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哲学范文 主持词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5篇范文)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日斜阳 时间:2024-08-07 09:10:2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呐喊高中语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

    1、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

    答:学医是为了拯救被庸医所害的病人,促进国人对维新的景仰,战争时就去当军医。后来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心灵,所以弃医从文。

    2、说说鲁迅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原因。

    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聊以慰藉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3、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答:《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4、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

    答:曲笔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

    5、《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请写出其中五部作品的名字。

    答: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任写五部即可。

    6、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请结合《呐喊》有关篇目的具体人物简析帮闲形象。

    答: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相当大的粘滞性,而且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击。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7、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答:狂人:“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

    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等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8、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华老栓、陈老五、赵七爷、六一公公、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五、监督、爱罗先珂、赵司晨、方玄绰、N先生、胖绅士、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传》《故乡》《明天》《药》《鸭的喜剧》《阿Q正传》《**》《社戏》《端午节》《药》《阿Q正传》《**》《故乡》《药》《明天》《药》《狂人日记》《**》《社戏》《药》《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兔和猫》《明天》《故乡》《社戏》《**》《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明天》《头发的故事》《鸭的喜剧》《阿Q正传》《端午节》《头发的故事》《社戏》《社戏》《**》《狂人日记》《鸭的喜剧》《药》

    9、简述《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主旨。

    答: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10、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答: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

    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11、“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请说说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答: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

    12、阿Q在审讯结束签字画供时有什么样的表现?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答:阿Q被冤枉成抢劫犯,即将被判处死刑,阿Q却丝毫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处境。由于不识字,他被要求只画一个圆圈就行。阿Q一心想画得很圆,但最终画得很难看,这时他又一改先前要画得很圆的初衷,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表明,到了生命快结束时,阿Q还在施展“精神胜利法”,极度愚昧,麻木。

    13、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答:①将辫子盘在顶上。②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牌。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14、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15、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但深刻地提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16、阐述《药》的两条线索。

    答:一条明线: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暗线: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夏妈妈上坟。两条悲剧的线索交织在一起。

    《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

    17、阐述《药》中的“药”的含义

    答:一是指华小栓吃的治病的“药”——人血馒头,二是指疗治民众封建、麻木、愚昧的精神良方。

    18、根据作者的不同的情感态度,《药》写了几类人物?侧重描写的是哪类人物?为什么?

    答:文中共写了三类入物:悲哀的革命者、愚昧而麻木的群众、丑恶的爪牙。

    三类人物当中,作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民众,而且都是正面描写,描写他们的愚昧麻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于:他的革命主张是正确的,但不为群众理解,得不到群众支持;他的牺牲得不到群众同情;他为革命所洒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20、《药》里的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请简述你对夏瑜形象的理解。

    答:夏瑜身陷囹圄,还劝说牢头造反,表现出夏瑜确是一位舍生取义的革命者;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这句话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

    21、你怎样理解《药》上坟情景中的“一圈红白的花”?(《呐喊》中“曲笔”例析)

    答:一方面,它向人们暗示,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这符合时代精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它又是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平添”上去的。

    22、举例说明《药》是如何表现群众的麻木的?

    答:夏瑜就义时,看客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在茶馆里,人们都对“人血馒头”津津乐道,对夏瑜在狱中行为不仅不理解,反而认为是“发了疯了”。上坟时,夏瑜的母亲“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她也不理解儿子革命的壮举。这些都表现了群众的愚昧,而革命者的悲哀也正是群众的愚昧造成的。

    23、试分析《药》中的反衬艺术。

    答:①华老栓买药的动作、神情,写出华老栓充满希望的心情。这样的心情就反衬出华老栓的愚昧。②买药后的幸福感更反衬出他愚昧。③面对凶残、贪婪的刽子手,老栓夫妇、茶客们都“笑嘻嘻”、“恭恭敬敬”;老少茶客们把夏瑜的壮举视作“发了疯了”。这些细节描写都反衬出群众的愚昧。从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这些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深广的郁愤。

    24、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答: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革命者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人们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剐,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25、说说小说《故乡》题目的好处。

    答:①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③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发生了巨大变化,启发读者思考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26、《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27、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概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作者期盼闰土、水生、杨二嫂以及他们的后辈能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新的生活。

    28、阐述《故乡》中对比的艺术。

    (1)人物的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不同,杨二嫂的变化等。

    (2)人物关系的对比。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希望中的宏儿与水生将来的正常关系与现在的“我”与闰土隔阂关系的对比。

    (3)环境的对比。少年时期月下刺猹的美丽图景和此次回家迁徙所看到的农村萧索的环境。

    这些对比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严重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

    29、《故乡》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30、请你说说,孔乙己为什么成为“不会营生”的废物?

    答:他读的书,从他的语言中,可见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视劳动。而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

    《呐喊》读后感

    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呐喊》中心思想

    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选自南朝梁萧统编选《文选》。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文学家

    2、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实词

    (1)臣以险衅(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夺:改变)

    (4)门衰祚(zuò)薄(祚:福分)

    (5)终鲜兄弟(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

    (8)未曾废离(废: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察:考察和推举)

    (10)寻蒙国恩(寻:不久)

    (11)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12)听臣微志(听:准许)

    (13)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拔擢:提升)

    (1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5、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

    16、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或许。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成立:成人自立

    3、举臣秀才:秀才:优秀人才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上报:报答皇上

    5、臣欲奉召奔驰:奔驰:奔走效劳

    6、有所希冀:希冀:非分的愿望

    7、臣之辛苦:辛苦:辛酸苦楚

    8、则告诉不许:告诉:报告申诉。

    三、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臣少仕伪朝。做官

    (二)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3、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

    4.凡在故老:年老之人

    5.沐浴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

    (四)名词作状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在家外。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在家内。

    3、则刘病日笃。一天天

    4、躬亲抚养 亲自

    (五)使动

    1、无以终余年。使……终

    2、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使……闻,使……知道

    五、句式

    1、判断句

    (1)“……为……”式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非……”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被动句

    A、而刘夙婴疾病

    B、.则告诉不许

    3、倒装句

    (1)状语后置

    A、急于星火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宾语前置

    慈父见背

    4.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2)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

    (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

    (5)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

    (6)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

    (7)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8)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

    陈情表读后感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晋书》卷八十八)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习语。

    陈情表的主旨

    《陈情抄表》的“情”袭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情况。申说了自己与祖i母相依为命不能离开,皇帝征召,虽感念国恩,却难以赴命的两难处境。二、情感。字里行间,传达了与祖母的一片深情。三、情理。圣朝的主张与自己的请求的合理性。综合在一起,本文的“情”复杂而深刻。这里有:对祖母养育的报答之情,对祖母缠绵病榻将不久人世的悲戚之情,对圣上拔擢的感激之情,对忠孝难全的狼狈之情,对难以赴命的焦灼之情,对朝廷催迫的不满之情,在等候观望中的惴惴之情等等,正因为这种复杂与深刻的情感的表现,使文章具有了历久不衰的魅力。

    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

    第三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文学斯蒂芬多少常识

    [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比较零碎,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需要整理一下。

    一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

    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曹刿论战》《 之战》

    (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

    《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劝学》

    《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韩非,荀子的学生。《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传》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

    《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屈原(约前340~约前

    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涉江》

    (三)汉朝

    贾谊,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过秦论》《论积贮疏》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塞翁失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

    化的历史。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任太史令。《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

    《汉书》,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苏武》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

    生于汉代末,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四)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诗》

    《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干将莫邪》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字潜,字渊明),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三峡》

    《后汉书》,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张衡传》

    丘迟,南朝齐、梁间的文学家。《与陈伯之书》

    《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

    吴均,南朝人。《与朱元思书》

    (五)唐朝

    唐初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涣,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凉州词》《登鹳鹊楼》 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春晓》《过故人庄》

    王昌龄,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其诗有诗、画、音乐合一的特色。

    《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存诗近千首。

    《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

    《秋浦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杰出现实主义诗人。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语言准确,存诗1400多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的疾苦,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雅俗共赏。存诗近3000首。《钱塘湖春行》《忆江南》《卖炭翁》《琵琶行(并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

    文情并茂的文章。《马说》《师说》《原毁》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xie)州人。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作品。《小石潭记》《童区寄传》《捕蛇者说》

    杜牡,字牧之,号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江南春绝句》《阿房宫赋》

    岑参,诗人,是写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刘禹锡,字梦得,著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

    崔灏,著名诗人。《黄鹤楼》

    (六)宋朝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著有《嘉 集》《六国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浣溪纱》《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石钟山记》《教战守策》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提倡变法。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人

    称王文公。倡导诗文革新运动。著有《王临川集》等。《伤仲永》《游褒禅山记》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花了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训俭示康》《赤壁之战》

    李清照,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后人辑有

    《漱玉集》。《武陵春》《如梦令》 陆游(1152~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300多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过小孤山大孤山》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存词600多首。《西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文,被俘不屈,壮烈殉国。著有《指南录》等。《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 沈括,字存中,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所著《梦溪笔谈》是综合性学术专著。《活板》《采草药》《雁荡山》

    柳永,字耆卿,北宋婉约派词人。《雨霖铃》

    周敦颐,字茂叔,著名哲学家。《爱莲说》

    姜夔,南宋词人。《扬州慢》

    (七)元明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写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窦娥冤》

    施耐庵,著有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水浒》,是在

    民间传说、说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杨修之死》《群英会蒋干中计》 吴承恩,在民间传说、杂剧和其他著作的基础上创作《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美猴王》

    冯梦龙,通俗小说作家,作品以所辑《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喻世明言》最著名。《灌园叟晚逢仙女》

    张溥,明末文学家。《五人墓碑记》

    (八)清朝

    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号柳泉,代表作为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促织》

    方苞,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吴敬梓,所做《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

    曹雪芹,名,字梦阮,好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最高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

    全祖旺,文学家、史学家。《梅花岭记》

    龚自珍,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病梅馆记》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改良主义思想家、宣传家。《少年中国说》《谭嗣同》

    刘鹗,著有《老残游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明湖居听书》

    秋瑾,字 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民主革命烈士。遗稿编为《秋瑾集》。《对酒》 二 现代文学

    (一)鲁迅(1881~1936),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一件小事》(1919)、《社

    戏》(1922)、《孔乙己》(1919)、《故乡》(1921)、《祝福》(1924)、《药》(1919)、《狂人日记》(1918)、《阿Q正传》(1921)是前期小说,除《祝福》出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藤野先生》(1926)、《范爱农》(1926)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记念刘和珍君》(1926)、《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呐喊〉自序》

    (1923)是前期杂文。《文学和出汗》(1927)、《友邦惊诧论》(1931)、《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拿来主义》(193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人生识字糊涂始》(1935)等是后期杂文。

    鲁迅小说集有《彷徨》《呐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诗集有《女神》《星空》《前茅》《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等,历史剧有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卓文君》《武则天》《蔡文姬》等,回忆录有《洪波曲》,历史论文有《甲申三百年祭》。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天上的街市》《屈原》(节选)。

    (三)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小说有《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子夜》《林家铺子》《春蚕》(与《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白杨礼

    赞》《风景谈》《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四)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古代英雄的石像》《景泰蓝的制作》《苏州园林》《夜》。

    (五)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浙江绍兴人,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学课本中有《春雨》《荷塘月色》《绿》《威尼斯》。

    (六)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戏剧有《茶馆》《龙须沟》等。中学课本里有《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龙须沟》(节选)、《茶馆》

    (节选)。

    (七)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戏剧家,主要剧本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改编的电影有《林家铺子》《祝福》《春蚕》,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

    (八)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小说集有《南归》《往事》等,散文集有《同情》《冰心游记》等。课本里有《小橘灯》。

    (九)巴金(1904~),原名李芾甘,四川人,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课本里有《灯》。

    (十)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著名戏剧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课本里有《雷雨》(节选)。

    三 外国作品(按汉语拼音顺序)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小说《筑路》

    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守财奴》

    巴甫洛夫苏联书信《给青年的一封信》

    达尔文英国说明文《物种起源》导言

    都德法国小说《最后一课》

    恩格斯德国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法布尔法国科学小品《蝉》

    伏契克 捷克斯洛伐克 报告文学《二六七号牢房》

    高尔基俄国散文诗《海燕》

    高尔基俄国小说《母亲》

    海涅德国诗歌《西伯利亚的纺织工人》

    惠特曼美国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

    壶井荣日本散文《蒲公英》

    马克•吐温美国小说《竞选州长》

    莫泊桑法国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法国小说《项链》

    欧•亨利美国小说《警察和赞美诗》

    普希金俄国诗歌《致恰达耶夫》

    契诃夫俄国小说《变色龙》

    契诃夫俄国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威尼斯商人》

    伊索古希腊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古希腊寓言《蚊子和狮子》

    第四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过秦论》

    ——贾谊

    一、实词

    1、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 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 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3、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宾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词

    聚之(于)咸阳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要词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从,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第五篇: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1

    归纳主题

    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2

    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技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3

    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身份(思想)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C.情节(活动过程)

    D.言行(心理)E.创作意图F.比较

    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



    推荐阅读: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5篇范文)
    日记我的梦想500字作文[五篇范文]
    小学一年级成长的作文600字5则范文
    6到8岁儿童睡前故事(范文大全)
    你的简历有创意吗(合集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