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装修合同 运输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效能 促进教育教学跨越发展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清风徐来 时间:2024-08-11 18:58:3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效能 促进教育教学跨越发展

    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效能 促进教育教学跨越发展 ——大悟县实验中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应用汇报材料

    我校是一所年轻气盛、极具活力的初级中学,成立于2024年8月,由原寄宿中学、礼山学校初中部和二郎中学合建而成。目前占地面积5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236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93人,初中教学班36个,在校学生人数2500人。五年来,已为上级学校输送生源4000多人。

    近年来,我校以完善教技装备及配套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与使用效能为目标,不断推进管理的规范化、使用的正常化和效能的最大化,从而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层次。

    一、健全组织领导,保障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质量

    一直以来,我校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育技术装备上大手笔投入,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配备基本达到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学校也每年都要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部署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保证了教育技术装备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1、教育技术装备建设达标 ①建立了领导小组

    为了让这些装备建设配备好并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我校成立了一个由校长任组长、分管科教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科教处主任和各专用处室的管理员为组员的教育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管理与监督,从而保证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质量。教育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每学期都要召开相关会议,组织相关活动,制订出学期工作计划,并从建、配、管、用、培、研等方面对一学期的工作作出评估总结,从而不断提升科教工作的管理与应用水平。

    ②配备了管理人员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是否到位,使用效能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有无和管理者的水平。为此,我们为每个专用的功能室配备了专职的或兼职的管理员,如实验室配备了3名专职管理员和29名兼职管理员,网络教学室配备2名专职管理员,图书室、体卫用品室、艺术装备室各有1名专职管理员,等等。还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相培训,取得了相应的管理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③制订了工作计划

    教育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会议。期初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制订出本学期的教育技术装备计划,确定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如制度的完善,装备的摆放、清理、修缮及数量,课时计划,等等,从而确保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一线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服务。期末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本学期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总结,指出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下一学期的努力方向,以期扬长避短,稳步提高工作质量。

    ④落实了专项经费

    经费是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前提条件。每年年底,科教处都会拿出一份下一年度教育技术装备的经费预算报校长办公会议,便于学校未雨绸缪,早作安排。比如去年,学校同意在2024年底,再投入20万元,用于改善我校教师的办公电脑,做到办公电脑的笔记本化,现在正在落实。此外,学校每年均会有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更新与维护损坏的教育技术装备。

    2、教育技术装备配备合理 ①专用教室的设置

    2024年我校创建之初,即组建了部分实验室,几年的扩建与完善,我校现有电子备课室1间,24平方米,计算机8台;生物实验室1间,60平方米;体育器材室1间,40平方米;物理实验室1间,60平方米;化学实验室1间,80平方米;化学器材室、药品室1间,80平方米;美术室1间,80平方米;音乐室1间,80平方米;舞蹈室1间,80平方米;固定多媒体教室36个;多功能教室1个,120平方米,学生用机143台;演播室1个,60平方米;广播室1个,1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150平方米,80座;共有藏书70000余册,生均28册。图书馆实现微机化管理,并按规定配备了必要的工具书及教学参考书;订阅报刊杂志种数为131种219份。各专用教室设置均按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备。另外,学校还建有校园监视系统和校园广播音响系统。

    ②设备器材的配备

    2024年,我校创办之时,对所有专用教室的仪器、器材和药品进行了搜集整理。近年来又多次添置了一批仪器、器材与药品,更换了各实验室的橱柜,使之更趋实用和美观。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水平

    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具备了一流的硬件之后,如何很好地管理好它,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就是接踵而来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把建设一支与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1、外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因我校专兼职的管理员没有一个是相关管理专业毕业的,所以学习培训对他们来讲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近年来,我校有三位教师通过了省市教育主管单位组织的实验教师培训,取得了相应证书。图书馆管理员中有两位教师通过了孝感市勤工俭学办组织的图书管理员培训,也获得了相应得证书;网络管理员参加了锐捷网络培训,获得了合格证书。各种外出培训学习,不仅增长了管理员的见识,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应用水平。

    2、不断学习,把握管理标准

    要管理好各专用教室,就要知道要管些什么和怎么管理。每学期初,我们在调整教育技术管理领导小组的同时,就要求小组所有成员熟悉自己的管理职责,通晓各项规章制度,确切知晓自己该管什么,该怎么管。我们要求他们建立健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做好相关的档案建设。我们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了设备购置、验收、保管、资产处置等内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到帐、物、卡相符。实验室、图书馆(室)、音体美器材室等都建立了完整的岗位责任、管理、使用、安全防护、卫生等各项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

    3、加强考核,促进管理常态

    建立了对各专用教室及其管理人员的每学期考核的制度,并把它与各种奖惩挂钩,要求各管理员对专用教室的管理做到常态化。特别是资料的收集整理、仪器的维修与报损、各种台帐记录等,我们都要求及时更新,准确反映这些专用教室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三、组织师资培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能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技术装备的科学使用是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的客观要求,是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良好渠道,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打赢教育质量攻坚战的重要条件。

    1、培训促进观念转变

    传统的“粉笔+黑板”式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代教学,更无从说起有效教学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也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了转变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这些新装备的效能,我校多次聘请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和我市的一些应用教育技术装备的专家来我校作相关的专题讲座。

    2、培训促进媒体使用

    计算机是使用率最高的现代教育装备之一。此前,我校相当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我校邀请了市教研室徐老师举办了《利用FLASH制作课件》的讲座;县教研室李老师作了《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和《PowerPoint 2024使用技巧集锦》的讲座;本校计算机房网络管理员刘老师作了《如何在电脑上制作教学示意图》的讲座。我们还举办了两期电子白板的使用培训。教技室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期班级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培训。另外,我们还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抓住孝感市教育局和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各种网络课程培训的契机,保质保量完成规定课程。通过培训,我校老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3、培训促进实验开出

    理化生实验室也是学校的“老三室”之一,它们的充分利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前,部分老师认为:做分组实验不如做演示实验,甚至做实验不如讲实验。为了争抢教学时间,曾经随意剥夺过学生的实验机会。学校管理层注意到了这一严重状况,强烈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后果,着手与理、化、生老师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首先是组织大家学习,转变老师的观念;其次是与孝感市的先进学校的理化生教研组进行对口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培训与学习,我们基本解决了实验与课程、时间与效率的矛盾。学校也因势利导,适时提出相关的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强考核检查。现在,老师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有规定的,必须做;无规定但能做的,也要尽量做。有了这样一个共识,实验的高开出率就不再是什么突出问题了。

    四、组织各项活动,拓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阵地

    课堂上,我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课外,它们又为我校的师生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学生的课外活动得到了有效保证,从而也为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拓展了阵地。

    1、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荣誉度。我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藏书丰富,生均图书册数达28册,环境舒适,学生自主学习异常活跃,生均借阅6册,是我校装备建设的一个亮点。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校定期举办读书比赛活动,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获奖的学生奖励优秀图书。相关活动的开展及师生在活动中的良好发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科技培训

    我们利用这些装备设施,开展了科技条线的培训,获誉众多。我校有一个面积达12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室,该教室除了保证信息技术100﹪的开课率外,还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科技培训,主要有青少年电子技师培训、航模培训、普及型机器人培训及科技创新制作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我校学生每年获得省市各个级别的奖项多达50多人次,辅导教师也有多人次获省市级奖项。

    3、比赛竞技

    我们利用这些装备设施,组织老师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技术比赛,成绩喜人。在我校教技室的精心组织下,每年我校均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各种比赛中获奖。2024年,孝感市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大赛中,沙夕岗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2024年,孝感市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中,冯雪菊、陈露两位教师的课件分获孝感市一等奖;2024年,我校网站在孝感市教育系统门户网站评比获得二等奖„„

    综上所述,我校教育技术装备在建、配、管、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上级要求,对照兄弟学校的先进做法,我们还存在着不少差距,比如在硬件建设方面,还需建造艺体馆等,在软件建设方面,如何进一步提高装备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尚待不断努力。我们决心通过这次验收,进一步寻找差距,制订出更加详尽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将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第二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沙后河中心小学

    新的《义务教育法》强调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对一所学校来说就是注重自身的内涵发展。家长衡量学校的尺度是教育质量,如何抓好质量,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一直是学校管理者思考着实践着的命题。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在涉及质量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教学研究和教学常规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必须下气力抓,持之以恒地抓。

    一、加强教学研究,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走教学研究之路。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使我们深深的感觉到,不管改革走到哪一步,教学效果最终总要在教师的教学中体现,在课堂中落实。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开展了对各种类型课的研究。

    (一)发挥骨干作用,推好引路课

    我校在课改的三个阶段,即刚刚进入课改教师们还不完全理解新课标的引路阶段,课改进行中教师们对一些问题把握不准的疑惑阶段,取得了一些收获后想要再上新台阶的提升阶段,都推出了引路课。引路课的目的在于引进教学理念,引导研究方向,引领教学行为,引发共同思考。由于引路课承担着如此多的重任,做课教师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我校承担引路课任务的教师大多是学校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引路课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要成竹在胸,力争做到:细节精彩,系统完美,务实创新,富有远见。引路课是在课改进行的关键阶段推出的,推课之前应有对问题的讨论,带着问题听会促使听课教师对问题深入思考,对学习产生需求欲望。

    (二)运用激励机制,抓好常态课。

    我们关注常态课,因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大量完成的是常态课,常态课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常态课凑合上”的情况发生,我们根据学校大、骨干多、开展活动有气势、有氛围的校情,每个学期都推出与提高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并且将实施方案制定的环环相扣,让教师们觉得教学活动要紧紧跟上,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如:“同研一本书、同研一节课”活动。因为大家要同备一本书,还要以接力棒的形式完成一讲、二讲、三讲„„不管处于哪种状态,你都要参与其中,在研究过程中思考、学习、实践,自身的提高和集体的氛围会使每个人在不经意间产生进取的动力,作用在课堂上就是质量的落实。我们常常让这类活动贯穿整个学期始终,每个阶段的目标各有侧重,使教师们在一个一个目标的完成中养成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习惯。

    我们推出的“教师特色教学展示交流”、“学生习作展评”、“带题授课检测材料阶段交流”等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在做质量监控,由于选择了活动这一形式,并且运用了激励机制,就使得教师们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的投入其中,促成既定目标的实现。

    (三)探索教学规律,研好“带题授课”

    《中国教育报》开设的“新课程教学问题论坛”中有一个观点:用科研的方法推进课改应该是课改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课改,改到深处是制度,改的过程是科研。我认同这种观点。我们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去研究,让我们的教学具有目的性、系统性、针对性、宏观性,其实它们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的,应该说:教学是基础,科研课题是升华;反之,科研课题的不断完善,更能科学、明确的指导教学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带题授课的具体实践使教师们体验了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教研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带题授课的检测,将教学效果反馈在“纸面”上,实际上是落实了教师的自我监控。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对原有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原有事物中的营养,使之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拓现行的工作。根据这一原理,学校的教 学常规管理,一要抓常规管理的继承,二要抓在常规基础上的创新,这样才能呈现教学管理的高效有序。

    (一)继承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性

    规范不是低层次的要求。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对常规管理进行思考,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形成自己学校教学管理的思路、章法、模式,最终实现科学的、高效有序的教学常规管理。必须确保教学管理的规范性,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指挥系统,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层次清晰,责任明确,使教学工作有序、规范,管理到位。同时该系统又是学习管理指挥系统,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教研、科研,不断促进教师自身提高,最终指向培养学生发展的目标。我们在规范性的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到:

    1、形成制度,雷打不动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我们学校坚持做到统筹安排,保证重点。教学常规管理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秩序等。哪一方面有所忽略,都有可能给全校教学质量带来损失。一些常规管理被有些人认为是“过时”的东西,即每学年必做的常规工作,如教案检查、教师基本功考核、全校统一考试等等,给这些工作赋予新的生命力,抓实抓新。这些做法有力的保证了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过程管理,有始有终

    教学常规管理要贯穿全过程的始终,也要贯穿全学年学校工作的始终。只要有教学活动的存在,教学管理就不能中断。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工作的流程顺畅、通达,形成闭环式系统,产生应有的积极效应。

    3、不留死角,管全管细

    教学常规管理应是多种主体的活动。这里既有管理者主体,又有教师主体,还有学生主体。三个主体应全部纳入管理范围之中。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 塑造,则管理的规范化自然也就实现了。如家长评教、学生评教、领导评教

    (二)创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在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的创新必然要求教学管理的创新。课改中我们改进了备课和质量监控制度。

    1、备课创新----提倡个性化

    过去学校要求教师的备课格式统一、整洁、详实,要求成为教师的 “作品”,使不少教师把备课异化为体力劳动,做表面文章。现在我们提倡“备课创新”,可以资源共享,备课本可以勾、划、圈、点、补,不求形式的“漂亮”,而要注重课前思考和课后反思。提倡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这一个不同于那一个,人人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正所谓教学有法,又无定法。种种做法使教师的备课成为最具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的改革随之向纵深发展。

    2、质量监控——更具科学化

    我们学校多年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我们坚持多年对期中、期末进行质量分析,这项监控管理在前几年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以今天的视角看,它的监控更侧重结果。在新课程改革目标愈来愈明晰的大气候下,质量监控更多的应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为此,我校结合学区的量化考核制度实行了新的《学校量化考核》。大家认为新的质量监控意见有这样三处亮点:

    第一、体现了科学性。由于学生来源不同,起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再用一把尺子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势必会造成教师的心态不平衡,使评价失去应有的效果。新办法增加了学期初和学期中的监控,这样就可以客观的了解各个班学习基础水平,同时给每个班学生学习状态的发展,标定一个起点,以便期末衡量进步的程度。两项监控的增加,使任课教师放下包袱,直面所任班级的基础水平,有的放矢地制定自己在教学中相应的措施。修改后的监控意见,将原来静态地监控一个 “点”,变成了动态 地监控几个“段”,体现了质量监控的过程管理。

    第二、体现了服务性。修改前的办法,对学困生的监控停留在统计、分析,新办法在学年初水平质量测试之后,学校召开学困生家长会,帮助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督促家长与教师配合制订学生学习计划,并且每月末配合教师做好学困生月末进步小结。将监控由“管”转向 “服务”,将学困生的补差工作落到了实处。

    第三、体现了导向性。根据新办法,学期初学校要召开教学质量研讨会。研讨会有三个层面的经验介绍:班级成绩有明显提高的任课教师;年级成绩优异的教研组长。前一个层面的教师业绩,都是以“段”的提高为评价标准,与期初期中的监控标准一致,让教师们心服口服。随着完善后的新办法的实施,以往学年初新接班教师的抱怨声没有了,从开学第二周起,各年级的补差工作就开始了。因为教师们知道,学校言必信,行必果,出台了制度,就一定会落实。而且学校“看过程也看结果”的理念使教师们明确:抓质量要勤奋加智慧,抓结果要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教师们的工作态度让我们欣慰,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科学的制度管理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常规管理,是支撑教学质量生命线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两要素。其中研究决定水平,管理决定成败。几年来我们实实在在抓了教学研究,认认真真抓了常规管理。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我们学校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2024年9月10日

    第三篇:提高教育效能的能力

    提高教育效能的能力

    朱昌球

    提高教育效能的能力有三:一是决策力,二是执行力,三是评判力。

    一、决策力是指对课本的编写或选择。选择或编写课本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宏观设计,它要从制度上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思维技能、创新技能这三个基本技能以课本(教材)的形式进行先期决策。这项任务应是学校层面教育科研的首要任务。

    二、执行力是指对课程的制定和管理。制定和管理课程是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学校教育体制的具体实施,它要从体制上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思维技能、创新技能这三个基本技能以课程(教程)的形式进行有序落实。这项任务应是学校层面教育行政的首要任务。

    三、评判力是指对课堂的评价和考核。考核和评价课堂是要解决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学校教育机制的创建和革新,它要从机制建设上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思维技能、创新技能这三个基本技能以课堂(教练)的形式进行及时考查。这项任务应是学校层面教学业务的首要任务。

    如果把正规学校的教育流程作一个粗糙的概括,它应是:教育设计——教育实施——教育评价。一个学校独特而有个性的文化也应当是体现在她的整体的教育工作的流程上。如果,她的整体的教育工作流程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思维技能、创新技能这三个基本技能”为中心,那么,这所学校就不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学校,也不是一所形成了教学文化的学校。

    第四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近几年来,各学校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投入大量精力,那么这些措施对于学生而言有何影响?对于家长、教师们最关心的教学成绩会起什么作用?

    我认为,文化建设对促进教育教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积极创造净化、美化、理化性的人文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愉悦成长的乐园。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不仅具有美化功能,更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着隐性教育的作用。

    1、导向作用。要积极营造“明德、乐学、善思、创新”的校风,在学生之间,建立互助、坦诚、友善的同学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人际关系,热爱校园生活。净化心灵,启迪睿智,引导全体师生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进。

    2、规范作用。校园文化是很好的“德治”,“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悄然生成。

    3、净化作用。一个学校文化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最终体现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等。

    4、激励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如同一个无形模型,塑造着人的心灵,其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二、校园厚重的文化底蕴能够感染学生,使其产生自豪感,并且把这

    种自豪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磐石一中建校于1930年,在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深厚而悠长的文化底蕴,一中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1)校风建设。“励志、修学、敦品、至善”——这是一中的校训,也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形式。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中的精神风貌。一中的校训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涵盖了“理想、学问、品德、人格”等方面,使每一位一中人的集体责任感日趋巩固和扩展,具有对一中全体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也对一中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

    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此外,一中统一定制了夏季和冬季校服,并收集并采纳了学生的建议,三个年级的学生站在一起既相互协调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高三年级是传统的中国红,热情、积极向上,高一年级是沉稳的黑色,深远、宁静,高二年级则刚好是红黑相间,快乐富有朝气。

    (2)教风建设。“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发挥主导的作用。

    每学年一中都组织多项行之有效的教师能力培养活动。如每年例行的青年教师和年长教师的“拜师活动”,这项活动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已经能够自主自愿地完成,既促进了业务水平的提高,又很好地稳定了人际关系;又如“教师大练基本功”活动,有奖有罚,有声有色,这些都仅仅是缩影,一中的教风建设已经具有扎实稳固的基础。

    因为一中人早已意识到,只有在全校教师中树立起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高效严谨、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3)学风建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一中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学校制定了周密的“学风培养计划”,如每学年伊始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在考试中和班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主题班会,讨论热门话题、责任、学习方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中广大师生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园物质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一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一中的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为一中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一中

    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一中人的情操,也激发一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总而言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推荐阅读:
    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效能 促进教育教学跨越发展
    两学一做半年工作总结[合集5篇]
    注协2024年总结-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对任课教师安全管理培训[推荐]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上一篇:志愿者服务心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