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建筑工程合同 述职报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蓝色心情 时间:2024-08-13 15:07:0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

    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湖七月半

    张岱

    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③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随之败落,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1.第①段中作者写了五类看月之人,根据文意,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完整。(3分)

    (1)(2)名门闺秀(3)

    (4)市井之徒(5)

    2.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巳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的心态。(用原文词语回答)(1分)

    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2分)

    4.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2分)

    5.周作人在给《陶庵梦忆》时说:“他(张岱)的洒脱的文章大抵出于性情的流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3分)

    答案:

    1.(3分)达官贵人 名妓闲僧 文人雅士

    2.(1分)好名

    3.(2分)这句话多用整句,从不同角度突出二鼓以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情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美。

    4.(2分)写文人雅士在众人散尽后享受西湖月夜的清雅情趣。

    5.(3分)(1)七月半,本为看月之时,作者却看人,作者对附庸风雅之人不著一字评价,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褒贬之意自然流露。

    (2)“吾辈”之文雅之士观月不哗众取宠,不做附庸风雅之态,在众人散尽时,于月光之下饮酒赋诗,浅唱高歌,月自在心中,尽享清雅情趣,这是真性情的流露。

    (3)在庸俗和高雅,喧哗与清寂的对比中自然表现了作者的清高之姿,也寄予了他的家国之痛。(张岱选择在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表现他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答对一项2分,二项3分)

    参考译文: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第二篇:西湖七月半读后感

    兰雪梦醉

    ——西湖七月半读书札记

    初识张岱,是因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之中,遇见了这个孤独者,恍若狭长小巷的一道身影,一个在蒙蒙细雨中,手持酒壶低声喃喃的身影,把一切景物都排斥了,独占了我的视野。一个脱俗的世俗人,一个博奥的无知者,一个诙谐的愤恨者,矛盾在他身上融合出了清冽鲜明的惆怅彷徨,冷冷的沁入心脾,沁入魂魄。

    西湖七月半,本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山两堤三岛十景到了张岱这里就成了“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殊不知他看的是谁,念的是谁,想做的是谁?

    看西湖七月半一文,便想起卞之琳所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刚到西湖的时候定是有些失望,惋惜着那一陌杨柳,一痕长堤,一窗月光,一池碧水,慨叹极好的风景中平白多了几粒灰黑的身影。他坐卧行船中,冷眼旁观岸上“灯火优傒,声光相乱”,无聊中,发现那些无聊之人竟也是一处风景,便颇有些滋味的品头论足一番。

    其实,张岱不应该看的,他应是一人独坐,煮一壶兰雪茶,举茗自赏,闲闲观月的空灵之人。其实,他刚到西湖之时就应信步离去,不让这些世俗尘埃沾染一角清傲的衣袍。其实,他不过一脱俗的世俗人。他想要做一个世外之人,清净悠闲的旁观,不愿“同流合污”,却始终免不了近俗,总是被吸引了,忍不住侧头看看,便搅乱了心境。不知他究竟是桥上看风景之人,或是楼上看风景之人?呵呵,若他知道自己也不过是他人眼中的风景,不知会做何感想呢?

    事实上,他不会有感想。之前的一切不过是我对一个普通人的猜想罢了,张岱,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从“茶淫谲谑,书轟诗魔”到“山厨常断炊,一日两接淅”的人,何必故作孤高。他怎会被那些故作看月的人吸引,怎会因他们而落入俗事。他看的,不是他们,而是,他自己,张岱。七月半,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对张岱来说,国已破,家已亡,只想对月倾诉,独自缅怀,聊以自慰,却见着了那些“身在月下实不看月者”,想起了自己曾经纨绔的模样,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写道“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这天,他便是对往生的忏悔吧,因他看的是自己,念的是自己,才会有如此细致的笔墨,才会有轻灵幽静的萧索。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清梦甚惬的张岱,果然还是雪景中缓步而行的痴人,带着一丝丝愁绪的茶香。

    让我,从此再也忘不了那抹清香,那个身影。

    第三篇:《西湖七月半》 ——感想

    沉默的孤独者

    ——读《西湖七月半》有感

    他从来都是孤独的,他也愿意为自己谋求一个孤独的印象;他活在名叫张岱的影子下面,拥有张岱的一切得与失;逐渐地,他也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孤独的追随者,因为难堪这庸俗的世道,难堪这痛恨的人生,难堪虚伪地追随主流行不欲之为,只有自己一人漫漫追随一种叫作“孤傲”的标榜。

    张岱的文字对我一直具有启发式的作用,从《湖心亭看雪》到《西湖七月半》。本人读他的文章不多,可是每一片都很喜欢,他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有一股逆流为上的倔强,贯穿着本性中的执着。

    本文开篇“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真实自然,本就不俗。万千人生态,在张岱的眼里,目的、形态的要求可以把所有“赏月人”统统归为这么五类人;其中,他把自己归在了最后一类,“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的文人雅客里,但又似乎与其他的迁客骚人不同。

    杭人游西湖,争队出游,人声鼓沸,摩肩擦踵;随后集会解散,“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如此的啼笑忙乱,倒是像极了愁乱忧然的人生,人们抬头不见月,狭窄的视线被财富、名利、贪婪重重锁住;更看不见保俶塔下张岱幽然、别离于尘世的目光。他的孤傲伴随了一生,出生于明末清初一个富贵家族,“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他骄傲却满腹学识;他的沧桑也是当时国家的创伤,自清朝后,生活巨变,感染了文字的风格。

    试想,一个曾经放浪不羁的富家子弟,国破家亡后,还能剩下些什么?残忍的现实是一个人转变的最好方法。疼痛可以使他认清现实,知道以前的自己无非也是俗人一个,清醒这个世界还有更高的追求在等着他。对于如今繁华的西湖,他还能表达什么呢?他无需去一个个直言过去时代留下的痕迹,旧代的子民欢乐地生活在新朝地社会中;因为,他清醒地认知这个社会的冷暖。

    张岱的文扎,每一次下笔都含有深深的回忆,每一次笔落疾处都是向内心孤傲的标榜的蜕变,每一次提笔都完成了对自我的肯定和神圣的完结。以至于本文的最后两句话,“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沁人,清梦甚惬。”结尾清新自然,此景才是真真正正的月下景——可张岱却只是简略地一笔带过,留下的风景空白、忧伤情绪、静谧的氛围揉杂在一起,作为最后一次自我内心的升华。

    待一阵喧嚣过后,湖边野外的人会迎来属于自己的世界。

    第四篇:西湖七月半教案

    不是荷花满池的六月,不是郁郁葱葱的七月,亦非秋凉即至的八月,而偏偏要写七月半的西湖,这是为何?六月太热,七月初无以看月,八月太凉,惟有七月半,有人,有月,有湖,一切都恰到好处,看湖看月,又可看观月之人,岂非妙哉?

    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旧称中元节。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记载明朝末年崇祯年间(1628—1644)及南明王朝的史事。

    作者选择的角度独特:写了游人赏月的景象,写了民俗,作者眼中的人有褒贬的,体现了超脱、风雅不同、世俗的情趣,提高审美情趣。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枭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译文

    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臵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臵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像聋子一样,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像哑巴一样;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臵,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二)介绍游湖看月的五类人 ①

    达官豪富

    身份:“山我冠”,做官人、官僚,张扬自己的 排场:“盛筵”铺排声势 “实不见月”附庸风雅

    嘲讽达官豪富“楼船萧鼓”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嚣呼嘈杂”,赶凑热闹的俗气。②

    亦船亦楼,招摇过市

    太太小姐

    坐着有楼阁的华丽游船,带着漂亮的妻妾、姑娘、侍童 无意风雅

    左右盼望

    实不看 ③

    名妓闲僧、闲士 亦看月,而欲人看共看月 ④

    不衫不帻,市井游侠 装假醉

    下层市井百姓,不懂风雅,行为粗陋 唱无腔曲

    而实无一看者,不专注,凑热闹 ⑤

    文船轻中晃,文人雅士(有文学修养,艺术细胞)看月,不作意——真赏月者,真正的清雅之士

    (三)二更以前俗人看月热闹份乱情绪(场面)好名,附庸风雅 拥挤

    逐队

    列俟 速舟子,急切凑热闹

    如沸如撼如……纷乱场面(声音)篙:拥挤不堪 少刻:无心赏月

    嘲讽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全然不解其中的幽雅情趣。新奇之处:不写景写人,思路不凡。

    (四)描绘真正的看月者怡情水光月色,勃勃兴致和高雅情怀 赏月人眼中的美景。懂美,看出美

    景:月——新磨

    山——整妆

    湖——面

    雅:志趣相投的人,有共同的审美观。

    饮酒

    兴致盎然

    韵友

    名妓

    纵舟:心情豪纵

    荷花

    香气

    清梦

    对月景无限留恋。荷香月美,衬托高雅之趣,陶然其中。清怀高雅,脱俗

    酣睡:

    与俗人赏月形成对比(两个具体场面),对真假看月者进行比较,对附庸风雅者的暗讽,对雅士爱美、懂美又沉醉于美的欣赏。

    这篇小品文虽然讥讽了世态百象,但是也流露出一种近俗倾向。与唐宋时期类似记游之作相比,张岱此文不再是“目下无尘”,而是颇有兴味地观察各类俗人的不同情态,表现出对世俗的关注,这显然是晚明勃兴的市民文化的投影。

    按唐宋记游的“目下无尘”,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那样的孤峭峻冷,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那种雍容优雅,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深沉悠远,都是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情调,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虽然也表现文人的高雅意趣,也讥讽世俗百象,然而并不疏远世俗,反而是一种近乎“零距离”的接触,反映了晚明文风的雅俗融会。

    四、艺术特色:

    1、写人生动传神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因而,写“看七月半之人”,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任务,往往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作粗粗勾勒,但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如写豪绅携满门老小倾巢而出,“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情态,仅以“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便将这类人物招摇过市,张扬形迹,凑热闹,煞风景的种种俗气形诸耳目。更精彩的对市井闲徒的描绘:“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辞语浅显而笔墨平实,但人物神情形态毕露无遗,鲜活无比。

    2、善于营造氛围

    作者善于营造氛围以突出文章主旨,如第三段,作者意在讥讽杭人赶凑热闹的俗气,有意渲染了“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嘈杂喧哗的气氛。湖上是“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拥挤不堪;耳畔则“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喧闹难耐。以此显示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又如地三段作者欲标榜文人之高雅,在叙述与韵友名妓月下同坐,轻歌纵饮的同时,又佐以月明如境,此清水秀,荷花十里,香气袭人的幽雅环境,以环境气氛之幽雅映衬情怀之高雅。通过不同氛围的对比,不看看月者的雅俗,而作者的褒贬也不言而喻了。笔调幽默诙谐

    张岱的语言表达能雅能俗,颇见功底。这篇小品,貌似以平直质朴的笔墨进行叙述,但往往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时或令人忍俊不禁。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稍加体会,即不难感知其中意味。即使如“轿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断桥,赶人胜会”等语句,亦含带调侃嘲讽口气。前者以轿夫之克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乃“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赶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与叶公好龙没什么差异。

    作品赏析 小品文是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之一,以袁宏道、张岱的作品最出色。其显著特点是题材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对中国近现代散文有重大影响。《西湖七月半》可看做明代杭州市民的风俗图。作者先为我们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累,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的确韵味无穷。[ 当代诗人卞之琳有诗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而是侧重刻画赏景之人。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七月半游湖,而且选择在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就表现了张岱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他对世人的冷眼旁观,体现了他对世俗民情的关注,这虽然没有政治性的目的,但更多的是禅性的感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苏轼《东坡》诗云:“雨洗东坡月色清,世人行尽野人行。”张岱此文的构思和立意或许受到其影响。然而,颇有意味的是,张岱此文在嘲讽世俗的同时,也明显流露出一种近俗倾向。作者对于世俗并非不屑一顾,而是颇有兴味地观察各类“俗人”的“俗态”,具体描述其行为举止。虽说是冷眼旁观,但毕竟体现出他对世风民俗的某种关注。若将其与唐宋时期的类似的记游之作比较,张岱此文虽说少了那种心契造化、目无下尘的玄味禅意,却多了一份人情世态,多了一份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第五篇:西湖七月半文言文习题及翻译

    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西湖七月半文言文习题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②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 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优傒 优良 B.跻入人丛 通“挤”

    C.茶铛旋煮 随时 D.轿夫擎燎 火炬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类看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秦王恐其破璧

    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则噪而相逐

    D.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19.用“/”给下列语言文字断句。(3分)

    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参考答案:

    16.A(优:优伶,戏曲演员。)

    17.B(A.介词,“把”/连词,“来”; B.都是代词“他”;C.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B(错在“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一则作者生活在明晚清初,入清以后,写这样一篇追忆明末杭州风习的小品,勾画一幅人情世态,是怀有国破家亡的感伤的;二则亦表现了作者超然于市俗的散淡之趣。)

    19.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①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到)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注意“逃嚣”“而”“作意”“之”的翻译)

    ②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注意“怖”“列”的翻译及倒装句式)

    3.只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不敢用兵进犯赵 国的原因,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人在。(注意“顾”“所以”“徒”的翻译)

    附:《西湖七月半》参考译文:

    西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无一处可以观看,只能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可以)按照五种类型来观看他们。第一类,(乘坐)有楼台装饰的游船,船上有乐器吹弹,戴着高冠,摆着盛大的酒席,灯光中歌妓表演,仆役侍候,歌声与灯光交错,迷人耳目,(这是)名义上是为了赏月而来但实际上并没有看见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二类,也有坐在船上的,也有坐在楼上的,(有)名门的美女,大家的小姐,带领着美貌的男孩,笑声叫声相杂,环坐在楼船的平台上,看看左边又望望右边,(这是)人虽在月亮下面却实际上不看月亮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三类,也有船,也有音乐歌声,名妓助欢,闲僧佐谈,慢慢地喝酒,轻轻地歌唱,萧管低吹,琴瑟轻弹,乐器伴和着歌声,也在月亮下面,(这是)自己赏月同时希望别人观赏他赏月情状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四类,不乘船也不坐车,不穿长衫也不戴头巾,酒足饭饱(之后),叫上三五个人,挤进人群里,(去)昭庆寺、(过)断桥,大叫大嚷(声音)杂乱,假装酒醉,唱歌没有腔调,月亮也看,赏月的人也看,不赏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这是)什么也没看的一类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第五类,乘着带有细薄帷幔的小船,(船上)有干净的茶几和温暖的茶炉,一小锅茶不久就煮好了,(用)雅洁精致的瓷茶杯静静地传递,好友美人,对着明月坐在一起,有的藏身于树下,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入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杭州人游西湖,巳时出城,酉时返回,躲避月亮好像(躲避)仇人似的。(他们)这天晚上(只是)热衷于名声,(才)跟随(出游的)队伍争着出游,慰劳守门的军士不少酒钱,轿夫举着火把,排列在岸上等候。(游人)一进到船里,(便)催促船夫赶快驶向断桥,(为了)赶上盛大的集会。因为(这个)缘故,在二更之前,众人的吵嚷声,器乐的合奏声,(是那样的喧闹嘈杂,)好像水在沸腾,如有巨物震撼,又 好像有人在梦中惊叫和说梦话一般,还好像聋子大声说话和哑巴张口乱叫似的。无论大船、小船,一齐凑到岸边,(人们)根本看不到美丽的景致,只是看见竹篙击着竹篙,船触着船,肩头擦着肩头,脸看着脸罢了。没多久(人们的)游兴(就)没有了,官府的(官员们)酒罢席散,由差役们在前面吆喝开道,(接连)离去。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在岸上的游人也跟随着队伍,(为的是)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城中,(西湖这里)游人逐渐减少,不多时全都走光了。

    我们这些人这才将船向岸边靠拢,断桥的石阶开始变凉,(我们)在它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同游)客人纵情畅饮。这时,天上的明月,好像刚磨出的镜面;远处的青山好像重新梳妆打扮过一般;眼前的湖面,好像刚洗过脸似的又恢复了平静光洁,刚才慢慢地喝酒、轻声歌唱的游人(从船中)出来了,藏身于树下的游人也出来了,我们这些人过去跟他们互相招呼问答,拉过来跟(他们)一同闲坐。高雅的朋友来了,著名的歌妓到了,酒杯和棋子安置好了,乐器伴和着歌声开始了。天上的月色(变得更加)幽凉,东方将要(露出)白光(天快亮了),客人才分散离去。我们这些人任船在湖面飘流,在十里的荷花丛里酣睡,花的香气扑人,连做梦都感到清香,真是畅快舒服极了。

    赏析:

    《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累,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接着即写“看七月半之人”。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何能遍看,作者自有手眼,即“以五类看之”。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第五类,是清雅之士。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清净处得以从容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

    作者写五类人,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各色人等,无不现身纸上,而作者似乎不动声色,五个“看之”,大有冷眼旁观之概。然而他的主观褒贬之情还是从笔下的形象中表现出来了,第一类是假冒风雅的官僚,第二类是无意风雅的豪门,第三类则欲显风雅而不免做作,第四类是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好事之徒,第五类是不欲显其风稚而真正风雅的文人雅客。作者对前二类人显然嗤之以鼻;对第三类有所肯定,也有所讥刺;对第四类虽然不作肯定,却似乎欣赏其放荡中亦有几分天真;对第五类则显然引为同调。五类人,依次写来,如镜头推移,声态各异,境界不同。纷杂的情景再现于笔下,作者并不现身评点,却于客观的画面中分雅俗、寓褒贬,兼有史笔与传神之妙。

    第二段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已出酉归,避月如仇”,即喜欢白天游湖,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袁中郎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也批评过杭人只爱白天游湖,不会选择时间,白白放过西湖最美的时刻。农历七月十五之夜,例应游湖,杭人出于好名,则成群结队而出。西湖在杭州城西,游湖须经城门,而城门关闭有定时,这一晚就多赏给守门的兵士一些酒钱,好晚些关门。二更以前,湖上人声乐声,闹成一片,“如沸如撼,如魔如吃,如聋如哑”,连下六喻,形容声音嘈杂,含糊难辨一。这一片刺耳的嘈音,破坏了西湖月夜的静谧气氛。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从视觉一面来说,则“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这与其说是游湖,不如说是赶市。“少刻兴尽”,狂热的兴头维持不了多久,官老爷们宴席已散,衙役喝道,率先离去。船上的人也纷纷上轿,轿夫还以城门将闭来催促人们上岸,岸上的人也争先逐队进城。各色人等作鸟兽散。灯笼火把,排列成行,如闪烁的星星在夜幕中移动消失。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莫名其妙,名为游湖看月,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这一段插叙,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具体描写,缴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

    “吾辈始般舟近岸。”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的叙述,突然转为第一人称的“吾辈”,叙述角度变换了,加强了主观的抒情色彩。“始”字,很可玩味,表示喧闹嘈杂的场面一告结束,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湖山美景即开始属于“吾辈”,“吾辈”也就开始登场了。“断桥石瞪始凉”,这个“始”字,则表示被人踩热的石阶也刚刚退烧,恢复平静,这是一种外化了的心理感受。“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三句,则写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唯“此时”才能有此感受。一规圆月,如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时,对景畅怀,与客纵饮,“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浅斟低唱者”即前文所写之第三类人,大醇小疵,还算有赏月雅兴;“匿影树下者”则为第五类清雅之士。五类人中唯此二者独留,故与之声气相通,有共同语言,拉来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著安,竹肉发”,这四个短句,写相得共赏之乐,节奏欢快,心情亦极欢快。“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写通宵盘桓,兴尽方散,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溢,余香沁人。可见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一被俗人点污,则一无可看;一成为雅人的世界,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此文写人物场景,极纷繁复杂,而又极有条理。五类人物,两种场景,写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人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服。行文错综,富于变化,转接呼应,均极自然。开头奇警峭拔,结尾则韵味悠长,全篇运用对比映照,严于雅俗之分,而又妙在不作正面按断。



    推荐阅读: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HR喜欢言简意赅的简历[五篇模版]
    学习语文的方法有哪些[共5篇]
    高一语文的学习方法指导[共五篇]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方法汇总[精选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