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服务合同 劳务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入世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趋势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陌红尘 时间:2024-06-16 18:51:1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入世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趋势

    加入WTO后,我国各行各业将面临进一步改革开放,人才市场面临的形势将是人才结构调整加快、人才国际化日益明显、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更趋市场化、人才中介组织多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双重影响,必然促使我国人才市场朝着加强人才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人才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方向转变,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人才领域,将会促进中外人才市场的融通,扩大市场资源,有利于加速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促进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造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人才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和服务手段、技术的提升。

    一、入世给我国人才市场带来的影响

    从总体上讲加入WTO将掀起和推动中国的又一轮改革,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技术、资金和管理模式引进上的便利和迅速发展,从而带动投资增长和出口的增长,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增长,给我国人才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人才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流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入世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将会面临大的调整,这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极大地改变人才资源的分布和结构状况;农业和一些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石油、冶金等面临冲击,将不可避免带来减员;而纺织、服装、旅游、外贸和服务业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人才、熟悉国际市场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以及法律、金融、保险等人才将出现短缺,这种需求的变化将促使人才流动日益加快。因此加入WTO还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即人才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转移和人员在职业、职位上的转变。

    (二)、人才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入世将使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将从国内转向国际,“人才无国界”的特点将日益突出。国家的户口政策将进一步开放,最近,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又作出了取消外来务工人员的7项费用的决定,预示着户口将不再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国际人才流动日渐频繁,并且呈现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特点。人才需求将由国内企业转向国内外企业,国内各行各业的外向型人才需求将会大大增加,人才供给将由国内人才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各类人才。

    (三)、人才竞争异常激烈。随着开放的扩大,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并呈现出国际、国内竞争相互交织的特点。争夺的重点主要是高层次人才,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使本来紧缺的人才更加紧缺。发达国家不断变化策略,在世界范围内挖掘人才。例如,在美国硅谷的二十多万就业人员中约有六万中国人,占美国一流人才的四分之一强。在据资料介绍,现已出现美国、德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很多公司直接把手伸到国内市场的新动态。他们到上海等地的名牌高校招聘毕业生出国就业,条件优厚,一切手续由公司代办,有的还承诺可以取得永久居留权。加上外国公司以其经济实力、财团资本和人才本土化策略,与国内企业争夺人才,我国将面临人才流失的冲击。

    (四)、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更趋市场化。开放市场将使资源优化配置规律发挥作用的空间扩大,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原则会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人才流动的国别界限、所有制界限、户籍界限将逐步被打破,人才资源配置方式要求与之相适应,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入世后人才资源配置的迫切要求。

    (五)、人才中介组织多元化。有关专家分析,入世后人才中介组织将开始新一轮的“洗牌”。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是平等的,人才中介服务业无疑是我国入世后外商最感兴趣的领域之一。对各国、各地、各类企业实行“普惠制”和“国际待遇”,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其他成员方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必须给予与本国、本地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相同的待遇。将出现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非公有制人才中介机构、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并存的情况,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所具有的行政优势将逐步消失,面临着国外人才中介组织和国内非政府所属人才中介组织的双重竞争,迫切需要提高竞争力,在运作方式上向市场化转变。

    (六)、除了这些具体的影响,入世还给人才市场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即机制性和体制性的影响。入世要求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框架与国际通行规则看齐,这意味着我国需要在法律、规则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这种调整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开放、规则性、体制性开放。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架构和体制架构正在逐步建立。市场基础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特别是人才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市场层次不高,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市场服务比较粗放,这些都不能适应加入WTO以后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同样,入世使政府的管理体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市场监管能力不足、管理队伍的能力不适应需要等方面。以我们现在的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其次,人才市场作为要素市场,其发育发展程度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据有关专家的分析,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总体上为50%----60%,与我国目标市场化程度80%----85%还有很大距离。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形成。第三,人才市场机制建设有赖于各项改革的深化,如户籍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等,不可能孤军深入。第四,今后人才中介组织将面临挑战。人才市场必须加快解决自身的能力建设问题,增强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这关系到人才中介机构的生存问题。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影响,也将深刻地反映在我国人才资源开发领域,对我国的人才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

    入世后人才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重视人才及人才市场,反映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谁抢占了世界高科技人才制高点,谁就成为未来真正的赢家。

    因此,在新的世纪里,人才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机制建设为中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中介组织转型,促进人才市场服务上水平和人才中介服务队伍能力建设。

    (一)、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为出发点,加强人才市场机制建设。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结合实际,研究人才市场发展的宏观规划,明确人才市场发展的目标和步骤,促进人才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强调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人才市场机制建设。

    1、规范人才市场内部建设。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一个中介服务机构,人才市场必然会成为独立的运行主体,这就需要我们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符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要求,人才市场必须以优异的服务质量、多样的服务项目赢得市场。服务的规范化表现为服务的标准化,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人才的委托推荐、代理录用、培训等工作制订程序化流程及规范说明,既保证人才服务的效率,又体现人才市场化运作的规范。今年初,南方人才市场在国内率先获得了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首开人才服务行业创立质量品牌的先河,标志着我们人才市场也正向着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方向努力。

    2、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供求、价格和信息三大机制,并使其发挥作用。首先,构建人才市场供求机制,打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实现人才供给主体个人化;同时通过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推进人才市场需求主体真正到位。其次,要发挥市场价格的导向作用,对各类人才的市场工资进行规范化的调查和整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公开发布有信度的市场工资信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研究制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层次人才的市场工资指导价。再次,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供求信息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为政府决策、单位用人和个人择业,以及人才培养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指导。

    3、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市场建设。高层次人才是人才争夺的重点,掌握高层次人才流向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抓好。一方面引导创建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人才中介集团公司,增强国内人才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整合现有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的力量,发挥整体效应,抢占市场份额,与将来进入我国的跨国人才公司相抗衡,有效地保护国内人才,同时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吸引和挖掘国际型人才。

    4、抢占制高点,发挥人才高地作用。面对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若干人才高地,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使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适当聚集,以避免人才的过度流失。

    (二)、以深化改革、创建市场环境为出发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有评论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分散的企业竞争,正在逐步发展为以集中形式表现出来的政府之间的竞争。要提高政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人才市场机制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政府的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入世后,政府可以通过体制创新和深化改革,加大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力度,进行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为人才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要转变政府管理观念,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观念转变到符合市场经济和世贸规则要求的管理观念,学会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管理市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根据人才市场建设需要,逐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市场秩序、加强市场规划、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正确履行职能。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由原来单纯的“行政----控制型管理”转到“行政----控制和规则----服务相结合型管理”。

    首先是在创造环境上下功夫。要创造法治环境,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在实施《人才市场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管理法规,并以此为中心建立内容完善、相互配套的人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管理制度,建立和维护人才市场秩序,加强政策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建设的有关政策。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人才中介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对市场建设可以从“办”市场转为“放”市场,转为引导扶持,如引导市场的联合和高层次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加大对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扶持信息网络市场的形成,逐步实现全国人才市场信息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发展网络人才市场,开展网络人才交流活动,提高人才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再次,以加快发展、提升质量为出发点,提高人才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高层次人才市场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观念,在服务手段、服务规程、服务标准等方面,都要有所思考,有所动作。当然,人才市场的服务是要有效益的,包括我们常说的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一定形式,例如在适当的时候,开展人才市场“创优、创名牌”活动,明确人才中介服务的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促进人才市场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力。基础性市场还要以提高成交率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人才与单位的双向选择、合理流动,这样人才市场才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网络化、标准化服务体系,真正的把服务公开化、明朗化,从而树立起人才市场的品牌形象。

    最后,加快培养和建立一支熟悉人事业务、懂得市场经济运作程序的人才市场管理队伍。要加强对现有队伍的能力建设,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人才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不断提高行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行业水平;注重培养队伍的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挖掘队伍潜能;培养造就我们自己的专家队伍,努力学习各种人才服务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学习熟悉国际法和世贸规则,能够运用这些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二篇:入世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趋势

    文章标题:入世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趋势

    加入WTO后,我国各行各业将面临进一步改革开放,人才市场面临的形势将是人才结构调整加快、人才国际化日益明显、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更趋市场化、人才中介组织多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双重影响,必然促使我国人才市场朝着加强人才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人才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方向转变,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人才领域,将会促进中外人才市场的融通,扩大市场资源,有利于加速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促进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造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人才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和服务手段、技术的提升。

    一、入世给我国人才市场带来的影响

    从总体上讲加入WTO将掀起和推动中国的又一轮改革,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技术、资金和管理模式引进上的便利和迅速发展,从而带动投资增长和出口的增长,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增长,给我国人才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人才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流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入世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将会面临大的调整,这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极大地改变人才资源的分布和结构状况;农业和一些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石油、冶金等面临冲击,将不可避免带来减员;而纺织、服装、旅游、外贸和服务业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人才、熟悉国际市场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以及法律、金融、保险等人才将出现短缺,这种需求的变化将促使人才流动日益加快。因此加入WTO还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即人才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转移和人员在职业、职位上的转变。

    (二)、人才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入世将使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将从国内转向国际,“人才无国界”的特点将日益突出。国家的户口政策将进一步开放,最近,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又作出了取消外来务工人员的7项费用的决定,预示着户口将不再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国际人才流动日渐频繁,并且呈现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特点。人才需求将由国内企业转向国内外企业,国内各行各业的外向型人才需求将会大大增加,人才供给将由国内人才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各类人才。

    (三)、人才竞争异常激烈。随着开放的扩大,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并呈现出国际、国内竞争相互交织的特点。争夺的重点主要是高层次人才,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使本来紧缺的人才更加紧缺。发达国家不断变化策略,在世界范围内挖掘人才。例如,在美国硅谷的二十多万就业人员中约有六万中国人,占美国一流人才的四分之一强。在据资料介绍,现已出现美国、德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很多公司直接把手伸到国内市场的新动态。他们到上海等地的名牌高校招聘毕业生出国就业,条件优厚,一切手续由公司代办,有的还承诺可以取得永久居留权。加上外国公司以其经济实力、财团资本和人才本土化策略,与国内企业争夺人才,我国将面临人才流失的冲击。

    (四)、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更趋市场化。开放市场将使资源优化配置规律发挥作用的空间扩大,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原则会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人才流动的国别界限、所有制界限、户籍界限将逐步被打破,人才资源配置方式要求与之相适应,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入世后人才资源配置的迫切要求。

    (五)、人才中介组织多元化。有关专家分析,入世后人才中介组织将开始新一轮的“洗牌”。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是平等的,人才中介服务业无疑是我国入世后外商最感兴趣的领域之一。对各国、各地、各类企业实行“普惠制”和“国际待遇”,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其他成员方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必须给予与本国、本地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相同的待遇。将出现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非公有制人才中介机构、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并存的情况,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所具有的行政优势将逐步消失,面临着国外人才中介组织和国内非政府所属人才中介组织的双重竞争,迫切需要提高竞争力,在运作方式上向市场化转变。

    (六)、除了这些具体的影响,入世还给人才市场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即机制性和体制性的影响。入世要求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框架与国际通行规则看齐,这意味着我国需要在法律、规则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这种调整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开放、规则性、体制性开放。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架构和体制架构正在逐步建立。市场基础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特别是人才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市场层次不高,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市场服务比较粗放,这些都不能适应加入WTO以后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同样,入世使政府的管理体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市场监管能力不足、管理队伍的能力不适应需要等方面。以我们现在的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其次,人才市场作为要素市场,其发育发展程度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据有关专家的分析,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总体上为50%----60%,与我国目标市场化程度80%----85%还有很大距离。地区

    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形成。第三,人才市场机制建设有赖于各项改革的深化,如户籍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等,不可能孤军深入。第四,今后人才中介组织将面临挑战。人才市场必须加快解决自身的能力建设问题,增强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这关系到人才中介机构的生存问题。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影响,也将深刻地反映在我国人才资源开发领域,对我国的人才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

    入世后人才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重视人才及人才市场,反映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谁抢占了世界高科技人才制高点,谁就成为未来真正的赢家。

    因此,在新的世纪里,人才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机制建设为中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中介组织转型,促进人才市场服务上水平和人才中介服务队伍能力建设。

    (一)、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为出发点,加强人才市场机制建设。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结合实际,研究人才市场发展的宏观规划,明确人才市场发展的目标和步骤,促进人才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强调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人才市场机制建设。

    1、规范人才市场内部建设。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一个中介服务机构,人才市场必然会成为独立的运行主体,这就需要我们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符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要求,人才市场必须以优异的服务质量、多样的服务项目赢得市场。服务的规范化表现为服务的标准化,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人才的委托推荐、代理录用、培训等工作制订程序化流程及规范说明,既保证人才服务的效率,又体现人才市场化运作的规范。今年初,南方人才市场在国内率先获得了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首开人才服务行业创立质量品牌的先河,标志着我们人才市场也正向着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方向努力。

    2、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供求、价格和信息三大机制,并使其发挥作用。首先,构建人才市场供求机制,打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实现人才供给主体个人化;同时通过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推进人才市场需求主体真正到位。其次,要发挥市场价格的导向作用,对各类人才的市场工资进行规范化的调查和整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公开发布有信度的市场工资信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研究制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层次人才的市场工资指导价。再次,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供求信息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为政府决策、单位用人和个人择业,以及人才培养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指导。

    3、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市场建设。高层次人才是人才争夺的重点,掌握高层次人才流向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抓好。一方面引导创建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人才中介集团公司,增强国内人才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整合现有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的力量,发挥整体效应,抢占市场份额,与将来进入我国的跨国人才公司相抗衡,有效地保护国内人才,同时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吸引和挖掘国际型人才。

    4、抢占制高点,发挥人才高地作用。面对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若干人才高地,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使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适当聚集,以避免人才的过度流失。

    (二)、以深化改革、创建市场环境为出发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有评论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分散的企业竞争,正在逐步发展为以集中形式表现出来的政府之间的竞争。要提高政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人才市场机制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政府的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入世后,政府可以通过体制创新和深化改革,加大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力度,进行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为人才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要转变政府管理观念,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观念转变到符合市场经济和世贸规则要求的管理观念,学会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管理市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根据人才市场建设需要,逐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市场秩序、加强市场规划、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正确履行职能。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由原来单纯的“行政----控制型管理”转到“行政----控制和规则----服务相结合型管理”。

    首先是在创造环境上下功夫。要创造法治环境,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在实施《人才市场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管理法规,并以此为中心建立内容完善、相互配套的人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管理制度,建立和维护人才市场秩序,加强政策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建设的有关政策。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人才中介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对市场建设可以从“办”市场转为“放”市场,转为引导扶持,如引导市场的联合和高层次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加大对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扶持信息网络市场的形成,逐步实现全国人才市场信息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发展网络人才市场,开展网络人才交流活动,提高人才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再次,以加快发展、提升质量为出发点,提高人才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高层次人才市场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观念,在服务手段、服务规程、服务标准等方面,都要有所思考,有所动作。当然,人才市场的服务是要有效益的,包括我们常说的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一定形式,例如在适当的时候,开展人才市场“创优、创名牌”活动,明确人才中介服务的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促进人才市场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力。基础性市场还要以提高成交率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人才与单位的双向选择、合理流动,这样人才市场才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网络化、标准化服务体系,真正的把服务公开化、明朗化,从而树立起人才市场的品牌形象。

    最后,加快培养和建立一支熟悉人事业务、懂得市场经济运作程序的人才市场管理队伍。要加强对现有队伍的能力建设,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人才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不断提高行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行业水平;注重培养队伍的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挖掘队伍潜能;培养造就我们自己的专家队伍,努力学习各种人才服务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学习熟悉国际法和世贸规则,能够运用这些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入世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趋势》来源于feisuxs,欢迎阅读入世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趋势。

    第三篇:入世后我国税收政策取向研究

    入世后我国税收政策取向研究

    入世标志着我国正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税收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也面临着重大变革。其中,与各国税收政策的关系,又似乎显得更加直接和紧密。因此,我国税收政策方面的调整与协调任务都十分紧迫而繁重。从我国近期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来看,笔者认为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将是我国入世后税收政策调整和政策创新的要义之所在。

    一、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入世后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奠定必要基础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直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瑞士国际管理学院每年公布的国家竞争力评估,将政府作为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之一,这一观点为各国政府所认同。显然,我们必须正视入世对政府管理体制的重大影响。

    政府是入世的主体,是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享受世贸组织成员权利的同时,将承担应履行的义务。这就需要我们接受世贸组织的规则,建设和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管理体制。

    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首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新世纪战略任务的需要。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国家总体经济运行质量,政府科技政策影响到技术投入与创新能力,政府贸易与投资政策决定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政府对财产权、企业和市场的基本态度决定了经济资源配臵的效率,凡此种种,说明政府在领导和组织国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说明政府管理体制和职能方式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必要性。面对巨大社会需要,我们看到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存在的不足和困境。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源自传统计划经济,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重大改革。我们要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要改革弊端重重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要尽快解决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行业垄断和行政壁垒的问题;要立足全球竞争需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十五”计划中,对此有明确的要求,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由于政府职能错位和缺位而给税收政策调整带来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中,以下两个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而突出:

    一是地方政府对执行统一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的多重干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和不平等竞争格局。诸如,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擅自出台某些税收优惠或税收减免政策;基于所谓“放水养鱼”的需要,对某些地方企业的应缴纳税款,采取听之任之的“惜税”态度,以助企业发展;出于保护地方性市场的需要,对外地经营者和外地产品进行市场封锁,甚至不惜实行税收打击或税收歧视等等。这种情况显然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大相径庭的。

    二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及政府管理对象或管理客体错位而带来的职能异化。我国国有企业过去一直是由国家投资和直接管理的,企业上有行业和主管部门,还有地方政府各种“吃偏饭”的政策支持,故对企业和地方利益的保护也无形中成了地方政府间的一种攀比机制,哪个地方对企业保护的好,哪个地方政府就受欢迎,哪个地方的经济就可以得到发展;反之则被看成是一种失职行为。这种观念、这种现象、这种职能异化如不能及时加以清除,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扭曲就不能的有效矫正,从而将与入世规则相冲突。

    二、整体优化税制,为税收政策的传导提供良好载体

    (一)逐步提高宏观税负总水平。

    目前发达国家的税负总水平即税收总额占GDP比重一般为30%-40%,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超过了50%,发展中国家则一般为20%-25%,2024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4.2%左右,需要逐步提高税性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我国纳税人的负担偏重,主要表现为税外负担,应通过实施清费立税来逐步解决。

    (二)改革流转税制。

    1.增值税的转型及相应政策的调整。第一,按照消费型增值税的原则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在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基本已达成共识,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涉及到财政承受力问题。用单纯收入观点来测算,实现消费型增值税每年需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款1600-2024亿元,财政无力承受。若将增值税改革臵身于经济改革之中,则可通过以下途径缓解财政压力:(1)率先在高科技行业推行,可减少对财政的冲击力。(2)扩大消费税税基,提高消费税税率,可增加增值税收入;(3)加强增值税管理,确保足额征收入库;(4)为避免因增值税转型造成的财政收入骤减,对固定资产存量部分的抵扣可先挂账或分期抵扣,只对增量部分抵扣,存量部分待财政状况转好时再行解决。这样,财政承受力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第二,按照增值税中性的属性来简化税率。复杂的税率结构,会影响资源配臵和消费者的选择,造成消费者损失和社会净福利损失。我国应简化税率档次,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一档税率;取消多档抵扣税率,实行征多少抵扣多少,对非增值税纳税项目通过征收范围划转实现税收抵扣;进一步扩大出口退税产品的范围,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产品成本,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拉动外贸出口,增加出口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2.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现行消费税的设臵是为了保证流转税的主体税种增值税能够平稳出台,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动,稳定市场物价,而对征税范围有所保留。经过8年的运转,存在征税范围过窄,实际税负过低的问题,特别是垄断性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税负过低,大大弱化了消费税的限制作用。一是要将高档消费、高档娱乐、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而将现有的摩托车、化妆品、护肤护发品、酒精等加以剔除。二是调整部分消费品的纳税环节,对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可在零售环节征税;对一般消费品应按生产环节价格计税,并在移送环节课征。三是改价内税为价外税。

    3.逐步降低关税,完成预期目标。发达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在3%左右,发展中国家14%左右,WTO成员国均在6%左右,我国通过加入WTO的谈判已承诺关税的算术平均水平到2024年降为10%左右,目前我国15%的关税水平仍比WTO成员国平均关税水平高出1.5倍。随着关税总体水平的降低,应不断调整关税税率结构,形成“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最终制成品”、“从比较优势明显产品——到比较优势不明显产品——到缺乏比较优势产品”的由低到高的阶梯式关税税率结构,以体现对产业的不同保护。另外,我国关税减免太多,税基过窄造成关税名义税率高,实际征收率低。要大力清理整顿和削减关税减免优惠政策措施,保证关税税率降低后关税收入能随进口总值的增加而上升。

    (三)健全企业所得税制。

    1.统一企业所得税制。一是解决“一税两制”问题,加快新的所得税条例制定速度,科学界定纳税人;二是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会计制度,彻底解决财务制度和税收规定不统一的问题,摆脱税收依附财务规定的局面;三是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坚持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由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转移和增加产业倾斜度的税收政策导向,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并转换税收优惠方式,在采用减免税和低税率的同时,更多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专项扣除、税前列支等间接优惠方式,以规范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的选择。比例税率维持在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33%的水平上,这一税率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接近,同时取消两档照顾税率(即18%和27%);选择超额累进税率,档次不能太多,级距可以拉大,既可照顾小型企业和微利企业的负担能力,又可对盈利大户多收所得税,真正达到所得税宏观调控纯收入的目的。超额累进税率要注意低税率在15%-18%左右,最高税率不超过35%-40%。2.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提高国内公民的费用扣除标准;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以分类为主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为35%左右;个人合理费用应予以税前列支,个人经营所得应允许扣除成本、费用及损失,体现纳税人的技术、资本和风险投资补偿。

    (四)其他税种的改革。

    调整旧税和开征新税“双管齐下”,谋求税收的持续增长。筵席税由于征税目的与目前阶段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发生冲突,且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试图通过征税来控制公款请吃和铺张浪费现象是不切实际的,可予以停征;土地增值税抑制了房地产投资和住宅业的发展,不利于当前扩大内需的形势要求,可予以停征。

    研究设立新税种,适时出台取得共识并业已成熟的税种,如开征遗产税、社会保障税。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证券投机行为,以及那些具有资金、信息优势的大户,只对股票证券课征单一的印花税,导致了税源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对此建议停征印花税,改征较为规范的证券交易税,扩大征税范围。

    三、积极完善税收政策

    继续保持我国加入WTO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税收政策取向

    如何在加入WTO以后,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或者说如何正确处理好当前扩大内需、发展经济与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税收政策的问题,还有是否应该和如何实行减税政策的争论等逐渐多起来。

    诚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税制改革,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税制改革,的确出现了某些带规律性的历史趋势,一般将其简要的概括为“拓宽税基、降低税率、减少优惠、加强征管”这十六个字。但这十六个字或其所涉及的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内在统一体,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加以片面强调或理解。比如,降低税率往往是以拓宽税基为基础、为前提的,否则税收就不能税这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二增长,而且还将破坏经济与财政、经济与税收之间待规律性的相互适应性关系,而减少税收,加强税收征管,既是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个市场环境,同时也是确保税收收入,财政收入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或必要途径。就是说,降低税率耀与拓宽税基向伴随,而宽税基、低税率的实现,则又需要少优惠、严征管的保证与配合。正因如此,战后以来,一方面是世界各国税收收入总量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在经济型税基、税源随经济发展而持续增长的同时,一些主要税种的税率却又呈下降趋势,税制结构不断优化,税收的财政收入保障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都得到了双向加强,理论和世界各国的大量实践都充分表明,对税制改革趋势应作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不一简单的把优化税制与实行减税政策(尤其是总量型的全面减税政策)相混淆。

    再次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二:以是近几年税收的大幅增长,并非由于增加税种和提高税率造成的。二是1994年以来特别是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1998年以来,国家已经在不少方面和领域相继实行了力度并不算小的减税政策,只不过没把这些减税举措明确称之为实行减税政策罢了。

    另外,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面对日益复杂的外国企业所得税管理现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至关重要。应经常性有针对性地举办国际税收协定、跨国企业的税收管理、反避税等专题培训班,开阔外税管理人员的视野,增强涉外税收审计调查能力。还可以通过内部的调整,逐步将外语水平好、精通国际税收业务的干部充实到外税管理岗位上去,专司外国企业税收管理,使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各项税收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是国税部门管理方式的深层次反应,是国税部门为完成其特定目标而产生的,并在国税部门的过程中由广大干部共同遵循,集中体现了部门形象、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鲜明的部门特色。只有进一步增添措施,群策群力,才能把国税建设引向深入,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迈进。

    总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都必须正确认识 妥善处理好减税、增税与经济发展,减税与加入WTO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与税收之间的辩证性动态关系,并以此作为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税收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

    经管学员:谭兴华 2024.09.20

    第四篇:我国酒店发展趋势

    二、目前供需基本平衡根据奥组委的要求,到2024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星级酒店应达到800家,客房数应达到13万间。2024年,北京有超过4500间客房总量作为新增供给进入市场,2024年该供给量预计为7,000间。而截至目前,北京已经拥有853家星级酒店,客房数量已达到17万余间,从静态角度来看,北京的酒店业市场已经达到奥运的接待要求,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强劲经济增长推动的商务活动和旅游是北京酒店市场未来增长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新兴的会议、展览、奖励旅游预计将接替奥运成为酒店业的主要需求来源。同时加速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将在长期内支持旅游业的增长。北京将不会导致雅典、悉尼、亚特兰大、巴塞罗那各地高档酒店都在奥运会后两三年出现大面积空置现象。

    三、结构性不平衡或在奥运后显现

    北京现有的853家星级酒店中五星56家,四星133家,三星265家,二星340家,一星59家。现有的56家五星级酒店中23家属于新建酒店,新建酒店的增长速度达到41%;四星级酒店新建16家,增长11%;新增三星级酒店数增长1.3%。由此可见,五星级酒店市场的增量远超过酒店市场的平均增量,可以预计的是,随着奥运会后国际游客的减少,五星级酒店市场的竞争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受此影响包括四星在内的高星级酒店市场的宽幅格局调整在所难免。

    我们的观点:

    一、部分一线城市的酒店业发展接近或超过了发展高峰期自2024年开始,酒店业的景气周期已经持续7年,在此期间高星级酒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仅2024年,在年底前开工全国待评、在建、待建四、五星级饭店就达到1107家,其中相当于五星级的554家,是2024年全国五星级饭店总量的1.9倍。根据浩华数据分析过去五年,中国5星级酒店市场的房价增长速度快于4星和3星。2024年至2024年期间,5星级酒店平均房价的年增长率为6%,同比4星和3星酒店分别为5%和4%,因此5星与其他星级酒店的房价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们认为,高星级酒店的兴建与开业仍将保持惯性的增长趋势,并在部分二线城市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从整体发展来看高星级酒店已经或即将进入高峰期。而除了国家旅游局颁布并于2024年率先批准三家白金五星酒店外,一大批的国际精品酒店也将出现,将极大的丰富高端酒店市场。朱美拉(Jumeirah)宣布其在亚太区的首家酒店、位于上海新天地、2024年8月1日开业的朱美拉汉唐新天地酒店平均房价将在400美元左右。新加坡悦榕控股有限公司也于近日宣布将首次进军中国城市高端酒店市场,首家城市酒店将于明年在北京开业。

    第五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组名:308会所

    组员:陈培 周小兵 张乐乐

    李哲 吴自祥 施泉隆

    韩锋 组长:周小兵 分工:

    资料搜集:李哲 吴自祥 施泉隆

    文字截图:陈培 张乐乐

    观点阐述:韩锋 Word编辑:周小兵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导语:中国电子商务始于1997年。如果说美国电子商务是“商务推动型”,那么中国电子商务则更多的是“技术拉动型”,这是在发展模式上中国电子商务与美国电子商务的最大不同。了解这一不同点是很重要的,这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一把钥匙。在1997年和1998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主体正是一些IT厂商和媒体,它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电子商务的“启蒙教育”,激发和引导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兴趣和需求。经过这一阶段,在1999年和2024年,以网站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在风险资本的介入下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最早的应用者,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电子商务的主体。

    一、萌芽与起步期(1997-1999年):

    特征:业内公认的说法是,国内第一批电子商务网站的创办时期始于1997年起步的三年。当时互联网全新的引入概念鼓舞了第一批新经济的创业者,他们认为传统的贸易信息会借助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传播,商机无限。于是,从1997年到1999年,美商网、中国化工网、8848、阿里巴巴、易趣网、当当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先后涌现。

    数据:据中国B2B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目前已经成立的电子商务网站当中,有5.2%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该阶段无疑是我国电子商务的萌芽与起步时期。

    二、冰冻与调整期(2024-2024年):

    特征:2024-2024年,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创业者的信心经受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部分严重依靠外来投资“输血”,而自身尚未找到盈利模式具备“造血”功能的企业,经历了冰与火的严峻考验。于是,包括8848、美商网、阿里巴巴在内的知名电子商务网站进入残酷的寒冬阶段,而依靠“会员+广告”模式的行业网站集群,则大都实现了集体盈利,安然度过了互联网最为艰难的“寒潮”时期。

    三、复苏与回暖期(2024-2024年):

    特征:电子商务经历低谷后,在202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后,出现了快速复苏回暖,部分电子商务网站也在经历过泡沫破裂后,更加谨慎务实地对待盈利模式和低成本经营。

    数据:据中国B2B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目前现有电子商务网站总数占现有网站总数30.1%,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会员数量开始明显增加,2024年成为不少电子商务网站尤其是B2B网站的“营收平衡年”,该阶段无疑是我国电子商务的冰冻与调整期。

    四、崛起与高速发展期(2024-2024年):

    特征:互联网环境的改善、理念的普及给电子商务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会员数量迅速增加,大部分B2B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开始实现盈利。而专注B2B的网盛生意宝与阿里巴巴的先后上市成功引发的“财富效应”,更是大大激发了创业者与投资者对电子商务的热情。IPO的梦想、行业良性竞争和创业投资热情高涨这“三架马车”,大大推动了我国行业电子商务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阶段,衍生出更为丰富的服务形式与盈利模式,而电子商务网站数量也快速增加。

    数据:据中国B2B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仅2024年,国内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创办数量就超过了现有网站总数的30.3%。该阶段正是我国电子商务的崛起与高速发展阶段。

    五、转型与升级期(2024-2024年):

    特征:全球金融海啸的不期而至,全球经济环境迅速恶化,致使我国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尤其是外贸出口企业随之受到极大阻碍。作为互联网产业中与传统产业关联度最高的电子商务,也难免独善其身。受产业链波及,外贸在线B2B首当其冲,以沱沱网、万国商业网、慧聪宁波网、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电子商务服务商,纷纷或关闭、或裁员重组、或增长放缓。

    而与此同时,在外贸转内销与扩大内需、降低销售成本的指引下,内贸在线B2B与垂直细分B2C却获得了新一轮高速发展,不少B2C服务商获得了数目可观的VC的资本青睐,传统厂商也纷纷涉水,B2C由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而C2C领域,随着搜索引擎巨头百度的进入,使得网购用户获得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化。

    数据:据中国B2B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仅在此二年不到时间内创建的电子商务网站占现有网站总数的22.3%,且有75.4%的电子商务网站专注于细分行业的B2C。该时期电子商务行业优胜劣汰步伐加快,模式、产品、服务等创新层出不穷。无疑,该阶段是我国电子商务的转型与升级时期。

    六、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增速迅猛

    从中国整体经济状况来看,网络经济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实体经济,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增速远高于品牌广告等行业增速。据艾瑞咨询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到2024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4%,高于移动互联网的35.8%、品牌网络广告33.8%,以及网络游戏的40.8%。艾瑞预测2024年到2024年,电子商务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74.3%,低于移动互联网的91.8%,但高于品牌网络广告41.7%、网络游戏的20.1%,电子商务将继续担当网络经济增长主力。

    从网络经济各部分构成来看,2024年电子商务在网络经济市场中占比为22%,到2024年已提升至25.7%,预期这一比例在2024年将上涨至40.8%。与此同时,网络游戏、品牌网络广告所占份额逐渐下滑,占比越来越小。具体如下图所示: 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增长背后是中国网购人群的增加。艾瑞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网购用户约5500万人,2024年这一数据已增长到1.09亿人,预期2024年将达2.45亿人。具体如下图所示:

    网购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便捷支付通道的打通,物流仓储快递发展,客观环境的改善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新动力。DCC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462.6亿元,占网络消费比例为11.6%,2024年占比上升至37.6%,预期2024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8.1%。具体如下图所示:

    (一)中国电子商务第三波热潮

    在中国电商发展历史上,总共经历三波热潮:第一波始于1999年,主要代表电商为易趣网、8848、卓越网、当当网等,随互联网泡沫破裂进入低谷;第二波始于2024年,在阿里巴巴上市示范效应下,众多风险资本进入电商领域,服装、3C、母婴等门类均出现垂直B2C,此波在2024经济危机期间进入调整期;第三波始于2024年,以京东等电商巨额融资为标志,B2C、团购两大领域新公司不断涌现。

    a.B2C模式。在传统品牌商对电子商务比较陌生年代,电商需要用户自身去贡献内容,无论是淘宝还是易趣,都采用C2C模式吸引买家,积累丰富商品种类,再借此吸引更广泛消费人群。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多传统品牌商开始尝试线上零售模式,同时淘宝等C2C平台客观培养出细分市场用户群,B2C逐渐成为主流。与C2C相比,B2C卖家更正规、产品质量更好、服务更有保障。

    据艾瑞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占比为6.8%,预期2024年占比至少上涨至30%。具体如下图:

    B2C包括综合类B2C(或称平台类B2C)与垂直类B2C。综合类B2C包括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及当当网等,其共同特征是大而全(部分正在努力向大而全转型),试图在同一个平台上纳入尽可能多的品类。据艾瑞最新公布数据,此四家综合类B2C占据2024年中国B2C交易额排行榜前4位。具体如下图:

    作为B2C领域里的重量级选手,综合类B2C增长极其迅速。2024年京东商城交易额仅13.2亿元,2024年就超过100亿;凡客2024年增长300%,2024年销售目标再增长100%;淘宝商城销售额在2024年增幅则超400%。

    垂直B2C共同特点为: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例如3C、服装、母婴、奢侈品等,迅速扩充商品品类,并以做成细分领域第一名为目标,争夺综合类B2C的具体门类生意。在过去的1-2年时间中,垂直B2C成为创业者首选,切入领域越来越细,比如鞋类B2C、袜子B2C、运动服饰B2C。举例来看垂直B2C的增幅:鞋类B2C乐淘2024年销售额为1亿元,2024年预期销售额翻5倍,达到5亿元;奢侈品B2C走秀网2024年销售额4000万元,2024年2亿元,2024年预期销售额翻5倍,达10亿元。

    b.团购模式。2024年是中国的“团购元年”,首家团购网站满座网于2024年1月成立,此后美团网、拉手网、糯米网等纷纷上线,到下半年形成“千团大战”格局。简单说,团购网站充当着网上消费信息集散中心功能,它将线下市场(购物中心、餐馆等等)搬上网络,再组织线上用户集体砍价,取得消费优惠。团购网站收入模式主要依靠收取提成。团购模式在中国的迅速兴起,与其简单可模仿的模式有关,也与团购盈利时间短特点有关。以下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数据:

    (二)电子商务的内容和实践

    电子商务直接涉及到国家法律、贸易、金融、物资、流通、信息交流、基础设施等诸方面。因此,电子商务的推进需要建立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电子商务实际上是把人们在传统办公室、商场、银行以及管理部门等地地方进行的商务活动搬到一个公共媒体上,即计算机互连网络上进行。电子商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网上管理、网上银行、网上订货、网上交易、网上营销、市场、广告、直至末端家庭银行、购物及远程办公。电子商务的应用可分为业务到业务、业务到消费者和信息发布三个方面。

    1、业务到业务:

    业务到业务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包括定货、合同、结算、协作、管理等内容。电子商务可直接进行网上订货、结算和交货,从而缩短商务运行周期、提高业务效率。密切厂商、市场与批发商之间的联系。有益于提供一体化商业服务,特别是连锁经营服务。

    2、业务到消费者:

    业务到消费者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形式。电子商务是一种基于信息的商业进程,它通过网络广告、市场开发、网络订货和网络客户服务加强与客户的联系。节省时间和劳动及商业服务。目前这种服务主要涉及诸如机票顶订、旅店注册、网上书店、网上商场等服务。

    3、信息发布:

    在电子商务中,新型的基于信息的产品既方便查询又非常实用,如电子书籍、应用软件和应用信息等。电子商务和媒体相互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市场与服务。基于信息的电子商务新模型开创了电子商务营销、网上广告和网上消费的新型社会市场活动。

    4、网上管理:通过互连网络的通信基础,人们可以进行远程事务管理,例如网上理财、网上咨询、网上教学、网上医疗、网上投资、网上娱乐、网上生活等。电子商务产生一种新型的市场,它表现为:

    1、提供网络上的在线浏览、产品选择与电子货币支护的新方式;

    2、创造公共网络上的新产品与新服务;

    3、提供公共网络上安全传输信息;

    4、创造数字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

    5、形成网上数字消费市场。

    现在许多网上银行、网上商场、网上书店已经开业,网上营销、网上广告正在发展。人们正逐步进入电子商务时代,进行远程办公、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网上消费等活动。

    七、电子商务展望

    21世纪将进入电子商务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将别无选择地生活在电子商务时代。如何面对电子商务方式、如何适应数字化生存并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竞争,是涉及到每个人、每个企业、部门及国家发展与生存的重大问题,也是国家管理部门现在应该规划、并促进其发展的战略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迅速发展和实践,将在国际商贸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估计到2024年电子化贸易额将有上千亿美圆的交易量,并形成世界性电子商务环境。国内电子商务的研究逐渐深入,实践上已经有所行动。我国的管理部门应密切国际合作、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及时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商务部门和应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等方面的特点、电子商务活动的方式方法、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表现,促使管理人员熟悉电子商务环境、逐步进入电子商务的活动方式、进行电子商务管理、最终能参与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竞争。



    推荐阅读:
    入世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趋势
    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家具人才网简介
    以机制为保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2024年区全年重点工作推进会讲话
    上一篇:习作:家乡的风俗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