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文学论文 建筑工程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孙金龙在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空山幽谷 时间:2024-08-03 12:59:2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孙金龙在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孙金龙在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专题研究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对于进一步搞活我市投融资体制机制,增强“造血”功能,为合肥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向阳同志通报了近年来全市的投融资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安排作了具体部署,请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肥西县介绍了他们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情况,其他县区准备了书面交流材料,总体上都不错,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在肥金融机构的领导和代表也参加了今天的会议,徐明、李和同志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体现了对合肥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合肥在过去的基础之上,经济社会发展又取得了新的可喜的成绩。2024年,我们提前4年实现了GDP千亿规划,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73.76亿元,增长17.5%,创10年来最高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其他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也全线飘红,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创近10年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3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不仅如此,我市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了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上升到第17位、第15位、第13位和第14位。今年以来,合肥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1-9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07亿元,增长59.6%;其中工业投资245.44亿元,增长90.4%。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0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27.61亿元,增长28.1%;9月工业生产再创新高,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23.58亿元,比上年同月增加3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003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43元,增长21%。特别是,从财政收入来看,今年1-9月,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63.87亿元,增长29.63%,接近去年全年的财政收入(167.77亿元)。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来看,我们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尤其与发展水平相近的南昌、太原两市相比,也有了明显的进步。2024年1-9月份,合肥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8亿元,增长28.36%,收入规模第5(太原62.6亿元,南昌49.5亿元),增幅第5(太原35.8%,增幅第1;南昌33.6%,增幅第2);2024年1-9月份,合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8.16亿元,增长26.5%,收入规模第4(太原71.9亿元,南昌58.6亿元),增速第3(太原9.9%,增速第6;南昌18.4%,增幅第5)。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以上比较来看,近两年合肥呈现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从而为我们创新投融资体制,更好地集聚资源要素,进一步推进合肥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合肥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好的发展势头,除了全市人民的顽强拼搏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和完善了投融资的功能。去年6月,市委、市政府整合市属的几大投资公司,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投融资平台—合肥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构建了决策、管理、执行相分离、“借、用、还”一体化的投融资管理体系,使融资能力由原来的年融资不足20亿,提升到200个亿,增长近10倍。去年,共融通资金72.37亿元,较2024年增长

    2.8倍;今年1-9月,又筹集资金73.44亿元。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一是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的难题,有力地支持了“大建设”,使我们有能力在一年多时间内新建扩建道路207条、桥梁90座,奠定了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基础框架;二是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的日趋优化,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投资者,有力拉动了合肥的经济增长,去年,我市招商引资同比增长超过60%,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近50%的高增长态势。三是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配套推进了土地交易模式改革、招投标体制改革以及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城市资源增值最大化。四是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广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事实证明,市委、市政府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决策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必须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为合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在巩固和发展市本级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县区投融资问题。近年来,全市各县区竞相加快发展,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现在三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是我们多年盼望的。县强才能市强,像苏州、无锡以及浙江的一些城市,除了城区强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县域经济发达,如苏州的昆山、太仓和无锡的江阴等。据了解,仅一个江阴市(县级市),就有上市公司18家、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的企业8家,比合肥市还多。近年来,为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今年支农投入将达到4.6亿元,在全省是不多见的;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尤其是相继开工建设蒙城北路、包公大道、合安路等快速干道,把城乡连为一体,为三县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可以说,随着合肥又好又快地发展,当前全市各县区正处在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就像正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在迅速地长大,这个时候迫切需要加强营养,增强造血功能。金融、资本就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如果供应不够,就会出现贫血现象,就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未来几年,各县区在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之上,要集中力量抓好两件大事:一是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不断培育更多税源,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二是按照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体布局,坚持城市副中心的标准,加快四大组团建设。这些都需要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创新县区投融资体制刻不容缓。近年来,各县区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瑶海工业园的振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包河工业园的包河城投公司等。但总体上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有关部门调查,从2024年开始,县区的融资需求增幅较大,2024年比2024年增长50%到100%以上;预计从2024年到“十一五”末,仅每个开发区平均每年就要新增1亿元的资金需求。与快速增长的融资需求相比,我们的县区在投融资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融资平台偏小,融资规模有限;二是融资方式单一,多为短期贷款融资;三是配套能力不强,融资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四是专业人才紧缺,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推进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使县区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我想就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切实转变观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的作用,只要金融搞活了,就能为加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海为例,他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奠定基础的。那时,他们的财政资金也不足,每年用于建设的资金只有19亿元。因此,上海就通过向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来搞建设,这也是上海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据了解,当时上海城投公司10年内形成了734亿元债务,到2024年仍有债务余额340亿元。现在看来,当年上海的举债建设是十分值得的。其一,主要看举债干什么,要做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事情,上海通过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城市发展必需的,对于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乃至推动整个城市的超常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建设成本往往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水涨船高”的,今年不干,明年后年再干,成本就可能翻番。什么是融资?融资就是打时间差;什么是利息?利息就是时间的函数。上海通过举债建设,打了“时间差”,抓住了低成本建设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的远期发展收益。其三,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当时的举债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意义重大,此后上海多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此。其四,经济越发展,债务所占比重就越小。1992年上海GDP是894亿元,如果把340亿元债务余额放在那时候看,确实令人不容乐观。但现在的上海GDP已超过万亿,这时再看340亿元债务余额,所占比重就很小,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再从我们自身来看,合肥市2024年可用财力仅为26亿元左右,既要用来搞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等,大家都感到“捉襟见肘”。近两年我们创新投融资体制,依托集中统一的融资平台融资,不断创新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融到资金后修路修桥、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综合治理环境等,然后再通过土地收益等渠道来还款,实现了城市建设投融资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我们利用亚行贷款来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还款期长达25年,综合利率只有5.8%,这是非常优惠的,经济增长后再还款绰绰有余。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基础设施、综合环境等得到改善之后,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自豪感,也增强了投资者对合肥的信心,从而更加有利于开展招商引资,更加有利于发挥土地的增值效益。前不久,组织了10宗共920亩土地竞拍,平均达到了391万/亩,而去年100万/亩拍了几次都流拍。再如,拓宽改造蒙城北路之后,不但拉近了双凤开发区与城区的距离,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土地效益。前年双凤工业园土地拍卖出让才15万/亩,去年拍到83万/亩,今年将达到100多万/亩。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我们强化工业立市,搞工业园区建设,一定要敢于、善于通过市场化融资,优先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过去,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搞工业园区建设,往往是先规划一个区域,然后去推介、去招商,动员投资者前来投资,可投资者来了之后,会发现基本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便难以达成协议,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能降价以求,还得说好话,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让土地。接下来,又以这“可怜巴巴”的土地收益来搞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既搞不好基础设施,投资者也不愿意来。换一个角度看,按

    照以往的做法――出让多少地、再修多少路,从账面上看债务为零,但园区的发展呢?因此,我们一定要转换思维,在做好园区规划之后,就要迅速动手搞基础设施建设。那么,资金怎么来?可以先找金融机构,谁利率低,或是期限长,就借谁的,集中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看似账面上政府有债务,但基础设施搞好了,由此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土地价值上升了,而且可以引进更多的企业,他们能够早开工、早投产,又可以给你带来税收、带来财政收入。

    总之,在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中,一定要坚持转变观念先行。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无官一身轻、无债一身轻” 的小农经济意识,切实改变贷款融资就是“败家子”的旧思维,不能只是静态地思考问题,而是要充分考虑发展带来的收益。我们只有冲破思想上的瓶颈,才能很好地突破改革中的瓶颈。

    二、要尽快做大融资平台

    通过市本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只有融资平台做大,才能有效提升信用,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财政风险。在推进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同样要很好地研究做大融资平台问题,这是提高县区融资能力的关键所在。以重庆市的经验为例,他们通过“五大注入”,增强了投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和投融资能力。一是财政资金注入,将分散的财政投入,包括国债投资,整合起来注入相应的投资集团。二是规费注入,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维费等,分别归口注入投资集团。三是土地收益注入,将一定量的土地增值部分作为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四是存量资产注入,将过去形成的存量资产,包括路桥、公用设施等,授权有关投资集团经营。五是税收返还注入,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行税费优惠减免,作为投资集团资本金。通过这“五大注入”,为重庆的八大投资集团带来了700多亿元的资本金,使他们获得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和1000多亿元实际贷款,从而保障了重庆近四年每年投资30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一定意义上讲,模仿是人类的本性。当前,我市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要见贤思齐,采取“拿来主义”,善于学习、模仿、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尤其要结合具体案例,深入研究、借鉴外地的具体操作方法,迅速做大融资平台资产规模,为县区投融资创造基本条件。

    三、要重视加强项目策划

    当前,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总体上是货币流动性过剩。我们在招商引资中都有体会,沿海许多地方的资金都在急着寻找一个好的投向,金融资本也是如此。如世纪金源集团,目前正急于寻找投资项目。有一次,他们在长沙以86亿元资金,想竞拍1000多亩土地,结果没有成功。那1000多亩土地,被北京一家企业以92亿元高价拍走。后来,该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来肥,与我们洽商,想在合肥投资。这个例子就说明,有效益、有回报、有前景的项目,是投资者追逐的对象。你只要有好的项目,各类资本会竞相涌入。因此,搞活投融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把项目策划好。各县区一定要树立“让项目等资金,不要让资金等项目”的理念,重视项目管理,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把项目库建起来,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又一批成熟的项目。现在,有些县区反映说融不到资,为什么?你们的前期工作是不是都准备充分了?我相信如果前期工作都做细做实了,又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项目融资就不是过不去的一道坎。尤其是,我们一定要让金融机构,包括各类投资者,对融资项目能够了解具体的资金用途,知道项目预期的投入产出率,只有他们认为项目前景看好才会投资。

    四、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近几年,我国金融工具的创新非常活跃,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产品非常多,我们要经常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一个地区发展所需的市场化资金,主要有四大来源:一是银行融资,也就是间接融资;二是资本市场融资,包括到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券等;三是基金投资,包括私募基金、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四是招商引资。我们要围绕这四个方面的融资,深入了解融资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类资本运作的基本原理,培养、引进专门人才,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无形资产换有形投入、变历史形成的资产为目前可以经营的资本、变未来的收益为现实的投资,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新途径。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统一融资平台的优势,积极创造融资条件,在利用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商业银行信贷、证券市场融资、吸收社会资本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形成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五、要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市里现在已经协助县区将投融资基础工作启动起来了。下一步,城市规划、建设、招投标等配套改革也要切实做到位、做彻底。如果不彻底,资金使用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各县区要限期调整、完善各自的做法,尽快与市本级同步。目前,三县的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已经放在市里来做。接下来,三县的工程招投标,也要放在市里来做。在这方面,一要严格实行工程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二要严格进行审计,对县区的一些工程,市审计局要抽检、抽审;三要在工程中标后,严格控制变更设计,尤其对工程量变更的,要严格把关,市里只有市长、常务副市长签字有效,县区没有县区长签字是无效的。

    此外,要健全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督机制。市里将研究制定《合肥市政府债务管理办法》,希望各县区要认真落实。要进一步强化债务和资金监管,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制度,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做到“举债有度、用债有效、还债有信、管理有力”。

    推进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肥西县和包河区作为示范县区,要再接再厉,进一步在投资决策程序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政府调控透明化等方面做好示范,真正建立起财政投入、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其他县区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好市里《关于加强县区投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整合县区资源,强化融资平台功能,健全一体化管理制度,力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城市资源增值最大化。市直有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县区工作的指导,及时帮助县区解决遇到的困

    难。同时也热切希望,各金融机构对县区的发展要充满信心,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在投融资工作一线的同志,一定要钻进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切实做好工作,不辱使命。

    同志们,当前合肥的大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对外影响力日益扩大。我相信,借助合肥目前强劲的发展势头,加上良好的投融资体制和有力的资金支持,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会飞快地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一定会看到合肥的沧桑巨变!

    第二篇:在全市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孔局长在全市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深化投融资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领导、金融界的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

    为深化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这是我市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实现县(区)域经济突破,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又一重大举措。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当前的全市投融资总体情况和下一步工作任务进行简要汇报。

    一、全市投融资工作总体回顾

    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三大推进”这一主题,改革创新、统筹谋划、科学决策、系统推进,构建了投融资管理新体制,提升了政府投融资能力,有效地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难题,为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平台实力有了较快增强,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4年6月,市委、市政府整合原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投资公司和交通投资公司,组建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简称“建投集团”),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一年多来,政府不断向建投集团注入优质资产、增加现金流,资产规模已经达到230亿元,融资能力由以前不足20亿元提升到200多亿元。通过财力安排、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渠道共筹集大建设资金145.81亿元;市本级投融资规模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形成了与大建设相协调的融资保障机制,有力地支持了徽州大道、金寨路高架等一大批市政重点项目建设。

    (二)融资方式有了较大创新,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2024年以来,除了每年财政综合预算安排不低于15亿元以及每年新财力的30%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密切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合作,科学使用开发银行169.8亿元授信额度。积极开展与各商业银行合作,实现了商业银行对合肥市项目建设长期融资的突破。通过优化融资结构,目前10年及以上项目贷款占融资总量的72%,部分项目融资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5-10%。积极组织申请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合肥亚行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贷款1.5亿美元已获得批准,5亿多元3个公用事业项目进入审批阶段。成功发行了10年期企业债券10亿元,17亿元第二批企业债券已开始申报; 20亿元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正在运作之中。另外还积极引入邮政储蓄资金、保险资金和积极推动“信托理财”计划投资合肥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年多来,市建投集团在满足大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力求降低融资成本,与银行同期利率相比,预计可节约资金成本5.76亿元。同时建投集团积极与相关银行合作,力求解决融资担保瓶颈。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经与工商银行签订协议,通过建立偿债准备金方式来为项目融资提供担保。为解决县区融资担保问题,市投融资管理中心正在与徽商银行和省建行进行有效的探索和沟通。

    (三)政府债务全面掌控,风险防范进一步加强。

    2024年以来,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实现政府债务“借、用、还”一体化统一管理,建立起政府债务动态管理机制和偿债机制,实施债务定期统计报告制。大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我市投资发展环境,为我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经济的增长又为大建设提供了更加充裕的资金保障,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我市政府的还款能力在逐年增强,目前我市政府债务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四)体制改革有了根本突破,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202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设立了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完善决策机制;成立了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健全管理机制;组建了建投集团,搭建投融资运作平台;实现了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立项、融资、招标、施工“六分开”,理顺执行机制。同时,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了城市建设管理、土地储备与交易管理、招投标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资源的增值和政府的融资能力。2024年,大建设33条道路招投标中标价比预算节约24.7%;投放市场的土地数量比上年少了,但收入增加了10多亿元。通过加强财政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保障政府机关运转以及加大对支农、社会保障、民生工程和文、教、卫、体等投入的同时,财政对大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强;通过土地交易体制改革,政府可调控的收入不断提高;通过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工程建设成本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在大建设投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政府债务风险反而在不断下降。市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

    (五)市县区联动有了初步对接,合力作用进一步彰显。

    2024年8月,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县区投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县区投融资工作明确了方向。市财政局、市投融资管理中心根据《指导意见》精神,加强对各县区的指导,着力从制度层面保证市和县区在融资策划、债务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担保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有效联运和对接。同时,积极推动肥西县、包河区投融资体制县区改革示范点工作,帮助示范县区制订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完成融资平台整合工作。目前,两个示范县区都建立了投融资决策层、管理机构和整合了融资平台,并向平台注入资产,充实现金流,创新融资方式,摸清政府债务家底,测算政府未来融资能力。当前,一个市、县、区联动的投融资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市、县、区投融资联动合力作用日益显现。今天现场及近期内县区将签订项目融资贷款合同与协议总额131.15亿元,其中:融资贷款合同金额10.75亿元,融资贷款协议金额120.4亿元。

    总之,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共同支持下,全市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和示范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他县区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这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与各金融机构良好合作的结果,也是大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财政局、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向在肥的各金融机构表示衷心地感谢。

    二、当前全市投融资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全市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一)宏观政策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近年来国家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实行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人民银行2年内连续10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今年以来5次加息等银根紧缩政策,使得宏观金融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在同等条件下,政府融资成本将有所上升。全市各级财政及投融资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研究,根据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加强对政策研究,与时俱进地创新融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全市投融资管理水平。

    (二)投融资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来,着力构建投融资管理体系,今年确定以肥西县、包河区为示范县区推进投融资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应该说,全市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总体尚处起步阶段,体系构建尚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县区对政府融资的作用认识不清,还存在“政府要不要融资?”以及“融来资金干什么?”等问题。同时部分县区融资平台多且分散,融资渠道较单一,未能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难以满足县区跨越式发展要求。县区投融资管理体系建设仍需加强,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项目准备成熟度难以满足融资要求。可以说项目融资是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优化了全市政府融资和债务结构。成熟的项目是进行融资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成熟的项目就无法进行融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县区成熟项目不多、项目储备不充分,以及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前期工作的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融资工作的前瞻性和计划性,也影响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预期效果的实现。

    三、扎实推进县区投融资改革工作

    2024年是我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年。肥西县、包河区为全面推进县区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典型示范。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今天大会的要求,秉承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运用市场化方式开展融资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县区投融资管理体系建设。市投融资管理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全面推进全市投融资管理体系建设,从融资筹划、债务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担保资源共享等方面,构建市、县区投融资联动机制。当前重点要加强对县区业务指导,各县区要按照《关于加强县区投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要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融资改革实施方案。以方案为抓手,把投融资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抓紧、抓好,努力构建好一个县区投融资管理新体系,实现市、县、区对接,为实现县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二)加快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工作步伐。县区融资平台建设是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关键的一环,在平台整合过程中要彻底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市融资平台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大对县区平台建设指导,帮助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各县区要主动适应金融机构对项目贷款的要求,加快整合融资平台步伐,每个县区本级原则上建立一个政府融资平台。县区所属的开发区可以保留一个融资平台。已经建立平台的,要尽快通过增加货币资金、存量国有资产、新增资产授权注入等方式,做大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同时将财政安排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资金,由平台统一安排拨付,确保平台具有稳定现金流。

    (三)积极推进融资方式创新。市级投融资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研究力度,在不断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力求不断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各县区投融资管理部门及融资平台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满足县区经济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努力开拓县区融资工作的新局面。在国家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环境下,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更为重要。市融资平台将积极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对明年融资工作超前谋划,积极顺应,力求在融资方式寻求创新,完成市委市政府大建设融资任务。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和市建投集团要进一步指导各县区加强同开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的合作,提高10年及以上项目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优化短、中、长期债务结构。同时针对县区特点,积极争取金融信托产品、BOT、TOT等方式融资,也可以采取股份制、拍卖、转让、合资合作等,对城镇存量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进行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化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四)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实行政府债务“借、用、还”一体化管理,是全市各投融资管理中心的重要任务。当前,市投融资管理中心正在抓紧做好《合肥市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草案)提交政府审定的前期工作,研究建立政府债务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政府债务动态监管。各县区也要研究制定政府债务管理的具体细则,根据县区统一规划,对政府拟投资建设项目,结合当年融资能力,会同发改委、规划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编制投融资计划,将每一政府债务还本付息额严格控制在政府综合财力的承受范围内。同时要建立以政府增量财力和土地出让金为主要还款来源的投融资保障机制。

    (五)加强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是投融资工作重要一环,各级投融资管理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重点,在继续完善投资项目规划、设计、立项、融资、招标、施工“六分开”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要求,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拨付管理,同时要不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确保政府投融资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使投融资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道路。

    下一步的深化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在全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是市委研究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回顾总结2024年全市人才工作改革发展成效,分析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部署2024年全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重点人才工作。

    刚才,柏华煜同志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大家一定要认真领会把握,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莱阳市、龙口市,市科技局、市人社局,滨州医学院,万华集团、荣昌制药等7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有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下面,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大家发言和各单位工作实践,就做好全市人才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2024年人才工作情况

    一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人才优先发展格局进一步确立。

    市委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成立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才工作办公室,打造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双轮驱动”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群策群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各县市区探索实施了更加灵活有效的工作举措,莱阳市成立了全省首家招才局,构建起工作职能专门化、政策力量统一化、平台载体多样化的招才新格局;龙口市在美国硅谷建立龙口科技与人才交流中心,进一步畅通了海外引才渠道;高新区设立7个产业发展推进中心和国际产业合作推进中心,探索出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上项目的发展路径;蓬莱市先后在济南、北京、青岛、上海、广东建立5处人才工作站,初步形成了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引才网络。

    二是人才政策优势日益凸显。

    在全市10个工作领导小组中,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个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破除了一些多年来制约人才工作发展的瓶颈,成为我市人才发展的“金字招牌”。各级各有关单位勇于开拓创新,推出一大批改革成果。市科技局出台了《烟台市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等方式,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市人社局出台了《关于落实<烟台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24-2024年)>有关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意见》,对来烟就业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购房补贴、创业资金扶持;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全市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部完成;市国资委出台了《烟台市市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烟台市市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等文件,不断加大经营管理人才激励力度。芝罘区实施“芝罘英才”计划,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引进人才最高可获得1600万元支持;开发区出台《社会化引才激励实施办法(试行)》,对成功引进高端人才的单位或个人最高给予20万元资金奖励;福山区实施深化拓展“聚福英才计划”,分别给予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最高4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资助;莱山区发布“莱山英才计划”,斥资亿元招揽人才,等等。目前,80%以上的县市区都实施了特色人才工程。

    三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海军航空大学何友院士荣获2024何梁何利奖,是全省唯一一位获奖专家。6人被确定为“千人计划”重点推荐对象,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创我市历史新高;29人进入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公示考察名单,较去年增长11.5%;2人进入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公示名单、3家企业入选省重点支持企业名单,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滨州医学院通过“齐鲁之约”活动引进的2名人才,直接入选泰山学者,其中尤纳斯教授是瑞典皇家科学元老院和科学院双院士、诺贝尔奖颁奖组委会主席,成为今年我市引才工作的一大亮点。此外,组织推荐13人申报省突贡专家,11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6人进入齐鲁金融之星公示名单,36人申报齐鲁文化之星。新评选出“双百人才”65人、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5个;新增市突贡专家33人、市首席技师33人、市乡村之星20人。顺利完成科技副职选聘挂职,15名科技副职全部到岗工作。

    四是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拓展。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赴外推介招聘、开展交流对接等方式,不断拓展招才引智渠道。10月8日-16日,组团赴美国、加拿大开展“慧聚烟台”招才引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设立3处海外引才联络站,签署5项人才交流合作协议,直接评估认定6名“双百计划”人选,达成来烟创新创业协议36项。举办了第二届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征集大赛,共征集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优质创业项目175个,经过路演评选和洽谈对接,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65个,落地意向项目48个、投资意向项目21个。此外,市外侨办牵头开展了“华商博士烟台行”、第九届华交会等活动,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海外博士携带近200个项目来烟考察洽谈,达成合作意向81项;市人社局组织开展了“全国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推介会”,与长江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协议,达成人才技术项目合作意向39个、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意向29个;芝罘、莱山、牟平、海阳、莱阳、蓬莱、龙口、莱州等县市区开展各具特色的人才交流活动,推动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今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3.5万人,硕士以上学历3530人。

    五是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两园一中心”人才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建成全国第四家、北方第一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0家,全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园区连续举办三届中国人力资本论坛,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总面积22万平方米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加快推进,目前入驻人才项目66个;千人计划(烟台)创业服务中心聚才作用逐步提升,累计组织近百名“千人计划”专家来烟实地对接,签约落地“千人计划”专家7名。不断提升人才联络服务水平,出台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实施意见,发放党委联系专家服务卡,市级领导点对点联系服务专家。印发了《烟台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手册》,办理发放了134张烟台“优才卡”,为20多名人才协调解决了居留签证、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问题。市住建局等单位积极推进人才公寓建设,目前全市可提供人才公寓2024套;其中,福山区投入1.5亿元建成252套高层次人才公寓。加快建设烟台人才工作网站,高标准建成市人才工作展示中心,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市人才工作可圈可点、成效显著,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聚力人才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个别地方和部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意识有待提高,还不能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招才引智、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人才工作,影响了人才工作整体全面发展。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与产业转型的匹配度不高。尽管我市人才总量还算可以,但结构不够优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规模不大,真正能够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十分缺乏。比如,全市七大支柱产业中,有三大产业没有自主申报入选的“千人计划”专家。三是人才承载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市还没有一所“双一流”高校,“国字号”科研院所不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技术创新平台相对不足,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规模不大,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既是人才发展的短板,也是努力改进的方向。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强化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二、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把人才强国战略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提出了人才工作的原则、目标和路径,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彩“人才篇”。报告明确提到“人才”两个字的地方多达14处,涉及科技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文化人才、青年人才等方方面面。这些重要论述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们党求贤若渴、广聚英才的博大胸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现在是引才的最好时机。国家“千人计划”实施近十年,不仅引进7000多名海外人才,还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到中国去”“回祖国去”成为海外人才的新共识。同时,受“逆全球化”等思潮影响,美欧等发达国家政策向内调整、趋向保守,还有一些地区持续动荡,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所减弱,我国正在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据统计,2024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24年增长58%,我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24年的3.15∶1下降到2024年的1.26∶1,人才呈现加速回流态势。当前是引进海外人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旦错过,缺憾将无法弥补。

    从国内环境看,当前的引才竞争空前激烈。深圳市今年8月份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将人才工作提升到法治化高度,人才引进的“虹吸效应”越发明显;广州市推出“1+4”人才政策,5年内投入35亿元,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5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每年支持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2024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以高强度的人才投入加速人才集聚。省内城市也纷纷通过加大引才投入、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优势,愈演愈烈的人才区域竞争对我市吸引集聚人才带来巨大压力。相比其他发达城市,无论是政策优惠度还是发展环境,我们都没有任何绝对优势,而且我们出台政策的同时,其他城市也马上出台了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主动出击,只是坐等人才上门,差距只能越拉越大。大家作为人才工作的责任人,要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危机感,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守土有责、全力突破,不断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扎实做好2024年全市人才工作

    结合工作实际和形势分析,2024年全市人才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引育力度,强化平台支撑,狠抓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一)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广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要以“广聚天下英才”的雄心和魄力,不断加大海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力争2024年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8.5万人。

    一要突出引才重点。要紧密结合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面向海内外加快引进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团队。启动实施“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计划,力争实现最高端的人才和项目整体引进。要继续抓好千人计划、泰山系列、齐鲁系列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工作,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挖掘潜力人选,2024年千人计划专家、泰山系列人才分别达到130人、160人。要扎实推进“双百计划”等市级人才重点工程评选,不断优化评审程序和资助方式,明年“双百计划”人才总数突破260人。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也要抓好各自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努力以人才工程为引领,推动全市人才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二要广开引才渠道。要继续深入开展赴国(境)外招才引智活动,适当提高出访频率,积极吸收重点企业参与,强化引才实效,进一步叫响“慧聚烟台”引才品牌。自今年开始,省里每年从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中拿出部分名额,专门授予在“齐鲁之约”海外引才活动中签约认定的人才。省里的政策很优惠,就看大家能不能引到真正优秀的人才。明年省委组织部还将组织赴意大利、荷兰、挪威开展“齐鲁之约”引才活动,届时又将认定一批泰山系列人才。为此,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度统计了各县市区的欧洲人才对接情况,结果很不理想,对接的人才数量和层次都有较大差距。2024年以来,各县市区有20多个团组赴欧洲开展活动,连几名高层次人才都没对接上,这有点说不过去。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要抓住机遇,利用海外一切资源和渠道,切实对接储备一批优秀人才。这里强调一下,以后市县两级因公出国(境)团组,原则上都要安排招才引智任务,要时刻绷紧人才引进这根弦,通过出访活动多宣传我市的人才政策,多对接海外优秀人才,争取活动开展到哪里,我们的引才工作就要做到哪里。要积极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机构与国(境)外机构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交流,不断提升烟台在广大海外人才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各有关单位、各县市区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高端人才烟台行、高层次人才项目交流对接等活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企业与人才深入对接上,切实通过各种活动引进人才、落地项目。下步,市里还将启动实施“桑梓创客计划”,绘制“烟台英才地图”,各级各单位要广泛开展联系走访和推介活动,吸引更多在外的烟台籍或曾在烟工作生活过的人才回烟创新创业。

    三要拓宽引才思路。要坚持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人在哪里不重要,是哪里人不重要,关键是能解决问题、发挥作用。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聘请比尔·盖茨为外籍院士,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胸襟。要在做好全职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方式,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技术联姻、退休返聘等方式,大力吸引“候鸟型教授”“星期天工程师”等为烟台发展服务。

    (二)加快人才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发展承载能力。

    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既是人才集聚的主阵地,又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没有高水平的平台载体,既引不来人才,更留不住人才。要加大高端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发展前沿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创业平台。要加快“两园一中心”建设步伐。高创园所在县市区要不断提升各分园建设水平,加快人才项目引进,2024年入驻项目力争突破100个,积极推动园区申报省级示范园区,力争早见形象、快出成效。市人社局要会同芝罘区抓紧研究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的具体措施,提升中国人力资本论坛影响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品牌。要鼓励支持千人计划(烟台)创业服务中心做大做强,强化服务功能,扩大业务范围,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人才综合服务平台,2024年要再组织50名以上“千人计划”专家来烟实地对接,争取10名以上“千人计划”专家签约落地。要积极承接省里政策,做好“千人计划工作站”“科技领军人才工作室”的申报建设。要扎实做好我市“英才工作站”评选工作,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来烟发展。

    (三)加大推进落实力度,着力提升人才政策效能。

    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了30多项人才政策,涉及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各个方面,今年又推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意见》,并配套出台16项人才实施细则。可以说,不管是政策的竞争优势还是突破力度,都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比如,对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团队),经评审认定,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或1.5亿元直投股权投资支持,资助额度达到了全国最高;再比如,针对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缺编难题,为人才设立300个事业编制的“蓄水池”,用于引进高端人才及配偶安置;为切实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突破学区限制,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入学,等等。应该讲,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积极、开放”,但是能否做到“有效”,还要打一个问号。政策管不管用,关键在落实。只有真正落地见效,让广大人才得到实惠,才是成功的好政策。所以,市里将2024年确定为“人才政策落实年”,各级各单位要认真梳理近年来中央、省、市出台的人才政策,深入查摆有哪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分析是什么原因,抓紧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新出台的政策也要及时跟进兑现,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要切实重视人才资金管理问题。只要是属于人才的资助资金、补助津贴,各级各部门绝不能拖延拨付,要及时发放给人才,同时要切实监管好,禁止挪用。前段时间,省委组织部委托省审计厅,来我市开展人才政策延伸审计,发现一些地方还存在落实不到位、配套不及时的问题。省里和市里下大力气研究制定的支持政策,如果在落实上出了问题,不仅会寒了人才的心,更会影响全市人才工作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关于人才经费的保障落实问题,有关主管部门和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拨付、管理、使用督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

    (四)真心实意对待人才,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

    人才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要想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既要有“真金白银”,更要有真心实意。

    一要充分尊重信任人才。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对人才来说,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大家从事人才工作都有体会,人才往往都是个性十足,与他们打交道,不能一板一眼,要拿出真情实意,把人才当朋友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意见》提出要建立人才荣誉制度,开展“烟台市优秀人才”选拔活动,表扬奖励一批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奖金。这么做,就是要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各县市区也要积极跟上,探索人才荣誉激励机制,旗帜鲜明地奖励人才,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要注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给予人才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用死板的制度约束人才的活动。要给予人才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

    二要全力支持人才发展。要做到人才适合做什么工作,就安排什么岗位;有多大的本事,就给搭建多大的舞台,让人才切身感受到,在烟台工作有奔头,能干事、能成事。创新创业并非易事,对于人才,我们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跟踪关注他们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创业人才,他们搞研究、搞创新是行家里手,但管理企业、开拓市场未必是专家,要积极整合财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资源,为创业人才提供援助支持,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切实抓好人才联络服务。要完善市、县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体系,进一步密切与各类人才的联系,及时了解人才的生活、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要关注人才的呼声,摸清人才的需求,做人才的“知心人”。要坚持人才服务精准化和个性化,启动第二批“优才卡”申报发放,明年持卡人才要达到200名以上。目前,第一批“优才卡”已经发放到人才手中,市人社局要会同各相关单位及时跟进抓好落实,确保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帮。在服务方式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比如,人才比较关注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按照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为每名持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并确定一名联系医生,人才只要有需要,直接和联系医生沟通就行。这方面,市卫计委要早研究、早部署,争取明年上半年第一批持卡人才就能享受到相关医疗服务。其他方面,如编办的人才编制管理、公安局的人才居留落户、住建局的人才住房保障、教育局的子女入园入学等,都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意见》的要求,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确保政策不落空。

    四、齐抓共管、多方联动,凝聚形成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人才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内涵十分丰富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合力开创全市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县市区“一把手”要把人才工作放到战略位置,亲力亲为抓落实,重大方案亲自研究、关键领域靠前指挥、重点人才直接联系,推动形成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从今年开始,人才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党委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各县市区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责,发挥好综合协调、指导督查、联络服务等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人才工作与基层党建、干部管理等工作结合抓、抓结合,统筹兼顾,互促互进,更好地发挥组织工作的整体效能。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任务落实。

    二要发挥好两个领导小组的“双轮驱动”作用。一方面,继续发挥好市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部署全市人才工作重大问题,坚持每月调度工作进展、每月制定下月计划,以更大力度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尤其对确定的2024年工作方案,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承诺的事项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及时补充成员单位,完善工作协调制度,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作用,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市里下步将探索实施“双百计划”人才以赛代评认定机制,针对市级以上人才工程申报责任部门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获奖选手,对其中符合条件的人才,经认定直接入选“双百计划”,享受相关政策。各相关单位要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积极踊跃地寻觅人才、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使用人才。

    三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实践证明,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必定是爱惜人才的人;凡是发展好、发展快的企业,都是人才工作搞得好的企业。刚才发言的万华和荣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听了发言很受启发。万华集团对人才的重视,真是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姿态;荣昌制药打造人才和企业“命运共同体”,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今年全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潍柴集团是唯一一家发言的企业。我觉得潍柴集团起码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在人才引进上视野宽、魄力大。潍柴集团坚持国际化视野、全球化引才,瞄准世界前三位的企业总部、技术研发中心,进行专业化、经常化招聘,打造了超过2万人的研发团队,其中包括6名“千人计划”专家和6名泰山系列工程人才。二是在人才激励上思路活、投入大。2024年上半年,潍柴集团拿出1亿元重奖科研人员。此外,对优势业务板块,独立设立公司,探索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让人才当“老板”,撬动、激发全员创新激情。依靠强大的人才支撑,潍柴集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29亿元,计划全年完成2024亿目标。广大企业家要重新审视当前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拿出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胸怀和胆识,真正多引人才、用好人才,这既是为企业长远发展考量,也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明年市里将通过支持重点引才企业(园区)、设立英才工作站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引才成绩突出的企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其中,获批为重点支持引才企业(园区)的,给予2个“双百计划”配额,2年内有效;对获批设立英才工作站的单位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各县市区和各相关单位也要通过有效手段,充分激发企业的人才工作积极性,切实发挥好企业人才使用开发的主体作用。驻烟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培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希望各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专家队伍。希望各科研单位强化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人才、技术和项目来烟渠道,引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四要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宣传工作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宣传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统筹谋划好全市的人才工作宣传,积极传播烟台声音、讲好烟台人才故事。一方面,要加大政策的推介力度,深入挖掘政策亮点,做好包装推介,不断扩大我市人才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才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用好政策;另一方面,要在不同层面树立宣传一批人才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烟台的发展与繁荣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前段时间,市里在高新区高标准建成了烟台市人才工作展示中心,“人才烟台”网站年底前也将正式上线,要发挥好这两大宣传平台的作用,打造富有烟台特色的人才工作宣传窗口。

    同志们,新的时代召唤人才,新的征程造就人才。推动烟台走在全省前列的伟大实践,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全市上下一定要更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坚强人才保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孙金龙在省人才会上的讲话

    孙金龙在省人才(干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着力提升人才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

    2月6日下午,省委副书记、省人才(干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金龙主持召开省人才(干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人才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领导小组副组长王炯,副省长、领导小组副组长黄海嵩出席会议并就有关工作提出要求。

    孙金龙充分肯定我省人才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重要成绩。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有效创新培训方式,围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大力加强实务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推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孙金龙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切实确立“大”

    人才观、“能力为本”人才观和“动态”人才观,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更加注重能力实绩,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要适应“三化同步”的要求,突出抓好急需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引进大批产业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人才与资本紧密结合,坚持人才与产业紧密结合,坚持引进与培养紧密结合,以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为示范引领,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政策环境,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奋发创新创业。要加强分类指导,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的实际,对人才队伍结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出不同要求,实行分类考核。要转变人才工作理念,牢牢把握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把制定规划、完善政策、优化环境作为党委政府抓人才工作的重点,坚持行政化、市场化、社会化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好各类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更加广泛地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美好安徽的伟大实践中来。

    会议听取了全省人才(干教)工作情况汇报,对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省外专“百人计划”建议、省落实国家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等进行了讨论审议。(

    第五篇:孙金龙在市委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讲话

    孙金龙在市委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市委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安徽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以更强的改革精神、更浓的开放意识、更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创合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之所以确定这一主题,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对改革开放3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2月13日至15日,省委召开八届六次全会,会议强调‚要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崛起步伐‛,‚在改革开放中强化发展动力‛。当前,合肥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我们要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安徽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合肥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按照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的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下面,我重点讲四个问题。

    一、温故知新,不断汲取解放思想的动力

    我们安徽,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近代以来,安徽人曾数次领风气之先。翻开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安徽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晚清时期,从合肥走出去的李鸿章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最重要人物,是晚清统治集团中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开放的有识之士。在推动‚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屡次遭到顽固派的抵制,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比如,在创办电报局时,经过与顽固派近10年的周旋,才得以开建。在1881年修建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时,同样顶着顽固派的压力,在铁路修成后才向上奏报,还故意把铁路说成是‚马路‛。尽管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晚清统治,但他那种革新旧制、变法图存的见识是值得肯定的。20世纪初,在安徽这片土地上又孕育了陈独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那篇著名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的文章中,他说‚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于新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方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余地,我们尽可前无古人,却不可后无来者:我们固然希望我们胜过我们的父亲,我们更希望我们不如我们的儿子‛。作为一名历史人物,陈独秀有其局限性,但他倡导的那种变革精神、创造精神,是值得尊敬、难能可贵的。特别是,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辉煌的‚徽文化‛。‚徽文化‛源于徽州,成于江浙,随徽商崛起而兴盛。历史上的徽州,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为了生存发展,不屈于命运的徽州人踏上艰辛的商旅之途,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格,‚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一度创造了‚无徽不城镇‛的奇迹。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徽文化‛逐步显现其局限性,从近代起出现了‚清流‛的趋向,但‚徽文化‛的本来面目,就是徽商精神,是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开放开拓的文化、宽容包容的文化,实质上就是走出去的文化、开放的文化。今天,回顾这些历史,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扪心自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该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如何才能不愧对我们的先人?

    在2024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合肥长期是县城格局。建国后,合肥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解放初面积不过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的江淮小邑逐步发展成为建成区22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224万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党领导合肥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创业的成果。合肥人素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早在1978年,肥西县山南小井庄的农民群众以极大的勇气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全国农村大包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合肥人民坚持‚敢‛字当头,敢破难题,敢走新路,使合肥步入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期之一。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作出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决策部署,提出‚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比投资更重要‛、‚发展第一要务要靠招商第一要事来保证‛、‚以商鞅变法精神来一场效能革命‛、‚无功无效就是过、慢也是过‛等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发展理念,凝聚了全市上下的共识,形成了众志成城图跨越的浓厚氛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同样锐意创新、奋力开拓,很多举措在中部乃至全国‚领风气之先‛。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强化‚工业立市‛,相继推出了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免除工业投资项目37项行政事业收费等一批外地少有的举措,使合肥工业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势头;我们深入推进‚县域突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把三县纳入‚141‛整体战略来统一规划建设,把城市道路、公交、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我们坚持‚创新推动‛,加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了合肥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我们注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改革土地利用方式,创造性地实行‚双向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走出一条集约发展之路。在对外开放方面,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一次投资与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汇报,先后派出4批近2024支招商小组驻外招商,产生广泛的影响,不仅引入了大量资金和项目,也进一步密切了合肥对外交流,还强化了全市上下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的责任感。在深化改革方面,强力推进合钢集团等国有大企业改革,使合钢集团由一个沉重的包袱变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各方面改革向纵深挺进,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在优化环境方面,通过‚四堂会审‛,对审批项目‚动大手术‛;通过‚查摆找补创‛,对审批流程‚动大手术‛;通过实行‚缺席默认制‛和‚超时默认制‛,推进审批制度创新,使合肥成为‚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敢于直面矛盾,开展规模空前的‚大拆违‛,不仅显著改善了城市面貌,还强烈冲击了人们固有的观念,为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主动适应城市化浪潮,确立‚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让全市人民看到了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美好愿景。我们突出交通先行,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构筑了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骨架。在建设过程中,全方位推进投融资体制、招投标体制、土地储备交易管理方式、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和拆迁安臵方式等一系列改革,确保了‚大建设‛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合肥发展的实践昭示我们:思想决定思路,观念决定出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性、根本性的转变。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

    重温党的奋斗历程,每当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强调要解放思想,而每次思想解放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无一不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上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就是一次破除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

    ‚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促进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我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使全党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障碍,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地位,明确提出‚三个解放出来‛的论断,奠定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基础。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带动事业大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必须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

    考察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笃古不变,必然日就衰亡;唯有日新求进,才能兴旺发达。18世纪以前的英国,只是位于欧洲西北端的一个小小岛国,属于典型的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农业社会,长期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然而正是这样的小国,依托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神学的精神桎梏,经过‚光荣革命‛创造出君主立宪制度框架和相应的经济制度,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中心,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力量,率先建立现代意义的议会民主制度,曾一度是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其工业生产能力比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对外贸易额超过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家。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凭借的是它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从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开始衰落,也是因为它文化中的保守因素阻碍其改革创新,因而慢慢落伍,逐步沦为二流国家。中国的晚清巨变,教训更为惨痛。清朝‚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第1位,人口占世界1/3,农业、手工业、贸易和城市发展水平都是世界领先的。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了6个。但清朝统治者面对地球另一端同时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拒绝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他们限制工商业,将其视为不合祖宗成法、于国无利的‚末业‛;蔑视科学技术,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闭关锁国,自恃‚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顽固地拒绝开放;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意识领域一潭死水。仅仅100多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这些兴衰成败的历史警示我们,只有思想的解放,才有人类的进化;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最终会被时代淘汰。

    二、见微知著,切实增强解放思想的紧迫感

    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时代步伐永不停顿,认识真理永无尽头,解放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一以贯之。今天你的思想解放了,明天不随着时移事异而变,就可能思想落伍;在这个问题上你的思想解放了,在那个问题上不与时俱进,也可能思想落伍。会上印发的典型材料,足以令我们警醒。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是思想观念的差距。现在捆住我们手脚的最大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阻碍我们前进步伐的最大障碍,还是思想障碍。

    兴泰信托公司的例子,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在我市一些地方、单位和一部分干部当中,思想仍然不够解放,发展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兴泰信托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于1987年,是全国较早成立的信托投资公司之一。这些年兴泰信托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发展较慢,规模明显偏小,竞争力还不够强。到2024年底,资产总额6.57亿元,信托产品规模16.4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利润8970万元,税收3790万元。在同业竞争中面临着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国内具有银行等金融集团为背景的信托公司的双重压力,特别是从金融开放的角度看,3-5年后信托从业资质一旦放开,兴泰信托暂时具有的优势将会很快丧失。因此,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兴泰信托迅速裂变扩张,尽快做大做强,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底我们抓住中国建设银行想以增资方式投资并控股兴泰信托的机遇,果断决策,积极推进兴泰信托与中国建设银行战略合作。因为机遇稍纵即逝,当时河南、云南、甘肃等省市,正为并购地方信托紧锣密鼓地做建总行工作。市有关部门及兴泰信托经过认真详细的研究论证,认为实施这一重组,不仅有利于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兴泰信托,而且组建‚银行系‛信托公司,也是国内信托业发展的新趋势。根据中国建行、市政府、兴泰控股、国资控股四方共同签署的兴泰信托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合肥兴泰信托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信托有限公司‛,建行出资40.2亿元,占股权67%,兴泰控股和国资控股占股权33%;新公司注册地和运营总部设在合肥,公司存续期间不变更、不改变公司法人主体地位。新公司挂牌起前3年,发行信托产品将分别达到500亿元、700亿元、1000亿元,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亿元、7亿元、10亿元,在合肥缴纳税收分别达到1.6亿元、2.3亿元、3亿元,此后每年税收在3亿元的基础上随公司业务量稳步增长。建行承诺,把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在信贷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每年向合肥新增信贷占全省建行新增总规模不低于35%。此外,每年还将安排专项贷款20亿元,并给予利率优惠。应当看到,建行与兴泰信托的合作,不仅对合肥的发展有利,对兴泰信托自身发展有利,对兴泰信托全体员工也有利。但出乎意料的是,有些人不是抢抓机遇,全力去促成合作;而是百般阻挠,甚至向建行主要领导写‚告状信‛。信中称,‚为贵行计,收购兴泰信托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弊端和后果:资金风险巨大,严重破坏地方金融体系,产生

    不利政治影响,出尔反尔损坏形象‛,并威胁道:‚贵行的这种强行收购已经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传遍了合肥的大街小巷,其间内幕也已为多数人知晓。对此,无不表达了悲凉、愤恨之情,这种收购如果还得不到制止或纠正,很快也将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在全国公开,让世人进行评述‛。能够写出这封信是不容易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如果写信的人把这种‚心思‛、这番‚功夫‛用在促进发展上,该有多好!正是这些人的从中作梗,不仅对合作造成严重干扰,也让外地同志感到无法理解。在发展问题上,如果我们都像这样,只考虑局部利益,不考虑整体利益;只考虑部门和个人得失,不考虑合肥的发展,再大再好的机遇都会白白失去,合肥的跨越式发展只能是句空话。

    类似事例,不是今天才有。过去在推进合肥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同样多次出现过类似情形,充分暴露出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致使一些企业一次次丧失发展的机遇。这次会上印发的开元、荣事达案例只是其中的两个典型。应该说,安徽轮胎厂(开元前身)上子午胎项目,在同行业中是比较早的,1984年即批复立项。但原计划4年建成投产的10万套全钢子午胎项目,实际用了11年。正是这种醒得早、起得晚、下床又磨蹭的状况,使企业失去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1994年,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历经艰难地推进开元与佳通合资,2200名职工整建制进入合资公司。合资后的几年内,职工工资平均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1996年,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800元,1998年达到1400元,那时在全市算是比较高的收入。但在1994-1998年合资的四年内,佳通公司职工却出现了三次‚大逃亡‛,近千名职工从佳通回到开元,宁愿放着高工资不拿,回去拿每月200多元的待岗工资。究其原因:有的职工认为,佳通公司是外资控股,在那里工作是为‚资本家‛打工,不能去;有的职工习惯于在国有企业混日子,难以适应现代管理方式,怕苦怕累怕管;有的职工‚坚信‛国有企业不会饿坏人,不愿失去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现在,回头再看这件事,仍发人深省。在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之时,为什么我们有些人虽然人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思想却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时代的陈腐观念转变不了?

    再以荣事达集团为例。荣事达原是一家手工业合作工厂。创业之初,抓住机遇,走出一条‚外引内联‛、‚借牌经营、借船出海‛的路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1986—1995年,集团利润年均递增72.14%,跻身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全国500家利税大户行列,综合经济指标位居行业之首,一度成为我市国有企业的一面旗臶。但当海尔、格力、美的等家电企业迅猛发展时,荣事达集团却‚原地踏步‛,甚至有落伍之势。在经历放弃上市、与美泰克合资失败之后,荣事达逐步陷入困境。实际上,荣事达集团有过不少发展的良机,但屡屡错失。在‚荣事达‛品牌风靡全国,特别是与美泰克公司合资,引入巨额资金后,没有充分利用其品牌和资金优势,迅速扩大洗衣机主业,使企业做大做强,反而由于产品定位选择失误等因素,使企业迅速由盛转衰。荣事达集团控股的合资公司——三洋公司,2024年上市时融资2.09亿元。作为上市公司,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上市募集资金的作用,至今仍有近4亿元现金(包括3年前上市融资的8000万元)放在银行。到2024年,合肥三洋销售收入只有6.33亿元。与国内同时期上市的企业相比,三洋公司发展明显落后。究其原因,是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根子还是‚恐大恐快‛、不思进取、没有现代市场经济的意识,缺乏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开拓市场的勇气。三洋公司还有一件事在家电行业很‚知名‛,就是他们几乎没有银行贷款。我认为,这并非光荣,而是悲哀。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缺少金融资本‚输血‛,一个企业要迅速做大做强是难以想像的。荣事达集团的经历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你想守摊子是守不住的,只有创业才是最好的守业。

    如果说,在开元、荣事达集团改革重组上,有些同志不太情愿,也许是企业尚能维持,并且留恋自己培育的品牌,那么对于已陷入困境的企业,我们能义无反顾地推进改革吗?答案是否定的。再看看合钢集团的遭遇,合钢集团也有辉煌的过去,‚六五‛时期是全国18家优钢生产企业之一(号称‚十八罗汉‛),‚八五‛时期钢产量在全国48家重点骨干钢铁企业中排名18位。但从1998年起,在全国钢铁市场需求较旺、钢铁企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合钢集团经营开始滑坡,至2024年重组前累计亏损高达12.6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在全行业倒数第一。合钢集团陷入困境,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滞后。在合钢还能勉强维持时,马钢公司想重组合钢,我们不愿意。2024年,合钢亏损越来越严重,在省里协调和市政府努力下,马钢与合钢再谈重组问题,我们再次拒绝了。2024年,合钢亏损进一步加剧,最高时每月达到3000多万元,连电费都无力交纳,包括9000多名职工在内的2万多合钢人生计出现困难,市财政平均每月支付相关费用3000余万元,至重组前共付4.9亿元。在省、市强力协调和推动下,马钢重组合钢,使合钢重新焕发生机。自2024年5月马钢入主合钢后,当年即扭亏为盈,去年实现税收近1.5亿元,到2024年销售收入将超过百亿。合钢集团改革重组的过程充分表明,国有企业不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绝对没有出路,只能是死路一条。

    以上几个例子,虽然反映的是企业改革问题,但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思想观念问题,也从一个方面揭示出合肥长期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思想解放不够,观念陈旧,思想僵化,不仅企业存在,机关同样存在,主要反映在政治生态环境上。从总体上看,合肥政治生态环境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坚持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推动全市政治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合肥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又好又快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环境特别是政治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全市政治生态良好的大格局中,还存在一些‚杂音‛,甚至是‚反生态‛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有的干部不讲大局,不讲党性,想自己名利多,想事业发展少,心胸狭隘,我行我素,一切以个人利益喜好为转移,甚至为一己私利,不惜损害集体、破坏大局、影响发展;有些干部怕负责任,怕担风险,不敢创新,不敢突破,在发展问题上程度不同地存在‚恐快‛、‚恐大‛、‚恐新‛的心态,甚至自己不负责任,还对负责任的干部‚挑刺‛,以至于误时误事、丧失发展机遇;有的领导干部不是按照发展实绩用干部,而是凭感情、看关系、唯资历,甚至任人唯亲、以人划线、拉帮结派,搞‚窝里斗‛,不仅挫伤敢负责、干实事干部的积极性,还助长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更有甚者,极个别干部不守法纪、腐化堕落,臵党纪、国法于不顾,胆大妄为,贪赃枉法,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深渊。以上这些虽是个别现象,人数极少,但影响极坏,破坏力极大。一个地方也好,一个单位也好,只要有这种人败坏风气,团结奋进的氛围就难以形成;只要有这种人兴风作浪,干事创业的激情就难以激发;只要有这种人混淆视听,正确用人导向就受到干扰。如任其发展蔓延,必然会使一些地方和单位歪风邪气抬头,干群关系紧张,班子内耗严重;最终结果是阻碍了发展,破坏了和谐,损害了形象,也影响了干部成长。相信大家对此深有体会,也深恶痛绝。

    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思想解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思想解放还没有全面落到实处,解放思想的基础还不稳固。正如王金山书记在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指出的,‚现实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说到个人,没有人承认自己思想不解放,而一说到安徽发展,又异口同声认为原因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这显然是矛盾的,也是值得深思的‛,‚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同志,有的总是自以为是,批评别人是行家,自我批评变哑巴,不把自己摆进去,解放思想成为走过场;有的总是只说不做,口头英雄主义,嘴上讲要解放思想,实际做却墨守成规,解放思想成为坐而论道;有的怕这怕那,畏首畏尾,遇见困难绕道走,碰到难题拖着办,缺乏迎难而上的锐气和破解难题的勇气,解放思想成为空洞口号;有的总是亦步亦趋,循规蹈矩,见事早行动慢,总是被形势推着才挪步,缺乏敢为人先的精神,解放思想成为被动应付‛。这些现象在合肥的干部当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地方和单位解放思想还停留在口号上、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干部的灵魂和思想深处;影响科学发展的旧观念、旧思维、旧习惯还不同程度存在,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本能地反映出来;制约思想解放的传统体制机制还没有改变,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真正形成。现实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丝毫不能放松,必须一以贯之地强力推进,稍有松懈,极有可能‚回潮‛,最终可能断送我们辛辛苦苦得来的发展成果。我们唯有像延安整风那样来一场思想洗礼,进一步把解放思想渗透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灵魂中,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巩固发展取得的成果,才能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观念突围,继续开辟解放思想的新空间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合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正如不少同志所说,合肥发展之快、成效之好、变化之大,有些出乎意料。特别是,合肥主要经济指标不仅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位次也不断前移。与‚十五‛末相比,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地区生产总值由第6位升至第5位,超过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地区生产总值由第18位升至第1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第19位升至第15位,超过昆明、西安、兰州和海口;地方财政收入由第18位升至第14位,超过石家庄、长春、贵阳和乌鲁木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第16位升至第12位,超过哈尔滨、长春、福州、济南和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21位升至第1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第22位升至第19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天的合肥,正在呈现出加速崛起、争先进位的势头。再与周边的省会及经济总量较大的无锡等16个城市相比,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居第14位,前进1位,超过镇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第8位,前进5位,超过济南、常州、南通、淄博和绍兴;地方财政收入居第12位,前进2位,超过淄博和镇江;进出口总额居第11位,前进1位,超过连云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14位,前进2位,超过南昌和连云港。这些说明,合肥正在逐步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差距。

    自己跟自己比,合肥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但要清醒看到,虽然我们的速度较快,总量指标位次前移,但人均水平总体靠后。2024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人均指标中,合肥的人均GDP居第14位,相当于平均水平8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第12位,相当于平均水平88.2%;地方财政收入居第14位,相当于平均水平8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第3位,相当于平均水平150.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19位,相当于平均水平72%;进出口总额居第8位,其中出口居第7位,分别相当于平均水平78.7%和9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13位,相当于平均水平93.3%;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第19位,相当于平均水平80%。可见,我们的人均指标仅投资一项位次靠前,超过平均水平;其余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现在的合肥,只是万里长征迈开第一步,甚至只是刚刚抬起一只脚。我们对取得的成绩,可以满意,但绝不能满足。

    合肥是省会,这是荣誉,更是责任。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人口总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仍然是基本现状,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快仍然是主要矛盾。2024年,安徽经济增速列全国第16位,列中部第3位;人均生产总值10055元,居全国第28位;人均财力1211元,列全国31位。省委、省政府对合肥发展寄予厚望,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在参加合肥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我们‚应该而且能够为全省的发展做出好榜样,已经并且必将为加速安徽崛起作出新贡献‛;省长王三运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我们‚加快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经济首位度和综合承载力‛。面对省委、省政府的重托,面对全省人民的期望,合肥必须为全省发展勇挑重担、多做贡献,这是我们应有的大局意识和政治态度。

    当前,合肥正处在拼一拼就能冲上去、松一松就会滑下来的紧要关头。根据修正调整后的规划目标,到2024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300亿元,年均增速必须超过16.5%。把合肥臵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来看,安徽要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年均增速要保持12%以上,合肥至少要超过16%,才谈得上为全省发展多做贡献。特别是,合肥要实现争先进位,必须加快发展。以排在我们前面的南昌、昆明为例,目前合肥与两市GDP差距分别为55.8亿元、58.8亿元,到2024年我们要超越南昌、昆明,年均增速须保持18%左右;同时还要看到,紧随合肥的太原,如果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到2024年将超过我们。加快合肥发展,等不得,也慢不得。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我们要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大跨越,必须推动新一轮思想的大解放,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的束缚,改变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从当前来说,尤其需要进一步克服‚慢、小、旧‛的心态:

    (一)破除一个‚慢‛字,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意识

    破除‚慢‛字,要澄清思想深处的误区。现在,有些同志有一种‚恐快‛心态,总是觉得慢些才踏实,心里才稳当。我劝这些同志好好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试问,丢掉了‚快‛字还叫科学发展观吗?‚快‛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快‛的同时,质量也‚好‛,这叫‚又好又快‛,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目标。二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质量‚不好‛,这当然是我们要绝对避免的问题;而‚慢‛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差‛,就是落后,‚慢‛和‚差‛决不是科学发展观。这两年我们的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好。这就启示我们,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就能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就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合肥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合肥要尽快缩小乃至弥合与别人的差距,唯有加快加快再加快,舍此别无他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不动摇、不松劲、不折腾、不争论,不人云亦云、不三心二意。

    破除‚慢‛字,要正确把握宏观形势。为了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适时适度进行宏观调控,财政货币政策时紧时松,是经济运行的常态,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各国情况均是如此。这就像开车一样,根据路况不同,速度时快时慢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看,我们既有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吃过亏、有过教训。我们过去曾出现过一遇宏观调控就‚下得比谁都快‛、‚上得又比谁都慢‛。这样,就难以化挑战为机遇,以至于一步步地落后。实质上,这就是‚慢‛带来的苦果。往往比别人慢一步,就落后了一个时代。必须看到,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不是限制发展,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为了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一定要从历史的、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形势,认真领悟、正确贯彻中央精神,不仅要讲不能做什么,而且要很好地研究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尤其要以积极作为的心态,把该做可做的事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原来该做而没有精力顾及好的,现在有条件了要抓紧做,有些将来才能做的事,现在也可以提前准备。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抢机遇促发展。

    破除‚慢‛字,要保持高昂的斗志。经过近两年的紧张快干,我们有的同志变‚疲‛了,思想开始松懈,激情开始减退,出现了‚松一口气‛、‚歇一歇‛的心态;有的同志变‚油‛了,不管任务多重,群众要求多迫切,都上下应付、左右‚忽悠‛,无所作为地混日子;有的同志变‚懒‛了,进取精神衰退,畏难情绪滋长,不愿意再吃苦,不愿意再流汗。这些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当前的合肥,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是前所未有。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新机遇,主动应对新挑战,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主动,在观念的更新中实现突破。加快合肥发展,无功无效都是过、慢也是过,这不只是一句时髦的话,不只是讲一段时间,也不只是讲一年、两年,要经常讲、反复讲、讲他个几十年。

    (二)破除一个‚小‛字,进一步强化大气创业意识

    破除‚小‛字,要克服小农意识的影响。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小农意识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我们。前面提到的具体事例,无一不闪现着小农意识的影子:为什么我们只看眼前而不顾长远?为什么我们只算小帐而不计大帐?为什么我们只为一己私利而牺牲企业未来?现实中,有的干部习惯于自己跟自己比、现在跟过去比,成绩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大年年走,一旦取得一点成绩,就容易骄傲、容易满足、容易松劲。有些干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竞争充耳不闻,对差距无动于衷,对落后麻木不仁,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还有一些群众习惯于‚安贫乐道‛,满足于‚三五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愿跨出家门、走向社会,到广阔的市场上搏击。小平同志讲过,‚小生产的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对此,我们要时时警醒自己。如果我们身处小农意识的汪洋大海而浑然不觉,合肥怎么实现跨越式发展?

    破除‚小‛字,要克服小团体利益的影响。可能大家都深有体会,现在办一件事情常常很难,一些与之相关的部门和单位会‚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以至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在了协调上。有时候,要出台一项政策,在征求意见时,一些部门都想把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塞进去,甚至使政策形成的过程变成了讨价还价的过程。我们讲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大家都赞成,可到具体清理的时候,都不愿减,或是虚于应付。深究起来,这些并不完全是我们的干部思想都不解放,而是小团体利益在作怪。有些同志的思想本来是解放的,可一旦到了那个位臵,难免会‚屁股指挥脑袋‛,站在部门权力和利益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毛主席说过,‚一部分同志,只看见局部利益,不看见全体利益,他们总是不适当地特别强调他们所管的局部工作,总希望使全体利益去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这是一些不识大体、没有远见、没有能力的本位主义者‛。一事当前,如果每个单位只考虑小团体利益,谁来为合肥发展尽责?谁来代表群众利益?我们这样做,伤害的是合肥的发展环境,伤害的是全市的经济增长,伤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终伤害的是我们自己。

    破除‚小‛字,要克服小手小脚办事的影响。我们有些干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受制于惯性思维,办事‚缩手缩脚‛、‚小打小敲‛,缺乏前瞻性眼光,迈不开大步。就一些企业讲,往往‚居安‛有余、‚思危‛不足,每年赚上十几万、几十万或者几百万就自我陶醉,一年投上几百万、上千万就觉得了不起,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还有一些群众,面对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不可阻挡的现实,一时难以适应,仍然留恋过去小城市那种温饱安逸的生活,对大势所趋的事心存质疑,甚至发生争论。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在相当长时间内,合肥城市发展始终在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内‚打转转‛,建房就压线、临街便开店、开发不成片,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习惯于‚前店后坊‛式(办公区与生活区连为一体)的生活;在启动‚大建设‛之前,合肥还没有一条8车道的城市道路,老市区建筑的平均层高只有4.2层,肥东县城最高建筑是12层,其余两县基本如此。在‚大建设‛的过程中,有网民发表散文,说现在合肥变大了,他却怀念起五六十年代环城马路上能看到萤火虫的日子,流露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怀疑情绪。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合肥已落在了别人后面,如果我们再按部就班,小步慢走,气魄不如人,手笔不如人,合肥就永远没有希望。

    (三)破除一个‚旧‛字,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意识

    破除‚旧‛字,要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解放思想,最终要落实到改革开放上。现实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深思:为什么有的事情别的地方能够做、做得好,我们就不敢做、做不成?为什么有的事情别的地方已经干得热火朝天了,而我们还在争议、观望,坐失良机?为什么对基层的积极探索,我们有些同志抱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和责难的态度,在那里质疑能不能干、怎么干?必须看到,对于合肥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中部省会城市来说,改革开放的任务更加艰巨。相对于发展而言,我们的改革还显得滞后。改革是拖不下去,也绕不过去的。拖和绕,只会使矛盾越积越深,成本越来越高,不仅制约发展,还会影响稳定。我们一定要坚决冲破一切陈旧观念的束缚,坚决革除一切不合时宜的规定,坚决克服一切害怕权利调整的心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推进改革。目前,我省的经济外向度只有16.5%,低于全国40多个百分点;我市经济外向度虽然比全省高1倍多,也就只有35%左右,还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合肥是省会,必须率先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我们一定要拓宽视野,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以开明的态度、包容的胸襟、热情的服务,吸引外来投资者来肥发展,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只要不违法、不谋私,怎么合适就怎么来,怎么快就怎么来。对此,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教导我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当然,改革开放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新的问题,对新的问题就用新的办法去解决。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还说过,‚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破除‚旧‛字,要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有一些企业和群众反映,现在各级领导干部都很开明,也很热情,但一到具体经办人,有些观念和做法在全国都是落后的,有时还会发生令人不快甚至气愤的事情。从项目审批来说,虽然审批项目减少了,但审批环节依然较多,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如果一个环节受阻,时间大大延长。目前,一个工业项目,从引进到落地,最快也需要72天。从干部自身来说,有些同志教条主义思想严重,一遇到实际问题,要先看看上级是怎么说的,文件是怎么定的,凡是没有明确说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就视为‚禁区‛,死抱着条条框框不放。当然,国家政策法规,我们必须遵守。但也要指出,这些同志之所以如此,可能也不排除两个原因,一是为权力‚寻租‛找借口,二是为别人‚求他‛找借口。必须强调,按规定办事,绝不等于作茧自缚,更不等于削足适履。只会按章办事的公务员并非就是称职的公务员,只有善于提出办法、解决问题的公务员才是优秀的公务员。我们履行职能、执行政策,既要遵章守规,保证政令畅通,又要求真务实,不搞生搬硬套。要善于把执行政策的原则性与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找准政策规范与工作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我们都要大胆地探索和试行;凡是上级政策和规定有一定弹性幅度的,我们都要从有利于发展出发,千方百计用足用活政策。

    破除‚旧‛字,要营造宽容向上的氛围。有一种社会心态需要引起注意,就是一些人乐于当‚评论员‛,自己不干事却热衷于对干事的人说三道

    四、刻薄挑剔。有些干部受徽文化‚清流‛遗风的影响,尤其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会陷入无谓的争论。有的甚至为泄一己之愤,全然不顾集体利益,不顾地方形象。兴泰信托的‚告状信‛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种现象。如果这样的‚评论员‛多了,那么敢想敢干的实干家就少了,就会导致机遇在‚内耗‛中丧失,时间在‚扯淡‛中耗尽。对这种现象,每一个有党性、有责任感的干部都要站出来,敢于仗义执言,绝不能任由小人得势,而大多数人沉默。在发展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共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褒扬实干、宽容挫折、鞭挞丑恶的良好环境,让那些笑话人、挑别人毛病、对别人说三道

    四、不怀好意、对事业没有激情、对人民没有感情的人无所遁形。一定要克服那种‚清流‛遗风,摈弃自身存在的那些负面的、不合时宜的、为外人瞧不起的东西,切实把徽文化中的经世致用、艰苦创业、目光对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心无旁鹜地谋发展、搞建设,任何时候都不分神、不松劲、不折腾。

    四、弘扬正气,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环境

    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主题是科学发展,重点是领导干部。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解放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直接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方的发展走向。从实践看,基层和群众的实践创造,是解放思想的源头活水,在解放思想问题上,往往是群众走在领导前面,企业走在党政机关前面。各级领导干部,在解放思想上,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基层的鲜活经验打开自己的思想空间,以群众的生动实践拓宽自己的工作思路,不仅要做好解放思想的推动者,而且要做好解放思想的先行者。

    继续解放思想,必须高度重视政治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首要的发展环境。政治生态好,可以凝心聚力,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反之,则会涣散人心,败坏风气,滋生腐败。政治生态不仅事关地方形象,而且事关人心向背;不仅事关当前,而且事关长远。对政治生态建设,省委高度重视。省委金山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省纪委全会上指出,安徽正处在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培育和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性,从我做起,齐心协力,共同培育和打造安徽良好的政治生态。合肥是省会,一定要带头贯彻落实省委的决策部署,树立抓政治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形成推动合肥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合力。

    (一)要进一步唱响发展的主旋律。加强政治生态建设,首先要把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干部的精力集中到发展上来,使广大干部把加快发展视为第一追求,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任务,使推动合肥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合肥政治生态中的主旋律。解放思想必须以发展为标杆,我们思想解放不解放,关键看工作有没有突破,发展有没有起色。现在,有一些干部不愿担风险,想当太平官。这里,要重提深圳华侨城的实例。深圳华侨城的一个五星级饭店—洲际大酒店,是把原来的酒店拆掉,保留一面墙,以改扩建的名义上报。东部华侨城以临时建筑的名义立项,但建成后规模宏大、美仑美奂,洋溢着时代气息。这件事能够在深圳出现,是因为发展意识、创新精神已渗入深圳干部的心灵,成为深圳社会的主流意识。反观合肥,这样的事情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有些干部怕为发展担风险、尽责任,甚至还有人见谁出点新招就议论纷纷,横挑鼻子竖挑眼。当然,我们不是提倡‚打擦边球‛,更不是鼓励‚闯红灯‛,但至少深圳那种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敢闯新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山东近年来发展较快,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政治生态环境比较好,他们有着很强的大局观念,当发展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是相互挑刺、相互埋怨,而是相互支持,共同想办法。现在,有的干部如果对某个领导有意见,往往不是直接针对本人,而是拿他管的事‚扣帽子‛,拿发展‚说事‛。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如果你对某个人有意见,可以尽管提出来,甚至可以‚告状‛,但绝对不能告发展的状。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为了人民更富裕,这种损人不利己、让外人笑话的事,再也不要干了。我们不是西方议会中的反对派,总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政府;我们是党员干部,甚至是一定级别的领导,应当以建设性的心态来为发展多做服务。这是职责所在,也是民心所向。

    (二)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用什么人,用作风怎么样的人,对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具有导向作用。党的组织路线从来都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当前合肥最大的政治,就是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围绕这一点来选干部,作为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具体讲,就是使用干部不能只翻简历、只看履历、只比资历,要以能不能又好又快发展、会不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干部工作的主要标准,真正把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合肥发展有贡献、敢于负责、敢于突破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对那些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作风飘浮、不干实事、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的干部要及时鞭策教育,必要时坚决调整。对干部不要搞终身制,特别是关键岗位,不能勉强使用干部,不能胜任的要坚决调离;在工作分工上也要打破终身制、不搞平均主义,让会干的、能干的多分工。同时,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想干事就难免有失误,就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只要出于公心,摔了跤,给他扶起来,拍拍灰,继续走。要通过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使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让越来越多敢于负责、勇于干事的干部涌现出来,激励广大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

    (三)要严明党的纪律。严明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各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坚决维护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做到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政治,就是在一切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做到旗臶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讲大局,就是要强化全局观念,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一切以合肥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决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讲团结,就是要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性原则,增强组织纪律性,对少数各行其是、擅自妄为、危害大局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四)要大力弘扬新风正气。作风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大力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牢固树立‚三个意识‛,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范自己,用党纪政纪约束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坚持公道正派,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自己;要锤炼自己的人格,检点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形象,给人以正气,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同时,还要切实负起抓班子、管干部、带队伍的责任,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匡扶新风正气,狠刹歪风邪气,真正做到正一方风气。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使广大干部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勤勤恳恳为民。

    (五)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政治生态环境的形成,与体制机制有密切关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着力消除产生政治生态中消极腐败现象的体制性因素。要建立公务员跨部门交流机制,使干部交流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破除公务员‚终老‛一个部门而容易产生惰性、不利于丰富阅历、会受到关系网干扰的弊端,努力探索出一条有效治理‚中梗阻‛的制度化安排来。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精简、优化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效能建设向微观环节推进;加快政府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大部门体制,使效能建设取得制度性成果。要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尤其对那些掌握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关系着公共经济秩序的部门,要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继续推进政务公开,采取公示、听证等形式,让群众知情,受群众监督,把权力运行臵于阳光之下。

    现代社会,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年,我们强力推进‚大拆违‛,之所以势如破竹、平稳推进,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舆论先行,家喻户晓,形成强大的声势。解放思想不能仅仅局限在领导干部中,要推动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与干部队伍内部思想解放的有机互动,内外相济,互相推进。只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解放,而没有社会的呼应,解放思想就可能如泥牛入海,消逝于无形。因此,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要切实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新闻舆论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思想氛围和舆论氛围。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广泛深入地报道各地各部门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成绩,真正使解放思想深入人心,使解放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同志们,合肥又好又快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美好前景鼓舞人心,但徒尚空谈,只能做梦,唯有真干,才能圆梦,舍此别无他途。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创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为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推荐阅读:
    孙金龙在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双联工作简报1(合集)
    双凤开发区闲置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廉洁教育总结doc五篇范文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发言[模版]
    中学生
    Top