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范文)
第一篇: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范文)
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
原址:http:// 前言:
从对《中国德育的另类解读与思考》起步,到《当前教师遭遇的十大束缚解读》,我知道我没有任何理由停止自己思考的脚步。尽管有的时候很累很苦,甚至可以说是很痛,但当我敲打出一行行文字,接受着各位网友的鼓励时,心中涌动着是真实的感动。人生不能没有感动,正如生活不能没有色彩一样。于是,我又把目光投向教育,投向我们的生存空间,搜寻着我们教育生活中遭遇的尴尬,为我自己和与我一样命运的同仁寻找到新生的阳光,用心灵的律动为平凡而短暂的生命留下些精彩的跨越„„
1、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地爬行
素质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有过高歌猛进的骄傲,但更多的则是陷入到步履维艰的尴尬地爬行之中,因为素质教育较应试教育而言毕竟道行太浅。尽管这么多年来自上而下,大会小会,义正言辞地批判着应试教育之丑,以血泪诅咒着应试教育之恶,用生命的代价控诉着应试教育之罪,大有将其推上历史的断头台之势。可激情燃烧过后,笑看风云的依旧是素质教育旗帜庇护下的应试教育,因为谁也无力改写“考试是教育的法宝,分数才是硬道理”的最朴实最根深蒂固的百姓教育哲学,谁也无力真正动摇有厚重科举文化为背景的应试教育之山?
众所周知,科举源于隋唐,自上个世纪初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走下了“神坛”。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毫无疑问带来的 是“灾难”,这种灾难主要在于诱发了人的功利欲望,奴化了人的个性思想,扼杀了人的潜能张扬,造就了文人不可理喻的软弱„„这一点从上个世纪末权威机构评选出来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人中,榜上有名的13位中国人孔子、老子、孙武、赢政、蔡伦、刘彻、司马迁、成吉思汗、李时珍、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袁隆平得到了最好的佐证,因为13位名人仅有李时珍、成吉思汗处于科举存在的历史年代,而这两人却都是未受科举之恩的人。可见科举实在是罪孽深重,它让1300年的中国历史在世界上失去了位置,再来看看科举制度下的状元进士,他们多数人的一生大多是在摇头晃脑地念四书五经,吟诗作赋以谢皇恩,在唯唯诺诺的日子里苟活。个性萎缩,想象贫乏、鲜有创见,认为天下所有的道理都在几本书中,读得昏头颠脑,自以为是,读得一眼障目,不见泰山。当我们的国人还沉迷于科举,追逐金榜提名,一天到晚“颜如玉”“黄金屋”“千钟栗”等话才能吊起读书劲头的时候,西方已经出现了牛顿、伽利略、瓦特。一边是无数的“范进”为了科甲及第疯疯颠颠,一方是斯宾诺沙在昏暗的作坊里打磨镜片。于是,近代地大物博的中国硬是被那些仅有弹丸之地的西方列强烧杀欺辱,这也许就是“科举之路”的最好“回报”。
尽管科举制度因为它残害生灵堕落民族贻害国家而被废除已近百年,但谁都清楚,它的阴魂依旧在中国大地上舞蹈,以它特有的魅力旋转起美丽的诱惑灿烂的旋涡,感召着陷入竞争夹缝生存的普通百姓萌生突破命运的希望。尽管在这样的希望中,可能会失掉爱迪生,会毁掉爱因斯坦,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的巨大实惠,又有多少人能抗拒得住呢?如此这般,应试教育深得人心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较量中之所以举步维艰,尴尬爬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与希望,让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素质教育就是比应试教育好,而教师作为普通百姓的一个特殊群体,更需要优先享受到素质教育的恩泽与光辉。
让素质教育摆脱尴尬放步前行,使教育回归到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的体验„„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我们的百姓能真实的享受素质教育的恩泽与光辉,尤其是作为普通百姓中特殊群体——教师,更要让他们享有优先的享受权,走出目前生存遭遇的沉重。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征服民心,赢得师心,从而调动起广大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引领着家长、学生享受美丽的教育。
2、思想理念,外国“月光”普照中华大地
“中国教育为什么举步维艰?最根本就是缺少我们的‘教育领袖’,因为只有领袖的聪慧与才智才能真正在累并快乐着承受着脆弱着抱怨着的戴着镣铐跳舞的教师们实现精神的突围。可以这样说,尽管这是一个崇尚多元的时代,但这个时代需要领袖。因为只有有了智者的开拓,我们才能早日走出沼泽,淌出泥潭„„正如我们的红军能摆脱几十万大军的尾追堵截,能够在荒芜人烟环境恶劣的雪山、草地绝处逢生,没有领袖的大智大勇是实现不了这最苦难最伟大的人性美的超越。为此,我们的教育呼唤领袖!”这是我两个月前在新教育在线宏观教育论坛抛出的《教育呼唤”精神领袖》的讨论话题。此话题一出,立刻引来众多网友的热切关注,点击率回帖数一路攀升。大家都有同感,当今的中国教育之所以病态百出,就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思想家。因为只要我们放眼四顾,会很尴尬地发现不管是“以人为本”、“教育民主”“终身学习”、“人文精神”等前卫的教育思想,还是“完美教学”、“多元智能”、“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最优策略”“模式研究”、“对话共享”等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是“舶来品”,几乎没有一项是国人发明创造的。
众所周知,我们古老的中国有5000的文明史,早在2024多年前就诞生了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出来的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育思想依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孔子似乎成了中华大地永远定格的丰碑,2024多年里竟没有一人超过他的声名。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同时代的道家、法家、释家学说,竟然断送了中国的延续文明的梦想,用诸如“君要臣死,不得不死”“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糟粕思想诱惑压抑愚弄着平民百姓,从而剥夺了中国人生成思想诞生智慧的“土壤、空气、光线和场地”。当西方一个个思想巨人精神才子傲然挺立,如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牛顿的“我不需要假说”、康德的“不经过理性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爱因斯坦的“上帝不掷骰子”等思想普照大地引领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国度却依旧在中庸之道中孤芳自赏夜郎自大。于是,英国人的几艘战舰就将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以及被愚弄了毫无个性的国人从此推向了屈辱和灾难。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征战,随着一个巨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振聋发聩的宣告,中国人才结束了噩梦,重新站起来做人。而触动国人灵性的激起国人斗志的改变国人命运的还是人家外国人的思想。
中国人虽然站起来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只要我们细数才感觉我们是个无“学”的民族,把我们今天在小学、中学、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检视一遍,除了中国语文、中医中药、中国戏剧、书、画等极少甚至难以称作“学”而只能称作“术”的“土产”之外,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哲学、教育学都不是中国发明与创造,因而我们中国大地上很多地方尤其是教育依旧感恩着的是外国人的“月光”。其实,我并非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尤其是在这个属于知识经济世界共融共享资源的年代,很多东西已经没有了界限,但我相信许多国人同我一样都觉得有些不平,为何我们拥有5000年文明的华夏民族就不能为世界贡献出先进的思想超前的理念,就再也诞生不了如孔子一般的思想巨人挺立在世界的潮头浪尖,好让国人扬眉吐气一回?
当然,要走出尴尬,决不是继续崇古、复古,大量制造易经、老子式的混沌文献或论语、孟子式的独断式文献;也决不是崇洋、媚洋,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以大量引用新问世的洋概念、洋名词为时髦,毫不知其实际所指,便胡乱针对中国的现实张冠李戴,虚张声势,哗众取宠。而是需要我们的教育引领我们的学子从小就信仰“真”,追求“善”,热爱“美”。
3、尊师重教 ,时常被口号亵渎的美丽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尊师重教之风也劲吹了上千年。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等口号声如惊雷般激荡神州大地,并将每年的9月10日法定为教师节,凡为师者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然而,近二十年过去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愈来愈多的老师却在“尊师重教”的关照下活得沉重而脆弱,甚至有的走上了不归路:今年3月28日11时30分许,家住本溪县小市镇站前社区17号楼5单元602室的戴某像往常一样回家吃午饭。可推开门后,他吓呆了:妻子张某和8岁的儿子都面色青白地躺在地上。他颤抖地把手指放在两人的鼻孔下,发现他们都停止了呼吸。戴某赶紧报了警。警方询问报案人后得知:张某是初中教师,平时工作很要强,在单位的工作也很出色,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28日早晨戴某出去上班,中午回家后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经过现场勘察、技术鉴定及被害人张某现场留下的遗书查明:张由于工作压力大,厌世,便用抹布堵住亲生儿子的嘴,令其窒息死亡后,自己服毒自杀。
一个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的教师为了摆脱职业的压力和着她可爱的儿子就这样去了,而更多的老师还得默默地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以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盘剥”,无怪乎一位校长无奈的慨叹:“从我身边的情况看,“厌教”情绪象瘟疫一样在迅速蔓延,其后果很快将显现。怎么办哦?!。”是啊,我们的公仆们大会小会上高谈阔论着尊师重教,而暗地里却紧缩教育经费,克扣教师工资,征收“苛捐杂税”。前些年,要不是国家强有力的干预,不知有多少老师会因失去最起码的生存保障而逃亡。眼下,尽管绝大多数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但在“尊师重教”美丽口号下,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过教师不堪重负的心灵,又有多少人求真务实地替广大教师分忧解难,又有多少人会把最重的资金投向见效不快周期较长的教育。于是,在沉重的负担下,在激烈的竞争中,在苛严的规训里„„我们众多的老师拿什么去坚守教育理想,迷茫中又怎能不被逼到了近乎崩溃的边缘?
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是“科教兴国”的前提与基础。请以“尊师重教”的名义,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请以“尊师重教”的名义,为我们教师的心灵松松绑吧,让我们能在快乐与自由中舞蹈出教育的美丽,造福千秋万代。
4、学校文化,柔弱中飘摇的小草
提起校园文化,我得从身边的一件小事说起:为提升教师的素质,笔者所在学校每年专门为教师提供一百元的购书款用于博学工程。然而,在近日举行的“博学工程”展览时,全校百余名教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能认真读书做笔记的不足十人。绝大多数教师为应付检查只草草在书上勾画了几笔,有的甚至还拿旧书来滥竽充数。其实类似上述的教书人不爱读书的事例,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生活中较为普遍。如此尴尬,不能不说正是长久以来校园文化严重贫血的一个缩影。正是校园文化的“贫血”,使我们的教师失落了对理想和有意义生活的追寻,只能苦苦挣扎于三尺讲台,苦心孤诣执着于用分数来打通学生的升学之门,在浮躁的现实和虚无的精神支配下,在内部管理体制动辄以“下岗”“走人”的精神奴役下,逐渐步入迷惘的泥潭,从而失去了对教育和教育对象热情真实而又勇敢的关怀和触摸。而学生则在应试“招魂”下,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中爬坡,在斥责强制中长大,少有学生与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巴金展开跨时空的心灵对话,与贝多芬、德彪西、阿丙展开情与情的交流;与黑格尔、马克思展开思与思的晤对,沉醉于凡高、达芬奇、徐悲鸿的色彩与线条中,感受生命的脉动与震颤,而一些渴望自由且缺乏免疫力的孩子也就很快被“爱情+武侠+暴力”的影视书刊“灰色+黄色”网吧所诱惑,接受着将爱情缩减为性,将精神缩减为感官享受,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装饰的污染,最终让精神沦落为“灵魂的空场”。于是,师生的生活因缺少诗歌、音乐、绘画、哲学的参与,失去了精神的放牧,损伤了理智和创造的活性,弱化人性中的情感,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与建构,让心灵情感逐渐走向沉重、荒芜与僵死,最终丧失幸福人生。而教育应该有的“天下为公”的高迈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风骨,“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操守,“先忧而忧,后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位卑不敢望忧国”的内在精神,“无为而不为”的理性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等也就逐渐褪色为“伪圣化”的标签或是被彻底的抛弃和遗忘。
校园需要营造一汪健正而纯洁的沐浴心灵的文化深潭,才能使师生在向善、启智、审美、舒展性灵的空气中接受情理通达、才智清明、视界敞亮的触摸,让年轻人的心激荡。当高洁的文化陶冶着教师心灵的时候,教师就能以审美的态度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驻足于感性生活,怀揣着冷暖关怀,用活泼欢跳的生动情感去正视世俗生活中的欲望和感觉,看到职业生活的意义,看到学生纯洁心灵的美好,看到潜藏于人的生命的力量,看到又教育所营造的世界的奇妙,为学生小小的发明陶醉,为学生的不幸流泪,为集体的成功欢呼,为学生的失利而难过。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潜心修养、独善其身、积极创造,寻到那一直在深情地呼唤着他、祝福着他的美丽女神,从而培植学生热情的人生态度,唤起学生心中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和向往,并引导学生自信而勇敢地走向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当高洁的文化陶冶着学生心灵的时候,就能给学生一种精神的支撑,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智慧,在主动参与中成长,在独立探索中起飞,在自主发展中成熟,任思绪在文化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用热情体验生命的律动,领会和感悟校园生活的深刻意蕴,在品悟浑然中获得人生的睿智„„
校园呼唤丰厚的文化,只有在文化熏陶下的教师,才能真正品味到充满诗意的教育人生:
“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着爱的音符;
我从青春的脚步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撒满了爱的阳光;
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
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
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5、教育产业,非议声中的悲喜消费
说起教育产业,可以说是中国教育近几年最热门话题。由于是新鲜事物,自它诞生之日起,就遭到了各方非议,赞成者、反对者、欢迎者、责骂者各执其词。赞成者普遍感到,发展教育产业,鼓励教育消费是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好事,有益于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反对者则认为“教育产业化”剥夺了穷人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于消灭了他们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而让他们永远沦为无知愚昧的苦力。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自教育产业生长于中华大地,就逐渐流行开来,眼下四处都能见到它存在的影子。远的不说,就拿笔者所在学校来说,每年小学毕业250人左右,而能按考试升学的重点中学指标仅有50余个,剩下的则分片划到一般中学去接受义务教育,但每年真正去一般中学就读的学生都没超过50个,其它的150人则是交1—4万不等的择校费后进重点中学就读。换句话说,为了能让子女享受到所谓的优质教育,单笔者所在学校的家长而言,每年就得支出几百万的额外教育经费。尽管家长们的巨额投入并非心甘情愿,但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面前,也只有默默地承受。倘若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产业的影响教育消费还处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阶段,那么高等教育名目繁多如狼似虎张开血盆大口漫天要价的收费则成了“宰你没商量”。难怪我们的普通百姓这一两年视教育为洪水猛兽暴利行业贪婪的黑洞!
近几年,教育产业的兴起,的确给教育注入了不少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满足了部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而且还让一些学校*家长的消费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师员工的福利待遇,但其负面影响也逐渐凸现出来,受教育产业的影响,教育收费的超乎寻常的快速增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劳动人民被高昂的学费压迫得喘不上气,造成了很多普通家庭对子女上学开销的畏惧,小康人家,只好降低生活标准,勒紧裤腰带给孩子交学费;温饱人家,只好砸锅卖铁甚至卖血卖淫供孩子上学;贫困人家,只好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地借钱、借高利贷,被迫陷入“先要赚钱,再去读书”的艰难困境,有的甚至被逼上绝路。据《中国农村报记者》最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而教育产业化同时也让学校教育的教育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反教育的行为时有发生。由于升学质量成为了多数学校拿来牟利的工具,校级之间常常展开恶性竞争,从而让功利教育泛滥成灾。广大家长因高额投入渴望回报的心里,患上了严重阻碍教育良性发展的教育病,过分压抑并桎梏着孩子的需要,使不少孩子在不堪重负中陷入绝境„„难怪一些有识之士高呼教育产业化是拿一个民族的未来作赌注,它将吞噬整个民族的希望。
当然,教育产业到底何去何从,让其存在或是毁灭。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定论。最后,我借用大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把答案留给未来,让时间去证明一切吧!
6、老师家长,合作伙伴成“天敌”
说起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我先从本学期放假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校长在全校大会上通报的一件事说起:一位刚毕业学生的家长在领毕业升学成绩那天知道孩子落榜后给校长去了一个电话,说自己在某个老师手下已经承受了四年,今天终于可以发泄了„„当然校长并没有把家长滥骂该老师的内容通报出来,只是用了“简直不堪入耳”来形容家长辱骂。为此,我不免又想到了去年我的一位同学因某个家长的再三请求收费给该孩子补课,没想到毕业时该补课学生因没有考上,家长就翻脸不人人,在校长哪儿告了我同学一状,结果我的同学不仅受到了学校的通报批评扣发当月奖金,而且还失去了当年晋升职称的资格,可谓损失惨重。其实,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近些年来随着功利主义教育的蔓延,教育消费的悄然兴起,本该是教育合作伙伴的老师家长间的关系逐渐走向冷漠与功利,让本该纯净的校园一时间刮起了“人情风”,而在教育问题上,许多老师们开始纷纷指责家长,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现在的家长太溺爱孩子,让孩子随心所欲,有错也不加以指正;学生在家的时间远远超过在校的时间,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胜过学校的教育;现在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通过种种方式给学校施加压力,而没有多少家长重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孩子出现的教育问题都是家长一手造成„„。而家长们也不甘示弱,很多时候就当着孩子的面对教师横加指责,说现在的老师缺少师德,利用家长办这办那;有些老师平常不认真上课,但对于从事高价家教却十分积极;有时甚至将一些道听途说的批评老师的新闻,添油加醋地传播一番„„如此这般的尴尬关系,使得原本有的家访传统在许多老师身上悄然丢失,而家长把进学校与老师面谈也视作是“洪水猛兽”。
探究老师家长的关系为何如此尴尬,这不能不说都是应试教育下功利盛行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惹得祸。因为就家长而言,面对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切都以文凭论高低的现实社会,一心“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他们不得不从功利角度设计来孩子的未来,再苦、再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为今后成为“人上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说,现在教育消费逐年看涨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学校教育优质资源毕竟有限,一些家长节衣缩食投巨资虽然能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但不一定就能寻到心满意足的好老师,因为就目前而言,家长虽能花钱进名校,但决没有资格选择老师。不过虽然没有资格选名师,但还是可以用物质去“贿赂”老师,以求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殊的关照。如此这般,当家长认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达不到自己期望值,尤其是能决定孩子命运的分数距自己的要求甚远时,势必就会在心理失衡中抱怨或是责难,甚至反目成仇。而在这种家长期望挤压下的教师,所面临的精神压力可见一斑,更何况老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还要进行学校所要求的各项改革,因此每个家长的期望不可能都得到相应的满足,当老师遭遇到家长学校有形无形的指责时,势必也会在不平中抱怨或是责难家长。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利欲熏心的教师,打着这样或那样的旗号,要挟学生或是家长拿好处得恩惠,让广大家长在承受中愤怒。如此恶性循环,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自然就走向了紧张与漠然,甚至相互攻击。
要走出目前老师和家长业已形成的尴尬“怪圈”,家长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单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去设计孩子的未来期望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老师更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品质,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丰厚的学识底蕴赢得家长发自内心的尊重。
7、法律法规,苍白无力的文本
提到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可能绝大多数老师会同我一样漠不关心,不管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还是《学校体卫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在我们老师的眼中似乎都仅仅是一种文本的形式。其实这种尴尬的产生并不是说这些法律法规不重要,而是在中国这个长期实行“人治”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法规意识普遍淡薄,尤其是手中握有权力之人,只要不造成重大的损失与恶果,不引起民众的公愤,到处都可见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等现象。远的不说,就拿去年暑假,笔者所在地区的一教委领导曾在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大会上发过这样一通牢骚:由于去年国家为减轻农民的负担在农村实行了税改费的优农政策,为了不影响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国家向笔者所在地区拨款了一百多万元教育专项基金。没想到的是,这些专项教育基金分拨到各镇乡,那些公仆竟公然挪用没有把一分钱用到教育上。为此,我们的这位教委领导义愤填膺。如此严重违法,谁去追究其法律责任?没有,因为我们的那些公仆就是“法律”,而这样的事情又比比皆是,一旦追究起来,可能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就要陷入瘫痪。再比如,本学期期末期间,笔者所在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状告某老师随意把其它挪做它用,为消除影响,学校就在这个年级展开调查,结果查出这个年级所有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行为。于是,学校对这个年级的老师按照情节轻重作出了相应扣发奖金的处罚。对于这样的处罚,该年级的老师表示强烈不满,其理由有二:一是这种现象不是他们年级才有,为何只查他们年级;二是当全校普遍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领导不负有管理责任?老师们的质疑,校方并没有采纳,原因很简单其它年级没有家长投诉,而对领导的失职校方没有做解释,因为谁都清楚,我们的领导不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如现在不少学校流行的,倘若在领导授意下的造假作假老师们可以畅通无阻,若是老师个人造假作假就格杀勿论。可以说“人治”的泛滥,使我们的广大老师对法律的神圣失去了起码的信任,因为信任的失去,法律意识自然就淡薄,而将这种淡薄的意识带到工作中去,自然就同样以“人治”的威权教育管理学生,近几年在老师中再三强调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决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我们老师在工作中也少有人会拿起《教师法》等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去年,在我们重庆发生的在全国教育界引起掀然大波的一起一教师状告学校遗失教案案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是极其罕见的“珍品”。
要走出目前的尴尬,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律意识。除了教师自身应该多加强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应该自觉成为守法的模范,而且时时刻刻都要注重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手中的权力应该受到有效的监督。只有这样,法律法规才不会尴尬的成为苍白无力的文本,“法治”才能真正取代“人治”,而“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的观念就会土崩瓦解,而尊重法律维护法规的行为就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不过,要达到这样的“法治”高度,就目前来说还比较遥远。
8、义务教育,收费泛滥成灾
第一次听到义务教育这个新鲜的词汇,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尽管我还是个学生,但听到改革后的中国就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也许我和许多国人一充满了兴奋与期待,因为普通老百姓的心中义务教育就意味着读书不再交费了,这对穷人家孩子来说简直就是“福音书”。然而,义务教育终究不是百姓期盼中的免费教育。不仅如此,随着普九进程的逐步展开与实施,义务教育愈来愈变味为收费教育,而且到上个世纪末简直可以说是泛滥成灾。据不完全统计,教育乱收费问题自1995年以来连续治理已近10年,最近5年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共组成数万个检查组,检查了47万多所小学和12万多所中学,查出中小学各种违规收费5年合计15亿元,清退10亿元;查处乱收费案件3万余件,有4600余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但由于造成乱收费的社会原因复杂、治理力度不够,其势头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的肆意横行,在加上高中、大学教育的市场化商业化,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堪重负,一些边远山区的学生辍学逐年上升,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所标榜的“义务教育”无形地成为当前教育最大的尴尬。
翻开世界的义务教育史,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强迫入学而不实行免费的阶段,在德国始于1617年,在北美殖民地始于1642年,日本始于1872年但。没有一个国家提供了不免费而能实现义务教育普及的先例。其二才是真正普及性的实行免费教育的阶段,它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贺拉斯等人倡导的“免费公立学校运动”,这样才使义务教育得到了真正的普及。可以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如果说,各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那么第二个阶段恰恰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为此,德国花费了270年时间,才从失败中清醒,日本则走了28年的歧途后痛改前辙,急起直追;许多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跨越了上述第一个发展阶段,在推行义务教育之初就宣布免费。而我们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义务教育由于一开始就只能步入义务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也许就注定了义务教育的尴尬。而教育经费3.19%投入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就是发展中国家4.1%(1998年的统计)的教育投入也达不到,再加上物欲横流的利益驱动,巨大的经费缺口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等也就自然成了许多基层政府和部门乱收费的由头和借口,因而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也就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大景观”,教育也就在金钱的污染腐蚀下沦落为商品,背上了莫须有的众多骂名。
鉴于目前的情况,中纪委二次全会提出,今年治理教育乱收费主要有两大重点:一是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中小学校坚决落实“一费制”,二是在大中城市公办高中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政策。教育部近日也提出,今年要做好包括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听证制、校务公开制和收费公示制度在内的十项工作,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歪风。但这样就真的能制止住一已成为教育的乱收费吗?答案的肯定性只有由时间来证明。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今的择校费依旧居高不下,许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家长们似乎已经在无可奈何中默认了这样的不合理收费。
中国的教育要真正走出这收费泛滥成灾的尴尬,路也许只有一条,那就是让义务教育真正实行免费教育,但它的实现需要时间,因为中国的人太多了,中国的钱太少了„
第二篇: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我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匹小马的苦恼,小马哭丧着脸心想:“我只想做一匹普通的马,父母却希望我成为“小神马”。每天把我圈在家里,给我“讲道”,他们的想法我可以理解,可是一味地禁锢与约束,恐怕我连一匹普通的马都不如了”。漫画下面的注释是:当代中国学生。
在我国,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了应试教育,所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就是考试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 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和单一的教育手段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小就必然受到忽略,能力就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为此,我们不禁会想到,到底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真的是人才吗?世界各国公认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和协作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封闭禁锢环境中,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失去了发挥自身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权利,所以创新能力不强。在外国人家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中国的儿童却只是在书上得到知识。所谓的好成绩只是在片面的成绩,这种成绩是老师把一大堆的笔记抄在黑板上,下面的学生只是不断的抄,不断的记,然后不停的补课上补习班而产生出来的。这种好成绩只会大大的降低我们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到了最后,学生只知道书上的知识,离开课本就像什么也不懂一样。人家外国人学习都是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每天上学晚放学早但成绩却不比我们差。
难道我们的教育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吗?教育到底是为了分数还是为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问题答案不言而喻。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不仅关系孩子的学业和将来就业,而且直接关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我们天天说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重视考上名校的人数。于是我们作为学生的只能整天埋头于书堆,试卷堆之中,做题、做题、还是做题。
就算是大学的教育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大学本科教育和高中教育没有区别,我们很多学生都戏称大学只是高中的延续。比如说大
一、大二的课程中很多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背知识点,在考试当中超越知识点的个人发挥一律被考试判为错。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当中,我们怎么能够培养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意识甚至有独立人格的人才呢?
还有,在大学里我们实际上可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机会很少很少,很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如一个中专生。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只是一部读书的机器而已,在实际社会中干不了什么大事。
当前中国的这种教育现象与我国的国情和特殊情况由很大关系,但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寻求合适的方法慢慢改善!
第三篇:当前电子政务主要问题与思考
当前电子政务主要问题与思考
一、对当前电子政务的形势判断
从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开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历经八年,在这八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点到联网,已经取得了明 显的进步并在日臻完善。尤其是办公自动化、业务系统和政府网站取得了显著性发展,有关电子政务的知识、方法和宣传也都深入人心。作为新生事物,电子政务正 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务员所掌握,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应用,并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便捷服务。它也正在被越来越的人们所关注、应用、期盼和研究。
电子政务在当前已经扮演越来越积极的角色。无论从政府文件、社会舆论、政府管理创新和社会服务中,电子政务都成为了“明星”话题。它正与公务员息息相 关,与公众的生活密不可分,与企业服务和监管紧密相连。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创新的基因,正在植入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政府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 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也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提供创新的动力来源。
目前电子政务正在步入深水区,与以往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存在着重大的区别。现在的电子政务发展都越来越牵涉机制和体制,而不单纯依赖于技术。也就是 说,现在电子政务发展的推动力已经主要不是靠技术,而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电子政务来做支撑,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 也需要改革来推动。当前电子政务的潜力和动力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发挥,电子政务在行政领域的作用和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发展过程中的七大问题与思考
电子政务发展取得很多进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电子政务巨大潜力的释放,降低了电子政务的作用,应该引起电子政务利益相关者的高度重视。
一是电子政务的定位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电子政务的作用和价值,电子政务在我国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首先应该看到,从技术能力 来看,电子政务对方便公务员处理和管理文件、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服务对象来看,它对改善公众和企业的服务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特别是通过网 站方便公众和企业实现便捷的业务申请和结果获得,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民主政治建设来看,电子政务推动了政民互动和公众意见表达,为民主的实现创建 了新形式和新途径;而且我们更应该看到,电子政务对提升国家的治国理政能力、促进政府转型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电子政务在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上还有 非常多的潜力值得挖掘。有观点普遍认为,目前中国决策失误甚至比腐败造成的损害还要大。而电子政务,特别是决策支持系统的帮助,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更需要提升决策能力,它对决策的前、中、后
1的保障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二是电子政务的管理机制、组织化和投资机制问题。电子政务的推进需要人、财、物,更需要有一个架构良好、权责分明、上下互动的组织机制来做保障。总的 看来,目前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基本上建立了电子政务推进机制和机构,并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但是就目前的组织名称来看,比较混乱,各个机构的定 位、职能、规模等方面差异还非常大。许多地方和部门的电子政务组织在人、财、物等供给方面还比较缺乏。与组织化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电子政务的投资机制,普遍存在多头投资、重复投资和投资不足并存的现象。来自电子政务的投资有政府专项资金、科技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既有一级财政的统一拨付的资金,也有各 个部门的自筹资金,在投资方面,经常存在“建设资金偏多,维护资金少,甚至没有”、“硬件资金多、软件资金少、服务资金少甚至无”等现象;要切实理顺投资 机制,保障运维机制和电子政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投资分配上,要高度重视对服务的投入,如今电子政务项目好坏,很大程度已经不取决于软硬件投入的多 寡,而在于如何购买关键的服务来改进自己的规划、管理和运行的服务不足了。
三是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问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无法度量就等于无法管理。强调了评价对管理的意义。电子政务同样也离不开绩效评价。目前中国 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或多或少的投资。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每年的投资额高达数百亿。但是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 及如何改进等等并没有清晰的答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还未建立科学、规范和实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一个科学的体系不仅能够指出整个电子政务工作流程的 工作重心和关键环节,使资金使用倾向性更加明显,重点更加突出,而且更能为后续的改进和完善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有了完善的评估体系,才能真正确保服务理 念的落地实施。因此说,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理论、模型、工具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不只是来发现电子 政务项目的运行好坏,笔者认为关键是从好坏的评价结果中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以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的绩效,换句话说,绩效评估不仅是结果的显示,也是电 子政务战略实施的巡航系统、系统控制的仪表器、电子政务运维的指示器。
四是电子政务能力建设。应该清楚看到: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系统的建设,而且是与系统应用相关的各种要素的有效配合。能力建设,特别是公务员应用电子 政务的意识、技能和态度等的培养,关系着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命运、更关乎着电子政务的成败。运用一个浅显的比喻,各种电子政务系统好 比是“车”,而应用电子政务的公务员好比是“司机”,理想的模式是一个好司机驾驭一辆好车及时、准确、快捷地提供各种配送服务,而司机的能力好坏在很大程 度决定了这个运输系统的绩效。光有好车,司机不好,是无法完成好工作的,而且要保障运输安全和高效,主要是取决于司机的意识和水平。但目前总的来看,公务 员的电子政务能力,特别是各级领导主动应用电子政务的意识与技能还有待提高,因为各级各个部门领导人应用电子政务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公务员队伍 的电子政务能力和态度。有报道说,我国中央领导经常通过网络来了解公众的意见,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也必须看待,仍
有不少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还很 少使用网络进行业务处理,广大的政务工作者则有待通过培训来提高其应用和服务的水平。
五是用户培养问题。过去我们对用户的关注比较少,因为主要在“打基础、上项目”阶段,这一阶段我们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电子政务系统 的引进上。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步步深入,我国电子政务已经度过了建设期,正在向应用期过渡,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向应用要效益。电子政务的用户不仅包括广大 的公众、企业组织,也包含政府公务员,这些群体是电子政务的大“市场”。从供需角度来看,公众(和企业)就是政府大“市场”的客户,客户就是上帝,公众就 是中心。
电子政务工作要把“市场”做大做强,首先要重视对用户使用电子政务意识的培养,即要做好电子政务使用的宣传普及工作——在公务系统内部,鼓励公务人员 网上办公,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便利条件,开展线上工作,使得电子政务能够在政府内部充分的、活跃的利用起来,使得电子政务有一个源头活水;在外部,对广大 企业和民众也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公民认识到电子政务已经在切切实实发挥传统政务甚至比传统政务更好的效用,鼓励公众和企业通过电子政务便捷条件与政府沟 通。其次,要重视公民使用电子政务的素质差异消除的问题,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将更快更多的从电子政务工作中受益,然而我们应该清 醒的认识到我们还存在因为思想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落差造成的弱势群体,想办法对这一群体进行有重点的、针对性的、连续的、高质量的培训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一个有力途径,这也是缩小数字鸿沟的政府职责。
六是均衡发展问题。政府是一个整体,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电子政务建设在各个部门和地区并未起头并进,而是有先有后,有弱有强,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 齐,形成了政府内部显著的数字鸿沟。如何在新形势下使得电子政务能够取得深入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均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否均衡 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电子政务的整体效益,也影响电子政务中的公正与公平。鉴于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均衡:
首先是进行网络基础和业务系统的整合。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地方和部门是各自为政,虽然强调统筹建设,但重复建设问题还普遍存在。这已经对我国电子政务 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按照以政府核心业务为主线,通过减少甚至杜绝部门化情况,切实发挥电子政务的整体效应。
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培训和咨询服务的整合。前边一点是整个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而电子政务的效益高低,与后期的网络服务有很大关系。而目前,有效整合当地资源、统一提供服务,将是电子政务均衡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
最后是提供整合的、规范的管理和协调服务,使得各部门、地区的电子政务依据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服务机制,有章可循。正如开放标准一样,开放标准大家 就能分工整合,大家在这个标准之下就会各自清楚各自的角色和功能。这是电子政务取得均衡发展的机制基础。要特别重视基层电子政务之间的发展不平
衡,切实采 取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快发展目前基础较大的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发展。
七是外包、IT产业与信息化带动问题。根据统计,2024年中国市场的运维外包规模达到59.24亿元,同比增长22.3%。在中国,电子政务的深入 发展,催生了中国IT运维外包服务市场的崛起和发展。电子政务采用外包的方式,寻求策略性外包,寻求成本与人才的优势,使政府本身可以专注于核心工作,提 高工作的附加值和成长弹性。电子政务外包中往往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有利于公平和效率的实现。
但总体看来,目前中国电子政务IT运维外包业务市场尚未成熟。根据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对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研究,目前电子政务外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认识与管理不到位。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推动和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而不 是电子和政务的简单叠加,因此给政府管理方式带来了较大改变。面对这些改变,政府部门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二是电子政务项目外包市场成熟度不高。电子政务项 目规模较大、涉及面广、重要程度高,因此,外包既需要服务商具备强大的技术资金实力、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企业信誉,又需要明确、可行、有效的运作机 制。但我国IT企业的发展不过十几年,外包服务更是近五、六年才兴起,关键要素还不成熟。三是电子政务项目外包运作不规范。现行外包合同比较简单,缺乏严 谨、规范的合同要素规定与合同文本,有时甚至依靠个人间协议或口头约定,导致实际工作中难以通过合同的法律效力对外包过程实施有效地保护、监督和制约。
此外就是中国的电子政务不能建立在纯粹的国外产品基础上的。如果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市场不能培养出中国自身的产业和企业的话,那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通过电子政务的项目实施,带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保障中国信息安全,决定了我国电子政务项目要高度注重产业化带动。
中国的信息化发展问题包括了从具体的国产软件采购到信息化规划战略都与电子政务息息相关。可以说,电子政务对中国信息化的扶持和带动决定了中国信息化 发展的走向和命运。以最具体的国产软件采购为例,长期以来,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和软件产业的扶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从政策和法律上明确 要求采购本国软件,但后来在执行中却变了样。究竟如何将电子政务、政府采购和扶持本国软件产业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不仅决定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关系 到对国产软件业的扶持问题。问题处理的好与坏,关键在政府。在如今电子政务正在大面积推开建设、软件产业扶持政策也只有3-4年时间里,电子政务中政府采 购工作需要在目前和以后发挥其对国产软件业的有限却关键的带头、示范和引导作用。
国家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崭新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的政策和制度予以保证,需要从政府管理、政策法规、财税环境等方面予以配合,需要从多个角度予以整体推进。这一持续渐进、整体变迁的过程需要电子政务的领头、示范和引导作用。拉动中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电子政务先行。
第四篇:庚子赔款与中国教育
庚子赔款与中国教育
“听说美国退还了庚子赔款,据说北大和清华都是美国人给建的,这是真的吗?”下面就谈一谈美中之间的这段百年往事。
1900年(庚子年),义和拳运动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
庚子赔款列强分摊
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最后议定书》,也就是中国史称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
美国政府在谈判时曾提议不要让中国赔款太多,但条件是各国都不得多要。这一主张因遭到其他列强激烈反对而未能实现。在签约后,美国所获赔款份额是7.3%,排名第六。美国官员明白,这笔赔款其实远远多出美国的实际损耗,包括远征军费和美国公民以及教会与公司在“拳乱”中的损失。
美国退还多余赔款兴办教育
《辛丑条约》中还有一项中国史学家不常提及但却对中国留下永久影响的条款,那就是:中国成立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一向以“天朝”自居并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国,从此有了专门的外交部和职业外交官。
1904年,清朝驻美公使梁诚和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庚子赔款事宜的时候,海约翰告诉他,美国得到的赔款过多了,梁诚立刻把此事汇报给了外务部。
海约翰和美国一些传教士和教育家支持退还多余赔款,但是不愿意让这笔钱由中国官员任意使用。他们认为,如果美国帮助中国兴办现代教育并让中国学生来美留学,将会造就一批熟知美国价值观并和美国联系密切的人士,也就不会再次爆发“拳乱”了。
1907年12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请求国会批准把多余的庚子赔款退还中国,赞助中国教育事业。1908年1月,国会通过决议,批准总统退款。
7月间,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奉国务卿鲁特指示,致函大清帝国总理外务部大臣庆亲王说,美国出于友好,已决定把“拳乱赔款”从当时的2400多万美元金币减少为1300多万美元,余额退还中国。柔克义还写道,赔款额中还包括200万美元预备用来支付民间在法庭提出的索赔,如果这笔钱有剩余,也将归还帝国政府。
清朝外务部立即回函致谢,并表示中国政府注意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愿意资助中国学生的表态,“现已决意用此退还之赔款,每年派去学生若干人至贵国留学”。
庚子赔款建立清华学堂
1909年,中国首度利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向美国派出了几十名留学生。1911年(辛亥年),用于培养留美预备生的“清华学堂”在北京成立,这是清华大学的前身。这座学堂设立在原来的王府“清华园”。园主人载濂郡王因为支持义和拳而在战败后遭革爵,庄园也被朝廷没收。外务部选中了这块地方,用“拳乱赔款”建立学堂。
2024年,乔治.W.布什总统曾在北京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布什在演讲时说,这所著名大学是美国为了增进两国间的联系而帮助成立的。
美国第二次退还赔款
就在建立清华学堂的同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取代了满清王朝。民国政府继续按4%的年息向各国支付庚子赔款,而美国继续每年退款给中国,用于教育事业。
当代中国以及海外华人中的很多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和科学家,当年都接受过庚子赔款的奖学金赞助。
1924年,美国政府又宣布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把余下的所有赔款全数退还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处在战乱时期,没有稳定的中央政权,美国政府委托由美中两国人士组成的“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管理退款。基金会用退还的赔款兴办文教事业,继续培养留学生并资助清华大学,还在1931年建立了当时远东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国立北平图书新馆”。这是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的前身。
各国纷纷退还庚子赔款
美国的退款、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时局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革命等)促使英法日意等国也陆续在1920年代同意把庚子赔款专用于在中国的文化教育等事业。
中国北洋政府在1921年和一战的战败国德国以及奥地利签署条约,废除德奥两国在华特权,包括索取庚子赔款的权利。1924年,北洋政府和苏联签约,把俄罗斯的庚子赔款份额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到了1927年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庚子赔款都已用在中国项目了。
中国二战期间废除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政府和美英等盟国在1943年签订新约,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中给予列强的一切特权包括受赔权利也予以终止,庚子赔款最终成为历史。
1949年,中国大陆政权易手,国民党退守台湾。在台湾新竹成立的清华大学用的是源自庚子赔款的基金。
京师大学堂建于庚子事变之前
听众“林黛玉”问到“北京大学”和庚子赔款以及美国人的关系。北京大学最早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国立最高学府,而且在义和团事件爆发前就成立了,和庚子赔款无关。
1898年(戊戌年),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宣布成立“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很快失败,但是这所采纳“西学”的学堂成为仅存的硕果。清政府聘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担任西学总教习。1900年,受拳民进京的冲击,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随后攻入北京的八国联军又把这里当作兵营。清朝政府在1902年恢复办学。
另一所和北京大学有历史渊源的“燕京大学”成立于1919年,这是由美国和英国基督教会创建的,首任校长是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传教士斯图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他在1946年被任命为美国驻中国大使。这所教会大学的办校经费来自美国等地的捐助。在1930年代,国民政府教育部曾拨款帮助过燕京大学,有些钱来自庚子赔款的退款,但只占学校经费的很小比例。
第五篇:当前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教育经过这几十 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民众受教育机会已比10年前、20年前、30年前大大增加了。2024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2024年春开始,政府还决定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然而,当前的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虽然我们国家在很早以前就说要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我国考试评价机制没有先行改革,很多中小学校为了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好的升学率、上线率而紧抓住应试教育不放。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教师,依然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而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只是努力地盲目地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最后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下降。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财政投入不足问题。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因地方财政支持能力不相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状况继续呈现很大的差距。有资料显示,贫富地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校在教育经费保障上高低相差分别为12.5倍、11.6倍、8.9倍、7.2倍和10.3倍。这是经费配置上的差异,除此以外,学校师资力量配置和教育教学硬件资源配置上存在的差距更大。有些地方的学校因财政投入不足,不能自主专心办学,教师质量不高,又不能安心于教学,导致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在总体上都不高。又因为教育体系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彼此分割,不能互通,普通学校和普通课程偏多,职业教育萎缩,毕业生就业能力差,大批失业。失业则又引起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通过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习方法,令广大学子苦不勘言。而中国的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从老师,认为老师所说的就是对的;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为了更好促进和保证中国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首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才全面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不能培养处适合时代发展的全方位人才,我们必须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只有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的人才,才能造就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政府应更加重视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使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但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较高层次和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市场、区位和政策等原因,造成了教育资源不合理的配置,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教育经费紧缺和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已成为制约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影响社会公平和谐的突出问题。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同时发挥多种积极性,开发和疏通多种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无疑是克服教育发展经费瓶颈的根本途径。
推荐阅读:
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范文)
如何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乡镇年度社会民生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
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管理制度
甘为春泥育蓓蕾
相关文章:
- [ 二号文库 ]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范文)
- [ 二号文库 ]大学生网购动机调研报告(共5则范文)
- [ 二号文库 ]发言材料---践行初心使命增强责任担当
- [ 二号文库 ]2024年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演讲稿100字(三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秋季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心得(十篇)
- [ 二号文库 ]日记放学回家600字小学(五篇模版)
- [ 二号文库 ]带着勇气出发话题作文中学生(精选5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清明节作文600字作 《清明节》作文600字(10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8月25日残疾预防日主题(五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春节演讲稿200字(12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保护长城的建议书 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至少两条(13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文员辞职申请书 前台文员辞职报告原因(十一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个人半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15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事业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十五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16字霸气押韵(4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双十一销售口号简短霸气八个字(4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新年发给客户的感谢信(8篇)
- [ 二号文库 ]家庭用电调查报告(十四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企业年会主持开头语和结束语(14篇)
- [ 二号文库 ]增强四种意识提高三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