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加工合同 心得体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蒙蒙 时间:2024-09-04 12:50:3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偏好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在课堂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注于课堂,睡觉等现象。这些现象需要我们老师重视,应该引起我们反思。为什么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在讲授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异,学生会有喜欢与讨厌的区别。

    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师的教学风格

    正确的态度有利于人们对客观世界保持正确的知觉与判断,促进人们朝有益的方向发展。反之,错误的态度导致错误的知觉与判断,挫伤人的积极性,使人的行为产生恶性循环。教学态度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这种心理反应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联系、交往接触而有效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能力,使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在学生中产生心理效应,而学生的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就是教师影响力作用的直接效果。

    关于教学态度,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儒学创始人,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诸如:“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和“躬行身教”等教学态度的至理名言。在西方存在着“人本主义”“合作教育学”流派等不同流派。

    与新课程相比,传统的教育束缚了教师个性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而新课程强调个性化的教育,呼唤教师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教师的个性特色是教师在本人个性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非物质性的个体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色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有着很大的教育影响力,它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未来个性和现实的教育成效。其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是其教师个性特色主要内容。

    (一)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了理智型、情感型、情理结合型、幽默型、典雅型、直观型、奇异型等不同的课堂类型。不同的课堂类型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教学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表现为对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从而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为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行为包括:唤醒、赏识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形成并巩固他们待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风格和教学态度互为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形成教学行为,实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教师的教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体,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学主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一般的主客体关系,是双边和多边的关系,是“你和我”的平等的主体性关系。教师主体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体学习,起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教师主体的客体是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主体的客体是教师,学生也要认识教师,根据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改变学习策略。两者在“你和我”的对话中寻找现实和未知意义,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古人云:“与人善意,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处于特殊境地的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尊重、信任和体贴。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进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如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受到感染、鼓舞,进取心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反之,如果老师厌恶、嫌弃学生,学生的情绪就会低落,最后导致不求上进、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作为教师,如能经常地给学生以情感激励,就更能促进学生进步。我虽不是班主任,但我经常找“问题生”聊天。在交流中,我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和家长沟通,缓解了学生的顾虑,学生变得开朗起来,自信起来,成绩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得到赞扬后,人的心情愉快,对工作、生活会信心倍增,从而奋发向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样,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求得到赞扬。而激励学生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从教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看,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能对学生产生积

    由此,极的影响,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基本条件,是教学主体、影响学生的内部动力源。

    三、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日常实践过程中,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现象:自己在课堂上讲清了所有知识点,技能练习也认真讲过、练习过,可学生掌握的效果就是不近人意。于是有的教师便把此现象归因为现在的学生浮燥、懒散,不爱学习、不用功等,深究问题的结症在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态度:即没有真正认识、理解学生——讲请不等于听清,听清不等于会做,会做不等于做对,做对不等于会用。

    (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说,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诸能力,主要决定其能否有效地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相应的技能、能力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其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如前所言,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必须做到: 1.教师对学生要持尊重理解的态度

    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情感的标准来看、听、接触、谈论学生,并产生相应的体验。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能使教师摆脱固定的先入之见,能够容纳学生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等,尊重的态度构成了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知道学生的困难、情感或需要并作出情绪反应。以便使教师超越学生表面的水平作出更深入、自发的反应,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教师要善于移情理解。移情作用中有两种状况应引起注意。首先,教师一定要能够体验到学生当时体验到的情感,这种体验在方式、程度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上都相同。移情作用是一座暂时的桥梁,它将师生的目的、看法和情感连结起来,并且使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移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双方。如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一些教师拖课现象,他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不息以牺牲学生的课间活动、休息为代价,其实是缺乏对学生权利的起码尊重。这时,不拖课的教师就反映出他们对新课改中“规范教学行为”的全面理解,显示了他们为学生考虑的教学态度。

    2.重视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的作用。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兴趣;不喜欢哪一位老师,就偏不好好学习他所教的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无论性格多么怪、多么偏激的学生,我都能随时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发现其在学习方面的闪光点。比如,发言声音洪亮,作业写得工整,成绩有所提高等都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批评时考虑场合,注意语音的适度,特别要尊重事实,使之心悦诚服。对待差生与优生,学习上要求不同,但态度一样亲近。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李洋同学只得了45分,后来经过多次谈话,使他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信心也足了,课堂上积极发言,而且常得到鼓励和表扬。他说:“以前我不愿上学,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只是个观众,多半是看热闹,现在老师喜欢我,我也喜欢老师,慢慢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他随着兴趣的产生与保持成绩也渐渐提高,学年期末考试获得了90分的好成绩。同时由于老师对他智力的肯定和能力的相信,其他各科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行为表现也有很大的进步。

    3.教师对学生要有唤醒赏识的态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唤醒意味着正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永不言弃。因为那些不懂事的、只知调皮而不愿意学习的学生,甚至那些一意孤行、不思进取、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暂时“睡着了”的学生,他们一旦醒来,就是懂事的、渴求知识的、奋发向上的学生。唤醒需要用赏识、鼓励来持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而不是讽刺、打击、渐渐抛弃。我以前教过的班级有一位被认为“问题生”的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和我近两年的教育中,利用师生共读共写、持续的激励,最后中考取得了班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就不能生长。”我在对学生亲切和蔼的同时,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和做出积极的评价,力求对学生的一点一滴都有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表扬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如平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经常用到“表扬”、“你真棒”„„这样的词语。经常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这样说:“你的前面回答得多好„„请再想一想,继续往下说。”“这一步你是答对了„„”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时,我表扬他:“声音真响亮,老师很喜欢。”而当学生回答的声音很小时,我会鼓励他:“你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就这样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及时鼓励,遇到困难时教师真诚帮助,出现错识时循循诱导予以纠正,要使学生感到老师和大家在一起想,一起学,老师是他们学习中的伙伴,而不是领导者、指挥者。在这样的肯定和表扬声中,对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学生不但十分容易接受,而且会成为推动学生深入学习和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既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从而既促进了教与学的“同频共振”,也促进了师与生的“情感共鸣”。保持这种愉悦的学生情绪,为优化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由此也说明了教师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深刻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吸引着我,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则是教师的个性问题”,“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因此,教师的风格一旦和学生的个性培养联系起来,就显示出其不可忽略、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风格的观点,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不是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是人际关系、情感态度。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经验开放、保持生活充实、信任自己的机体、有自由感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成为自己,塑造个性、优化发展。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风格,要善于发扬自己之长,形成和保持个人教学特色。从教学实况来看,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激情洋溢,那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备课讲课中大胆地备出情来、讲出情来,点燃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得到陶冶教益,从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洗礼。有的老师沉着稳健、明思善辩,有的老师细腻入微、长于诱导,那么,讲课时,便可以娓娓点拨,启发学生探幽寻微,发现真谛,在课堂上不断变换提问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心灵,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有的老师擅长旁征博引,妙趣横生,那么,就应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让学生倘佯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在知识经济时代更为重要,教师应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以学论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特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此外,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取向、态度和教学效益,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才能建立威信,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这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有力保证。

    教学风格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师应掌握教育学、教材教法理论、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等学科知识,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育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一个教师应具备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能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并有机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提高,从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知识修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能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也关系到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教学风格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以及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个性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教师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是教学风格的另一个突出的重要因素,对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也是巩固教师事业心的根本保证,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教师独具魅力的个性是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

    教师的教学风度是教师个人品质和文化修养等内在素质的表现。风度蕴含着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是教师教学修养的集中体现。教师的风度对发挥和完善教学艺术,建立教学风格十分重要。与教师风度有密切联系的是教师的艺术修养,它要求教师从种种艺术中汲取有益于教学活动的素养,不断丰富自己,提高教学的感染力。教师的艺术修养、教学风度是建立个性化教学风格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结合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开创教学新局面。

    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赖。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三)教学态度和风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教师职业之重要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可替代的。它不但教育人,传授知识,而且塑造人,完善人格。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过渡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现代发展心理学认为:“人格的重要变化在儿童后期或青少年时期发生,学生都有向师性,即模仿教师行为的自然倾向。这种向师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满足与教师交流的需要转变为满足求知欲和完善人格的需要。”因此教师不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要完善学生的人格。然而,人格的发展不是靠循循的说教,它是师生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在课堂上,教学态度和风格中渗透着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善、恶、丑的分析,都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痕迹,这些痕迹,逐渐加深,在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影响着学生。我**爱教育的倡导者、特级教师斯霞曾深情地说:“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还可以使他们从自己的感受中陶冶良好的情感,使他们从中知道应怎样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形成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及在这个基础上培养爱人民、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态度和风格体现了教师的人格,并对学生人格发展起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无数典型教师为教师的优良人格树立了榜样。如教育家叶圣陶以其光辉的一生铸造了教师的理想人格: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革新创造,时刻坚持“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正是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影响着学生,才塑造出众多社会栋梁之才。

    事实上,许多学生正是由于受到教师的启发影响,决定自己的志向,奋发前进的。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完善人格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得到: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为学生竭力模仿。

    多年来,在教学中,我坚持用自己的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体会到了态度的效应和甜头。既培养出了大批尖子生,又使中等生和差生有了很大的提高;既教书又育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满意。

    第二篇: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修改)

    目 录

    一、教学态度的影响„„„„„„„„„„„„„„„„„„„„„„„„„„„2

    (一)不重小节,为人师表形象树得不牢„„„„„„„„„„„„„„„„„2

    (二)不思进取,教书育人功能发挥不好„„„„„„„„„„„„„„„„„3

    (三)不严教风,良师益友称号名不符实„„„„„„„„„„„„„„„„„3

    二、教学风格的影响 „„„„„„„„„„„„„„„„„„„„„„„„„„„3

    (一)个性特征过于张杨„„„„„„„„„„„„„„„„„„„„„„„„3

    (二)教龄过长产生惰性„„„„„„„„„„„„„„„„„„„„„„„„4

    (三)能力偏弱不敢实践„„„„„„„„„„„„„„„„„„„„„„„„4

    三、教学态度的培养„„„„„„„„„„„„„„„„„„„„„„„„„„4

    (一)教师要用情感呵护学生„„„„„„„„„„„„„„„„„„„„„„5

    (二)教师要有责任教好学生„„„„„„„„„„„„„„„„„„„„„„5

    (三)教师要以互动引领学生„„„„„„„„„„„„„„„„„„„„„„5

    四、教学风格的教养 „„„„„„„„„„„„„„„„„„„„„„„„„„„7

    (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7

    (二)塑造全面的能力素质„„„„„„„„„„„„„„„„„„„„„„„7

    (三)训练过硬的自我控制能力„„„„„„„„„„„„„„„„„„„„„8 参考文献„„„„„„„„„„„„„„„„„„„„„„„„„„„„„„„„8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内容摘要: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期长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人生成长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和如何培养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以进一步理清二者的关系,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态度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教师;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影响;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而学生时代是人生成功与否和对社会作出贡献大小的最重要时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教师不仅是教学目的的贯彻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且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所以,能否把学生培养成才,关键因素是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对学生的人格特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教学态度的影响

    俗话说,态度决定行为,教师有个好的教学态度会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意愿,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其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好,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不良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不重小节,为人师表形象树得不牢

    细节决定成败,古之成大事者,均从小节和细节做起。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有渊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从一点一滴小节做起。对学生而言,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不断从模仿到成熟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就师从仪表整洁、做事稳重、有诺必行、亲善待人的教师,长大后他也一定会有很好的表现。反之,如果教师身穿奇装异服,头发蓬乱,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态度看情绪,经常喜怒无常,不但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教师的形象在学生中大打扣折,甚至会对未来产生迷茫。

    (二)不思进取,教书育人功能发挥不好

    要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必须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崇敬。如果教师不安心工作,不认真备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简单,对学生接受知识漠不关心,不注重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做“一桶水不满,半桶水晃荡”的教师,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也就是一句空话。

    (三)不严教风,良师益友称号名不符实

    “教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良好作风。良好的教风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和管理严格要求,要治学严谨和诲人不倦,热情关心学生的,对学生怀有真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现实中有的教师上课不管课堂纪律,你玩你的,我讲我的,下课铃一响就拍屁股走人,这根本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学生当时可能会觉得这位教师不严,是个好教师,一旦影响了学生的前途命运,他会恨你一辈子的。同样,在学生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搞厚此薄彼之分,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损害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产生恶性循环。

    二、教学风格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已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1]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很多,不同的教师个体、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独特的因素。不良影响大体表现如下:

    (一)个性张扬影响效果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它和所有的艺术一样,需要用心用情去雕琢每一个细节,展现一种独特的智慧。于是我们有的教师就把这种艺术和歌舞、绘画、文学创作等艺术等同起来,在课堂上表现的如同大众艺术一样的极度张扬的个性,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博得领导和学生的赞赏。其实这种个性的张扬是适得其反的,因为教 学不是张扬自我个性,而是融合群体个性。也就是要把教师的独特个性融合到不同个性的孩子群体之中,让自己的个性淹没在孩子们的个性之中,让孩子们的不同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而在于对孩子们的“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2]。所以,“教学风格”并不等同于“个人艺术风格”。教师的语言、学养、气质等等虽然深深地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但我们不能把这些个人素养简单地认同为“教学风格”。我们时常能听到有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基础太差了”“孩子们一点也不配合我”这些埋怨孩子的话,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在一些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才情飞扬,但孩子们却显得无所适从、无动于衷。如果我们在追求教学艺术提升的过程中,把个人的风格看得太重,一味地张扬自我,也许我们的课堂能够打动评委的心,赢取教授的频频颔首,博得听课老师的阵阵喝彩,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回首一望的时候,才发觉孩子们不见了,就好像一个牧羊人,身后跟着的不再是可爱的羊群,而是牛群、马群和狼群。

    (二)教龄过长产生惰性

    教学风格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创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的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工作上容易产生惰性,对教学风格不研究、不思考、不创新,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依然沿用老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感觉听得不过瘾,对此课产生不了吸引力。久而久之,不但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印象大打折扣,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长进步。

    (三)能力偏弱不敢实践

    在教学队伍中,能力水平肯定是会参差不齐的,对有些能力水平偏弱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敢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怕搞不好会在同事和同学中丢脸。于是只能采取保守和执行的态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有的甚至就照着教学参考书读,课堂气氛根本无法活跃。其实,能力素质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积累的,只有大胆地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即使“出点丑”又有何防?

    三、教学态度的培养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的变化。因此,培养良好的教学态度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一)教师要用情感呵护学生

    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的作用[3]。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兴趣;不喜欢哪一位老师,就偏不好好学习他所教的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无论性格多么怪、多么偏激的学生,要能随时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发现其在学习方面的闪光点。要有把学生当成自己子女或弟弟妹妹来培养的态度,试想想,你的子女或弟弟妹妹表现再差、长得再丑、成绩再不好,你会嫌弃吗?你一定会想法设方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把这种劲头对待自己的学生,还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二)教师要有责任教好学生

    学生可塑性很大,就智力而言差异并不悬殊,更何况还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呢?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教好每一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差生,绝不要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弃他们。要对这些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认认真真摸底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周围的环境、与人交往、学习的习惯、掉队的原因、困难所在都摸得清清楚楚,然后区别对待,个别帮助。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如果你在学生时代是个差生,老师鄙视你、不管你,你会是什么感受?这样一想,我们教师的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有责任有义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

    (三)教师要以互动引领学生

    教学过程是社会互动过程。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小社会中的态度和行为制导着它的气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既可以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协调融洽,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拘谨刻板、冷漠紧张;教师有气无力,学生往往也就无精打采。正如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所说,人的烦恼情绪像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也正因为情绪能相互“传染”,有的教师便“杀鸡给猴看”。他们把课堂管理仅仅当作是控制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或消极行为,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无丝毫自由可言。其实,冷 漠的表情、苛刻的言辞、严厉的训斥和冷酷的体罚只能带来表面上的严肃或鸦雀无声,而实际上,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呆若木鸡、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并善于通过合适的态度、行为和合理的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教学活动。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简短的提问、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表情都能给学生以适时的提醒、恰到好处的点拨和积极的引导。在这里看不到师生之间的僵局,听不到教师的训斥,师生热情饱满,配合默契,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沉闷。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有效。可见,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给课堂气氛带上某种色彩,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区”一旦形成,往往能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甚至不同教师不同的课堂、同一教师不同的课堂活动都可能被同样的“气氛区”所笼罩。教学氛围的“宽松”与“不宽松”,“民主”与“不民主”,仅仅一字之差。但是,这个差别却对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参与方式,参与频率和效果,对学习的体验、对教师的体验和对学校的体验都有很大影响。同时,教学过程是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诱因。有人对此作过调查发现,最富激励作用的学习诱因是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并使之处于某种定势状态,师生心理也处于良性互动状态。而处于定势状态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主要靠教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随着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积极进取的学业成就动机也就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而学业成就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对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压抑、害怕和苦恼,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热情,消极被动,穷于应付,学生心里想的恐怕只是如何尽快摆脱这种让他讨厌的环境。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创造力的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形成,乃至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风格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不容忽视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应为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格而积极努力。

    (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个出类拔萃的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他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如果教师长期以一种献身精神主宰自己,其教学风格必然是良好的。相反,如果仅有本专业足够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却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肯定是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应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教好学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我们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探索新的领域,才有可能业精于教学目的的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合理处理,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知识和技能的科学传授。

    (二)塑造全面的能力素质

    我们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方面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掌握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过程,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逐步提高自己在教学方面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通过对学生情绪、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教学状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才能,预知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效果[4]。在语言文字与逻辑修养方面,教师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语法正确,用语规范;简明扼要,连贯流利,具有表现力;语速语调适宜,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生动逼真,形象风趣,具有感染力;善于逻辑推理,合理运用科学语言,善于用符号、公式、图表完整表达内容和概念,具有说服力;文字书写流利,板书规范,图文并茂。在基本技能方面,不同专业教师有所不同,一般应能自己动手制作简单教具,对必要的教学 仪器,模型会操作使用,演算熟练,计算准确,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应能开出实验课。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好各教学环节,并能付诸实施;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开拓思路积极思维,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选择适时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然事件及棘手问题。

    (三)训练过硬的自我控制能力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教学心境。在良好的教学心境下,教师就会专心致志,思路开阔敏捷,语言流利,情绪饱满,遇事不惊,处事冷静有方。同时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也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使课堂活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教师在不良的心境下,就会情绪沮丧,思路紊乱,毫无生气,有的教师失控甚至讲述与教学无关的琐事,不恰当地渲泄自己的感情,对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处理失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原来设想的教学计划很难实施。教师要从心理上加强锻炼,以事业心、责任感来约束自己,只要有健康的心理,才会创造良好的教学心境[5]。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性与艺术性溶为一体的标志。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每个教师肩上的责任更大,因此,为了我们的崇高事业和理想,必须不断的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24,(4): 41-44.[2] 卢真金,教学艺术风格发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2)[3] 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 南京出版社 1994年版

    [4] 汪小琴,等.中学骨干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24 [5] 黄希庭著:《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第三篇:浅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浅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姓名班 级---学 号---------------

    陇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二 〇 一 二 年 七 月

    浅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苏锐娟 2024级汉语言文学4班 正宁县永正小学

    【摘要】当代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社会上不断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教师自身素质既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教学效果,又影响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师的态度,这些方面反过来又影响或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作为教师必须十分谨慎地处理好、控制好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积极创设积极向上、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做学生喜爱的老师,为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师态度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教书育人 1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如同学生在被“教”的时候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一样,教师在接受来自学生影响时也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他们会因个人的观念、个性、经验、需要等对来自学生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反映,形成态度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师有不同“含义”,不同学生在同一教师那里也可能有不同“含义”;同一学生在同一教师不同的状态下也可能有不同“含义”;同一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教师也会有“含义”。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不能否认教师自身状况不同的事实存在,也不能否认情境的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上面的因素,而对学生在教育上存有很大的态度差异,至少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从认知上端正态度,努力缩小差异。认知是情感和意向的基础,对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评价就有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情感,也就可能有相应的行为趋向。因对象的不同、状况不同、情境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态度,实际上就是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势必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情感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呵护。教师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人物,应该把自己的心血、才智、温暖、激情都凝聚在对学生的爱之中,教师的爱要覆盖每个学生,感化每个学生。一个教师如果爱他的学生,就会渴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他所有的知识,从而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就会希望他的学生都能够成长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思想、有道德的人,从而在道德品质上、在生活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他们循循善诱。教师的爱有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它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社会情感的形成,因为情感只有靠情感去熏陶,情操只有靠情操去陶冶,学生得到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转化为对老师、对同学的爱,以至上升到对集体、对祖国的爱。学生良好的品性、情操的形成会在教师爱得深、爱得切、爱得无私,自觉从 “受动状态”向“能动状态”转化。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的天职,爱本身就是教育。一个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播爱者。“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事物”。

    2

    二、意向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影响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因素有教师本身的差别,有学生的差别,有教师自身状况差别和情境的差别。学生的行为是否影响教育行为的有效进行,问题不仅仅出在学生本身,还在于教师类型、学生行动、教师状况和情境变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直接与教师有关。以往,我们总是喜欢把影响教育过程的责任推向学生,一遇到问题总是从学生方面找答案,但教师能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你在影响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影响你。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主动地、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宜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无论对哪个学生、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都能有意识地调节和保持理智的教育行为,使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理想状态,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更规范,更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就会促进教育的最优化和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对态度进行自我调控。认知作用行为,行为也会反作用于认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逐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这是态度调控的重点。教师从一种旧的不适宜的态度行为更新到一种新的正确的态度行为上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旧的态度在心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倾向,要改变它首先在心理上必须感到改变的必要,非改变不可,其次要把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向,行为一步步转到新的态度行为上来,最后新的态度行为形成后有一个强化的过程,我们教师必须“持之以恒”。

    三、教师对学生态度的表现方式

    (一)语言方式

    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壳。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

    (二)动作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达到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三)眼神方式

    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 3 3

    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对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

    四、教师态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这里,我们试以教师在教学时的某些行为态度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来说明,见下表。

    教师的行为态度 不愉快 偏见 冷漠 批评 愉快 乐观 成功感 趣味感 亲切 表扬

    从表中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教师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1.忽视。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2.轻视。教师一般不会有意为难学生,整他们,但有些教师会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 “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

    3.偏爱。“老师偏向”几乎是学生的普遍感受,许多教师会有意无意地特别

    表1

    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厌学怕学 悲观 失败感

    无能感、无兴趣感 愿学乐学 认真听课 完成作业 创造性思维 自信 满足

    学生产生的行为后果 不认真学习旷课逃学 不做作业 怕见老师、怕考试

    公正

    有价值感

    关照自己看中的学生,会特别关心、器重他们,甚至会放纵他们的缺点,极力在其他学生面前维护他们的优势地位等。这种偏爱,不但会引发一般学生的心理失衡或逆反情绪,同时会使受偏袒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受到孤立,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无法认清自己,不会正确对待自己。

    忽视与轻视,都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了解不够。一种是那些迷信教师权威、相信教师言行都有符号意义的学生,他们会在老师放弃自己的同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形成所谓的“破罐子破摔”,放弃相关学科或全部学科的学习。另一种是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会产生对立情绪。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除了少数学生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其他学生常选择同教师“作对”,用所谓的“英雄”行为来证实自己与众不同,形成班级中的另类。在非正式场合,这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恨”老师的情绪,他们会以“气老师”为荣,会把“就不好好学习”视为对教师的反抗或惩罚。他们的意识有相当的扭曲成分,他们对教师的指责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偏爱之所以会成为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源于过度保护为他们创设了不正常的发展环境。

    (二)教师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1.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

    2.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课堂教学严谨、细致,作业批改或考试评价中,从不放过学生的每一个错误或不完整之处;从书写到语言表达,从一道题到一个符号,都要契而不舍地帮助每个学生达到要求。这种教师令已形成不良学习态度的学生“无法逃避”、“无处躲藏”,因为这种学生知道,他是纵然有“万变的借口”也无法应对这种教师这一坚定“不变”的教学态度。在此种情况下,学生会在教师长时间的教学态度影响下,逐步形成对这门学科学习比较稳定的良好学习态度。

    老师教学水平高,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爱好,善于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并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成效的参加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学习形成积极的认识一学习本身是一件很令人愉悦的事情,是自己迅速成长、成熟的捷径。在多次尝试学习成功之后,便培育起热爱学习的情感,进而增强了学习行为的强度,产生出越来 5 5

    越多地积极学习行为,从而步入良性循环。显然,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教师们,请记住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似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学生所关心和操心的情感世界,她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理也像学生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3.积极培养教师科学的教育态度

    教师的教育态度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特征方面的比较持久的倾向和姿态。教育态度既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也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是教师获得角色技能的必要条件。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正确的教师既不会对学生厌烦、迁就或不加管束,也不会要求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任意驱使和摆布学生,而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以同情、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2)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态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充满友爱、宽容、热忱和有理有节的指导态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3)要有良好的教学风格。教师应当形成同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并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调节和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4)努力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角色技能的基本条件,缺乏这个条件,成功地扮演教师的多重角色是不可想象的。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剧变,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心理修养,学会学习与创造,学会竞争与合作,学会生存与关心,特别要重视学会科学用脑、正确对待紧张和乐于合群。

    (5)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6

    总之,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倡导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到态度的知、情、意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上,它同样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健康心理的维持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教师不同的态度,哪种类型的学生适合批评,哪种类型的学生需要赞扬,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相时而动。

    作为教师必须十分谨慎地处理好、控制好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摆正师生关系,调控好自己的行为态度,积极创设积极向上、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做让学生喜爱的老师,为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7

    参考文献

    [1]刘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24(7):22~24 [2] 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3] 魏齐.教师仍是生态课堂的灵魂[J].当代教育论坛,2024,(4)[4] 厉爱民.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师生心理因素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3)

    [5]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6] 马艳云.教师态度对学生学习成功动机的影响[J].职教论坛,2024.35.[7]王永林.学生评教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教育科学,2024(1)[8] 魏红,申继亮.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24(4)[9] 杨继平.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6)

    8

    第四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

    学生上学后,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热爱学生协调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

    二、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强大动力。

    教师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进步与教师的爱好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期待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促使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并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三、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达到教育效果的途径。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的努力程度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连同他教的学科也受到学生的轻视,学习成绩也就不好。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后进生,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要求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的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四、热爱学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影响学生情感的发展;能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

    教师不断对学生施加爱,使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就能促使他们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培养出自尊、自信、积极豁达的性格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般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说:“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不能弥补热心。”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爱戴的人。

    第五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的倾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指教师对待学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的态度有价值判断成分和感情色彩,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指向教育的对象——学生。孩子出生以后跟随父母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和父母有了相同的个性。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个家庭,教师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供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下,学生的思想、行为、看待事物的态度等都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本文将从教师对待学生的语言、行为方式、情感等方面论述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所带来的影响。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一、教师的爱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师爱又是对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自教师接手一个班后,便会对这个班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对优秀学生加强督促、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学生教诲、促使其进步是爱,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使其改正错误也是爱。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悔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梭“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师爱犹如春雨,无论滋润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

    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形成“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

    二、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等都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吃这家饭像这家人,不同性格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性格温和,语气和顺,教出来的学生文静,听话;教师脾气暴躁,经常动粗,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胆怯,要么蛮横不讲理。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家长的话可以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听。人的情绪象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如焦虑、压抑、烦躁、失落、言行过激、怨恨、愤怒等)去影响学生,而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如乐观自信、情绪饱满、愉悦、温和等)来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才能更有益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

    三、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的作用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对大人如此,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孩子年龄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为了让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表扬时的用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许多亮相课上,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厉害!”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肆表扬,使表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而在教师滥用表扬之词时,学生只知道自己好,却说不清好在哪?更别提保持这种良好的行为了。如果说回答出一个轻而易举的问题就算好,那么别的同学一定会忿忿不平,这问题大家都能回答,凭什么只表扬他。如果教师能表达得更具体点,学生就容易找到别人的长处进行学习。比如:“你真大胆!”“你回答得真完整!”“你的声音真响亮!”这样的表扬方式就比“你真棒!”更具体,更容易让人理解。

    2、表扬要体现个体差异

    某位教育家曾言: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能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再给予不同的表扬。(1)对优生的表扬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老师、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尤其是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有的学生成绩优异,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偏爱,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遮盖其缺点,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对待,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2)对后进生的表扬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个学生学习习惯极其不好,作业马虎,经常有拖拉作业的现象,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组织他和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先完成作业,当他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时我及时鼓励他:“好样的!你的进步很大!”从那以后每天回到家他都先做作业,他妈妈问他:“你最近怎么认真了?”他说:“老师表扬我学习好了!”从他母亲那了解到的这句话让我明白我的一句赞美之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是啊,在平常的课堂中,这些后进生的行为很少有令我们满意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总是无休无止的埋怨、责备。表扬对他们来说是冬天里的那一缕阳光,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会带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四、教师对学生批评的作用

    如果说:表扬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批评同样能帮学生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一提到批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谁也不愿意自己受批评,被人批评总不是件开心和光彩的事情吧!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受宠的环境中,在家中以小皇帝自称,吃不得半点批评,批评过了点,伤其自尊心,不仅学生不满意,家长也要站出来说句话了。因此,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批评用得不恰当,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1、批评要指向行为而不是人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失误而对他加以人格判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很难作出判断,大人都难免会犯错,何况孩子呢。我们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

    2、批评不能一味指责

    俗话说:“行船人爱舟跑得快。”教师当然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成材。但人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难免有一部分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经常跟老师唱

    反调,学习不好、不听话等诸多不良行为陆续涌出,有的老师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不良行为,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快,对学生出言刻薄,三句不离骂字,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态度会习以为常,不加重视了。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不着边际,应该给学生和自己都留个台阶下。

    所以,批评学生时要坚持以说理贯穿整个过程,通过说理让学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研究表明,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比单纯使用批评的效果好。

    既然教师的言行、态度等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来感化学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态度行为,从平时的细节做起,做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特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孩子出生以后跟随父母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和父母有了相同的个性。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个家庭,教师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特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教师要捧着一颗爱生之心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师爱又是对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自教师接手一个班后,便会对这个班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对优秀学生加强督促、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学生教诲、促使其进步是爱,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使其改正错误也是爱。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悔乎?”到夏丐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梭“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秋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师爱犹如春雨,无论滋润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形成

    “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

    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在暑期的家访中听到很多家长都说:“要是暑假学校也上课就好了,小孩在家烦得不得了。”每个家庭教育一个孩子都这么烦,何况老师们带了一个班甚至二三个班的孩子呢?怎能没有烦恼的时候?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都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吃这家饭像这家人,不同性格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性格温和,语气和顺,教出来的学生文静,听话;教师脾气暴躁,经常动粗,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胆怯,要么蛮横不讲理。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更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家长的话可以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听。有一次,我带了一根手链,第二天,n个学生手上多了一根链子。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位名教师来指导我上课,当课堂纪律混乱时我扣了一下教鞭,这下可好,非但这位名教师帮我指出错误,学校的领导个个找我谈话,他们只是告戒我以后不可以再这样了,一个也没确切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扣教鞭。当时我心理觉得很委屈,现在不是主张不可以体罚学生吗?我打不得、骂不得,扣扣桌子总行吧!直到后来的一次事故我才恍然大悟。又是一次纪律混乱的公

    开课,课后为了表示我对学生的不满,我让他们全部坐端正,并用教鞭时不时地顶他们的后背,下课后有个学生模仿我,也去顶其他人的后背,弄得你追我赶,最后撞破了头,缝了好几针,虽然没有人指责我什么,但我知道这次事故的起因是因为我的粗鲁。

    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教学上也是这样,一定要以细致耐心的态度来辅导学生。有一次,我辅导了几个差生,我发现他们连最基本的都不会做,太不应该了,就很生气,带着几分怒气辅导他们。第一个学生:订正了又订正,结果还是错的,我很生气,把他大骂一顿,结果还是订正不出来,我干脆把答案告诉他;第二个,又是这样一个过程,不同的是,因为我的指责,他明明订正出来了却不相信自己,还是把对的改成错的;第三个,在前两个的基础上,我气得都没气了,就温和地对他讲话,慢慢跟他讲道理,结果居然在我 的引导下他自己会做了。通过这件事我知道,教师的怒气会使学生变得胆怯,对自己没有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惧怕学习的心理。

    三、教师要对学生适度表扬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对大人如此,对小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小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孩子年龄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1、表扬要体现其价值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许多亮相课上,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厉害!”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肆表扬,使表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而在教师滥用表扬之词时,学生只知道自己好,却说不清好在哪?更别提保持这种好的行为了。如果说回答出一个轻而易局举的问题就算好,那么别的同学一定会忿忿不平,这问题大家都能回答,凭什么只表扬他。如果教师能表达得更具体点,学生就容易找到别人的长处进行学习。比如:“你真大胆!”“你回真答得完整!”“你的声音真响亮!”这样的表扬方式就比“你真棒!”更具体,更容易让人理解。

    2、表扬要体现个体差异

    某位教育家曾言: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能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再给予不同的表扬。

    (1)对优生的表扬方式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老师、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尤其是在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的学生成绩优异,教师容易产

    生一种偏爱,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遮盖其缺点,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对待,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

    (2对差生的表扬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个学生学习习惯极其不好,作业马虎,经常有拖拉作业的现象,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组织他和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先完成作业,当他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时我及时鼓励他:“好样的!你的进步很大!”从那以后每天回到家他都先做作业,他妈妈问他:“你最近怎么认真了?”他说:“老师表扬我学习好了!”从他母亲那了解到的这句话让我明白我的一句赞美之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是啊,在平常的课堂中,这些差生的行为很少有令我们满意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总是无休无止的埋怨、责备。表扬对他们来说是冬天里的那一缕阳光,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会带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三、教师要擅用批评

    如果说:表扬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批评同样能帮学生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一提到批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谁也不愿意自己受批评,被人批评总不是件开心和光彩的

    事情吧!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受宠的环境中,在家中以小皇帝自称,吃不得半点批评,批评过了点,伤其自尊心,不仅学生不满意,家长也要站出来说句话了。因此,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1、批评要指向行为而不是人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失误而对他加以人格判断,儿童年龄小,对自己的行为很难作出判断,大人都难免会犯错,何况孩子呢。我们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比如班上某个同学由于喜欢别人的东西而偷偷地去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老师知道后,就当众批评他,说偷东西的人是小偷,于是这名学生就觉得自己永远成了一个小偷,起码其他同学是这么认为的。擦不去,抹不掉,他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阴影中。假如当时老师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偷东西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现在老师可以为他保密,不告诉其他同学,希望他今后能改正,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2、批评不能一味指责

    俗话说:“行船人爱舟跑得快。”教师当然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成材。但人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难免有一部分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经常跟老师唱反调,学习不好、不听话等诸多不良行为陆续涌出,有的老师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不良行为,按奈不住心中的不快,对学生出言刻薄,三句不离骂字,甚至舞枪弄棒,大打出手,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出言不逊有可能产生尴尬局面,比如某个学生经常不做回家作业,老师动手把他的书包一扔,说:你回家去吧!不要来读书了!学生作出的反应当然是呆立不动,等待老师的处置,难办的还是老师,因为这句话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只能婉言问:“你想不想读书了?想就要怎样怎样。”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态度会习以为常,不加重视了。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不着边际,应该给学生和自己都留个台阶下。

    此外,批评学生时要坚持以说理贯穿整个过程,通过说理让学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研究表明,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比单纯使用批评的效果好。我们班的学生大多不爱劳动,一天我走到教室,看到一片狼籍就叫人打扫,结果有的不动,有的还解释说已经扫过了,我当时很生气,很想对他们大发雷霆,但最终忍到了晨会课上,我对同学们大谈什么是集体主义,什么是主动性,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最后我希望他们多为班级做点事。从那以后,同学们开始爱劳动了,更能主动参与到班级的卫生工作中去。

    教师的入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无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态度行为,做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通过我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让我们的新一代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荐阅读: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2024年爱国主义主题征文[共5篇]
    2024-2024市委书记在深化改革改良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
    人教统编版2024年小学数学毕业考试全真模拟卷B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21)
    上一篇:幼儿园消防演练预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