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日记 八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文包诗教学策略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九曲桥畔 时间:2024-06-11 22:04:4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文包诗教学策略

    “文包诗”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探究原因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拿到一首未曾学过的古诗,就能从资料当中理解古诗。这三个年段,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目标一以贯之,设计科学合理,分层向前推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文包诗”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教材特点

    “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做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分析“文包诗”的体例,发现它有这些特点:首先,它以平实浅近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再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佳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为儿童自学古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它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要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着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双重功效。另外,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及结构特点,这就可以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综合效应。

    三、教学方法论证

    “文包诗”,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再加上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古诗词,着实让人有一种“舒畅”、“陶醉”之感。古诗词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浓缩精炼,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深邃意境,而这正是学生所无法深刻体会的。“文包诗”,编者通过自己的想象,为学生营造了这样一份浓浓的意境。读着读着,那在重阳佳节遥望远方惦记着家乡兄弟的王维,那在月朗风清的中秋之夜独自一人望月思念弟弟的苏轼,那独自伫立江边凝望江水思绪万千的李白……都清晰地浮现于我们的眼前,他们的佳作也会情不自禁地萦绕于我们的脑海——这就是“文包诗”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我们进行教学时究竟是应该“以文为重”,还是应该“以诗为重”?

    经过充分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为“文包诗”一类的课文时,过于侧重文中诗歌(工具性)的理解,或者过于侧重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性),这两种策略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诗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教师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理念

    在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点。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初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要让他们明白,这类课文第一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初读。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

    《少年王勃》一课,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写道:“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与其对应的诗句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没有采用呆板直译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换一种说法来说明。通过反复对比诵读,学生不光能顺利地领悟诗句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诗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还能接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3.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文包诗”中的短文,不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而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它们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完美结合。短文作了这样的生动描绘:“„„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样的生动描绘就深刻地揭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题。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用一下就轻易丢掉,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五、教学例举

    “文包诗”应该怎么教?它的核心应该是诗,教学时理应由诗入文,最后再回到诗上来。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文《少年王勃》的时候,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扣题导入,初感王勃“真是奇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少年王勃。读出你的敬佩,再读一遍。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生字新词大家都会写了吗?李老师想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生字掌握情况。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准备默写,再找两个同学到前面来默写。

    宴会文章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写过后,教师点评:既要写正确,又要写美观。再请下面的同学自己完成修改。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感觉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很有才气,奇才!真是奇才!师相机板书。)

    (二)品诗悟文,领会王勃“奇才”表现

    1.感悟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文对照。

    师:王勃的才气表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听说王勃很有才气。

    生:王勃写出了好文章。

    生:阎都督夸赞:奇才!真是奇才!

    师:阎都督是因为少年王勃写出了什么句子才夸赞他的呢?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导生读好这句话,并范读。)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的哪里具体写了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

    师:这段话美吗?(美)请大家读出这段话的美。

    (生练读这两句。)

    师: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你能不能表演一下这里“缓缓地飞翔”的动作?

    生:出现了一只野鸭。

    生:出现了灿烂的云霞。

    生:出现了落日的余晖„„

    (生体会表演“缓缓地飞翔”的动作。)

    (师引导生看插图,体会美景。)

    师生配合读书:

    生读文,师读诗;

    师读文,生读诗。

    让学生把本段话背下来。

    过渡:少年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找一找原因。

    2.精读课文的第四段,体会王勃写文章的才华与都督阎公对他的赞叹。

    交流体会: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说明他既在仔细地观察,又在认真地思考:这给我们写作文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在作文的时候,既要认真观察,又要精心思考,才能写出优美的作文来。)

    师:我们来看一看少年王勃写文章时的表现,指一生读一读课文第四段中王勃的表现。

    生: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相机理解几个成语的意思: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让生读好王勃说的这句话,要读出王勃的自信。)

    学生练读。

    师:面对王勃写出来的这么美的文章,姓阎的都督是如何表现的?

    生: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学生理解“拍案叫绝”的意思,并模仿着都督说一说这句话。

    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并试着让学生背诵下来。

    3.师补讲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将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交代清楚:(故事略)

    4.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巩固王勃“奇才”形象

    王勃不仅写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他还写过很多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投影出示这首诗,引读学生读这首诗。

    相机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王勃的材料,作一个交流。

    这是我在一次全县公开课上的教学实录,目的便是探究一条适合“文包诗”课文的执教策略。在本节课,我的意图很明确:少年王勃被阎公如何称赞?(奇才)他为什么被称作奇才?(因为他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王勃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环环紧扣,由诗到文,由文到诗,学文悟诗,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了一个来回,进而领悟王勃被称作奇才的真正原因。当然,这是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尝试。

    六、教学体会

    “文包诗”该怎么教?我们应该关注三个方面。

    1.关注背景。教师要关注诗歌所创作的背景资料,知道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缘起,这对理解课文与诗歌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执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前面的故事背景帮助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理解故事的目的。

    2.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和诗歌紧密相连,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3.学以致用。对小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模式创建

    基于对“文包诗”教材的研究思考,我们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索,简要总结如下。

    (一)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自主识字,初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

    (3)反复吟诵,背诵诗歌,升华情感。

    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初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

    (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3)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

    (4)联系背景图、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情感。

    (5)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馈,强化矫正。第二课时

    (1)精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

    (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语言迁移训练。

    (3)赏读诗文,积累语言。

    (4)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

    (二)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扣诗入文。(2)由文悟诗。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3)整体把握文章大概。(4)初步理解古诗。(5)精读文章,走进文字。(6)紧扣中心,交流感悟。(7)回到中心,整体悟诗。(8)布置作业,搜集资料。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背诵古诗。

    (2)阅读迁移,补充资料。

    (3)读写结合,当堂练笔。

    (三)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把握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意蕴。

    (2)揣摩故事内容,学以致用。

    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1.直奔主题,明确学习诗歌内容。

    2.朗读古诗,读准节奏,读正确、流利。

    3.初步体会诗歌感情,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4.质疑诗歌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二)诗文对照,体会课文情感。

    1.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

    2.汇报交流,理解诗句。

    3.综观全文,体悟故事情感。第二课时

    (三)反复吟诵,深化理解。

    1.品味文句,赏析诗句。

    2.感悟诗人情感,深化理解。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迁移仿写句段,提高表达能力。

    2.积累相关诗作,丰富学习内容。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比如《别董大》

    第二篇:浅谈文包诗教学策略

    浅谈“文包诗”课文的教学策略教学论文

    高雪“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白话文,又不同于古诗,而是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故事。在这类课文中,文是诗背景的诠释,诗是文情感的升华,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那么,教学时如何体现“文包诗”诗文包容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呢?根据教学实践,以《但愿人长久》一课为例,谈谈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感想。

    一、扣“诗”学“文”理文路在“文包诗”类型的课文中,有的先 “诗”后 “文”释诗意,如《李广射虎》;有的引“诗”画龙点睛,如《推敲》;有先 “ 文”后“诗”表情感,如《但愿人长久》。教学时,可以由“文”到“诗”,也可以由“诗”到“文”。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文包诗”课文的结构——“诗”“ 文”并举、贯穿课文的线索,而引导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则显得更为重要。在教《但愿人长久》这课时,我以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中秋之时,月圆之夜,在我们与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时。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短短的谈话,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幽幽惆怅、浓浓思乡的氛围。诗人苏轼正是漂泊在外万千游子中的一个,他在中秋节创作了一首千古佳作《水调歌头·中秋》,让我们走进今天课文去看看他为何会创作这首诗!

    在初读课文时,除了要求学生像平时学习课文一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外,还要引导他们发现“文包诗”的结构特点之一——“诗”“ 文”并举。在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什么会创作这首诗?他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以“诗”入手,紧紧围绕古诗切入教学,让学生理解创作古诗的缘由。

    象上述由“文”体情,把握住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印证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诗”“ 文”对照释诗意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词深刻的含义,教师要突破这个难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获得的效果未必像想象中那样好——学生对于诗意还是一知半解。而“文包诗”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就把这个难题轻而易举就解决了——“文包诗”中的诗意在课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句子。这样,让学生觉得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不再是难题,他们只要稍微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树上的苹果。在《但愿人长久》中,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算困难,但课文最后出现的古诗,却是一道“拦路虎”,把学生难住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给学生一级台阶,让他们成功踏上理解诗意的平台。“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看看哪些句子描写的是诗意?这些句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就将古诗的诗意找到,并借助课文的原句,畅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学生抓住“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知道了人一生中有悲伤难过的时候,有快乐幸福的时候,有离别分手的时候,也有再次相聚的时候,也就是古诗中的“悲欢离合”,诗人正是在“离”的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千里共婵娟”则说出了“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望着明月就等于看到了弟弟。”如此“诗”“文”对照,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诗意,并说说自己的理解,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而且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学习“文包诗”诗意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诗”“ 文”并茂悟诗情古诗,诗情的绽放,诗情,古诗的灵魂。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咏物诗,或浓或淡或隐或显都承载了诗人的情感。诗因情而美,亦能以情动人,古诗的感染力就来源于诗人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此,教师应抓住“文包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古诗和精彩片段,双管齐下,引导学生去朗读、品味、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但愿人长久》字里行间体现了诗人和弟弟的手足情深以及他对弟弟深深地思念之情。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读读课文,哪里体现了诗人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哪里看出他对弟弟的思念?”学生抓住“形影不离”感受到了兄弟之间的情比金坚,抓住“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感受到了他们分别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离别之际都有惆怅,更何况七年!抓住“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体会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如泉水一般涌起,这正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抓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会到诗人托月寄情,让月亮捎去自己对弟弟的真情和思念,以宽慰自己,最后的古诗则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可见,“诗”“文”并举,无论是古诗,还是文章,都使学生明理、动情,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诱使情感升华,让他们体会到文美、诗美、情更美!

    四、以“文”汇“诗”拓知识“文包诗”里有的古诗不会完整呈现,有的古诗有其他一些类似表达同样情感、相同写作手法的古诗,即“姐妹篇”。这就要求在教学时,立足于“诗”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适当拓展学习范围,对诗词进行补充。《但愿人长久》是典型的手足情深,思念亲人的课文。课至尾声,我请出了《新人本读本》中《水调歌头·中秋》的完整版,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诵。其次,我还补充了另外一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朗读背诵了思乡诗以后,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象这样由“诗”及“诗”,再以“诗”应“文”,而后,由“文”再汇“诗”,回旋式地课外阅读,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内涵,又践行了改课中的“大阅读”理念。而这恰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有较丰富的积累”主旨所在。总之,“文包诗”不同于古诗,也不同于普通的课文。它能够引领学生更便捷地融入古诗,走近作者,感受他创作的背景,体验当时的情感,更能够,也更利于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精妙。相信,上好“文包诗“这别样的课文,只要不断探索,也能拥有同样精彩的课堂效果!

    第三篇:文包诗

    文诗对照,循文悟诗 ——文包诗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文诗对照

    (一)确立教学目标,构建完整学案

    例本课,我们设置了以下两个阅读教学目标:

    1、诗文并茂,领悟意境,理解《塞下曲》及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意思。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

    紧扣本课教学目标,由古诗《塞下曲》引出主人公李广将军,通过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对“飞将军”李广作简单介绍,初步形成李将军神勇无比的将军形象。再将古诗与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结合,让学生掌握文包诗的特殊写作体裁和古诗所蕴涵在文章中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李广将军产生敬佩之情。后通过《出塞》的延伸,加深学生对李广将军的进一步认识。

    (二)重视方法渗透,体现阅读价值

    本堂课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看录象、听风声、想画面、圈动词、演动作、赞将军、诵古诗、学提问、说句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到位的读、专注的听、积极的思、严谨的问„„并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机智地采取灵活应变的策略,及时进行课堂调控,让学生收获阅读教学的快乐和进步。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文字扎实的训练

    (三)不仅注重知识,更要训练语言文字。

    本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实际特点,安排了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安排了学生进行想象、表演、质疑、体会、赞美、背诵、设计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安排了“(),任()怎么()也()。”的句式训练。这样的教学既完成了本课教学确定的目标,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借助有效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努力通过丰富的评价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说,敢说,会说。

    当学生表现积极时,评价注重激励性,如:“你的声音真响亮!”“感谢你的朗读,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加油,老师相信你能行!”“真不错,你已经养成了边读边想的好习惯!”“你的确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关心,很有思想和个性!”„„当学生出现障碍时,评价注重引导性,如“李将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老师相信你能找到答案。”“边读边练习李将军射虎的动作,老师相信你能表演得很出色的。”“假如你把这些动词读得再流利一点,紧凑一点,那么李将军的动作一定会更连贯更迅速”„„当学生学习到关键处时,评价注重针对性,如“你的想象很丰富,但注意一定要联系课文的实际来说,不要脱离学习的主题。”“我们不仅要学会积极的提问,还要学会像某某某一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李将军看到的这只猛虎,就像是我们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我们不能害怕,要向李将军学习,勇敢去克服它。”„„这样的激励,学生会情绪高涨,个性也会随之得到张扬,最终实现学生知识与思想精神的同步提升。

    (五)创造展示舞台,促进能力提高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更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听“疾风”的声音后学生描画紧张可怕的故事情境,读圈出的动词后学生表演射虎的精彩,访表演的学生后知坚持训练的不易,找重要的标点、词语后学生读出人意料的结果,配悠扬的伴奏后学生深情诵古诗„„课堂,就会时时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处处是学生展现能力的舞台。

    (六)运用现代媒体,创设形象情境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用生动的情境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走近文的愿望,诱发他们接触文本的渴望,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本课教学中,教者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录象、录音、音乐、图片、文字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努力创设出李广射虎这个故事的背景,给学生带来形象真实的课堂情境,为课堂增色不少。

    (七)适度课堂延伸,开阔学生视野

    在本课教学中,适当补充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介绍资料,补充了王昌龄的《出塞》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让开阔知识的视野,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开辟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产生出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

    (八)塑造个性课堂,形成自我风格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中,我们虚心吸收他人的成功之处、优秀之处(好的课件、好的思路、好的训练„„),但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自己的课堂,不能完全拘泥于别人的枷锁,要坚持自我创新,要寻求自我突破。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争取运用富有个性的话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争取提出独特鲜活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孩子喜欢我的课,让我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位有个性的语文老师。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包诗”课文教学策略.

    苏教版小学语文 “文包诗”课文教学策略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种新的文体,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都安排了“文包诗”课文。这种文体对学生学习古诗有辅助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古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感受古诗的形象美、音乐美、意境美,使学生初步掌握古诗的自学方法。这类课文大多数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开头、中间或结尾很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且根据古诗的内容,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本诗创作时的具体情况。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文中有诗”,“课文”是“古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古诗”是“课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古诗和课文浑然一体,相辅相成。那么,在教学时如何体现”文包诗“的特点,优化教学课堂呢?根据教学的实践,浅谈一下有关“文包诗”的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形式各样,学文引诗

    在“文包诗”这种课文中,有的引用千古名句在文中用来点明主题,如《少年王勃》等;有的先以“文”阐述背景,后出现诗句,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黄鹤楼送别》、《每逢佳节倍思亲》等;有的先出现“诗”后以“文”诠释诗意,如《李广射虎》等。尽管“文包诗”这类课文形式多样,教学时,可以由文到诗,也可以由诗到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决定。

    《咏华山》是低年段的课文,教学时,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让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高,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华山的高。刚开始,学生读的没什么感觉,体会不出华山的高,于是课件出示华山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与那华山脚下,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如果此时让你们爬爬这华山会是什么感觉呢?”由学生说说感受,再让刚才那位学生读这句话时,她就能读出华山的高,他强调“真”,并放慢语速。当学生读到“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时,教师适时完成刚才那幅高山画,画上太阳、云朵、远远近近的山,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华山

    真的很高,并指导通过朗读体现出华山的高。看到这么美,这么高的华山,小寇准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自然的引出古诗。

    再如,《少年王勃》这篇课文讲的是王勃写《滕王阁序》的事,其中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困难,这时我们可以从文入手,充分发挥文为诗的服务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王勃在回乡探父的路上,受到都督的邀请而去滕王阁赴宴,都督要求客人各写诗一首,客人和王勃的表现有什么不同?最后王勃写出诗了吗?写了什么诗?从而引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

    二、细细品味,加深感悟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的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得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要想有效的教好“文包诗”这类课文,教师必须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和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如本课教学扣住“华山”与“白云、蓝天、远远近近的山”对比,教师先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一目了然,体会到登华山之艰难,看到华山之美景的激动心情,体会寇准当时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观看华山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学生就更容易悟出华山的高,就更能读出华山的高。

    再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中,学生抓住“形影不离”感受到苏轼和弟弟之间的手足情深,抓住“七个年头”感受到他们兄弟俩分别的时间真的很久很久了,离别的时候都有惆怅,更何况分别了七年呢!抓住“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如泉水一样涌上心头,从而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朗读,就更能感受到诗人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三、诗文对读,吟诗抒情

    “文包诗”不仅有现代文的理解,还包括古诗的学习积累,反复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美文要美读,主要形式有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教师引读、音乐伴奏读等。要上好“文包诗”的课文,我们要根据课文的

    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它们所表示的是同一件事,从而体会古诗的意境,升华主题,内化为学生内心的感受。

    (一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低年段的孩子要理解古诗,除去赏心悦目的解说文字还应关注情境图的应用。唯有直观的刺激才能引发学生学诗的兴趣,也唯有将图文结合才能走进诗人那极富个性的语言文字之中,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低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自主识字,强化初读,从诗眼入手,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2文、图、诗三者合一,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3反复吟诵,升华情感。语文教学要做到以读为主,因为作为一个积累不够的学生,唯有读能够倾泻心中的情感;作为一个语言规范未成体系的孩子,读是他遵循规律的最好途径;作为一个热爱语文的孩子,读是培养语感最佳的方式。

    2、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

    (1初读古诗,对古诗有初步认识;(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3抓住诗眼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4结合背景图,联系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情感;

    (5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馈,强化矫正;【第二课时】

    (1细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语言训练(如,某个句式、某些词语的运用或表达方法的迁移;(3赏读诗文,积淀语言;(4适度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二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中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由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读出诗歌的韵味,也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为整首古诗找一条情感的线索,在文中找到能够反映这条线索的句子,让学生勾画下来,反复品味,反复诵读,真正走进诗人当时创作诗歌时的内心世界,品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人的情感。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

    常重要。短短的的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岂止文章几句能够表达,所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作者的朝代,做一回作者的知己,来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并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最后对古诗的整体把握很重要。其间零散的体会,虽然整体的情感不变,但都

    是对诗句的感悟。最后还要回到整首诗上来,从整体的情感上再来诵读整首诗,这样对情感的升华和提炼都很有好处。

    (3由此及彼。

    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思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两首思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在写作方法指导上: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或经历,说白了就是诗歌的创作背景过程。文中先介绍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再引入古诗,也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把这学期学过的某首古诗也来想象发生在它背后的故事,作为练笔的形式来写。学生要写好练笔,必须查阅资料理解作者以及古诗的很多方面,这既扩大了他们的阅读又锻炼了他们对资料的筛选与提炼表达能力。

    2、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古诗的阅读,字词句子的阅读,课文的阅读、资料的交流;(3整体把握文章大概(用简介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进入课文,初步理解古诗(借助文中句子理解,尤其是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5精读文章,走进文字(针对文中的重点句段进行勾画、批注,写下感受;(6交流各自的感悟(处处与文章中心相结合;(7回到中心,再次整体感悟整首古诗;

    (8布置作业(搜集同主题的古诗或搜集诗人其他的古诗,通过搜集资料尝试理解;【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情感;(2阅读迁移(交流上节课布置的阅读理解作业,互相补充;(3写作训练(学以致用,仿照“文包诗”的结构,将一首古诗的背景生动地呈现出来;(4学生想象,当堂练笔;(5班级交流,指导练笔,自读修改(关键是想象合理,符合诗作的历史背景;(三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高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只有一篇“文包诗”——《黄鹤楼送别》。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那么,高年级“文包诗”该怎么教? 第一,关注文体。“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提炼和概括。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所以,首先思考的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到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我们觉得这是“文包诗”教学的一般模式。

    第二,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是和诗歌紧密相连的,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第三、学以致用。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2、要做好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和要求如下:(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进入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搜集各方面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了解诗人的主要代表诗作,可以帮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文包诗”,深入了解诗人情感。

    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1、揭示学习诗歌内容。直奔主题,明确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朗读古诗,读出诗歌节奏,读正确、流利。初读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读正确、流利即可,因为此时学生还不能深入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情感。

    3、初步体会诗歌感情,为学习文章铺垫。

    4、质疑诗歌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简单的可以让学生帮助解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重点提出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再进行讨论。如果这个问题有价值,又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来展开教学。

    5、引出课文。根据学生质疑的情况,引出要学习的课文(文包诗,也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解决。

    (二诗文对照,体会人物情感。

    1、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入理解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能做到一一对应。可以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自读课文,读懂了那些诗句的意思。学生在说诗意的过程中,就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说了,也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古诗和课文的关系。

    3、综观全文,体悟人物情感。

    (1质疑问难。这个可以让学生继续提出在理解古诗和课文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古诗和课文之间的问题,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来进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2想象补白。每首古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一个读者对古诗的想象又有所不同,这就增加了诗歌的魅力。教学中利用古诗和课文所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练习,体悟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情境。

    (3)补充内容。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要求是利用课外 资料辅助理解课文。“文包诗”的学习同样需要补充材料。这个补充并不是导入时的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而是有 效地穿插一些材料,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和课文,体会 诗人的情感。

    (三)反复吟诵,深化理解。

    1、借文末句,诸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或者“诗 兴大发”等,让学生想象,你想到了那个成语?接着就从情 不自禁的“情”字入手,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诗人激动不已,都控制不住了,让他诗兴大发?

    2、通

    过对“情”字的不同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 反复吟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鼓励学生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其实诗歌创作本身就带有诗人很浓厚的个人色彩,只要学生 不偏离诗歌内容和内涵,就可以对其进行肯定。这一点是符 合课标精神的。【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可以找作者的诗歌,也可以找与之类似主题的诗歌。比如学习了“送别诗”,可以让学生找一找“送别诗”,比 一比谁积累得多。

    2、可以写一写,提供仿写“文包诗”的内容。让学生 模仿“文包诗”的写法,写某一首古诗的创作过程。在写的 过程中,学生要去了解诗人,查找诗歌的创作背景,再进行

    想象、补充,完成仿写的过程既可以深入理解古诗,也提高 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数得。

    (五)归纳学法,迁移自学。

    1、小结学习“文包诗”的方法:(1)诗文对照,借助文章理解古诗;(2)利用想象、补白、质疑等方法感悟诗歌意境,体会 诗人情感。(3)反复吟咏,深入体会情感。

    2、出示指定(或自选)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读一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受韵律美。(2)质疑问难。(3)引出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下发(或自搜)学习材料,利用材料理解古诗。(1)读通读懂学习材料。(2)进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3)利用学习材料,解决之前的疑惑。

    4、含咀精华,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1)利用诗歌和学习材料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 象进行补白,体情悟境。(2)围绕诗人的情感进行质疑问难,可以让学生质疑,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第五篇:文包诗-赠汪伦

    文包诗----《赠汪伦》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远处青山郁郁葱葱。路边桃花正在盛开,那一朵多粉红色的桃花缀满了枝头,像天空多多彩霞,李白怀着不舍之情告别好友王伦,向桃花潭边停泊的小船走去。

    李白边走边想,这几天来到好友王伦的家乡做客,与他一起欣赏乡村美景,一起品尝美酒,一起吟诗作画„„真是不枉此行啊!不知怎样感谢好友了。想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潭边,这桃花潭水清澈见底,如一面银镜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柳。李白虽不忍离去,但船艄工已在招呼他了,李白登上小船,艄公拿起船篙刚要起航,忽然从远处的桃林中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那歌声伴随着脚步越来越近,歌声中包含着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等人再近些,李白一看原来是汪伦来为他 送行来了。李白立即对船工说:“停!”说完跳上岸跑到汪伦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老朋友这几天盛情款待,我已无法报答了,您还赶这么远的路来送我,真让我感动啊!”汪伦说:“大诗人,您这番来此,我们尽情饮酒作诗,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感到大诗人的风采。我这是特此来谢你的!”李白流下了眼泪握住汪伦的手不放,说:“我真的不想离去,但有事在身不得不走啊。希望以后我们常相聚。”汪伦拍拍李白的肩膀说:“今生愿与老兄常联系,希望以后常来啊!”艄公再次招呼,李白这才又登上船。船起动了。李白站在船头不住地向汪伦招手告别,汪伦也向李白挥手告别。船越走越远,李白看到汪伦仍旧站在岸边,目送自己离去,望望桃花潭这深不见底的湖水,想到这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自己的情谊深,触景生情开口

    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就是名传千古的《赠汪伦》。



    推荐阅读:
    文包诗教学策略
    提案解答报告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宣贯实施方案
    足球文化节活动总结(本站推荐)
    七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