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公司工作总结 劳务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八一初中农村学困生研究阶段总结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梅无痕 时间:2024-09-07 06:38:2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八一初中农村学困生研究阶段总结

    《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2024年6月申报,2024年11月被武胜县教科所批准立项。

    该课题自2024年1月启动以来,在学校科研组的领导指导下,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扎实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一些进展,下面就一学期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回顾: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根据相关实施方案,按以下两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24、1——2024、6)

    组织成立课题组,每月15日定期举行“碰头会”进行理论学习、讨论、分工,做到责任明确,措施有效。

    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24、6——2024、6)

    课题组分工落实,开展实验,收集实验资料,撰写经验文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学校的教育观。针对该时段的研究进行阶段小结;力求能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在方法上有所突破或创新。

    二、研究基础

    武胜县八一初中近几年的生源来源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不扎实,加上家长的工作性质及家长的文化程度、价值观的影响,农村的教育明显的落后于城市,造成这些孩子中较大一部分在进入初中阶段后,显现出在各方面较同龄人滞后,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和个人的习惯养成上,形成了新的“学困生”群体。给班主任管理和科任老师的教学上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这群孩子的心理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形成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对现在的孩子的成长及着眼他们的未来是有很大帮助意义的。

    三、研究过程:

    (1)提出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力“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家庭、社会、学校的各方面因素和转化策略。“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调查分析“学困生”不良的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学校教育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转变模式。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力求在实践中将好的方式方法能汇集起来,作为经验借鉴利于今后的工作的开展。

    (2)确定研究的内容及采取的相应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

    研究的重点:在校“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研究的难点:如何将转化“学困生”的相关经验和做法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于“教师+学困生”,“优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四、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一)建立研究对象的档案袋。从班主任、科任老师、政教三方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各方面表现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对研究对象进行 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包括:父母教养方式测量、师生关系测量、情绪测量、同学关系测量、中学生检查习惯测试、学习动机测量、学习方法测量、考试焦虑测试、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等。让研究对象对自我的认知进行分析和小结,了解他们在父母、同学、兄弟姐妹、朋友、老师面前 所希望的自我,确定自己成长的目标,能尽可能了解自己的优点,这样有利于课题组老师在进行研究过程中能找到相关的突破点。

    (二)剖析研究对象的成因:

    (1)家庭教育是“学困生”形成的关键所在

    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中,将近一半研究对象为单亲家庭,离异对子女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而导致孩子在情感、学习上的滞后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父母文化水平的低下,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得当,或是对学习不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和家长本身不良的习性以及家长工作的局限都给孩子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2)社会大环境是“学困生”形成的外在因素

    一是生活环境,大多数孩子的父母经济收入较低,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法满足孩子在正常学习中的需求。

    二是周边环境,健康的文娱活动极少,网吧、电子游乐厅密集,这些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都是不良的诱惑。

    (3)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基础差,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得当、周边环境的影响,致使有些孩子道德无知,是非模糊,意志力薄弱,经不起诱惑,往往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破坏纪律的事情。

    (三)研究并实施了转化“学困生”的途径和方法

    (1)与家庭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2)挖掘孩子自身的潜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力量改变自己

    (四)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老师在平时的实践中,能将某些现 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能在个案研究中寻求突破口有所创新,针对本学校的实际现状能归结出可行的方式方法,在这方面显然还是无法达到,需在后半阶段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五、下阶段的工作

    1、继续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研究;

    2、对相关的调查表进行归纳、总结,力求寻找一种可行的模式落到实践中。

    六、实践体会

    通过研究,课题组老师体会到,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只有深入其中,体会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快乐、烦恼,了解他们生活、思想,才能接近他们,找出让他们改变的途径,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自己美好的未来。

    (本总结由王坤、唐文斌执笔课题组共同修改定稿)

    二00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初中学困生研究阶段性总结

    初中学困生研究阶段性总结

    大虹桥一中课题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是来自大虹桥一中的裴新鑫,受王校长委托,特对我校十二五课题工作做如下汇报,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在现阶段,学困生始终是困扰教育的难题之一,对学困生的研究虽由来已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地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可谓常说常新。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报了《初中“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解决研究》这一课题,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能够根据教育领导部门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主动地发展,我校在学困生研究方面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学困生的数量,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做了一定的努力,现将我校学困生新学期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如下:

    一、归因分析——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前提

    我们认为,要转化学困生,必须对学困生进行归因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了解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学校教导处根据学生成绩列出学困生建议名单,并发至各班各任课教师。各班教师根据建议名单选择一些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又学得差强人意的这部分学生作为学困生转化对象。教导处根据学困生资料建立了各班学生电子档案包,详细记录了每位学困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及综合评价,同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分类分析,根据成因归类,大致划分成态度类、行为类、习惯类、基础类等几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施以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帮助他们进步。教导处则积极配合各班级,开展了每周一次座谈会,了解学困生一周来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与存在困难,及时表扬和挖掘“学困生”的先进事迹、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相互交流探讨,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兴趣保护——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基石

    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中,我们特别重视他们好的方面和不断放大他们“闪光点”,注重对他们学习兴趣的保护。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学困生身上的那些微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大力开展成功教育,举行

    分层次的学科竞赛,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坚持履行减负承诺,严格执行课后作业总量规定,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做好了作业总量的协调工作。为了探索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途径,学校在9月9日和10月25日召开了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将学困生的转化作为了重要内容,提出了关于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若干意见,通过教学工作会议,统一了全校教师的思想,让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保护,为学生的乐学爱学铺平了道路。

    三、典型引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途径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如此,获得成功的愉悦是他们转化的动力。两年以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上,我们以毕波的案例为典型,树立了学困生成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抓住了她的事例,重点突破,起到了“解剖麻雀”、“以点带面”的作用。毕波同学刚转入我校时,在第一次英语测验中,只考了3分,经过一年的努力,毕波同学的英语学习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期末考试中考了91分的好成绩。升旗仪式上她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使同学们懂得人人都可以转化,懂得转化不仅要靠老师、同学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与毅力。在此后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定期宣传学困生转化的成功案例,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热情,当困难学生看到原来与自己相仿的同学受到表扬时,心灵就会产生震动,激起自尊、自重、自强的欲望,从而走上不断争取成功的奋斗之路。几年来,我校坚持将塑造人格、培养能力、启迪智慧作为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使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学法指导——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重心

    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思维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使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必要。学校要求教师关注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听课习惯,学习态度,督促教师检查学困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及时帮助辅导,抓住闪光点及时鼓励,给与肯定。同时,为了提供学困生较为科学的、适合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教导处加强了对学困生的学法调研,进行电子档案的跟踪记载,组织了各班编撰了初三学法指导快报,多途径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召开各班分层次的学生会议,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与希望。同时向学生发放阶段目标责任书,让学生能结合学习实际,确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以目标促任务,促使学习的进步。教导处坚持对学困生进行每周一次的学法指导活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分层活动——转化学困生工作的抓手

    分层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如果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一个理念化的终极目标,那么试图让每一类学生都得到发展无疑是我们首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分层活动的实践,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而分层活动是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充分拓展分层活动的途径,开展了分层次的学生会议(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展了分层次的学科竞赛,它鼓励了各层次学生的公平竞争,它的参加对象不再局限于优等生,中差生都可以参与竞赛,而且是同层次之间的竞争,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达到人人都有发展的目的。在作业方面,各科老师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基础作业和分层作业,以作业分层布置、分层达成为突破口,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困生,增加了基础题的比例,强化基础训练,提高及格率,保证学习兴趣与热情。

    六、过程评价——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保障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学校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利用升旗仪式、宣传栏、广播,隆重表彰学习进步的同学,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及时地肯定和鼓励,中肯地批评和希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放大他们每一微小的进步,使他们产生向上的动力。

    七、经验分享——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升华

    课题组于上学期学科多次举行学困生转化经验交流会。十几名实验教师在交流中畅谈自己的成功案例与优秀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提出了一些困惑。例如:江红霞老师针对英语学科提出了期末复习中对转化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具体做法:微笑进课堂、培养学习的兴趣,加强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体态语提醒注意力,不吝惜表扬,布置作业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理解背诵等行之有效的好举措;吴新建老师提出了转化学困生的妙招——用心去爱学生,他还具体提到了对徐文、江小科两位学困生的转化,表

    扬和鼓励是这些孩子前进的动力;吴全民老师提出了反复抓、抓反复、培养习惯、教给方法的转化措施;刘沙老师从班级开展的“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中尝到了甜头,展开谈了自己的做法;江艳芳老师针对班级学困生较多,在转化中把学困生分为“习惯型”和“智力型”两类,采取“小步子、快反馈、辅优先、批优先、表扬有限”等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还有很多实验教师也提到了许多好方法。大家各抒己见,实现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一年来,在保护并激发我校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我们还做了一些其它的探索,如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书画展、球类比赛等节庆活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在每学期末召开了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的感受;开展以教师如何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重要内容的问卷调查;落实了一个教师帮助一个学困生的制度;对学困生进行跟踪的分析与管理;每次重大考试后对各学科低分段的分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们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与进步,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短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呼唤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呼唤校园能保持长久的和谐。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急需我们帮助的学困生,我校的初中教学还面临严峻的挑战,让我们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走进他们的心灵;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品德,关注他们的学习;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差异;激励学生,激励他们的改变,激励他们的成功。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定能让学生更快发展,让学校快速发展!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万州教科所初中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自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已在我国大力实施,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大面积普及,并取消小学升初中毕业选拔考试,学生划片就近入学,给小学的师生减轻了压力,同时也为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扫清了障碍。

    但是,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消除了留级现象,学生以完成九年年限的教育。如此带来的“学困生”的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困扰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有些学生在小学时学习就已经感到吃力或学习跟不上,而当直升到初中后,学习科目的增多,知识的难度增大,教学的容量增加,学习任务的增重,第一年还勉强跟得上,可到初二(八年级)时产生两极分化,学习困难的学生总数较多,特别是有的农村中学更为严重,同时造成部分学生辍学流失,为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带来新的障碍,严重制约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严重影响我区高中和职教生源质量。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关注“学困生”,如何转化“学困生”使之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已成为一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课题,努力转化并尽最大可能地消除“学困生”,关系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初中阶段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现在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数量不少,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辍学者大部分就是这部分学生。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是关系到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技兴国战略的落实的大事。

    3、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是智力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大器晚成者,只要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或是帮他们渡过学困期,这些学生大都可以成才,有的可能成为杰出人物。本课题的研究既可在人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及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初中阶段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所以说其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4、关于“学困生”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新问题,过去叫“低差生”或“后进生”。有了教育就有“学困生”,不论什么时候和什么学校都会有“学困生”的产生,只是不同时空的“学困生”在界定和数量有所不同罢了,在深入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成才发展,“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就更凸显出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5、关于“学困生”转化的课题研究,全国一些地方和学校也有所关注和研究,我区一些学校也做过一些尝试和努力,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办法和模式。今年区教委提出了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大力控制新形势下学生辍学,我们针对“学困生”转化这一课题作出探索,为在农村初中的“学困生”转化问题寻找理论依据,并找出切实有效的转化途径而研究。

    6、我区初中“学困生”情况。全区高完中17所,单设初中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民办学校2所。共有在校学生6万多,从我们视导调查和检测统计分析中看到,我区“学困生”问题在近几年也特别突出,在有的学校、有的学科可以说是非常严峻,尤其是农村部分初中尤显得更为严重。

    二、学困生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所谓“学困生”就是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学困生”,过去又称“低差生”、“后进生”。对于“学困生”的界定,我们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其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

    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能完成初中阶段的基本学业,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们逐渐学习跟不上,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出现知识断层、学习效果差。寻其根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有:

    1、志向性障碍。学习无目的性、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日常学习抱自暴自弃的态度,把接受在校教育教学的活动看作是加在自己身上的精神负担。

    2、情感性障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成天无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课有自卑心理,不敢举手发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欠帐日益增加,成绩每况愈下。班集体生活中存有自卑感和恐慌感。久而久之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3、不良的学习习惯。“学困生”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当作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苦差事。他们一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听讲,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抄袭、拖拉作业现象常有发生,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很少请教他人。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和合理的推理分析来对待学习。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单纯为应付老师、家长,学习并没有变成他们内在的需要。

    4.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教育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突出因素。大多家长缺乏辅导、指导能力,对子女的学习往往是放任自流;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妥,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缺少关心关爱;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与不读,读好与读坏无所谓,这极大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二是不少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孩子在家留守无人管束,农村“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三是网络负面东西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是

    造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5、教育自身的因素。一是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二是有部分学校的管理不到位,学生德育工作不力,造成学习风气氛围不正不浓;三是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较差、教学能力不强、教学方法不对路等等。

    三、转化“学困生”应坚持的原则

    以教师特别的爱奉献给特别的学生。“帮学生一把,带他们一同上路”。对差生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以最大限度的耐心和恒心补出成效。、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给学生以无限的期望,给自己以莫大的鞭策,凡事向前看,处理问题不武断。、可接受性原则。中学生是活泼发展的个体,他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可接受性、可塑造性,他们的思想尚不完全正确,知识有待进一步吸收,接受性极强,他们更多的需要外界的指导、帮扶与关爱。、科学、民主、平等的原则。讲究科学正确的方法,采用民主的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弃师道尊严,蹲下身来与孩子谈话,走进学生的内心,让灵魂触动。、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学生情况不一样,需要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这需要施教者有高明的洞察力,如医生看病一般,找准症结所在,从而因材施教。、情感性原则。转化学困生,要以理服人,要以知识育知识,要以情感人,要以行导人,在这诸多因素中,我们觉得情感是基础,要贯穿始终,情感是对学生的爱,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帮扶,学困生也才会在内心真正接受。

    四、研究内容和措施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转化学困模式,从而促进全区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农村初中“学困生”现状研究。

    调查研究全区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状况,摸清全区“学困生”的数量、分布,把握好课题研究与实施的起点。

    2、“学困生”转化教学的理论研究(1)“学困生”教育特点研究。(2)转化思想研究。(3)转化策略研究。(4)转化模式研究。

    3、学困生成因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断层、脱节等。“学困生”的心理分析等等.4、学校教育管理和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研究对策。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5、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设以下子课题:

    班主任:如何关爱“学困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政治学科:教师在“学困生”转化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困生”阅读与写作兴趣。数学学科: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英语学科:“学困生”思想转化措施研究。

    理化生学科:运用实验手段,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历史地理学科:运用情感策略,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其他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和兴趣特长培养的研究。

    学科教学过程中怎样针对“学困生”。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怎样分层教学。课堂上进行转化,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习方法对“学困生”转化的作用。

    6、“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研究对策,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中的“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学生关爱,情感作用于“学困生”,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科,喜欢学习。

    7、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策略。

    (二)研究措施

    1、落实培训。加强课题组人员和教师的理论培训,系统学习有关学困生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提高认识,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工作。

    2、定期研讨。每期各学科组织1-2次专题教学研讨或教学观摩,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加强指导。定期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校和教师的有效开展研究工作。

    4、分步推进。课题组将以塘坊初中等10所农村初中作为研究的样本,在点上先行探索,检验相关措施的有效性,不断积累指导大面积教学的经验,然

    后将相关经验在各片区推广。

    5、专项评比。每年对教师和学校开展一次学困生转化教学经验成果专项评选,对在研究中形成的有效经验及时总结和推介,激发广大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

    五、研究策略和方法

    (一)研究策略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使这些学生自卑自暴自弃。但是,他们真的是不想上进吗?不是。有句格言说得好: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因此,针对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困难学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寻找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以利于取长补短,摆脱学习困难的困境。

    2、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一般学习较为持久、认真,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和内容,他也可以对它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

    3、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的转变也只能是逐步进行的,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学由易到难,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师生活动交替进行,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学生进步及时鼓励,发

    现问题即刻纠正。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教育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困难学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应该是掌握学习策略。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知识特点,帮助他们掌握控制自己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活动的普通认知策略、解决本学科问题的特殊策略、反省认知策略和学习努力程度调控策略等.让学习困难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5、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

    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并有适当的难度,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也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只有当某一知识领域内的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使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知识产生求知欲望。

    6、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个别辅导的质量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能照顾到这些学生,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老师帮助补缺。为了补缺补差,要利用自习课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补课。作业要做到区别对待。还应积极开展同桌教学,伙伴教学,合作教学,以优带差,帮助他们一起进步。

    (二)研究方法

    促进农村初中“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对比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

    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方法——抽样。要求做到两点,一是基本原则:所选的调查研究对象必须总能代表总体。二是抽样的概念:就是从总体中抽去样本的过程。抽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科学的挑选总体的部分作为总体的代表,以便通过对这局部的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资料,准确的推断总体的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和规律性。

    (2)案例研究法,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案例的结构(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① 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 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

    (3)实验观察法,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即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借助于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方法。也有研究者认为,观察法是人们通过感官,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要遵循如下基本要求:第一是观察的自然性,即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第二是观察的

    客观性,即在观察中,观察者要力求避免主观和偏见,防止有偏向的态度和情绪介入,如实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内容。第三是观察的细致性,即观察要严谨细致,不仅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而且切不可疏漏细节及偶然出现的现象。在观察中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一是观察的目的性,做到观察的整个过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二是观察的客观性,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观察研究;三是观察的全面性,即要全面地、系统地、动态地观察研究对象;四是观察的典型性,即要从各种类型的观察对象中选择能代表一般的典型进行观察;第五是观察者的训练。观察法的途径有如下几条:一是参观;二是听课;三是列席学校的各种会议;四是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观察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步骤:一是制定观察计划;二是进入观察领域;三是开始观察和记录;四是结束观察。

    (4)文献研究法,他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是课题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几乎所有的课题,都要先进行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法在语文探究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研究现状,从而为我们确定课题提供参考。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

    (5)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教育实验涉及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实验要改变的教育要素或教育条件、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要素和条件、要观测的结果。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就是由这三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在教育实验方法论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被称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是指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即采取的教育方

    法或措施等),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教育实验的自变量一般是根据研究目的来设计的,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课程结构、师生关系、德育方法、管理制度等等,都能作为一项实验的自变量。

    因变量,是指由自变量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因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刺激作出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在教育实验中,因变量往往与被试身心发展的水平、程度、状况有关,如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能力发展、思想品德的发展程度、情感的发展、教学质量、学校效能等等。

    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并不是真的“无关”,它只是研究者在实验中未作为自变量的、不打算研究的变量。

    (六)对比分析法, 也叫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教学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选好样本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转化“学困生”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促进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将运用调查问卷、量化分析等辅助方法。

    六、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 余明华

    课题组成员: 张晓琴 袁小明 向诗清 王本江

    程 静 张德跃 屈克沙 唐 彩 向明放 姜有志 罗 翔 何宏太

    张世海 熊国成 孙为民 周月英

    主要参研学校:塘坊初中、高峰初中、走马初中、柱山初中

    响水初中、长岭初中、新乡初中、丁阳初中赶场初中、驸马学校

    七、课题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24年3月至2024年8月,其进程如下:(1)准备阶段:(2024年3月至2024年8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教学质量摸底,建立“学困生”名册及档案,并对“学困生”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3月,拟订研究方案,组织召开课题动员会,成立研究组织机构。5月,10所研究学校提交“学困生”名单,并建立“学困生”档案库。6月,学生问卷调查。对“学困生”成因进行定性分析。向区规划办或区教育学会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24年9月至20011年8月)实施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转化“学困生”措施,召开教师及“学困生”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转化“学困生”模式。

    (3)结题阶段:(20011年2月至20011年8月)检测研究成效,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编写课题研究资料集。

    八、研究目标及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探索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探求转化“学困生”的根本途径,形成阶段研究

    报告和转化“学困生”模式,并且使“学困生”尽可能地转化,让他们在学校内留得住,学有目标,学有信心,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能,学业有所进步合格,都成为社会有用的之才。

    1、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弄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使学困生尽可能达到:能正视自己,找出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目标,树立“我能行”“能学好”的信心。

    2、根据“学困生”不同类型特征,寻求转化的不同方法策略,让“学困生”找出自己知识断层的症结,尽量做到个人主动去学,能找老师、同学帮助学,完成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实验研究中,争取转化成功率在达80%左右,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大的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班级内找准自己的位臵,不失时机地主动去表现自己,真正融入班级大集体之中,以达到不求人人升学,而使人人合格成才的教育目的。

    4、初步形成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理论框架、实施策略、操作模式、转化方法等。

    5、学校、教师、学生在研究实践中形成自身的经验和成果。

    总之,“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既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学校、同时更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大好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教研部门的认真研究,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得事,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学困生的转化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耐心又恒心才能完成,这是一项关系到义务教育的普及,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大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才能做好。

    二00九年三月

    第四篇:学困生转化阶段研究计划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阶段工作计划

    一、研究任务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课题研究,让我们从理论上对学困生有了新的认识,并通过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学困生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及教师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学困生形成原因结果,把学困生的类型进行了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讨论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并应用于教学,提高我镇教学质量。

    二、具体任务: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并对个案跟踪记录,根据学困的形成原因实验摸索有意转化经验,并对该生进行跟踪记录,存档对比。

    3、实验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及学困生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时把握学困生的反馈信息,精心设计分层练习即学困生的练习。实验教师并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学困生转化中去,并且实验教师要撰写教育随笔、转化案例、心得体会、及有关论文,积极研讨交流转化成果。

    4、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内部进行转化,提高效果,并举办学困生作业、成绩等进步展,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提高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势头。

    5、课题组成员反馈研究成果,交流教研经验。在研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教学,检验学困生转化效果。并对研讨中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下一步改进措施,做好各项总结和反思。

    6、针对研究中出现的不足,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反复尝试各种行之有效的学困生转化实验教学,收集并整理课题实施研究中的各项材料,分类归档。

    7、召开阶段性成果交流会,鼓舞课题组成员士气,提高研究效果。

    三、研究内容:

    1、针对学困生的特点、类型、形成原因实施转化研究。

    2、学困生的具体转化策略研究。

    1实验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观念转变。○2实验教师对学困生的师生关系处理策略研究。○3实验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教学策略○研究。

    4实验教师与学困生家长进行沟通,采取家校合作转化○策略研究。

    5实验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及心理健康的指导等多方面的策略研究。

    四、具体的活动安排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长安排2024年课题研究计划及研究任务。

    2、确定实验教师进行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并进行理论学习。

    3、收集整理学困生作业成绩的数据,做好统计。

    1、根据分类结果统计,确定个案,做出转化计划。

    2、根据期中教学质量监控,做好相关数据统计。

    3、实验教师上实验研究课。

    4、分析研讨阶段研究成果。

    1、根据期中教学质量监控的数据分析,对实验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不足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2、学困生的进步作文、作业等进步展示。

    3、做好期末教学质量监控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1、收集课题研究材料,分析研究成果。

    2、课题组成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

    3、进行暑期理论培训学习。

    1、根据上学期的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安排下学期的任务,并交流学困生的转化经验。

    2、实验教师上实验研究课。

    3、做好期中教学质量监控前的数据整理,及学困生的作业进步展示,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1、做好期中教学质量监控的数据整理,对学困生及对比对象进行实验效果分析。

    2、收集整理材料,做好年底课题总结,为下一阶段的结题做好准备。

    第五篇:学困生转化阶段总结

    学困生转化策略题

    第一阶段总结

    四个多月以来,本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我们课题的申报材料通过了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审批,进入实施阶段。为了使下一阶段课题的顺利实施和有序开展,现将我们课题第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阶段研究的完成情况

    1、课题负责人拟定好课题阶段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组讨论修改、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召开了开题报告会,邀请了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

    4、按有关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实施方案。

    5、通过了多次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进行了理论学习,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第一阶段的主要做法

    1、组建了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召开了开题论证会

    针对我镇学困生学习的现状,我们通过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和课题组讨论,组织大家商讨如何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成立课题组,并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实施方案,并通过对报告和方案的反复完善,申报了市级课题。

    2、进行了各种有关学困生转化知识的理论学习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理论: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

    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

    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题,进而解决问题。○

    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经过第一阶段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我们初步从理论上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及以往转化过程中偏差的方面,从而对学困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观,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使更多的学困生脱“困”,从而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



    推荐阅读:
    八一初中农村学困生研究阶段总结
    古田县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
    中学评审学科组工作总结(推荐50篇)
    监督所宣传工作总结(热门34篇)
    高校物业学期工作总结(通用34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