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聘用合同 自查报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大学要以师德建设引领校园创先争优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烟雨迷离 时间:2024-06-30 13:18:2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大学要以师德建设引领校园创先争优

    大学要以师德建设引领校园创先争优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唐顺利

    高校要保证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持久和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须以紧紧围绕师德建设为中心,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建设;要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要提升高端人才培养质量;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以此来增强高校自身的思想力、凝聚力、执行力和统筹力,促进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地开展。

    一、要以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为先导条件

    大学以师德建设引领高校创先争优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建设为旗帜,使高校要成为创先争优活动主要阵地的引领者、先导者。理想、信念和理论往往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理论是保证高校创先争优的有力方向。要切实有效地抓好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为先导,是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先决条件。

    铸造大学生理想信念,切实筑牢高校创先争优的思想理论基础。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不断坚地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依靠崇高的理想信念支撑和激励广大大学生,切实有效地打牢创先争优的思想基础。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将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理论摆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首要位置,自觉、自发、自愿地精心专研其思想内容,锲而不舍,并需在实践中领悟其精髓,从而指导社会实践。第二,要坚持用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头脑,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三,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习活动,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融入、践行在创先争优之中。第四,积极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思想理念,不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决心,从而增强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人格魅力,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第四,要把理想信念牢固地树立在科学的思想基础之上,并激发自己主动学习理论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站在共产主义的崇高境界之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为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实践好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它是引导人们统一思想和统一认识的理论基础,也是凝聚力量的伟大旗帜。

    2、锻铸教师立德树人,着力营造创先争优的实践环境。高校要以育人为本,师以铸德为重。高校在完成教书育人重任的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要把陶冶师德和铸造师魂作为全面提高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的实践环境。锻铸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想,需要大力营造创先争优的实践平台。一是高校的工作都是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个根本任务来展开进行,要顺利的完成这个根本育人的任务,高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引领高校创先争优。二是要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对于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应该要树立一种强烈的爱岗敬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一股无私奉献的精神驱动力,这也是教师在高校争创优秀的源泉。三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多注重师德引导,应以道之以德。高校利用自身条件优势,采取多形式和多渠道开展师德教育,不断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四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业务素质,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五是提高自我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够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相关知识素质融入和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身正为范,严谨笃学。“师者,人之模范也”。以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来扩大人格魅力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将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以取得“亲其师”和“信其道”的效果。

    二、要以提高教学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核心要素

    以教学、科研、管理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是高校工作的永恒不变的主题。科研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增强大学教育质量的最有效途径,教学和科研又需管理来统筹、协调。高校创先争优就是要以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为核心,坚持提质量,在教学上创先争优;坚持勤专研,在科研上创先争优;坚持重品行,在管理上创先争优。

    首先,提质量在教学上创先争优。教学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先争优工作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扎实地展开。一是要突出“实”字促教学质量,扎扎实实和脚踏实地教学育人是每位高校教师应尽的职责,这要成为自己永远追求的目标。二是要突出“优”字促教堂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可反映出教师教学的优劣,也可体现师德水平的高低和修养的深厚。三是要突出“新”字促教学吸人,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定要有新颖、鲜活,才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生动活跃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才可能鼓舞人、激励人、影响人。

    其次,勤专研在科研上创先争优。高校要将教学过程视为科研过程,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这是高校在科研上创先争优需要做当务之急的工作,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校之本。一是要加强科研能力,高校科研可以革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教师通过科研的成果,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成果来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促使教学的深刻性、科学性和超前性。二是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加强科研能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中吸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三是要科研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

    最后,重品行在管理上创先争优。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人格能在管理上赢得一定的优势,品行高尚的人赢得胜利。在管理上重品行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管理理念和思路。管理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高校的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其目的是为了人、发展人、促进人、服务人,从而到达培养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因此,高校一切工作要以人为本,做人的思想,抓人的工作。二是要坚持以激励为主,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本,鼓励、支持在教学管理上创先争优。三是要在高校中形成“育师德,重品行,树形象”的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这要注意几点:第一,要加强民主管理,形成和谐氛围,奠定创先争优的基础;第二,要加强安全管理,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第三,要加强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大力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建立高校网络化管理系统,努力做到信息化理念、制度和软硬件环境的优化整合,以其达到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水平,增强管理的效果。

    三、要以提升高端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要求

    大学的本质目的就是造就人、培育人、塑造人,使人铸造成为栋梁之才,培养高端人才队伍为重地,这些就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展开和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和保障。大学这种以提升高端人才质量为根本要求,亦是激发和鼓励高校创先争优的根本动力与驱动力。

    其一,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造就和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在培育人才质量要注重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实际生活之中“样样”能行的杰出人才。锻造和造就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需要做到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的要全面、长远,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不是指每个人都能成为“全才”和“通才”,而是注重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长远性、全面性和专业性。要精通专业知识,有扎实理论功底的思维能力,有“专”和“博”的统一。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为培养更多高端人才队伍努力奋斗。二是培育人才的措施要全面性、完整性。高校对人才质量的栽培和培育,要多渠道、多举措,全面围绕为人才素质的提升而工作。三是要加大对优秀人才财政投入力度,设置专项基金,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其二,坚持以专业素养为重,培养和造就“又红又专”的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以“教”促“素”,造就和锻铸“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这种“死板”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当今人才变化的节奏,已经远远“落伍”,且会严重阻碍了高校人才持久的发展。高校的人才要以专业素养为重点,培养精益求精的人才,能在重点行业、领域更精炼化和专业化。要切实提高人才专业素养为重点,造就又红又专的人才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动,要特别注重又精又专又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专业素养要符合民族性、本土性和时代性,要注重提升专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形式,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固化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要注重高校专业素质的整体性、统一性、完全性,使之达到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成为高、专、精的杰出人才。

    其三,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大力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校要提高创新型人才应要做到几点:一是要用创新文化滋养创新人才。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的激荡和交融一起,是创新火花和创新灵感萌生的重要条件。二是高校创新文化首要是要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力。三是要用原创性方式培养原创性人才,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更要注重培养原创性人才,在众多的高校之中往往特别注重的是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而忽视和缺乏针对那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的思考和优待。四是高校应注重人才的个性差异,根据人才的兴趣能力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四、要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和最终归宿

    大学在社会服务上具有引领社会、铸造灵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能,也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孵化器”。高校应该积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办校之基和荣校之本的“灵魂工程”来抓。

    第一,加强学校科研与企业机构“联姻”,即产学研结合力。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产地,以服务国家、社会为使命,做到这些就要大力加强学校科研单位与企业机构合作,提高产学研能力。形成产学研结合力需做到三点:一是要有筑牢立足社会专业基础的水平,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把掌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既促进了自身实际能力的发展,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达到双赢的效果。二是要以高校为基地,促进企业发展;以企业为依托,促进科研发展;以产学合作项目为纽带,攻克企业核心关键难题,为企业提供智囊支撑。三是要有加强合作能力,组织科研合作团队与企业合作,签订“联姻”协议书,提高企业合作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实用性人才队伍。

    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即实际生产力。高校要切实有效地将丰富的思想、理论、智慧转化为社会发展力、贡献力、思想力和创新力。一是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力。通过学习理论,理清发展思路,提升发展理念,形成发展动力,转变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耐,推动社会更进一步向前发展。二是转化为社会的贡献力。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把自己掌握的理论成果完全转化为社会的贡献力,不断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能力。三是转化为社会的思想力和思维力。通过学习进一步优化决策思维力,从容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困难和挑战,增强社会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四是转化为创造力、创新力。

    第三,加强社会服务的“干劲”意识,即社会服务力。高校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创先争优工作的重中之重来长期抓紧落实,着必须要有股子劲头,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干劲。要达到服务民众的干劲须做到“三沉”:一是要沉下心,二是要沉下身,三是要沉下力。更要做到“一心想着服务”,一心一意为社会发展进步谋思路和找出路。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始终把“四体会”作为自己的增长见识和积累经验的重要法宝。高校更要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四问”要求。把学习的力量转化为实际需要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坚持做到“一切为了社会”的思路,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最”问题落实抓好,按照轻重缓急的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在服务社会大众的高校教师亲力亲为,尽心尽力,狠抓落实,以最优秀的理论成果为社会服务,以务求实效实绩。

    第二篇:党建引领创先争优讲话稿

    党建引领创先争优讲话稿

    中央确定2024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双基”建设的重要机遇,对于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把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强化党建引领,狠抓工作落实,是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今年以来,XXX镇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党建引领发展的工作思路,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强队伍,抓重点求突破,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学先进、见行动”,营造出“凝心聚力、创先争优”喜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良好氛围。

    抓基层强基础,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利用市直部门的帮扶优势,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帮助各村制定规划,挖掘潜力,选准致富路子。依托产业链条,建立产业联合党组织。以产业链为纽带,建立盐业、化工、种养殖、加工、运输等联合型产业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九泰铝塑板、乘达运输、富民化工建立党支部,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村,建立村企联合党组织。依托海惠、金正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村企共建,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目前,全镇已设置XXX余个基层联合党组织,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动态延伸和全面覆盖,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加强。

    抓队伍强班子,提高党员干部执行力。抓好农村干部选拔任用,进一步拓宽农村干部的选拔渠道。选好配强各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抓班子和谐稳定。通过抓基层班子建设和管理,实现班子内部和谐;通过抓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廉政教育,提高干部的执行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现干部内部和谐。全镇XXX个村两委班子健全,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强村比例占到了80%。抓农村干部职业化。创新村干部的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让村干部吃上财政饭,力推农村干部的职业化。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对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其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

    抓重点求突破,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抢抓政策机遇,坚持以项目、社区、园区“三大建设”为平台,明确一个项目一名班子成员包靠,一批党员示范,创新三项机制,扎实做好“三大建设”的服务文章。强化目标引导,明确工作发展方向。镇村两级党组织多次召开创先争优推进会及“服务三大建设”工作座谈会,落实服务“三大建设”承诺事项XXX项,明确了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强化载体推动,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积极搭建载体平台,扎实开展了“上项目、促发展、当先锋”活动,激发了党员干部联系企业、上大项目、服务发展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机制保障,彰显工作实效。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建立了镇党员领导干部服务联系点,畅通了服务大项目建设的各种渠道,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抓三大建设、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强力推进态势。

    第三篇: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安徽省委8号文件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文化建设的规划,持续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广泛开展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教育与实践,进一步弘扬科大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班级、院系、校园,延伸到课堂之外,形成了班级、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和育人环境,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科技大学是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自1958年创办至今,经历了北京初创、迁址重建、改革创新三次艰苦创业历程。50年来,中国科大科教结合实现了教科双赢。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到70%;从第一届毕业生算起,迄今有40多人当选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中就产生1名院士,为全国高校之冠;研究成果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5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科大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学校半世纪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的资源,新形势下只有进一步弘扬科大优良传统,学校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障碍,才能不断向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为此,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科大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征文、讨论、研究、凝练、教育、传播工作,以科大精神擎起校园文化的大旗。

    二、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

    50多年来,中国科技大学以良好的校风、学风著称于高校之林。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中有“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之句。1959年开学典礼,郭沫若在长篇演说中,将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为了使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抗大优良传统,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定名为《永恒的东风》,并请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为校歌谱曲。

    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希望中国科技大学“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甚至早在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协议,支持中国科大创办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这份协议作为我国“985工程”签署的第一个重点共建协议而被载入史册。

    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实现这个宏伟理想,需要一种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把科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科大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需要科大精神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举办“重温校训、励志成材”征文活动,并专门组织力量,成立“中国科大文化研究”课题组,从文化的视角对科大精神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进而对科大文化传统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对科大文化的系统研究,学校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作为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科大校训虽有时代的烙印,但反映了中国科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是科大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半个世纪以来,几代科大人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坚持将育人作为第一要务,不跟风,不追求时髦,永不服输,“敢为天下先”,在内涵发展、所系结合、育人为本、民主办学、文化创新等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形成了坚韧不拔、勤奋刻苦、民主开放、学术自由、理实交融、创新进取的文化品格,必须永远传承下去,中国科大精神这面校园文化的大旗必须高高飘扬。

    三、科大精神大讨论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更好地发挥科大文化资源在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创建中的积极作用,2024年10月,校党委发出通知,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神理念的大讨论。通知发出后,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积极投入到精神理念大讨论的热潮中来。学校先后展开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学生代表、民主党派代表、中老年教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等系列座谈会,畅谈科大精神。随后,科大精神理念的大讨论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很多师生、校友积极撰写文章,纷纷表述自己对科大精神的理解和看法。学校开通了“科大精神大讨论”网站,《中国科大报》还开辟“科大精神大家谈”专栏,发表文章近百篇。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的大讨论中,学校还专门邀请一些院士、校领导、资深教授、杰出校友为大学生作报告,以弘扬科大的优良传统,激发青年大学生们爱国心与报国志。当这些科学大师、青年才俊们以自己的的人生体验和切身经历向青年一代诠释自己心中科大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时,与会的莘莘学子深受感染,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地掌声。自2024年4月以来,中国科技大学先后举办25场以“科教报国50年”为主题的“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施蕴渝、朱近康、彭子成、辛厚文、郭传杰、孙显元、韩荣典、俞书勤、朱清时、李定、舒其望、吴奇、张树新、蒋华、胡成行、许武、侯建国等纷纷走上台来,用科大精神的法宝为青年一代释疑解惑。几十场报告会下来,上万人次学生接受了教育。

    与此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演讲、辩论会、主题报告等,组织师生对科大精神理念的集体讨论,进一步回顾、整理、传播科大优良传统和文化,以充分发挥科大精神及文化传统在凝心聚力、振奋人心、培育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科大精神大讨论,广大师生普遍认识到,中国科技大学在50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营造了具有科大个性的文化氛围,积淀了具有科大个性的精神特质,这种氛围和特质量是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科技大学致力于“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致力于建设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科大精神的凝练与提升

    通过对科大文化传统的系统研究,以及开展科大精神大讨论,广大师生认为,中国科大在历经北京创建、南迁重建、创新跨越与内涵发展等发展阶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先进文化与优良传统,其内涵极其丰富。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强国报国信念。中国科大诞生于“两弹一星”的国家需求,是为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国防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而建立的,目的在于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尖端人才、贡献尖端科技。科大的创建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其创建者大多是开国元勋和科学大师,他的建立寄托了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的强国情结。因此,围绕国家目标,创造一流业绩,达到一流水准,从来就是科大人的历史使命。可以说,科大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命运与共、息息相关。二是追求卓越品格。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永远是科大人的目标。正是这样一种品格,使得科大人即便历经磨难,甚至在文革南迁濒临解体的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坚忍不拔,逆境图存,并在科学的春天里展翅高飞。三是创新进取精神。科大创校之处就被《人民日报》称赞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她从一开始就尊崇的“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被实践证明是符合教育与科研发展内在规律的,因此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50年办学历程中,科大总是能够在办学理念、模式、教学思想、科研体制等方面,勇于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四是民主自由传统。创新需要宽容,需要自由的空间,需要信任和激励。民主管理与学术自由是科大的优良传统之一。科大的民主校风,集中地表现在不惟上、不惟书、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相对而言,这里比较少有论资排辈,比较少有学术门户之见,比较少有学术压制。院士、专家的权威与青年才俊的闯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科大历经挫折又几度崛起,再度辉煌,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科大的民主传统,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特长,能够有畅通的渠道集中众人之智慧,不断创新。五是科学务实作风。在生活中,朴实无华;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在工作上,务实稳健;在思维方式上,理性客观;校园风物方面,也是淡雅自然。在办学思想上,科大始终按照自身的目标定位确定每一时期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战略,始终保持着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跟风的独特个性。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热潮中,科大人坚持走“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不靠规模创一流,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五、科大精神的弘扬与传播

    学校是育人场所。科大的文化传统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人才。50周年校庆是所有科大人的盛事,学校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精心策划和布局,全面挖掘、梳理、传播学校办学成就、优良传统和文化品格,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集中营造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成效。

    在迎校庆期间,学校宣传部门专门组织力量,经过长时间的策划、研讨、编辑、修改、审定,正式出版《中国科大报校庆纪念特刊》(50版),50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出版发行后,得到广大师生校友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赏。在2024-2024年组织开展20多场报告的基础上,宣传部将报告会进行录音、录像进行整理、编辑,并结集出版(现已正式出版上、中两册)。从老校刊、校友回忆等材料中披沙拣金,搜集汇注,整理出版了《花开的声音——中国科大的那些人那些事》。宣传部还将拍摄的科大风光图片挑选出来,并配以清新自然的文字,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科大风物》,将科大十年来的报道进行精选,结集出版了《十年关注——1998-2024年媒体报道选辑》。充分反映科大精神与文化传统的研究专著——《梅与牛——中国科大的文化传统》也经过10多次业务研讨、修改,业已通过专家终审,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全面展示在国防战线上默默奉献的科大校友成就一书——《携笔从戎——从科大走出的将军》,经过集中采访并通 过有关部门保密审查后,也即将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无疑成为一本本生动的教育参考书。

    学校还在新华社、安徽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整体策划了少年班30年、中科院创新育人50年、教师节等宣传报道,集中地向社会展示了少年班30年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果和经验,集中展示了中国科大创新育人的成就。5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推出50年不下讲台的史济怀老师的典型事迹,《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以及省市媒体分别陆续刊发了专题、专栏、系列深度报道等文章。校庆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和省市媒体刊发了中国科大校庆50周年的报道。2024年9月27日,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校视察,带来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当天,新华社发出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全文播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各大媒体和各省机关报均作了报道。

    2024年3月,由香港凤凰卫视精心打造的校庆专题纪念片《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一经播出,更是好评如潮。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各种资源(阅读资源:《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文集》(上、中)、《花开的声音——中国科大的那些人那些事》、《中国科大报建校50周年纪念特刊》;环境资源:校史馆、博物馆,校风纪念碑,郭沫若、严济慈、钱学森、华罗庚、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塑像,现代艺术中心、陶艺中心,校园内其它文化景观;仪式资源:开学典礼、迎新晚会、主题班会、教唱校歌等),从2024年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将新生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的全过程,旨在帮助入学新生了解中国科大创新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建设目标、文化传统与品格、学术传统与规范、大师风采与人文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科大的文化氛围,形成对中国科大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自觉传承、弘扬优良校风学风,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大人”。

    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爱国荣校的热情,迅速地提高了他们献身科学的积极性,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显示前所未有得活力。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流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学校多次获得中科院、教育部及安徽省委的表彰,其中,2024年11月,由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报送的《加强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荣获教育部2024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四篇:管理者引领校师德师风建设新局面

    管理者引领校师德师风建设新局面

    师德师风管理者培训学习体会

    马安镇惠家河中心小学 汪向阳

    2024年4月11、12日在郧西县教育局的组织下,全县中小校长和分管师德师风的领导来到了土门镇初级中学,进行了紧张有序的两天学习。在开班典礼上杨局长对师德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张局长就现在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接着有教育局王兴利股长辅导了《尚德修身 幸福育人,争做“四有”好老师》、史富建教师辅导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及城关初级中学校长陈定山讲的《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等关于师德师风的论坛,使我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促进自我管理能力,服务全校师生,领导学校不断持续的发展,现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校长观

    习近平主席说道:“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我们的幸福感会决定我们的职业行为。对教师而言,“校长”是学校的引导者、管理者;对我而言,“校长”则是是学识、水平、能力的综合象征,是教师队伍的“领头兵”。从某个角度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自担任“校长“之职以来,我始终坚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参与到各项事务中,坚持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特性和能力,合理的安排工作。如此一来,教职工就意识到领导并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人,而是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来管理的人。有效的发挥了他们参与事务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出色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陶行知说过: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我们应放下因巨大的历史文化惯性而留存于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思想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我的模范作用在教师队伍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懂得了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更不让学生做。这样一来,师生上下形成了良性循环,效果良好!

    二、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管理观

    一位成功的校长对教师必定有极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把校长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实践校长的办学思想,实现校长的办学目标。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首。”作为引导者、领导者,我坚持“以制度为纲,以人性化管理为本”的管理模式,把对教师、学生的管理放在第一位,时刻关心师生的身体、学习、工作、生活。努力营造一种既严格管理又有利于教师成长,发挥才干的公平、公正、积极上进的和谐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建设成教师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情感交流和精神交流的磁力场。

    用制度管人、管事,并在工作中结合实际不断以予充实。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已经内化为教师的自学行为,而不是有形的约束,进而使每位教师在学校的各个岗位、各个层次上发挥最大的潜能,达到最佳的效能。

    三、转变观念,树立全面的评价观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决定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单纯地看分数论高低很容易引发教师的功利主义和教师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削弱教师的团队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而功利主义必然导致教育的短期行为,对学生、学校的发展均是无益有害的。

    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致力于建设一种鼓励教师的教育观念、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业务学习、工作业绩和敬业精神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以师德为先导,以实绩为主导,以科研为向导”的评价机制,把评价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到科目教学的实效上,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激励性。我从不以成绩的好坏来判断一个教师是否优秀,而是以教师德育、能力与发展潜质等为依据,积极培养优秀教师。

    对待学生,我也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将学生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我要求教师们秉持着“爱生如子,谆谆教导”的原则进行教学教育。五年级有一个男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行为散漫,纪律性差,令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感到头疼。根据老师的反映,我找来该同学进行谈话,了解情况。起初,他极不配合,心里显得害怕。我多次找他聊天,肯定了他的优点,委婉地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坏习惯明显减少了。在我的一再关注与鼓励之下,如今他有了明显的进步。我想,如果一味地否定他,他是不可能会进步的。

    四、以生为本,正确对待学生观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不乱订教辅助资料,不乱收费等做法,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师德师风活动让我对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晰,在管理、领导上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教育无小事,我将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管理能力,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推动学校迈向美好未来!

    第五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中国社会形成了比较稳固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他的基本内容是: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我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对教师职业道德做了全方位的指导。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来引领教师职业道德,让教师明白什么是让人值得追求的价值,什么是让人认可的道德。在讲台一时,就要热爱教师岗位,热爱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群体提供了一整套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有利于形成思想认同和共识,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以爱国思想作为指导,爱岗敬业,爱知识、爱讲台、爱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使命不仅只是局限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人,使其思想的进步,最终促使社会的进步。可以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指导下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狠抓师德师风。

    师德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的集中反映。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仅仅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需要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可以说,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的灵魂,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循循善诱”、“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师风是教师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倾向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性的风范。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堪称楷模的教育家。从古代的孔子、荀子到近代的康有为、章太炎再到现代的蔡元培、叶圣陶等等,至今仍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楷模。我们中学教师应该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师德中的精华,还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建设师德师风。在教师队伍中要普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增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工作。

    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因此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要做到:

    一、坚持依法执教。教师不仅要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而且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提高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

    二、必须做到敬业爱岗。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除此之外,不仅要根据教学计划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同时教师也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因为当今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异常之快,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

    三、必须要做好教书育人。因为教师榜样的作用能发挥,可以使得学生获得直接、生动的启发和引导。而这往往比理论说教更具有作用。《吕氏春秋》认为,“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概而言之,“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同时也要关爱学生,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使得他们走好成长的每一步。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做好为人师表的工作,重视与人的职责。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要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自我增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务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师风师德建设,使教师真正符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在教育事业中树立起创新精神、育才精神、拼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

    谢 菁 西安市中铁中学 ***



    推荐阅读:
    大学要以师德建设引领校园创先争优
    汪泉小学2024年校长述职报告
    农利小学德育工作总结(模版)
    保育员中级期末考试题
    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之浅见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