议事日程。建议地区能尽快督促各县市建立。

    2、地区工业园区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园区建设规划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平也越来越高,三通一平已增加到五通一平(“通”指通水、电、路、通讯、宽带网络等,“平”指场地平整)。有的园区不仅提供厂房等生产设施,而且还规划建设了生活服务区等配套设施。但因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受地方财政收入限制,政府投入资金规模普遍较小,影响了招商引资发展环25 境。建议加大专项补助资金支持比列,将以往支持资金扩大两倍,为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更好的发展硬环境。

    3、根据地区制定的《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意见》,建议尽快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措施平台,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与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外贸进出口发展以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立的奖励,推动企业向产业化、效益化方向转变。

    4、企业是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加强品牌经济发展,对实现产品竞争力,企业发展后劲有着极大的促进力。地区自2024年实行对 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的企业,地区一次性奖励 10万元,获得新疆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政策以来,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创品牌意识。但随着形势发展,品牌效应越来越显现,而我们的奖励政策已不适应发展要求,建议扩大奖励标准,真正起到品牌经济的作用。以上汇报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地区经贸委 二00九年三月三十日



    推荐阅读: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共五则)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以发奋的精神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
    2024年公共卫生半年工作总结
    20042008年温州人才发展行动纲要〉2024年度实施意见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