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礼仪范文 采购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范文模版]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回江南 时间:2024-07-01 12:10:4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范文模版]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11、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点拨: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点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点拨: 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4、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点拨: 继承和发展是同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点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点拨: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2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别。(×)

    点拨: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点拨: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点拨: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点拨: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点拨: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6、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

    点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31、文化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点拨: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点拨: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后天培养。(×)

    点拨: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得开物质载体。(×)

    点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物质载体。

    5、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点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点拨: 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7、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点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点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41、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点拨: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不是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因此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点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每个人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

    点拨: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但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点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深远持久是难以抹去、难以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永久不变。

    5、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点拨: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6、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拨: 文化有优秀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点拨: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5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点拨: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混淆。

    2、文化多样性等同于文化多元化。(×)

    点拨: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要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

    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点拨: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步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4、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点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正确的,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5、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点拨: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要尊重但不一定要认同。

    6、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点拨: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或者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因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等于各种文化一律平等。

    7、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点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

    8、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点拨: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

    点拨: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三篇: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

    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

    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P64 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

    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

    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

    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

    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

    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

    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

    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 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四篇: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汇总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回报也许无法立刻得到,却可能会在不经意见,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汇总1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在公有制范围内只有按劳分配。(×)

    点拨:在公有制范围内,存在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两种方式。公有制下非按劳分配有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等。

    2、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都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点拨: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都属于合法收入,但不是劳动收入,而是非劳动收入。合法的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劳动报酬,包括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劳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3、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点拨: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劳分配;但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4、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点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需要合理的分配政策、宏观调控。

    5、工人的工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点拨: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人的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6、收入分配公平是指收入分配没有差距。(×)

    点拨: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没有差距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7、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

    点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的内容,不属于再分配。

    8、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9、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点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汇总2

    财政与税收

    1、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点拨: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影响,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2、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货币政策。(×)

    点拨: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属于财政政策。

    3、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大幅度提高税率。(×)

    点拨: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还可以调整分配政策。“大幅度提高税率”的说法不科学,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适当地调整税率。

    4、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点拨: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5、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点拨: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当然属于财政收支平衡。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6、财政收入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财政支出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点拨: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社会总供给;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增加财政支出会扩大社会总需求。

    7、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点拨: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提高企业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8、营业机构不给消费者发票属于一种骗税行为。(×)

    点拨:营业机构不给消费者发票属于偷税行为。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9、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

    点拨: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减少偷税行为和税收流失,增加财政收入。

    10、税收具有固定性,税率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点拨:税收具有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不是不能改变,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修改税法调整税率。

    11、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都包含了税,因此每个人都是纳税人。(×)

    点拨: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一个人能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以及单位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我们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不一定包含税,即使我们购买的商品中包含税,我们也是负税人而不是纳税人。

    12、树立纳税人意识就是要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

    点拨:树立纳税人意识,既包括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义务,也包括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汇总3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点拨: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法律法规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

    2、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点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加强法律制裁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点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4、只要有了市场竞争,就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点拨:竞争虽然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盲目的竞争也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垄断现象。

    5、价格、供求和竞争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点拨:价格、供求和竞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但要想发挥价格、供求和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6、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点拨: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讲诚信,因此诚实守信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点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8、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富。(×)

    点拨:财政补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同时”富裕。

    9、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属于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点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也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10、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点拨: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不能消除市场调节的弊端。

    11、政府是超越市场的中立者。(×)

    点拨: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也应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12、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宏观调控比市场调节更有效、更优越。(×)

    点拨: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各有优点和不足,不能说谁比谁更有效、更优越。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汇总4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点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经济发展不仅强调“量”,更注重“质”,强调科学发展,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我国经济增长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点拨: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点拨:2024—2024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4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点拨: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5、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点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汇总5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全球化。(×)

    点拨:经济全球化主要有三种表现,即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同等受益。(×)

    点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为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在受益的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点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而非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4、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自由贸易原则。(×)

    点拨: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5、“引进来”等同于“走出去”。(×)

    点拨:“引进来”,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6、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点拨: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汇总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Ⅲ)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百家争鸣”是指一百个学派在争论。

    错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并不是指“一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错误。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是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进一步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施政纲领。

    5.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思想专制。

    7.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理学)的外衣。

    正确。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二程”认为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是天理。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理学)外衣。

    9.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正确。两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都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支撑。但它们在宇宙观方面有所不同,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10.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错误。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当时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实行专制。

    ——易混点

    1.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3)法家: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

    势,备受统治者推崇。

    (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

    2.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3.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都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2)不同点:

    ①孔子注重礼,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注重人的社会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压抑人性。②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

    (2)相同点:①都属于儒学范畴,并对儒学有所发展。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属于唯心主义。③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④都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成果。⑤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⑥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共同点是:都吸收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将其改造、融合进儒家思想;都适应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借助统治者的力量。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3)“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宋明理学:

    (1)宋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2)明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3)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③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④王夫之——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2)主张比较:

    (3)共同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四大发明中最早的发明是造纸术。

    错误。造纸术是在汉代发明,而指南针起源于战国的司南,早于造纸术的发明。2.毕升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

    错误。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到阿拉伯,而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3.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两者都属于近代科技。错误。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科技是近代科技。4.《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错误。《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5.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仙”。错误。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诗仙”是指李白。6.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错误。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但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9.京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诞生。10.京剧的“京”指的是元代的京城。错误。京剧产生于清代,“京”是指清代的京城。——易混点

    1.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4)从分布区域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5)从成就影响上: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于世界。2.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发。(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3.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

    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3)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4)宋元: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兴起。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很多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4)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

    (5)明清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写出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特色。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易错点

    1.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错误。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主张的相同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区别是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而苏格拉底既强调人的价值,也重视道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提出重视道德,但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

    正确。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希望恢复奴隶社会秩序;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目的是重建城邦公德。

    3.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信仰。

    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

    5.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主张放弃基督教。

    错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两者都带有一定的宗教思想。6.启蒙运动兴起于法国,高潮出现在英国。

    错误。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出现在法国,这是因为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9.孟德斯鸠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10.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做了思想准备。

    正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做了思想准备。——易混点

    1.正确认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联系:(1)历程:

    ①古希腊人文精神——把目光投向人和人类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重视知识作用及人的道德。

    ②文艺复兴——批判封建神学统治,追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

    (2)内在联系:

    ——古希腊人文精神被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深化和实践,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三者共同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和发展。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政治领域。2.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不同表现:(1)文艺复兴时期:

    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2)宗教改革时期:

    挑战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获得更多的个性自由。

    4.雅典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比较。

    (1)联系:主权在公民发展为主权在民思想;轮番而治发展为选举制、任期制;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发展为分权与制约的思想与实践;公民大会成为议会制的雏形;演讲、陶片放逐法成为辩论、投票的起源。(2)区别:

    ①从阶级性质看:古希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近代西方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⑤从参政方式看:古希腊是抽签、轮流坐庄;近代西方是民主选举代表参与国家政治;选举和议会立法。5.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上看,由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扩展为将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4)从指导思想上看,从重视人性到倡导理性;

    (5)从追求目标上看,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追求自由、平等,进而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易错点

    1.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错误。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体系。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立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3.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正确。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故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4.进化论的提出使封建神学退出历史舞台。

    错误。不能说进化论的提出使封建神学退出历史舞台,只能说它对封建神学“创世说”构成有力挑战。5.划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主要依据是能源动力。

    正确。“蒸汽时代”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动力是蒸汽;“电气时代”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电,动力是内燃机、电力。——易混点

    (3)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4)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的提出,使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由宏观深入到微观,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3.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及其不同影响。

    (1)技术革命:以瓦特蒸汽机为代表的英国一系列机器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将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向深入,促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则使工业动力结构发生重大改进,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生产力再度获得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吧的出现,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始了解西方发达的根源。

    错误。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主要是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2.早期维新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错误。早期维新派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3.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是康有为。

    错误。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是早期维新派。4.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时,抛开儒学的外衣,直接反封建。

    错误。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5.梁启超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错误。中国近代最早将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的是严复,他翻译了《天演论》。6.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错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8.康有为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孔子的态度不同,但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

    正确。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两者的本质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9.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错误。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易混点

    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新思潮的倡导者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及联系。

    (1)同:①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②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2)异:①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洋务派“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起义,但也包含抵抗外来侵略的思想。②林则徐、魏源的主张大多没有付诸实践,而洋务派则掀起了洋务运动。

    (3)联系: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3.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

    4.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的比较。

    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5.魏源《海国图志》与洪仁玕《资政新篇》在目的、内容及地位上的比较。——魏源《海国图志》:

    (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②它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洪仁玕《资政新篇》:

    (1)目的:学习西方,振兴太平天国。(2)内容:政治上强调“设法用人”;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制造、开采、冶炼业,发展金融、邮政事业;文化教育上主张开办学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社会改革上,严禁鸦片,取缔迷信,禁止溺婴和蓄奴,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反对闭关态度,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国人不得触犯太平天国的国法,不得干涉天国内政。(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②它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从运动的起因看,列强的歧视和压迫是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从运动的宗旨来看,是为了反抗外国强权,维护民族利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3)从运动的过程来看,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就是维护主权,反抗强权(拒接和约签字)。

    8.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易错点

    1.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不同是有没有明确反帝。

    正确。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不过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新三民主义才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这是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不同点。2.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错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其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问题。

    4.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时中共已经正确认识这一国情。

    错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正确分析我国国情,肯定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错误。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易混点

    2.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思想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①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②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③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2)不同点:

    ③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5.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

    (1)三民主义重点解决“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3)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6.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一、二、三概括:

    (1)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

    7.中共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

    ②“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由城市转入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新中国成立后:

    ①“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时除了苏联之外别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由于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缺乏民主、监督,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这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易错点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错误。“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 “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2.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及1965年中国研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正确。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3.“百家争鸣”并不是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

    正确。“百家争鸣”指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4.“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相同。

    错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5.“211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工程。

    错误。“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方针,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希望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7.“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错误。“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易混点 2.“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实质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目的:在文艺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2)实质: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双百”方针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是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继承,又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新发展。

    3.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科技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



    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范文模版]
    困难不可怕话题作文(大全5篇)
    2024国庆节放假时间表公布[样例5]
    最新幼儿园教师自我评价简短(10篇)
    自我评价优缺点作文800字(9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