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其它合同 入职转正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海棠云影 时间:2024-08-15 12:51:2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多措并举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领导

    ①成立课题工作领导小组。由徐校长担任组长,分管主任高新美为副组长,全面组织调控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②实行“课题骨干教师交流制度”。精挑细选养成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课题骨干小组,先期参与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负责汇总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及经验,共同研讨解决办法。

    2、健全制度

    学校领导制定了《课题研究奖惩制度》、《课题研究案例撰写制度》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并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中。

    3、重视培训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我校特别重视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和经验聚焦两大方面。理论方面重点学习的是著名教育专家林格主编的《怎样培养习惯》一书;经验聚焦方面,我们一是学习前辈在习惯养成方面的经验做法,二是通过网络搜集其他学校的借鉴性经验做法;三是通过撰写“课题研究案例”引导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营造科研氛围,开展实践活动,潜移默化育习惯

    1、努力培植丰富的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教学楼内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大厅用醒目大字雕刻着“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教学楼道内有 “请讲普通话 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每个班级根据自身不同的特色构想建起不同主题的走廊文化:诗词长廊、成语长廊、对联长廊等特色鲜明,寓意深刻。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②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我们的做法是:一是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等;二是各班每月利用一次班队活动议习惯。三是建立“好习惯积累卡”,广泛开展“我的好习惯”记事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强化自律,逐渐形成好习惯。

    2、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①举行“好习惯我能行誓师大会暨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开题会”。誓师大会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为整个课题研究的成功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②开展“十个基本行为习惯我知道”教育活动。学校 通过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十个基本行为习惯”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③开辟“周行为导航语”专栏。每周各班结合本班实际,确定一个小的习惯养成主题,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具体化,写在“周行为导航语”专栏里,用以提醒同学时时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④开展“寻找身边的十大陋习”活动。我们发放了“寻找身边的不良习惯”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去寻找反省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使其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

    ⑤编写行为习惯“八荣八耻”歌和一日常规三字歌。内容包括:进校、升国旗、课前准备等方面。

    ⑥编写校本课程,开设礼仪课堂。我们编写了《文明礼仪在身边》读本,内容包括:基本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区礼仪四个方面,利用每周1节的校本课程时间带领学生学习。

    ⑦持之以恒的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周积累一句名人名言、每天演唱一首积极向上的歌曲、每天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进行一分钟踏步、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三、家校互联,评价激励,多措并举促养成1、家校联手,合力攻坚

    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等,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构建家校育人网络。

    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习惯培养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②引导家长参与评价。

    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活动中,学校 定期布置系列亲情作业,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同时建立 “孝星记录卡”,让家长将孩子的点滴孝心小事记录下来,并书写孝心感言。

    2、树立榜样、正面引导

    为了激励学生坚持良好行为习惯,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学校根据小学生身心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建立:“文明班级量化管理评比”制度;“百优队员” 评选活动;“双十佳养成教育明星”等活动。具体包括:

    ①精心设计“小学生良好习惯评价表”。

    内容包括: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卫生习惯。评价表内容具体,要求明确,评价结果采取等级加评语的形式。学生人手一份,每月针对评价项目及要求,进行自评和他评,学生学有标准,行有方向。

    ②评选“百优队员”。评选内容包括:“礼仪星”、“智慧星”、“自律星”、“白鸽星”、“小孝星”等。学校 每学期根据学生的表现,采取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考评,评选出“百优队员”,进行表彰奖励。

    ③评选良好习惯五星班级和培养良好习惯优秀教师。

    每学期学校根据“良好习惯五星班级”评比标准中的考核内容逐项检查,并综合平时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其他方面,累计分数,以年级为单位,评选出“良好习惯五星班级”和“培养良好习惯优秀教师”,树立良好习惯培养的典范,形成培养良好习惯的氛围。

    一系列评价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较强的榜样示范力量,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3、联动督查,强化落实

    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学生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我们采取“上下联动勤督查”的方法,抓反复、反复抓。上,指 学校 层面的督查: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月评”的常规教育活动。下,指班级、学生的监督自管:主要通过班级精细化分工,引导学生自查互查。班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多个督察小组:行为规范督察组、学习习惯督察组、卫生习惯督察组等。通过这种精细化分工,孩子们在互相监督自管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四、收获时节,成效初显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在课题领导小组和全体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先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内容有了明确分类,形成了系列。其次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行为的变化。再次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提升了学校形象,促进了学校发展。通过课题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评价逐步提高。今年六一素质教育成果展活动中,我校学生文明有礼,思维敏捷,落落大方,赢得了来校指导工作的县委领导和县教体局领导的好评,学校形象得到了有效提升。

    虽然如此,但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中的困难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将有待课题组进一步思考,不断深入研究。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我校地处城郊,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而学生的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学生”达到了50%,父母中只有一人在家的学生也高达30%。很多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管,甚至高段学生中还有独自在家,无人看管的个例。因此,很多学生从小就滋生了自由散漫,厌恶学习的思想。在课堂中具体表现在:

    1、无预习复习的习惯。

    2、不会做课堂笔记。

    3、难以集中精力听讲,爱做小动作。

    4、书写不规范,做作业草率应付。

    5、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6、不独立思考,爱抄袭他人作业等诸多现象。上述现象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在知情意行技诸方面的发展遭受严重阻碍,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学习习惯则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

    在课堂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的重要因素。课堂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唤起,成功的欲望和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不断地转移兴奋的中心,使儿童在一定时间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应注意的对象上,从而争取最佳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要我学”与“我要学”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我要学”的品质,会让人终生受益。

    二、课题的界定

    良好课堂行为习惯我们指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形成的一种有助于课堂学习,相对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以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会妨碍学习效果。

    三、课题研究目的。

    小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研究是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一些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影响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主、客观因素,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并通过我们有目的性的指导和反复的训练,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习惯这一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和成才道路上的作用,形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评价和操作模式,为我校优良班级的建设和良好校风的形成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形势下,通过研究,既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也能促进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这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探究并形成培养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策略。1.善于思考,能集中精力行为培养。

    2.勤动手,作好课堂知识要点笔记的行为培养。3.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见解的行为培养。4.正确自我评价,及时更正错误的行为培养。5.积极主动完成任务。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与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在建构性教学中,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3.人本主义理论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上的人本思想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来说,即: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儿童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4.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5.潜力学理论

    在人的体内蕴藏丰富的自然,社会的精神禀赋和潜能,即“沉睡着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强大的、无穷的,如果能唤醒它,则能让人奋发向上,提高智能,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足以为证。

    六、研究的内容

    1善于思考,能集中精力行为培养。2勤动手,作笔记的行为培养。3敢于质疑,善于表达的行为培养。4自我评价,及时更正错误的行为培养。5.积极主动完成任务。

    七、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验班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班级德育工作计划,将纠正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各科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文献法、调查法:搜集整理国内外少年儿童课堂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对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习惯的看法及学生的前测后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各种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变化。

    个案追踪法:分析我校目前少年儿童在课堂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缺陷,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

    咨询法: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不良行为习惯的心理。

    三结合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研究网络,加强学习,提升研究的理论水平,发动家长,挖掘其教育潜力,反馈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信息,为实验提供参考意见,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八、课题研究工作阶段安排

    本研究预期一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4.3——2024.4)

    (1)学习有关良好习惯培养与研究的文献,创设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2)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确定实验班级。

    (3)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学习和理解“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与研究”的理论。

    (4)制定试验研究方案,向课题组申报。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24.5——2024.10)

    (1)设计测试卷,对实验班进行前期测试,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进行分析。

    (2)探讨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课堂认真听老师讲解,仔细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质疑表达;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学习相关信息的搜集。

    (3)搜集、整理与加工研究中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4)及时对研究实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利用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统计数据,找出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研究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再确定改进的措施和下一步试验研究的方向。(5)根据实验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参加各级评选活动。

    (6)认真开发家庭社会教育的资源,尝试改革社会、家庭、学校新联合教育形式,挖掘成功经验,及时推广。第三阶段:回顾与反思阶段(2024.11——2024.12)(1)进行试验的中期测试,开展中期自评。

    (2)收集实验教师与实验班级的研究资料,调整学习习惯的训练方法。

    (3)在专家的指导下总结研究经验。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24.1——2024.3)(1)做好实验的后测及效果的评估。

    (2)进行检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成果,撰写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行为,促使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和心理等各方面获得健康发展。

    2.撰写《小学生课堂良好行为的培养研究》的研究报告及工作报告。3.汇编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活动图片、相关论文、研究报告等。

    嘉陵区文峰镇第二小学校

    陈秀云

    党志伟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2024-12-24 10:04:29)

    转载 ▼

    分类: 教育杂谈

    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走出以往德育“要求高、内容空、方法死、评价虚”的误区,使德育成为外显的、具体的、贴近学生的、有丰富校本资源和载体的“小、趣、近、实、真、鲜、奇”的实体,使教师、学生确实感受到德育有用。在老师、学生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德育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习惯成为性格,性格影响人生,而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之关键。养成教育是一种形成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一、养成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继承传统美德。

    市场经济带来多元的文化观念,其中的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儿童进行侵蚀和渗透。今天的孩子身上尽管存在不少问题,如意志力较弱,攻击性强,勤俭意识差,但他们又往往充满自信,乐于助人,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我们教育学生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而且发展到今天还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都要在“养成教育”中得到体现。学校传统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学校自定的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开发校内外的养成教育资源。

    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孩子在社会上接触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可能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追求德育的实效,必须让教育回归生活,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校本化内容体系。它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研究、实践,也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需要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现、不断创造。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榜样,用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养成教育的资源开发。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最有效的感染和教育,开发加工形成的教育资源更便于有针对性地选用与宣传。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育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正是通过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检验来建构知识的。

    1.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资源,树立教师作为开发者的主体地位。

    学科教学中的情景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是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新课程的实施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而学生最终也是要从学校走向社

    会、走向生活,我们的教育最终也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服务,所以我们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活的课堂,主动投身到吸取道德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来。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体验的生活场景,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感悟,得出生活的经验,并用这种经验去指导正在进行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自觉地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实施,都要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次是行为上的指导。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机地根据指导学生行为的需要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提出行为上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在要求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对文本外的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发掘和创造,尤其是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直接经验、感知、体念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再次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

    2.以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为抓手。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遵循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激励性、活动性、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和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及习惯形成规律,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角度,加强德育体验,淡化教育痕迹,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工作。明确重点,分层要求,整体规划校本化行规教育内容。道德行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目标分解,分层要求。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实践证明,行为习惯的训练要从小抓、尽早抓。由此看来,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低年级班务工作的重点,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搞好学习的保障。儿童行为习惯的产生,往往是不自觉的,需要时时提醒,及时规范。低年级教育内容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上,抓实抓细。中年级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高年级要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孔子常以尧舜、周公等人为榜样,教育子弟“见贤思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先进的典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过去,我们是以历史上的优良典型为楷模,用他们好的品德、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提供效仿榜样对学生成长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以最尊敬、敬佩的人为榜样。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影响他们行为规范的形成,而且熏陶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其下决心去做,从而促进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利用榜样的成才史、奋斗史、为祖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英雄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心灵上,成为激励其前进的力量。这样才有真情实感,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因此,榜样对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但毕竟这些英雄人物离学生太远,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实施“示范教育”即抓好学生中的优良典型。学校中涌现出来的学生榜样,是学生周围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最容易被学生领会和学习。为此,我校坚持“评优”活动,每周都要对班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千分竞赛”小结评比,评出“优、良、合格”

    三个档次,评比结果除了在公布栏上公布外,值周老师还在周一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晨会上宣布。少先队还定期评出“文明小标兵、环保小标兵、诚信小标兵、礼仪小标兵、读书之星”等,出现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先进典型。活动成效显著,影响带动着周围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

    3.以人文性的评价为自我教育的动力。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就能形成的,还需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得以巩固。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优势,对儿童自评和家长评价给以关注,用全程评价促进儿童发展,将活动落到实处。采取学生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区参评、学校老师审评的评价体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内化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自评,才能够使他们一分为二地看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支点,获得成长的动力,实现个体生命多方面的成长。我们关注学生日常的活动,展开过程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通过平时品德教学与期末操行评定、成长记录等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及时或分阶段给予评价和建议。习惯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要从小培养孩子不命令别人的习惯。他说,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命令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就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4.社团活动。

    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反思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人的品德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脱离了这种具体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来实施品德课程,只能是简单的灌输,而不能对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什么直接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知性德育”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需要出发,依据良好品德形成的规律,精心建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和自主建构,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我校建立了语文实践营、语文能力营、诵读空间站、数学快活林、数学趣味屋、三原色美术林、信息广场、管弦乐队、百灵鸟合唱队、英语乐园、科学活动、健康体育等12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成为“教学主渠道”之外,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第二集体”,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社团活动打破了班级的界限,重视培养合作精神。每个人不仅是自然个体还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作为“社会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不停地转变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们学会互相信任、关心和欣赏,运用以学会的“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角色移位的方法,来体谅他人,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

    社团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份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我展示的自由,在这样的“自由”和“机会”中,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亮点,从而尽情地、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更新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做到心中有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用自主、用成功来激励和强化其参与热情乃至学习动力,使学生在积极实践中成为一个会思考、会判断、会分析、会创造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参与的愿望。所以,社团活动如果有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选题、设计、展示,甚至是评价等,就能让学生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从而获得个性的充分展示。新课程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帮助学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学有所得。社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的能力。

    社团活动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反映儿童的需要,激发儿童的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从而让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文化的特色。让儿童自己去体会、去探索,去寻找活动的答案。在活动中身体力行,加强对生活的认识、对未来和人生的思考,使他们懂得一些知识,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人生道路做必要的储备。在活动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议问题,展开讨论,做到思中有辨、辨中有思、思辨结合,促进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

    5.档案袋建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以评价和反馈。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是一种巧妙的教育工具。它关注每个学生自主的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性,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收集进步的证据,树立自信。我们通过“成长记录”、“专题档案袋”等方式,收集起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和与各科学习相关的资料等,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还对成长记录册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档案袋评价相比那种板着面孔打分、评比更活泼、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它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评价方式。收集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每个袋子都是沉甸甸的,捧着它,学生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5.写格言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个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或者说,物化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在无形中统摄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近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本校养成教育的德育资源优势,推行校本养成教育德育模式,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理想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它承载起厚重的人文内涵,以此来熏陶人,教育人,发展人。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是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三、教师道德发展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谈到培养行为习惯,都是指花力量怎么去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没有把教师看作是跟学生平等的主体,没有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把抽象的道德标准,首先化成教师的具体道德行为,在师生的交融当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推进德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学生发展,首先老师要发展,老师自身道德的发展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我校把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作为对学生要求的前提,使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当中共同

    得到发展,共同提高认识。这才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体现,是对德育认识的一个升华。德育并不是一个老师去教育学生的教育,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是为了不教”。这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育资源,将自然、他人、自己、书本、经验等作为学习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善学、乐学,不断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发展自己,超越自我。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启迪和鼓舞,领悟自我发展之道,逐渐建立起他们的自我成长机制。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把自己的想法、经验告诉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苏联著名政治家加里宁说:“学生处处模仿老师,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以德修身,而且要以德育人。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去影响教育学生。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体系。我校形成了校长室——大队部——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多级管理体系,实现全员管理。初步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体系。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各个班级的积极努力和热情参与才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班级中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集体作为正确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对学生的社会性和独立性需要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丰富多彩的主动性活动,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和谐舒畅的心理氛围,人人有岗位的管理机构,使得其成员在相对优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集体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促进机制就是导向和激励。发挥这一功能,首先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其次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的独立性需要的同时,又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培养合群性、集体性,引导他们向成人集体、教育集体学习,沟通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心理通道,在社会化和个体化、独立性和合群性之间体现出协调性。集体生活对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反省均有积极作用。培育和引导集体的力量,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我修养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任务落实了,全校的德育目标才能落实;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实践丰富了,全校的德育特点才会鲜明。用一个目标,一个口号,一个活动去管束,去教化,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事实上,不同的班集体,因学生的构成不同,教师的素质、风格不同,班级的“历史”不同,在班风、学风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班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总规划,结合班集体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我们搞特色班级活动,就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鼓励班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合起来就是学校德育的春光灿烂。

    总之,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重任。我校在新课改实施日渐深入的情况下,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的特点,在“大德育观”影响下,形成多渠道、全方位、覆盖学校和社会的养成教育网络,齐抓共管,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形成新的特色。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2、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下面就我校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情况作一总结。

    “习惯决定命运”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习惯是人们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成恶习,将贻误终身。

    第一、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落到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第二、如何做好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校充分班队会、板报等形式,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活动。

    同时,也使老师们认识到,养成教育不是校长、德育处、少先队或某个老师的事,应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事情。同时,明确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从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2、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

    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习惯养成目标,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3、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来完成。

    (1)值日制度:由本校执勤干部及值日教师负责每天的检查,主要是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作好记录,并且作好教育,一周作好总结工作,真正从细小处入手,把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2)学生文明行为考评制度:每月都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作好记录,与“文明班级”和“优秀中队”相结合,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

    第三、具体措施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我校重点进行了六字教育,即:一细,二实,三勤。

    一细:即细心,细致。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言传身教,用细节教育学生;潜移默化,用细节感染学生。

    二实:即脚踏实地,实实在在。行为习惯的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做到落实。作为班主任,要密切配合学校要求,抓住契机,进行扎实的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比如进行“课间不乱跑”这一训练时,我们安排班主任值日,与学校领导一起,针对学生在课间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要求学生在课间“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不能乱跑,不能乱推,不能在路上乱滚乱爬。并要求少先大队干部针对课间的活动,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汇入下周的纪律检查。

    又如对学生进行坐立行走姿势的训练。在课堂上,当学生发言时,我要求他们必须先站好,然后才发言。对于边站边说的学生,宁肯花费一些时间,也要让

    他重来;对于走路,可能我们都认为训练的必要性不大,但这学期我仔细观察了学生走路的姿势,发现很多孩子“走不好路”,如走路时脚去踢东西,走路时脚不提起来,走路时踩着鞋带„„见此情况,我告诉了学生,作为小学生正确的走路姿势是什么,并在每天做操时,派少先队大队干部进行检查学生的做操的姿势。对于实在不好的进行反复训练。

    三勤:即勤动眼,勤动手,勤动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进行观察,多走动一下,多进行总结,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多进行思考。

    比如每天学校领导及值日教师就在教室里和操场上到处走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利用中午辅导时间,进行总结。对文明休息,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的予以表扬,对大声吵闹或野跑野玩,做剧烈运动的予以批评指出。如此经常说,学生活动的安全意识就会逐渐增强。

    虽然我们的养成教育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的,但并不表示没有问题。对行为规范训练的落实不是非常到位,没有从细小处入手,很多活动都在尝试、探索当中,还有很多缺陷与不足,有待不断完善。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行为规范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今后,在这方面的工作更需要注意积累,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把我校的养成教育做得更好。

    石莱镇中心小学

    2024.5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阶段性总结

    石莱镇中心小学

    2024年5月



    推荐阅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集团监察审计室2024年工作总结
    简历附求职信怎么写
    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真题及答案
    创先争优前段活动工作总结
    上一篇:笔尖下闪动的智慧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